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誌

二十四節氣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宋英傑 著
圖書標籤:
  • 二十四節氣
  • 傳統文化
  • 季節
  • 農業
  • 民俗
  • 自然
  • 生活
  • 中國文化
  • 節氣
  • 科普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8071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6374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82
字數:2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中國氣象先生宋英傑潛心十年誠意之作,
一本結閤文化+大數據+氣象科學的節氣百科,
既傳承古人時間智慧,更用現代的海量數據對節氣做驗證與解讀。
秦大河、馬未都、白岩鬆、梁鼕、樊登、俞白眉 聯袂推薦!

二十四節氣,是我們內心記錄生活律動的方式,
是曆法之外的曆法,是歲時生活的句讀和標點。

內容簡介

《二十四節氣誌》是中國氣象先生宋英傑潛心之作。憑藉多年強大的專業積纍和知識功底,他首次從氣象大數據的角度,為我們解讀二十四節氣的文、理、古、今。讀者不僅能看到傳統節氣知識,更能瞭解節氣隨時代的演變和發展。
幾韆年的節氣文化,在今天發生瞭怎樣的變化?
為什麼“熬過瞭鼕天,卻差點兒凍死在春天”?
大寒、小寒誰更寒?大暑、小暑誰更熱?
50年來,中國人名的變化竟然跟天氣息息相關?
為什麼實際溫度是30攝氏度,體感溫度卻超過40攝氏度?
馮驥纔為何說“女人的孩提記憶散布在四季,男人的童年往事大多在夏天”?
時光律動,草木枯榮,《二十四節氣誌》,為你講述節氣文化在這個時代的“未完待續”。


二十四節氣是“未完待續”的文化。我們的傳承,不是隻從古籍中尋章摘句,還要留下這個時代對她的獨特貢獻。使她,充盈著科學的雨露,洋溢著文化的馨香;使她,既在我們的居傢日常,也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宋英傑

作者簡介

宋英傑
- 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首席專傢,中央電視颱《天氣預報》節目主持人。
- 1988年起擔任中央氣象颱預報員,1993年成為我國*位氣象節目主持人。2004年在“我*喜愛的氣象節目主持人”全國性評選中獲得*佳主持人“氣象先生”稱號。2012年榮獲播音主持界*高奬“金話筒奬”。
- 科研及業務之餘,擔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和颱灣“中國文化大學”兼職教授。
- 宋英傑以其專業背景、知性形象、自然詼諧的語風贏得瞭觀眾的喜愛。他對節氣、諺語、月令等氣象相關傳統文化遺産潛心鑽研,希望優秀的傳統文化依舊潤澤著我們對於萬韆氣象的體驗。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極具個性的科學和文化遺産,英傑的作品積數十年從事氣象工作的成就和個人體驗,知識性強,是一本值得品讀的好書!
——秦大河,氣象學傢、中國科學院院士

宋英傑先生為氣象專傢,集多年專業經驗寫齣《二十四節氣誌》,筆觸細膩,抽絲剝繭,環環相扣,其資料之翔實,圖文之美茂,讓讀者盡享閱讀之樂。相信讀者在瞭解二十四節氣之餘,還能得到許多額外收獲。其實,*讓我感動的並不是他筆下的知識,而是他畏天憫人的學者情懷。
——馬未都,文化學者,觀復博物館創始人

宋老師是我特彆敬佩的知識分子。他對氣象的熱愛和理解是融入血液的。他對二十四節氣的解讀結閤瞭科學與文化,讓人開眼界,長知識!
——樊登,樊登讀書會創始人

目錄

目錄

推薦序/馬未都
序 言
立 春 四時之始
雨 水 甘雨時降
驚 蟄 陽和啓蟄
春 分 青蔥時光
清 明 正好時候三月春
榖 雨 雨生百榖
立 夏 萬物並秀
小 滿 正陽時節
芒 種 亦稼亦穡
夏 至 景風南來
小 暑 蒸炊時節
大 暑 大暑齷齪熱
立 鞦 涼風有信
處 暑 禾乃登
白 露 玉露生涼
鞦 分 平分鞦色
寒 露 鞦中之鞦
霜 降 杪鞦時分
立 鼕 過鼕如修行
小 雪 氣寒將雪
大 雪 似玉時節
鼕 至 迎福踐長
小 寒 鼕將軍
大 寒 寒氣之逆極
附錄一 二十四節氣歌謠
附錄二 以時序為秩的行事規則:《禮記·月令》
附錄三 經典的物候曆:《逸周書·時訓解》
附錄四 節氣歲時在日本的流變

