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资本论》若干理论问题争论的看法(套装共2册)

对《资本论》若干理论问题争论的看法(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建平,黄茂兴,黄瑾 著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资本论
  • 政治经济学
  • 经济学
  • 理论研究
  • 学术著作
  • 经典解读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经济思想史
  • 著作争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10780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04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资本论研究丛书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44
套装数量:2
字数:123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围绕《资本论》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国内外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至今仍在争论。本书按照《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的顺序,就《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体系结构、研究方法,以及劳动价值论、货币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工资理论、地租理论等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选取国内有代表性观点的文章,以期进一步推动对《资本论》学习和研究的深入,并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李建平,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省高校重点建设学科“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带头人、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

黄茂兴,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常务副主任。

黄瑾,经济学博士、教授。现任职于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多项课题。

目录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象问题再探讨/卫兴华3

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吴易风18

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再认识/胡钧36

论生产方式/高峰45

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范畴/吴宣恭90


二、《资本论》体系结构

关于《资本论》的体系结构的初步探讨/洪远朋113

怎样理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的结构/薛志贤125

试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结构的奥秘/李建平130

政治经济学教材可以不讲“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卫兴华138

“政治经济学教材可以不讲‘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吗?/奚兆永146

中国经济学逻辑体系的新探索/丁霞颜鹏飞159

也谈政治经济学逻辑体系的构筑/刘建华172


三、《资本论》研究方法

辩证法在《资本论》中的应用/张薰华189

《资本论》方法论的历史演变/李建平201

《资本论》方法之我见/李建平张华荣黄瑾王知桂213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几个问题/李建平222

