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中的革命(新譯本)

科學中的革命(新譯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I.伯納德·科恩 著,魯旭東;趙培傑 譯
圖書標籤:
  • 科學史
  • 科學哲學
  • 知識論
  • 革命
  • 托馬斯·庫恩
  • 科學方法論
  • 範式
  • 學術著作
  • 曆史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4675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49796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2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科學的革命史觀做瞭深刻全麵的述評,並對四個世紀以來的近現代科學革命進行瞭詳盡的記述。在科學革命的概念史研究方麵,《科學中的革命》堪稱經典。在對科學史的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科恩發現,所有科學中的革命(廣義的科學革命)都要經過四個主要的前後相繼的階段。科恩所提齣的劃分科學革命的四個階段和判斷科學革命發生與否的四項標準,構成瞭他在本書中的分析框架。據此,他對自17世紀以來的科學史進行瞭詳細的考察,細心地梳理瞭“revolution”這個概念從科學的專業領域被引入社會政治領域,最終又返迴到有關科學評價的討論中的曆史,以及在這一過程中這一概念含義的演變和不同人使用這一概念時賦予的不同含義。


作者簡介

I.伯納德·科恩,自然科學史之父薩頓在哈佛親炙的第一代的兩大門徒之一,並在薩頓之後接手國際quan威科學史雜誌ISIS的主編多年,生前是哈佛大學科學史係Victor Thomas冠名教席的終身教授。他是牛頓《原理》現代版的quan威編輯與注釋者。其他代錶作包括:《科學中的革命》、《牛頓物理學的誕生》、《牛頓的自然哲學》、《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相互影響》、《 本傑明·富蘭剋林的科學》、《傑佛遜、富蘭剋林、亞當斯與麥迪遜政治思想中的科學》等。

譯者簡介:魯旭東,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世界哲學》副主編,譯有《科學社會學》、《基督教世界中的科學與神學的論戰》、《希臘黃金時代的古代科學 》、《希臘化時代的科學與文化》等西方科學史的重要學術著作。

趙培傑先生,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副研究員。


目錄

前言
緻謝
第一部分 科學與革命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科學革命的幾個階段
第三章 鑒彆科學革命發生與否的證據

第二部分 曆史上對“革命”和“科學中的革命”的看法
第四章 “革命”概念的轉變
第五章 科學革命:對科學革命的首次承認
第六章 第二次科學革命及其他革命?

第三部分 17世紀的科學革命
第七章 哥白尼革命
第八章 開普勒、吉伯和伽利略:物理學中的一場革命?
第九章 培根與笛卡爾
第十章 牛頓革命
第十一章 維薩裏、帕拉塞爾蘇斯和哈維:生命科學中的一場革命?

第四部分 18世紀革命概念的變化
第十二章 啓濛運動時期的變革
第十三章 18世紀的科學革命觀
第十四章 拉瓦锡與化學革命
第十五章 康德所謂的哥白尼式革命
第十六章 德國不斷變化著的革命語言
第十七章 工業革命

第五部分 19世紀的科學進步
第十八章 依靠革命還是經由進化?
第十九章 達爾文革命
第二十章 法拉第、麥剋斯韋和赫茲
第二十一章 一些其他的科學發展
第二十二章 三位法國人的觀點:聖西門、孔德和庫爾諾
第二十三章 馬剋思和恩格斯的影響
第二十四章 弗洛伊德革命

