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大曝光:工业控制系统安全

黑客大曝光:工业控制系统安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克林特(Clint Bodungen),Bryan L. Singer,Aaron Shbeeb,Stephen Hilt 著,戴超 译
图书标签:
  • 工业控制系统
  • ICS安全
  • SCADA安全
  • 网络安全
  • 黑客技术
  • 漏洞分析
  • 安全防护
  • 自动化安全
  • 信息安全
  • 控制系统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7594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8738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信息安全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基于工业控制系统的特点,本书从渗透测试的角度介绍了针对工控系统进行安全研究涉及的诸多方面内容,为工控系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有益参考。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壹部分介绍工控系统的架构与组成、工控系统的风险评估以及工控系统的威胁情报;第二部分介绍工控系统渗透测试、协议、设备、应用,以及针对工控系统的“0-day”漏洞挖掘与恶意代码;第三部分介绍工控系统安全标准及风险缓解策略。

作者简介

Clint Bodungen,(休斯顿,得克萨斯州)Clint Bodungen是卡巴斯基实验室的一名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高级研究员。在“网络”(cyber)安全行业拥有二十余年的从业经历,专门从事风险评估、渗透测试以及脆弱性研究。Clint Bodungent过半的工作经历都关注于工业控制系统。Clint Bodungen从11岁起开始编程,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Unix/Linux操作系统开发应用程序与工具。在美国空军服役期间,Clint Bodungen的职业生涯拉开了序幕,他拥有工业设计技术学位并先后担任了单位的计算机系统安全官(Computer Systems Security Officer,CSSO)及OPSEC主管。Clint Bodungen在Symantec公司任职并对公司研发的IDS应用程序进行测试期间热衷于威胁研究与系统测试。2003年,一家工业自动化咨询公司聘请Clint Bodungen来帮助某家大型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对其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系统进行安全保障,自那以后Clint Bodungen开始对工业控制系统有所涉猎。此后,Clint Bodungen领导了多项美国 能源机构的工业控制系统风险评估和渗透测试项目,并继续同工控系统厂商一起致力于脆弱性研究。Clint Bodungen设计并教授了十多门工控系统安全培训课程,并多次在工控系统网络安全大会上发表演讲。

Bryan L. Singer,CISSP,CAP(蒙特瓦洛,阿拉巴马州)Bryan Singer是Kenexis安全公司的主要投资人之一,重点关注工控系统以及SCADA系统安全问题,是一名业内公认的工业安全专家。Bryan Singer曾服役于美国陆军,从一名空降兵成长为情报分析员。此后,Bryan Singer多次参与大型工业网络架构及网络安全架构的设计、开发与实施工作,并在全球多个关键基础设施领域开展渗透测试与网络安全评估工作,涵盖领域包括电力、石油和天然气、食品饮料、核能、汽车、化工及制药等。Bryan Singer 2002年开始担任ISA-99/62443标准委员会的创始主席,直到2012年卸任。Bryan Singer擅长的技术包括软件开发、逆向工程、电子取证、网络设计、渗透测试以及网络安全脆弱性评估等等。Bryan Singer现居住于阿拉巴马州的蒙特瓦洛,多次就工控系统安全领域的问题撰写文章、发表演讲并分享经验。
Aaron Shbeeb,(休斯顿,得克萨斯州)Aaron Shbeeb早在少年时期就对程序开发及计算机安全产生了兴趣。他毕业于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理学学士学位。Aaron Shbeeb在软件开发以及安全岗位拥有十多年的从业经验,主要关注安全程序设计实践。从2008年起,在职业发展以及个人兴趣的双重驱动下,Aaron Shbeeb开始从事针对工控系统/SCADA系统的渗透测试以及安全研究工作。

Stephen Hilt,(查塔努加,田纳西州)Stephen Hilt在信息安全与工控系统安全领域工作了十余年。从南伊利诺伊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Stephen Hilt供职于美国一家大型电力公司。在该公司就职期间,Stephen Hilt在安全网络工程、事件响应、电子取证、评估以及渗透测试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后,Stephen Hilt开始关注工控系统评估以及NERC CIP(North American Electric Reliability Council,Critical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评估工作。鉴于其从业经历,世界上的工控系统安全咨询公司Digital Bond聘请他担任工控系统安全顾问与研究员。2014年至2015年期间,Stephen Hilt发布了针对工控系统的众多Nmap脚本,通过本地命令对工控系统协议进行识别。目前,Stephen Hilt担任Trend Micro公司的高级威胁研究员,继续从事工控系统研究工作,并在其他高级研究领域开展了深入的探索。
Kyle Wilhoit(费斯图斯,密苏里州)Kyle Wilhoit是Trend Micro公司的一名高级威胁研究员,主要关注于捕获互联网上的恶意代码。在加入Trend Micro公司之前,Kyle Wilhoit就职于FireEye公司,主要关注国家层面的攻击者。只要Kyle Wilhoit没有去周游世界,你就可以在他的家乡圣路易斯找到他。