《资本论》的方法论意义/林岗张宇238

试析马克思《资本论》劳动本体论思想/谭苑苑260

《资本论》中是劳动本体论吗?/胡岳岷280

论《资本论》的逻辑起点/罗雄飞293


四、劳动价值论

评强加给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些不实之词/杨圣明337

掌握《资本论》方法,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李建平346

三论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认识的有关问题/卫兴华355

劳动价值论是一个无须“证明”的理论/许兴亚369

马克思经济学假设的哲学方法论辨析/王峰明381

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论定位/丁堡骏399

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探析/任洲鸿408

正确理解马克思“抽象劳动”的含义/胡爽平418

求解价值总量之“谜”两条思路的比较/谷书堂429

“价值总量之谜”试解/陈永志杨继国433

也谈劳动生产率同价值创造的关系/何干强446

基于双重价值转形理论论证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反比

关系/徐东辉459

西方的劳动价值论“新解释”的批判/薛宇峰474

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谢富胜490


五、货币理论

货币的本质规定究竟是什么?/卫兴华507

再论超越货币本质“一般论”与“特殊论”的对立/王峰明牛变秀

519

马克思主义视角的电子货币属性和职能分析/王倩532

马克思的“适应性”货币流通理论及其在现代的变化/裴宏542

金融资本、职能资本与资本主义的金融化/赵峰马慎萧556


六、剩余价值理论

论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裴小革573

论社会主义资本理论的几个难题/简新华马迪军597

也论社会主义“资本”理论的难题/侯廷智606

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论评析/卫兴华616

再论劳动力产权/姚先国郭继强627

劳动力价值再定义与剩余价值论的重构/孟捷640

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崔朝栋677

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孟捷685

市场竞争与产品创新/黄瑾705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独立于您提到的《对〈资本论〉若干理论问题争论的看法(套装共2册)》。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与民族:边界、认同与治理的重塑》 (一套三册,约1800页,深入剖析当代地缘政治与社会变迁的核心议题) 第一册:边界的流动与重构——地缘政治的演变 本书是关于全球化时代国家主权、地理边界以及民族认同如何经历深刻变革的权威性论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资本跨国流动的背景下,传统上被视为坚不可摧的物理边界正在被稀释,而新的、非物质的“数字边界”和“文化边界”却在悄然形成。 第一部分:全球化的“悖论”与主权的焦虑 本部分聚焦于全球化对传统民族国家体系带来的根本性挑战。作者首先梳理了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主权国家在经济、安全和文化领域面临的压力。在全球贸易协定和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国家如何维护其政策自主性成为核心议题。我们深入探讨了“超级主权实体”(如欧盟、国际金融组织)的崛起对国家内部决策过程的影响,以及民族国家如何通过“次级国家化”(Sub-nationalism)和“超国家合作”(Supranational Cooperation)进行双向的权力重新分配。 第二部分:虚拟空间的权力斗争与地理的复苏 随着互联网成为基础设施,对“网络空间主权”的争夺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前沿。本书详细分析了数据流、信息战和网络攻击如何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工具。同时,我们并未忽视地理因素的持续重要性。从关键基础设施(如海底光缆、能源管道)的争夺,到气候变化引发的资源稀缺与边境冲突(如北极航道、水资源分配),地理现实的回归促使国家重新强调领土控制的必要性。本书尤其关注了“新丝绸之路”倡议背景下,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对区域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作用。 第三部分:流动人口与“不安全边界” 全球化加速了人口的跨区域流动,无论是经济移民、难民还是劳工,都对接收国和输出国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细致考察了边境管理技术的进步(如生物识别技术、无人机监控)与人道主义危机之间的紧张关系。我们探讨了“安全化”叙事(securitization narrative)如何被用来构建内部认同并排斥“他者”,以及这种政策如何反过来加剧了社会内部的撕裂。 第二册:认同的碎片化与重塑——文化政治的新景观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传统的单一、同质化的“民族文化”概念受到严峻挑战。身份认同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处于持续的协商、冲突和表达之中。 第一部分:全球流行文化与地方抵抗 本书探讨了文化产品的全球化传播,即“麦克唐纳化”或“好莱坞化”的趋势,与地方文化复兴运动之间的复杂互动。我们分析了社交媒体在加速文化融合的同时,如何被用作动员基于地方、宗教或种族认同的政治力量的工具。具体案例涵盖了从亚洲流行文化(如K-Pop)的全球扩散,到欧洲本土主义运动中对“传统价值观”的重新强调。关键在于,文化消费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再地域化”(Reglobalization)过程。 第二部分:宗教复兴与世俗化悖论 在全球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扩张的背景下,宗教信仰在许多地区出现了显著的复兴。本书认为,这种复兴并非简单的“反现代化”,而是对全球化带来的意义真空和社会不确定性的复杂回应。我们分析了宗教意识形态如何被政治化,成为动员反对现有政治秩序或构建替代性社会愿景的强大意识形态武器。不同于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抗,当代冲突更多地表现为对“生活方式”和“道德权威”的争夺。 第三部分:数字社群与“后真相”时代的身份政治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彻底改变了身份的形成过程。本书关注“算法认同”的出现,即社交媒体平台通过推荐系统强化用户的既有偏见,形成回音室效应。这导致了身份政治的极端化和极化,使得跨越意识形态的公共对话日益困难。我们考察了“身份政治”如何从争取少数群体权利,演变为一种普遍的政治动员策略,并探讨了这种策略对民主协商过程的影响。 第三册:治理的转型与未来国家形态的探索 面对跨国挑战和内部认同的压力,国家治理模式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试验。本书旨在评估当代治理实践的有效性,并展望未来可能出现的国家形态。 第一部分:混合型治理模式的兴衰 在全球化语境下,纯粹的“威权国家”或“完全自由民主国家”都难以维持其理想形态。本书考察了“威权资本主义”(如某些东亚模式)在技术监控与经济效率上的优势与局限,以及西方民主国家在面对信息战和民粹主义兴起时所展现的治理韧性。我们重点分析了“公共-私人伙伴关系”(PPP)的扩展如何模糊了国家与市场的界限,以及这种模糊性对公民问责制的影响。 第二部分:城市化与“去中心化”的治理 在全球范围内,城市正在成为新的权力中心。大型都市圈往往比其背后的国家更具经济活力和国际影响力。本书分析了“城市外交”(City Diplomacy)的兴起,以及城市如何绕过国家层面,直接参与全球议题(如气候目标、移民政策)的治理。然而,这种去中心化也带来了内部治理的挑战,特别是城市内部阶层分化与资源分配不均的加剧。 第三部分:不确定性管理与“弹性国家”的构建 未来的治理核心将是“不确定性管理”——无论是流行病、金融危机还是气候灾难。本书提出“弹性国家”(Resilient State)的概念,强调国家能力不再仅仅体现在强制力上,而更体现在其适应、吸收冲击和快速恢复的能力上。我们研究了风险评估模型、危机响应机制的构建,以及公民社会在提升整体社会弹性中的关键作用。本书的结论部分呼吁,在全球互联的复杂系统中,国家必须在维护主权、适应流动性以及构建包容性认同之间找到新的、动态的平衡点。 本书特色: 本书集合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地理学和国际关系学等多个学科的尖端研究成果,采用宏大叙事与具体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尤其侧重于对新兴国家和非西方视角的深入挖掘。它不是对全球化或民族主义的简单赞颂或批判,而是力求提供一个全面、批判性且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框架,以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充满矛盾和变动的时代。本书适合从事国际事务、社会学、政治理论研究的学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关注当代世界走向的严肃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危机周期性的讨论深感兴趣,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对经济波动和金融风险的认识。《资本论》本身就提供了丰富的分析工具,但如何将其应用于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所面临的各种新型危机,却是一个持续的挑战。我期待这部作品能够在这方面提供新的视角。作者是否能够超越对传统危机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能够深入探讨技术进步、全球化、金融创新等因素如何改变危机的形态和传导机制?尤其是在数字经济日益蓬勃的当下,虚拟资本的膨胀、数据垄断的出现,是否会在新的层面上加剧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我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感到十分好奇,并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些启发,更好地理解当下经济生活中那些令人困惑的现象,从而形成更为成熟和辩证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位长期在学术一线工作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意义重大的。学术的进步,离不开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资本论》的解读,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中存在着无数值得深入探讨和争论的空间。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敢于直面那些长期存在的学术难题,并且能够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对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梳理和评价,这种学术勇气和精神,本身就值得我们学习。我尤其看重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自己置于一个绝对真理的代言人位置,而是鼓励读者独立思考,鼓励读者在理解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对待学术争论的方式,是推动理论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发更多有价值的学术对话,进一步推动《资本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作者的论述方式所吸引。他并非枯燥地罗列理论,而是善于将抽象的经济学原理与生动的现实案例相结合,使得原本晦涩的理论变得清晰易懂。尤其是在阐述资本的内在逻辑时,作者运用了大量形象的比喻和类比,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也使得我对那些复杂的概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发现,通过这种方式,我能够更容易地捕捉到《资本论》的核心思想,并将其与我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经济现象联系起来。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正是优秀学术著作所应具备的特质。此外,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观点时的客观态度,也让我印象深刻。他并非一味地肯定或否定,而是试图理解不同观点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批判性的吸收,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尤为宝贵。