第六部分 20世紀——革命的時代
第二十五章 科學傢的觀點
第二十六章 曆史學傢的觀點
第二十七章 相對論和量子論
第二十八章 愛因斯坦論科學中的革命
第二十九章 大陸漂移和闆塊構造理論:地球科學中的革命
第三十章 結論:作為科學革命特徵的改宗現象
補充材料
1.1 科學革命與政治革命的比較
4.1 馬修·雷恩與英國革命
4.2 剋倫威爾與革命
4.3 宗教改革即為革命
5.1 革命、創新和改良
5.2 16世紀的人文主義與科學中的革命:維薩裏和哥白尼
5.3 數學中的革命
7.1 哥白尼對科學實在論的革命性倡導
7.2 17世紀人們對哥白尼和天文學的一些看法
7.3 路德、梅蘭希頓和多恩
7.4 J.-S.巴伊與史學傢虛構的革命
9.1 弗朗西斯·培根的“科學革命”
9.2 笛卡爾和數學中的革命
11.1 約翰·弗賴恩德論哈維和醫學
11.2 帕拉塞爾蘇斯與革命
13.1 J.-S.巴伊的科學革命論
13.2 西默和馬拉自稱的革命
14.1 恩格斯對拉瓦锡在化學中的革命與馬剋思在經濟學中的革命所做的比較
14.2 利希滕貝格論科學中的革命和拉瓦锡的化學革
15.1 休謨的所謂哥白尼革命
18.1 一些19世紀論述科學中革命的理論傢
18.2 革命和進化:馬剋思,彭加勒,玻爾茲曼,馬赫
18.3 剋洛德·貝爾納論述科學發展的著作中對進化革命的比較
19.1 達爾文的革命意識
21.1 福格特:曾經身為政治革命者的科學傢
23.1 恩格斯關於科學中的革命的一些論述
24.1 “戀父情結(The Electra ComDlex’)”
25.1 對20世紀科學傢的科學革命觀的一些補充
25.2 一場柏格森革命?
25.3 社會科學中的革命
26.1 20世紀一些替代科學革命的學說
26.2 迪昂論科學中的進化與革命
29.1 庫恩對大陸漂移編史學的影響
關於引文和參考文獻的注釋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穿越時空的思想探索:一部關於科學、哲學與社會變遷的宏大敘事 書名:《時間的褶皺:從古希臘到量子革命的知識脈絡》 作者:阿諾德·費希爾(虛構) --- 導言:知識的河流與岸邊的迴響 本書並非一部單純的科學史編年,而是一次對人類認知結構進行深度探查的旅程。我們試圖勾勒齣,自人類第一次仰望星空,試圖用邏輯和數學來馴服混沌以來,知識是如何一步步構建、碰撞、顛覆,並最終塑造瞭我們今天所棲居的世界觀。《時間的褶皺》追溯的,是那些被曆史長河衝刷、卻又在關鍵時刻決定瞭文明走嚮的“思想轉嚮點”。 我們將在古希臘城邦的集市中聆聽畢達哥拉斯的神秘音符,見證柏拉圖的洞穴寓言如何為後世的理性主義奠定瞭基石;隨後,我們將目光投嚮中世紀的修道院,探討亞裏士多德的邏輯如何被保存、誤解與重塑,成為橫跨韆年的知識權威;而真正的風暴,則在文藝復興的曙光中醞釀。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知識是如何獲得其“權威性”的? 這種權威性是源於無可辯駁的證據,還是強大的社會結構與既得利益集團的支撐? 第一部:秩序的建立與古典的黃昏(約公元前600年 – 公元1400年) 第一章:宇宙的幾何學與靈魂的和諧 本章深入探討瞭早期哲學傢們如何試圖以簡潔的數學原則來解釋紛繁復雜的世界。從米利都學派對“本原物質”的追問,到德謨剋裏特原子論的驚人預見,我們關注的重點在於,這些早期的理論構建是如何與當時的宗教、政治權力結構産生微妙的互動。亞裏士多德的物理學——如“落體運動”和“四元素說”——之所以能統治西方思想一韆多年,並非僅僅因為其觀察的準確性,而是因為它提供瞭一個完備、自洽且符閤神學邏輯的宇宙圖景。我們分析瞭托勒密體係的數學美感,它在維護地心說這一社會穩定基石中的關鍵作用。 第二章:信仰與理性的邊界 中世紀的知識傳承是艱難而脆弱的。在這一部分,我們將聚焦於伊斯蘭黃金時代學者們對古希臘文本的保護與發展,特彆是在代數學(Algebra)和光學(Optics)領域的突破。隨後,本書將探討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如何試圖在奧古斯丁的“信仰高於一切”與亞裏士多德的經驗邏輯之間架設橋梁。阿奎那的工作代錶瞭那個時代智力上的最高成就,但其對“終極真理”的依賴,也預示瞭這種思維模式在麵對新現象時的局限性。 第二部:範式的撼動與新世界的誕生(約公元1500年 – 1850年) 第三章:天體的新秩序與“不可見之手” 哥白尼的日心說並非一蹴而就的勝利,而是一場漫長的、充滿政治風險的論證。本章細緻描繪瞭這一“空間革命”背後的社會動因:印刷術的普及、航海大發現對精確導航的需求,以及宗教改革對既有權威的侵蝕。伽利略的工作如何將數學從純粹的抽象工具轉變為描述自然法則的語言,並將這種方法論推廣到對運動的精確測量。我們探討開普勒的橢圓軌道,它打破瞭“完美圓形”的柏拉圖式執念,標誌著認知上的一個關鍵讓步。 第四章:力的統一與機械宇宙的巔峰 牛頓的《原理》是人類智力史上一個裏程碑式的綜閤。本書將重點分析牛頓如何成功地將地麵物理學與天體物理學統一在萬有引力這一簡潔的法則之下。我們不僅討論瞭微積分的發明,更重要的是,牛頓力學提供瞭一個完全決定論的宇宙模型——一個可以被完全預測、精確運轉的巨大鍾錶。這極大地增強瞭啓濛運動對“理性主宰”的信心,並直接催生瞭古典經濟學中的“看不見的手”等社會科學模型。 第五章:能源的革命與知識的加速 工業革命不僅僅是蒸汽機和紡織機的發明。它是熱力學和電磁學的先聲。本章考察瞭焦耳、法拉第、麥剋斯韋等人如何從對“物質”的樸素理解,轉嚮對“場”和“能量轉換”的抽象認知。能量守恒定律的提齣,是對牛頓機械論的有力補充,它首次將“不可見”的能量形態納入科學的嚴密計算之中,為人類徵服自然界提供瞭實實在在的工具。 第三部:實在的消解與知識的重構(約公元1850年至今) 第六章:物質的迷霧與經驗的邊界 進入二十世紀,科學的確定性開始瓦解。愛因斯坦的狹義與廣義相對論,如同兩把利斧,徹底重塑瞭我們對時間、空間和引力的理解。本書著重分析瞭這些理論如何顛覆瞭牛頓體係中絕對時空的觀感,並探討瞭它們在哲學上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挑戰。我們不再是宇宙的中心,甚至連時間本身也不是絕對的參照係。 第七章:概率的統治與觀察者的睏境 量子力學的誕生是人類認知中最深刻的斷裂之一。我們不會陷入復雜的數學推導,而是聚焦於其哲學含義:不確定性原理、波粒二象性,以及哥本哈根詮釋中“觀察者”所扮演的核心角色。知識不再是關於“事物本身是什麼”,而逐漸變成瞭“我們能從事物中測量齣什麼”。這使得科學探索從尋找“最終答案”轉嚮瞭接受“內在的概率性”。 第八章:信息時代的知識生態 最後,本書將目光轉嚮當代,考察信息論、控製論以及生物學革命(如DNA結構的發現)如何將科學的邊界擴展到生命係統和人工智能。知識的獲取方式、驗證標準以及社會對科學的信任,在互聯網時代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如何區分科學共識與僞科學敘事?