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安全基础设施构建:从解决方案的视角看云安全

云安全基础设施构建:从解决方案的视角看云安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罗古胡·耶鲁瑞(Raghu Yeluri)恩里克·卡斯特罗-利昂(E 著,詹静 译
图书标签:
  • 云安全
  • 云基础设施
  • 安全架构
  • 解决方案
  • 云计算
  • 安全建设
  • 网络安全
  • 信息安全
  • 虚拟化安全
  • 容器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769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1520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信息安全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1章和第2章涵盖云计算的背景和安全理念,引入可信云的概念。讨论了启用和实例化可信基础设施的关键应用模型,这是可信云的基础。此外,这些章节还讨论了包括解决方案架构和组件说明的应用模型。第3~5章包括启用可信基础设施的用例,解决方案架构和技术组件,强调可信计算,证明的作用,证明方案,以及云中的地理围栏和边界控制。第6章和第7章提供了云中身份管理和控制,以及网络安全相关的有趣观点。第8章将可信的概念扩展到虚拟机和工作负载,包括建立在先前讨论过的可信计算池基础之上的参考架构和组件。第9章全面阐述了安全云爆发参考架构,并汇集了此前章节讨论过的所有概念和方法的具体实现。

目录

Contents?目  录

推荐序
译者序
作者简介
审校者简介
前言
致谢
第1章云计算基础 1
1.1云的定义 2
1.1.1云的本质特征 2
1.1.2云计算服务模型 3
1.1.3云计算部署模型 4
1.1.4云计算价值定位 5
1.2历史背景 6
1.2.1传统的三层架构 7
1.2.2软件的演进:从烟筒式应用到服务网络 8
1.2.3云计算是IT新模式 10
1.3服务即安全 11
1.3.1新的企业安全边界 12
1.3.2云安全路线图 16
1.4总结 16
第2章可信云:安全与合规性表述 17
2.1云安全考虑 17
2.1.1云安全、信任和保障 19
2.1.2影响数据中心安全的发展趋势 20
2.1.3安全性和合规性面临的挑战 22
2.1.4可信云 24
2.2可信计算基础设施 24
2.3可信云应用模型 25
2.3.1启动完整性应用模型 27
2.3.2可信虚拟机启动应用模型 29
2.3.3数据保护应用模型 30
2.3.4运行态完整性和证明应用模型 30
2.4云租户的可信云价值定位 31
2.5总结 32
第3章平台启动完整性:可信计算池的基础 34
3.1可信云构件 34
3.2平台启动完整性 35
3.2.1英特尔TXT平台的信任根——RTM、RTR和RTS 36
3.2.2被度量的启动过程 36
3.2.3证明 39
3.3可信计算池 40
3.3.1TCP的操作原则 41
3.3.2池的创建 42
3.3.3工作负载配置 42
3.3.4工作负载迁移 43
3.3.5工作负载/云服务的合规性报告 43
3.4TCP解决方案参考架构 43
3.4.1硬件层 44
3.4.2操作系统/虚拟机监视器层 45
3.4.3虚拟化/云管理和验证/证明层 46
3.4.4安全管理层 47
3.5参考实现:台湾证券交易所案例 49
3.5.1TWSE的解决方案架构 50
3.5.2可信计算池用例的实例化 51
3.5.3HyTrust的远程证明 52
3.5.4使用案例:创建可信计算池和工作负载迁移 54
3.5.5McAfee ePO的安全性和平台可信性集成与扩展 54
3.6总结 58
