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网络视频传输 技术、标准和应用

IP网络视频传输 技术、标准和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秀昌,唐贵进 著
图书标签:
  • IP网络视频传输
  • 视频传输
  • 网络视频
  • 技术标准
  • 应用
  • IP网络
  • 流媒体
  • 视频编码
  • QoS
  • 网络协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655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879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涉及视频流IP网络传输技术和标准;
2.反映当前视频流无线和有线网络的传输体系和关键技术;
3.比较全面地介绍网络视频传输的日益广泛的应用领域
4.展望视频流传输的今后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开拓前景;
5.既顾及专业人士也适当考虑非专业技术人士的需求。

内容简介

《IP网络视频传输 技术 标准和应用》在简要回顾IP网络传输和视频信号处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近年来IP网络视频流传输的相关技术、标准和应用。
《IP网络视频传输 技术 标准和应用》全书共分12章,第1~3章简要介绍了通信网络和视频信号处理方面的基本概况,视频编码的基本原理、主要方法,HEVC/H.265标准及其关键技术。第4、5章介绍了IP网络,特别是无线IP网络的分层结构、主要协议、传输环境、网络种类和传输方式。第6~8章介绍了压缩视频信号的流化,经典的流媒体网络传输,以及新制定的DASH传输标准及其关键技术。第9~11章介绍了IP网络视频传输的质量保证,传输控制和差错控制,以及高清、超高清视频的网络传输标准和同步技术。第12章介绍了几种典型IP网络视频传输的应用系统。
《IP网络视频传输 技术 标准和应用》可作为从事信号处理、通信工程、计算机应用、广播电视、计算机视觉及自动控制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研究生或教师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朱秀昌,南京邮电大学硕士。一直在南京邮电大学从事图像与多媒体通信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1)主持国自基金项目(60672134),“基于Fuzzy Sets的视频差错掩盖技术研究”;2)曾获国家科技3等奖,部级科技进步1等奖,市级科技进步3等奖等;3)曾获国家政府津贴,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目录

