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現代景觀:一次批判性的迴顧》收錄的23篇文章為我們提供瞭在現代主義思潮主導時期的景觀設計的評判準則、主要成就和相應産生的局限性,同時還為景觀設計學科未來發展的潛在方嚮提供瞭明確和係統的思想。
  《現代景觀:一次批判性的迴顧》不僅收錄瞭蓋瑞特·埃剋博、丹·U·凱利、詹姆斯·C·羅斯、弗萊切-斯蒂爾和剋裏斯托夫·唐納德在20世紀30和40年代撰寫的一係列影響深遠的文章,還包含瞭皮爾斯·劉易斯、凱瑟琳·豪威特、約翰·迪剋森·亨特、彼得·沃剋和瑪莎·施瓦茨等當代學者和設計師們的新研究和實踐成果——他們在前輩現代主義景觀設計師們所完成的工作基礎上探討瞭與之相關的曆史和文化框架。
  《現代景觀:一次批判性的迴顧》的齣版為我們提供瞭在現代主義思潮主導時期的景觀設計的評判準則、主要成就和相應産生的局限性,同時還為景觀設計學科未來發展的潛在方嚮提供瞭明確和係統的思想。     
內頁插圖
          目錄
   中文版序言
前言
1.皮爾斯-劉易斯:美國人的景觀品味
2.凱瑟琳·豪威特:現代主義和美國景觀設計
3.馬剋·特雷布:現代景觀設計的原則
4.詹姆斯·C·羅斯:庭院中的自由度
5.詹姆斯·C·羅斯:植物對景觀形式的控製
6.詹姆斯·C·羅斯:景觀設計中的明確形式
7.詹姆斯·C·羅斯:何不嘗試一下科學呢?
8.蓋瑞特·埃剋博、丹·U·凱利、詹姆斯·C·羅斯:都市環境下的景觀設計
9.蓋瑞特·埃剋博、丹·U·凱利、詹姆斯·C·羅斯:田園環境中的景觀設計
10.蓋瑞特·埃剋博、丹·U·凱利、詹姆斯·C·羅斯:原生自然環境中的景觀設計
11.多羅茜·埃姆爾博:現代主義模型:皮埃爾-埃米勒·勒格因的作品和影響
12.弗萊切·斯蒂爾:景觀設計中的新先鋒
13.陶比剋·安德爾森:艾力剋·葛蘭姆和斯德哥爾摩公園係統
14.約翰·迪剋森-亨特:現代主義景觀和其曆史的對話
15.蘭斯·M·奈卡:剋裏斯托夫·唐納德:現代景觀園林
16.剋裏斯托夫·唐納德:為現代建築所做的現代景觀:當代思潮在景觀設計中的反映
17.麥剋爾·勞裏:托馬斯·丘奇、加州公園和公共景觀
18.盧本·M·瑞尼:“人化景觀中的有機形式”:蓋瑞特·埃剋博的生活化景觀
19.蓋瑞特·埃剋博:天路曆程
20.格雷格-布林:丹·U·凱利作品中的現代與古典主題
21.彼得·沃剋:美國戰後的景觀實踐
22.瑪莎·施瓦茨:現代主義時期的景觀和大眾文化
23.馬剋·特雷布:指月之指:羅伯特·歐文的作品
後記
譯後記      
前言/序言
     美國的景觀設計專業起始於19世紀中後葉的公園運動和綠地城市綠地係統建設,奧姆斯特德被公認是最主要的奠基人。相對於歐洲的傳統園林,奧姆斯特德所處的時代是“現代的”,他所定義的職業關注社會、關注城市、關注自然、關注城市普通大眾的身心健康。自1900年奧姆斯特德在哈佛大學開設景觀設計學(Landscape Architecture)課程之後,自然主義的浪漫風格便逐漸成為教材和範式,對於20世紀30年代的人來說,奧姆斯特德的設計隨之也便成為傳統,一種帶有英國牧場風格的美國傳統。在以社會關懷和服務於城市大眾為特徵的奧姆斯特德的風格的形成和延續的同時,嚮往歐洲貴族生活方式的美國新興貴族階層的齣現卻在為歐洲古典風格在美國的泛濫創造瞭條件,而起源於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的“城市美化運動”(City Beautiful Movement)更為復古主義推波助瀾。這兩種傳統,即美國本土的、奧姆斯特德的自然主義的風景式景觀和來自歐洲的古典藝術風格園林,形成“自然一人工”、“流綫一風何”的兩種風格對比同時存在,課堂上學生學習的是關於風格,關於如何用美的比例、尺度、綫條來設計任何一處美的景觀。奧姆斯特德式的自然風格,由於其強烈的社會意識,很快與城市規劃設計相融閤,主導美國花園郊區規劃,而場地尺度的景觀設計和地産項目最終被復古主義和藝術學院派風格所主導,使20世紀初至30年代之前的美國景觀設計職業陷入一潭死水。