精彩書摘

鞦分 平分鞦色

鞦氣堪悲未必然,
輕寒正是可人天。

每年9月23日前後,是鞦分,到瞭晝夜平分之時。現今,北半球很多國傢依然是“一刀切”地以晝夜平分日(相當於春分和鞦分)作為春季和鞦季的起始日。詩雲:“平分鞦色一輪滿,長伴雲衢韆裏明。”在詩人眼中,似乎是中鞦滿月將鞦色平分。實際上,真正平分鞦色的是鞦分,“晝夜均而寒暑平”。
一位旅居歐洲多年的朋友對我說:“每年到夏至那一天,我心裏就會咯噔一下,因為白晝由盛而衰瞭。到鞦分的那一天,心裏又會咯噔一下,因為開始晝短夜長瞭。”一個微妙的時間節點,往往帶給人們彆樣的心念。
對於氣溫,我的感觸是:初鞦,升降隨意;中鞦,反彈無力;深鞦,保持不易。初鞦的氣溫像減肥,剛剛降瞭又反彈。中鞦的氣溫像大盤,降下容易升上難。深鞦的氣溫像工資,沒降就算漲瞭錢。
夏、鞦、鼕的博弈轉摺
鞦分時季節版圖上,鞦坐擁約620萬平方公裏的勢力範圍,並意欲接管夏的江北地盤。
就在鞦與夏在長江沿綫膠著之時,鼕已從青藏高原大本營悄然齣山,並藉助“外援”,在天山和大興安嶺將鞦擊潰,贏得兩片“飛地”。鼕的領地迅速擴至約188萬平方公裏。此時,夏的疆土隻剩下約152萬平方公裏,僅為盛夏時代的1/4,在夏、鞦、鼕的“三足鼎立”中位居末席。由於有副熱帶高壓這個“外部勢力”的資助,並有氣候變暖的“國際形勢”,此時,夏之陣地易守難攻。
鞦分,恰是夏、鞦、鼕“三國”博弈格局的轉摺點。
季節版圖上的焦點:鞦分前,主要是夏、鞦間的糾紛,鞦蠶食夏的領土;鞦分後,主要是鞦、鼕間的爭端,鼕鯨吞鞦的屬地。
鞦分時節,夏、鞦的氣候分界綫已至長江沿綫。此後,鞦在南綫攻掠的餘地已然有限,在北綫將遭遇鼕的加速入侵。所以,鞦分時節,是鞦之疆域短暫的全盛時期。
木犀熱
農曆八月,雅稱桂月,鞦分恰是桂香時節。
鞦分時節,南方往往依然暑熱未消,還難以把每隻鞦老虎都關進籠子裏。舊時,人們把這時的悶熱天氣,稱為“木犀蒸”,悶熱都被說得如此文雅。
範成大《吳郡誌》記載:“桂,本嶺南木,吳地不常有之,唐時始有植者。浙人呼岩桂曰木犀,以木之紋理如犀也。有早晚兩種。在鞦分節開者,曰早桂。在寒露節開者,曰晚桂。將花之時,必有數日鏖熱如溽暑,謂之木犀熱。言蒸鬱而始花也。自是金風催蕊,玉露零香。”
以前在北京,我對於“木犀蒸”自是沒有切身的感觸,因為鞦分時節,北京早已鞦涼如水。
2015年,鞦分日我趕巧到湖南齣差,恰好邂逅金桂。其時天氣依然悶熱,愛齣汗的我還隨身攜帶著暑期齣差的“標配”:毛巾。兩天之後,臨走時,天氣迥異。一場風雨之後,木犀蒸已然變成瞭木犀涼,真的是金風催蕊、玉露零香。於是我以此發瞭一條微博:“迎候你時,一樹芬芳;送彆你時,滿庭花雨。”催蕊零香的涼爽,卻讓人頓生一絲小傷感。
雲銷雨霽,彩徹區明
時維九月,序屬三鞦。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落霞與孤鶩齊飛,鞦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天氣預報》背景音樂《漁舟唱晚》的音樂情境,正是齣自雲銷雨霽的鞦分時節。
鞦季來臨,很多地區的降水量銳減。以北京為例,與8月相比,北京9月的降水量會減少72%,10月減少86%。
記得唐代李賀有一句詩:“少年心事當拿雲。”少年心性豪放,會有摘下雲朵的想法。但仔細想來,“拿雲”應該是與節氣有關的技術活。捲雲太遠,縴細又輕薄,摘雲仿佛隻扯下瞭幾片羽毛,沒有摘雲的儀式感和獲得感。層雲低垂著、鋪展著,灰濛濛的,感覺髒兮兮的,有點像黑心棉,估計有精神潔癖的少年不屑去摘。“烏頭風、白頭雨”的積雨雲,像恐怖片似的,少年就彆摘瞭,電閃雷鳴的,多危險啊。春季風太大,流雲不容易摘。鼕季天太冷,摘到的可能是一手“雪糕”。還是摘鞦天“白雲滿地無人掃”的淡積雲吧,高潔、雅緻。而且鞦分“雷始收聲”,雷公、電母一般也不會攪局。
鞦分的雲
“鞦天來得早,雲彩質量好;趕緊摘幾朵,迴傢做棉襖。”
俗話說:“二八月,看巧雲。”
夏季,要麼是“自我拔高”的積雨雲,黑雲翻墨、驚雷震天、白雨跳珠;要麼是“平鋪直敘”的層(積)雲,沉沉地密布著,整個天空都不會顯示,雨下得拖泥帶水。避之不及,怎會有看雲的心情?!
到瞭鞦季,水汽蒸發減少,而氣壓梯度加大,大氣的通透性和潔淨度提高,流動性增強。總雲量減少,其中高雲的比例增加。由厚重改為輕靈,高天上流雲。此時的雲,宜人而不擾人,如絲如縷,淡薄、高遠,縴雲弄巧,更具動感和色彩,更可謂 “雲彩”。且“鴻雁二月北上,八月南下”,所以古時,二八月,看的是流雲、飛鴻的時令之美。
“二八月,亂穿衣”,亂穿衣的時節看巧雲。
氣象諺語說:“鞦分白雲多,處處好田禾。”“處處好田禾”好理解,鞦分正是“天下大熟”之時。那麼,鞦分是否真的白雲多呢?我選取瞭幾個代錶性城市,先看看北京、南京各個時節的雲量。
與大暑時相比,北京鞦分時節的總雲量減少瞭44%,低雲量更是減少瞭65%。鞦分時節,至少在整個鞦季是“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的那種中高雲在總雲量中占比*高的時候。由夏到鞦,陰沉到非黑即灰的低雲,在鞦分時確實是*少的。白雲的比例提高瞭,但總量還是略顯緊俏。
與大暑時相比,南京鞦分時節的總雲量隻減少瞭5%,但低雲量減少19%。總雲量幾乎還那麼多,減少的是低雲。北京是白白淨淨的中高雲在總雲量中占比增加,白雲還多少有些“供不應求”。如果說北京的“鞦分白雲多”還有點牽強,那麼南京可以是這則諺語中天氣的“顔值擔當”。
再看看成都和廣州。
成都是一座“多雲”的城市,且鞦雨纏綿。即使鞦分時節,雲也處於“産能過剩”的狀態。與大暑時相比,成都的總雲量反而增加瞭20%,不過低雲量減少瞭9%。白雲確實多瞭,隻是太多瞭。藍天被搶戲,幾乎淪為配角。如果以供求關係來製定白雲的價格,那麼成都鞦分時的白雲,真的是物美價廉。
即使到瞭鞦分時節,廣州也不敢說是殘暑已消,因為一般要到霜降時節纔能步入鞦季,所以雲依然體現著夏天的容顔。與大暑時相比,廣州在鞦分時節的總雲量減少8%,但低雲量並未減少,所以“鞦分白雲多”之說並不適閤廣州。廣州要到小雪節氣,低雲纔會降至*少。顯然,隻是簡單的一句“鞦分白雲多”,並不能放之各地而皆準。
幾年前,我在江西三清山記下這樣一副對聯:“殿開白晝風來掃,門到黃昏雲自封。”白天,陽光輻射,對流增強,風力加大,所以風掃殿;傍晚輻射降溫,水汽凝結,雲量增多,於是雲封門。我之所以喜歡這副對聯,就是因為它既科學,又文學。如果沒有科學原理的支撐或者對於環境現象細膩的觀察,所謂文采,也是難以圓融的。換一個角度,如果科學尤其是科普的文字能夠有文學的加持,在人們的眼中,科學或許會更親切、更優美。
古人對於鞦分物候的描述是:雷始收聲,蟄蟲坯戶,水始涸。
從春分時節的“雷乃發聲”,到鞦分時節的“雷始收聲”,曆時半年的“雷人”季節就此終結。
古人認為,行雲布雨的龍“春分登天,鞦分潛淵”,於是雲和雨在鞦分時節迅速減少。
立春時節“蟄蟲始振”,尚未春暖便蠢蠢欲動。鞦分時節“蟄蟲坯戶”,尚未鞦寒便封塞巢穴,它們對於時令的預見力可謂天賦。
鞦天,給人一種高峻邈遠的感覺,能見度提高,通透、明淨、乾爽。鞦毫可以明察,鞦水能夠望穿,長空萬裏,雲無留跡。所謂鞦高氣爽,因為溫度降瞭,於是氣爽;因為雲量少瞭,於是鞦高。尤其是低雲量的銳減,使得即使有雲,也大多是靈動的白雲,高潔淡遠而不沉悶壓抑。所以纔有“短如春夢,薄如鞦雲”的說法。
斷虹霽雨,淨鞦空,山染修眉新綠。
望處雨收雲斷,憑闌悄悄,目送鞦光。
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如鞦雲。
長於春夢幾多時,散似鞦雲無覓處。
春夢鞦雲,聚散真容易。
按照古人的說法,此時“西方有白雲起如群羊為正氣,主大有年(年,榖熟也)”。
《詩經》有雲:“英英白雲,露彼菅茅。”天上朵朵白雲飄舞,甘露惠及草木。
農事繁忙的鞦分時節
我小時候背誦的節氣歌謠中有這樣一句:“白露快割地,鞦分無生田。”鞦分依然是農事繁忙的時節:“鞦分收稻,寒露收草”,“鞦分不割,霜打風磨”,“鞦分時節兩頭忙,又種麥子又打場”。
當然,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節奏,忙活著不同的作物。即使在華北平原,從北至南,便有“白露早、寒露遲,鞦分種麥正當時”和“鞦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的差異。再往南,便是:“鞦分放大田,寒露一掃光”,“鞦分種山嶺,寒露種平川”,“寒露早、立鼕遲,霜降種麥正當時”。
順應時令的播種,對於麥子的品質特彆重要。先時者(種得太早),可能脆弱多病甚至不能成活。後時者(種得過晚),可能“薄色而美芒”,隻有麥芒長得漂亮,成為徒有“顔值”的麥子。
得時之麥:“秱長而莖黑,二七以為行……食之緻香以息,使之肌澤而有力。”適時播種的麥子,梗長穗色深,麥粒二七成行,殼薄、粒紅、籽重,吃這樣的麵,口感和營養俱佳,使人紅潤而壯實。甚至有“四時之氣不正,正五榖而已矣”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氣候縱然異常,但隻要所吃的是得時生長的五榖即可。“是故得時之稼,其嗅香,其味甘,其氣章。百日食之,耳目聰明,心意睿智……身無苛殃”,似乎我們能否健康聰慧,與五榖是否應時有很大的關聯。
2015年臨近鞦分,我遠足郊外,梨剛剛罷園,山裏滿樹的棗子、滿地的栗子。俗話說:“旱棗澇梨。”這一年雨水不算多,果農說:“梨倒是水靈,栗子長得很小氣。本指望棗子長得瓷實些,但架不住蟲子霍霍(破壞)啊!”
鞦分時節,人們還是盼望雨水的滋潤:“鞦分不宜晴,微雨好年景。鞦分有雨來年豐。鞦分半晴又半陰,來年米價不相因(米不貴)。”
明代馮應京《月令廣義》中這樣評述:“(稻)將秀得雨,則堂肚大、榖穗長;秀實後得雨,則米粒圓、收數足。”正所謂:“麥秀風搖,稻秀雨澆。”
完全靠天吃飯的時代,什麼是好天氣?能予我溫飽的天氣便是好天氣,這是質樸而直白的天氣價值觀。人們無暇顧及什麼AQI(空氣質量指數)、什麼舒適度,就更彆說什麼洗車指數瞭。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1963年某鄉村廣播站大喇叭發布的天氣預報稿,預報寒潮將至,首先提醒村民的是趕緊到豬圈裏鋪乾草,可韆萬彆把小豬和母豬凍壞瞭。人們麵對天氣,似乎首先想到的是作物和動物,而非人物。因為正是它們,纔能帶給人們生存的安全感。
除瞭天氣,古人認為鞦分、鞦社的日期次序也與豐歉相關:“以鞦分在社前,主年豐;鞦分在社後,主歲歉。”諺雲:“分後社,白米遍天下;社後分,白米像錦墩。”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載諺雲:“鞦分在社前,鬥米換鬥錢;鞦分在社後,鬥米換鬥豆。”《淮南子》曰:“鞦分蔈定而禾熟。”收成多寡,年景好壞,不再是懸念,在鞦分時節基本有瞭定論。
為瞭收成,人們以發散而跳躍的思維,找尋著各種可能的關聯,使對於年景的占蔔更像一門玄學。雖然現在也有關於作物産量的預報,但是預報模式與古法並無交集。
鞦風鞦雨
農曆八月的雨,被稱為“豆花雨”,“裏俗以八月雨為豆花雨”。農曆八月雨後一層鞦涼,花事稀落,而豆花獨開,“一城鞦雨豆花涼”。
農曆八月的風,被稱為“裂葉風”,鞦風吹到樹葉上,傷裂葉片,故名,亦稱“獵葉之風”。古人說:“撓萬物者,莫疾乎風。”鞦風呼號,落木蕭蕭。撼動萬物者,沒有什麼比風更強悍的瞭!這是季風氣候之中,人們深刻的領悟。
獵獵西風,古時又被稱為“閶闔風”,閶乃倡,闔乃閤,鞦風提示著人們需要開始倡導閉藏瞭。“金風漸起,嘶柳鳴旌,傢傢整緝鞦衣,砧杵之聲遠近相接。教場演武開操,觱篥鳴於城角。更有簷前鐵馬,砌下寒蛩,晨起市潮,聲達戶牖。此城闕之鞦聲也。”可見,所謂的鞦聲,既包括自然的鞦聲,也包括人文的鞦聲。人文的鞦聲,更具有時代的獨特印記。
對於南方而言,往往是“熱至鞦分,冷至春分”。北方一些地區在鞦分時節已見初霜,“鞦分前後有風霜”,“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所以“鞦分送霜,催衣添裝”。
雲由濃到淡,草木由密到疏,少瞭繁花縟葉。“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鞦時候。”天與地,都在做著減法,都開始變得簡約和靜謐。
季風氣候,季節更迭往往是從盛行風的變化開始的。風,應約而來。
愁與西風應有約,年年同赴清鞦。
鞦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鞦風萬裏動,日暮黃雲高。
蕪然蕙草暮,颯爾涼風吹。
鞦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風泛須眉並骨寒。
常恐鞦風早,飄零君不知。
何處鞦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先聞。
鞦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冷氣團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每次冷暖交鋒幾乎都伴隨著暖氣團的潰敗和冷氣團的“反客為主”,所以“一場鞦雨一場寒”。但在西部一些地區,暖濕氣團尚未退卻,而乾冷氣流要麼從高原北側東移,要麼從東部嚮西倒灌,冷暖空氣時常形成“亂戰”,導緻陰雨連綿,所謂“華西鞦雨”。
巴山夜雨漲鞦池。
夜雨做成鞦,恰上心頭。
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亂灑衰荷,顆顆真珠雨。
漠漠鞦雲起,稍稍夜寒生。但覺衣裳濕,無點亦無聲。

1933年,黃賓虹先生在遊曆青城山之時邂逅鞦雨,據說當時路人皆奪路避雨,隻有他挑得一塊岩石坐雨觀景,等迴到旅捨“濛被酣眠打腹稿”。對於此事,他寫道:“青城大雨滂沱,坐山中移時,韆條飛泉,令恍悟。若雨淋牆頭,乾而潤,潤而見骨。墨不礙色,色不礙墨。”
他以近70歲的高齡,一任冷雨濕身,揣摩畫意,於是以花青融入淡墨描繪雨霧水氣,為“華西鞦雨”提供瞭傳神的視覺注釋。正是:“潑墨山前遠近峰,米傢難點萬韆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畫意濃。”

安知韆裏外,不有雨兼風。
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雨色鞦來寒,風嚴清江爽。
恨蕭蕭,無情風雨,夜來揉損瓊肌。
鞦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
新寒中酒敲窗雨,殘香細裊鞦情緒。
夢也不分明,遠山雲亂橫。
雲雨朝還暮,煙花春復鞦。
一夜雨聲涼到夢,萬荷葉上送鞦來。
憑畫檻,雨洗鞦濃人淡。
鞦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鞦雨。
風刀霜劍,冷氣團的一輪輪攻勢,使寒意漸增。
正故國晚鞦,天氣初肅。
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懷君屬鞦夜,散步詠涼天。
鞦色冷並刀,一派酸風捲怒濤。
鞦風彆蘇武,寒水送荊軻。
金鞦嚴肅氣,凜然不可容。
蓋夫鞦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

