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1.双色设置
本书采用双色设置,对常考考点进行了波浪线标注,使考生明确重点所在,复习更有针对性。
2.立足真题
本书紧随考试形式变化,立足大量真题,分析命题规律,优化图书内容,将真题和考点紧密结合起来,为考生的备考提供有效参考。
3.体系科学
考题再现、知识拓展——正文部分设置考题再现、知识拓展板块,考题再现选用历年真题、经典模拟题,知识拓展对主体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备考锦囊——针对常考知识点,给出相应备考方法和知识总结。
牛刀小试——学练结合,查漏补缺,有效提升考生的应考能力。
购书享有移动自习室配套全方位服务——核心考点轻松学+在线题库任意练+考友圈答疑解惑+视频直播免费看。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根据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要求编写,架构起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律法规六部分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每一章在保留精华内容的基础上,相应考点放有考题再现、知识拓展、备考锦囊和牛刀小试,方便考生学练结合。
本书从基本、重要的考点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各个知识点,帮助考生巩固知识要点,查漏补缺,稳步提升。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期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
目录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2)
思维导图(2)
考点梳理(2)
第一节教育概述(2)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7)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6)
牛刀小试(28)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30)
思维导图(30)
考点梳理(30)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30)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37)
牛刀小试(45)
第三章教育目的(47)
思维导图(47)
考点梳理(47)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47)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51)
牛刀小试(57)
第四章教育制度(60)
思维导图(60)
考点梳理(60)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60)
第二节我国的学制(63)
牛刀小试(68)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71)
思维导图(71)
考点梳理(71)
第一节学生(71)
第二节教师(74)
第三节师生关系(82)
牛刀小试(86)
第六章课程(88)
思维导图(88)
考点梳理(88)
第一节课程概述(88)
第二节课程目标(94)
第三节课程设计(96)
第四节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99)
第五节课程资源(103)
牛刀小试(105)
第七章教学(107)
思维导图(107)
考点梳理(108)
第一节教学概述(108)
第二节教学过程(109)
第三节教学原则(114)
第四节教学方法(118)
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123)
第六节教学评价(127)
第七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31)
第八节教学模式(135)
第九节课堂教学技能(138)
牛刀小试(150)
第八章德育(153)
思维导图(153)
考点梳理(153)
第一节德育概述(153)
第二节德育内容(156)
第三节德育过程(157)
第四节德育原则(161)
第五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163)
第六节德育模式(167)
牛刀小试(169)
第九章班主任与班级(172)
思维导图(172)
考点梳理(172)
第一节班主任工作(172)
第二节班级与班级管理(178)
第三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182)
牛刀小试(185)
第十章课外、校外教育(187)
思维导图(187)
考点梳理(187)
第一节课外、校外教育概述(187)
第二节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188)
第三节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与要求(189)
牛刀小试(190)
第十一章教育科学研究(192)
思维导图(192)
考点梳理(192)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概述(192)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194)
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96)
牛刀小试(201)
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学(204)
思维导图(204)
考点梳理(204)
第一节心理的实质(204)
第二节心理学概述(206)
牛刀小试(208)
第二章认知(209)
思维导图(209)
考点梳理(210)
第一节感觉(210)
第二节知觉(211)
第三节意识与注意(214)
第四节记忆(218)
第五节想象(225)
第六节思维(227)
牛刀小试(231)
第三章情绪、情感和意志(234)
思维导图(234)
考点梳理(234)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234)
第二节意志(238)
牛刀小试(243)
第四章个性心理(245)
思维导图(245)
考点梳理(245)
第一节需要与兴趣(245)
第二节能力(248)
第三节人格(252)
牛刀小试(260)
第五章社会心理与行为(262)
思维导图(262)
考点梳理(262)
第一节社会态度与社会知觉(262)
第二节印象形成(264)
第三节人际关系(265)
第四节群体心理(266)
牛刀小试(268)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270)
思维导图(270)
考点梳理(270)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况(270)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272)
牛刀小试(274)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275)
思维导图(275)
考点梳理(275)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275)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279)
第三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281)
牛刀小试(284)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286)
思维导图(286)
考点梳理(286)
第一节学习概述(286)
第二节行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289)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294)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98)
第五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300)
牛刀小试(301)
第四章学习心理(304)
思维导图(304)
考点梳理(305)
第一节学习动机(305)
第二节学习策略(313)
第三节学习迁移(320)
第四节知识的学习(324)
第五节技能的形成(331)
第六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337)
第七节态度与品德的形成(344)
牛刀小试(350)
第五章心理健康教育(353)
思维导图(353)
考点梳理(353)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353)
第二节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治疗(354)
第三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358)
第四节学生心理辅导(361)
牛刀小试(365)
第六章教学心理(368)
思维导图(368)
考点梳理(368)
第一节教学设计(368)
第二节课堂管理(374)
第三节教师心理(378)
牛刀小试(385)
第一章我国课程改革概述(388)
思维导图(388)
考点梳理(388)
第一节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与理论(388)
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及发展趋势(389)
牛刀小试(391)
第二章新课程带来的变革(393)
思维导图(393)
考点梳理(393)
第一节教育观念的变革(393)
第二节学习方式的变革(396)
第三节课程组织的变革(397)
牛刀小试(401)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404)
思维导图(404)
考点梳理(404)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404)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范畴(407)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409)
第四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410)
牛刀小试(413)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415)
思维导图(415)