  20世紀30年代,現代主義建築運動風起雲湧,哈佛大學成為美國現代主義建築的學術中心,而此時的景觀設計教育仍然陶醉在復古和傳統之中。不堪忍受傳統的死闆和教條,三位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的學生:蓋瑞特·埃剋博(Garrett Eckbo)、丹·凱利(Dan Kiley)和詹姆斯·羅斯(James Rose)“揭竿而起”,與稍早的現代主義景觀設計先驅、加州花園風格的創始人托馬斯·丘奇(Thomas Church)一起,嘗試將現代設計元素引入景觀設計,開美國現代主義景觀設計之先河。他們不再局限於所謂風格,不再討論所謂人工幾何與自然流綫的分野,不再局限於對稱和繁瑣的裝飾,擺脫瞭韆篇一律的教條與規範,而是高舉現代主義大旗,提齣景觀為生活而非觀賞的風景,設計為當代人的使用而非滿足古代人的審美標準,設計顯現場地、植物和材料特徵的主張。現代主義運動使美國景觀設計煥然一新。
  20世紀60年代,與現代主義建築所遭遇的質疑相伴,現代主義的景觀設計遭受瞭質疑,這與全社會對現代主義哲學、藝術和美學的反思有關,更直接的原因是環境危機的齣現導緻人們對現代主義思潮的反思。隨著1962年雷切爾·卡森(Rachel Carson)《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的齣版,全美掀起瞭環境保護運動。1969年麥剋哈格齣版瞭《設計遵從自然》(Design with Nature),扛起瞭生態規劃的大旗,對自然美和生態的尊重成為60年代後景觀規劃設計的主要潮流。從形式上,奧姆斯特德的自然主義畫意風格繼續保持主導地位,使景觀設計在為社會作齣重要貢獻的同時,由於其“不可見的”自然形態,柔軟的綫條,缺少具有時代特徵的藝術和設計,而失去瞭可見度,大眾往往視而不見,景觀設計職業很容易被社會所忽視。但現代主義景觀設計並沒有消亡。到瞭80年代,新一代的現代景觀設計師齣現,繼承並發揚瞭托馬斯·丘奇等第一代現代主義設計大師所開創的天地,齣現瞭包括彼得·沃剋(Peter Walker)、瑪莎·施瓦茨(Martha Schwartz)等大師。90年代以後,新一代的景觀設計師已經在美國嶄露頭角,他們把現代主義的成果與環境運動的成果有機地結閤起來,體現為生態與藝術的完美結閤,這是後話。
  本書收集瞭三代現代主義景觀設計師和理論傢的20多篇關於現代主義景觀設計的文章,從現代主義的社會文化背景,到現代主義景觀設計本身及其成就和局限,以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瞭全麵的探討,對國人瞭解美國和國際現代主義景觀設計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參考價值。而更重要的是,該書對認識當下中國景觀設計學科與職業的圖景和未來的發展趨勢,非常具有藉鑒作用。
  中國有非常深厚的園林傳統,被奉為國粹。正因為如此,在國際現代主義景觀設計已經進行瞭近一個世紀的今天,中國帝王與士大夫們留下的這宮廷禦酒、沉香荼蘼,仍然熏蒸著一批批來自東方和西方的學者和設計師們,令他們陶醉不醒;純真質樸的青年一代,仍然迷戀於描繪中的詩情畫意,而陷入誤區。醒來吧!不要再留戀這過往的小橋流水、洞天福地,我們需要新的景觀,需要新的設計;我們必須為當下人的生活而設計,為應對當下的環境和生態危機而設計,為解決當下的社會問題而設計,用當下的材料和當下的技術來設計。而要有新的景觀,必須解放思想,且必須徹底地解放,對所謂的國粹進行徹底地批判(但不一定是徹底拋棄),必須剝開曆代東西方學者給中國園林傳統編製的美輪美奐的外衣,還它以本來麵目。隻有如此,纔談得上繼承和發揚,纔能大踏步地走嚮未來,創造當代的、新而中的城市與環境。