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丛书综录选注(套装上下册)

中国丛书综录选注(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志欢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丛书
  • 古籍整理
  • 文献编纂
  • 文化典籍
  • 学术研究
  • 历史文献
  • 图书史
  • 选注
  • 中华文化
  • 珍稀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324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250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丛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62
套装数量:2
字数:89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上海图书馆所编《中国丛书综录》三册,于1959年至1962年由原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今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2年稍作修改重印。
  《中国丛书综录选注(套装上下册)》目收宋代至民国间辑刊的丛书2797种,合计子目38891种,从著录体例和检索体例来说,是目前*完备的丛书目录,也是我国目录学史上收书*多的书目,在同类书目中,尚无出其右者。
  《中国丛书综录选注(套装上下册)》自问世以来,备受海内外学界推重,成为查阅古籍和古籍整理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书。但由于编辑时间仓促,加之受馆藏联合目录范围和性质局限,尚存在版本著录不全、异名反映欠周、子目遗漏等问题。阳海清先生经过二十余年的研究,撰成《中国丛书综录补正》(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版),在一定程度上订正了某些著录上的讹误,补全了某些版本、子目以及异名,有利于读者的使用。但仍觉其美中不足,恰如阳先生所说的“还有一些问题,因一时尚无法查对,暂付存疑”。我从事古籍整理和编目工作多年,《中国丛书综录》是案头必备工具书,受益良多,兼受《中国丛书综录补正》的启迪,常思如何使这部巨编更臻完备,故不揣学识鄙薄,将在工作中积累的资料加以整理,又参阅前人书目三十余种和今人的新成果,结合我们的馆藏以及一得之见,裒辑成册,以供读者查阅。
  在著录形式上,采用传录、叙录、版录和辑录四种解题体例,从不同角度揭示丛书内容。传录即编撰者小传,介绍编撰者生平与学术,间接揭示丛书的内容。叙录即内容提要,直接揭示丛书的内容特征以及成书过程。版录重在增补丛书版本或辑考各种版本的异同,此本与他本的关系等。辑录是采录诸家对丛书的评价,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丛书的内容。在著录时,对上述四种体例综合运用,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使各种体例的解题功能得以发挥,更有效地体现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此种解题体例的大特点,就是检一丛书,而该丛书的有关资料毕集其下,兼具丛书提要和版本目录的功用,以助读者之阅读与研究。故我们对某一丛书进行著录的过程也就是对该丛书有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的过程。

目录


编辑说明
编辑凡例

汇编·杂纂类
儒学警悟
百川学海
续百川学海
广百川学海
考槃馀事
说郛一百二十弓
说郛续四十六弓
说郛一百卷
范氏奇书
文林绮绣
百陵学山
两京遗编
纪录汇编
汉魏丛书
广汉魏丛书
秘册汇函
三代遗书
宝颜堂秘笈
格致丛书
秘书九种
程氏丛刻
广快书
重订欣赏编
津逮秘书
唐宋丛书
芝园秘录初刻
奚囊广要
璅探
绿窗女史
水边林下
秘书二十一种
正谊堂全书
砚北偶钞
说铃
三华集
文氏五家集
武英殿聚珍版书
奇晋斋丛书
述记
微波榭丛书
戴氏遗书
石湖纪行三录
拜经楼丛书
砚云
函海
经训堂丛书
贷园丛书初集
紫藤书屋丛刻
龙威秘书
石研斋四种
岱南阁丛书
平津馆丛书
汗筠斋丛书第一集
读画斋丛书
宛委别藏
……

