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资本论》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国内外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至今仍在争论。本书按照《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的顺序,就《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体系结构、研究方法,以及劳动价值论、货币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工资理论、地租理论等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选取国内有代表性观点的文章,以期进一步推动对《资本论》学习和研究的深入,并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建平,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省高校重点建设学科“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带头人、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
黄茂兴,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常务副主任。
黄瑾,经济学博士、教授。现任职于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多项课题。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象问题再探讨/卫兴华3
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吴易风18
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再认识/胡钧36
论生产方式/高峰45
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范畴/吴宣恭90
二、《资本论》体系结构
关于《资本论》的体系结构的初步探讨/洪远朋113
怎样理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的结构/薛志贤125
试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结构的奥秘/李建平130
政治经济学教材可以不讲“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卫兴华138
“政治经济学教材可以不讲‘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吗?/奚兆永146
中国经济学逻辑体系的新探索/丁霞颜鹏飞159
也谈政治经济学逻辑体系的构筑/刘建华172
三、《资本论》研究方法
辩证法在《资本论》中的应用/张薰华189
《资本论》方法论的历史演变/李建平201
《资本论》方法之我见/李建平张华荣黄瑾王知桂213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几个问题/李建平222
《资本论》的方法论意义/林岗张宇238
试析马克思《资本论》劳动本体论思想/谭苑苑260
《资本论》中是劳动本体论吗?/胡岳岷280
论《资本论》的逻辑起点/罗雄飞293
四、劳动价值论
评强加给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些不实之词/杨圣明337
掌握《资本论》方法,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李建平346
三论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认识的有关问题/卫兴华355
劳动价值论是一个无须“证明”的理论/许兴亚369
马克思经济学假设的哲学方法论辨析/王峰明381
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论定位/丁堡骏399
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探析/任洲鸿408
正确理解马克思“抽象劳动”的含义/胡爽平418
求解价值总量之“谜”两条思路的比较/谷书堂429
“价值总量之谜”试解/陈永志杨继国433
也谈劳动生产率同价值创造的关系/何干强446
基于双重价值转形理论论证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反比
关系/徐东辉459
西方的劳动价值论“新解释”的批判/薛宇峰474
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谢富胜490
五、货币理论
货币的本质规定究竟是什么?/卫兴华507
再论超越货币本质“一般论”与“特殊论”的对立/王峰明牛变秀
519
马克思主义视角的电子货币属性和职能分析/王倩532
马克思的“适应性”货币流通理论及其在现代的变化/裴宏542
金融资本、职能资本与资本主义的金融化/赵峰马慎萧556
六、剩余价值理论
论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裴小革573
论社会主义资本理论的几个难题/简新华马迪军597
也论社会主义“资本”理论的难题/侯廷智606
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论评析/卫兴华616
再论劳动力产权/姚先国郭继强627
劳动力价值再定义与剩余价值论的重构/孟捷640
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崔朝栋677
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孟捷685
市场竞争与产品创新/黄瑾705
我一直对《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危机周期性的讨论深感兴趣,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对经济波动和金融风险的认识。《资本论》本身就提供了丰富的分析工具,但如何将其应用于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所面临的各种新型危机,却是一个持续的挑战。我期待这部作品能够在这方面提供新的视角。作者是否能够超越对传统危机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能够深入探讨技术进步、全球化、金融创新等因素如何改变危机的形态和传导机制?尤其是在数字经济日益蓬勃的当下,虚拟资本的膨胀、数据垄断的出现,是否会在新的层面上加剧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我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感到十分好奇,并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些启发,更好地理解当下经济生活中那些令人困惑的现象,从而形成更为成熟和辩证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位长期在学术一线工作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意义重大的。学术的进步,离不开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资本论》的解读,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中存在着无数值得深入探讨和争论的空间。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敢于直面那些长期存在的学术难题,并且能够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对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梳理和评价,这种学术勇气和精神,本身就值得我们学习。我尤其看重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自己置于一个绝对真理的代言人位置,而是鼓励读者独立思考,鼓励读者在理解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对待学术争论的方式,是推动理论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发更多有价值的学术对话,进一步推动《资本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作者的论述方式所吸引。他并非枯燥地罗列理论,而是善于将抽象的经济学原理与生动的现实案例相结合,使得原本晦涩的理论变得清晰易懂。尤其是在阐述资本的内在逻辑时,作者运用了大量形象的比喻和类比,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也使得我对那些复杂的概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发现,通过这种方式,我能够更容易地捕捉到《资本论》的核心思想,并将其与我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经济现象联系起来。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正是优秀学术著作所应具备的特质。此外,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观点时的客观态度,也让我印象深刻。他并非一味地肯定或否定,而是试图理解不同观点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批判性的吸收,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尤为宝贵。
评分读罢之后,一股豁然开朗之感油然而生。作者对于《资本论》中那些常被误解或忽视的细节,进行了极为细致的辨析。我尤其赞赏其在论述资本积累的必然性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生产过剩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货币流通、信用体系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在逻辑的演变。他通过引入一系列历史案例和当代经济现象,生动地阐释了抽象的理论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留下清晰印记的。对于那些习惯于将《资本论》视为静态文本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会带来一次颠覆性的体验。作者的论证过程严谨而富有逻辑性,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理论迷宫中找到清晰的路径。同时,我也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评述前人研究成果时,展现出的广博学识和独立思考能力,这使得他的观点既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又不乏创新之处,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评分收到!这是一份以读者口吻写出的、围绕《资本论》理论争论的图书评价,共五段,每段约300字,风格各异,且不包含您提供的具体书名内容,旨在呈现一种真实的阅读体验和思考。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读者,看到市面上出现探讨《资本论》若干理论核心问题的专著,总会让我充满期待。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复杂多变,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重温和深化对《资本论》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我一直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解释现实、指导实践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需要我们不断地对其理论进行深入的、批判性的研究和辩驳。《资本论》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科学研究的范式,其中蕴含的诸多理论范畴,如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形态下,都可能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引发新的学术争鸣。因此,任何能够系统梳理、深入剖析这些争论,并提出具有启发性观点的学术成果,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我希望这部作品能够帮助我廓清一些长久以来萦绕在我脑海中的理论迷雾,深化我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解,并最终能够更好地运用其思想武器来分析和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