考点梳理(415)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415)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原则、途径和方法(416)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418)
牛刀小试(420)
第一章教育法律基础(422)
思维导图(422)
考点梳理(422)
第一节教育法基本理论(422)
第二节教育立法、实施与监督(425)
第三节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427)
第四节依法执教和对教师的法制教育(430)
牛刀小试(432)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汇编(433)
思维导图(433)
考点梳理(433)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434)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442)
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449)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453)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457)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459)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463)
八、《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464)
九、《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464)
十、《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467)
十一、《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467)
十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476)
十三、《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478)
十四、《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483)
牛刀小试(483)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体系(487)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489)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
●学生与教师●课程
●教学●德育
●班主任与班级●课外、校外教育
●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词源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education一词由拉丁语educare而来,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导出”。
(二)教育的定义
一般说来,可以从社会和个体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
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的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1)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出现的教育活动,它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
(2)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2.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来说,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形态(教育的组织形式)
1.根据正规化程度,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1)正规教育: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其特点是统一性、连续性、标准化和制度化。
(2)非正规教育: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2.根据教育场所(横向),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1)家庭教育: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感染性、针对性、及时性和连续性。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家庭教育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为:①家庭教育的条件不平衡;②家庭教育易感情用事;③家庭教育比较封闭。
(2)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环境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社会组织等给予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
(3)学校教育:学校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一般称为“三结合”教育,也称教育合力,其中,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为“教”的主体具有的特点包括:①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②教育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授者;③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整个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④教育者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⑤教育者也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二)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活动是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
(三)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具体包括教育内容、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教育环境等。
四、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有意识地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动物界所谓的“教育”现象只是一种本能活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一代的成长。
因此,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详细介绍见本部分第二章第一节。
2018年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深度解析与备考指南 一、 考试背景与政策导向 2018年,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秉承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旨在为三湘大地选拔出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扎实、教育情怀深厚的优秀教师。此次考试的组织,不仅是落实国家教育改革政策、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的重要举措,更是湖南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考试大纲的制定与更新,紧密围绕着新时代对教师职业素养的新要求,强调教师的育人理念、学科知识、教学技能以及职业道德规范。 二、 考试内容全面解读 2018年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部分,是一个涵盖广泛且深度兼具的模块,旨在全面考察考生对教育事业发展规律、教育理论体系以及教育实践操作的掌握程度。以下将对该模块的核心内容进行详尽剖析: 1. 教育学原理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深入探讨教育的社会属性与历史演变,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重点梳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如儒家教育思想(“学而时习之”、“因材施教”等)、道家教育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以及墨家教育思想(“兼爱非攻”与教育的普及性)。同时,关注西方教育思想的流派,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启蒙运动时期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裴斯泰洛齐的直观教学法;以及近代实证主义教育家如赫尔巴特、杜威的教育理论。理解这些思想如何塑造了现代教育的面貌,以及它们在当今教育实践中的借鉴意义。 教育的性质与功能: 深刻理解教育作为社会现象的本质,它既是社会发展的先导,也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分析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包括智力发展、道德品质形成、个性健全发展等方面。阐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多重功能:文化传递与创新功能、经济发展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化功能。理解教育如何服务于社会进步,如何培养合格的公民,如何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 教育体制与制度: 熟悉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包括各级各类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设置、特点、发展现状及改革方向。