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英国文坛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
★影响T.S.艾略特《荒原》的创作
★入选兰登书屋20世纪百部经典英文小说书目
★曾被著名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改编成电影《现代启示录》
内容简介
本书是约瑟夫·康拉德《青春》《罗曼亲王》《文明的前哨》《告密的人》《黑暗的心》五部小说的结集。他的小说以极其动人的情节、微妙的人物心理、丰富的象征手法、跌宕顿挫的文体著称,而且往往双管齐下,时空交错,从各个角度分阶段勾勒出人物个性,行文流畅,略带嘲讽,常染有悲观、
神秘的色彩。其中,《黑暗的心》讲述了一个叫库尔茨的白人原本矢志将“文明进步”带入野蛮的非洲,却最终堕落成贪婪的殖民者的故事,描绘出一幅令人感到压抑的非洲大陆腹地的图景。
作者简介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英国作家,原籍波兰。当过海员、船长。作品多以异域或海上生活为题材,着重心理描写,带有悲观和神秘色彩。主要作品有《黑暗的心》《吉姆老爷》《青春》等。
宋兆霖(1929—2011),浙江大学教授,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专家。曾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协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省翻译协会、省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译著有长篇小说《简·爱》《呼啸山庄》《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等五十多种。发表小说、诗歌、论文等五百余篇。译著曾多次获奖。
目录
青春
罗曼亲王
文明的前哨
告密的人
黑暗深处
精彩书摘
这件事儿只能发生在英国,别处就不行。在这个国家里,可以说,人跟海洋打成了一片——海洋跟大多数人结了缘;一般人不是完全懂得,也懂得一些儿海洋上的消遣、海洋上的旅行,或者海洋上挣面包的生涯。
我们这几个人围着红木桌子坐下来。酒瓶,红葡萄酒杯,以及我们的脸(当我们用肘拐撑住的时候)都在桌面上反映出来。一个是公司董事,一个是会计员,一个是律师,一个叫马洛,还有我自己。
那董事从前在“康威号”上当过水手,会计员在海上干过四年;律师——一个可敬而顽固的保守派,高派教会[1]的信徒,一个最好不过的老头儿,有德行的君子——曾经在“英国轮船公司”的船上当过大副,当年邮船至少有两支桅杆扯起横帆(此外还高高低低地张了好些辅助帆),往往乘着一阵和顺的季节风,直航到中国海。大家都是在商船上谋生,所以海洋,还有同行的友谊,把我们五个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这种亲密的关系不是什么热心于乘游艇、荡船以及这一类的玩意儿所能建立的,因为一个只是生活中的消遣,另一个却就是生活本身。
马洛(Mafiow)——至少我想他是这样拼写自己的名字的,给大家讲了一个航海的故事,或者不如说,讲了一段航行史:
“是的,我也见过一些东方的海洋,但是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第一次到那里去的航行。你们几个都知道,有些航行仿佛老天特地安排好来说明人生、作为生命的一种象征的。你奋斗、苦干、淌汗,几乎拼上了命,有时候可真拼掉了命,只是为了想要千好一件事,结果还是不行。这并不是你的过错。你就是什么也做不成——大事也罢、小事也罢,总之世上没有你能做成的事——就连娶一个老姑娘,或者把可怜巴巴的六百吨煤运到指定的港口都办不到。