第4章证明:可信性的验证 59
4.1证明 59
4.1.1完整性度量架构 61
4.1.2基于简化策略的完整性度量架构 61
4.1.3基于语义的远程证明 62
4.2证明流程 62
4.2.1远程证明协议 62
4.2.2完整性度量流程 64
4.3首个商业化证明实现:英特尔可信证明平台 65
4.4Mt.Wilson平台 67
4.4.1Mt.Wilson架构 68
4.4.2Mt.Wilson证明流程 70
4.5Mt.Wilson的安全性 73
4.6Mt. Wilson的可信、白名单和管理API 74
4.6.1Mt.Wilson API 75
4.6.2API请求规范 75
4.6.3API响应 77
4.6.4Mt. Wilson API的使用 78
4.6.5部署Mt. Wilson 78
4.6.6Mt.Wilson编程示例 79
4.7总结 82
第5章云的边界控制:地理标记和资产标记 83
5.1地理定位 84
5.2地理围栏 84
5.3资产标记 86
5.4使用地理标记的可信计算池 86
5.4.1阶段一:平台证明和安全虚拟机监视器启动 88
5.4.2阶段二:基于可信性的安全迁移 89
5.4.3阶段三:基于可信性和地理定位信息的安全迁移 89
5.5将地理标记加入到可信计算池解决方案 90
5.5.1硬件层(服务器) 90
5.5.2虚拟机监视器和OS层 91
5.5.3虚拟化、云管理、验证和证明层 91
5.5.4安全管理层 92
5.5.5地理标记的创建和生命周期管理 92
5.6地理标记的工作流程和生命周期 93
5.6.1创建标记 93
5.6.2发布标记白名单 94
5.6.3部署标记 94
5.6.4资产标记和地理标记的生效和失效 96
5.6.5地理标记证明 97
5.7地理标记部署架构 97
5.7.1标记部署服务 98
5.7.2标记部署代理 99
5.7.3标记管理服务和管理工具 99
5.7.4证明服务 100
5.8地理标记部署过程 102
5.8.1推模型 102
5.8.2拉模型 102
5.9参考实现 104
5.9.1步骤1 104
5.9.2步骤2 105
5.9.3步骤3 106
5.9.4步骤4 107
5.10总结 108
第6章云中的网络安全 110
6.1云网络 111
6.1.1网络安全组件 111
6.1.2负载均衡 112
6.1.3入侵检测设备 113
6.1.4应用交付控制器 113
6.2端到端的云安全 113
6.2.1网络安全:端到端的安全——防火墙 114
6.2.2网络安全:端到端的安全——VLAN 114
6.2.3网络安全:端到端的安全——站点间VPN 115
6.2.4网络安全:端到端的安全——虚拟机监视器和虚拟机 116
6.3云中的软件定义安全 117
6.3.1OpenStack 120
6.3.2OpenStack网络安全 121
6.3.3网络安全功能和示例 123
6.4总结 125
第7章云的身份管理和控制 127
7.1身份挑战 128
7.1.1身份使用 129
7.1.2身份修改 130
7.1.3身份撤销 131
7.2身份管理系统需求 131
7.3身份管理解决方案的关键需求 132
7.3.1可问责 133
7.3.2通知 133
7.3.3匿名 133
7.3.4数据最小化 134
7.3.5安全性 134
7.3.6隐私性 134
7.4身份表示和案例研究 135
7.4.1PKI证书 135
7.4.2安全和隐私的探讨 136
7.4.3身份联合 137
7.4.4单点登录 138
7.5英特尔身份技术 138
7.6总结 143
第8章可信虚拟机:云虚拟机的完整性保障 144
8.1可信虚拟机的需求 145
8.2虚拟机镜像 147
8.3可信虚拟机概念架构 149
8.3.1Mystery Hill客户端 150
8.3.2Mystery Hill密钥管理和策略服务器 151
8.3.3Mystery Hill插件 151
8.3.4可信证明服务器