1 绪论
1.1 IP网络基础
1.1.1 网络结构和信息交换
1.1.2 网络传输方式
1.1.3 网络接入方式
1.1.4 三网融合——IP网络
1.2 视频信号的数字化和压缩
1.2.1 视频信号的采集和显示
1.2.2 视频信号的数字化
1.2.3 视频信号的压缩编码
1.2.4 压缩视频的流化
1.3 视频流的网络传输
1.3.1 网络的层次结构和协议
1.3.2 网络视频传输的两种方式
1.3.3 传输控制和差错控制
1.3.4 网络的QoS和用户的QoE
1.3.5 单播、广播和组播
1.4 HTTP网络视频传输
1.4.1 网络视频传输的进展
1.4.2 HTTP自适应视频流传输
1.4.3 DASH国际标准
参考文献
2 视频压缩编码
2.1 数字视频的种类
2.1.1 平面视频
2.1.2 立体视频
2.1.3 多视点视频
2.2 混合视频编码方法
2.2.1 预测编码
2.2.2 变换编码
2.2.3 混合编码框架
2.2.4 运动估计和运动补偿
2.2.5 量化和扫描
2.2.6 熵编码
2.2.7 环路滤波
2.3 视频编码标准
2.3.1 标准化进程
2.3.2 H.26x系列标准
2.3.3 MPEG-x系列标准
2.3.4 H.264/AVC标准
2.3.5 AVS标准
2.3.6 VC-1标准
参考文献
3 HEVC视频编码新标准
3.1 HEVC视频编码系统
3.1.1 标准制定过程
3.1.2 编码结构
3.1.3 条和片的划分
3.1.4 四叉树单元划分
3.1.5 图像格式
3.1.6 编码选择和性能
3.2 HEVC的主要编码工具
3.2.1 帧内预测
3.2.2 帧间预测
3.2.3 整数变换和量化
3.2.4 自适应算术编码
3.2.5 环路滤波
3.3 HEVC的扩展
3.3.1 可分级扩展
3.3.2 多视点扩展
3.3.3 3D扩展
3.3.4 多层编码扩展
参考文献
4 IP网络基础
4.1 网络的分层模型
4.1.1 网络协议及其层次特征
4.1.2 OSI网络模型
4.1.3 TCP/IP网络模型
4.2 因特网的组成
4.2.1 因特网的结构
4.2.2 互联网、因特网和万维网
4.2.3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4.2.4 因特网提供的服务
4.2.5 万维网
4.3 因特网协议和工作模式
4.3.1 TCP/IP协议
4.3.2 IP地址和域名
4.3.3 C/S和B/S模式
4.4 报文传输方式
4.4.1 单播
4.4.2 广播
4.4.3 组播
4.5 组播传输方式
4.5.1 组播的协议
4.5.2 组播的地址
4.5.3 组播的模型
4.5.4 组播的转发
参考文献
5 无线IP网络
5.1 无线通信基础
5.1.1 无线电波及其频谱
5.1.2 天线
5.1.3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
5.1.4 移动通信
5.2 无线信道特性
5.2.1 传播损耗
5.2.2 多普勒效应
5.2.3 噪声、干扰和失真
5.2.4 无线信号的移动接收
5.3 无线局域网
5.3.1 wLAN的调制
5.3.2 wLAN的特点
5.3.3 wLAN的标准
5.4 LTE/4G移动通信网
5.4.1 LTE技术
5.4.2 LTE系统
5.4.3 OFDM调制技术
5.4.4 MIMO天线技术
5.5 WiMAX无线宽带接入
5.5.1 WiMax的协议
5.5.2 WiMax的技术
5.5.3 WiMax的特点
5.5.4 WiMax的应用
参考文献
6 压缩视频流
6.1 压缩视频的流化
6.1.1 MPEG-2的视频流
6.1.2 视频流容器
6.2 基本流
6.2.1 MPEG-2的数据结构
6.2.2 MPEG-2基本流
6.3 打包基本流
6.3.1 PES包的头部信息
6.3.2 PES打包考虑
6.4 节目流
6.4.1 PS包的头部信息
6.4.2 PS包的载荷信息
6.5 传输流
6.5.1 TS流的结构
6.5.2 TS包的头部信息
6.5.3 TS包的载荷信息
6.5.4 多路节目的复用
6.5.5 节目专用信息
6.6 TS流的同步
6.6.1 分层的时间信息
6.6.2 系统时钟和节目时钟参考
6.6.3 时间戳
6.6.4 TS的同步机制
参考文献
7 RTP视频流传输系统
7.1 视频流的传输
7.1.1 流媒体概念
7.1.2 传输层协议
7.1.3 流媒体传输方式
7.1.4 流媒体传输系统
7.2 RTP协议族
7.2.1 承载数据的RTP
7.2.2 检测传输的RTCP
7.2.3 控制会话的RTSP
7.2.4 负责传输的UDP
7.3 流媒体传输系统
7.3.1 系统结构
7.3.2 流媒体服务器
7.4 流媒体同步技术
7.4.1 媒体同步
7.4.2 影响媒体同步的因素
7.4.3 主要同步方法
7.4.4 时间戳同步技术
7.4.5 音视频同步一例
参考文献
8 HTTP视频流传输系统
8.1 HTTP/TCP协议
8.1.1 视频流传输方式比较
8.1.2 HTTP协议
8.1.3 TCP协议
8.2 DASH标准
8.2.1 企业的HTTP自适应传输系统
8.2.2 DASH的标准化过程
8.2.3 DASH标准提要
8.3 DASH的媒体呈现描述
8.3.1 DASH系统
8.3.2 DASH的数据格式
8.3.3 DASH的媒体分片
8.3.4 DASH的切换和同步
8.4 DASH的关键技术
8.4.1 DASH系统的工作过程
8.4.2 自适应速率控制技术
8.4.3 媒体的分片技术
8.4.4 用户终端技术
8.5 DASH的开发和应用
8.5.1 DASH的研究和开发
8.5.2 DASH的应用
8.5.3 DASH小结
参考文献
9 网络视频传输的质量控制
9.1 图像的质量评价
9.1.1 主观质量评价方法
9.1.2 客观质量评价方法
9.1.3 SSIM质量评价方法
9.1.4 部分参考和无参考评价方法
9.2 QoS保证
9.2.1 QoS概念
9.2.2 基本的QoS业务模型
9.2.3 基于终端的QoS保证
9.2.4 基于网络的QoS保证
9.3 QoE保证
9.3.1 QoE概念
9.3.2 视频业务的QoE
9.3.3 QoS和QoE的关系
9.3.4 由视频质量评价QoE
9.3.5 QoE客观评估模型
9.4 码率控制
9.4.1 码率控制机理
9.4.2 常见码率控制方法
9.5 拥塞控制
9.5.1 网络拥塞的产生
9.5.2 网络拥塞的控制
9.5.3 TCP友好的拥塞控制
参考文献
10 视频流传输的差错控制
10.1 传输差错的产生
10.1.1 网络因素
10.1.2 终端因素
10.1.3 丢包对重建视频的影响
10.2 网络的差错检测和控制
10.2.1 网络的差错检测
10.2.2 网络的差错控制
