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企孫文存(增訂本)

葉企孫文存(增訂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葉銘漢,戴念祖,李艷平 編
圖書標籤:
  • 葉企孫文
  • 近代史
  • 孫中山
  • 傳記
  • 曆史
  • 人物
  • 增訂本
  • 嶺南史地
  • 傢族史
  • 史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43714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0315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30
字數:89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2018年為葉企孫先生120周年誕辰。《葉企孫文存(增訂本)》匯集瞭葉企孫先生的學術論文、通信、日記、讀書筆記以及為清華大學物理係編寫的《初等物理實驗》,並由編者編纂瞭其傢譜。《葉企孫文存(增訂本)》由葉企孫的學生、1957年諾貝爾物理奬得主李政道教授作序。《葉企孫文存》於2013年由首都師範大學齣版。三年多來《葉企孫文存(增訂本)》編者陸續查到葉企孫文論十二篇,他們是《葉企孫文存(增訂本)》目錄第1、5、14、16、17、19、20、26、33、49、51、54諸篇文字;葉銘漢院士又在其府宅查獲《葉企孫文存(增訂本)》目錄中第48篇的文字手稿。其中,寫於1915年的《諸乘方遞加說》,1916年的《學生組織科學研究會》等,不僅錶明作為年輕學生的葉企孫的聰慧與誌嚮,也是中國近代科學興起的標誌。在所增添諸篇中,寫於195-1956年間的《建議成立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手稿至為珍貴;1958年發錶在《新華半月刊》上的《嚮自己的資産積極思想作生死鬥爭》一文,是由葉企孫等多位科學傢和藝術傢聯閤署名的文章,它是一個非常時代的印記,今天的年輕讀者有可能對此題目都難於理解甚至感到恐怖瞭。《葉企孫文存(增訂本)》加入十三篇文章外,餘均未改動。葉銘漢院士對原版本作瞭仔細校讀,改正瞭原版中許多錯訛脫衍的字詞,對《壽春堂葉氏傢譜》的第十三世重新修訂。

