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機製解構與評估》是由參與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機製工作的研究人員經過五年多時間的文獻整理、調查研究、數據分析、谘詢討論,結閤試點工作心得體會編撰而成,包括碳排放權交易機製設計中需要考慮的關鍵要素,每個環節的設計思路、可能麵臨的問題與障礙,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除此以外,《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機製解構與評估》還從三個層麵對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機製的運行效率、宏觀影響、微觀影響進行瞭定量評估分析,得到瞭一些有助於國傢碳市場建設的結論與啓示。最後,《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機製解構與評估》將廣東省政府在碳排放權交易機製試點期間頒布的主要政策文件附後,供讀者參閱。
《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機製解構與評估》主要內容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國際碳排放權交易機製的經驗介紹與廣東省能源消費、碳排放特點分析,為碳排放權交易機製的設計奠定基礎;第二部分詳細解析瞭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機製的設計與運行,主要針對試點期間(2011—2015年)碳排放權交易機製的關鍵要素進行解析,包括如何篩選納入碳交易機製的行業、配額總量估算、分配方案設計、MRV機製設計方法、碳市場分析等;第三部分采用ICA/P/CGE-GD模型和DEA模型分彆對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機製的宏觀、微觀影響進行瞭評估,發現廣東省碳交易機製具有顯著的降低社會減排成本的效果,但是在運行效率方麵有待提高。研究發現,碳排放權交易機製的各要素之間密切相關,環環相扣,判斷某項要素投入規模是否閤理需要結閤其他投入要素的狀況,切忌進行橫嚮單項指標比較,或將某種投入要素進行標準化處理。從管理效率的影響要素來看,碳交易機製覆蓋碳排放量大小、碳排放權配額上限鬆緊、企業盈利能力、減排潛力等要素對ETS管理效率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第四部分為政策匯編,將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機製試點期間頒布的重要政策文件收集整理,按照時間序列附錄,以便讀者查閱。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進展迴顧
第二節 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機製的經驗與成效
第二章 國際碳排放管理機製的實踐運行與得失剖析
第一節 國際主要碳排放權交易機製的建設與實踐
第二節 典型碳排放權交易機製的得失剖析
第三章 廣東省能源消費現狀及主要特點
第一節 廣東省能源消費總量與結構
第二節 廣東省能源流嚮與消費演變特徵
第四章 廣東省碳排放現狀及主要特點
第一節 廣東省碳排放總量和碳流圖
第二節 廣東省碳排放增長的驅動力分解
第五章 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機製的管理範圍與配額總量研究
第一節 國際碳交易體係的行業選擇機製綜述
第二節 我國區域碳交易體係的行業選擇機製研究
第三節 廣東省碳交易體係的行業篩選方法研究
第四節 廣東省碳排放權配額總量研究
第六章 廣東省碳排放權配額分配機製研究
第一節 國內外碳排放權配額分配機製
第二節 廣東省碳排放權配額分配方案研究
第三節 廣東省碳排放權配額分配方案的關鍵要素剖析
第七章 企業碳排放監測、報告與核查
第一節 基本概念及國內外研究情況
第二節 廣東省現有計量、監測水平
第三節 企業碳排放報告指南編製
第四節 核查規則與核查質量
第五節 關鍵問題剖析與建議
第八章 廣東省碳市場的運行軌跡及政策脈絡
第一節 碳市場要素分析
第二節 一級市場分配和交易
第三節 二級市場情況及分析
第四節 廣東省碳市場展望與建議
第九章 廣東省碳交易機製微觀影響評價
第一節 碳交易機製運行效率評價
第二節 配額分配製度對企業成本和效益的影響
第十章 廣東省碳交易機製的宏觀經濟影響分析
第一節 碳交易政策宏觀評估研究概述
第二節 建模原理及碳交易政策評估目標、方法
第三節 廣東省碳交易機製對經濟影響的評估結果
第四節 ICAP/CGE-GD模型評估結論與建議
附錄
前言/序言
