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2017.4) [Foreign Literature]

外国文学(2017.4) [Foreign Literatur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莉,姜红,马海良 编
图书标签:
  • 文学
  • 外国文学
  • 期刊
  • 2017年
  • 第四期
  • 外文
  • 文学研究
  • 学术
  • 收录
  • 当期期刊
  • 文学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7100255200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392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Foreign Literatur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外国文学(2017.4)》是外国文学研究学术期刊,以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广泛关注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学,重点介绍国外作家作品研究和批评理论的趋势和动向,为国内学者提供研究借鉴,展示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的新成果,与国内外同行进行有效的学术对话。提供深入钻研和新的探索,同时坚持文学特色,追求开阔的视野、准确简洁、自然清新的文风,致力于营造百花齐放、生动活泼的学术局面。

目录

评论
《苏菲·伯克利小姐的经历》:书信体、哥特美学与“美德有报”的政治寓言
寻找英伦的神话:《霍华德庄园》中的“英国问题”和国民性
毕晓普巴西主题旅行诗歌的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内部殖民主义解读
内德·凯利传说的当代阐释:《凯特妹妹》与《凯利帮真史》的比较分析
《历史人物》中的人与历史
学术史语境中的卡夫卡“遗嘱”
被忽略的现代主义诗人斯托勒

理论
西方文论关键词:中性
西方文论关键词:身份伪装叙事
论柏拉图《伊安篇》中的技术诗学

文化研究
文化即秩序:康拉德海洋故事的寓意
简·奥斯汀影视改编研究路径及热点评析
解读帕慕克《我脑袋里的怪东西》的伊斯坦布尔街道
《威弗利》的仪式书写与苏格兰文化记忆重塑