目录

译者序
作者简介
技术审校者简介
前言
致谢
第一部分 做好准备:工业控制系统渗透测试就位
案例研究 第一部分:无尽的灾难2
第1章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概述4
1.1 信息物理系统:机器崛起5
1.1.1 传统威胁的全新攻击向量7
1.1.2 后果:这将导致什么呢8
1.1.3 理解工控系统所面临的现实威胁与风险9
1.2 工业控制系统概述12
1.2.1 画面12
1.2.2 监视12
1.2.3 控制12
1.2.4 用于工控系统的普渡参考模型13
1.2.5 常用控制系统、设备和组件的类型15
1.3 本章总结20
1.4 延伸阅读20
第2章 工业控制系统风险评估22
2.1 工控系统风险评估入门22
2.1.1 难以确定的工控系统“风险度量标准”23
2.1.2 风险评估标准23
2.1.3 工控系统风险评估中评价和测量的内容24
2.1.4 工控系统风险评估过程概述27
2.2 工控系统风险评估过程步骤28
2.2.1 第1阶段:资产识别与评定30
2.2.2 第2阶段:脆弱性识别与威胁建模36
2.2.3 后续步骤51
2.3 本章总结51
2.4 延伸阅读52
第3章 通过威胁建模获取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业控制系统威胁情报53
3.1 威胁信息与威胁情报54
3.2 威胁建模:将工控系统威胁信息转化为“可操作”的威胁情报56
3.2.1 工控系统杀伤链56
3.2.2 工控系统威胁建模过程58
3.2.3 信息收集60
3.3 本章总结78
3.4 延伸阅读78
案例研究 第二部分:威胁涌现79
延伸阅读81
第二部分 工业控制系统入侵
案例研究 第三部分:乘虚而入84
延伸阅读86
第4章 渗透测试策略87
4.1 渗透测试的目的88
4.2 黑盒测试、白盒测试与灰盒测试90
4.3 特殊考量:工控系统渗透测试不同于IT系统渗透测试91
4.4 实验环境的部署93
4.4.1 从“类似”配置的系统中取样93
4.4.2 虚拟化94
4.4.3 装备99
4.5 测试规则100
4.6 风险场景的运用101
4.7 工控系统渗透测试:测试策略101
4.7.1 侦察(“踩点”)102
4.7.2 外部测试103
4.7.3 跳板攻击105
4.7.4 网络之外的考虑:非对称与可替换的攻击向量107
4.7.5 内部测试:针对工控系统网络的测试108
4.8 本章总结112
4.9 延伸阅读112
第5章 工业控制系统协议攻击114
5.1 Modbus协议114
5.1.1 Modbus协议中间人攻击119
5.1.2Schneider终止CPU运行攻击119
5.1.3 Schneider功能码90鉴别攻击121
5.2 EtherNet/IP协议122
5.2.1 EtherNet/IP协议身份鉴别请求攻击124
5.2.2 EtherNet/IP协议中间人攻击126
5.2.3 EtherNet/IP协议终止CPU运行攻击126
5.3 DNP3协议127
5.3.1 DNP3 协议模糊测试攻击131
5.3.2 DNP3协议鉴别攻击133
5.4 Siemens S7通信协议134
5.4.1 S7协议终止CPU运行攻击135
5.4.2 S7协议鉴别攻击141
5.4.3 S7 协议口令暴力破解攻击144
5.5 BACnet协议147
5.6 其他协议152
5.6.1 OMRON FINS协议鉴别攻击152
5.6.2 PCWORX协议鉴别攻击153
5.7 协议攻击的对抗措施154
5.7.1 更新固件154
5.7.2 强网络隔离和网络安全155
5.7.3 口令暴力攻击的对抗措施155
5.8 本章总结156
5.9 延伸阅读156
第6章 工业控制系统设备与应用攻击157
6.1 软件的漏洞利用158
6.1.1 若干基本原理158
6.1.2 缓冲区溢出159
6.1.3 整型溢出:上溢、下溢、截断与符合失配164
6.1.4 指针操纵168
6.1.5 格式化字符串172
6.1.6 目录遍历175
6.1.7 DLL劫持178
6.1.8 注入182
6.1.9 跨站脚本186
6.1.10 跨站请求伪造189
6.1.11 硬编码值利用191
6.1.12 暴力攻击192
6.2 所有软件皆有漏洞194
6.3 本章总结194
6.4 延伸阅读195
第7章 工业控制系统“0-day”漏洞研究196
7.1 像攻击者一样思考197
7.2 步骤1:目标选取197
7.3 步骤2:文档研究198
7.4 步骤3:可访问接口的枚举与优先级排序198
7.5 步骤4:逐接口分析与测试199
7.5.1 模糊测试199
7.5.2 静态二进制分析205
7.5.3 动态二进制分析211
7.6 步骤5:漏洞利用214
7.7 融会贯通:MicroLogix案例研究216
7.7.1 漏洞研究的准备216
7.7.2 深入之前的工作217
7.7.3 打造定制固件218
7.8 本章总结223
7.9 延伸阅读224
7.9.1 工具224
7.9.2 一般文献224
第8章 工业控制系统恶意代码225
8.1 工控系统恶意代码入门225
8.1.1 代码释放器225
8.1.2 Rootkits227
8.1.3 病毒228
8.1.4 广告软件与间谍程序228
8.1.5 蠕虫229
8.1.6 木马229
8.1.7 勒索软件231
8.1.8 感染途径232
8.2 工控系统恶意代码分析234
8.2.1 实验环境234
8.2.2 Stuxnet235
8.2.3 Flame237
8.2.4 Havex237
8.2.5 BlackEnergy239
8.2.6 伪装为工控系统软件的犯罪软件241
8.2.7 Shamoon243
8.3 本章总结243
8.4 延伸阅读244
案例研究 第四部分:立足之地245
延伸阅读247
第三部分 融会贯通:风险缓解
案例研究 第五部分:何去何从250
延伸阅读251
第9章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标准入门252
9.1 合规性与安全性253
9.2 常见的工控系统网络安全标准254
9.2.1 NIST SP 800-82254
9.2.2 ISA/IEC 6244325

