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终极命运 从旧石器时代到人工智能的未来 [In Our Own Image]

人类的终极命运 从旧石器时代到人工智能的未来 [In Our Own Imag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乔治·扎卡达基斯 著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人工智能
  • 未来学
  • 科技伦理
  • 历史
  • 社会学
  • 进化论
  • 文明
  • 科技发展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82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5660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In Our Own Image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从旧石器时代祖先到现代科学专家,

现代的心智是如何一步步演化而来的?

从先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现代哲人戴维·查尔莫斯,

西方文明的哲学根基如何影响和决定了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

从图灵机、巴贝奇分析机再到超级计算机和可以模拟大脑神经网络的计算机,

计算机离获得自我意识还有多远,一旦它们获得了自我意识会发生什么?

以历史视角探究心智起源,集各学科成果预测人类未来方向!


内容简介

我们跟随着人工智能发展的脚步正走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之巅。

在这本书中,作者别出心裁地从文学、哲学和计算机科学三个方向探索了人工智能。他打开历史的时光隧道,带我们回到到旧石器时代,探索人类祖先心智的演化过程。接着又转向心灵哲学和神经科学,追随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贤的脚步研究他们对于心智的理解。随后通过回顾计算机技术史,展望未来计算机发展的无限可能。书中援引了大量文化艺术作品,从古代神话到文学经典再到今天的科幻大片,帮助我们理解从古至今文化艺术中的故事是如何起源的,它们和我们当下的认知系统还有人工智能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人工智能思想从何而来,又会把人类引导向何方?

西方文明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

计算机离获得自我意识还有多远,一旦他们获得自我意识会发生什么?

……

这本书用一种全新的、更为浪漫的方式审视人工智能,让我们得以在庞大的信息洪流中,静心凝神跟着作者的思路以历史视角探究心智起源,寻找文学叙事、哲学与科技之间的紧密连接,人工智能发展的商业价值,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伦理、道德、法律层面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作为数字时代的公民不可缺少的一课。


作者简介

乔治·扎卡达基斯(George Zarkadakis)

伦敦城市大学人工智能方向博士,计算机系统工程师、科学作家。曾在埃森哲和美国硅图公司等机构工作。目前,他是一位技术咨询师和互联网企业家。因其在国际科学交流方面做出的贡献,被法国政府授予爵士头衔。他一直在为《卫报》、《华盛顿邮报》等知名刊物撰写稿件。他同时还是小说家和剧作家,作品在希腊、西班牙和意大利出版。目前居住在伦敦。


精彩书评

开发比我们自己还要聪明的人工智能,人类种族是否真的在迈向自取灭亡的道路?人工智能专家扎卡达基斯以巧妙、明晰、广博的文笔探索了这一问题,将多个不同领域的素材编织为一体,书中不仅仅涉及计算机科学,还有历史、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

——《科学美国人·心智》

本书将能思考的机器这一话题背后的历史、哲学和科学清晰而流畅地融为一体。

——《科克斯书评》

扎卡达基斯精确而广博地将叙事的线索在技术、哲学、文学之间游走,写出了一部迷人的人工智能历史。这是我们这个数字时代方便人们理解的人工智能史。作者拥有将科学、哲学与技术专长融为一体的杰出能力,罕见地把文学典故和科学知识交织在一起。