10.2.3 差错检测和控制的基本方法
10.2.4 应用层终端对差错的控制
10.3 编码端的差错控制
10.3.1 区域编码隔离
10.3.2 前向纠错编码
10.3.3 反向变长编码
10.3.4 不等差错保护
10.3.5 灵活的宏块顺序
10.3.6 可分级编码和多描述编码
10.4 解码端的差错控制
10.4.1 差错掩盖
10.4.2 空域帧内差错掩盖
10.4.3 时域帧间差错掩盖
10.4.4 混合差错掩盖
10.5 编解码端交互的差错控制
参考文献
11 高清数字电视的IP网络传输
11.1 高清和超高清数字电视
11.1.1 高空间分辨率
11.1.2 高亮度分辨率
11.1.3 宽色域范围
11.1.4 大数据量
11.2 数字电视格式和接口
11.2.1 标清电视BT.601和BT.656标准
11.2.2 高清电视BT.709和BT.1120标准
11.2.3 超高清电视BT.2020和BT.2077标准
11.3 演播室视频的网络传输标准
11.3.1 传统的SDI接口
11.3.2 SMPTE2022标准
11.3.3 SMPTE2059和IEEE1588标准
11.4 数字电视的网络传播
11.4.1 网络P2P视频直播
11.4.2 内容分发网络
参考文献
12 网络视频流传输的应用
12.1 移动网络的视频直播
12.1.1 移动流媒体系统
12.1.2 移动视频直播系统的构成
12.1.3 流媒体服务器
12.1.4 移动视频直播的关键技术
12.1.5 手机直播系统一例
12.2 IP网络视频会议系统
12.2.1 视频会议系统的构成
12.2.2 视频会议系统的网络要求
12.2.3 视频会议系统的关键技术
12.2.4 视频会议系统的发展
12.3 IP网络视频监控系统
12.3.1 视频监控的发展
12.3.2 视频监控系统的结构
12.3.3 视频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
12.3.4 一个视频监控实例
12.4 IP网络电视系统
12.4.1 IPTV的系统构成
12.4.2 IPTV的关键技术
12.4.3 IPTV的标准化
12.4.4 IPTV的服务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IP网络视频传输 技术、标准和应用》:
  在以往面向连接的网络中,视频传输所采用的差错控制技术主要针对比特和码字,侧重于检测和矫IE随机误码和突发误码。而在面向非连接的IP网络中,视频数据的传输是以数据包为单位进行的,差错控制的重点则倾向于如何解决数据包的差错。从通信和信息处理的角度看,网络接口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而向通信部分,因而网络中的绝大部分差错控制功能是在这几层中实现的,处于不同层次的协议采用的差错控制机制有区别。下面分别介绍IP网络各层中的协议本身是如何设置自己的差错控制机制的。
  (1)网络接口层
  网络接口层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主要处理通信线路引起的传输错误,一般通过确认、校验、序号、重传等方式进行检测和纠正。由于物珲层主要依靠硬件实现,重传纠错比较困难,所以原则上把检测、重传等任务交给数据链路层解决。在数据链路层,通常以数据帧为单位构造CRC校验和,接收方发现CRC校验有错误时,发送确认信息或丢弃出错帧,导致发送端因超时而重传出错帧。同时,还可以通过数据帧序号发现因重传导致的帧重复。
  IP网络可以在不同的物理层和链路层协议上运行,一般视频系统的设计通常不涉及这些底层的协议,因此对这两层的差错控制不再进行讨论。
  (2)网络层
  IP网络在网络层使用互联网协议(IP),主要提供路由选择和网络互联功能。IP将大于最大传输单元(MTU)的服务数据单元(SDU,ServiceDataUnit)分割和重装,使之适于在网络上传输。IP分组从发端出发,各自经过一系列的路由器到达接收方。
  ……
繁星与远航:人类探索宇宙的宏伟画卷 仰望星空,自古以来,人类便对那片深邃的黑暗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遐想。从最早的对日月星辰的崇拜,到炼金术士们试图窥探物质构成,再到近现代科学的蓬勃发展,我们从未停止过对宇宙奥秘的追寻。这趟探索之旅,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无数先行者的智慧、勇气和不懈努力所铺就的史诗。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古代的宇宙观与早期观测 早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以朴素的方式理解着天空。他们观察着月亮的盈亏,标记着太阳的升落,并将这些规律性的变化与农耕、狩猎的节奏紧密相连。古巴比伦人发展出精密的历法,能够预测日食和月食;古埃及人则建造了宏伟的金字塔,其方位与星辰的特定位置相呼应,展现了他们对宇宙秩序的深刻理解。 古希腊文明更是为我们留下了璀璨的思想火花。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等人提出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由某种基本物质构成。亚里士多德构建了地心说的宇宙模型,将宇宙分为天上与地下两个区域,天上是永恒不变的完美领域,地上则是变化无常的凡尘。他的模型在西方世界统治了近两千年,尽管其核心观点已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它在那个时代对宇宙结构进行系统性解释的尝试,无疑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伟大进步。 中国古代的观星术同样源远流长,早在商朝甲骨文中便有对天文现象的记载。张衡发明了浑天仪,能够模拟天体的运行,其原理至今仍令人赞叹。盖天说、宣夜说等多种宇宙模型,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立思考的智慧。 这些早期的宇宙观,尽管存在着各种局限性,但它们共同孕育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最初火种。