當然,深鞦時節,霧霾也會漸漸增多。“濃霧知鞦晨氣潤,薄雲遮日午陰涼”,但古時候往往是清新、單純的霧氣,現代的霧已很難那般清新、單純瞭。
鞦天,作為一個過渡季節,遠比夏或鼕短暫,卻是詩詞歌賦的豐産季節,一如作物。鞦興鞦悲,鄉愁心事,傢國情懷,我*喜歡那一句:“鞦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
疏朗時節,快意鞦分。
鞦分 平分鞦色

鞦氣堪悲未必然,
輕寒正是可人天。

每年9月23日前後,是鞦分,到瞭晝夜平分之時。現今,北半球很多國傢依然是“一刀切”地以晝夜平分日(相當於春分和鞦分)作為春季和鞦季的起始日。詩雲:“平分鞦色一輪滿,長伴雲衢韆裏明。”在詩人眼中,似乎是中鞦滿月將鞦色平分。實際上,真正平分鞦色的是鞦分,“晝夜均而寒暑平”。
一位旅居歐洲多年的朋友對我說:“每年到夏至那一天,我心裏就會咯噔一下,因為白晝由盛而衰瞭。到鞦分的那一天,心裏又會咯噔一下,因為開始晝短夜長瞭。”一個微妙的時間節點,往往帶給人們彆樣的心念。
對於氣溫,我的感觸是:初鞦,升降隨意;中鞦,反彈無力;深鞦,保持不易。初鞦的氣溫像減肥,剛剛降瞭又反彈。中鞦的氣溫像大盤,降下容易升上難。深鞦的氣溫像工資,沒降就算漲瞭錢。
夏、鞦、鼕的博弈轉摺
鞦分時季節版圖上,鞦坐擁約620萬平方公裏的勢力範圍,並意欲接管夏的江北地盤。
就在鞦與夏在長江沿綫膠著之時,鼕已從青藏高原大本營悄然齣山,並藉助“外援”,在天山和大興安嶺將鞦擊潰,贏得兩片“飛地”。鼕的領地迅速擴至約188萬平方公裏。此時,夏的疆土隻剩下約152萬平方公裏,僅為盛夏時代的1/4,在夏、鞦、鼕的“三足鼎立”中位居末席。由於有副熱帶高壓這個“外部勢力”的資助,並有氣候變暖的“國際形勢”,此時,夏之陣地易守難攻。
鞦分,恰是夏、鞦、鼕“三國”博弈格局的轉摺點。
季節版圖上的焦點:鞦分前,主要是夏、鞦間的糾紛,鞦蠶食夏的領土;鞦分後,主要是鞦、鼕間的爭端,鼕鯨吞鞦的屬地。
鞦分時節,夏、鞦的氣候分界綫已至長江沿綫。此後,鞦在南綫攻掠的餘地已然有限,在北綫將遭遇鼕的加速入侵。所以,鞦分時節,是鞦之疆域短暫的全盛時期。
木犀熱
農曆八月,雅稱桂月,鞦分恰是桂香時節。
鞦分時節,南方往往依然暑熱未消,還難以把每隻鞦老虎都關進籠子裏。舊時,人們把這時的悶熱天氣,稱為“木犀蒸”,悶熱都被說得如此文雅。
範成大《吳郡誌》記載:“桂,本嶺南木,吳地不常有之,唐時始有植者。浙人呼岩桂曰木犀,以木之紋理如犀也。有早晚兩種。在鞦分節開者,曰早桂。在寒露節開者,曰晚桂。將花之時,必有數日鏖熱如溽暑,謂之木犀熱。言蒸鬱而始花也。自是金風催蕊,玉露零香。”
以前在北京,我對於“木犀蒸”自是沒有切身的感觸,因為鞦分時節,北京早已鞦涼如水。
2015年,鞦分日我趕巧到湖南齣差,恰好邂逅金桂。其時天氣依然悶熱,愛齣汗的我還隨身攜帶著暑期齣差的“標配”:毛巾。兩天之後,臨走時,天氣迥異。一場風雨之後,木犀蒸已然變成瞭木犀涼,真的是金風催蕊、玉露零香。於是我以此發瞭一條微博:“迎候你時,一樹芬芳;送彆你時,滿庭花雨。”催蕊零香的涼爽,卻讓人頓生一絲小傷感。
雲銷雨霽,彩徹區明
時維九月,序屬三鞦。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落霞與孤鶩齊飛,鞦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天氣預報》背景音樂《漁舟唱晚》的音樂情境,正是齣自雲銷雨霽的鞦分時節。
鞦季來臨,很多地區的降水量銳減。以北京為例,與8月相比,北京9月的降水量會減少72%,10月減少86%。
記得唐代李賀有一句詩:“少年心事當拿雲。”少年心性豪放,會有摘下雲朵的想法。但仔細想來,“拿雲”應該是與節氣有關的技術活。捲雲太遠,縴細又輕薄,摘雲仿佛隻扯下瞭幾片羽毛,沒有摘雲的儀式感和獲得感。層雲低垂著、鋪展著,灰濛濛的,感覺髒兮兮的,有點像黑心棉,估計有精神潔癖的少年不屑去摘。“烏頭風、白頭雨”的積雨雲,像恐怖片似的,少年就彆摘瞭,電閃雷鳴的,多危險啊。春季風太大,流雲不容易摘。鼕季天太冷,摘到的可能是一手“雪糕”。還是摘鞦天“白雲滿地無人掃”的淡積雲吧,高潔、雅緻。而且鞦分“雷始收聲”,雷公、電母一般也不會攪局。
鞦分的雲
“鞦天來得早,雲彩質量好;趕緊摘幾朵,迴傢做棉襖。”
俗話說:“二八月,看巧雲。”
夏季,要麼是“自我拔高”的積雨雲,黑雲翻墨、驚雷震天、白雨跳珠;要麼是“平鋪直敘”的層(積)雲,沉沉地密布著,整個天空都不會顯示,雨下得拖泥帶水。避之不及,怎會有看雲的心情?!

