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先生宋英杰潜心十年诚意之作,
一本结合文化+大数据+气象科学的节气百科,
既传承古人时间智慧,更用现代的海量数据对节气做验证与解读。
秦大河、马未都、白岩松、梁冬、樊登、俞白眉 联袂推荐!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内心记录生活律动的方式,
是历法之外的历法,是岁时生活的句读和标点。
序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之中时节、气候、物候的规律及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应用模式。以时节为经,以农桑与风土为纬,建构了中国人的生活韵律之美。
我们感知时节规律的轨迹,很可能是从“立竿见影”开始的。从日影的变化,洞察太阳的“步履”,然后应和它的节拍。我特别喜欢老舍先生在其散文《小病》中的一段话:
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我们希望天气、气候是变而不猛的曲折,我们内心记录生活律动的方式,便是二十四节气。对于中国人而言,节气,几乎是历法之外的历法,是岁时生活的句读和标点。
孔子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季节更迭,天气变化,草木枯荣,虫儿“坯户”又“启户”,鸟儿飞去又飞来,天可曾说过什么吗?天什么也没有说,一切似乎只是一种固化的往复。这,便是气候。但天气时常并不尊重气候,不按常理出牌。按照网友的话说,不是循环播放,而是随机播放。超出预期值和承载力,于是为患。
农耕社会,人们早已意识到,“风雨不节则饥”。中国人对于气候的*高理想,便是“风调雨顺”。无数祭祷,几多拜谢,无非是希望一切都能够顺候应时。就连给孩童的《声律启蒙》中,都有“几阵秋风能应候,一犁春雨甚知时”。
我们现在几乎挂在嘴边的两个词,一是平常,二是时候。时候,可以理解为应时之候。就是该暖时暖,该冷时冷,该雨时雨,该晴时晴,在时间上遵循规律。平常,可以理解为平于往常。所谓常,便是一个定数,可视为气候平均值。雨量之多寡,天气之寒燠,一如往常。不要挑战极致,不要过于偏离气候平均值,在气象要素上遵循规律。
明代《帝京岁时纪胜》中评述道:
都门天时极正:三伏暑热,三九严寒,冷暖之宜,毫发不爽。盖为帝京得天地之正气也。
只要冷暖有常,便被视为“正气”。
我们自古看待气候的价值观,简而言之,便是一颗平常心,希望气候持守“平常”的愿望。所谓“守常”,即是我们对于气候的期许。
什么是好天气?只要不太晚、不太早,别太多、别太少,就是好天气。如果再温和一些,像董仲舒在其《雨雹对》中所言,那就更好了:
太平之世,五日一风,十日一雨。风不鸣条,开甲散萌而已;雨不破块,润叶津茎而已。
中国之节气,始于先秦,先有冬至(日南至)、夏至(日北至)以及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再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二至二分是*“资深”的节气,也是等分季节的节气。只是后来以始冻和解冻为标志的立冬、立春,以南风起和凉风至为标志的立夏、立秋,逐渐问世并成为表征季节的节气。它们一并成为节气之中*初的“八大金刚”。它们之所以*早,或许是因为表象清晰,是易感、易查验的节气。
到西汉时期,节气的数目、称谓、次序已基本定型。在那个久远的年代,便以天文审度气象,以物候界定气候。按照物候的迁变,齐家治国,存养行止。
农桑国度,人们细致地揣摩着天地之性情,观察天之正气,地之愆伏,因之而稼穑;恭谨地礼天敬地,顺候应时,正所谓“跟着节气过日子”。
《尚书》中的一段话说得很达观:
雨以润物,以干物,暖以长物,寒以成物,风以动物。五者各以其时,所以为众验。
每一种天气气候现象有其机理和规律,也自有其益处所在。
《吕氏春秋》说得至为透彻:
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
人们早已懂得天气气候,可以为利,可能为害,关键是找寻规律,在避害的基础上,能够趋利。而季风气候,干湿冷暖的节奏鲜明,变率显著。基于气候的农时农事,需要精准地把握,敏锐地因应,所以作为以时为秩的二十四节气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并传续,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在甲骨文关于天气占卜的文字中,有叙、命、占、验四个环节:叙,介绍背景;命,提出问题;占,做出预测;验,检验结果。其中,验,*能体现科学精神。在科学能力欠缺的时代,已见科学精神的萌芽。在诸子百家时代,人们便以哲学思辨、文学描述的方式记录和分析天气气候的表象与原由。
唐太宗时代的“气象台台长”李淳风在其《乙巳占》里便绘有占风图。
一级动叶,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坠叶,五级折小枝,六级折大枝,七级折木,八级拔大树和根。这是世界上*早的风力等级,比目前国际通行的蒲福风力法(Beaufort scale)早了1100多年。两种方式的差别在于,李淳风风力法是以“树木”划定风力,而蒲福风力法是以“数目”划定风力。一个借助物象,一个借助数据。
当然,我们的先人在观察和记载气象的过程中,至少存在三类难以与现代科学接轨的习惯。
*,不量化。杜甫可以“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可以“飞流直下三千尺”,但气象记录应当秉持精确和量化的方式。气温多少度,气压多少百帕,降水多少毫米,我们未曾建立相应的概念或通行的标准。不仅“岁时记”之类的文字如此,“灾异志”之类的文字亦如此。“死伤无算” “毁禾无数”,是古代灾情记录中“出镜率”*高的词组。
第二,不系统。以现代科学来看,天气气候的观测,不仅要定量,还要定点、定时。但古时正史中的气象记录,往往发生极端性的灾或小概率的“异”才进行记录,连续型变量就变成了离散型变量。研究天气表象背后的规律,便遗失了无数的原始依据。单说降水这一要素,汉代便要求“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但直到清雍正年间才有“所属境内无论远近,一有雨泽即行奏闻”的制度常态化。
为什么天气气候的记录不够系统和连贯呢?因为人们往往是将不合时令的寒暑旱涝视为帝王将相失政的“天戒”,所以只着力将各种灾异写入官修的史书之中,既为了占验吉凶,更为了警示君臣。
第三,不因果。我们往往不是由因到果,而是常用一种现象预兆另一种现象,没有以学科的方式触及气象的本质。并且以“天人感应”的思维,想象天象与人事之间的关联,穿凿附会地解读“祥瑞”、分析异常。
但以物候表征气候,本着“巢居者知风、穴居者知雨、草木知节令”的思维,“我”虽懵懂,但可以从生态中提取生物本能,以发散和跳跃的思维,善于在生物圈中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体现着一种借用和替代的大智慧。并且*接地气的农人,以他们直观的识见,基于节气梳理出大量的气象谚语,用以预测天气,预估丰歉,使得节气文化之遗存变得更加丰厚。
应当说,在二十四节气基础上提炼出的七十二候物语,依然“未完待续”。因为它原本记录和浓缩的是两千年前中原地区各个时令的物候特征,后世并未进行精细的“本地化”,并且随着气候变化,物候的年代差异也非常显著。
20世纪70年代,“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的地区,进入21世纪前10年,已是“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从前“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的谚语,现在的蚊子都不大遵守了。所以七十二候物语,无法作为各地、各年代皆适用的通例。
基于叶笃正院士提出的构想,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钱诚等学者进行了运算和分析。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节气“代言”的气候与物候都在悄然发生变化。所以,人们会感觉春天的节气在提前,秋天的节气在延后,夏季在扩张,冬季被压缩。每一个节气的气温都已“水涨船高”。
以平均气温–3.51℃作为“大寒天”的门槛,以23.59℃作为“大暑天”的门槛,1998—2007年与20世纪60年代进行对比:“大寒天”减少了56.8%,“大暑天”增加了81.4%,不到半个世纪,寒暑剧变。
如果以气温来审视节气,下方的曲线是1961—1970年的节气,上方的曲线是1998—2007年的节气,可见节气悄悄 “长胖”了。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便是为节气“减肥”。
以平均气温来衡量,提前趋势*显著的三个节气是雨水、惊蛰、夏至,延后趋势*显著的三个节气是大雪、秋分、寒露。以增温幅度而论,春季*,冬季第二。“又是一年春来早”,已然成为新常态。
不过,我们传承和弘扬二十四节气,不正需要不断地丰富它,不断地完善它吗?让后人看到,我们这个时代并不是仅仅抄录了古人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词句。
对于节气,我们下意识地怀有“先贤崇拜”的情结。北宋科学家沈括曾评议道:“先圣王所遗,固不当议,然事固有古人所未至而俟后世者。”总有古人未曾穷尽的思维和认知吧?“时已谓之春矣,而犹行肃杀之政。”不能是仅仅拘泥于古时的历法,季节已被称为春天,而人们依然生活在万物萧条的时令之中。