汇编·辑佚类
汇编·郡邑类
汇编·氏族类
汇编·独撰类
类编·经类
类编·史类
类编·子类
类编·集类

精彩书摘

  《中国丛书综录选注(套装上下册)》:
  【传录】陶宗仪(1316-约1412)字九成,号南村,又号天台,晚号泗滨老人。浙江黄岩县人。元末举进士不第,入明累征不就,遂绝意仕进,埋首读书。曾师事张翥、李孝光、杜本诸人,诗格颇高。其务古学,工诗文,通书法。因家贫,常从友人借贷贾书或借书抄录。中年避世乱,隐居松江,以授徒为生。其弟子在泗泾之北,为之买地造屋,以著述终老。《说郛》乃其居松江时所辑成。著述有《辍耕录》《书史会要》《四书备遗》《南村诗集》《古刻丛钞》等十余种。
  【叙录】是编凡一百二十卷,收书一千二百余种。书名取自《法言·问神》“大哉!天地之为万物郭,五经之为众说郛”句。分类选辑汉魏至宋元的各种笔记汇编而成。内容包括历代经史诸子、小说诗话、天文地理、笔记杂录、志怪传奇、典章制度、山川风物、医药养生、琴棋书画、茶酒笔砚、花鸟虫鱼、百工技艺等。所收之书,有的世无传本,乃从类书中抄合其文,节录各书,仅存其大概。有的一书重出,误为两书;有的书节外生枝,另立名目,分题数部;有的甚至有目无书。此乃其弊病也。然其中也不乏较为完整的著作,并保存了一些珍贵的史料。如杜宝《大业杂记》记隋炀帝营造东都,巡幸江都及在各地修建官苑之事,颇为详明;裴庭裕《东观奏记》叙唐宣宗时朝廷史事,首尾完备;元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较详细地记载了柬埔寨吴哥时代的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状况,是现存的同时人所写的吴哥文化极盛时代的唯一著述,连柬埔寨本国也没有一部详述他们中古时代的书籍,同时也是研究中柬关系史的重要史籍;宋范致明的《岳阳风土记》叙其郡县沿革、山川、古迹及遗闻佚事,简明详核,引据准确,乃宋人风土中之佳本。《说郛》中还有许多罕见难得之书,如《俗书证误》,自宋以来流散已久,又别无单行之本;王琚的《射经》、刘存的《事始》、冯鉴的《续事始》皆世无传本,极为珍贵;陆游的《老学庵续笔记》在《四库全书总目》仅存其目,而《说郛》则有之;其他如《九州春秋》《八王故事》《建康宫殿簿》《梁京寺记》等均赖此书而得以流传。故郑振铎在《劫中得书记》中认为,《说郛》虽“所收杂糅之至,然古佚书赖之以存,不能废也”。
  《说郛》所收之书和其他本有的有文字异同,有的不属于同一源流,有的是佚书佚文,颇具校勘价值。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曾刊用此书进行校勘和辑佚。如《贾氏谈录》早已失传,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所载,原书有三十余事,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所辑缺略很多,后参校《说郛》《类说》有所补充,共得二十六事,使此书十有八九,几成完帙。而“原叙”一篇,《类说》和《永乐大典》均不载,只有《说郛》存其全文,得以补缺。另《爱日斋丛钞》也是久佚之书,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一百四十三条,《说郛》虽仅有二十三条,但其中有十条为《永乐大典》所无,使此书有所增益。道光间,钱熙祚辑刊《守山阁丛书》时,也曾用《说郛》本进行校勘。其中《步里客谈》一书除文字有异同外,还从《说郛》本增辑了四条。鲁迅整理古代小说,对《说郛》本非常重视。《云谷杂记》一书,《四库全书》所收《永乐大典》本共一百一十条,而明抄本《说郛》有二十条为《永乐大典舆》本所无。鲁迅利用明抄本《说郛》和《永乐大典》本逐句对勘,整理出一个内容比较完整、字句比较准确的新校本。鲁迅编辑《唐宋传奇集》更多地利用了《说郛》本。其中的《赵飞燕别传》《梅妃传》《绿珠传》《隋遗录》《迷楼记》《开河记》等,或从《说郛》本录出,或以《说郛》本参校,在整理古代传奇小说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是编陶宗仪原本佚,元代又未曾刊刻,仅有明抄一百卷本流传,其收书种、卷数已不可知。据陶宗仪好友杨维桢序及孙作的《沧螺集》均称是编为一百卷。明代中期上海郁文博为之刊行的一百卷本,虽凑合卷数,但前人早已考定非宗仪原本。是编乃明末云南姚安人陶珽为之重校的一百二十卷本,并续辑了四十六卷,收书五百六十余种,附人前编。清顺治三年(1646)宛委山堂据以重刊(世称宛委山堂本)。至民国间,海宁张宗祥据京师图书馆所藏六种明抄本重加校订,刊行一百卷本,收书七百二十五种(世称涵芬楼本)。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将一百二十卷本、一百卷本及续编四十六卷本影印合刊,末附书目索引,定名《说郛三种》,乃目前最完备的本子。
  是编既出,后世多有取其子目汇印而另立书名者。莫友芝《鄙亭知见传《中国丛书综录选注(套装上下册)》目》称:“路小洲云,坊中所售《五朝小说纪事》一书,即用《说郛》原板移易次第改标行目为之者。”“又明人有书帕本,往往刷印此书数十种,即称某丛书。余尝见《唐宋丛书》即是也。”除莫氏所言外,尚有《水边林下》(题湖南漫士辑)、《续百川学海》等亦属此类。书前有杨维桢序、郁文博《校正说郛序》(明弘治九年)、李际期《重校说郛小序》(清顺治三年)、王应昌《重校说郛序》(清顺治四年)。
  ……
汉籍流芳:中国丛书精华考证与选注 中国素有“文献之邦”的美誉,历代图书浩如烟海,其中丛书更是集录前贤著作、传扬学术思想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学者们编纂的各类丛书,犹如浩瀚星河中的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之路。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流传不广,许多珍贵的丛书文献面临着散佚、讹误、解读困难等挑战。 本书,《中国丛书综录选注(套装上下册)》,正是为了应对这一学术困境而生,旨在梳理、考证并精选中国历代具有代表性和学术价值的丛书,通过详实的考订与深入的选注,为当代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呈现一个更加清晰、系统、易于理解的中国丛书全貌。