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社會麵臨的共同挑戰,中國在全球氣候風險治理進程中錶現齣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推動瞭《巴黎協定》的達成和生效。2015年中國嚮《聯閤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的國傢自主減排貢獻方案中,提齣要在我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基礎上穩步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係建設,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作為實現國傢自主減排行動目標的一項重要行動措旌,以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我國碳市場建設起步於2011年啓動的兩省五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廣東省承擔瞭先行先試省級碳交易試點任務,2013年廣東省碳市場正式上綫運行,至今已經運行瞭三個履約周期,連續兩年100%履約率,減排效果顯著、市場運行平穩。截至2016年年底,廣東省碳交易現貨市場配額纍計成交已達4700多萬t,總成交額為12.61億元,已經成為中國第一大、世界第三大規模碳市場;80%以上的控排企業實現瞭碳強度下降,為廣東省“十二五”碳強度目標的超額完成和産業轉型升級工作做齣瞭突齣貢獻。作為國內第一個上綫運行的省級碳交易試點機製,廣東省結閤自身特點進行許多創新性探索:首創瞭碳強度減排目標下的配額總量管理製度、存量企業與新上項目分彆預算管理與流轉銜接製度、省市分級管理製度、積極探索有償拍賣與免費分配相結閤的配額分配方式等,廣東省試點充分發揮瞭“排頭兵、先行地、試驗區”功能,體現齣省級碳交易機製在架構和管理層級上的特點。
根據全國碳市場建設計劃,國傢碳排放權交易機製將於2017年啓動,除瞭目前已經完成碳排放權交易機製試點的七個地區,我國大部分省市還沒有建立碳排放權交易機製的經驗,如何在短時間內快速深入地瞭解碳排放權交易機製中各要素的關係?在國傢碳交易機製整體框架下,構建本土碳交易機製需要重點考慮哪些問題?如何評估設計效果?是這些地區亟需解決的問題。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作為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機製的牽頭研究單位,得到中國清潔發展機製贈款項目“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項目”、英國戰略繁榮基金項目(SPF)“廣東省碳排放交易機製影響評估”、廣東省低碳發展專項資金等項目支持,在國傢和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的領導和精心組織下,參與和見證瞭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機製的誕生和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深刻感受到,碳排放權交易機製設計是一項實操性非常強的係統工程,從機製管理架構設置到控排企業篩選,從減排目標到碳抵消規則,從配額總量設定到配額分配方法,從注冊登記係統到碳市場風險控製,各個部分環環相扣,每個環節相對獨立但又密切相關,為此,機製實施前進行各要素的科學性、科學性分析和機製係統性效果評估都不可或缺。
本書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戰略與低碳發展研究室負責完成,根據作者團隊參與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機製研究工作的體會、與其他試點地區的交流,以及與同行研討過程中得到的啓發思考,對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機製的各要素進行解構,將政策還原為每個環節的設計思路,通過展現政策背後的理論研究過程,對碳交易機製進行深度分析,為地方政府參與國傢碳市場建設提供試點經驗,推動國傢碳排放權交易體係順利開展。在此衷心感謝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應對氣候變化處的信任與支持,感謝共同參與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機製研究設計的其他機構夥伴們。
本書主要編寫人員如下:第一章:趙黛青;第二章:王樂;第三章和第四章:趙黛青、林楚彬;第五章:王文軍;第六章:駱躍軍、王文軍;第七章:漆小玲、謝鵬程;第八章:駱誌剛,高國輝;第九章:王文軍、駱躍軍;第十章:汪鵬、任鬆彥。本書各章內容僅代錶作者對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機製的理解,由於編者水平有限,作者文字風格各異,本書難免有不妥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文責作者自負。
趙黛青
201612.20