“那次航行从头到尾都是件值得纪念的事情。那是我头一次到东方去航行,又是我第一次当二副,又凑上我的船长第一次带船。你们得承认这可是一宗难得的巧事儿。船长少说也有六十岁了,是个小个子,腰背宽大,却并不十分挺直,肩膀向前弯,有一条腿往外曲得厉害。他有一种庄稼汉所常有的歪来扭去的古怪模样,脸儿就像一副胡桃钳子——下巴尖跟鼻尖几乎碰在一起,把陷进去的嘴巴遮住了。脸儿四周嵌上一溜铁灰色的绒毛般的须发,有些像洒上煤屑的棉织品围巾。在他那张老脸上有一对蓝眼睛,活像小孩子的眼睛,流露出坦白的神情——有一种十分平常的人,凭着天生难得的纯洁的心灵和正直的胸怀,一直到死都保持着的坦白的神情。他怎么会挑中了我可难说了。我本来在一条走澳洲的上等快船上当三副,那时候刚离了职。他对于上等快船似乎存着一种偏见,认为太贵族化,太时髦。他跟我说:‘你知道,在这条船上可得工作啊。’我说我一向到哪一条船,就在哪条船上工作。‘啊,可是这里的情况不同,而且你们这班从大船出来的先生们……好吧!我敢说你行。明天就来吧。’
“第二天我就去了。那是二十二年前的事了,我才二十岁。时间过得多么快!那一天也算是我生平最快乐的一天了。想想吧!第一次当二副——一个真正负起责任来的职位!就是给我一大笔钱也不能叫我抛掉这个新职位。大副仔细地把我打量了一下。他也是个老头儿,不过属于另一种类型。他长着一个鹰鼻,留着雪白的长胡须,名字叫‘马洪’(Mahon),不过他硬说他这个名字应该念做‘曼恩’(Mann)。他有很好的亲戚,可是命运总是不好,所以从来也不曾得意过。
“至于船长,他多年来一直都是在沿岸来往的商船上,后来在地中海的商船上,最后进了走西印度群岛的商船。他从来没有绕过好望角。他勉强能写几个字,可是根本就不想写什么字,这两个当然都是本领到家的海员,夹在他们两个老头儿中间,我觉得自己像一个小孩儿跟两个老爷爷在一起。
……
前言/序言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英国著名小说家,全名为特奥多·约瑟夫·康拉德,科尔泽尼奥夫斯基,1857年12月3日出生于波兰贝迪舍捷夫城一个贵族家庭,其父因参加波兰民族独立运动被沙俄政府流放西伯利亚。康拉德十一岁时父母双亡,由舅父抚养。1874年他前往法国马赛学习航海,后在英国商船队担任水手、船长,在海上生活达二十年,曾到过南美、非洲、东南亚等地。二十岁时开始学习英语,以后又用英语进行创作,1884年加入英国籍。1894年,他因健康等原因脱离海上生活,回到英国。1895年,他根据马来地区见闻写成的第一部小说《阿尔迈耶的愚蠢》出版,获得好评。从1896年起,他一直在肯特郡的阿什福定居,专心从事文学创作。1924年8月3日,康拉德因心脏病发作逝世。
康拉德一生所写作品甚多,主要是小说,其中代表作有《水仙号上的黑家伙》(1898)、《黑暗的心》(1899)、《吉姆爷》(1900)、《诺斯特罗姆》(1904)、《密探》(1907)和《在西方人的眼皮底下》(1911)。此外,他还创作了小说《台风》(1902)、《机缘》(1913)、《胜利》(1915)、《阴影线》(1917)、《流浪者》(1923)以及部分短篇小说、散文、戏剧、回忆录、政论、书信等。
康拉德擅长描写海上生活,他的作品充满异国情趣,有着色彩浓郁的人物刻画和绚丽瑰奇的景色描绘,但他与许多“海洋小说家”不同,他注意的不是惊险的事件,而是惊险的事件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他对普通的劳动人民怀有深刻的同情,反对西方强国的海外掠夺政策,向往大自然和东方各国人民的质朴生活。他反对把小说看做供人消闲解闷的故事,主张把它作为一种探索人的品性和阐明生活哲理的手段。
他的小说以极其动人的情节、微妙的人物心理、丰富的象征手法、跌宕顿挫的文体著称,而且往往双管齐下,时空交错,从各个角度分阶段勾勒出人物个性,行文流畅,略带嘲讽,常染有悲观、神秘的色彩。
收入本集子的中篇小说《黑暗深处》被公认为是康拉德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T.S.艾略特的《荒原》的创作,便颇受这篇作品的影响。小说在艺术地再现十九世纪末欧洲殖民主义者在非洲野蛮掠夺殖民地人民残酷景象的同时,还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它告诉世人,一个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犯罪可能性并调动自身的力量克服它,方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入选本集子的《青春》等四个短篇,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代表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值得一读。