理解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如学制、学校系统、教育管理体制等。关注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掌握其核心条款和精神,理解其在规范教育行为、保障教育权益方面的重要性。 2. 教学论及其方法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深刻理解教学过程的本质,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分析教学过程中认识规律、社会历史规律、身心发展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掌握教学诸规律,如教学的循序渐进性、巩固性、启发性、直观性、发展性等,并理解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 教学原则: 学习并理解教育学中提出的各项教学原则,如教育性原则、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主动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结合原则(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生产劳动结合等)。重点在于理解每项原则的内涵,以及如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践行这些原则。例如,“因材施教”不仅仅是针对学习成绩差异,更包含对学生个体兴趣、潜能、发展步调的尊重与关注。 教学方法与手段: 掌握各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实践法、演示法、游戏法、谈话法等。分析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虚拟现实教学等,并认识到它们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重要性,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组织形式: 熟悉并能辨析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如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个别教学、混合教学模式等。理解不同组织形式的特点、优势与不足,以及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情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组织形式。 3. 德育理论与实践 德育的定义、目的与意义: 深刻理解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分析德育在个体品德形成、社会规范内化、价值观念塑造中的关键作用。 德育的原则: 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包括疏导原则、一致性原则(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家长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一致性)、正面教育原则、尊重学生原则、个体差异原则、知行结合原则、持之以恒原则等。理解这些原则如何在实际德育工作中指导教师的行为。例如,“疏导原则”强调循循善诱,而非简单粗暴的训斥。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熟悉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如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实践活动、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渗透、校园文化建设等。掌握具体的德育方法,包括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践养成法、陶冶教育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法、情境教育法等。理解如何将说理性、榜样性、实践性、情感性等多种德育方法有机结合,形成系统有效的德育体系。 班主任工作: 重点关注班主任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理解班主任工作的职责与内容,包括班级组织管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家校联系等。熟悉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如制定班级公约、开展主题班会、家访、个别谈话等。 4. 心理学基础与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流派: 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基本概念(如心理现象、意识、无意识、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简要了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如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等,理解它们对理解人类行为和学习的不同视角。 学习心理学: 深入理解学习的实质,包括学习的定义、类型(如动作技能学习、认知技能学习、知识学习等)。重点掌握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如联想主义(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认知主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加涅的学习层次理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理解这些理论在解释学习过程、指导教学设计中的价值。 发展心理学: 了解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与教育密切相关的儿童青少年阶段的发展特点。熟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以及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情绪、社会性发展特征。理解“最近发展区”(Vygotsky)概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个体差异心理: 关注学生在学习、个性、智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理解智力、学习风格、兴趣、动机等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掌握如何识别和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实施因材施教。 意志与情绪: 理解意志的发生、发展及其在学习和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掌握情绪的种类、功能及其对学习的影响。了解如何调控学生的情绪,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5.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的特点与类型: 了解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掌握不同类型的教育研究,如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描述性研究、相关性研究、实验性研究、行动研究等。 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熟悉并能初步运用一些基本的教育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理解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以及操作步骤。 三、 备考策略与建议 1. 系统梳理,构建知识框架: 考生应以考试大纲为指引,将上述各个模块的知识点系统梳理,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建议制作思维导图或知识结构图,帮助自己理清知识脉络,形成整体认知。 2. 回归教材,精读细研: 考试内容紧贴教材,切忌“刷题”而忽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考生应仔细阅读相关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书籍,特别是对核心概念、重要理论、经典案例的理解要深入。 3.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育理论最终要服务于教育实践。备考过程中,应积极思考理论知识在现实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当前教育热点问题,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例如,在学习“因材施教”原则时,可以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体现这一原则。 4. 掌握重点,突出难点: 明确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历年真题是了解考试重点和命题趋势的绝佳途径,考生应充分利用历年真题进行分析和练习。 5. 强化记忆,灵活运用: 对于重要的理论、原则、概念,要做到熟练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在答题时,不仅要能准确表述,更要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分析和论述。 6. 模拟演练,提升应试能力: 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考生应进行模拟考试,熟悉考试流程,掌握答题时间分配技巧,锻炼在压力下思考和作答的能力。 结语 2018年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模块,是对考生教育素养的一次全面检验。只有深入理解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系统掌握教育理论精髓,并将其内化为指导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为湖南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