天气虽然常常以纷繁的表象示人,但人们智慧地透过无数杂乱的情节归结某种规律性,即“天行有常”。这个天行之常往往也是脆弱的,并非总是简单地如约再现。于是,人们一方面要不断地萃取对于规律性更丰富的认知,即读懂属于自己的气候;另一方面,还要揣摩无常天气体现出的气候变率。然后,以各种假说的方式提炼出导致灾异的原因并择取*适用的规避方式。
二十四节气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智识和习俗(包括其中的正见与误读、大智慧与小妙用)乃是历史进程中天人和合理念的集大成者。渐渐地,它们化为与我们若即若离的潜意识,或许早已嵌入我们的基因之中,常在我们不自知的情况下,润泽着我们对于万千气象的体验。
我常常感慨古代的岁时典籍浩如烟海,在图书馆中常有时光苦短之感,难以饱读。所以,也只能不问“归期”,一本一本地啃,一点一点地悟。如胡适先生所言:“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品读古人关于节气的文字,品味今人以节气为时序的生活,对于我来说,就是诗和远方。
宋英杰
2016年岁末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之中时节、气候、物候的规律及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应用模式。以时节为经,以农桑与风土为纬,建构了中国人的生活韵律之美。
我们感知时节规律的轨迹,很可能是从“立竿见影”开始的。从日影的变化,洞察太阳的“步履”,然后应和它的节拍。我特别喜欢老舍先生在其散文《小病》中的一段话:
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我们希望天气、气候是变而不猛的曲折,我们内心记录生活律动的方式,便是二十四节气。对于中国人而言,节气,几乎是历法之外的历法,是岁时生活的句读和标点。
孔子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季节更迭,天气变化,草木枯荣,虫儿“坯户”又“启户”,鸟儿飞去又飞来,天可曾说过什么吗?天什么也没有说,一切似乎只是一种固化的往复。这,便是气候。但天气时常并不尊重气候,不按常理出牌。按照网友的话说,不是循环播放,而是随机播放。超出预期值和承载力,于是为患。
农耕社会,人们早已意识到,“风雨不节则饥”。中国人对于气候的*高理想,便是“风调雨顺”。无数祭祷,几多拜谢,无非是希望一切都能够顺候应时。就连给孩童的《声律启蒙》中,都有“几阵秋风能应候,一犁春雨甚知时”。
我们现在几乎挂在嘴边的两个词,一是平常,二是时候。时候,可以理解为应时之候。就是该暖时暖,该冷时冷,该雨时雨,该晴时晴,在时间上遵循规律。平常,可以理解为平于往常。所谓常,便是一个定数,可视为气候平均值。雨量之多寡,天气之寒燠,一如往常。不要挑战极致,不要过于偏离气候平均值,在气象要素上遵循规律。
明代《帝京岁时纪胜》中评述道:
都门天时极正:三伏暑热,三九严寒,冷暖之宜,毫发不爽。盖为帝京得天地之正气也。
只要冷暖有常,便被视为“正气”。
我们自古看待气候的价值观,简而言之,便是一颗平常心,希望气候持守“平常”的愿望。所谓“守常”,即是我们对于气候的期许。
什么是好天气?只要不太晚、不太早,别太多、别太少,就是好天气。如果再温和一些,像董仲舒在其《雨雹对》中所言,那就更好了:
太平之世,五日一风,十日一雨。风不鸣条,开甲散萌而已;雨不破块,润叶津茎而已。
中国之节气,始于先秦,先有冬至(日南至)、夏至(日北至)以及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再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二至二分是*“资深”的节气,也是等分季节的节气。只是后来以始冻和解冻为标志的立冬、立春,以南风起和凉风至为标志的立夏、立秋,逐渐问世并成为表征季节的节气。它们一并成为节气之中*初的“八大金刚”。它们之所以*早,或许是因为表象清晰,是易感、易查验的节气。
到西汉时期,节气的数目、称谓、次序已基本定型。在那个久远的年代,便以天文审度气象,以物候界定气候。按照物候的迁变,齐家治国,存养行止。
农桑国度,人们细致地揣摩着天地之性情,观察天之正气,地之愆伏,因之而稼穑;恭谨地礼天敬地,顺候应时,正所谓“跟着节气过日子”。
《尚书》中的一段话说得很达观:
雨以润物,以干物,暖以长物,寒以成物,风以动物。五者各以其时,所以为众验。
每一种天气气候现象有其机理和规律,也自有其益处所在。
《吕氏春秋》说得至为透彻:
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
人们早已懂得天气气候,可以为利,可能为害,关键是找寻规律,在避害的基础上,能够趋利。而季风气候,干湿冷暖的节奏鲜明,变率显著。基于气候的农时农事,需要精准地把握,敏锐地因应,所以作为以时为秩的二十四节气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并传续,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在甲骨文关于天气占卜的文字中,有叙、命、占、验四个环节:叙,介绍背景;命,提出问题;占,做出预测;验,检验结果。其中,验,*能体现科学精神。在科学能力欠缺的时代,已见科学精神的萌芽。在诸子百家时代,人们便以哲学思辨、文学描述的方式记录和分析天气气候的表象与原由。
唐太宗时代的“气象台台长”李淳风在其《乙巳占》里便绘有占风图。
一级动叶,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坠叶,五级折小枝,六级折大枝,七级折木,八级拔大树和根。这是世界上*早的风力等级,比目前国际通行的蒲福风力法(Beaufort scale)早了1100多年。两种方式的差别在于,李淳风风力法是以“树木”划定风力,而蒲福风力法是以“数目”划定风力。一个借助物象,一个借助数据。
当然,我们的先人在观察和记载气象的过程中,至少存在三类难以与现代科学接轨的习惯。
*,不量化。杜甫可以“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可以“飞流直下三千尺”,但气象记录应当秉持精确和量化的方式。气温多少度,气压多少百帕,降水多少毫米,我们未曾建立相应的概念或通行的标准。不仅“岁时记”之类的文字如此,“灾异志”之类的文字亦如此。“死伤无算” “毁禾无数”,是古代灾情记录中“出镜率”*高的词组。
第二,不系统。以现代科学来看,天气气候的观测,不仅要定量,还要定点、定时。但古时正史中的气象记录,往往发生极端性的灾或小概率的“异”才进行记录,连续型变量就变成了离散型变量。研究天气表象背后的规律,便遗失了无数的原始依据。单说降水这一要素,汉代便要求“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但直到清雍正年间才有“所属境内无论远近,一有雨泽即行奏闻”的制度常态化。
为什么天气气候的记录不够系统和连贯呢?因为人们往往是将不合时令的寒暑旱涝视为帝王将相失政的“天戒”,所以只着力将各种灾异写入官修的史书之中,既为了占验吉凶,更为了警示君臣。
第三,不因果。我们往往不是由因到果,而是常用一种现象预兆另一种现象,没有以学科的方式触及气象的本质。并且以“天人感应”的思维,想象天象与人事之间的关联,穿凿附会地解读“祥瑞”、分析异常。
但以物候表征气候,本着“巢居者知风、穴居者知雨、草木知节令”的思维,“我”虽懵懂,但可以从生态中提取生物本能,以发散和跳跃的思维,善于在生物圈中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体现着一种借用和替代的大智慧。并且*接地气的农人,以他们直观的识见,基于节气梳理出大量的气象谚语,用以预测天气,预估丰歉,使得节气文化之遗存变得更加丰厚。
应当说,在二十四节气基础上提炼出的七十二候物语,依然“未完待续”。因为它原本记录和浓缩的是两千年前中原地区各个时令的物候特征,后世并未进行精细的“本地化”,并且随着气候变化,物候的年代差异也非常显著。
20世纪70年代,“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的地区,进入21世纪前10年,已是“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从前“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的谚语,现在的蚊子都不大遵守了。所以七十二候物语,无法作为各地、各年代皆适用的通例。
基于叶笃正院士提出的构想,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钱诚等学者进行了运算和分析。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节气“代言”的气候与物候都在悄然发生变化。所以,人们会感觉春天的节气在提前,秋天的节气在延后,夏季在扩张,冬季被压缩。每一个节气的气温都已“水涨船高”。
以平均气温–3.51℃作为“大寒天”的门槛,以23.59℃作为“大暑天”的门槛,1998—2007年与20世纪60年代进行对比:“大寒天”减少了56.8%,“大暑天”增加了81.4%,不到半个世纪,寒暑剧变。
如果以气温来审视节气,下方的曲线是1961—1970年的节气,上方的曲线是1998—2007年的节气,可见节气悄悄 “长胖”了。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便是为节气“减肥”。