前言/序言

序言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之中時節、氣候、物候的規律及變化所形成的知識體係和應用模式。以時節為經,以農桑與風土為緯,建構瞭中國人的生活韻律之美。
我們感知時節規律的軌跡,很可能是從“立竿見影”開始的。從日影的變化,洞察太陽的“步履”,然後應和它的節拍。我特彆喜歡老捨先生在其散文《小病》中的一段話:
生活是種律動,須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這變而不猛的麯摺裏。
我們希望天氣、氣候是變而不猛的麯摺,我們內心記錄生活律動的方式,便是二十四節氣。對於中國人而言,節氣,幾乎是曆法之外的曆法,是歲時生活的句讀和標點。
孔子說:“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季節更迭,天氣變化,草木枯榮,蟲兒“坯戶”又“啓戶”,鳥兒飛去又飛來,天可曾說過什麼嗎?天什麼也沒有說,一切似乎隻是一種固化的往復。這,便是氣候。但天氣時常並不尊重氣候,不按常理齣牌。按照網友的話說,不是循環播放,而是隨機播放。超齣預期值和承載力,於是為患。
農耕社會,人們早已意識到,“風雨不節則飢”。中國人對於氣候的*高理想,便是“風調雨順”。無數祭禱,幾多拜謝,無非是希望一切都能夠順候應時。就連給孩童的《聲律啓濛》中,都有“幾陣鞦風能應候,一犁春雨甚知時”。
我們現在幾乎掛在嘴邊的兩個詞,一是平常,二是時候。時候,可以理解為應時之候。就是該暖時暖,該冷時冷,該雨時雨,該晴時晴,在時間上遵循規律。平常,可以理解為平於往常。所謂常,便是一個定數,可視為氣候平均值。雨量之多寡,天氣之寒燠,一如往常。不要挑戰極緻,不要過於偏離氣候平均值,在氣象要素上遵循規律。
明代《帝京歲時紀勝》中評述道:
都門天時極正:三伏暑熱,三九嚴寒,冷暖之宜,毫發不爽。蓋為帝京得天地之正氣也。
隻要冷暖有常,便被視為“正氣”。
我們自古看待氣候的價值觀,簡而言之,便是一顆平常心,希望氣候持守“平常”的願望。所謂“守常”,即是我們對於氣候的期許。
什麼是好天氣?隻要不太晚、不太早,彆太多、彆太少,就是好天氣。如果再溫和一些,像董仲舒在其《雨雹對》中所言,那就更好瞭:
太平之世,五日一風,十日一雨。風不鳴條,開甲散萌而已;雨不破塊,潤葉津莖而已。
中國之節氣,始於先秦,先有鼕至(日南至)、夏至(日北至)以及春分、鞦分(晝夜平分),再有立春、立夏、立鞦、立鼕。
二至二分是*“資深”的節氣,也是等分季節的節氣。隻是後來以始凍和解凍為標誌的立鼕、立春,以南風起和涼風至為標誌的立夏、立鞦,逐漸問世並成為錶徵季節的節氣。它們一並成為節氣之中*初的“八大金剛”。它們之所以*早,或許是因為錶象清晰,是易感、易查驗的節氣。
到西漢時期,節氣的數目、稱謂、次序已基本定型。在那個久遠的年代,便以天文審度氣象,以物候界定氣候。按照物候的遷變,齊傢治國,存養行止。
農桑國度,人們細緻地揣摩著天地之性情,觀察天之正氣,地之愆伏,因之而稼穡;恭謹地禮天敬地,順候應時,正所謂“跟著節氣過日子”。
《尚書》中的一段話說得很達觀:
雨以潤物,以乾物,暖以長物,寒以成物,風以動物。五者各以其時,所以為眾驗。
每一種天氣氣候現象有其機理和規律,也自有其益處所在。
《呂氏春鞦》說得至為透徹:
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聖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
人們早已懂得天氣氣候,可以為利,可能為害,關鍵是找尋規律,在避害的基礎上,能夠趨利。而季風氣候,乾濕冷暖的節奏鮮明,變率顯著。基於氣候的農時農事,需要精準地把握,敏銳地因應,所以作為以時為秩的二十四節氣在這片土地上誕生並傳續,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瞭。
在甲骨文關於天氣占蔔的文字中,有敘、命、占、驗四個環節:敘,介紹背景;命,提齣問題;占,做齣預測;驗,檢驗結果。其中,驗,*能體現科學精神。在科學能力欠缺的時代,已見科學精神的萌芽。在諸子百傢時代,人們便以哲學思辨、文學描述的方式記錄和分析天氣氣候的錶象與原由。
唐太宗時代的“氣象颱颱長”李淳風在其《乙巳占》裏便繪有占風圖。
一級動葉,二級鳴條,三級搖枝,四級墜葉,五級摺小枝,六級摺大枝,七級摺木,八級拔大樹和根。這是世界上*早的風力等級,比目前國際通行的蒲福風力法(Beaufort scale)早瞭1100多年。兩種方式的差彆在於,李淳風風力法是以“樹木”劃定風力,而蒲福風力法是以“數目”劃定風力。一個藉助物象,一個藉助數據。
當然,我們的先人在觀察和記載氣象的過程中,至少存在三類難以與現代科學接軌的習慣。
*,不量化。杜甫可以“黛色參天二韆尺”,李白可以“飛流直下三韆尺”,但氣象記錄應當秉持精確和量化的方式。氣溫多少度,氣壓多少百帕,降水多少毫米,我們未曾建立相應的概念或通行的標準。不僅“歲時記”之類的文字如此,“災異誌”之類的文字亦如此。“死傷無算” “毀禾無數”,是古代災情記錄中“齣鏡率”*高的詞組。
第二,不係統。以現代科學來看,天氣氣候的觀測,不僅要定量,還要定點、定時。但古時正史中的氣象記錄,往往發生極端性的災或小概率的“異”纔進行記錄,連續型變量就變成瞭離散型變量。研究天氣錶象背後的規律,便遺失瞭無數的原始依據。單說降水這一要素,漢代便要求“自立春,至立夏,盡立鞦,郡國上雨澤”。但直到清雍正年間纔有“所屬境內無論遠近,一有雨澤即行奏聞”的製度常態化。
為什麼天氣氣候的記錄不夠係統和連貫呢?因為人們往往是將不閤時令的寒暑旱澇視為帝王將相失政的“天戒”,所以隻著力將各種災異寫入官修的史書之中,既為瞭占驗吉凶,更為瞭警示君臣。
第三,不因果。我們往往不是由因到果,而是常用一種現象預兆另一種現象,沒有以學科的方式觸及氣象的本質。並且以“天人感應”的思維,想象天象與人事之間的關聯,穿鑿附會地解讀“祥瑞”、分析異常。
但以物候錶徵氣候,本著“巢居者知風、穴居者知雨、草木知節令”的思維,“我”雖懵懂,但可以從生態中提取生物本能,以發散和跳躍的思維,善於在生物圈中集思廣益、博采眾長,體現著一種藉用和替代的大智慧。並且*接地氣的農人,以他們直觀的識見,基於節氣梳理齣大量的氣象諺語,用以預測天氣,預估豐歉,使得節氣文化之遺存變得更加豐厚。
應當說,在二十四節氣基礎上提煉齣的七十二候物語,依然“未完待續”。因為它原本記錄和濃縮的是兩韆年前中原地區各個時令的物候特徵,後世並未進行精細的“本地化”,並且隨著氣候變化,物候的年代差異也非常顯著。
20世紀70年代,“立夏到小滿,種啥都不晚”的地區,進入21世紀前10年,已是“榖雨到立夏,種啥都不怕”。從前“喝瞭白露水,蚊子閉瞭嘴”的諺語,現在的蚊子都不大遵守瞭。所以七十二候物語,無法作為各地、各年代皆適用的通例。
基於葉篤正院士提齣的構想,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錢誠等學者進行瞭運算和分析。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節氣“代言”的氣候與物候都在悄然發生變化。所以,人們會感覺春天的節氣在提前,鞦天的節氣在延後,夏季在擴張,鼕季被壓縮。每一個節氣的氣溫都已“水漲船高”。
以平均氣溫–3.51℃作為“大寒天”的門檻,以23.59℃作為“大暑天”的門檻,1998—2007年與20世紀60年代進行對比:“大寒天”減少瞭56.8%,“大暑天”增加瞭81.4%,不到半個世紀,寒暑劇變。
如果以氣溫來審視節氣,下方的麯綫是1961—1970年的節氣,上方的麯綫是1998—2007年的節氣,可見節氣悄悄 “長胖”瞭。減緩氣候變暖的趨勢,便是為節氣“減肥”。
以平均氣溫來衡量,提前趨勢*顯著的三個節氣是雨水、驚蟄、夏至,延後趨勢*顯著的三個節氣是大雪、鞦分、寒露。以增溫幅度而論,春季*,鼕季第二。“又是一年春來早”,已然成為新常態。
不過,我們傳承和弘揚二十四節氣,不正需要不斷地豐富它,不斷地完善它嗎?讓後人看到,我們這個時代並不是僅僅抄錄瞭古人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詞句。
對於節氣,我們下意識地懷有“先賢崇拜”的情結。北宋科學傢瀋括曾評議道:“先聖王所遺,固不當議,然事固有古人所未至而俟後世者。”總有古人未曾窮盡的思維和認知吧?“時已謂之春矣,而猶行肅殺之政。”不能是僅僅拘泥於古時的曆法,季節已被稱為春天,而人們依然生活在萬物蕭條的時令之中。
天氣雖然常常以紛繁的錶象示人,但人們智慧地透過無數雜亂的情節歸結某種規律性,即“天行有常”。這個天行之常往往也是脆弱的,並非總是簡單地如約再現。於是,人們一方麵要不斷地萃取對於規律性更豐富的認知,即讀懂屬於自己的氣候;另一方麵,還要揣摩無常天氣體現齣的氣候變率。然後,以各種假說的方式提煉齣導緻災異的原因並擇取*適用的規避方式。
二十四節氣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種智識和習俗(包括其中的正見與誤讀、大智慧與小妙用)乃是曆史進程中天人和閤理念的集大成者。漸漸地,它們化為與我們若即若離的潛意識,或許早已嵌入我們的基因之中,常在我們不自知的情況下,潤澤著我們對於萬韆氣象的體驗。
我常常感慨古代的歲時典籍浩如煙海,在圖書館中常有時光苦短之感,難以飽讀。所以,也隻能不問“歸期”,一本一本地啃,一點一點地悟。如鬍適先生所言:“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品讀古人關於節氣的文字,品味今人以節氣為時序的生活,對於我來說,就是詩和遠方。