书评
《莎士比亚的文化资本》评介与思考
评巴尔默的《拼接断编残简》

访谈
希利斯·米勒访谈录

精彩书摘

  《外国文学(2017.4)》:
  二、“帝国反写”
  “帝国反写”的概念最初由印度裔英国作家拉什迪(Salman Rushdie)于1982年提出,指的是大英帝国的前殖民地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或表达自身立场的方式对帝国中心做出回应或反驳(8)。1989年,澳大利亚学者阿什克罗夫特(BillAshcrofi)等人在后殖民文学批评论著《帝国反写:后殖民文学中的理论与实践》中对该理念作了进一步引申和发展。该书分析了后殖民文本中存在的权力关系,指出其构成了对欧洲中心主义的语言和文学的激进批判。阿什克罗夫特等人认为,非洲诸国、澳大利亚、孟加拉、加拿大、加勒比诸国、印度、新西兰、南太平洋岛国等国家的文学中存在着共性,那就是“其现今的形式均脱胎于该国被殖民的经历,通过突出其与帝国权力之间的张力、强调其与帝国中心的假定之间的差异而彰显自身”(2)。本文涉及的两个文本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具有明显的后殖民维度。与英帝国殖民当局的官方文本中将内德等人刻画成“野兽”或“疯子”的做法不同,这两部作品均对内德早年的遭遇充满同情,对其被迫走上犯罪道路的命运表示叹惋。
  《凯特妹妹》中,凯利一家深受殖民统治阶层的工具——警察——的排挤和迫害。凯利家的男性,与其他贫穷却桀骜不驯的丛林汉一样,是警察的眼中钉,动辄被处以重罚,甚至被投入监狱。书中虽然没有正面描写男人们的牢狱生活,却清楚地点明了这样的经历对他们本人及家中的女性造成的创伤。小说开始于凯特十二岁那年,内德刚出狱,一家人正要展开新生活。然而,表面的平静下却充斥着不祥的预兆:凯特年仅十四岁的哥哥吉姆,因被指控偷牛判入狱三年;而她的大姐安妮遭到当地一名警察的始乱终弃,生下私生女后悲惨地死去。为防止内德一怒之下犯下谋杀罪,家里的女人设法向他隐瞒安妮的真正死因。
  三年后吉姆被释放,但牢狱生活摧毁了他对未来的期盼。由于不能适应正常生活,他故意设计使自己再度被捕,母亲和姐妹们因为他的自毁举动而深受伤害。雪上加霜的是,母亲再度怀孕了。“这将是她第十二次生产。约翰尼还在吃奶,小玛丽虚弱的肺似乎撑不过这个冬天了,事实也的确如此……我母亲已经埋葬了太多的孩子。当那具小棺材被放在马车上拖走时,她甚至都没有哭泣”(14)。凯特最小的哥哥丹因受诬陷入狱,即使原告作伪证的事实后来被戳穿,警察也没有提前释放他。刑满出狱后,丹长久地沉浸在悲愤中难以自拔。“那段日子,他严厉而尖刻,短暂的监禁后他对任何人都充满怨恨,总是在思考他遭遇的不公……看起来他几乎要爱上他的不幸了。他还不到十六岁”(19)。丹的愤慨和痛苦母亲感同身受:“那几个月,她真的变得像个老妇人了。她曾经充满激情和活力的瘦小身体,现在变得萎缩,因此撇开大肚子她看起来就像一个瘦骨嶙峋的干瘪老太”(15)。更棘手的事很快接踵而至,这次是内德及其继父乔治的逮捕令的下达。由于丹等人及时通风报信,两人得以躲过警察的抓捕。但从此,凯利一家不得不向在贫穷中相守的生活彻底告别。
  贝德福德选择从凯特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些丛林往事,体现了她挖掘殖民地底层民众、尤其是受阶级和性别双重压迫的底层女性的故事的强烈意愿。实际上,凯特在凯利帮的传说中占据的位置很微妙。在民间传说中她曾被描述成一位骑术高明的女英雄,多次与警察斗智斗勇,为凯利帮传递了大量信息,运送了大批给养。但同时,关于她的谣言和非议也为数可观。在内德的传记和小说中,凯特的在场地位甚至常常被她己出嫁的姐姐玛吉·斯凯林恩取代,这其中无疑有殖民当局文化审查机构运作的痕迹。根据官方记载,凯特唯一一次确定无疑的在场是1878年4月15日作为男性欲望的被动对象出现;“凯特被辱”是后来所有灾难性事件的源头,但侮辱她的只是一个警察中的败类。贝德福德对这样的托辞显然不屑一顾,《凯特妹妹》中该事件被改写成母亲为保护无辜的丹把前来执行公务的警察赶走,从而引发他们的报复。小说披露了殖民统治阶层的鹰犬警察界的贪婪和堕落,也刻画了他们横行乡里、欺压底层民众的行径,从而揭示了作为国家机器的警察才是导致凯利帮走上不归路的罪魁祸首。
  凯特的印迹在殖民历史上被大量抹除,恰恰证明她的存在曾令殖民当局惶恐不安。《凯特妹妹》中重新演绎了一小段“后凯利帮时代”的历史:内德等人死后,凯特曾将凯利帮的故事以滑稽戏的形式搬上舞台。她的表演曾引起短暂轰动,但观众中积蓄的反政府情绪引起了警方的深切担忧,因此表演在任何地方都很快被禁止,尽管在凯特看来这只是一个寻找自己生存意义的方式:“我喜欢这样一一鼓掌和大笑。那让我感觉自己是个……人物……好像我又活过来了一样”(68)。同样地,她与凯利帮的密切关联使得殖民当局的文化机构不遗余力地将其从凯利帮相关文字中抹去。这一针对殖民地底层女性的“绞杀”行动,后来在努力将内德塑造成民族英雄的澳大利亚男性文化精英处得到积极响应。贝德福德对男性民族文化精英与殖民政府之间共谋的行为也展开了驳斥。小说中,凯特的第一人称叙述揭示了丛林女性“牺牲者中的牺牲者”的边缘地位,从而间接消解了内德等人的英雄光环,因为他们不但无法保护身边的女性,还将自身的不幸转嫁到她们身上。
  与侧重揭露殖民统治后果的《凯特妹妹》不同,《凯利帮真史》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19世纪的殖民统治阶层对殖民地居民的压迫和控制,以及受压制的一方展开的抗争,主要体现在对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地位、文化上的自我定义话语权的争夺上。《凯利帮真史》中,内德的叙述揭示了殖民统治阶层对底层民众的侮辱、欺骗、迫害和诋毁。内德本是个正直善良、品行端正的少年,警察奥尼尔恶意散布的谣言造成他与父亲的隔阂,并间接导致内德父亲过早离世。迫于生计,母亲将内德交给丛林强盗哈里·鲍威尔。无论老哈里如何威逼利诱,内德都坚持回自己贫瘠的农场去做农活。老哈里不曾善待他,内德却宁愿坐牢也不愿泄露其行踪。然而,他的姨夫杰克·劳埃德却为了赏金出卖了哈里。为逃避乡邻的责罚,他不遗余力地散布谎言,将罪名栽赃给内德。
  ……
外国文学(2017.4) 一本穿越时空的文学盛宴,一场跨越文化的思想对话 2017年4月,《外国文学》杂志如期而至,为广大读者带来了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学盛宴。本期杂志精选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体裁,力求展现外国文学的多元魅力和深邃内涵。我们相信,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与古今中外伟大灵魂的相遇,一次对人类共同情感与思想的探索。 小说:洞悉人性深处的幽微,体味不同文明的悲欢 本期小说板块,我们特别呈现了多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们或以宏大的叙事尺度,描绘时代的变迁;或以细腻的笔触,剖析个体心灵的波澜。 来自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将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在这里,现实与幻想交织,历史与神话共存,字里行间弥漫着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深邃的哲学思考。作家以其独特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寓言,探讨着权力、记忆、身份认同以及殖民历史的复杂影响。字句间流淌着一种既热烈又哀伤的生命力,让人在惊叹其瑰丽的同时,也不禁反思人类的生存境况。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目光投向东欧文学的深沉力量。一部来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最新力作,以其沉郁的风格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揭示了社会转型期普通人的挣扎与困惑。作品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通过几个看似平淡的人物命运,折射出时代洪流下个体的无力感与对精神家园的渴望。作家对人性中的善与恶、希望与绝望的刻画入木三分,语言朴实而富有力量,读来令人扼腕叹息,却又在压抑中感受到一丝微弱的希望之光。 此外,本期还收录了一部来自北欧的侦探小说,其精巧的构思和出人意料的结局,定能满足悬疑爱好者的胃口。然而,这部小说并非仅仅停留在解谜的层面,它更深入地探讨了社会阶层、家庭关系以及人性中的黑暗面。