——《出版人周刊》

乔治· 扎卡达基斯理解人工智能,和大部分思考、写作人工智能的人不同,他还有着真正的文化深度。

——《万古》

这本书迷人而又丰富。在探索超级人工智能时,将科学观点和哲学、技术以及悠久历史融会贯通。

——《金融时报》


目录

第一部分 回到从前

第一章 现代心智的诞生 // 003

我们过去的大戏 // 005

现代心智的大爆炸 // 010

艺术,以及物的心智 // 015

第二章 精灵树丛中的生活 // 019

讲故事的大脑 // 023

想象机器拥有心智 // 025

第三章 机器玩偶“土耳其人” // 027

克里特岛的守卫 // 029

神奇博士与铜脑袋 // 033

生命之灵 // 035

大脑是台计算机 // 040

用隐喻思考,用叙事感受 // 041

第四章 爱上异类 // 045

重启皮格马利翁 // 046

数字化 // 048

仿生人叛乱的颂歌 // 050

我们的机器后人 // 052

爱与恨 // 053

第五章 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 // 057

你亲手制造的亚当5 // 060

“恐怖谷”和“另一个人幻觉” // 064

第六章 诸神归来 // 071

没真的……6 // 073

人机联合,狮子人联合 // 076

第五元素 // 081

第二部分 心智问题

第七章 宇宙蓝图 // 091

洞穴之喻 // 093

自然的法则 // 098

大脑中的柏拉图蛋白 // 102

第八章 没有身体的心智 // 105

我思故我在 // 107

单子、精神粒子与松果体 // 110

大难题 // 114

信息与身体分离 // 117

在数字天堂的大门前 // 119

二元论的死胡同 // 123

第九章 抵抗运动 // 127

柏拉图最好的学生 // 130

亚里士多德“病毒”传播(以及变异) // 133

解读意识 // 137

那么,信息究竟是什么 // 140

经验主义者的人工智能启蒙 // 145

第十章 深入心智 // 147

被解放的意识 // 149

心智测量器5 和消失的大猩猩 // 151

意识到它 // 154

关于意识的理论 // 158

心智与身体 // 160

第十一章 控制论大脑 // 163

梅西会议 // 166

自我复制的机器 // 169

自反性与秩序的涌现 // 173

心智的赋格 // 175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智呢 // 178

第三部分 阿达梦游仙境

第十二章 克里特岛人的谎言 // 183

思想的法则 // 185

只说真理的机器 // 190

理发师悖论 // 191

来了一个奥地利人 // 194

算法与人脑 // 198

悖论来帮忙 // 201

第十三章 程序 // 205

工业巨轮 // 209

分析机奇点 // 212

计算的再发明 // 215

第十四章 从布莱切利园到谷歌园 // 219

战争是一切的父亲和国王 // 221

搜索引擎的前身 // 225

服务器统治的世界 // 229

大数据经济 // 234

会思考、说话和做事的东西 // 237

第十五章 可以思考的机器 // 241

达特茅斯的智者 // 243

走过冬天 // 246

第二次机器革命 // 251

人工智能末日 // 255

莫拉维克悖论 // 260

第十六章 混沌边缘的达尔文 // 265

神经机器 // 267

坚不可摧 // 272

机器人的自我复制 // 273

生命的算法 // 276

想象真正的人工智能 // 280

结语 人类的未来 // 287

来自神经科学与控制论的知识 // 289

囿于隐喻 // 292

自由的终结 // 295

大事记 // 301

注 释 // 307

致 谢 // 345


精彩书摘

现代心智的大爆炸

1979 年,美国考古学家托马斯·维恩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宣称:现代心智起源于30 万年前。13 他的论据在于直立人与古代智人制造对称的手斧。为了解释他的理论,他援引了复现的思想,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复现了人类祖先认知革命的过程,这种思想起源于“个体发育复现了种系发育”的思想。这是一个重要的科学思想,将认知与行为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行为, 例如制造对称的工具,推演出认知的结构与功能。

通过这种聚焦于行为的方法可以观察到,我们的大脑在4 岁后开始有重要的变化:我们开始意识到其他人也有自己的思想、欲望、意图和感情。我们有了共情的能力,这种能力帮助我们建立关系。我猜我不是唯一用发展心理学中虚假信念来测试自己孩子的父亲。如果你也想试试看,你只需要这么做:给你3 岁的孩子看一盒蜡笔,然后问问他里面有什么,他多半会告诉你“蜡笔”,但是你要科学般严谨地这样做:用随便什么东西比如说糖来换掉里面的蜡笔。让孩子看看糖,再把糖放到盒子里。然后问问你3 岁的小孩,妈妈会说盒子里有什么。假如妈妈不在屋里,孩子很可能告诉你是“糖”。至少我的儿子3 岁做试验时是这么告诉我的。但是当我在他4 岁时重复这个实验,他就能正确地告诉我他妈妈会说里面是蜡笔。为什么?因为孩子一开始不能区分别人知道什么而我又知道什么,而他妈妈有着不一样的心理状态。我的儿子获得了心理学家称为“心理理论”的能力,几乎所有人14 都有这种能力。事实上, 大部分人在4 岁时会认为不仅别人,其他动物和物品也有心智:娃娃和玩具兵在儿童的想象中如此鲜活。然而,维恩和其他研究者认为,我们的种族需要时间发展出心理理论。很有可能是心理理论的到来带来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变化。