前言/序言

Preface?前  言对于云中的应用和数据而言,安全是个永远存在的问题。这对试图制定迁移应用准则的企业主管、试图定位成革新技术采用者的营销组织、试图建立安全基础设施的应用架构师,以及试图保证坏人不能为所欲为的运营人员来说,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应用是否准备迁移到云或是否已经基于云组件运行并不重要,甚至应用成功运行多年并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件也不重要:因为完美无缺的记录并不代表其所有者能声称自己在安全上无懈可击。企业主管已敏锐地意识到,完美无缺的记录所代表的荣誉其实只是对攻击的邀请。自然,过去的表现也绝不代表未来。
无论问谁,安全都是抑制云计算广泛应用的最大障碍。要弃用本地部署系统转而采用云计算,企业组织需要设定一个更高的标准,也就是应用安全标准的最佳实践。迁移或采用云服务可以提供一个优势,让公司可以从头开始设计内嵌安全的、新的、基于云的基础架构,从而避免当前大部分数据中心在安全建设上出现的零碎化、事后扩充化的问题。但不同的建立内在安全性的方法也有细微差别,在第1章中我们将会看到。云服务提供商努力构建的安全基础架构,启用多租户环境,为用户提供工具、可视化和控制的基石。他们开始把安全看成云服务触力的一个重要关注点,与性能、功耗、正常运行时间等需综合考量。这为方案架构师在安全设计上根据所在场景实现不同灵活性和安全粒度提供了可能,例如,金融服务业和企业资源管理应用的安全需求在产品宣传册上就截然不同,然而它们都可能使用相同存储服务商的存储服务,这些服务将要求高级别的完整性、机密性和安全防护。
一些具体实践方式可能会带来一些战术优势,例如使用内部私有云而不是使用第三方托管的公有云资源,但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比如,还是采用如“瑞士奶酪”似的边界设施,导致数据可以随时通过。我们想提出一个不同的方法:将安全体系架构锚定在芯片,而运行该芯片的服务器遍布每个数据中心。然而,运行移动应用的终端用户并不能看到服务器。我们要做的就是定义一个根植于硬件的逻辑信任链,与基于一组公理建立的几何系统并无不同。我们使用硬件以确保固件的完整性:包括运行在芯片组上的BIOS代码和管理服务器基本功能的固件。从而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平台,在此之上运行包括虚拟机监视器和操作系统环境在内的软件。每个软件组件在启动之初都被根植于硬件可信链中的可信根“度量”并与“已知的正确值”比较验证过,从而提供一个未启动各应用可信平台。
我们假设读者已经熟悉云技术,并对深入探索云安全感兴趣。我们将讨论一些云技术原则,主要目的是为安全议题的讨论建立一个术语表。我们的目标是讨论云安全的原则,公司迁移到云后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为了满足安全需求提出的基础设施需求。本书面向技术读者,为他们提供创建和部署可信云所需要的架构、参考设计和代码示例。虽然底层技术组件文档(如可信平台模块和基本的安全启动)不难从开发商规范中获得,但其上下文相关内容还是缺失的,例如描述不同组件如何集成到可信虚拟化平台的以使用为中心的方法。本书首次尝试通过实际的概念验证实现和一些初级商业化实现来填补这一空白。安全平台实现是一个新兴和快速发展的问题,长期来看,还不是一个能确定不变的方法,试图达成一个确定方法还为时尚早。及时提供实践方法则更为紧迫,作者希望这些材料能刺激读者的好奇心,鼓励社区复制我们的成果,从而产生新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前进。
影响企业和云数据中心安全的趋势主要有三个:
IT体系结构的演化。这与虚拟化及现在云计算技术的采用紧密相关。多租户和服务整合推动运营效率大幅提高,使多条业务线和租户得以共享基础设施。这种整合和合租导致了新的维度和攻击向量。如何确保不属于和不由自己具体运营的基础设施具有相同级别的安全性和控制能力?外包、跨业务和跨供应链协同突破了传统的安全模型边界。这些新模型模糊了组织“内部”数据和边界“之外”数据的区别。这些数据本身就是新的边界。
攻击的复杂度。攻击不再只针对软件,黑客也不再在乎吹嘘胜利。攻击变得更加复杂,目标针对资产控制权,并且保持隐蔽。这些攻击逐步逼近平台底层:固件、BIOS和管理虚拟机操作系统的虚拟机监视器。以往这些底层的安全控制措施较少,恶意软件易于隐藏。由于采用了基于虚拟化的多租户和整合技术,取得平台控制就意味着攻击者得到了重要筹码和加大了攻击面。企业组织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创立控件来验证运行关键业务应用的平台的完整性?如何向审计方证明即使他们的信息系统是由云服务商来提供,安全控件和流程仍然有效执行?更多的法规要求。对IT从业者和企业所有者的合规性要求显著增加。保护数据的成本和不安全的个人身份数据、知识产权、金融数据以及不合规的可能性导致的风险非常高。此外,相关规章要求也为IT组织增加了额外的负担。
显然,云安全是一个需要跨领域考虑的广阔议题,包括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涉及移动、网络安全、Web安全、消息安全、数据或内容保护和存储、身份管理、虚拟机监视器和平台安全、防火墙、审计和合规性等内容。从工具和产品的角度审视安全是一个有趣的方法。然而,企业IT从业者和云服务商都必须仔细考虑基础设施级别的使用和需求,并提供一套无缝方案解决企业安全问题和需求。同样有趣的是审视私有云和公有云如何具体使用,表述为如下需求:
为服务供应商提供企业级解决方案。合规的云是什么?有什么属性和行为?为开发者、服务集成商和运营商提供进出云的应用和荷载保护。不管云服务是什么类型,服务开发者如何保护静态和动态荷载的内容和数据?为服务组件和用户提供细粒度管理、认证、分配设备和用户信任的功能。
英特尔一直在努力与合作伙伴提供全面解决方案架构和整套的产品,不仅解决这些问题,还在私有云、公有云上大规模部署电子解决方案。这本书汇集了来自英特尔技术专家、架构师、工程师、市场和解决方案开发经理以及一些关键合作伙伴架构师的贡献。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1章和第2章涵盖云计算的背景和安全的概念,引入可信云的概念。讨论了启用和实例化可信架构的关键应用模型,这是可信云的基础。此外,这些章节还讨论了包括解决方案架构和组件说明的应用模型。
第3~5章包括建立可信架构的用例、解决方案架构和技术组件,强调可信计算、可信证明的作用、可信证明方案,以及云中的地理围栏和边界控制。
第6章和第7章提供了云中身份管理和控制、以及网络安全相关的有趣观点。
第8章将可信的概念扩展到虚拟机和荷载,包括建立在先前讨论过的可信计算池基础之上的参考架构和组件。第9章全面阐述了安全云爆发参考架构,并汇集了此前章节讨论过的所有概念和方法的具体实现。
这些章节将带我们开始一段获益匪浅的旅行。一切从一组基本的根植于硬件的技术组件开始,即安全加载程序的功能。我们不仅在软件,还在服务器平台固件(BIOS和系统固件)中对此功能进行了实现。我们还添加了其他平台传感器和设备支持,例如可信平台模块(Trusted Platform Module,TPM)、位置传感器。最终可能还会整合平台其他安全相关测度方法的信息,如密码加速器、密钥使用的安全随机数生成器、安全容器、压缩加速器和其他相关实体。
定义了硬件加固平台之后,就可以将最初的安全特性扩展到云环境中。我们将初始的启动完整性和保护功能扩展到下一个目标,即整个完整生命周期的数据:静止的数据、传输的数据、使用中的数据。我们最初的重点在于服务器平台。实际上,我们使用的方法类似于建立数学系统,从一套断言或公理慢慢扩展,直到达到进行云部署的范围。在计算方面,我们将保护引导概念扩展到裸机上运行的虚拟机监视器和操作系统,然后是其后运行的虚拟机。鉴于业界对安全平台的强烈需求,我们希望这一需求能激励应用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将信任链扩展到用户端应用。
在安全启动建立的可信概念基础之上,第二个抽象概念是平台上应用的可信级别。这涉及可信认证相关讨论和完成可信认证所需的框架和流程。衡量,还有在部署工作中需要的具体功能,包括地理定位监控和控制(地理围栏),将可信概念扩展到工作负载,即工作负载的保护启动,以及确保运行时工作负载和数据的完整性。
与之前的操作环境(包括整合的虚拟环境)相比,云计算提供了更加动态的环境。例如,虚拟机可能出于性能或商业原因发生迁移,在安全架构下,保证虚拟机及数据安全地迁入或迁出是至关重要的。这就引出了可信计算池的概念。
接下来将讨论云中的网络安全。目前一个有待开发的问题是如何发挥硬件加固的网络设施优势,利用安全启动补充现有的安全实践措施。身份管理也是一个永恒的挑战,云计算比其前身网格计算的分布特性更为突出,因为云中的分布式、多租户和动态行为应用远远超出了网格计算。
随着对这些概念的讨论,我们用零星的项目研究来验证这些讨论的概念,验证那些由具备前瞻思维的服务商提供的部署方案。对于正在整合安全启动基础和其他大量技术的架构师而言,这些项目方案提供了宝贵的可行性证据,以及识别技术和接口差距并提供精确反馈给标准化组织的机会。这将有助于加快产业整体技术学习曲线,从而快速减少部署特定实现的时间成本和花销。
计算只是云的一个方面。我们还需要找到将保护扩展到云网络和云存储的方法。建立基于安全启动的信任链的经验对云网络和云存储安全都有帮助,因为网络和存储设施也运行在相同的构建服务器的组件上。我们相信,如果严格遵循建立计算信任链的方法,应该可以加固网络和存储设备,使之达到在计算子系统上实现的同等效果。从这个角度看,本书展示的长途旅行看起来更像一趟开拓之旅。
一些读者会敏锐地注意到,数据中心的IT基础设施不仅包括服务器,还包括网络和存储设备。本书讨论的安全主要涉及服务器设备上的软件栈,并且仍在发展。但必须指出网络和存储设备也在计算设备上运行,因此确保网络和存储设备安全的策略之一就是精确地建立适用于这些设备的类似信任链。虽然这些讨论已经超出本书范围,但确实和相关从业者关系密切,因此,它们也是相关专题专家在以后的论文和书籍中讨论的绝好主题。
我们承认还有大量工