冰冷的环境、压抑的气氛,与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交织,构成了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作者以其冷静的笔调,展现了人性深处的冷酷与温情,让读者在紧张刺激的阅读过程中,也对人类的道德边界产生深刻的思考。 散文:感悟生活哲思,品味文字之美 散文部分,我们精心挑选了多篇风格迥异的作品,旨在提供一种更为自由、更为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一位法国散文家的随笔集,以其轻盈的笔触和敏锐的观察,带领我们漫步于巴黎的街头巷尾,或沉浸于咖啡馆的宁静时光。他谈论艺术、谈论生活、谈论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字句间洋溢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他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读者的心灵,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寻得片刻的宁静与慰藉。他善于从平凡的日常中发现不凡的诗意,用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传递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另一位来自日本的作家,则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视角,书写对自然、对时间的感悟。他的文字如同精心绘制的山水画,意境悠远,韵味无穷。他笔下的四季轮回,草木枯荣,都蕴含着对生命无常的体悟和对当下珍惜的呼唤。阅读他的文字,仿佛置身于一个禅意的世界,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到升华。他用极简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智慧。 此外,本期还收录了几篇关于旅行的散文,作者们以生动的笔触记录了他们在异国他乡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些文字不仅展现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更折射出作者独特的文化视角和个人体验。它们如同一个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更广阔的世界,拓展视野,丰富人生。 诗歌:聆听心灵的旋律,感受语言的魔力 诗歌板块,我们致力于呈现当代诗坛的新声与经典之作。 本期重点介绍了一位备受瞩目的英国青年诗人。他的诗歌以其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对现代都市生活的独特感受而著称。他能够捕捉到生活中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并将它们以精炼、富有冲击力的语言呈现出来。他的诗句中常常流露出一种疏离感与渴望连接并存的矛盾,反映了当下年轻一代的精神面貌。他的诗歌充满了实验性,但在形式的创新背后,是对人类情感本质的深刻挖掘。 同时,我们也回顾了二十世纪一位俄罗斯伟大诗人的经典作品。他的诗歌以其宏大的叙事、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民族命运的忧患意识而闻名。即便在艰难的时代,他的诗歌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他的语言凝练而富有力量,意象宏大而深邃,每一首诗都仿佛是一部浓缩的史诗,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我们相信,诗歌是人类情感最纯粹的表达,是心灵最深刻的回响。通过这些诗歌,希望读者能够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体味到文字所能承载的丰富情感与深刻思想。 戏剧:探寻舞台的张力,理解人性的复杂 戏剧部分,我们选取了一部当代法国剧作家的新作。这部作品以其尖锐的现实主义批判和深刻的哲学探讨,在国际戏剧界引起广泛关注。剧作家通过精心设计的戏剧冲突和极具张力的对话,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困境,如阶级固化、身份焦虑、以及技术发展对人性的异化。他的剧本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引发对社会结构和个体命运的深刻反思。 评论与研究:深入解析文学现象,拓展阅读的深度 除了文学作品本身,本期杂志还特别设置了评论与研究板块。数位资深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将从不同角度,对外国文学的重要现象、经典作品和当代趋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一篇评论文章将聚焦于“后殖民文学”在当代的演变与发展,探讨其在反思历史、重塑身份方面的持续力量。另一篇研究则深入剖析了某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揭示其创作生涯中的思想脉络与艺术成就。此外,还有文章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文学表达,例如阿拉伯文学的复兴,以及东亚各国在世界文学舞台上的独特贡献。这些评论与研究,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解,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外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结语: 《外国文学(2017.4)》期刊,是一扇通往世界文学宝库的窗户。我们希望通过这份精心编排的特刊,能够激发读者对外国文学的兴趣,拓宽阅读的视野,并在每一次翻阅中,都能有所收获,有所触动。文学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它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空,连接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灵。让我们一同走进文字的世界,感受那些或激昂、或沉静、或幽默、或悲伤的故事,与伟大的灵魂对话,与深邃的思想碰撞。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丰富人生、涤荡心灵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文学杂志,应该能够带领读者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刻意义,去感受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而这本《外国文学》(2017.4)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其中一篇关于现代主义文学的探讨,就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以非常清晰的脉络,梳理了现代主义文学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对传统文学的颠覆。我一直对那些挑战常规、探索内心世界的作品感到好奇,而这篇文章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其中对乔伊斯《尤利西斯》的分析,让我对这部巨著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虽然仍觉得它极具挑战性,但作者的解读让我看到了隐藏在复杂结构下的深刻思考和对语言的极致运用。除了现代主义,杂志中对一些新兴国家文学的介绍,也同样让我眼前一亮。特别是关于非洲文学的讨论,让我看到了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声音,它们充满了力量、智慧和对民族身份的探索。整本杂志的编辑水准非常高,选文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让我在这场文学的盛宴中,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碰撞出的独特火花,也更加坚定了我要继续探索世界文学的决心。