在這裏,我想再次引用已故中國園林史學者、一位深究曆史而洞察未來的清華教授周維權先生的話來錶達我的期待:“人類社會過去的發展曆史錶明,在新舊文化碰撞的急劇變革時候,如果不打破舊文化的統治,‘傳統’會成為包袱,適足以強化自身的封閉性和排他性。一旦舊文化的束縛被打破、新文化體係確立之時,則傳統纔能夠在這個體係中獲得全新的意義,成為可資藉鑒甚至部分繼承的財富。就中國當前園林建設而言,接受現代園林的洗禮乃是必由之路,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除舊布新,而這個‘新’不僅僅是技術和材料的新、形式的新,重要的還在於園林觀、造園思想的全麵更新。展望前景,可以這樣說:“園林的現代啓濛完成之時,也就是新的、非古典的中國園林體係確立之日”(《中國古典園林史》(第二版),清華大學齣版社,1999)。
  本書主編是著名景觀和建築設計理論傢、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剋利分校教授馬剋·特雷布(Marc Treib)先生,他曾來訪北京大學,並曾經與我在墨西哥同颱演講,有幸多次與之交流。譯者丁力揚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係的一名青年學子,也為本人在賓大講學期間結識,意氣風發,銳意創新。通過他們的努力,纔使本書得以流光溢彩。我則藉用應邀作序的機會,期望通過《現代景觀——一次批判性的迴顧》一書中文版的齣版,能喚起國人對中國園林傳統的反思,並能意識中國新景觀設計的未來。果如此,則譯者丁力揚先生的努力可謂功德無量。    
				
 
				
				
					遠見與塑造:景觀設計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 景觀之形:從功能主義到人文關懷的蛻變  景觀,作為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互動交織的宏大敘事,其設計演進曆程本身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早期的景觀設計,更多地是源於生存的需求,人們在與自然搏鬥中,逐漸學會瞭馴化與改造,為居住、耕種、防禦等目的而進行的土地整理與布置,構成瞭景觀的最樸素形態。例如,古代的農田水利係統,不僅是滿足農業生産的工程學奇跡,更是早期人類對土地進行係統化規劃與管理的傑齣範例。這些實踐,雖然不具備現代意義上的“設計”概念,卻奠定瞭人與土地之間關係的基石。  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在西方文明的進程中,景觀設計開始從純粹的功能性轉嚮美學與象徵性的錶達。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園林藝術,如彆墅花園,將幾何構圖、對稱軸綫、雕塑與噴泉等元素引入其中,追求秩序、和諧與人造的完美。這些園林不僅是貴族階層彰顯身份與品位的場所,更是將自然之美進行藝術化提煉與升華的嘗試。隨後,巴洛剋時期的宏大敘事與洛可可時期的精緻趣味,進一步豐富瞭景觀設計的語言,使其成為一種錶達權力、財富與藝術品位的媒介。  工業革命的到來,給景觀設計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城市化進程加速,大量人口湧入城市,原有的自然空間被急劇壓縮,環境汙染與生態失衡問題日益突齣。在這樣的背景下,景觀設計開始承擔起迴應社會問題的責任。19世紀中葉,英式風景園的興起,是對古典主義僵化模式的一種反撥,它強調自然主義、野趣和情感的錶達,試圖在城市環境中重塑一種理想化的田園牧歌。同期,城市公園的齣現,如紐約的中央公園,則標誌著景觀設計開始走嚮公共領域,成為城市居民休憩、娛樂與迴歸自然的“綠肺”。這一時期,景觀設計逐漸從私人花園的精英藝術,擴展為關注社會福祉與城市生態的重要學科。  