英国心理学家尼古拉斯·汉弗莱15 进一步细化了心理理论的演化根源。他认为,当一个人生活在集体中,需要进入协作、竞争或者互利等多种关系时,有能力预测别人行为的人将最有可能留下更多后代。他用“社会智商”这个词来表达处理社会团结的心理能力。因此,对于能否“解读”别人的心理状态,存在一种选择压。早期人类的生存有赖于与他们的社会群体维系和谐的社会关系。这就需要能影响他人的感情、恐惧和需求。今天,在和黑猩猩分道扬镳600 万年以后,需要群体归属的本能依然控制着我们的个人和社会生活。“社会拒绝”是伤人的:流放是严酷的惩罚;与家人和朋友分离则是一场悲剧。我们的高级意识,乃至通用智能,都已经随社会智能一同演化。

但是对于高级意识发展出来之前的人类,这又意味着什么?作为一个直立人的“感受”是什么样的?这些早期人类有着多么复杂的意识?如果仅仅有特定的一点儿智力,他们如何思考,如何了解这个世界?美国心灵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将早期人类的意识描绘成“滚滚向前随时遗忘的意识”。16 他认为,直立人的意识就像是我们一边开车一边和乘客聊天。我们并不需要思考如何开车,我们只是开着车子,随时准备处理一下突发状况。

早期人类受限的意识解释了他们的工具在漫长时空中如此单一的谜团。他们不会为了特定目的而设计工具。他们意识不到骨头、兽角或者象牙可以作为原材料。百万年来,只有手斧和一点儿别的。我们种族的诞生伴随着艺术的发明、新的狩猎技术,还有心理理论的演化。最大的变化一定发生在我们的认知系统中。令人费解的是,各种考古证据都显示这种心智的剧变仅仅发生在一个相对很短的历史时期。4 万年前欧洲突然涌现出的现代行为让很多科学家质疑人类认知系统的演化是否是平缓的。一定有什么东西“临门一脚”,才导致了“现代心智的大爆炸”——那一点儿火花、那个第五元素。开出认知变化这一脚最可能的“候选人”就是语言。

证明语言开启了我们意识的演化的第一项证据就是基因。20 世纪90 年代末,一组英国科学家17 分离了参与说话和语言的重要基因,叫作“FOXP2”,也被认为是“语言基因”。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称这个发现是基因与语言关系的“现场目击”。18 这个基因在其他哺乳动物身上也存在,包括黑猩猩,但是看起来在20 万年前的人类身上有过一次重大的变异,巧合的是这个时间段正好是现代智人崛起的时间。FOXP2 的发现给诺姆·乔姆斯基的理论提供了支持,支持了关于在基因和语言之间存在联系的理论。乔姆斯基观察到儿童一出生就具有了关于语言和语法结构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生物学决定的。根据他的语言理论,我们有着语言的“硬件”,史蒂芬·平克等很多神经语言学家也支持这个观点。

随着我们祖先跨越时代大步前进,我们观察到人类的大脑越来越大了,由750—1 250 立方厘米的直立人,到1 200—1 750 立方厘米的尼安德特人。大脑的大小在距今180 万—50 万年前达到了增长的高原期。考古学家发现早期人类已经有了安装好的语言硬件:大脑左半球中存在负责语法的布洛卡区和负责理解的威尔尼克区。早期人类有了这些大脑结构,像是FOXP219 这种基因变异一定加快了通用智能的演化。

不过,基因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如果是变异的基因引发了语言的演化,那么一定有演化上的压力促进了对这一优势的选择,将这种优势遗传给下一代。优势可能是这种基因能够促进人类群体内部的团结,而团结至关重要。拥有语言基因突变的人类能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他们在史前时代喋喋不休,是天生的公关专家。他们用语言甚至诗歌来争取伴侣,还把这种聊天基因传给子女。他们的数量每一代人都在递增,直到拥有说话能力的人成了大多数。当早期人类开始说话时,他们可真是字面意义上的停不下来了,正是这种力量引发了我们的认知变化。