评分

我一直对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性光辉和黑暗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外国文学》(2017.4)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探索的欲望。其中一篇关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介绍,就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那些诗歌,用晦涩却又充满意境的语言,描绘着梦境、幻觉和潜意识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作者的解读非常到位,他不仅解释了诗歌的表面含义,更深入剖析了诗人们为何会走向象征主义,以及这种文学流派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尤其被其中对波德莱尔的分析所打动,他那种在污浊的现实中寻找美的能力,以及对都市生活复杂情感的细腻描摹,让我对“恶之花”有了新的理解。除了诗歌,杂志中对南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探讨,也同样精彩。我一直对那种将现实与幻想无缝融合的叙事方式感到着迷,它能够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方式来揭示生活的本质。这篇文章让我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作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期待未来能够读到更多这样充满想象力的作品。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题材文学作品情有独钟的读者,我这次有幸接触到的《外国文学》(2017.4)绝对是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其中一篇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评论,让我眼前一亮。作者以非常生动翔实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艺术、文化和思想的勃勃生机。我一直对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大师的时代充满了向往,而这篇文章将文学作品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人文思潮紧密联系起来,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与创造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对薄伽丘《十日谈》的解读,他不仅分析了故事的趣味性,更深入探讨了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对人性的观察和对社会的反思。此外,杂志中关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介绍,也同样引人入胜。那些关于自然、关于情感、关于民族精神的描绘,充满了深沉而浪漫的情感,让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古老的歌谣在风中回荡。整本杂志的选材都非常有深度,让我对西方文学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更多经典作品的探索欲望。

评分

哇,这本《外国文学》(2017.4)真是让人惊喜连连!我一直对外国文学充满了好奇,尤其钟爱那些能够触及灵魂深处,又充满异域风情的故事。翻开这本杂志,就像是踏上了一场跨越国界、穿越时空的阅读之旅。开篇的那篇关于墨西哥壁画的评论,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将那些宏伟壮丽的画面与墨西哥革命的历史洪流巧妙地结合起来,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的厚重敬畏。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色彩斑斓的壁画在阳光下闪耀,感受到画师们用生命和激情倾注的呐喊。接着,一篇关于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的诗歌解读,更是让我沉醉其中。辛波斯卡用她看似平淡却充满哲思的语言,描绘着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却又能引发读者对生命、对存在的深刻思考。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偶然”的描绘,那种不动声色的洞察力,让我对生活中那些不期而遇的际遇有了新的认识,也更加珍惜眼前的点滴。整本杂志的选文都非常精妙,涵盖了小说、诗歌、评论等多种体裁,让我的阅读体验丰富而充实,就像品尝一道道精心烹制的异国佳肴,每一口都带来不同的风味和惊喜。

评分

这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外国文学》(2017.4),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一直觉得,阅读外国文学不仅是为了了解异域文化,更是为了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自己。这本杂志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其中对当代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作品的分析,就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村上作品的特点,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作品中那些普遍存在于现代都市人的孤独感、疏离感,以及在看似平静的生活背后涌动的暗流。我一直都很喜欢村上春树那种独特的氛围营造,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带着一丝神秘和忧郁,但又能在这种状态下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出口。这篇文章让我对村上作品的理解更上了一个台阶,也更加体会到,虽然我们身处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困境,却是如此相似。此外,杂志中关于俄国经典小说的回顾,也让我重新拾起了那些曾经读过却又有些模糊的记忆,作者的解读角度新颖,引经据典,让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仿佛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