前言/序言

黑客大曝光—工业力量毫无疑问,本书沿袭了《黑客大曝光》系列书籍的一贯风格。无论称之为渗透测试(penetration testing或pentesting)、道德入侵(ethical hacking)还是红队测试(red team testing),本书主要从攻击的角度研究网络安全问题。而且,在本书中,我们主要研究工业控制系统(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s,ICS)的网络安全(不管读者喜不喜欢,主题已经剧透出来了),根据情况也可以称之为in-security。
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SCADA)、工业控制系统(ICS)以及运营技术(Operations Technology,OT)都是最近在提到工业系统时常用的“万能”术语。如果真想深究营销术语,还可以将工业物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IIoT)添加进去。不过,先将这些热门词汇抛在一边,除了很多其他的行业术语,例如:过程控制域(Process Control Domain,PCD)、过程控制网络(Process Control Network,PCN)、过程控制系统(Process Control System,PCS)、集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DCS)等,还有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SCADA)以及工业控制系统(ICS)也都旨在描述工业系统特定但又互不相同的方面。但是,这两个术语经常被错误地互换使用。有鉴于此,为了简单起见,本书中我们使用“工控系统”(ICS)来指代工业系统的所有方面,即便我们知道这个术语未必在每种场合下都是正确的。
渗透测试……确定要在工业控制系统中进行吗从传统角度来讲,当从“红队”或者说从攻击角度来讨论工控系统网络安全时,通常会遭到持怀疑态度并且忧心忡忡的工业资产所有者和运营人员的强烈排斥。从“蓝队”或者说从单纯的防御角度已经出版了若干本内容翔实的工控系统安全图书,然而在我遇到的来自不同工业部门的人员中,还是有人认为那些详细介绍“工控系统入侵”(ICS hacking)技术的图书压根儿就不该出版。这一“理论依据”主要是源自于这样一支思想流派:他们认为类似的信息(甚至包括向部分人士披露有关工控系统的漏洞)都应该妥善保管起来,只有特定的专业团队还有信息共享和分析中心(Information Sharing and Analysis Centers,ISAC)才能够获取这些信息。这一方法也被看作是一种阻止黑客获取敏感信息的努力。因为很多人担心这类信息会帮助黑客们制订工控系统攻击方案或者“入侵攻略”。而细究起来,这种“策略”其实是“不公开即安全”(security through obscurity)的另一种形式,IT社区早在20年前也是这样的心态。这也正是整个行业中工控系统安全的领军人物经常说“工控系统的安全落后于其他行业十多年”的原因之一。
但是,真相是黑客们已经知道了这些信息,或者最起码知道如何获取这类信息,不论业界已经尽了多大努力来隐藏它们。不管用户喜不喜欢,通过主流的隔离措施与不公开的方法已经难以实现对工业系统的保护。正所谓木已成舟,已成定局。既然攻击者已经知道了工控系统和SCADA系统的存在,并且了解了它们的重要性,而且坦率地讲,攻击者也清楚它们到底有多脆弱,那么自然会对开展攻击燃起狂热的兴趣。事实上,与资产所有者以及运营人员在学习入侵技术以及如何实施入侵方面所付出的时间相比,黑客们往往花费了更多时间来学习工控系统,以及如何入侵这些系统。支撑这一发现的证据可以从世界各地众多“黑客”大会的会议日程中清晰地看到,例如著名的Black Hat和DefCon,而这只是其中的两个会议。事实上,大多数安全会议现在都会开辟出特色鲜明的“工控系统小镇”,让与会者可以体验一把工控系统设备的入侵。无论读者是否相信,工控系统入侵正在迅速成为主流话题。实际情况是,限制该类信息的获取不仅难以阻止黑客们获取信息,反而阻碍了真正需要这类信息的人们获取信息(工业资产所有者以及运营人员),更不要说工业社区中已经共享了大量关于安全事件和漏洞的信息。然而,关于工控系统漏洞利用以及入侵技术的重要信息往往会被忽视。
为什么了解攻击技术这么重要?简言之就是,如果能够像攻击者一样思考,并且了解其做法,那么就有更多的机会阻挡攻击者的入侵。想想看,以读者最喜欢的运动为例(无论是团队的还是个人的),是否有人在不了解对手攻击方式的情况下就踏上赛场?当然了,肯定会有这种情况,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场有利于对手的一边倒的比赛。在对对手的攻击策略与攻击方法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实施针对攻击的有效防御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在工控系统网络安全领域中也是这样。对攻击、漏洞利用和恶意代码感染的方法与技术细节越了解,有的放矢地开展防御就越准确、越高效,性价比也越高。考虑一下,下面哪种方法听起来更加高效、性价比更高?1)以“层次防御”以及网络安全标准合规性的名义,尽可能多地尝试采用一揽子“最佳实践”。