以平均气温来衡量,提前趋势*显著的三个节气是雨水、惊蛰、夏至,延后趋势*显著的三个节气是大雪、秋分、寒露。以增温幅度而论,春季*,冬季第二。“又是一年春来早”,已然成为新常态。
不过,我们传承和弘扬二十四节气,不正需要不断地丰富它,不断地完善它吗?让后人看到,我们这个时代并不是仅仅抄录了古人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词句。
对于节气,我们下意识地怀有“先贤崇拜”的情结。北宋科学家沈括曾评议道:“先圣王所遗,固不当议,然事固有古人所未至而俟后世者。”总有古人未曾穷尽的思维和认知吧?“时已谓之春矣,而犹行肃杀之政。”不能是仅仅拘泥于古时的历法,季节已被称为春天,而人们依然生活在万物萧条的时令之中。
天气虽然常常以纷繁的表象示人,但人们智慧地透过无数杂乱的情节归结某种规律性,即“天行有常”。这个天行之常往往也是脆弱的,并非总是简单地如约再现。于是,人们一方面要不断地萃取对于规律性更丰富的认知,即读懂属于自己的气候;另一方面,还要揣摩无常天气体现出的气候变率。然后,以各种假说的方式提炼出导致灾异的原因并择取*适用的规避方式。
二十四节气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智识和习俗(包括其中的正见与误读、大智慧与小妙用)乃是历史进程中天人和合理念的集大成者。渐渐地,它们化为与我们若即若离的潜意识,或许早已嵌入我们的基因之中,常在我们不自知的情况下,润泽着我们对于万千气象的体验。
我常常感慨古代的岁时典籍浩如烟海,在图书馆中常有时光苦短之感,难以饱读。所以,也只能不问“归期”,一本一本地啃,一点一点地悟。如胡适先生所言:“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品读古人关于节气的文字,品味今人以节气为时序的生活,对于我来说,就是诗和远方。
宋英杰
2016年岁末
《二十四节气志》这本书,就像一位饱学多识的长者,用他那饱经风霜的双手,为我缓缓展开一幅幅关于时间、关于自然的壮丽画卷。我本身就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向往的人,平日里也喜欢阅读一些与农耕、时令相关的书籍,但《二十四节气志》带给我的感受,却是前所未有的深刻和震撼。 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二十四节气的知识点,而是将每个节气都变成了一个鲜活的故事,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场景。当我读到“雨水”这一章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解释,而是江南水乡细雨绵绵的景象,耳边仿佛响起了滴滴答答的雨声,以及农人对春耕的期盼。他用生动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将“雨水”节气的温度、湿度、以及由此衍生的生活气息,都描摹得淋漓尽致。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民俗文化的挖掘。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节气自然属性的介绍,而是深入到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中去。比如,在描写“谷雨”时,他不仅提到了“谷雨时节到,农人忙播种”,还详细介绍了南方地区“谷雨吃春菜”的习俗,以及这种习俗背后所蕴含的对健康的祈愿。这种将自然规律与人文情感巧妙结合的写法,让我对“谷雨”这个节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热爱我们这片土地上丰富多彩的文化。 书中的插图也是点睛之笔,它们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渲染,而是恰到好处地烘托出文字的意境。例如,在描写“霜降”时,一幅描绘着秋叶红遍、寒意初现的淡雅水墨画,便能瞬间将我带入那个诗意的秋日。这些插图仿佛是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写照,充满了东方美学的韵味,与文字的意境相得益彰。 《二十四节气志》让我深刻地领悟到,中国古代的智慧并非是僵化的知识,而是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生动实践。作者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解读,展现了古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哲学观。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从书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养生保健的知识。例如,在描写“冬至”时,作者详细介绍了冬至时节的养生要点,如“早睡晚起,多晒太阳”等。他还解释了为什么在冬至时节要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这些实用的养生建议,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吸引我。作者的文字简洁流畅,富有诗意,仿佛在与读者进行一场心与心的交流。他没有使用生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亲切自然的语言,将深邃的道理娓娓道来,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的知识和感悟。 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被作者的描述所吸引,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感受着四季的变迁,体味着古人的生活。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热爱,也让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 《二十四节气志》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节气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文化、关于人生的书。它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连接与自然的纽带,重新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个渴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热爱自然生活的人们。
评分初拿到《二十四节气志》这本书,就被它古朴典雅的书名所吸引。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与自然、与时令相关的学问,总觉得其中蕴含着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二十四节气志》恰恰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并且给了我远超预期的惊喜。 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将二十四节气简单地视为日历上的符号,而是将它们还原为鲜活的生活场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比如,在描写“惊蛰”时,作者不仅仅阐述了“万物复苏,春雷始鸣”的自然现象,还深入描绘了古人如何根据节气调整农事,如何祈求风调雨顺。那种人与自然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关系,跃然纸上,让我深受触动。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清明”的篇章。作者不仅介绍了扫墓祭祖的传统习俗,还引用了大量的古代诗词,如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古人对先人的追思和对生命的感悟。他还讲述了清明时节的饮食习俗,如吃馓子、青团等,这种将节气与民俗、文学、饮食文化融为一体的解读方式,让“清明”这个节气变得更加丰满和有温度。 书中的插图也是一大亮点。这些插图风格统一,大多采用写意的水墨画,寥寥几笔,却能勾勒出节气的精髓。例如,在描写“小满”时,一幅描绘着麦穗低垂、稻谷饱满的画面,就形象地传达了“小满”这个节气名称的含义,同时也暗示了丰收的喜悦。这些插图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能帮助读者直观地理解文字所传达的意境。 《二十四节气志》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农事的指导,更是中国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通过对每个节气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我从这本书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养生的知识。