评分

读罢之后,一股豁然开朗之感油然而生。作者对于《资本论》中那些常被误解或忽视的细节,进行了极为细致的辨析。我尤其赞赏其在论述资本积累的必然性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生产过剩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货币流通、信用体系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在逻辑的演变。他通过引入一系列历史案例和当代经济现象,生动地阐释了抽象的理论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留下清晰印记的。对于那些习惯于将《资本论》视为静态文本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会带来一次颠覆性的体验。作者的论证过程严谨而富有逻辑性,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理论迷宫中找到清晰的路径。同时,我也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评述前人研究成果时,展现出的广博学识和独立思考能力,这使得他的观点既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又不乏创新之处,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评分

收到!这是一份以读者口吻写出的、围绕《资本论》理论争论的图书评价,共五段,每段约300字,风格各异,且不包含您提供的具体书名内容,旨在呈现一种真实的阅读体验和思考。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读者,看到市面上出现探讨《资本论》若干理论核心问题的专著,总会让我充满期待。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复杂多变,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重温和深化对《资本论》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我一直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解释现实、指导实践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需要我们不断地对其理论进行深入的、批判性的研究和辩驳。《资本论》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科学研究的范式,其中蕴含的诸多理论范畴,如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形态下,都可能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引发新的学术争鸣。因此,任何能够系统梳理、深入剖析这些争论,并提出具有启发性观点的学术成果,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我希望这部作品能够帮助我廓清一些长久以来萦绕在我脑海中的理论迷雾,深化我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解,并最终能够更好地运用其思想武器来分析和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