2)对于经过验证得出的的确存在漏洞的地方,根据其潜在影响的严重程度进行优先级排序,针对最有可能面临的威胁部署相应的对抗措施。
如果回答是“1”,那么恭喜啦,因为你肯定拥有巨额的网络安全预算还有大量合格的工作人员!但是即便如此
《数字脉搏:现代社会运行的无形架构》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著作中,我们将一同深入探寻那些支撑我们现代生活运转的、几乎无处不在却又鲜为人知的“数字脉搏”。从我们清晨醒来时点亮的灯光,到通勤路上畅通无阻的交通信号,再到工作中高效运转的服务器,乃至夜晚家庭中智能设备的便捷,这一切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网络。这本书并非旨在揭示某些隐秘的黑客攻击手法,也并非聚焦于特定领域的安全漏洞。相反,它将带领读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这些“无形架构”是如何被设计、构建、维护,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运作乃至全球经济的命脉。 我们将从基础概念入手,剥开“工业控制系统”(ICS)这个术语的层层面纱。过去,ICS常常与冰冷的工厂车间、巨大的水坝或庞大的发电厂联系在一起。然而,在信息技术与运营技术(OT)日益融合的今天,ICS的触角早已延伸至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保障城市供水的水处理厂,维持航班起降的空中交通管制,还是确保能源供应的电网调度,甚至是我们手中智能手机背后的数据中心,都离不开ICS的身影。本书将详细解析ICS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以及人机界面(HMI)等,并深入浅出地阐述它们如何协同工作,实现对物理世界的精确控制和监测。我们将用生动的案例,譬如一个城市的供水系统是如何通过精确的阀门开关和水泵启停,来保障数百万居民的饮水需求;或者一个现代化的炼油厂是如何通过一套复杂的控制逻辑,来安全高效地将原油转化为成品油。 进而,我们将目光投向ICS的“大脑”——控制策略和算法。这些策略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指令,而是根据实时采集的数据,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判断,动态地调整和优化系统的运行。我们将探讨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等经典控制理论在ICS中的应用,并介绍更先进的自适应控制、模糊逻辑控制和模型预测控制等技术,它们如何帮助系统在面对外界干扰、设备老化或生产需求变化时,依然能够保持稳定、高效和安全。想象一下,在极端天气下,电网系统如何依靠智能的负荷分配算法,避免大范围停电;或者在生产旺季,化工厂如何通过动态调整工艺参数,最大化产能同时保证产品质量。这些都是ICS“大脑”智慧的体现。 除了控制层面,本书还将深入探讨ICS的“神经系统”——通信网络。在早期的ICS中,通信往往是基于专用的、闭合的线路。但随着工业物联网(IIoT)和数字化转型的浪潮,ICS正越来越多地采用标准的工业以太网、Wi-Fi、甚至5G等通信技术,并且与企业IT网络进行连接。我们将剖析这些通信协议的特点、优势与挑战,例如Modbus、Profibus、OPC UA等,以及它们在不同工业场景下的应用。我们会详细讲解这些网络是如何实现传感器数据的高速传输、控制指令的实时下达,以及工程师远程监控和维护的。同时,我们也将审视这种互联互通所带来的便利性,以及在安全层面所面临的新挑战。 本书的另一重要篇章将聚焦于ICS的“生命体征”——数据采集与监测。在这个数据驱动的时代,ICS产生了海量的运行数据。这些数据不仅是系统诊断和故障排除的关键,更是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能源效率、预测设备故障的重要依据。我们将介绍数据采集系统(SCADA)在ICS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各种传感器技术,如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振动等传感器,是如何将物理世界的参数转化为数字信号。