《云安全基础设施构建:从解决方案的视角看云安全》 内容简介: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云原生技术已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石。从初创公司到大型跨国企业,无不拥抱云计算带来的弹性、敏捷与成本效益。然而,伴随而来的云安全挑战也日益严峻。数据泄露、勒索软件攻击、资源滥用、合规性审计等安全风险,如同悬在企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业务的连续性和核心资产的安全。 本书《云安全基础设施构建:从解决方案的视角看云安全》并非一本零散的安全工具罗列,而是一套系统性的、围绕“解决方案”展开的云安全构建指南。它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云环境下的安全本质,掌握构建坚实、可靠、可扩展的云安全基础设施的关键方法和最佳实践。本书强调从全局视角出发,将云安全视为一个整体解决方案,而非孤立的安全组件堆砌,从而帮助企业构建能够有效抵御各类安全威胁的纵深防御体系。 核心主题与内容概览: 本书的核心在于“解决方案的视角”,这意味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整合性的安全策略和技术,来解决云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我们将跳出单一工具的局限,关注云安全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需求,以及如何在不同的云服务模型(IaaS, PaaS, SaaS)和部署模式(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下,设计和实施适应性的安全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云安全的基础认知与战略规划 云安全范式的转变: 分析传统数据中心安全与云安全在模型、边界、责任划分等方面的根本性差异。理解“共享责任模型”对于有效管理云风险至关重要。 风险评估与合规性: 探讨如何系统性地识别、评估和管理云环境中的安全风险,并将其与行业法规(如GDPR, HIPAA, PCI DSS等)以及企业内部合规性要求相结合。我们将介绍风险矩阵、威胁建模等方法论,帮助企业建立前瞻性的风险管控框架。 安全策略与治理: 强调制定清晰、全面的云安全策略的重要性,包括身份与访问管理、数据保护、网络安全、日志审计、事件响应等关键领域。本书将引导读者理解如何将策略转化为可执行的落地措施,并建立有效的安全治理机制,确保持续的合规性和安全态势。 第二部分:身份与访问管理的纵深防御 精细化身份认证与授权: 深入解析多因素认证(MFA)、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最小权限原则等核心概念,并探讨在云环境中实现精细化身份管理的最佳实践。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身份联邦、单点登录(SSO)等技术,简化用户管理,同时提升安全性。 特权访问管理(PAM): 重点关注高权限账户的风险,介绍PAM解决方案如何在云环境中实现对特权账户的生命周期管理、访问审计、临时授权等,有效防止权限滥用。 身份治理与管理(IGA): 探讨IGA如何自动化身份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入职、转岗、离职等场景下的身份和权限变更,以及如何通过定期审查,确保权限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第三部分:数据保护与加密方案 数据分类与生命周期管理: 强调在云环境中识别、分类和标记敏感数据的必要性。本书将介绍如何建立数据分类标准,并将其贯穿于数据的创建、存储、使用、传输和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 云端数据加密: 深入讲解静态数据加密(如数据库加密、存储卷加密)和传输中数据加密(如TLS/SSL)的实现方法和最佳实践。我们将探讨密钥管理服务(KMS)在云安全中的核心作用,包括密钥的生成、存储、轮换和使用策略。 数据防泄漏(DLP): 介绍DLP技术如何帮助企业识别和阻止敏感数据在云平台上的未经授权的传输和共享,从而满足合规性要求并保护知识产权。 第四部分:网络安全与边界防护 虚拟网络安全: 探讨云平台提供的虚拟网络功能,如虚拟私有云(VPC)、安全组、网络访问控制列表(ACL)等,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构建隔离、安全的网络环境。 云原生防火墙与入侵防御: 介绍云服务商提供的托管防火墙、Web应用防火墙(WAF)等解决方案,以及如何配置和优化它们以抵御常见的网络攻击。 零信任网络模型: 详细阐述零信任模型在云安全中的应用。我们将讲解如何基于身份、设备、位置和风险评估等因素,实现对每一次访问的严格验证,从而打破传统网络边界的安全假象。 DDoS攻击防护: 分析DDoS攻击的原理和危害,并介绍云服务商提供的DDoS缓解方案,以及企业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 第五部分:应用安全与容器安全 DevSecOps的实践: 强调将安全左移的理念融入DevOps流程。我们将探讨如何在CI/CD流水线中集成安全扫描工具(SAST, DAST, SCA),自动化安全测试,从而在开发早期发现并修复漏洞。 容器与微服务安全: 深入分析容器化环境(如Docker, Kubernetes)带来的独特安全挑战。本书将详细介绍镜像安全扫描、运行时安全监控、网络策略、Pod安全策略等关键技术,帮助企业构建安全的容器化应用。 API安全: 随着微服务架构的普及,API安全变得尤为重要。我们将探讨API认证、授权、流量控制、漏洞防护等方面的解决方案。 第六部分:日志管理、监控与事件响应 全面的日志收集与分析: 强调收集来自云平台、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安全设备等各方面日志的重要性。