20世紀,現代主義思潮席捲全球,對景觀設計産生瞭深刻影響。功能主義、理性主義以及對新技術、新材料的探索,使得景觀設計在形式與空間組織上發生瞭巨大變革。例如,萊特等建築師將室內外空間融為一體的理念,延伸到景觀設計中,強調建築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同時,對地域性、文脈的關注也逐漸升溫。二戰後,隨著生態意識的覺醒,景觀設計開始更加深入地審視其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對可持續性、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議題的關注,使得景觀設計不再僅僅是“裝扮”自然,而是緻力於理解、尊重並積極迴應自然係統的規律。從最初滿足基本生存需求,到追求藝術美感與象徵意義,再到迴應城市化挑戰與生態危機,景觀設計的曆史,就是一部不斷拓展邊界、深化內涵、迴應時代需求的探索史。  二、 媒介與錶達:景觀的語言與敘事  景觀不僅僅是簡單的植物、水體與硬質鋪裝的堆砌,它是一種復雜的媒介,承載著豐富的意義與敘事。景觀的設計語言,遠比我們肉眼所見的物理形態更為深邃,它觸及人類的情感、記憶、文化與價值觀。  色彩,是景觀中最直觀的錶達元素。春季的嫩綠、夏季的濃蔭、鞦季的金黃、鼕季的蕭瑟,每一種色彩都喚起不同的情感體驗,並暗示著季節的更替與生命的循環。不同文化對色彩的解讀也各不相同,例如在東方文化中,紅色常象徵喜慶與熱情,而在西方文化中,藍色則常與寜靜、憂鬱相關聯。設計師巧妙運用色彩的對比與協調,可以營造齣或熱烈奔放、或靜謐沉思、或神秘奇幻的氛圍。  形態,是景觀構成秩序的骨架。從自然界中麯綫的流暢,到人工設計中幾何的嚴謹,形態的選擇直接影響著空間的感知與體驗。蜿蜒麯摺的小徑,引導著遊人的探索與發現,帶來驚喜與迂迴;規整對稱的廣場,則彰顯著莊嚴與秩序,給人以穩定與歸屬感。形態的設計,也與功能的需要緊密相連,例如坡度的設計關係到排水與行走,水體的形態影響著水流的節奏與景觀效果。  質感,則是賦予景觀觸覺與視覺深度的重要手段。粗糙的岩石、光滑的石材、柔軟的草坪、堅硬的木材,不同的質感組閤可以産生豐富的感官對比,增強空間的層次感。觸摸一塊粗糙的牆麵,感受其歲月的痕跡;漫步在柔軟的草地上,感受自然的親近。質感的設計,能夠喚起觀者更深層次的聯想,例如古老的石牆可以喚起曆史的厚重感,而光滑的金屬雕塑則可能帶來現代的未來感。  光影,是動態的造景師。日齣日落,四季更迭,光綫的角度與強度不斷變化,賦予景觀以生命力。一個精心設計的空間,在不同的光綫下會呈現齣截然不同的麵貌。清晨的柔光,讓一切顯得溫和而寜靜;午後的烈日,則可能造成強烈的明暗對比,突齣空間的戲劇性;夜晚的燈光,更是賦予景觀全新的生命,將白天的空間轉化為神秘而浪漫的夜景。光影的運用,不僅能夠塑造空間的形態,更能夠烘托氣氛,引導情緒。  尺度,是景觀與人的關係的關鍵。無論是宏大的廣場,還是私密的庭院,尺度的把握決定瞭人在空間中的感受。過大或過小的尺度都可能讓人産生不適。設計師需要根據空間的功能、使用人群以及預期的體驗,精確地設定各種元素的大小與比例,以創造齣宜人、舒適且富有錶現力的空間。  此外,聲音、氣味等感官元素,以及時間與季節的變化,同樣是景觀不可或缺的錶達語言。一泓清泉的潺潺流水聲,一縷花香的彌漫,一陣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都能極大地豐富景觀的體驗。時間,是景觀最根本的維度,植物的生長、衰敗,材質的風化,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留下痕跡,賦予景觀以曆史感與生命力。  景觀的敘事,是通過這些媒介的組閤與編排而實現的。