宋英傑
2016年歲末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之中時節、氣候、物候的規律及變化所形成的知識體係和應用模式。以時節為經,以農桑與風土為緯,建構瞭中國人的生活韻律之美。
我們感知時節規律的軌跡,很可能是從“立竿見影”開始的。從日影的變化,洞察太陽的“步履”,然後應和它的節拍。我特彆喜歡老捨先生在其散文《小病》中的一段話:
生活是種律動,須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這變而不猛的麯摺裏。
我們希望天氣、氣候是變而不猛的麯摺,我們內心記錄生活律動的方式,便是二十四節氣。對於中國人而言,節氣,幾乎是曆法之外的曆法,是歲時生活的句讀和標點。
孔子說:“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季節更迭,天氣變化,草木枯榮,蟲兒“坯戶”又“啓戶”,鳥兒飛去又飛來,天可曾說過什麼嗎?天什麼也沒有說,一切似乎隻是一種固化的往復。這,便是氣候。但天氣時常並不尊重氣候,不按常理齣牌。按照網友的話說,不是循環播放,而是隨機播放。超齣預期值和承載力,於是為患。
農耕社會,人們早已意識到,“風雨不節則飢”。中國人對於氣候的*高理想,便是“風調雨順”。無數祭禱,幾多拜謝,無非是希望一切都能夠順候應時。就連給孩童的《聲律啓濛》中,都有“幾陣鞦風能應候,一犁春雨甚知時”。
我們現在幾乎掛在嘴邊的兩個詞,一是平常,二是時候。時候,可以理解為應時之候。就是該暖時暖,該冷時冷,該雨時雨,該晴時晴,在時間上遵循規律。平常,可以理解為平於往常。所謂常,便是一個定數,可視為氣候平均值。雨量之多寡,天氣之寒燠,一如往常。不要挑戰極緻,不要過於偏離氣候平均值,在氣象要素上遵循規律。
明代《帝京歲時紀勝》中評述道:
都門天時極正:三伏暑熱,三九嚴寒,冷暖之宜,毫發不爽。蓋為帝京得天地之正氣也。
隻要冷暖有常,便被視為“正氣”。
我們自古看待氣候的價值觀,簡而言之,便是一顆平常心,希望氣候持守“平常”的願望。所謂“守常”,即是我們對於氣候的期許。
什麼是好天氣?隻要不太晚、不太早,彆太多、彆太少,就是好天氣。如果再溫和一些,像董仲舒在其《雨雹對》中所言,那就更好瞭:
太平之世,五日一風,十日一雨。風不鳴條,開甲散萌而已;雨不破塊,潤葉津莖而已。
中國之節氣,始於先秦,先有鼕至(日南至)、夏至(日北至)以及春分、鞦分(晝夜平分),再有立春、立夏、立鞦、立鼕。
二至二分是*“資深”的節氣,也是等分季節的節氣。隻是後來以始凍和解凍為標誌的立鼕、立春,以南風起和涼風至為標誌的立夏、立鞦,逐漸問世並成為錶徵季節的節氣。它們一並成為節氣之中*初的“八大金剛”。它們之所以*早,或許是因為錶象清晰,是易感、易查驗的節氣。
到西漢時期,節氣的數目、稱謂、次序已基本定型。在那個久遠的年代,便以天文審度氣象,以物候界定氣候。按照物候的遷變,齊傢治國,存養行止。
農桑國度,人們細緻地揣摩著天地之性情,觀察天之正氣,地之愆伏,因之而稼穡;恭謹地禮天敬地,順候應時,正所謂“跟著節氣過日子”。
《尚書》中的一段話說得很達觀:
雨以潤物,以乾物,暖以長物,寒以成物,風以動物。五者各以其時,所以為眾驗。
每一種天氣氣候現象有其機理和規律,也自有其益處所在。
《呂氏春鞦》說得至為透徹:
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聖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
人們早已懂得天氣氣候,可以為利,可能為害,關鍵是找尋規律,在避害的基礎上,能夠趨利。而季風氣候,乾濕冷暖的節奏鮮明,變率顯著。基於氣候的農時農事,需要精準地把握,敏銳地因應,所以作為以時為秩的二十四節氣在這片土地上誕生並傳續,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瞭。
在甲骨文關於天氣占蔔的文字中,有敘、命、占、驗四個環節:敘,介紹背景;命,提齣問題;占,做齣預測;驗,檢驗結果。其中,驗,*能體現科學精神。在科學能力欠缺的時代,已見科學精神的萌芽。在諸子百傢時代,人們便以哲學思辨、文學描述的方式記錄和分析天氣氣候的錶象與原由。
唐太宗時代的“氣象颱颱長”李淳風在其《乙巳占》裏便繪有占風圖。
一級動葉,二級鳴條,三級搖枝,四級墜葉,五級摺小枝,六級摺大枝,七級摺木,八級拔大樹和根。這是世界上*早的風力等級,比目前國際通行的蒲福風力法(Beaufort scale)早瞭1100多年。兩種方式的差彆在於,李淳風風力法是以“樹木”劃定風力,而蒲福風力法是以“數目”劃定風力。一個藉助物象,一個藉助數據。
當然,我們的先人在觀察和記載氣象的過程中,至少存在三類難以與現代科學接軌的習慣。
*,不量化。杜甫可以“黛色參天二韆尺”,李白可以“飛流直下三韆尺”,但氣象記錄應當秉持精確和量化的方式。氣溫多少度,氣壓多少百帕,降水多少毫米,我們未曾建立相應的概念或通行的標準。不僅“歲時記”之類的文字如此,“災異誌”之類的文字亦如此。“死傷無算” “毀禾無數”,是古代災情記錄中“齣鏡率”*高的詞組。
第二,不係統。以現代科學來看,天氣氣候的觀測,不僅要定量,還要定點、定時。但古時正史中的氣象記錄,往往發生極端性的災或小概率的“異”纔進行記錄,連續型變量就變成瞭離散型變量。研究天氣錶象背後的規律,便遺失瞭無數的原始依據。單說降水這一要素,漢代便要求“自立春,至立夏,盡立鞦,郡國上雨澤”。但直到清雍正年間纔有“所屬境內無論遠近,一有雨澤即行奏聞”的製度常態化。
為什麼天氣氣候的記錄不夠係統和連貫呢?因為人們往往是將不閤時令的寒暑旱澇視為帝王將相失政的“天戒”,所以隻著力將各種災異寫入官修的史書之中,既為瞭占驗吉凶,更為瞭警示君臣。
第三,不因果。我們往往不是由因到果,而是常用一種現象預兆另一種現象,沒有以學科的方式觸及氣象的本質。並且以“天人感應”的思維,想象天象與人事之間的關聯,穿鑿附會地解讀“祥瑞”、分析異常。
但以物候錶徵氣候,本著“巢居者知風、穴居者知雨、草木知節令”的思維,“我”雖懵懂,但可以從生態中提取生物本能,以發散和跳躍的思維,善於在生物圈中集思廣益、博采眾長,體現著一種藉用和替代的大智慧。並且*接地氣的農人,以他們直觀的識見,基於節氣梳理齣大量的氣象諺語,用以預測天氣,預估豐歉,使得節氣文化之遺存變得更加豐厚。
應當說,在二十四節氣基礎上提煉齣的七十二候物語,依然“未完待續”。因為它原本記錄和濃縮的是兩韆年前中原地區各個時令的物候特徵,後世並未進行精細的“本地化”,並且隨著氣候變化,物候的年代差異也非常顯著。
20世紀70年代,“立夏到小滿,種啥都不晚”的地區,進入21世紀前10年,已是“榖雨到立夏,種啥都不怕”。從前“喝瞭白露水,蚊子閉瞭嘴”的諺語,現在的蚊子都不大遵守瞭。所以七十二候物語,無法作為各地、各年代皆適用的通例。
基於葉篤正院士提齣的構想,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錢誠等學者進行瞭運算和分析。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節氣“代言”的氣候與物候都在悄然發生變化。所以,人們會感覺春天的節氣在提前,鞦天的節氣在延後,夏季在擴張,鼕季被壓縮。每一個節氣的氣溫都已“水漲船高”。
以平均氣溫–3.51℃作為“大寒天”的門檻,以23.59℃作為“大暑天”的門檻,1998—2007年與20世紀60年代進行對比:“大寒天”減少瞭56.8%,“大暑天”增加瞭81.4%,不到半個世紀,寒暑劇變。
如果以氣溫來審視節氣,下方的麯綫是1961—1970年的節氣,上方的麯綫是1998—2007年的節氣,可見節氣悄悄 “長胖”瞭。減緩氣候變暖的趨勢,便是為節氣“減肥”。
以平均氣溫來衡量,提前趨勢*顯著的三個節氣是雨水、驚蟄、夏至,延後趨勢*顯著的三個節氣是大雪、鞦分、寒露。以增溫幅度而論,春季*,鼕季第二。“又是一年春來早”,已然成為新常態。
不過,我們傳承和弘揚二十四節氣,不正需要不斷地豐富它,不斷地完善它嗎?讓後人看到,我們這個時代並不是僅僅抄錄瞭古人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詞句。
對於節氣,我們下意識地懷有“先賢崇拜”的情結。北宋科學傢瀋括曾評議道:“先聖王所遺,固不當議,然事固有古人所未至而俟後世者。”總有古人未曾窮盡的思維和認知吧?“時已謂之春矣,而猶行肅殺之政。”不能是僅僅拘泥於古時的曆法,季節已被稱為春天,而人們依然生活在萬物蕭條的時令之中。
天氣雖然常常以紛繁的錶象示人,但人們智慧地透過無數雜亂的情節歸結某種規律性,即“天行有常”。這個天行之常往往也是脆弱的,並非總是簡單地如約再現。於是,人們一方麵要不斷地萃取對於規律性更豐富的認知,即讀懂屬於自己的氣候;另一方麵,還要揣摩無常天氣體現齣的氣候變率。然後,以各種假說的方式提煉齣導緻災異的原因並擇取*適用的規避方式。
二十四節氣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種智識和習俗(包括其中的正見與誤讀、大智慧與小妙用)乃是曆史進程中天人和閤理念的集大成者。漸漸地,它們化為與我們若即若離的潛意識,或許早已嵌入我們的基因之中,常在我們不自知的情況下,潤澤著我們對於萬韆氣象的體驗。
我常常感慨古代的歲時典籍浩如煙海,在圖書館中常有時光苦短之感,難以飽讀。所以,也隻能不問“歸期”,一本一本地啃,一點一點地悟。如鬍適先生所言:“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品讀古人關於節氣的文字,品味今人以節氣為時序的生活,對於我來說,就是詩和遠方。

宋英傑
2016年歲末


《二十四節氣誌》 一本關於時間、自然與生活的詩意記錄 內容梗概: 《二十四節氣誌》並非一本尋常的科普讀物,它更像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時間筆記,一本描繪自然韻律的詩意畫捲。這本書以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為綫索,深入探索瞭每一個節氣所蘊含的自然現象、物候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深刻影響著古代中國人的生活、勞作、情感與文化。 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間的洪流,在每一個節氣節點停駐,感受大地脈搏的每一次跳動。從“立春”的萬物復蘇,大地迴暖,草木萌發,到“雨水”的滋潤萬物,冰雪消融,河水潺潺;從“驚蟄”的春雷滾滾,喚醒沉睡的生靈,到“春分”的晝夜均等,陽光普照,萬物生長;再到“清明”的萬物生長,生機勃勃,也寄托著對先人的哀思;“榖雨”的甘露降臨,滋養五榖,預示著豐收的希望;“立夏”的盛夏初啓,天氣漸熱,萬物繁茂;“小滿”的麥穗漸滿,稻秧漸壯,孕育著成熟的喜悅;“芒種”的忙碌季節,麥子成熟,稻榖播種,辛勤耕耘;“夏至”的日長之極,白晝最長,陽氣最盛;“小暑”的暑氣初顯,天氣炎熱,需注意防暑;“大暑”的炎熱至極,酷暑難耐,萬物飽滿;“立鞦”的鞦意漸濃,暑氣漸退,金風送爽;“處暑”的暑氣將盡,天氣轉涼,涼風習習;“白露”的露凝如白,草木含露,天氣轉涼;“鞦分”的晝夜均等,鞦高氣爽,層林盡染;“寒露”的露水成霜,天氣漸冷,紅葉遍野;“霜降”的霜始降,天氣寒冷,萬物凋零;“立鼕”的鼕日初臨,萬物收藏,寒氣襲人;“小雪”的初雪飄落,寒氣漸重,大地銀裝;“大雪”的雪量漸增,嚴寒鼕季,冰封韆裏;“鼕至”的白晝最短,黑夜最長,一陽生;“小寒”的寒氣漸盛,一年中最冷的時段;“大寒”的嚴寒至極,寒氣達到頂峰,孕育著春的生機。 每一個節氣,都被賦予瞭生動的描繪和細緻的觀察。書中不僅僅羅列瞭天文曆法上的定義,更著重於描繪節氣所帶來的具體物候變化:草木的枯榮,飛鳥的遷徙,動物的行為,以及農作物生長的不同階段。這些細緻入微的觀察,不僅體現瞭古人對自然的敬畏與遵循,也展現瞭他們豐富的智慧與對生活的熱愛。 除瞭自然景色的描繪,《二十四節氣誌》更深入地挖掘瞭節氣與中國傳統文化、民俗習慣之間的緊密聯係。每一個節氣,都伴隨著特定的飲食風俗、節日慶典、農事諺語,甚至是神話傳說和文學詩篇。書中會詳細介紹在特定節氣,人們會吃什麼食物,慶祝怎樣的節日,又有哪些古老的諺語流傳至今,這些都構成瞭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圖景。 例如,在“立春”時,人們會進行“咬春”的習俗,品嘗春餅,祈求新的一年五榖豐登;在“清明”,人們會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抒發對生命的感悟;在“端午”,人們會賽龍舟,吃粽子,紀念屈原;在“中鞦”,人們會賞月,吃月餅,闔傢團圓。這些習俗,都深深烙印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中,而《二十四節氣誌》則將這些習俗的起源、演變和意義娓娓道來。 本書還會探討節氣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的地位,例如陰陽五行、天人閤一等觀念是如何在節氣係統中體現的。它揭示瞭中國人如何通過觀察自然來理解宇宙運行的規律,並以此來指導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二十四節氣誌》旨在喚醒讀者內心深處對自然的感知,重新審視我們與自然的關係。在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或許已經漸漸淡忘瞭這些古老的智慧。通過閱讀此書,讀者將有機會重新連接被遺忘的時間節奏,感受四季流轉的詩意,體驗古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方式。 本書的語言風格將力求自然、流暢、富有韻味,避免使用過於學術化的術語,而是以一種親切、引人入勝的方式,引導讀者走進一個充滿東方智慧的世界。書中可能會穿插一些經典的詩詞歌賦,以增添閱讀的藝術美感。 總而言之,《二十四節氣誌》是一本旨在讓讀者重新認識時間、理解自然、感悟生命的讀物。它不僅僅是對二十四節氣進行知識性的介紹,更是一次對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思想以及生活智慧的深度挖掘,旨在喚醒讀者內心深處的自然情懷,並在喧囂的生活中尋找到一份寜靜與詩意。它將是一份珍貴的禮物,送給每一個渴望瞭解中國文化、熱愛自然、珍視生活的人。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拿到《二十四節氣誌》這本書,就有一種被時光緩緩拂過的寜靜感。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智慧深深著迷,二十四節氣更是其中我尤為感興趣的部分。《二十四節氣誌》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開啓我心靈深處對傳統文化熱愛的鑰匙,它所帶來的震撼和驚喜,遠超我的想象。 作者的文筆極其細膩,他沒有把二十四節氣當作枯燥的學術概念來講解,而是將它們還原成瞭一幅幅生動的畫麵,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比如,在描寫“處暑”時,他沒有簡單地說“暑熱漸退”,而是用文字勾勒齣鞦風初起,蟬鳴漸稀,人們開始期待涼爽的畫麵。那種細膩的描繪,讓我仿佛能感受到空氣中一絲絲的涼意,也能體會到人們告彆酷暑時的那份釋然。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民俗和傳說故事的挖掘。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對節氣字麵意思的解釋,而是深入到各地不同的民俗風情和古老傳說中去。例如,在描寫“鼕至”時,他不僅介紹瞭“吃餃子”的習俗,還講述瞭關於“鼕至”的民間傳說,以及古人如何通過鼕至來預測來年的收成。這種多角度的解讀,讓“鼕至”這個節氣變得更加立體和有深度,也讓我對中華民族的想象力有瞭更深的敬畏。 書中的插圖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些插圖風格古樸典雅,與文字內容相得益彰,用一種含蓄而富有詩意的方式,將節氣的精髓展現齣來。例如,在描寫“小雪”時,一幅描繪著雪花飄落、天地一片素雅的畫麵,就能瞬間勾起我對鼕日寜靜和溫暖的嚮往。這些插畫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更是加深瞭我對節氣意境的理解,讓閱讀體驗更加豐富。 《二十四節氣誌》讓我深刻地領悟到,中國古代的智慧並非是僵化的知識,而是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生動實踐。作者通過對二十四節氣的解讀,展現瞭古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哲學觀。這種“天人閤一”的理念,在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讓我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 我還從書中學習到瞭很多關於養生保健的知識。例如,在描寫“清明”時,作者詳細介紹瞭清明時節的養生要點,如“踏青養肝,食欲漸增”等。他還解釋瞭為什麼在清明時節要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以及如何通過調整飲食來達到“疏肝解鬱”的目的。這些實用的養生建議,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吸引我。作者的文字簡潔流暢,富有詩意,仿佛在與讀者進行一場心與心的交流。他沒有使用生澀難懂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親切自然的語言,將深邃的道理娓娓道來,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就吸收瞭大量的知識和感悟。 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被作者的描述所吸引,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個古老的時代,感受著四季的變遷,體味著古人的生活。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對中華傳統文化有瞭更深的熱愛,也讓我開始更加關注身邊的自然環境。 《二十四節氣誌》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節氣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文化、關於人生的書。它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重新連接與自然的紐帶,重新體會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我真心推薦這本書給每一個渴望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熱愛自然生活的人們。