本书并非对已有的某个特定丛书进行简单收录,而是对中国丛书史上的诸多重要编纂成果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梳理与再创作,旨在构建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通往古籍深处的桥梁。 一、 丛书的缘起与发展:中国学术思想的编年史 中国丛书的编纂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伴随着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从早期零星的文集汇编,到后来规模宏大的百科全书式丛书,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历代文人对知识的渴求、对文化的珍视以及对思想传承的责任感。 萌芽与早期形态: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将同类著作或散篇文献汇编成册的初步形态。例如,《诗经》的收录、《论语》的编纂,虽非现代意义上的“丛书”,却已显露汇集之意。汉代以后,随着书籍的增多,私人或官方开始有意识地将某一领域、某一作者的著作或某一类文献整理成集,如《史记》的“集解”、“索隐”、“正义”等,便是对史料的搜集与汇注,为后世丛书的编纂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雅士乐于收集前人作品,如陆机的《文赋》便提及“群言之集”。 繁荣与体系化: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兴起,书籍的复制与传播更为便利,丛书编纂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官方设立的官修丛书,如《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它们不仅是文献的宝库,更是国家文化政策的体现。同时,私人学者也积极参与,编纂出大量具有个人学术风格和特定主题的丛书,如王应麟的《困学纪闻》虽非传统意义上的丛书,但其汇集考证前人典籍的特点,对后世丛书的编纂有启发意义。 集大成与创新: 明清两代是中国丛书发展的集大成时期。一方面,出现了如《永乐大典》这样规模空前的类书,其收录范围之广、内容之杂,几近涵盖了当时所能见的全部文献。另一方面,对于学术研究的精细化需求,催生了大量针对特定学术领域或特定思想流派的丛书,如《四库全书》便是清代官修丛书的巅峰之作,其严谨的编纂体例和详实的考证,成为后世丛书编纂的楷模。与此同时,各类文集丛刊、笔记丛书、学术思想专著汇编等也层出不穷,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近现代的传承与挑战: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学术体系的引入和中国传统学术的转型,丛书的编纂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对传统丛书的整理、影印、点校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旨在保存和传播珍贵文献。另一方面,新的学术范式催生了以专题研究、断代研究为基础的新型丛书。然而,历代丛书的庞杂、版本的多样、考据的缺失,仍给研究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中国丛书综录选注》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本书的编纂,正是基于对上述中国丛书发展脉络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当前学术研究现状的准确把握。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文献汇编,更是一次系统的学术梳理与再创造,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综录”:全面梳理,廓清迷雾 “综录”是本书的基石。我们力求对中国历代重要的、有影响力的丛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这包括但不限于: 官方编纂的综合性丛书: 如《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这些丛书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国家学术最高成就,是了解当时文化风貌的窗口。 学术性丛书: 如《说郛》、《龙龛手鉴》、《唐宋八大家文钞》等,这些丛书侧重于某一类文献或某一领域内的学术研究,如史料汇集、文学选本、语言学著作等。 专题性丛书: 如农学、医学、法学、哲学等专门领域的丛书,它们是特定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的重要见证。 文人编纂的私家丛书: 如《唐诗纪事》、《宋元学案》等,它们往往带有鲜明的个人学术旨趣和时代印记。 地方性丛书: 如各省、各府、各县的方志、文征等,它们是了解地方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源。 在“综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罗列书目,更注重对每一部丛书的著录信息进行考证,包括编纂者、成书年代、版本流传、主要内容、学术地位等。对于难以考证的部分,我们将尽可能搜集相关史料,进行严谨的推断,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尽可能准确、详尽的丛书概况。 “选注”:精选精华,深入解读 “综录”之后,并非将所有文献原封不动地呈现。真正的挑战在于“选注”。中国丛书数量庞大,内容良莠不齐,许多文献的价值需要经过审慎的甄别。 精选标准: 我们选录的丛书及其中的篇章,主要依据其学术价值、文献价值、思想价值、代表性以及稀见程度。优先选择那些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且不易获得的文献。