早期人类的语言与我们现在的语言在诸多方面都并不相同。如罗宾·邓巴20 所说,早期人类的语言是一种社会语言,一种培养感情的方式。他们用语言传递感情信息。这是一种为传递八卦而生的语言。用不着惊讶,我们21 世纪的人类依然用语言八卦不休。对于大多数人类,聊聊邻居昨天做了什么,或是在促销时买了什么,远比谈论核物理或者气候变化有意思得多。任何人在任何社交网络上随便逛逛,就能打消怀疑,谈论名人八卦的话题远比其他各种话题多太多了。21 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了八卦之爱。

社会语言在距今15 万—5 万年前一定经历了快速的演化,变成了如今这种能够表达非社会信息的通用语言。通用语言拥有演化的优势,因为用它能够谈论关于动物行为、打猎或者制造工具。演化动力介入其中,促使我们的种族对周遭环境变化的感知不断加强, 并用过去只用来和人交往的语言来描述这种变化。善于运用通用语言的人,反而更能获取配偶,也能更好地照顾子女。这种通用语言变成了通用智能。这是个惊人的观点,它意味着,语言远比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甚至科学和宗教到来得更早。它暗示是语言创造了我们的世界。

但是,语言最初的、社会的起源并没有被废弃。当我们谈论各种东西时,我们依然喜欢把它们说成仿佛自己会动,暗示它们好像有思想,就像它们是活的、社会性的存在。如语言学家伦纳德·塔尔米22 观察到的,类似于“书把书柜弄翻了”“球从窗户里穿过去”这样的句子,暗示物体以它们自己的意志移动,和“一个人进了房间”这样的句子一样。我们的世界充满了社会的物体,不论它们是手工艺品,是树、河流、山或者房子,还是我们发动不了的汽车引擎。我们有谁没有踢过门或者朝树撒气?有谁没有玩过娃娃或者玩具兵,并且相信它们也有心智,也是活的呢?

让我们复习一下我们已经发现的事情。“现代心智的大爆炸”可能源自基因突变,人类获得并发展了通用语言,这种语言进而改变了意识。最后,靠着表达一切的语言,一小群早期人类发展起来,很快就适应了各种环境。动物和无生命物体的世界被纳入心智,人类变成了符号宇宙的造物主。