評分

初次翻閱《二十四節氣誌》,便被其深邃而富有詩意的書名所吸引,仿佛捧在手中的是一段流淌著歲月光陰的古老樂章。我一直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體現在其最樸素、最貼近生活的部分。《二十四節氣誌》正是這樣一本,它以二十四節氣為載體,嚮我們展現瞭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農耕文明和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思想。 書中對每個節氣的闡釋,絕非僅僅是對天文、氣候規律的簡單復述,而是將每一個節氣都賦予瞭生命,賦予瞭文化。例如,“立春”這一章,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冰雪消融,萬物復蘇”的字麵描述,而是通過細膩的筆觸,勾勒齣春耕伊始,農人期盼豐收的喜悅,以及民間慶祝春迴大地的各種習俗。閱讀至此,仿佛能聞到泥土的芬芳,聽到農具的碰撞聲,感受到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在體內湧動。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紹節氣的同時,巧妙地融入瞭大量的詩詞歌賦和民間傳說。當我讀到“白露”時,書中引用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一句,瞬間將我的思緒帶入瞭那個詩意的鞦日。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堆砌這些文學作品,而是將它們與節氣的自然特徵、生活習俗緊密結閤,使得文字的解讀更具深度和廣度,也讓讀者在感受節氣之美的同時,領略到中國傳統文學的魅力。 《二十四節氣誌》的另一大特色在於其對傳統飲食文化的細緻描繪。書中不僅介紹每個節氣時令應食的食物,更深挖瞭這些食物背後蘊含的養生之道和時令養成的智慧。比如,“小暑”時節,文章細緻地分析瞭如何通過飲食來達到“消暑解渴”的目的,並介紹瞭幾款具有代錶性的時令菜肴。這種將飲食與養生、與自然規律相結閤的視角,讓我對中國傳統醫學和食療有瞭更深的認識。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寫自然景物時的細膩之處。無論是“寒露”的“天高雲淡,落葉知鞦”,還是“鼕至”的“瑞雪紛飛,萬傢團圓”,作者的文字都充滿瞭畫麵感和感染力。他不僅僅是描述景物的形態,更是捕捉到瞭景物所蘊含的情感和意境,讓讀者在閱讀時,仿佛能夠親身感受到四季的變化,體驗到自然帶來的寜靜與力量。 這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是一本充滿人文關懷和生活氣息的讀物。作者的語言風格平實而優美,仿佛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帶領讀者在字裏行間漫步。他沒有強加觀點,而是通過對節氣的解讀,引導讀者去觀察、去思考、去感悟。 《二十四節氣誌》讓我重新審視瞭時間的意義。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瞭時間流逝的痕跡,而這本書則提醒我們,時間是有節奏的,生命是有節律的。每一個節氣的到來,都意味著自然界和我們生活的一個新階段的開始。通過閱讀這本書,我開始更加關注身邊的自然變化,也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個時刻。 這本書的插圖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些插圖風格古樸典雅,與文字內容相得益彰,用一種含蓄而富有詩意的方式,將節氣的精髓展現齣來。例如,在描寫“大雪”時,一幅描繪著雪花飄落、萬物寂靜的畫麵,便能瞬間勾起我對鼕日寜靜和溫暖的嚮往。 總而言之,《二十四節氣誌》是一本集文化、曆史、生活、藝術於一體的佳作。它不僅能夠增長我們的知識,拓寬我們的視野,更能觸動我們的心靈,引發我們對生活和自然的深刻思考。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渴望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熱愛自然生活的人們。

評分

一本《二十四節氣誌》,開啓瞭我對時間流轉和自然節律的全新認知。我一直覺得,中國傳統文化中最迷人的部分,往往就藏在那些最樸實、最貼近生活的部分,而二十四節氣,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這本書,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智慧的大門,讓我窺見瞭古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奧秘。 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他不是在“介紹”節氣,而是在“講述”節氣,講述那些藏在節氣背後的故事、情感和智慧。當我翻到“小滿”那一章時,腦海中浮現的不是乾巴巴的“夏熟將至”,而是農民們臉上的欣慰,是麥田裏隨風搖曳的麥穗,是孩子追逐蝴蝶的歡笑。作者用極其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瞭“小滿”這個節氣所承載的生命力和希望,讓我感受到一種樸素而又真摯的喜悅。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詩詞的引用和解讀。在描寫“白露”時,作者引用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等詩句,並將其與白露時節的景象、以及人們思念故鄉的情感聯係起來。這種將自然景象、文學作品和人文情感融為一體的解讀方式,讓我對“白露”這個節氣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感受到瞭中國傳統文化中濃厚的傢國情懷。 書中關於飲食文化的探討也讓我耳目一新。在描寫“大暑”時,作者詳細介紹瞭夏日消暑的飲食禁忌和推薦,以及各地不同的“大暑”食俗。他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吃什麼”的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食物背後蘊含的養生之道和時令養成的智慧。這種將節氣與美食、與健康相結閤的視角,讓我對中國傳統養生文化有瞭更深的認識。 《二十四節氣誌》讓我深刻地領悟到,中國古代的智慧並非是僵化的教條,而是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生動實踐。作者通過對二十四節氣的解讀,展現瞭古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哲學觀。這種“天人閤一”的理念,在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讓我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 我還從書中學習到瞭很多關於養生保健的知識。例如,在描寫“立春”時,作者詳細介紹瞭春季養生的要點,如“多食辛甘,疏肝健脾”等。他還解釋瞭為什麼在春天要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以及如何通過調整飲食來達到“順應肝木之性”的目的。這些實用的養生建議,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吸引我。作者的文字簡潔流暢,富有詩意,仿佛在與讀者進行一場心與心的交流。他沒有使用生澀難懂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親切自然的語言,將深邃的道理娓娓道來,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就吸收瞭大量的知識和感悟。 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被作者的描述所吸引,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個古老的時代,感受著四季的變遷,體味著古人的生活。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對中華傳統文化有瞭更深的熱愛,也讓我開始更加關注身邊的自然環境。 《二十四節氣誌》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節氣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文化、關於人生的書。它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重新連接與自然的紐帶,重新體會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我真心推薦這本書給每一個渴望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熱愛自然生活的人們。

評分

讀完《二十四節氣誌》,我腦海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那種樸素而又深邃的東方智慧。這本書就像一扇窗,透過它,我窺見瞭中國古代人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古老哲學。作者沒有用華麗的辭藻去堆砌,而是用極其細膩、貼近生活的筆觸,描繪齣每個節氣的獨特韻味。 當我翻開“小寒”那一章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冰天雪地、萬物蕭瑟的景象,但我讀到的不僅僅是嚴寒,還有人們在寒鼕中如何儲備食物、如何圍爐取暖的溫馨畫麵。作者還引用瞭一些古人的詩句,例如“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這不僅是對景色的描摹,更是對堅韌生命力的贊頌。這種將自然現象與人文情感相結閤的寫法,讓我感到非常受用。 在描寫“榖雨”時,作者更是將焦點放在瞭“雨”的意象上。他寫到細雨濛濛,潤物無聲,寫到農田裏的泥土在雨水的滋養下煥發齣勃勃生機。同時,他也提到瞭雨季容易滋生蚊蟲,以及古人如何通過藥草來驅蚊。這種既展現瞭自然之美,又兼顧瞭生活實踐的細節,讓我覺得非常接地氣,也讓我對“榖雨”這個節氣有瞭更深入的理解。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飲食文化的探討。在描寫“立夏”時,作者詳細介紹瞭南方地區“立夏吃蛋”的習俗,並解釋瞭其背後蘊含的養生道理。他還提到瞭不同地區在立夏時節的特色菜肴,這種將節氣與地方美食相結閤的方式,讓我覺得非常有趣,也激發瞭我嘗試製作這些節氣美食的衝動。 《二十四節氣誌》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節氣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中國傳統生活方式的百科全書。作者在每個節氣的解讀中,都融入瞭大量的民俗、諺語、詩歌、傳說,甚至還有一些古老的農事技術。這些豐富的元素,共同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的節氣世界,讓我得以窺見古人生活的全貌。 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時間的概念。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忽視瞭時間的流逝,而《二十四節氣誌》則提醒我們,時間是有節奏的,生命是有節律的。每個節氣的到來,都意味著自然界和我們生活的一個新階段的開始。通過閱讀這本書,我開始更加關注自然的變化,也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個時刻。 我特彆欣賞作者的敘事風格。他沒有使用生澀難懂的學術語言,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深邃的道理融入到通俗易懂的故事中。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寫作手法,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就吸收瞭大量的知識和感悟。 另外,書中穿插的插圖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些插圖並不喧賓奪主,而是恰到好處地烘托齣文字的意境,用一種含蓄而典雅的方式,將節氣的韻味展現齣來。例如,在描寫“霜降”時,一幅描繪著層林盡染、落葉飄零的寫意畫,就能瞬間勾起我對鞦天的無限遐想。 《二十四節氣誌》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心靈的洗滌。它讓我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去體會自然的神奇。這本書,就像一位睿智的長者,用他的人生經驗和對自然的深刻洞察,引導我走嚮更寜靜、更充實的生活。 我常常會嚮身邊的朋友推薦這本書,告訴他們,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節氣”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的書,一本關於“文化”的書。它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重新連接與自然的紐帶,重新體會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評分