《星辰彼岸的低语》 故事梗概: 《星辰彼岸的低语》讲述了一个关于遗忘、追寻与救赎的宏大史诗。故事发生在一个被称为“艾瑞亚”的古老大陆,这里曾是繁荣文明的摇篮,却在一次名为“大静寂”的灾难后,陷入了漫长的黑暗与遗忘。绝大多数的知识、历史,甚至个体记忆,都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抹去,人们只剩下模糊的本能和残缺的传说。 我们的主角,艾莉亚,是一名生活在边陲村庄的年轻女子。她拥有与生俱来的敏锐感知,能够隐约听到“星辰彼岸”传来的低语——那是被遗忘的旋律,是失落文明的片段。她对此感到困惑,也感到一种莫名的召唤。她的村庄世代守护着一处古老的遗迹,而艾莉亚的出生似乎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天,一股黑暗的力量开始侵蚀艾瑞亚,原本就脆弱的和平被打破。一种被称为“虚无之影”的生物开始出现,它们吞噬光明,也吞噬着仅存的记忆。艾莉亚发现,那些她听到的低语,似乎是阻止这一切的关键。在村庄长老的指引下,她决定踏上旅程,寻找失落的真相,以及能够对抗“虚无之影”的力量。 她的旅程充满了未知与危险。她穿越了被遗忘的森林,那里的树木曾是智慧的载体,如今只剩下沉默的巨影;她攀登了破碎的山脉,那是古老战争的 cicatrizar(伤疤);她潜入了沉没的城市,那里曾经是辉煌的文明中心,如今只剩下一片死寂。 在旅途中,艾莉亚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有沉默寡言但技艺高超的猎人,他身负家族的秘密;有博学多才却内心封闭的学者,他毕生致力于研究“大静寂”的起因;还有身世神秘、能够操纵元素力量的游侠,他的过去如同迷雾一般。他们各自带着伤痛和执念,却因为共同的目标聚集在一起,互相扶持,共同前行。 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逐渐揭开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大静寂”并非一场天灾,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遗忘之举”。一个古老而强大的存在,为了维持自身的统治,选择将文明的火种熄灭,抹去人们的记忆,从而建立起一个由其绝对控制的世界。而“虚无之影”,便是这个存在用来清除一切“异端”的工具。 艾莉亚发现,她所听到的“星辰彼岸的低语”,其实是那些在“大静寂”中幸存下来的古老意识,它们不甘于被遗忘,一直在寻找能够唤醒被遗忘者,并重新点燃文明之火的“传火者”。而艾莉亚,正是被选中的那一位。她的特殊感知能力,让她能够连接到那些失落的记忆,唤醒沉睡的古老智慧。 然而,对抗那个强大的存在并非易事。他们需要找到传说中的“回响之心”,那是一种能够放大并传播“低语”力量的古代神器。而“回响之心”的所在地,隐藏在大陆最危险的禁忌之地——“永恒之沙”的中心。 在前往“永恒之沙”的路上,他们遭遇了无数的考验。他们与“虚无之影”的爪牙殊死搏斗,经历了背叛与牺牲,也见证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艾莉亚也在不断的挑战中成长,她的感知能力越来越强,也逐渐掌握了运用“低语”的力量,去影响周围的世界。 最终,他们抵达了“永恒之沙”。在那里,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强大的敌人,更是关于存在、关于记忆、关于自由的终极拷问。艾莉亚必须做出选择:是继续沉沦于遗忘,还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唤醒整个艾瑞亚的记忆,哪怕这意味着打破现有的秩序,迎接未知的未来。 主题深度剖析: 《星辰彼岸的低语》不仅仅是一个冒险故事,它更深入地探讨了以下几个主题: 遗忘与记忆的价值: 故事通过“大静寂”的设定,深刻反思了记忆对于文明、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性。