一個公園的設計,可能是在講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一條河流的改造,可能是在重現城市的曆史記憶;一個紀念性廣場的構建,則可能是在頌揚某個重要的曆史事件或人物。設計師通過對這些語言的精妙運用,不僅僅是在創造物理空間,更是在構建一種體驗,一種情感,一種思想。  三、 邊界的消融:景觀設計與多元學科的對話  當代景觀設計的核心特徵之一,便是其跨越傳統學科邊界,與眾多領域展開深度對話與融閤。這種跨學科的特性,使得景觀設計能夠以更全麵、更深入的視角來理解和迴應復雜的現實問題。  首先,景觀設計與城市規劃密不可分。城市作為人類活動最集中的載體,其空間布局、功能分區、交通係統以及生態環境,都與景觀設計息息相關。一個成功的城市,離不開優質的公共空間,而這些公共空間的營造,正是景觀設計的重要職責。從宏觀的城市綠地係統規劃,到微觀的街道景觀設計,再到社區花園的布置,景觀設計在塑造宜居、可持續的城市環境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它需要與城市規劃師協同工作,共同思考城市的未來發展方嚮,將生態、美學、社會需求等多元因素納入城市肌理的構建之中。  其次,生態學為景觀設計提供瞭科學的理論基礎與方法論。隨著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景觀設計越來越重視對自然過程的理解與應用。生態修復、濕地保護、雨水花園、生物棲息地營造等,都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的實踐。景觀設計師需要瞭解土壤、水文、植被、動物等生態係統的運作機製,並將其應用於設計中,以期達到保護生物多樣性、提升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增強環境韌性的目標。這種“生態化”的設計理念,將景觀從單純的裝飾性元素,轉變為具有實際生態效益的解決方案。  地理學,特彆是地貌學、氣候學和區域地理學,也為景觀設計提供瞭重要的背景信息。對特定地域的地質構造、地形特徵、氣候條件、水係分布的深入瞭解,能夠幫助設計師因地製宜,創造齣既符閤自然規律又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觀。地域性的文化、曆史、社會經濟特徵,也屬於地理學研究的範疇,景觀設計需要尊重並融閤這些文脈,避免“韆城一麵”的同質化現象。  此外,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也為景觀設計帶來瞭寶貴的視角。例如,人類學有助於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空間的需求與體驗;社會學則關注社區的形成、社會互動以及公共空間的社會功能;心理學則探討空間對人的情緒、行為和認知的影響。通過這些學科的洞察,景觀設計師能夠更好地把握人群的需求,設計齣更具人文關懷、更符閤社會心理的場所。  藝術與設計理論,是景觀設計審美與創意的源泉。從園林藝術到現代藝術,景觀設計藉鑒瞭繪畫、雕塑、建築等領域的理論與實踐,不斷豐富自身的錶現手法。對形式、色彩、空間、光影等基本元素的理解,以及對不同風格、流派的認知,都為景觀設計提供瞭理論支撐。  科技的進步,也為景觀設計帶來瞭新的可能性。例如,GIS(地理信息係統)技術在場地分析、規劃設計中的應用;BIM(建築信息模型)在項目管理與協同工作中的作用;遙感技術在環境監測與評估方麵的價值;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在設計可視化與公眾參與方麵的潛力。這些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提升瞭景觀設計的效率、精度與錶現力。  可以說,當代景觀設計已不再是孤立的學科,而是連接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藝術科學的橋梁。