《二十四節氣誌》這本書,就像一位飽學多識的長者,用他那飽經風霜的雙手,為我緩緩展開一幅幅關於時間、關於自然的壯麗畫捲。我本身就是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嚮往的人,平日裏也喜歡閱讀一些與農耕、時令相關的書籍,但《二十四節氣誌》帶給我的感受,卻是前所未有的深刻和震撼。 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他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二十四節氣的知識點,而是將每個節氣都變成瞭一個鮮活的故事,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場景。當我讀到“雨水”這一章時,腦海中浮現的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解釋,而是江南水鄉細雨綿綿的景象,耳邊仿佛響起瞭滴滴答答的雨聲,以及農人對春耕的期盼。他用生動而富有詩意的語言,將“雨水”節氣的溫度、濕度、以及由此衍生的生活氣息,都描摹得淋灕盡緻。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民俗文化的挖掘。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對節氣自然屬性的介紹,而是深入到各地不同的民俗風情中去。比如,在描寫“榖雨”時,他不僅提到瞭“榖雨時節到,農人忙播種”,還詳細介紹瞭南方地區“榖雨吃春菜”的習俗,以及這種習俗背後所蘊含的對健康的祈願。這種將自然規律與人文情感巧妙結閤的寫法,讓我對“榖雨”這個節氣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熱愛我們這片土地上豐富多彩的文化。 書中的插圖也是點睛之筆,它們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渲染,而是恰到好處地烘托齣文字的意境。例如,在描寫“霜降”時,一幅描繪著鞦葉紅遍、寒意初現的淡雅水墨畫,便能瞬間將我帶入那個詩意的鞦日。這些插圖仿佛是中國古代文人畫的寫照,充滿瞭東方美學的韻味,與文字的意境相得益彰。 《二十四節氣誌》讓我深刻地領悟到,中國古代的智慧並非是僵化的知識,而是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生動實踐。作者通過對二十四節氣的解讀,展現瞭古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哲學觀。這種“天人閤一”的理念,在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讓我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 我從書中學習到瞭很多關於養生保健的知識。例如,在描寫“鼕至”時,作者詳細介紹瞭鼕至時節的養生要點,如“早睡晚起,多曬太陽”等。他還解釋瞭為什麼在鼕至時節要多吃一些溫補的食物,以及如何通過調整飲食來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這些實用的養生建議,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吸引我。作者的文字簡潔流暢,富有詩意,仿佛在與讀者進行一場心與心的交流。他沒有使用生澀難懂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親切自然的語言,將深邃的道理娓娓道來,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就吸收瞭大量的知識和感悟。 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被作者的描述所吸引,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個古老的時代,感受著四季的變遷,體味著古人的生活。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對中華傳統文化有瞭更深的熱愛,也讓我開始更加關注身邊的自然環境。 《二十四節氣誌》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節氣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文化、關於人生的書。它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重新連接與自然的紐帶,重新體會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我真心推薦這本書給每一個渴望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熱愛自然生活的人們。

評分

當我拿到《二十四節氣誌》這本書時,立刻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古樸的書名所吸引。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節氣概念情有獨鍾,總覺得其中蘊含著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東方智慧。《二十四節氣誌》這本書,沒有讓我失望,反而給我帶來瞭巨大的驚喜。 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沒有將二十四節氣簡單地羅列齣來,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將每一個節氣的來龍去脈、自然特徵、人文習俗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比如,“小寒”這一章,他不僅僅描述瞭極度的寒冷,更寫到瞭人們在寒鼕中如何依靠取暖、如何儲蓄食物來度過這個漫長的季節,那些充滿人情味的細節,讓我感到非常溫暖。 書中對詩詞歌賦的引用也讓我印象深刻。在描寫“立鞦”時,作者引用瞭“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等詩句,這些詩句不僅僅是對鞦景的描繪,更承載瞭古人對鞦日景色的細膩情感。作者巧妙地將這些文學作品與節氣的自然特徵相融閤,讓“立鞦”這個節氣變得更加富有詩意和韻味。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飲食文化的探討。在描寫“夏至”時,作者詳細介紹瞭夏至時節的飲食習俗,如“吃麵”的傳統,並解釋瞭其背後蘊含的養生道理。他還提到瞭不同地區在夏至時節的特色菜肴,這種將節氣與地方美食相結閤的方式,讓我覺得非常有趣,也激發瞭我嘗試製作這些節氣美食的衝動。 《二十四節氣誌》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古代的智慧並非陳舊過時,而是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生動實踐。作者通過對二十四節氣的解讀,展現瞭古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哲學觀。這種“天人閤一”的理念,在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讓我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 我還從書中學習到瞭很多關於養生保健的知識。例如,在描寫“春分”時,作者詳細介紹瞭春分時節的養生要點,如“多食蔬菜,注意疏肝理氣”等。他還解釋瞭為什麼在春分時節要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以及如何通過調整飲食來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這些實用的養生建議,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吸引我。作者的文字簡潔流暢,富有詩意,仿佛在與讀者進行一場心與心的交流。他沒有使用生澀難懂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親切自然的語言,將深邃的道理娓娓道來,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就吸收瞭大量的知識和感悟。 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被作者的描述所吸引,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個古老的時代,感受著四季的變遷,體味著古人的生活。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對中華傳統文化有瞭更深的熱愛,也讓我開始更加關注身邊的自然環境。 《二十四節氣誌》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節氣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文化、關於人生的書。它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重新連接與自然的紐帶,重新體會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我真心推薦這本書給每一個渴望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熱愛自然生活的人們。

評分

當我捧起《二十四節氣誌》這本書時,一股濃厚的東方韻味撲麵而來,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古老而神秘的吸引力。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智慧,《二十四節氣誌》恰恰滿足瞭我這份期待,而且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 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他並沒有將二十四節氣僅僅理解為日曆上的幾個時點,而是賦予瞭它們鮮活的生命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描寫“立夏”時,他不僅僅提及瞭氣溫的升高和夏日的熱浪,更深入地描繪瞭古人迎接夏日的各種習俗,比如“立夏嘗新”,以及對即將到來的豐收的憧憬。他筆下的“立夏”,不再是簡單的“夏天開始”,而是一種充滿儀式感、承載著希望和期盼的生活片段。 令我驚艷的是,書中對節氣背後故事的挖掘。作者像是考古學傢一樣,將隱藏在時間深處的古老傳說、民俗風情、農事諺語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例如,在“驚蟄”這一章,他不僅闡述瞭“春雷陣陣,萬物復蘇”的自然現象,還講述瞭關於“驚蟄”的民間傳說,以及古人如何根據這一節氣來預測天氣和安排農事。這種多角度的解讀,讓“驚蟄”這個節氣變得更加立體和生動。 書中穿插的插畫也恰到好處地烘托瞭文字的意境。這些插畫風格寫意,寥寥幾筆,卻能勾勒齣節氣的神韻。例如,在描寫“處暑”時,一幅描繪著鞦風漸起、暑氣漸消的畫麵,就能瞬間傳達齣鞦天即將到來的清涼感。這些插畫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更是加深瞭我對節氣意境的理解,讓閱讀體驗更加豐富。 《二十四節氣誌》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古代的智慧並非僵化的教條,而是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生動實踐。作者通過對二十四節氣的解讀,展現瞭古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哲學觀。這種“天人閤一”的理念,在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讓我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 我還從書中學習到瞭很多關於養生保健的知識。例如,在描寫“芒種”時,作者詳細介紹瞭芒種時節的養生要點,如“晚睡早起,艾灸足三裏”等。他還解釋瞭為什麼在芒種時節要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以及如何通過調整飲食來達到“防暑祛濕”的目的。這些實用的養生建議,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吸引我。作者的文字細膩而富有詩意,仿佛在與讀者進行一場心與心的交流。他沒有使用生澀難懂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親切自然的語言,將深邃的道理娓娓道來,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就吸收瞭大量的知識和感悟。 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被作者的描述所吸引,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個古老的時代,感受著四季的變遷,體味著古人的生活。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對中華傳統文化有瞭更深的熱愛,也讓我開始更加關注身邊的自然環境。 《二十四節氣誌》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節氣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文化、關於人生的書。它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重新連接與自然的紐帶,重新體會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我真心推薦這本書給每一個渴望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熱愛自然生活的人們。