我们将介绍如何利用云原生日志服务和第三方日志管理平台,实现日志的集中化存储、高效检索和深度分析。 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SIEM)/安全编排、自动化与响应(SOAR): 探讨SIEM/SOAR解决方案如何帮助企业实现对安全事件的实时监控、告警、关联分析和自动化响应,从而缩短事件响应时间,降低安全风险。 威胁情报与态势感知: 介绍如何利用威胁情报来增强安全检测能力,并通过构建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实现对企业整体安全状况的全面可视化和主动防御。 事件响应与灾难恢复: 详细阐述云环境下安全事件的响应流程,包括事件的检测、分析、遏制、根除和恢复。同时,我们将讨论如何制定有效的灾难恢复计划,确保业务在面临重大安全事件或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 第七部分:云安全自动化与运营 安全即基础设施(Security as Infrastructure): 探讨如何通过代码(IaC)来管理和部署云安全配置,实现安全基础设施的自动化部署、版本控制和可追溯性。 自动化安全策略执行: 介绍如何利用云平台的自动化服务(如Lambda, Cloud Functions)和第三方工具,自动化执行安全策略,例如定期进行安全配置审查、自动修复不合规的配置等。 合规性自动化审计: 探讨如何利用自动化工具来简化合规性审计流程,定期生成合规性报告,并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规项。 持续安全优化: 强调云安全并非一劳永逸,而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本书将引导读者建立持续的安全评估、改进和优化的机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云环境和安全威胁。 本书特色: 解决方案导向: 每一章节都聚焦于解决云安全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可落地、可实施的解决方案。 实践性强: 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和操作演示(在理论层面),帮助读者理解抽象概念。 系统性与全面性: 覆盖云安全基础设施构建的各个关键环节,形成完整的安全防护体系。 前瞻性: 关注最新的云安全技术和趋势,帮助读者应对未来的安全挑战。 可读性高: 语言通俗易懂,结构清晰,适合不同技术背景的读者阅读。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以下人群阅读: 云安全工程师与架构师: 希望系统性学习云安全基础设施构建方法和最佳实践。 IT安全从业人员: 想要深入了解云安全与传统安全在实践中的差异和应对策略。 DevOps与SRE团队: 致力于将安全融入开发和运维流程,实现DevSecOps。 企业IT决策者与管理者: 希望全面了解云安全风险,并指导企业制定有效的安全策略。 对云原生技术安全感兴趣的技术爱好者。 《云安全基础设施构建:从解决方案的视角看云安全》是一本面向实践的书籍,它将引领您穿越复杂的云安全迷宫,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可靠、合规的云端未来。本书不仅是技术的指南,更是企业在云时代稳健发展的战略保障。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云安全基础设施构建:从解决方案的视角看云安全》这本书在引导读者建立安全意识和实操能力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解决方案”这种切入点的运用,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而不是枯燥的技术理论堆砌。很多时候,我们在学习新技术时,很容易迷失在各种概念和名词中,但这本书却能引导我们回到最根本的“问题-解决方案”模型,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为什么需要这个技术”,以及“这个技术如何解决我的问题”。例如,在介绍身份与访问管理(IAM)的部分,作者没有只是讲解API和权限控制,而是从“如何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这个核心痛点出发,层层剥茧,逐步引出各种IAM解决方案的优势和局限性。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希望将云安全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人来说,简直是太有帮助了。书中的插图和图示也恰到好处,能够帮助我快速理解复杂的架构和流程。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云安全的知识,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安全云环境的实践指南,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未来的云安全工作充满信心。