同时,我们也会探讨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如何帮助操作人员和工程师直观地理解复杂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异常,并做出正确的决策。例如,通过分析泵的振动数据,我们可以预测其潜在的故障,从而提前进行维护,避免昂贵的停机损失。 然而,我们并非在描绘一个完美无缺的数字乌托邦。任何复杂的系统都必然伴随着挑战和风险。在探讨ICS的精妙之处的同时,本书也不会回避与之相关的“人”的因素。我们将讨论ICS的设计哲学、工程伦理以及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经验对于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性。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系统,如果缺乏训练有素的操作人员,或者在关键时刻被错误的指令所干扰,其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我们将引用一些历史案例,但并非出于猎奇,而是为了从中汲取教训,理解人类在ICS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角色,以及如何通过流程优化、知识传承和团队协作来提升整体的可靠性。 我们还将对ICS的“进化”趋势进行展望。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ML)、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ICS领域。我们将探讨这些技术如何赋能ICS,使其更加智能化、自主化和自适应化。例如,AI驱动的预测性维护系统,如何比传统方法更早、更准确地发现设备故障;边缘计算如何使得数据分析和决策在更靠近设备的地方进行,从而大大降低延迟;以及云计算如何为大规模ICS数据存储和分析提供强大的支持。这些技术将共同塑造ICS的未来,使其在日益复杂的全球环境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数字脉搏:现代社会运行的无形架构》的目标,是为所有对现代社会运行机制感到好奇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无论您是工程师、学生、政策制定者,还是仅仅一位关心身边科技发展的公民,本书都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那些支撑我们日常生活、保障社会运转的“数字脉搏”。它不是关于“如何做”,而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将走向何方”。通过对ICS的深入剖析,我们希望能够启发读者对于科技、系统、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我们世界的思考。这是一次对现代社会“看不见的手”的探索之旅,一次对支撑我们生活的“数字脉搏”的深入感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必须说,真的颠覆了我对“安全”的固有认知。在我看来,以往的安全书籍大多聚焦于网络钓鱼、病毒木马或者数据泄露这类比较“大众化”的安全事件。而《黑客大曝光: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则把我带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更为根本性的安全领域——工业控制系统(ICS)。在阅读之前,我对ICS的概念模糊不清,但通过这本书的讲解,我才明白,原来那些驱动我们现代社会运行的“心脏”和“血管”,其实也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风险。书中的内容,从ICS的基本架构到它们在能源、交通、制造等关键行业的应用,再到针对ICS的各种高级攻击手段,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通过一些假设性的场景,生动地描绘了ICS一旦被攻破,可能引发的灾难性后果,这种冲击力远非一般的IT安全事件所能比拟。它让我深刻意识到,保护ICS的安全,实际上是在守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民生。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宏观的战略分析,又有微观的技术洞察,而且始终紧扣“曝光”的主题,层层剥茧,引人入胜,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好奇。