前言/序言


《人类的终极命运:从旧石器时代到人工智能的未来》 一部宏大叙事,探寻人类文明演进的脉络与未来走向。 这是一部雄心勃勃的巨著,它不拘泥于单一学科的边界,而是以一种开阔的视野,将人类从遥远的旧石器时代一路走来的漫长旅程,编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本书的野心在于,它试图理解并解释,是什么驱动着我们这个物种不断向前,从茹毛饮血的生存状态,走向了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更重要的是,它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未来,尤其聚焦于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以一种审慎而又充满好奇的态度,探讨人类最终的归宿。 第一部分:文明的黎明——旧石器时代的火种与起源 本书的开篇,并非直接切入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将读者带回到人类存在的最初时刻。在冰川的呼啸与猛兽的嘶吼中,我们的祖先,那些使用着简陋石器的直立行走者,是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中挣扎求生,并展现出令人惊叹的适应性和智慧的?作者将深入剖析旧石器时代的生活图景:群体协作的萌芽,语言和符号的初步发展,对自然的敬畏与模仿,以及那些隐藏在洞穴壁画中的古老故事和信仰。 我们将看到,火的发现是如何彻底改变人类的命运,它不仅带来了温暖和光明,驱散了黑暗的恐惧,更重要的是,它促使了烹饪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营养摄入,为大脑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工具的制造,从最初的简单石片,到精巧的石斧、石矛,标志着人类开始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主动地适应环境,而非被动地接受。社会结构的雏形,小型游猎采集群体的形成,带来了合作、分工与情感的纽带,为日后更为复杂的社会组织奠定了基础。 尤其令人着迷的是,旧石器时代的艺术与宗教的起源。那些色彩斑斓的洞穴壁画,描绘着狩猎的场景,神圣的动物,以及神秘的仪式,它们不仅仅是原始的图画,更是早期人类精神世界和宇宙观的体现。这些艺术表达,展现了人类早期对生命、死亡、以及超越自身的力量的探索,是人类心智成熟和文化萌动的关键标志。本书将从考古学的发现出发,结合人类学、心理学的洞见,力图还原一个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旧石器时代,揭示文明最本初的火种是如何被点燃的。 第二部分:农耕的革命与文明的崛起——定居、社会与思想的飞跃 当人类告别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农业的曙光便照亮了文明的新篇章。本书将深入探讨“新石器革命”的深远影响。土地的耕耘,驯化动植物,带来了食物的稳定供应,人口的增长成为可能,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定居下来,村落逐渐演变成城镇,进而催生了城市。 定居生活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变革。私有制的观念开始萌芽,土地、工具、以及积累的财富,使得社会分层成为必然。剩余食物的出现,催生了专业分工,手工业者、管理者、祭司、士兵等职业应运而生,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等级制度逐渐形成。国家和政治权威的出现,是为了组织更大规模的生产活动,管理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进行战争和防御。 思想领域也迎来了爆发。文字的发明,作为信息传播和知识传承的革命性工具,极大地加速了文明的进程。法律、宗教、哲学、科学的早期形态,都在这个时期开始孕育和发展。宗教从朴素的自然崇拜,演变为更为系统化的神话体系和仪式,试图解释世界的起源,人生的意义,以及死后的归宿。哲学思考,对道德、正义、真理的追问,也开始在文明的中心地带悄然滋生。 本书将沿着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重要的文明发源地,细致地描绘这些社会如何从农业的基础上崛起,如何形成独特的文化、政治和思想体系。我们将看到,是哪些社会结构、技术创新、以及思想观念,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文明的基因。 第三部分:科学的启蒙与工业的轰鸣——理性、进步与全球化的浪潮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将人类从神学和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将目光重新投向理性与观察。科学方法的建立,以实验和逻辑为基础,开启了对自然界前所未有的探索。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牛顿的万有引力,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科学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在颠覆我们对宇宙和自身的认知,并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工业革命,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技术与经济的革命。蒸汽机的轰鸣,工厂的林立,铁路的延伸,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规模空前扩张,社会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全球化的浪潮也由此掀起,贸易、殖民、以及文化交流,将世界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然而,进步并非总是伴随着和谐。本书也将审视工业化和全球化带来的阴影:贫富差距的拉大,环境的污染,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战争的残酷。科技的双刃剑效应,在这一时期显露无疑。人类在创造巨大财富和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四部分:数字时代的来临与智能的黎明——信息、互联与虚拟的现实 当钟表被电子芯片取代,当信息以光速传播,当人工智能的雏形开始显现,人类文明便踏入了又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本书将详细解读信息时代的特征:互联网的普及,数字技术的爆炸性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人际交往模式的改变,文化传播的去中心化,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重点关注人工智能的崛起。从最初的算法,到如今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自动驾驶等领域的突破,已经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未来。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考方式?它将如何与人类社会进行互动,带来新的机遇,抑或新的挑战? 作者将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分析人工智能的潜力,以及其可能带来的伦理、社会、经济和哲学上的深远影响。我们可能会迎来一个自动化程度极高、效率极高的社会,但也可能面临失业率飙升、隐私泄露、以及人工智能失控的风险。 第五部分:人类的终极命运——超越与进化? 在描绘了人类从远古走到今天的历史轨迹,并展望了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未来之后,本书将进入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深刻探讨。这并非是对某种预言的断言,而是一种基于历史逻辑、技术趋势、以及哲学思考的推演。 人类的终极命运,是否意味着意识的上传,与机器的融合,实现某种形式的“数字永生”?是否意味着人类将走出地球,成为星际文明,在更广阔的宇宙中寻找生存的意义?抑或,人类将面临自我毁灭的危机,在科技失控或资源枯竭的境地中走向终结? 本书将从进化论、神经科学、信息论、以及存在主义哲学等多个角度,审视人类可能存在的多种未来路径。它将鼓励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去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去思考我们作为人类的责任,以及我们希望塑造怎样的未来。 《人类的终极命运》是一次关于时间、关于文明、关于我们自身的宏大追问。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走过的足迹,也是一扇窗,让我们窥见可能的前方。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将被引向对人类历史的深度反思,对科技前沿的审慎观察,以及对生命本质的哲学追寻。这是一个关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故事,也是一个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人类的终极命运:从旧石器时代到人工智能的未来》这个书名,激起了我对人类历史宏大叙事的强烈兴趣。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旧石器时代”和“人工智能的未来”这两个看似遥远的节点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的。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人类早期社会结构、认知能力的进化,以及这些如何为日后技术和文明的飞速发展奠定基础?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人工智能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对现有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梳理,而是会去探究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甚至我们自身意识形态可能带来的根本性改变。它是否会提出一种关于人类“终极命运”的全新解读,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作为个体和集体,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会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宏观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类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潜在的未来。