人们试图在有限的观察范围内,构建起对宇宙的理解框架,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哥白尼的革命——日心说的曙光与科学方法的兴起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思想解放和知识的传播,人类对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模型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尼古拉·哥白尼,这位波兰天文学家,大胆地提出了“日心说”。他认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而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这一革命性的观点,挑战了根深蒂固的宗教教条和传统观念,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哥白尼的理论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对大量观测数据的细致分析和数学计算之上。他所提出的数学模型,比地心说更加简洁、优美,能够更准确地解释行星的运动轨迹。虽然当时日心说并未立即被广泛接受,但它犹如一颗划破黑暗的闪电,预示着一场颠覆性的变革。 紧随其后,约翰内斯·开普勒以其非凡的数学才能,继承并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他通过对第谷·布拉赫积累的精确观测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揭示了行星轨道的椭圆形特征,以及行星速度与距离的关系。开普勒定律彻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天体运动是完美圆周的设想,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铺平了道路。 伽利略·伽利莱,作为一位伟大的观察者和实验者,用他的望远镜为日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他观测到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看到了金星的相位变化,这些发现直接驳斥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天体完美不变的观点。伽利略对科学方法的强调,即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理论,更是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日心说的提出和确立,标志着人类宇宙观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它不仅改变了我们对自己在宇宙中位置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它推动了科学方法的进步,为理性思维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牛顿的宏伟统一——万有引力与天体运行的法则 艾萨克·牛顿,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将天上的运动与地上的运动统一起来,给出了一个关于宇宙运行的普适性法则。他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宇宙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完美地解释了为什么苹果会落地,也解释了为什么月球会围绕地球运转,为什么行星会沿着特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行。牛顿的理论,用一套简洁而强大的数学语言,描绘了一个有序、可预测的宇宙。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不仅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还阐述了他的运动三定律,构成了经典力学的基础。这套理论体系的建立,使得人类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计算天体的轨道,预测它们的运动。从此,天文学不再仅仅是观测,而成为了可以精确预测的科学。 牛顿的成就,进一步巩固了日心说,并将整个太阳系置于一个统一的物理规律之下。他对宇宙运行的理解,为后来的天文学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人类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第四章:望远镜的进步与宇宙的疆域拓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望远镜的制造工艺也日益精进。从伽利略简陋的折射望远镜,到牛顿设计的反射望远镜,再到赫歇尔、斯皮勒以及后来更大型的望远镜,人类的“视线”一次次被延伸,对宇宙的认知也在不断刷新。 威廉·赫歇尔通过他巨大的望远镜,对宇宙进行了系统的观测,首次绘制出银河系的粗略结构,并发现了无数的星云和星团。他提出的“恒星 theorie ”,虽然与现代的星系概念有所不同,但却是早期对银河系形态进行探索的重要尝试。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望远镜口径的增大和观测技术的提高,人类开始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宇宙。埃德温·哈勃,这位卓越的天文学家,利用位于帕洛玛山的天文台的望远镜,观测到了仙女座星云实际上是一个比银河系更大的独立星系。他还发现了宇宙的膨胀,即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并且距离越远的星系,退行的速度越快。 哈勃的发现,彻底颠覆了人类对宇宙的静态认知,揭示了一个动态演化的宇宙。宇宙的年龄、大小以及演化过程,成为了新的研究课题。望远镜的进步,如同打开了通往无限宇宙的窗户,让我们看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壮丽和神秘的宇宙景象。 