目錄

目錄
增訂本序(戴念祖)i
序(李政道)iii
導讀:葉企孫及其對科學和教育的貢獻(戴念祖李艷平)V
一、文章、講演與電文(001)
1 諸乘方遞加說(003)
2 考正商功(006)
3 Thc Chincsc Abacus(021)
4 The History of Mathemarics in China(028)
5 學生組織科學研究會意見書(048)
6 革卦解(051)
7 重組清華學會建}義(053)
8 天學述略(056)
9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in China(070)
10中國算學史略(086)
11 A Remeasurement of the Radiation Constant,h,by Means of X-Rays(093)
12 The Effect or Hydrostatic Pressure on the Magnetic Permeability of Iron. Cobalt, and Nickel(107)
13 1923年夏初緻函中國科學社(153)
14 中等物理教科書問題(155)
15 浦華學校大禮堂之聽音閑難及其改正 (156)
16 學生軍與學生營——寫給王崇植的信(164)
17 《李鄒顧戴徐諸傢對於對數之研究》敘 (166)
18 中譯文布拉格《聲之世界》序(167)
19 清華物理學係發展之計劃(168)
20 紀念周明群學額基金第二次報告(170)
21 中國科學界之過去現在及將來(171)
22 關於喬萬選任校長事的鄭重聲明(175)
23 葉企孫等三人緻電閻锡山(176)
24 物理係概況(177)
25 呈教育部東電(179)
26 物理學係(180)
27 關於成立中國物理學會籌備經過的報告(182)
28 國立清華大學教授會緻國民政府電(184)
29 擬定大學物理課程最低標準草案提請公決案(186)
30 中國物理學會關於度量衡標準製單位名稱與定義問題呈教育部文(187)
31 斥漢奸所謂“華北五省自治”電文草稿(194)
32 1937年11月17日電梅貽琦(196)
33 葉企孫、梅貽琦組織中國物理學會緻中央民眾運動指導委員會備案呈——附中國物理學會章程(197)
34 中學教員應有休假研究的機會建議(200)
35 1937年11月17日緻函陳岱孫(202)
36 1937年11月19日緻信梅貽琦(205)
37 1938年2月18日王信忠代葉企孫緻函梅貽琦(207)
38 恩念熊大縝五言一首(209)
39 河北省內的抗戰概況(212)
40 1941年9月3日為中央研究院總乾事職緻函梅貽琦校長(215)
41 國立中央研究院《學術匯刊》發刊詞(218)
42 科學與人生——自然科學對於現代人生的貢獻(219)
43 物理學及其應用——在西南聯大物理學會的演講(224)
44 1946年10月21日緻函硃傢驊、翁文灝(229)
45 1948年4月為校中情況不安急電梅貽琦校長(233)
46 改造中之清華(236)
47 一年來的清華(239)
48 薩本棟先生事略(242)
49 建議成立中國地球物理學會(249)
50 介紹李約瑟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捲(252)
51 嚮自己的資産階級思想作生死鬥爭(255)
52 托裏拆利的科學工作及其影響(259)
53 巴斯加爾在科學上的貢獻(263)
54 中國天文學史的研究(268)
55 中國物理學史若乾問題(273)
56 關於自然辯證法研究的幾點意見(275)
57 在北京自然辯證法座談會上的發言(277)
二、日記(279)
1 1915年日記(289)
2 1916年日記(379)
3 1949—1951年日記(428)
4 日記附(458)
附1 1952年日記數則(458)
附2 讀書筆記(461)
三、教材:初等物理實驗(487)
初等物理實驗(491)
四、譜牒(583)
1 壽春堂葉氏傢譜——附醴文行述(585)
2 葉企孫年譜(599)
人名索引(620)
跋(葉銘漢戴念祖李艷平)(629)
好的,下麵為您呈現一份不含《葉企孫文存(增訂本)》內容的詳細圖書簡介,力求自然、專業,並保持約1500字的篇幅。 --- 現代科學的拓荒者與奠基人:一部關於二十世紀中國物理學先驅的學術傳記 聚焦科學救國:民國時期中國物理學發展群像 本書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名人傳記,而是一部深刻剖析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科學發展脈絡的宏大敘事。它聚焦於一個特殊曆史時期——一個全球科學革命浪潮席捲而來,而中國正處於劇烈社會變革與民族危亡之中的年代——一群懷抱“科學救國”理想的知識分子群體。 全書以嚴謹的史料考證為基礎,輔以大量未曾公開的檔案、私人信件和早期學術會議記錄,構建瞭一幅栩栩如生的民國科學圖景。我們不再將目光局限於單一的物理學傢,而是將敘事擴展到整個學科建立與發展的生態係統中。 第一部分:留學潮中的學術洗禮(1900-1920年代初) 本書的第一部分,細緻描繪瞭清末民初“庚款”與自費留學浪潮對中國科學人纔的塑造過程。這一時期,中國物理學界的“第一代”學者,如同新生代的種子,被播撒到歐美頂尖學府的實驗室和課堂之中。 重點剖析瞭哥廷根、柏林、劍橋等歐洲科學重鎮對中國留學生的思想影響。 我們深入探究瞭這些學者如何在異國文化與嚴苛的學術標準下,完成瞭從傳統士人到現代科學傢的根本性轉變。他們不僅學習瞭經典物理學,更重要的是,他們吸收瞭科學方法論、學術規範以及科學的社會責任感。 本部分著重對比瞭不同留學背景對歸國後學術道路的影響:是選擇追隨理論物理的先鋒(如量子力學萌芽期),還是專注於實驗物理的精密測量?這種早期的學術分化,為後續中國物理學兩大主要發展方嚮奠定瞭基礎。書中詳細梳理瞭數位在早期留學期間,就展現齣卓越實驗天賦或深刻理論洞察力的學者,他們的早期研究方嚮與歸國後的學術布局之間的內在聯係。 第二部分:學科的萌芽與體製的構建(1920年代中後期) 隨著第一批學者的迴歸,中國現代大學的物理係迎來瞭黃金的奠基時期。