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保护遗传学

进化保护遗传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典] 雅各布,霍格伦 著,王标,刘阳 译
图书标签:
  • 进化
  • 保护遗传学
  • 遗传学
  • 进化
  • 保护生物学
  • 基因组学
  • 分子生态学
  • 种群遗传学
  • 生物多样性
  • 遗传多样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4254
版次:31
商品编码:122537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生命科学名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1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进化保护遗传学以进化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解了遗传学基本原理,尤其是群体遗传学的内容,同时融入了保护生物学的内容,把微观生物学和宏观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这样一份在保护遗传学方面十分具有价值的学术论著,同时也是很好的教材。

目录

1 灭绝漩涡模型:遗传变异是否与物种灭绝相关?
1.1 引言
1.2 灭绝漩涡
1.3 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和灭绝存在联系的证据
1.4 实验研究
1.5 结论

2 如何衡量遗传变异
2.1 共显性的中性变异
2.1.1 多态位点百分比
2.1.2 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等位基因丰富度
2.1.3 期望杂合度
2.1.4 观察杂合度
2.1.5 近交系数
2.1.6 群体分化
2.1.7 基因流
2.2 显性的中性标记
2.3 序列变异
2.3.1 变异位点比例
2.3.2 核苷酸多样性
2.3.3 单倍型多样性
2.4 非中性标记和中性检验
2.5 基因数量变异
2.6 结论

3 近亲繁殖、群体地理结构和基因流
3.1 群体内近亲繁殖
3.2 群体遗传结构
3.3 有效群体大小
3.4 濒危物种群体结构的例子
3.5 近交衰退
3.6 杂合度与适合度的相关关系
3.7 援救效应
3.8 结论

4 环境变化中的遗传多样性
4.1 生境破碎化、自然及人为引起的屏障与基因漂流
4.2 景观遗传学
4.3 瓶颈效应的影响及检测
4.4 群体增长和分布区扩张带来的效应
4.5 入侵物种
4.6 结论

5 受选择作用的基因:Mhc基因和其他相关基因
5.1 Mhc基因
5.1.1 Mhc基因与哺乳动物保护
5.1.2 Mhc与鸟类保护
5.1.3 Mhc与两栖爬行类动物保护
5.1.4 Mhc与鱼类保护
5.1.5 总结:Mhc与保护免疫遗传学
5.2 其他与保护相关的基因
5.2.1 色素基因:mclr
5.2.2 光周期现象:Clock基因和其他基因
5.3 结论

6 局部适应
6.1 局部适应的表现
6.2 数量特征的变异QST
6.3 FST和QST的比较
6.4 应用于保护研究的QST
6.5 结论

7 生态基因组学
7.1 全基因组测序
7.2 如何处理数据?组装和注释
7.3 如何处理数据?进化和生态分析
7.4 面向保护的基因组学
7.4.1 SNP检测和基因分型
7.4.2 重要的功能性位点的QTL定位
7.4.3 差异基因表达
7.4.4 系统发育学
7.5 非模式物种的基因组研究
7.6 结论