被剥夺记忆的人们,如同失去了根基的浮萍,他们只能在模糊的本能中生存。而当记忆逐渐被唤醒时,那些被掩埋的知识、情感和教训,也随之复苏,为人们带来了成长的契机,也带来了重塑未来的可能。故事质疑了“遗忘是否就是一种解脱”,认为真正的解脱来自于理解和接纳,而不是虚假的平和。 个体与集体的抗争: 艾莉亚的旅程,是从个体的好奇与召唤开始,逐渐演变成一场试图改变整个大陆命运的集体抗争。她所代表的,是那些不甘于被压迫、不甘于被遗忘的个体力量。而她所面对的,则是那个试图将所有个体抹平,统一思想的强大统治者。故事强调了即使在最黑暗的环境下,个体的觉醒和勇敢的选择,也能成为改变历史的火种。 追寻真相的代价与勇气: 揭开“大静寂”的真相,意味着要面对被刻意掩盖的伤痛和罪恶。这个过程是艰难的,充满了牺牲和付出。艾莉亚和她的伙伴们,用他们的行动证明了,追寻真相需要无比的勇气,因为它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也意味着要挑战既定的现实。然而,正是这种对真相的执着,才能够驱散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带来真正的光明。 文明的传承与新生: 艾瑞亚的文明,在“大静寂”后几乎断绝。艾莉亚的使命,便是重新连接断裂的传承,并在此基础上孕育出新的文明。“星辰彼岸的低语”,象征着古老智慧的种子,需要被播撒,被滋养,才能重新在新的时代生根发芽。故事表达了一种对文明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乐观期待。 希望与救赎: 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刻,故事也始终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艾莉亚的坚持,伙伴们的信任,以及那些微弱却坚定的“低语”,都构成了对未来的期盼。最终的救赎,不仅仅是打败反派,更是让整个大陆从遗忘的泥沼中挣脱出来,获得一次重生的机会。 文学风格与写作手法: 《星辰彼岸的低语》采用了一种史诗般的叙事风格,融合了奇幻、冒险与哲思。 宏大的世界观构建: 作者精心描绘了艾瑞亚大陆的地理风貌、历史变迁以及独特的文化元素,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神秘感和想象力的世界。从被遗忘的森林到沉没的城市,每一个地点都承载着故事的线索和主题。 丰富的意象运用: “星辰彼岸的低语”、“虚无之影”、“回响之心”、“永恒之沙”等意象,充满了象征意义,它们既是故事推进的道具,也是对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表达,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人物塑造的深度: 艾莉亚并非一个完美的英雄,她有迷茫、有恐惧,但她也拥有强大的内心和不屈的意志。她的成长弧线清晰可见,从一个普通的村庄少女,蜕变为能够撼动整个大陆命运的领袖。其他角色也并非简单的配角,他们各自拥有复杂的背景和内心挣扎,使得整个故事更加饱满和真实。 节奏的张弛有度: 故事的节奏张弛有度,既有扣人心弦的战斗场面和惊险刺激的探险,也有引人深思的对话和情感的细腻刻画。读者在紧张刺激的情节中,也能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波动和成长的轨迹。 语言的感染力: 作者运用了富有诗意和力量感的语言,描绘场景,塑造人物,表达情感。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失落文明的惋惜,对黑暗势力的批判,以及对希望与光明的赞颂,能够深深地感染读者。 《星辰彼岸的低语》是一部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奇幻史诗,它不仅能够满足读者对冒险和想象力的渴望,更能在字里行间,引发对人类文明、记忆与自由的深刻思考。这是一场关于追寻、关于抗争、关于复苏的伟大征程,它将带领读者一同穿越被遗忘的黑暗,去探寻那属于星辰彼岸的、不灭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