例如,在描写“夏至”时,作者详细介绍了夏至时节的养生要点,如“夜卧早起,艾灸涌泉穴”等。他还解释了为什么在夏至时节要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清热解暑的目的。这些实用的养生建议,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作者的文字简洁流畅,富有诗意,读起来就像是在品味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他没有生硬地灌输知识,而是用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讲解得深入浅出。 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被作者的描述所吸引,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感受着四季的变迁,体味着古人的生活。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热爱。 《二十四节气志》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让我们有机会重新认识我们的根,重新感受我们祖先的智慧。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它一定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初拿到《二十四节气志》这本书,就有一种被时光缓缓拂过的宁静感。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智慧深深着迷,二十四节气更是其中我尤为感兴趣的部分。《二十四节气志》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开启我心灵深处对传统文化热爱的钥匙,它所带来的震撼和惊喜,远超我的想象。 作者的文笔极其细腻,他没有把二十四节气当作枯燥的学术概念来讲解,而是将它们还原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比如,在描写“处暑”时,他没有简单地说“暑热渐退”,而是用文字勾勒出秋风初起,蝉鸣渐稀,人们开始期待凉爽的画面。那种细腻的描绘,让我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一丝丝的凉意,也能体会到人们告别酷暑时的那份释然。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民俗和传说故事的挖掘。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节气字面意思的解释,而是深入到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和古老传说中去。例如,在描写“冬至”时,他不仅介绍了“吃饺子”的习俗,还讲述了关于“冬至”的民间传说,以及古人如何通过冬至来预测来年的收成。这种多角度的解读,让“冬至”这个节气变得更加立体和有深度,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想象力有了更深的敬畏。 书中的插图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插图风格古朴典雅,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用一种含蓄而富有诗意的方式,将节气的精髓展现出来。例如,在描写“小雪”时,一幅描绘着雪花飘落、天地一片素雅的画面,就能瞬间勾起我对冬日宁静和温暖的向往。这些插画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加深了我对节气意境的理解,让阅读体验更加丰富。 《二十四节气志》让我深刻地领悟到,中国古代的智慧并非是僵化的知识,而是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生动实践。作者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解读,展现了古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哲学观。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还从书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养生保健的知识。例如,在描写“清明”时,作者详细介绍了清明时节的养生要点,如“踏青养肝,食欲渐增”等。他还解释了为什么在清明时节要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疏肝解郁”的目的。这些实用的养生建议,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吸引我。作者的文字简洁流畅,富有诗意,仿佛在与读者进行一场心与心的交流。他没有使用生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亲切自然的语言,将深邃的道理娓娓道来,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的知识和感悟。 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被作者的描述所吸引,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感受着四季的变迁,体味着古人的生活。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热爱,也让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 《二十四节气志》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节气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文化、关于人生的书。它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连接与自然的纽带,重新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个渴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热爱自然生活的人们。
评分一本《二十四节气志》,开启了我对时间流转和自然节律的全新认知。我一直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迷人的部分,往往就藏在那些最朴实、最贴近生活的部分,而二十四节气,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的大门,让我窥见了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奥秘。 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他不是在“介绍”节气,而是在“讲述”节气,讲述那些藏在节气背后的故事、情感和智慧。当我翻到“小满”那一章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干巴巴的“夏熟将至”,而是农民们脸上的欣慰,是麦田里随风摇曳的麦穗,是孩子追逐蝴蝶的欢笑。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小满”这个节气所承载的生命力和希望,让我感受到一种朴素而又真挚的喜悦。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诗词的引用和解读。在描写“白露”时,作者引用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诗句,并将其与白露时节的景象、以及人们思念故乡的情感联系起来。这种将自然景象、文学作品和人文情感融为一体的解读方式,让我对“白露”这个节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厚的家国情怀。 书中关于饮食文化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在描写“大暑”时,作者详细介绍了夏日消暑的饮食禁忌和推荐,以及各地不同的“大暑”食俗。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吃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食物背后蕴含的养生之道和时令养成的智慧。这种将节气与美食、与健康相结合的视角,让我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十四节气志》让我深刻地领悟到,中国古代的智慧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生动实践。