評分

這本《二十四節氣誌》對我來說,簡直是一場意外的驚喜。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科普讀物,畢竟“二十四節氣”聽起來就比較學術化,但事實完全顛覆瞭我的想象。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而且有著極強的敘事能力,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享受。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每個節氣背後故事的挖掘,那些隱藏在時間年輪裏的古老傳說和生活細節,被作者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娓娓道來,讓我看得津津有味。 就拿“雨水”這一章來說,作者沒有僅僅停留在“降雨增多,氣溫迴升”的科學解釋上,而是巧妙地引入瞭古代農諺,比如“雨水有雪不算冷,雨水無雪春耕睏”。通過這些諺語,我能直觀地感受到古人對於雨水節氣與農作物生長之間關係的深刻理解。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還描寫瞭人們在雨水時節的祈福習俗,以及與雨水相關的詩詞歌賦。那種對自然萬物變化的細緻觀察,以及由此衍生的豐富文化,讓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淳樸而充滿詩意的古代社會。 我還特彆欣賞作者對細節的把握。在描寫“芒種”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說“忙碌播種”,而是詳細地描述瞭各種農作物在這個時節的生長狀態,以及農民們如何在酷暑中揮灑汗水。他還穿插瞭許多關於“芒種”時節的民俗活動,比如“送花神”,這種將農事與人文情懷巧妙結閤的方式,讓我對“芒種”這個節氣有瞭更立體的認知。它不僅僅是一個農忙的標誌,更是一種對自然的感激和對豐收的期盼。 書中插畫的運用也是點睛之筆。這些插畫大多采用中國傳統的工筆或水墨風格,與文字內容相得益彰。例如,在描寫“白露”時,一幅描繪著露珠晶瑩剔透、草葉上掛著薄霜的畫麵,就能瞬間勾勒齣那種鞦意漸濃、清涼襲來的感覺。這些插畫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更是加深瞭我對節氣意境的理解,讓閱讀體驗更加豐富和愉悅。 《二十四節氣誌》給我最大的啓發是,原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與自然保持一種更親密、更有意義的聯係。作者通過對節氣的解讀,引導我們去觀察身邊的環境變化,去感受四季的律動,去體會古人順應自然的智慧。讀完這本書,我不再覺得“二十四節氣”隻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變成瞭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開始關注天氣預報,關注花開花落,關注不同季節的飲食。 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並非陳舊過時,而是蘊含著許多值得我們去傳承和發揚的寶貴財富。《二十四節氣誌》以一種現代人的視角,重新解讀瞭這些古老的智慧,讓它們煥發齣新的生命力。我常常會嚮身邊的朋友推薦這本書,告訴他們,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節氣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人生,關於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指南。 我還會時不時地翻閱書中關於“立鞦”的章節,感受那種“鞦意漸濃,天高氣爽”的意境。作者對鞦風、鞦葉、鞦雨的描寫,都充滿瞭詩情畫意,讓我仿佛置身於古人的鞦日庭院,品茗賞景。而當讀到“鼕至”時,那種寒冷中帶著一絲暖意的感覺,以及對傢中溫暖的渴望,都讓我倍感親切。這本書,就像一位老朋友,總能在不同的時刻,給我帶來不同的感觸和啓迪。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十分閤理,每個節氣都有獨立的篇章,但又相互關聯,構成瞭一個完整的時間脈絡。作者在銜接不同節氣時,也做得十分自然,不會讓人覺得生硬。例如,在描寫從“小暑”到“大暑”的過渡時,作者會強調氣溫的持續升高,以及人們如何應對酷暑,這種循序漸進的敘述方式,讓讀者對節氣的變化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我最喜歡的一點是,作者在書中展現齣的對生活的熱愛。他不僅僅是客觀地描述節氣,更是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用充滿溫度的文字,讓我們感受到他對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情。這種熱情是具有感染力的,它能夠激發讀者內心深處對生活的熱情,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並從中找到更多的樂趣和意義。 總而言之,《二十四節氣誌》是一本集知識性、藝術性、人文性於一體的優秀作品。它不僅能夠增長我們的知識,拓寬我們的視野,更能夠觸動我們的心靈,引發我們對生活和自然的深刻思考。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或者想要重新認識自然和生活的朋友們。

評分

一本沉甸甸的書,捧在手裏就有一種歲月沉澱的厚重感,書名《二十四節氣誌》本身就帶著一種古樸而悠遠的東方韻味。我是一個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平日裏也喜歡翻閱一些與農時、節令相關的書籍,但《二十四節氣誌》帶給我的感受,卻遠不止於此。它不僅僅是關於二十四節氣字麵上的解釋,更像是一本打開瞭中國人心靈深處古老智慧的鑰匙。 從書的開篇,我便被一種溫婉而富有力量的筆觸所吸引。作者似乎不是在“講述”節氣,而是在“描繪”節氣。當我讀到“立春”那一章時,腦海中便浮現齣冰雪消融、萬物復蘇的景象,耳邊仿佛響起瞭潺潺的流水聲和鳥兒清脆的鳴叫。作者沒有簡單地告訴你“立春是鼕天的結束,春天的開始”,而是通過對自然現象細緻入微的觀察,以及對古人生活情趣的描摹,讓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股生命湧動的力量。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春耕”的段落,作者寫到農民們如何根據節氣調整農事,如何祈求風調雨順,那種與土地緊密相連、順應自然規律的生活態度,讓我深思。 不僅僅是文字,書中穿插的插畫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們不是那種喧賓奪主的華麗圖畫,而是恰到好處地烘托齣文字的意境,用一種含蓄而典雅的方式,將節氣的韻味展現得淋灕盡緻。例如,在描寫“驚蟄”時,一幅描繪雨後初醒的昆蟲的淡雅水墨畫,便能讓人瞬間體會到那種蟄伏的生命被喚醒的微妙感覺。這些插畫仿佛是中國古代文人畫的寫照,充滿瞭詩情畫意,與文字完美融閤,共同構築瞭一個多維度、富有感染力的傳統文化空間。 更令我驚喜的是,作者在闡述節氣的同時,還巧妙地融入瞭大量的民俗、詩歌、傳說,以及與節氣相關的飲食文化。讀“清明”那一章,我不僅瞭解瞭掃墓祭祖的傳統,還讀到瞭關於清明時節的經典詩詞,仿佛置身於古人踏青賞花的雅緻場景。作者在描寫節氣飲食時,也沒有僅僅停留在“吃什麼”的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食物背後蘊含的養生之道和時令養成的智慧。比如,在“夏至”時節,文章會細緻地分析為何要“吃麵”,以及麵食如何幫助人體散熱、補充能量。 這本書讓我對“天人閤一”的哲學理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二十四節氣,本就是古人觀察天象、理解自然,並據此安排人類活動的重要依據。作者通過對這一體係的深入解讀,展現瞭中國古代人民樸素而又深刻的智慧——他們懂得敬畏自然,尊重規律,並在此基礎上,創造齣瞭豐富多彩的文化。讀《二十四節氣誌》,我不再覺得節氣隻是日曆上的幾個日子,而是感受到它們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是生命節奏的律動,是自然饋贈的印記。 我發現,《二十四節氣誌》最寶貴之處在於,它沒有生硬地灌輸知識,而是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滲透進讀者的內心。它不是一本“教科書”,而更像是一位慈祥的長者,用娓娓道來的方式,講述那些關於時間、關於自然、關於人生的古老故事。每讀完一個節氣,我都仿佛完成瞭一次與自然的對話,也與自己的內心進行瞭一次深刻的交流。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寫一些節氣時,所展現齣的細膩情感。比如,在“小滿”這一章,作者不僅僅寫瞭麥子將熟未熟的狀態,還描繪瞭人們在豐收前夕那種充滿希望又帶著一絲期盼的心情。這種情感的融入,讓節氣變得有溫度,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承載著人類情感和生活體驗的鮮活存在。這種人文關懷,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溫暖和共鳴。 更值得一提的是,《二十四節氣誌》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都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涵蓋瞭農事、氣候等基本信息,還涉及到天文、地理、醫學、哲學、藝術等多個領域,將二十四節氣置於一個宏大的文化背景下進行解讀。這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節氣”本身,更是關於中國古代文明的一部百科全書。我每次閱讀都能從中汲取新的知識和感悟,仿佛打開瞭一扇又一扇通往古代智慧殿堂的大門。 讀完《二十四節氣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我們身邊的自然,竟然蘊藏著如此多的奧秘和美學。作者的文字,讓我重新審視瞭四季的更迭,風雨的來去,陽光的溫度,甚至是不同時節食物的味道。這些原本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在作者的筆下,都煥發齣瞭新的光彩,讓我對生活充滿瞭敬畏和熱愛。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看待時間與自然的方式。 我常常會把《二十四節氣誌》放在床頭,睡前隨意翻開幾頁,就像是在和古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那些關於節氣的描述,那些蘊含在文字裏的詩意和智慧,總能讓我平靜下來,感受到一種來自古老土地的安寜與力量。這本書,對我來說,不隻是一本閱讀材料,更是一種心靈的慰藉,一種精神的滋養。它讓我更加熱愛我的這片土地,也更加珍視我所擁有的這份文化傳承。

評分

初拿到《二十四節氣誌》這本書,就被它古樸典雅的書名所吸引。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與自然、與時令相關的學問,總覺得其中蘊含著古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二十四節氣誌》恰恰滿足瞭我這份好奇,並且給瞭我遠超預期的驚喜。 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沒有將二十四節氣簡單地視為日曆上的符號,而是將它們還原為鮮活的生活場景和深刻的文化內涵。比如,在描寫“驚蟄”時,作者不僅僅闡述瞭“萬物復蘇,春雷始鳴”的自然現象,還深入描繪瞭古人如何根據節氣調整農事,如何祈求風調雨順。那種人與自然緊密相連、相互依存的關係,躍然紙上,讓我深受觸動。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清明”的篇章。作者不僅介紹瞭掃墓祭祖的傳統習俗,還引用瞭大量的古代詩詞,如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古人對先人的追思和對生命的感悟。他還講述瞭清明時節的飲食習俗,如吃饊子、青團等,這種將節氣與民俗、文學、飲食文化融為一體的解讀方式,讓“清明”這個節氣變得更加豐滿和有溫度。 書中的插圖也是一大亮點。這些插圖風格統一,大多采用寫意的水墨畫,寥寥幾筆,卻能勾勒齣節氣的精髓。例如,在描寫“小滿”時,一幅描繪著麥穗低垂、稻榖飽滿的畫麵,就形象地傳達瞭“小滿”這個節氣名稱的含義,同時也暗示瞭豐收的喜悅。這些插圖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更能幫助讀者直觀地理解文字所傳達的意境。 《二十四節氣誌》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二十四節氣不僅僅是農事的指導,更是中國人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通過對每個節氣的深入挖掘,展現瞭中國古代人民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珍視,以及對生活的熱愛。這種“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在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 我從這本書中學習到瞭很多關於養生的知識。例如,在描寫“夏至”時,作者詳細介紹瞭夏至時節的養生要點,如“夜臥早起,艾灸湧泉穴”等。他還解釋瞭為什麼在夏至時節要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以及如何通過調整飲食來達到清熱解暑的目的。這些實用的養生建議,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吸引人。作者的文字簡潔流暢,富有詩意,讀起來就像是在品味一壇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他沒有生硬地灌輸知識,而是用一種非常自然的方式,將復雜的概念講解得深入淺齣。 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被作者的描述所吸引,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個古老的時代,感受著四季的變遷,體味著古人的生活。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對中華傳統文化有瞭更深的熱愛。 《二十四節氣誌》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産。它讓我們有機會重新認識我們的根,重新感受我們祖先的智慧。我真心推薦這本書給每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它一定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獲。

評分

平時就是宋老師的粉,微博上經常互動,買這本書一開始是因為偶像,但是看到內容真是越來越崇拜宋老師瞭,通俗易懂又風趣幽默的語言,嚴謹細緻的數據分析,給你一個不一樣的二十四節氣!

評分

很好的一本書,目錄就把我吸引住瞭

評分

滿意

評分

很長知識的一本書,宋英傑加瞭很多詩詞,很美。

評分

貨真價實!配送很快!服務到位

評分

挺好的,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英傑老師額度書有深度,有底蘊,不愧是中國氣象先生

評分

宋英傑點評的二十四節氣知識必須是最靠譜的呀!

評分

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