评分

《黑客大曝光:工业控制系统安全》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次令人大开眼界的“深度游”。之前我对工业控制系统(ICS)的理解,停留在一些非常表面的概念上,总觉得那是一个与我日常生活相隔甚远的专业领域。然而,本书作者用一种非常独特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将ICS的安全世界展现在我面前。它没有生硬的技术堆砌,更多的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精心设计的场景,来解析ICS安全的核心问题。我尤其被书中对于ICS在不同关键基础设施中作用的描绘所震撼,比如发电厂、水处理厂、交通枢纽等等,这些地方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关系着社会的正常运转。而当这些地方的安全被打破时,其带来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作者巧妙地将攻击者的思维方式与防御者的策略相结合,让我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ICS面临的威胁。书中的一些技术细节虽然专业,但被解释得清晰易懂,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抓住要点。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看一场精彩绝伦的安全悬疑剧,让我忍不住一页页地往下翻,想要知道下一个环节会发生什么。

评分

读完《黑客大曝光: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身边隐藏着如此多的“看不见的战场”。这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些支撑现代社会运转的庞大而复杂的工业系统,以及它们所面临的严峻安全挑战。作者并没有采用晦涩难懂的技术术语,而是通过大量贴近现实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将ICS的安全问题娓娓道来。我从未想到过,一次成功的针对ICS的攻击,其影响会如此深远,甚至可能威胁到国家安全和公共福祉。书中对于ICS的各种攻击向量和防御策略的介绍,让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安全图景。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对抗,更是信息、流程和人力的全方位博弈。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安全思维”的强调,它并非仅仅关注软件和硬件的漏洞,更重要的是提升整个组织对于ICS安全风险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安全专家们与潜在威胁斗智斗勇的紧张氛围。这本书让我意识到,ICS安全并非是某个特定行业或技术人员的专属领域,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重要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和了解。

评分

这本《黑客大曝光:工业控制系统安全》让我对信息安全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信息安全主要集中在企业IT网络、个人电脑或者手机App上。然而,这本书则将我的视野拓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工业控制系统(ICS)。一开始,我对于“工业控制系统”这个词汇感到有些陌生,但在阅读了前几章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许多便利,背后都离不开这些默默工作的ICS。比如,家里电力的稳定供应,自来水的顺畅输送,甚至是我们乘坐的交通工具的运行,都可能涉及到ICS。书里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将ICS的架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尤其对其中关于ICS的“脆弱性”的分析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何这些看似坚不可摧的系统,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威胁时,会显得如此不堪一击。书中列举了一些虚构但极具代表性的案例,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一旦ICS被攻击,将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其后果远超一般的IT系统安全事件。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社会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也让我对这本书后续的深入探讨充满了期待,我渴望了解更多关于如何保护这些关键系统的知识。

评分

《黑客大曝光:工业控制系统安全》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在此之前,我一直将网络安全视为企业IT部门的责任,或者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然而,这本书则将我的目光引向了更为宏大且基础的领域——工业控制系统(ICS)。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ICS这个听起来有些神秘的领域一一呈现。我从未想过,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电力、水源、交通信号,甚至是我们使用的日常用品的生产过程,都离不开ICS的精细调控。而这些ICS,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既高效又脆弱。书中对ICS的构成、工作流程的介绍,以及它们在不同工业场景下的具体应用,都让我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深入剖析了ICS所面临的独特安全威胁,这些威胁并非简单的病毒感染,而是可能直接影响到物理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虽然是模拟的,但其警示意味却非常强烈,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对关键基础设施的保护力度。阅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观看一部关于“看不见的战争”的纪录片,充满了知识的启发性和深刻的反思。

评分

书很不错。是正品,最主要是服务好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很不错的书,优惠券加上很便宜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不错。好好学习,努力变得牛逼

评分

送货很快,质量很好,不错的一次购物体验

评分

~不错。好好学习,努力变得牛逼

评分

京东东西就是好,送货及时,服务好。

评分

很不错的书,优惠券加上很便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