作者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解读,展现了古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哲学观。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还从书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养生保健的知识。例如,在描写“立春”时,作者详细介绍了春季养生的要点,如“多食辛甘,疏肝健脾”等。他还解释了为什么在春天要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顺应肝木之性”的目的。这些实用的养生建议,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吸引我。作者的文字简洁流畅,富有诗意,仿佛在与读者进行一场心与心的交流。他没有使用生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亲切自然的语言,将深邃的道理娓娓道来,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的知识和感悟。 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被作者的描述所吸引,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感受着四季的变迁,体味着古人的生活。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热爱,也让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 《二十四节气志》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节气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文化、关于人生的书。它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连接与自然的纽带,重新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个渴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热爱自然生活的人们。
评分读完《二十四节气志》,我脑海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那种朴素而又深邃的东方智慧。这本书就像一扇窗,透过它,我窥见了中国古代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古老哲学。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用极其细腻、贴近生活的笔触,描绘出每个节气的独特韵味。 当我翻开“小寒”那一章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冰天雪地、万物萧瑟的景象,但我读到的不仅仅是严寒,还有人们在寒冬中如何储备食物、如何围炉取暖的温馨画面。作者还引用了一些古人的诗句,例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不仅是对景色的描摹,更是对坚韧生命力的赞颂。这种将自然现象与人文情感相结合的写法,让我感到非常受用。 在描写“谷雨”时,作者更是将焦点放在了“雨”的意象上。他写到细雨蒙蒙,润物无声,写到农田里的泥土在雨水的滋养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他也提到了雨季容易滋生蚊虫,以及古人如何通过药草来驱蚊。这种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兼顾了生活实践的细节,让我觉得非常接地气,也让我对“谷雨”这个节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饮食文化的探讨。在描写“立夏”时,作者详细介绍了南方地区“立夏吃蛋”的习俗,并解释了其背后蕴含的养生道理。他还提到了不同地区在立夏时节的特色菜肴,这种将节气与地方美食相结合的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趣,也激发了我尝试制作这些节气美食的冲动。 《二十四节气志》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节气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百科全书。作者在每个节气的解读中,都融入了大量的民俗、谚语、诗歌、传说,甚至还有一些古老的农事技术。这些丰富的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节气世界,让我得以窥见古人生活的全貌。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时间的概念。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了时间的流逝,而《二十四节气志》则提醒我们,时间是有节奏的,生命是有节律的。每个节气的到来,都意味着自然界和我们生活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更加关注自然的变化,也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 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叙事风格。他没有使用生涩难懂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深邃的道理融入到通俗易懂的故事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写作手法,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的知识和感悟。 另外,书中穿插的插图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插图并不喧宾夺主,而是恰到好处地烘托出文字的意境,用一种含蓄而典雅的方式,将节气的韵味展现出来。例如,在描写“霜降”时,一幅描绘着层林尽染、落叶飘零的写意画,就能瞬间勾起我对秋天的无限遐想。 《二十四节气志》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心灵的洗涤。它让我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去体会自然的神奇。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他的人生经验和对自然的深刻洞察,引导我走向更宁静、更充实的生活。 我常常会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这本书,告诉他们,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节气”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一本关于“文化”的书。它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连接与自然的纽带,重新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评分当我捧起《二十四节气志》这本书时,一股浓厚的东方韵味扑面而来,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吸引力。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智慧,《二十四节气志》恰恰满足了我这份期待,而且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他并没有将二十四节气仅仅理解为日历上的几个时点,而是赋予了它们鲜活的生命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描写“立夏”时,他不仅仅提及了气温的升高和夏日的热浪,更深入地描绘了古人迎接夏日的各种习俗,比如“立夏尝新”,以及对即将到来的丰收的憧憬。他笔下的“立夏”,不再是简单的“夏天开始”,而是一种充满仪式感、承载着希望和期盼的生活片段。 令我惊艳的是,书中对节气背后故事的挖掘。作者像是考古学家一样,将隐藏在时间深处的古老传说、民俗风情、农事谚语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例如,在“惊蛰”这一章,他不仅阐述了“春雷阵阵,万物复苏”的自然现象,还讲述了关于“惊蛰”的民间传说,以及古人如何根据这一节气来预测天气和安排农事。这种多角度的解读,让“惊蛰”这个节气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 书中穿插的插画也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文字的意境。这些插画风格写意,寥寥几笔,却能勾勒出节气的神韵。