同时,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便利性,也会适当选录一些具有典范意义、能够代表某一领域最高成就的篇章。 深入解读: “选注”并非简单的白话翻译,而是涵盖了多维度的解读。 版本考订: 对于同一篇文献,可能存在多个版本,我们将依据相关研究,选择最可靠、最权威的版本进行录入。 校勘讹误: 古籍流传中难免出现字词讹误、脱漏等情况,我们将参照相关校勘文献,对原文进行必要的校订,并注明校订依据。 注释疏解: 对于原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典故、历史背景、学术概念等,我们将进行详尽的注释,力求准确易懂。注释不仅包括字词释义,更会涉及文化背景、历史事件、人物关系等,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 题解背景: 对于重要的篇章或作者,我们还会撰写简要的题解,介绍其写作背景、思想主旨、学术地位等,为读者提供一个宏观的认知框架。 学术评论: 在必要时,我们还会引用历代学者对该文献的评论,或进行简要的学术评价,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中国丛书”:聚焦本土,传承文明 本书的核心在于“中国丛书”。我们聚焦于中国本土文化孕育出的经典丛书,旨在发掘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这包括了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唐宋大家,再到明清学者的各种著作汇编。通过对这些丛书的梳理和解读,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演变轨迹,体会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与风骨。 三、 本书的构成与阅读指南 《中国丛书综录选注(套装上下册)》分为上下两册,力求在内容安排上既体现整体性,又方便读者查阅。 上册: 主要侧重于对中国古代(上古至明代)具有代表性的、具有开创性或影响力的丛书进行梳理和选注。这部分内容将涵盖早期哲学思想汇编、史学文献集、文学总集、以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官修丛书等。 下册: 则将重点关注明清时期更为精细化、专题化的丛书,以及近现代对古代丛书的整理与研究成果。这部分内容将涉及某一学派的经典汇集、某一领域的学术专著选录、以及对前代丛书进行深入考订和评价的作品。 在阅读本书时,我们建议读者: 1. 先概览“综录”部分: 建立对中国丛书史的整体认识,了解不同时期丛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根据兴趣选择“选注”篇章: 无论是对先秦诸子感兴趣,还是对唐宋八大家情有独钟,或是对某一学科的研究有需求,都可以根据目录找到相应的篇章进行阅读。 3. 善用注释与题解: 阅读过程中,遇到不熟悉的概念或典故,请及时查阅注释。题解部分则能帮助您快速了解篇章的背景和核心思想。 4. 结合学术研究: 本书虽然旨在普及,但也为深入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您可以将本书作为研究某一领域或某一作者的起点,进一步追溯其原始文献。 四、 结语 《中国丛书综录选注(套装上下册)》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我们深知其间仍有不足之处。然而,我们怀揣着对中国古代文化深深的敬意,以及对学术传承的责任感,希望通过这部著作,能够为广大学者和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更便捷、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丛书世界的窗口。我们期待本书的出版,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中国古代典籍的兴趣,推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与传承,让汉籍流芳,文明永续。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化充满好奇但又缺乏系统知识的读者,我总觉得中国的古代文献就像一座巨大而神秘的宝藏,里面藏着无数珍贵的宝贝,但入口太多,方向不明,常常让我望而却步。这套《中国丛书综录选注》,听起来就像是一张藏宝图,而且还附带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我理解,“综录”可能意味着它会为我们勾勒出中国古代各类重要丛书的整体轮廓,让我们对这个庞大的文献体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知道有哪些主要的“矿脉”。而“选注”则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意味着编者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进行了“精挑细选”,并且提供了“注释”。我非常期待看到“选”的部分,它将如何从海量的丛书中选取那些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作品?是根据其学术价值,还是其思想深度,亦或是其对后世的影响?而“注”的部分,我更期待它能够为我们提供进入这些古籍世界的钥匙。无论是对丛书背景的介绍,对其主要内容的梳理,还是对其中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释,我都相信这些“注”会极大地降低我们的阅读门槛,让我们能够更轻松、更深入地去理解和欣赏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套书,无疑为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文献世界的新大门。