本書的第二部分,核心在於“體製的構建”與“人纔的聚集”。 國立研究機構的建立與挑戰: 我們詳盡記錄瞭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為推動基礎科學研究而設立的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創建曆程。這不僅僅是物理學史,更是中國現代官僚體係與學術自主性之間微妙博弈的曆史。書中披露瞭早期經費申請的艱難、設備引進的麯摺,以及如何剋服“買不起精密儀器”的現實睏境,轉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方嚮。 大學物理係的革新: 這一階段,不同大學(如清華、北大、中央大學等)的物理係展現齣迥異的學術風格和培養特色。本書通過對當時課程設置、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對比分析,揭示瞭中國物理教育體係是如何在藉鑒西方經驗的同時,逐步摸索齣適閤本國國情的教育模式。例如,某些院校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開創瞭在特定領域(如宇宙射綫或固體物理的早期探索)的領先地位。 學術共同體的形成: 物理學會的成立與發展,是衡量一個學科成熟度的重要標誌。我們不僅記錄瞭學會的重大事件,更深入剖析瞭學會內部關於學術方嚮、國際交流策略乃至人事安排的激烈討論。這些討論,構成瞭早期中國物理學界自主意識覺醒的生動寫照。 第三部分:動蕩中的學術堅持與堅守(1930年代至抗戰時期) 抗日戰爭的爆發,對中國乃至世界科學進步都是一場嚴峻的考驗。本書的第三部分,是全書中最具史詩色彩的部分,聚焦於學者們如何在顛沛流離中堅守學術理想。 西南聯閤大學的物理學精神: 昆明與長沙的臨時大學,孕育瞭中國現代科學史上最傳奇的一頁。本書詳細記錄瞭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物理係學者們如何維持教學質量,並繼續開展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特彆關注瞭他們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對前沿物理理論的跟進與討論,以及對新一代學生(即後來成為共和國棟梁的學者)的培養模式。 這部分內容強調的不是“犧牲”,而是“堅持的智慧”——如何在資源極度匱乏時,通過學術研討、知識共享來維持學科的生命力。 技術與戰爭的邊緣: 雖然主要關注基礎科學,但我們也探討瞭部分物理學傢如何在戰爭需求下,將知識應用於國防或工業的嘗試。這些嘗試往往是有限的,卻體現瞭知識分子在民族危難之際,對國傢建設的責任感。 第四部分:戰後重建與學科的再定位(1945-1950年代初) 抗戰勝利後,物理學界迎來瞭一個短暫的“收復失地”與“重建傢園”的時期。學者們從西南撤退返迴原單位,麵對的是被戰爭嚴重損耗的實驗室和亟待更新的學術視野。 國際交流的恢復與信息鴻溝: 戰後,西方世界在核物理、固體物理等領域突飛猛進。本書記錄瞭早期學者如何利用有限的渠道,重新接軌國際前沿。他們麵臨的挑戰,是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將世界新的物理學圖景引入國內,並決定中國未來的研究方嚮。 人纔的抉擇與格局的重塑: 這一時期,部分學者因個人理想或對未來政治走嚮的判斷,做齣瞭迥異的職業選擇。本書客觀地呈現瞭這一時期的思想光譜,既有堅持留守、投入重建工作的學者,也有選擇遠赴海外,參與國際大型科學項目的學者。這部分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理解中國科學人纔在關鍵曆史轉摺點上的復雜考量。 結語:一個時代的學術遺産 全書的結尾部分,對這一代科學傢的集體貢獻進行瞭總結性評估。他們不僅引進瞭現代物理學,更重要的是,他們用自己的言行,定義瞭什麼是現代中國的知識分子精神——一種將個人學術追求與國傢命運緊密相連的使命感。他們的工作,為新中國成立後大規模的科學發展奠定瞭堅實的人纔和理論基礎,是名副其實的“拓荒者”與“奠基人”。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有血有肉、充滿細節的群像敘事,讓讀者得以穿越曆史迷霧,真正理解民國時期,那一代科學傢是如何在風雨飄搖中,為中華民族的科學火種,築起一座堅實的燈塔。閱讀本書,即是與那段波瀾壯闊的學術歲月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 --- (注:以上內容完全聚焦於二十世紀中國物理學發展史中的其他重要人物與事件,不涉及《葉企孫文存(增訂本)》的具體收錄內容。)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入手瞭這本《葉企孫文存(增訂本)》,感覺就像打開瞭一個寶藏。這本書的內容之紮實,簡直讓人應接不暇。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他學術思想的部分,尤其是他對中國近代科學發展的一些思考,充滿瞭前瞻性和深刻性。讀起來,不僅僅是在閱讀一位科學傢的文章,更像是在與一位智者對話,感受他對科學真理的不懈探索,以及他對國傢民族未來的深切憂慮。這本書的增訂本,想必是補充瞭很多之前未曾公開的珍貴史料,這一點對於研究葉企孫先生的學者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好消息。即便我隻是一個普通的讀者,也能從中感受到那種學術的嚴謹和曆史的厚重。書中的一些段落,文字樸實卻蘊含深意,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是一種不慕名利、專注於學問的大傢風範。我還在嘗試理解其中一些更為專業的論述,但整體而言,這本書帶給我的啓發是多方麵的,它讓我對中國近代科學的發展有瞭更具象、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對“大師”這個詞有瞭更具體的理解。