這種跨學科的對話,使得景觀設計能夠從更宏觀、更全麵的角度來審視和解決問題,其設計成果也因此更具深度、廣度與影響力。它不再僅僅是“美化”環境,而是通過對自然、社會、人文等多重因素的綜閤考量,塑造更加健康、可持續、有意義的生存空間。  四、 未來之路:韌性、包容與智慧  麵對日益復雜多變的全球挑戰,未來的景觀設計將更加聚焦於“韌性”、“包容”與“智慧”這三個核心維度。  “韌性”(Resilience)將成為景觀設計最核心的目標之一。這意味著景觀需要具備應對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如洪水、乾旱、極端天氣)、社會經濟波動等外部衝擊的能力。韌性景觀的設計,需要考慮如何增強生態係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如何優化水資源管理,如何減緩城市熱島效應,如何為居民提供安全的避難場所。例如,推廣生態海綿城市理念,利用綠色基礎設施如植被緩衝帶、透水鋪裝、雨水花園等,來有效管理雨洪,緩解內澇;設計適應性強的植物群落,以應對不斷變化的氣候條件;構建分散式的生態網絡,以增強生物多樣性與生態係統的穩定。韌性景觀的設計,不再是簡單的靜態美化,而是動態的、適應性的、能夠自我維持與演進的係統。  “包容”(Inclusivity)是景觀設計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未來的景觀設計,需要服務於所有人群,無論其年齡、性彆、種族、收入、身體狀況如何。這意味著設計需要充分考慮無障礙通行、多樣化的活動需求、不同文化群體的偏好。例如,在公園設計中,不僅要考慮健身步道,還要為老年人提供舒適的休息區,為兒童提供安全有趣的遊樂設施,為殘障人士提供便利的通道。在社區公共空間的設計中,要鼓勵社區參與,傾聽不同居民的聲音,確保設計能夠真正滿足社區的需求,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包容性設計,就是要消除物理與社會的障礙,創造一個所有人都能平等享受、積極參與的空間。  “智慧”(Intelligence)將是景觀設計實現韌性與包容性的關鍵驅動力。未來的景觀設計,將更加依賴於數據驅動、技術支撐和前瞻性的分析。例如,利用大數據分析人群活動模式,優化空間布局;藉助傳感器網絡監測環境指標,及時調整管理策略;運用人工智能輔助設計,探索更多可能性。同時,“智慧”也體現在對自然智慧的藉鑒與學習。從仿生學中汲取靈感,學習自然係統的高效與精妙;從傳統智慧中挖掘寶藏,例如古代的節水灌溉技術、地方性的建築智慧。智慧的景觀設計,是在科學、技術、人文等多重維度上的綜閤運用,以更高效、更精準、更有效的方式,創造更美好、更可持續的未來。  此外,公眾參與將貫穿於設計過程的始終。從早期的需求調研,到設計方案的反饋,再到建成後的評估與維護,讓公眾成為景觀設計的一部分,不僅能夠提升設計的滿意度,更能增強人們對景觀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景觀設計將不再是少數精英的專屬創作,而是與社會大眾共同塑造的集體錶達。  總而言之,未來的景觀設計,將不再局限於美學層麵的考量,而是成為解決復雜環境與社會問題的關鍵途徑。它將以其獨特的跨學科視角,整閤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藝術的智慧,緻力於創造更加韌性、包容、智慧的生存空間,為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開闢新的可能。這既是對過往經驗的繼承與發展,更是對未來挑戰的積極迴應與創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