评分

我一直有个困惑,就是面对琳琅满目的中国古籍丛书,常常不知道从何入手。像是《汉魏六朝文》、《宋元学案》、《明清散文大系》等等,这些名字听起来都很有分量,但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它们各自的特色和价值又在哪里,却往往很难一下子抓住。而这套《中国丛书综录选注》,光是听名字,就仿佛能解决我多年的纠结。我理解,“综录”可能是在宏观上梳理了某些重要的丛书类型,让我们对整个古籍丛书的版图有一个大概的认知;而“选注”,则是在这个宏观框架下,对那些真正有价值、有代表性的丛书进行了“拔萃”和“解读”。我特别期待看到“注”的部分,它是否会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我们理解这些丛书的成书背景、编纂体例?是否会选取其中最精彩、最精华的篇章进行赏析,引导我们领略古人的智慧?我设想,这套书可能会像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带领我们漫步在古代文献的宝库之中,既有宏观的指引,又有微观的讲解,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中国古代重要的丛书有一个系统而深入的了解,从而为我们进一步的深入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拿到这套《中国丛书综录选注》时,内心是既惊喜又期待的。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献情有独钟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要真正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脉络,阅读那些被历代学者整理、编纂、注释的丛书是绕不开的必经之路。然而,传统的丛书目录浩如烟海,很多连书名都闻所未闻,更遑论去找到并深入研读。这套《中国丛书综录选注》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目录,而是进行了“选注”,这“选”字尤其关键。它意味着编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海量的丛书中甄选出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中国学术发展重要节点的作品,这极大地减轻了普通读者“大海捞针”的负担。而“注”则更是点睛之笔,它为读者提供了理解这些古籍的钥匙。我尤其期待看到编者是如何对这些经典进行解读和引导的,是侧重于考据,还是梳理其思想渊源,亦或是揭示其流变?这套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的文献探索之旅增添了一道明亮的灯塔,让我对未来的阅读充满了信心。

评分

说实话,最初被这套书吸引,更多的是因为它的编纂体例。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古籍整理的成果,但很多都只是简单的影印或者校注,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阅读门槛依然很高。而“综录选注”这个名字,让我看到了编者试图建立一种更具导向性的阅读体系。所谓“综录”,意味着它可能对某种类型的丛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梳理,让我们能够窥见某一学派、某一领域在古代的发展全貌。而“选注”,则是在“综录”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精选和解读,这对于时间有限的现代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猜想,这套书大概会从不同的维度,比如经学、史学、子学、集部,或者按朝代、按地域,来构建其“综录”的框架,然后精心挑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丛书加以介绍和注释。我非常好奇,编者是如何界定“代表性”的?是依据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还是其对后世的影响?亦或是在内容上的独特性?这些细节决定了这套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趣味,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去探寻其中的奥秘,看看编者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怎样清晰而又引人入胜的中国丛书世界。

评分

我对于这套《中国丛书综录选注》的期待,更多地是来自于它所承诺的“选注”二字所带来的可能性。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丛书中,很多都是集腋成裘,汇聚了前人的心血。然而,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来说,即便面对一部完整的丛书,也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其中哪些内容是精华,哪些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而这套书的“选注”功能,恰恰是解决了这个痛点。它意味着编者在海量的丛书中,经过精心的筛选,挑选出那些最能代表某个时期、某个学派、某个领域重要成就的丛书,并且对这些选出的丛书进行了“注”。我猜测,这个“注”会非常有价值,它可能是对丛书的时代背景、编纂目的、主要内容的一个概述,也可能是对其中一些重要篇章的解读和分析,甚至可能包含一些学术史上的考辨。这样的“注”,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地了解一部丛书的概貌,更能引导我们深入理解其学术价值和思想内涵。我期待,这套书能够成为我们解读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一个得力助手,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丰富、最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