在海量信息中,新的“權威性”又將如何誕生? --- 結語:懸而未決的探索 《時間的褶皺》旨在展示,人類的知識體係是一個動態的、充滿張力的結構。每一次重大的科學突破,都伴隨著一次深刻的哲學危機和社會動蕩。我們所珍視的“真理”,往往隻是在特定曆史條件下,最能解釋當前現象的有效模型。本書帶領讀者穿越數韆年的思想風暴,最終目的是為瞭更好地理解我們此刻所站立的知識高地,以及前方那片仍然廣袤無垠、充滿未知可能性的思想原野。這部著作,獻給所有不滿足於既有答案,並願意與曆史上的偉大頭腦進行對話的求知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這本書中關於“範式轉換”的論述留下瞭極為深刻的印象,作者對於科學知識積纍過程的理解,顯然超越瞭簡單的綫性進步論。他極其犀利地指齣瞭,科學的進步往往不是漸進的,而是在特定時刻,通過劇烈的、顛覆性的“革命”來實現的。這種對科學發展非連續性的強調,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它讓我們明白,真正的創新往往需要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勢,需要一種近乎“信仰”的勇氣去挑戰既有的權威體係。書中的論據選取極為精準,每一個案例都被精心挑選,以支撐其核心論點,它們像精密的齒輪一樣嚙閤在一起,共同驅動著論證嚮前發展。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句子,因為它們往往蘊含著對科學史運行規律的深刻洞察,這種需要“二次消化”的內容,恰恰說明瞭其思想的密度和深度,絕非膚淺的科普讀物可以比擬。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絕不是那種讀起來讓人昏昏欲睡的學術專著。它有一種內在的張力,仿佛作者隨時準備掀起一場“思想風暴”。在描述關鍵實驗或理論誕生時,那種緊迫感和曆史必然性被渲染得淋灕盡緻,讓人不禁屏住呼吸,期待著下一個突破的降臨。作者對於曆史情境的描繪,也極其細膩入微,你會真切地感受到,那些偉大的思想傢們並非生活在真空之中,他們的理論構建是受到當時的社會環境、技術限製乃至個人情感狀態的深刻影響。這種“人性的還原”,使得那些理論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有血有肉的人類智慧的結晶。尤其是當討論到那些被後世修正或推翻的理論時,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得體,既肯定瞭其曆史功績,又不迴避其局限性,展現瞭一種非常成熟和審慎的曆史觀。這種讀起來酣暢淋灕,又不失深度的閱讀體驗,實在難得。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獨特的韻味,它不像純粹的學術著作那樣冷峻,也不像大眾科普那樣過於簡化,而是達到瞭一種完美的平衡——既有深度,又有溫度。作者善於運用形象的比喻和恰到好處的反問,來引導讀者的思考,使得復雜的概念能夠被直觀地理解,同時又不會損失其本義的復雜性。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科學與社會、科學與倫理交織的議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批判性思維,它不滿足於僅僅描述技術上的突破,而是深入探討這些突破對人類整體認知結構和社會價值體係帶來的深遠影響。閱讀下來,我最大的感受是知識的拓寬與視野的提升,仿佛被帶到一個高處,俯瞰整個科學思想的演變曆程,對“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所知道的”這個問題,有瞭全新的、更加成熟的認識。這不僅僅是一本科學史,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求知精神和理性力量的史詩。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實在是令人耳目一新,簡直就像是把一個枯燥的科學史課本,一下子搬進瞭現代的辯論賽場。作者對於概念的闡釋,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反而充滿瞭對曆史進程中那些關鍵轉摺點的敏銳洞察和近乎戲劇性的敘述能力。讀起來,你完全能感受到那種思想碰撞的火花,仿佛置身於伽利略與教廷、牛頓與笛卡爾,乃至於愛因斯坦與經典物理學的激烈交鋒之中。特彆是對於那些原本我以為已經定論的科學事件,作者總能挖掘齣隱藏在曆史迷霧下的多重解讀,迫使你重新審視那些“不證自明”的真理。它不僅僅是在陳述“發生瞭什麼”,更是在探討“為什麼會是這樣”以及“這種改變如何重塑瞭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書中對於科學哲學思辨的引入,處理得非常巧妙,既保證瞭學術的嚴謹性,又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讓人在享受知識盛宴的同時,也開始對“科學方法”本身進行深刻的反思。那種抽絲剝繭,層層深入的分析邏輯,著實讓人拍案叫絕,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曆史書,更像是在參與一場宏大的、跨越數百年的思想探險。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沒有采取那種傳統的綫性敘事,而是采用瞭主題驅動的方式,將復雜的科學發展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脈絡清晰得讓人驚嘆。每一章的過渡都處理得極其自然,仿佛每一個章節都是為瞭下一章節的論點做精準的鋪墊。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不同科學領域之間相互滲透和影響的描述,打破瞭學科壁壘的固有認知。比如,作者如何將光學實驗的進展與當時新興的數學工具聯係起來,這種跨領域的融會貫通,使得整個科學史的圖景變得立體而豐滿。閱讀過程中,我仿佛手持一張精密製作的思維導圖,所有的知識點都被巧妙地串聯起來,不再是零散的知識碎片,而是構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這種編排的功力,體現齣作者對材料的駕馭能力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讓人在閱讀過程中,既能領略到個彆天纔的偉大,更能把握住時代思潮和整體框架的演變軌跡,極大地提升瞭對科學發展的整體認知水平。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從北京發過來的,居然隻用個塑料袋!書也受傷瞭!應該對什麼失望?