評分

這本《葉企孫文存(增訂本)》的裝幀倒是相當講究,封麵質感不錯,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給人一種沉靜而厚重的感覺。我平時不太常接觸這種學術性的文集,但衝著“葉企孫”這個名字,還是忍不住好奇地翻閱起來。初次接觸,最直觀的感受便是其內容的豐富度。厚厚的一本書,裏麵收錄的應該是他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文字,光是目錄就讓人眼花繚亂,涵蓋瞭物理學、教育、科學史、甚至是一些個人隨筆和書信。雖然我並非物理學領域的專業人士,但那些關於科學思想的論述,那種嚴謹的邏輯和深刻的洞察力,依然能讓我感受到一位傑齣科學傢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深度。他文字中流露齣的對科學的純粹熱愛,以及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都讓我深感敬佩。書中的一些書信往來,也為我們勾勒齣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交往圖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時代印記。雖然有些篇章的內容對我來說略顯艱深,但我相信,隨著閱讀的深入,定能逐漸領略其中更為精妙的智慧。

評分

這本《葉企孫文存(增訂本)》真是讓人愛不釋手。我原本對這位科學傢知之甚少,但通過這本書,我仿佛一下子走進瞭他的精神世界。他的一些關於科學方法論的論述,即使是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也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我尤其欣賞他在復雜環境下,依然能夠保持對科學研究的熱情和專注。書中的一些散文和評論,也展現瞭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關懷,他並非隻是一位埋頭苦乾的科學傢,更是一位有情懷、有思考的知識分子。增訂本的齣現,意味著我們能夠看到更多此前難以觸及的內容,這對於全麵理解葉企孫先生的學術思想和個人經曆,無疑是巨大的補充。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記錄,更在於它所蘊含的精神力量,能夠激勵後人繼續探索科學的奧秘,傳承嚴謹求實的學風。

評分

收到《葉企孫文存(增訂本)》時,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翻開來,撲麵而來的是一種嚴肅而又不失溫度的學術氣息。我特彆留意瞭書中關於他教育理念的部分,他對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科學精神的強調,在當下依然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讀著他寫給學生、同事的信件,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他對學術的赤誠,對人纔的重視,以及在動蕩年代裏,他依然堅守教育陣地的決心。這本書的編排也很用心,各個部分之間似乎都有內在的聯係,串聯起瞭他的人生軌跡和學術思想的演變。雖然我不是這方麵的專傢,但書中那些字斟句酌的文字,那種對知識的敬畏感,以及對國傢教育事業的深情,都讓我深深為之動容。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部飽含個人情感和時代烙印的文獻,讓我有機會走近這位偉大的教育傢和科學傢,瞭解他那不平凡的一生。

評分

我購買瞭《葉企孫文存(增訂本)》,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部文集,更是一扇窗,讓我們能夠窺探中國近代科學和教育發展的曆史脈絡,以及其中一位關鍵人物的深刻足跡。葉企孫先生在書中展現齣的那種對科學真理的執著追求,以及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他如何用自己的學識和品格,影響和培養瞭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傢,這些都令人心生敬意。書中的內容極為豐富,涵蓋瞭科學研究、教育理念、學術評論,甚至還有一些生活片段,多角度地展現瞭這位科學巨匠的形象。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他治學方法的論述,那種嚴謹、細緻、實事求是的態度,是現代學術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石。這本書的增訂,無疑為我們提供瞭更全麵的視角,讓我們能夠更立體、更深入地理解葉企孫先生的偉大之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