例如,在描写“处暑”时,一幅描绘着秋风渐起、暑气渐消的画面,就能瞬间传达出秋天即将到来的清凉感。这些插画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加深了我对节气意境的理解,让阅读体验更加丰富。 《二十四节气志》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代的智慧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生动实践。作者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解读,展现了古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哲学观。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还从书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养生保健的知识。例如,在描写“芒种”时,作者详细介绍了芒种时节的养生要点,如“晚睡早起,艾灸足三里”等。他还解释了为什么在芒种时节要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防暑祛湿”的目的。这些实用的养生建议,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吸引我。作者的文字细腻而富有诗意,仿佛在与读者进行一场心与心的交流。他没有使用生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亲切自然的语言,将深邃的道理娓娓道来,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的知识和感悟。 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被作者的描述所吸引,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感受着四季的变迁,体味着古人的生活。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热爱,也让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 《二十四节气志》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节气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文化、关于人生的书。它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连接与自然的纽带,重新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个渴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热爱自然生活的人们。
评分一本沉甸甸的书,捧在手里就有一种岁月沉淀的厚重感,书名《二十四节气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朴而悠远的东方韵味。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平日里也喜欢翻阅一些与农时、节令相关的书籍,但《二十四节气志》带给我的感受,却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仅是关于二十四节气字面上的解释,更像是一本打开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古老智慧的钥匙。 从书的开篇,我便被一种温婉而富有力量的笔触所吸引。作者似乎不是在“讲述”节气,而是在“描绘”节气。当我读到“立春”那一章时,脑海中便浮现出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景象,耳边仿佛响起了潺潺的流水声和鸟儿清脆的鸣叫。作者没有简单地告诉你“立春是冬天的结束,春天的开始”,而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古人生活情趣的描摹,让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股生命涌动的力量。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春耕”的段落,作者写到农民们如何根据节气调整农事,如何祈求风调雨顺,那种与土地紧密相连、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活态度,让我深思。 不仅仅是文字,书中穿插的插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不是那种喧宾夺主的华丽图画,而是恰到好处地烘托出文字的意境,用一种含蓄而典雅的方式,将节气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描写“惊蛰”时,一幅描绘雨后初醒的昆虫的淡雅水墨画,便能让人瞬间体会到那种蛰伏的生命被唤醒的微妙感觉。这些插画仿佛是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写照,充满了诗情画意,与文字完美融合,共同构筑了一个多维度、富有感染力的传统文化空间。 更令我惊喜的是,作者在阐述节气的同时,还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民俗、诗歌、传说,以及与节气相关的饮食文化。读“清明”那一章,我不仅了解了扫墓祭祖的传统,还读到了关于清明时节的经典诗词,仿佛置身于古人踏青赏花的雅致场景。作者在描写节气饮食时,也没有仅仅停留在“吃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食物背后蕴含的养生之道和时令养成的智慧。比如,在“夏至”时节,文章会细致地分析为何要“吃面”,以及面食如何帮助人体散热、补充能量。 这本书让我对“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二十四节气,本就是古人观察天象、理解自然,并据此安排人类活动的重要依据。作者通过对这一体系的深入解读,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朴素而又深刻的智慧——他们懂得敬畏自然,尊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读《二十四节气志》,我不再觉得节气只是日历上的几个日子,而是感受到它们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是生命节奏的律动,是自然馈赠的印记。 我发现,《二十四节气志》最宝贵之处在于,它没有生硬地灌输知识,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进读者的内心。它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者,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那些关于时间、关于自然、关于人生的古老故事。每读完一个节气,我都仿佛完成了一次与自然的对话,也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交流。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写一些节气时,所展现出的细腻情感。比如,在“小满”这一章,作者不仅仅写了麦子将熟未熟的状态,还描绘了人们在丰收前夕那种充满希望又带着一丝期盼的心情。这种情感的融入,让节气变得有温度,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承载着人类情感和生活体验的鲜活存在。这种人文关怀,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温暖和共鸣。 更值得一提的是,《二十四节气志》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涵盖了农事、气候等基本信息,还涉及到天文、地理、医学、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将二十四节气置于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节气”本身,更是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百科全书。我每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知识和感悟,仿佛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通往古代智慧殿堂的大门。 读完《二十四节气志》,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身边的自然,竟然蕴藏着如此多的奥秘和美学。作者的文字,让我重新审视了四季的更迭,风雨的来去,阳光的温度,甚至是不同时节食物的味道。这些原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在作者的笔下,都焕发出了新的光彩,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敬畏和热爱。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看待时间与自然的方式。 我常常会把《二十四节气志》放在床头,睡前随意翻开几页,就像是在和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关于节气的描述,那些蕴含在文字里的诗意和智慧,总能让我平静下来,感受到一种来自古老土地的安宁与力量。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本阅读材料,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一种精神的滋养。它让我更加热爱我的这片土地,也更加珍视我所拥有的这份文化传承。