評分

敘事學是文學研究中的熱門領域,而本成果所開展的“空間敘事研究”則是此領域中新的理論方嚮,是目前敘事學研究中最有發展前景、最具學術潛力的領域之一。其研究目的,是對傳統敘事學重視不夠甚至嚴重忽視的敘事的空間維度或敘事作品的空間元素進行係統考察,進而對敘事與空間所涉及的問題展開瞭全麵、係統的論述,從一個新的視角對敘事問題進行瞭深入的思考,屬於文藝基礎理論的創新研究,對於敘事學本身的學科建設,對於文學乃至其他學科的理論創新和研究方法的革新,都具有較為重大的價值。龍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齣生,文學博士,主要從事敘事學和文藝學基礎理論研究,主持過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和省級課題多項,論著獲省級以上科研成果奬多項。近年來所從事的空間敘事研究,拓展瞭敘事學研究的領域,是國內最早提齣建構“空間敘事學”的學者。

評分

亞.馬.遜無緣無故就把我使用達十年之久、無任何違規記錄的帳號給封瞭,侵.權到如此惡劣的地步,這在美國是嚴重的違憲行為!現在在這裏卻可以堂而皇之!這太可怕瞭!怕是下一個貝塔斯曼!大傢小心亞.馬.遜吧!

評分

亞.馬.遜無緣無故就把我使用達十年之久、無任何違規記錄的帳號給封瞭,侵.權到如此惡劣的地步,這在美國是嚴重的違憲行為!現在在這裏卻可以堂而皇之!這太可怕瞭!怕是下一個貝塔斯曼!大傢小心亞.馬.遜吧!

評分

從北京發過來的,居然隻用個塑料袋!書也受傷瞭!應該對什麼失望?

評分

亞.馬.遜無緣無故就把我使用達十年之久、無任何違規記錄的帳號給封瞭,侵.權到如此惡劣的地步,這在美國是嚴重的違憲行為!現在在這裏卻可以堂而皇之!這太可怕瞭!怕是下一個貝塔斯曼!大傢小心亞.馬.遜吧!

評分

書籍內容不錯,值得一看。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