第五章:20世纪的革命——相对论、量子力学与宇宙的新视角 20世纪,物理学迎来了两次伟大的革命,它们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彻底颠覆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狭义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并非绝对不变,而是会随着观察者的运动状态而改变,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 E=mc²,揭示了质量与能量的深刻联系。广义相对论则将引力解释为时空的弯曲,解释了水星近日点的进动等现象,并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相对论的提出,为理解黑洞、中子星等极端天体以及宇宙的整体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量子力学的发展,则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奇妙规律。原子、粒子等微观粒子展现出与宏观世界截然不同的行为,具有波粒二象性,并且其状态具有不确定性。量子力学在解释恒星的能量来源、宇宙的起源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结合,催生了现代宇宙学。科学家们试图利用这些理论来解释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大爆炸理论,作为目前最被广泛接受的宇宙起源模型,认为宇宙诞生于一个极热、极密的奇点,并不断膨胀和演化至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更是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第六章:人类的触角——空间探测与深空奥秘的揭示 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终于能够将自己的目光和探测器送往宇宙深处。从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到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再到如今的“旅行者”号探测器飞越太阳系边缘,人类的足迹和探测器已经遍布太阳系的各个角落。 行星探测器,如“好奇号”、“毅力号”火星车,以及探测木星、土星等巨行星的探测器,为我们传回了大量关于这些星球的地质、大气、甚至是否存在生命迹象的宝贵信息。空间望远镜,如“哈勃”空间望远镜、“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不受地球大气干扰,能够观测到更遥远、更清晰的天体,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宇宙的视野。 这些空间探测任务,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身处的太阳系,更重要的是,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研究遥远星系、宇宙结构形成等宏大问题的宝贵机会。我们得以窥探宇宙的童年,理解星系的演化,甚至寻找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迹象。 第七章:未来的展望——未解之谜与星际的无限可能 尽管人类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宇宙的奥秘依然深不可测,等待着我们去揭开。暗物质和暗能量,占据了宇宙绝大部分的质量和能量,但它们的本质至今仍是未解之谜。黑洞的内部究竟隐藏着什么?宇宙是否是无限的?是否存在其他的宇宙?这些问题,激发着新一代的科学家们继续前行。 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的太空探索将更加深入和广泛。更强大的望远镜将帮助我们观测到宇宙最古老的光芒,更先进的探测器将深入太阳系的外围,甚至可能触及系外行星。载人深空探测,如前往火星,也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人类探索宇宙的旅程,是一部关于好奇、勇气、智慧和不懈追求的宏大史诗。从古代的仰望星空,到现代的深入探测,我们不断刷新着对宇宙的认知,也不断地重新定义着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这趟旅程,注定充满挑战,但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繁星依旧闪耀,远航仍在继续,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永不止步。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段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份详尽的“IP网络视频传输百科全书”,但它并非是将所有知识点堆砌起来,而是经过精心组织和分类。从基础的网络协议(TCP/UDP)如何影响视频传输,到各种专门为视频设计的传输协议(如SRT,这个协议在低带宽、不稳定网络下的表现让我印象深刻),书中都有清晰的脉络。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视频质量评估(MOS评分)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用户体验的部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收到用户反馈视频质量不高,但却很难 pinpoint 问题所在。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论,从端到端的角度分析视频传输的各个环节,帮助我找出瓶颈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书中关于丢包重传和前向纠错(FEC)的讲解,让我对如何在不可靠的网络上传输高质量视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教我“做什么”,更是教我“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怎么做得更好”。这本书的章节安排非常合理,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性地阅读感兴趣的部分,而不会感到迷失。