评分

读《人类的终极命运:从旧石器时代到人工智能的未来》这本书,我期待的是一次关于时间与演进的宏大叙事。作者如何能将最原始的人类社会形态,那种与自然搏斗、依靠本能生存的时代,与那个由硅晶片和算法构筑的、可能超越人类智慧的未来连接起来?这其中的跨度实在是太大了。我很好奇,是否会探讨我们早期社会结构、工具使用、语言发展等关键节点,如何一步步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础,并最终孕育出了能够思考、创造、甚至自我进化的智能?特别是关于人工智能的部分,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列举一些技术名词,而是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伦理、乃至意识形态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它会是对我们未来一种警示,一种预言,还是对可能性的探索?这本书的厚重感,让我觉得它会是一场思想的盛宴,需要细细品味,不断回味。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就足够吸引人了——《人类的终极命运:从旧石器时代到人工智能的未来》。光是这个标题,就仿佛勾勒出了一幅跨越数万年的宏大画卷,让人忍不住去想象,我们从茹毛饮血的过去,一步步走向那个我们亲手创造、又可能反噬我们的智能时代,终极的归宿究竟在哪里?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连接这两个极端的时间节点,旧石器时代的生存智慧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复杂伦理,这两者之间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可能有着意想不到的逻辑链条。这本书似乎不是那种告诉你“下一步该做什么”的实用指南,而是更像一场思想的深度探索,它挑战我们去审视人类自身的本质,反思我们一路走来的足迹,并大胆预设我们可能面临的未来。读这本书,我期望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追问,是对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浩瀚宇宙中独特位置的深刻理解。它应该会引发很多关于进步、代价、以及“我们是谁”的哲学思考,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与书中的观点碰撞,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

评分

我对《人类的终极命运:从旧石器时代到人工智能的未来》这本书的期待,更多是关于“为什么”。为什么人类会走到今天这一步?是什么驱动着我们不断向前,从刀耕火种到星际探索?这本书的题目似乎在暗示,我们正走向一个最终的“命运”,这个命运是由我们自身创造,还是由某种不可抗知的力量指引?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生存哲学是怎样的,这又与我们现代人,特别是即将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未来人类,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书中会不会涉及到人类的集体潜意识、文化演进的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如何影响我们的“终极命运”?我希望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回顾或者未来预测,而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共鸣、拷问人性的著作。

评分

当我看到《人类的终极命运:从旧石器时代到人工智能的未来》这本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两个极端画面:原始的篝火旁,人们围坐在一起,仰望星空;而另一边,则是无处不在的数据流和冰冷的服务器。这本书似乎在试图弥合这两个极端之间的鸿沟,去探究人类从最初的懵懂,到如今创造出能够独立思考的机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和内在逻辑。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旧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它对人类的认知、情感以及社会组织方式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而面对“人工智能的未来”,这本书又会提供怎样的视角?它是否会让我们反思,我们所追求的“进步”是否真的让我们变得更好,还是让我们离自身的“终极命运”渐行渐远?这本书给我一种哲学思辨的预感,它会迫使我去思考人类存在的根本意义。

评分

包装精致,不错,买的多优惠很多

评分

人类的终极命运到底是什么?是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该静静的思考的问题,希望从中得到答案~~

评分

货到了,还没看呢,谢谢

评分

AI如果获得了意识,世界也许会大变。

评分

书包装完好,送货很快,现在很流行的智能化图书

评分

非常棒的一本书,收获远超过预想。很开心!!!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好书哦!

评分

刚收到货,物流送货很快,待细细品读。

评分

还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