评分这本《二十四节气志》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意外的惊喜。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科普读物,毕竟“二十四节气”听起来就比较学术化,但事实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而且有着极强的叙事能力,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享受。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每个节气背后故事的挖掘,那些隐藏在时间年轮里的古老传说和生活细节,被作者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娓娓道来,让我看得津津有味。 就拿“雨水”这一章来说,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降雨增多,气温回升”的科学解释上,而是巧妙地引入了古代农谚,比如“雨水有雪不算冷,雨水无雪春耕困”。通过这些谚语,我能直观地感受到古人对于雨水节气与农作物生长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描写了人们在雨水时节的祈福习俗,以及与雨水相关的诗词歌赋。那种对自然万物变化的细致观察,以及由此衍生的丰富文化,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淳朴而充满诗意的古代社会。 我还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把握。在描写“芒种”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说“忙碌播种”,而是详细地描述了各种农作物在这个时节的生长状态,以及农民们如何在酷暑中挥洒汗水。他还穿插了许多关于“芒种”时节的民俗活动,比如“送花神”,这种将农事与人文情怀巧妙结合的方式,让我对“芒种”这个节气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个农忙的标志,更是一种对自然的感激和对丰收的期盼。 书中插画的运用也是点睛之笔。这些插画大多采用中国传统的工笔或水墨风格,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例如,在描写“白露”时,一幅描绘着露珠晶莹剔透、草叶上挂着薄霜的画面,就能瞬间勾勒出那种秋意渐浓、清凉袭来的感觉。这些插画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加深了我对节气意境的理解,让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愉悦。 《二十四节气志》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与自然保持一种更亲密、更有意义的联系。作者通过对节气的解读,引导我们去观察身边的环境变化,去感受四季的律动,去体会古人顺应自然的智慧。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觉得“二十四节气”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变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开始关注天气预报,关注花开花落,关注不同季节的饮食。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并非陈旧过时,而是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二十四节气志》以一种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这些古老的智慧,让它们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常常会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这本书,告诉他们,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节气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人生,关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指南。 我还会时不时地翻阅书中关于“立秋”的章节,感受那种“秋意渐浓,天高气爽”的意境。作者对秋风、秋叶、秋雨的描写,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人的秋日庭院,品茗赏景。而当读到“冬至”时,那种寒冷中带着一丝暖意的感觉,以及对家中温暖的渴望,都让我倍感亲切。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总能在不同的时刻,给我带来不同的感触和启迪。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合理,每个节气都有独立的篇章,但又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时间脉络。作者在衔接不同节气时,也做得十分自然,不会让人觉得生硬。例如,在描写从“小暑”到“大暑”的过渡时,作者会强调气温的持续升高,以及人们如何应对酷暑,这种循序渐进的叙述方式,让读者对节气的变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对生活的热爱。他不仅仅是客观地描述节气,更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用充满温度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这种热情是具有感染力的,它能够激发读者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热情,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并从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和意义。 总而言之,《二十四节气志》是一本集知识性、艺术性、人文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它不仅能够增长我们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更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思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或者想要重新认识自然和生活的朋友们。