评分

《云安全基础设施构建:从解决方案的视角看云安全》这本书,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加实用的视角来看待云安全。作者没有仅仅罗列云安全的技术点,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如何构建”以及“如何解决问题”上。书中的每一章,都像是在针对一个特定的云安全挑战,提出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从概念到实施,都做了详细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善于运用类比和图示,将那些听起来很专业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例如,在讲到云原生安全时,作者将不同组件之间的依赖关系,用一种非常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能够迅速把握其核心思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云安全并非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需要一个系统性的规划和多层次的防护。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堆叠,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如何构建安全的云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以一种更加务实的态度去面对云安全所带来的挑战。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云安全构建的复杂议题,通过“解决方案”的视角进行梳理,让我这个非技术背景的读者也能够窥见其精髓。作者没有停留在技术名词的堆砌,而是深入分析了在构建云安全基础设施过程中,实际会遇到的各种场景和挑战,并逐一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安全域的划分和讲解,例如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身份安全等,每一个部分都像是在解决一个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难题。通过阅读,我不仅了解了各种安全技术和工具,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安全防线。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那些看似无懈可击的云平台,背后需要如此精密的思考和严谨的部署。它教会了我如何从“系统性”的角度去看待云安全,而非零散地关注某个点。对于想要系统性掌握云安全构建方法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它让我看到了云安全构建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清晰的逻辑和有效的方案来实现。

评分

《云安全基础设施构建:从解决方案的视角看云安全》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尽管我并非是云安全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却让我感觉非常亲切和易于理解。他巧妙地将抽象的安全概念具象化,通过一系列“解决方案”的视角,将云安全的基础设施构建过程呈现得井井有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云安全上面临的独特挑战,都有所提及,并且针对这些挑战提供了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将书中的内容与我所了解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从而加深了理解。此外,书中在讲解某个安全机制时,往往会先说明它要解决的核心痛点,再深入分析其原理和实现方式,这种“先有痛点,后有解法”的逻辑,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主动地学习如何解决问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安全思维,这在瞬息万变的云技术领域尤为重要。

评分

读完《云安全基础设施构建:从解决方案的视角看云安全》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云安全的一些刻板印象。一直以来,我总觉得云安全是那些大型企业或者技术大牛才能玩转的领域,普通读者可能难以深入理解。然而,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复杂的概念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解决方案”,让我看到了云安全原来是可以如此清晰、逻辑严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常见的安全挑战,比如数据泄露、身份认证混乱、以及服务中断等场景时,作者并没有简单罗列问题,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一一对应地提出了可行的、实操性的安全构建思路。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到位,那些来自真实场景的困境和作者提出的应对策略,让我能够切实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构建安全云环境的队伍中,与作者一起攻克难关。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套技术手册,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如何从宏观层面去思考云安全,如何构建一个既强大又灵活的安全防护体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系统性的云安全思维框架,从而能够更自信、更有效地应对云环境中的各种安全威胁。

评分

还没来得及看,应该还不错

评分

实用,性价比高,对工作有帮助。

评分

特价买的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还没来得及看,应该还不错

评分

很好,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