聚焦中國區域氣候治理與綠色金融創新:跨學科視角下的政策實踐與未來展望 一部深入剖析中國地方氣候治理體係構建、碳市場運行機製及其對區域經濟轉型影響的權威著作。 本書集結瞭環境經濟學、氣候政策學、區域發展戰略以及金融工程等多個領域的頂尖學者與資深政策分析師的集體智慧,旨在提供一個全麵、多維度的框架,用以理解和評估中國在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地方層麵的製度創新、市場化工具的有效性及其麵臨的深層挑戰。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超越宏觀層麵的國傢戰略,深入探討在缺乏統一、成熟的全國性法律和監管體係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如何成為氣候行動的關鍵驅動力,以及市場機製如何在不同行政層級間被部署和優化。它不是對某一特定試點地區的詳盡案例研究,而是構建瞭一個比較分析的理論模型,用以審視中國在推動碳排放管理體係化、規範化進程中所采用的多元化路徑。 第一部分:區域氣候治理的製度基礎與演進邏輯 本部分首先梳理瞭中國區域氣候治理的製度生態。它著眼於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行政資源分配與環境規製強度之間的復雜關係。內容詳盡闡述瞭不同類型區域(如經濟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與資源依賴型區域)在麵臨減排壓力時,其內部的政策製定過程、利益協調機製以及政策工具的選擇偏好。 環境規製差異性研究: 詳細分析瞭“一刀切”式環境政策與基於區域稟賦的差異化減排目標設定之間的張力。重點探討瞭地方政府在執行中央環境政策時,如何進行“政策截留”或“政策強化”的動態過程,並評估這些地方性調整對區域産業結構升級的實際推動作用。 跨區域環境協作機製的構建: 探討瞭在流域管理、區域協同發展規劃(如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框架下,如何建立跨行政邊界的減排協同與汙染協同控製機製。這部分內容聚焦於“外部性”的內部化,即如何通過建立有效的區域間補償或激勵機製,解決“鄰避效應”與“搭便車”現象。 地方政策創新的驅動力分析: 深入剖析瞭促使地方政府超越最低閤規要求,主動探索氣候治理新工具的內生與外生驅動力,包括政治晉升激勵(“綠色政績觀”)、中央巡視壓力以及社會公眾的參與度提升。 第二部分:市場化減排工具的理論建模與普適性評估 本書的理論核心部分,聚焦於將市場機製嵌入到不成熟的區域治理結構中所麵臨的理論挑戰與實踐悖論。它不局限於任何單一的試點設計,而是抽象提煉瞭不同類型市場化工具的通用設計要素,並以理論模型來預測其在不同市場成熟度下的潛在績效。 配額分配的效率與公平性分析: 探討瞭在區域市場建立初期,采用曆史排放法、基準綫法或最優技術法等不同配額分配方案對不同行業(高耗能、高排放與新興低碳産業)的影響。內容著重於“碳泄漏”風險在區域層麵的識彆與量化模型,而非具體的操作細節。 閤規成本與經濟影響的宏觀模擬: 運用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對區域性碳市場啓動可能産生的宏觀經濟效應進行模擬。評估其對區域GDP增長率、通貨膨脹水平以及特定勞動密集型産業的轉移傾嚮的影響,旨在提供一套評估市場乾預宏觀成本的理論工具箱。 碳金融工具的潛力與約束: 考察瞭碳遠期、碳期權以及區域綠色債券等金融創新工具在風險管理與價格發現中的作用。重點分析瞭在地方性法規不完全統一的背景下,如何確立這些金融産品的法律效力、清算標準與交易監管框架,以防範係統性金融風險。 第三部分:績效評估指標體係的構建與前瞻性展望 本部分著眼於如何科學、客觀地衡量區域氣候治理措施的長期有效性,並為未來政策的迭代升級提供理論指導。 多維績效評估框架的構建: 提齣瞭一個包含環境效益(減排量)、經濟效率(閤規成本/效益比)、社會公平性(收入再分配效應)和製度穩健性(監管成本與閤規穩定性)的四維度評估指標體係。這套體係旨在超越簡單的“減排量”計數,深入探究政策實施的綜閤可持續性。 監管能力與市場誠信度研究: 深入分析瞭地方監管機構在數據質量核查、違規行為監測與嚴厲處罰方麵的能力差異。探討瞭市場參與者對監管體係信任度的變化如何影響其長期閤規意願,並識彆齣可能導緻市場失靈的“監管俘獲”風險點。 邁嚮全國統一市場的過渡策略: 展望瞭區域性治理體係如何平穩過渡到更高級彆的、全國性的監管框架。討論瞭區域實踐經驗(例如在行業覆蓋範圍、價格機製設計上的成功嘗試)應如何被提煉、標準化,並融入到更廣泛的國傢氣候戰略中。內容側重於製度遺産的繼承與重構,而非對現有試點機製的詳細描述。 本書麵嚮的讀者群體包括: 氣候變化政策製定者、區域經濟規劃師、環境經濟學研究人員、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與可持續發展部門、以及關注中國綠色轉型的投資者和行業分析師。它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刻的政策洞察力,為理解中國復雜而充滿活力的氣候治理實踐提供瞭一套不可或缺的理論與分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