评分初次翻阅《二十四节气志》,便被其深邃而富有诗意的书名所吸引,仿佛捧在手中的是一段流淌着岁月光阴的古老乐章。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体现在其最朴素、最贴近生活的部分。《二十四节气志》正是这样一本,它以二十四节气为载体,向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书中对每个节气的阐释,绝非仅仅是对天文、气候规律的简单复述,而是将每一个节气都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文化。例如,“立春”这一章,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字面描述,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春耕伊始,农人期盼丰收的喜悦,以及民间庆祝春回大地的各种习俗。阅读至此,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农具的碰撞声,感受到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在体内涌动。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绍节气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和民间传说。当我读到“白露”时,书中引用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瞬间将我的思绪带入了那个诗意的秋日。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堆砌这些文学作品,而是将它们与节气的自然特征、生活习俗紧密结合,使得文字的解读更具深度和广度,也让读者在感受节气之美的同时,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学的魅力。 《二十四节气志》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其对传统饮食文化的细致描绘。书中不仅介绍每个节气时令应食的食物,更深挖了这些食物背后蕴含的养生之道和时令养成的智慧。比如,“小暑”时节,文章细致地分析了如何通过饮食来达到“消暑解渴”的目的,并介绍了几款具有代表性的时令菜肴。这种将饮食与养生、与自然规律相结合的视角,让我对中国传统医学和食疗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的细腻之处。无论是“寒露”的“天高云淡,落叶知秋”,还是“冬至”的“瑞雪纷飞,万家团圆”,作者的文字都充满了画面感和感染力。他不仅仅是描述景物的形态,更是捕捉到了景物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让读者在阅读时,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四季的变化,体验到自然带来的宁静与力量。 这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和生活气息的读物。作者的语言风格平实而优美,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带领读者在字里行间漫步。他没有强加观点,而是通过对节气的解读,引导读者去观察、去思考、去感悟。 《二十四节气志》让我重新审视了时间的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时间流逝的痕迹,而这本书则提醒我们,时间是有节奏的,生命是有节律的。每一个节气的到来,都意味着自然界和我们生活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自然变化,也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 这本书的插图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插图风格古朴典雅,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用一种含蓄而富有诗意的方式,将节气的精髓展现出来。例如,在描写“大雪”时,一幅描绘着雪花飘落、万物寂静的画面,便能瞬间勾起我对冬日宁静和温暖的向往。 总而言之,《二十四节气志》是一本集文化、历史、生活、艺术于一体的佳作。它不仅能够增长我们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思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渴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热爱自然生活的人们。
评分当我拿到《二十四节气志》这本书时,立刻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古朴的书名所吸引。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气概念情有独钟,总觉得其中蕴含着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东方智慧。《二十四节气志》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反而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 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将二十四节气简单地罗列出来,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将每一个节气的来龙去脉、自然特征、人文习俗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比如,“小寒”这一章,他不仅仅描述了极度的寒冷,更写到了人们在寒冬中如何依靠取暖、如何储蓄食物来度过这个漫长的季节,那些充满人情味的细节,让我感到非常温暖。 书中对诗词歌赋的引用也让我印象深刻。在描写“立秋”时,作者引用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诗句,这些诗句不仅仅是对秋景的描绘,更承载了古人对秋日景色的细腻情感。作者巧妙地将这些文学作品与节气的自然特征相融合,让“立秋”这个节气变得更加富有诗意和韵味。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饮食文化的探讨。在描写“夏至”时,作者详细介绍了夏至时节的饮食习俗,如“吃面”的传统,并解释了其背后蕴含的养生道理。他还提到了不同地区在夏至时节的特色菜肴,这种将节气与地方美食相结合的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趣,也激发了我尝试制作这些节气美食的冲动。 《二十四节气志》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代的智慧并非陈旧过时,而是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生动实践。作者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解读,展现了古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哲学观。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还从书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养生保健的知识。例如,在描写“春分”时,作者详细介绍了春分时节的养生要点,如“多食蔬菜,注意疏肝理气”等。他还解释了为什么在春分时节要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这些实用的养生建议,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吸引我。作者的文字简洁流畅,富有诗意,仿佛在与读者进行一场心与心的交流。他没有使用生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亲切自然的语言,将深邃的道理娓娓道来,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的知识和感悟。 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被作者的描述所吸引,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感受着四季的变迁,体味着古人的生活。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热爱,也让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 《二十四节气志》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节气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文化、关于人生的书。它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连接与自然的纽带,重新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个渴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热爱自然生活的人们。
评分多快好省,京东给力,下次还是要选择京东商城,没错,非常满意
评分支持宋大叔,气象先生!
评分二十四节气,是我们内心记录生活律动的方式,
评分闲暇之余看看挺不错的,了解民俗习惯
评分五星五星五星,重要的事情说起码三遍。非常好的一本用心之作。充满了智慧,文字雅致,内容丰富,就像聆听一位高手铺陈一个领域完整的思维脉络逻辑清晰思想睿智。强烈推荐。我买了两本并强烈推荐亲朋好友立刻马上购买。我准备二刷。
评分不错,京东自营的书籍值得信赖,点赞!
评分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
评分我看过以后,又买一本送给朋友的,很长知识
评分闲暇之余看看挺不错的,了解民俗习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