评分

第三段 坦白说,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标题吸引,觉得“IP网络视频传输”听起来就很高大上,可能里面会涉及很多我不太了解的前沿技术。当我拿到书后,我发现我的预感是对的,但比我想象的还要更实用。这本书并没有沉浸在晦涩的理论中,而是将复杂的概念分解成易于理解的部分,然后通过大量的图示和表格来辅助说明。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网络拥塞控制和带宽预测的章节,这些都是在实际部署视频传输系统时经常遇到的难题。作者通过分析不同的拥塞控制算法,并给出实际的调优建议,这对我非常有启发。我曾经因为网络带宽不足导致直播画面卡顿,尝试了很多方法都收效甚微。阅读了这本书后,我才理解了背后的原因,并学会了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配置和策略来优化传输效果。另外,书中对不同编码格式的对比分析也非常到位,从编码效率到计算复杂度,再到兼容性,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有助于我在项目选择最合适的编码方案。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很接地气,没有过多的技术术语堆砌,读起来轻松愉快,却能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

评分

第一段 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和我一样,在IP网络视频传输的海洋中摸索的开发者和爱好者量身打造的。我最近接手了一个新的项目,需要将直播流推送到各种设备上,从PC到移动端,再到一些嵌入式设备。一开始,我完全没有头绪,各种协议、编解码器、网络延迟等问题像一座座大山压在我面前。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翻开了这本书。第一眼就被它清晰的结构吸引了,它不像那些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循序渐进地介绍了IP网络视频传输的方方面面。从最基础的网络原理,到各种主流的传输协议(RTP/RTCP, RTSP, RTMP),再到视频编解码(H.264, H.265)的详细讲解,这本书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解释。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比如如何构建低延迟的直播系统,如何进行视频会议的优化,以及在安防监控领域的应用。这些案例不仅让我理解了理论知识如何在实际中落地,更重要的是,它们为我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参考。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QoS(服务质量)的章节,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保证视频传输的稳定性和流畅性,这对于直播场景来说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技术宝典,更是实战指南,它帮助我快速掌握了IP网络视频传输的核心技术,少走了很多弯路。

评分

第二段 作为一名在媒体技术领域工作多年的老兵,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IP网络视频传输技术、标准与应用的书籍。市面上关于特定技术的书籍很多,但真正能够将它们有机结合,并深入剖析其背后逻辑的却屈指可数。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技术名词和协议,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它们的设计理念、演进历程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优势与劣势。书中对行业标准的解读尤为精准,对于像HLS、DASH这类流媒体传输标准,作者不仅解释了其工作原理,还重点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比如HLS在直播和点播中的优势,以及DASH在自适应码率传输中的灵活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实时传输协议(RTP)和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的讲解,它将这两个协议的功能、报文结构以及如何协同工作解释得一清二楚,这对于理解实时视频通信的底层机制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一些新兴技术的探讨,如WebRTC在点对点实时通信中的应用,也让我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度和广度,它能够满足从初学者到资深工程师的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是理解和掌握IP网络视频传输技术不可或缺的参考。

评分

第五段 作为一名对新技术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覆盖IP网络视频传输各个层面的书籍。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它从底层的网络传输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应用层的各种协议和技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视频编码和解码流程的细致讲解,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同样的视频内容,在不同的编码格式下,文件大小和播放流畅度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书中还对各种常见的视频传输场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如点播、直播、视频会议以及远程教学等,并针对这些场景的特点,介绍了最适合的传输技术和优化策略。我从中了解到,原来在不同场景下,对于延迟、带宽、稳定性的要求是如此不同,而相应的解决方案也各有侧重。书中关于安全性的章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介绍了如何对视频流进行加密和认证,以防止非法访问和篡改,这对于很多商业应用来说至关重要。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理论深度,又不乏实践指导,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参考的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