8 生命演化中的保护生物学
8.1 人类对生物演化进程的影响
8.2 捕获引起的演化响应
8.3 保护演化潜能
8.4 保护单元
8.5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索引
学名索引
进化保护遗传学导论:种群动态、适应性与保育实践 作者: [此处留空,模拟真实书籍信息] 出版社: [此处留空,模拟真实书籍信息] ---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视角,探讨现代进化生物学、种群遗传学与生态学原理如何交织作用于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它超越了基础的物种名录和栖息地描述,聚焦于驱动种群长期存续的关键生物学机制——适应、漂变、选择与基因流——在面对快速环境变化时的表现。 本书结构围绕三个核心支柱构建:理论基础、监测工具与应用案例。我们首先梳理了现代进化理论在理解小种群动态中的核心地位,详细阐述了近亲繁殖、有效种群规模($N_e$)的估算及其对遗传多样性耗竭的连锁影响。随后,本书深入探讨了复杂遗传学概念,例如基因组学在物种识别与谱系构建中的应用、适应性潜力(如抗逆性基因的频率变化),以及如何在有限的遗传数据下推断种群的脆弱性。 在方法论部分,本书详细介绍了当前保护遗传学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应用,包括非侵入性遗传取样(如粪便、毛发DNA)、环境DNA(eDNA)在快速物种普查中的效能,以及如何利用模型预测来模拟气候变化、疾病爆发或栖息地破碎化对特定遗传结构的影响。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对全球范围内极度濒危物种(如雪豹、珊瑚礁鱼类、特有植物群落)的案例分析,我们展示了如何将遗传信息转化为可操作的保育策略,包括种群间的基因交换管理(辅助迁移)、人工繁育计划的遗传优化,以及确定最小可存活力(MVP)的遗传标准。本书适合生态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在一线工作的野生动物保护人员和资源管理者作为进阶参考资料。 --- 第一部分:进化理论在保育中的基石 第一章:从孟德尔到分子:遗传学在时间尺度上的延伸 本章回顾了群体遗传学的基本模型,重点关注Hardy-Weinberg平衡的失效条件,并将其延伸至实际保育情境。我们探讨了近交不亲和性(Inbreeding Depression)的遗传基础——隐性有害等位基因的纯合子表达,并通过Meiotic Drive和遗传负荷(Genetic Load)的分析,说明维持高水平的杂合性对于抵抗环境压力(如病原体或污染物)的重要性。本章特别强调,在小种群中,随机的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固化或丢失关键的适应性等位基因,这一过程对“雪崩效应”的触发机制提供了理论解释。 第二章:有效种群规模($N_e$)的复杂性与度量 $N_e$ 是保护遗传学中最为关键但又最难准确估算的概念。本章将$N_e$ 的定义分解为变异率$N_e$、交配$N_e$和线性$N_e$,并详细阐述了它们在反映实际遗传后果上的差异。书中详细介绍了基于时间序列的分子方法(如LD法)来估算现代种群的$N_e$,并将其与传统的基于性别比或繁殖成功率的估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重点讨论了栖息地异质性、繁殖行为不均和年龄结构对降低实际$N_e$的机制。 第三章:基因流、隔离与谱系识别的边界难题 基因流是抵抗地方性适应丢失的关键动力。本章深入探讨了如何使用分子标记(从传统的SSR到高通量测序数据)来界定保护单元(Evolutionarily Significant Units, ESUs)。我们分析了地理隔离、生态屏障(如水文变化或人类基础设施)如何塑造隔离-分化(Isolation-by-Distance, IBD)模式。此外,本章还涵盖了“隐蔽物种”(Cryptic Species)的识别,这些物种在形态学上相似,但在遗传上已经足够分化,若未被识别,可能导致保护资源的错误分配。 --- 第二部分:遗传工具箱与前沿技术应用 第四章:高通量测序在保育中的革命 本章专注于下一代测序(NGS)技术如何彻底改变了遗传分析的尺度和精度。详细介绍了全基因组测序(WGS)、简化基因组测序(RAD-seq/ddRAD)和靶向杂交捕获在构建高分辨率谱系树、估算基因流历史事件方面的应用。书中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识别“适应性基因组区域”(Regions of Adaptive Interest, RAI),即那些与地方性环境压力(如耐旱、耐盐或病原体抵抗力)直接相关的基因片段。 第五章:环境DNA(eDNA)与非侵入性遗传学 在难以接触或敏感物种的监测中,eDNA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本章系统梳理了eDNA的采样、提取和定量PCR(qPCR)以及下一代测序(metabarcoding)技术。我们将讨论eDNA在物种存在性确认、生物多样性快速评估中的优势与局限性,例如对采样深度和水流动力学的依赖性。同时,书中也详细介绍了粪便DNA(fDNA)和毛发DNA在个体识别和种群密度估算中的先进协议。 第六章:遗传多样性与适应潜力的量化评估 如何衡量一个种群“健康”的遗传状态?本章超越了简单的异质性指标,探讨了“缺失的杂合性”(Heterozygosity Deficit)分析,以及如何利用“边缘预测”(Outlier Analysis)来识别具有高选择压力的基因位点。我们介绍了主成分分析(PCA)和结构分析(STRUCTURE)在识别潜在的基因混合区和管理单元边界时的标准操作流程,强调了对“最近共同祖先”(MRCA)的估算在评估种群历史存续时间上的重要意义。 --- 第三部分:从基因到管理决策:保育实践中的转化 第七章:小种群管理:近交、近交矫正与繁殖计划的遗传优化 本章是连接理论与实际操作的核心。详细阐述了“最小有效种群规模”(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 MVP)的遗传学定义,以及如何设定“遗传多样性目标”(Genetic Rescue Targets)。我们分析了人工繁育中常见的陷阱,例如“种群瓶颈效应”的代际累积,并提出了基于挽救基因流(Genetic Rescue)的策略,包括何时以及如何安全地实施辅助迁移(Assisted Migration),以引入新的等位基因来提高种群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抵抗力。 第八章: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适应性管理 面对快速升温和极端天气,传统的“保护栖息地不变”的理念已不足够。本章探讨了如何利用遗传数据预测“气候适宜性区域”(Climate Refugia),并识别具有“适应性潜力”的“先锋种群”。书中引入了“基因组学-生态学关联研究”(Genome-Environment Association, GEA)的方法,帮助保育人员优先保护那些携带重要抗逆基因的种群,从而指导生态廊道的设计,以促进有益基因的自然扩散。 第九章:法规、伦理与保护的未来方向 本书最后探讨了保护遗传学实践中涉及的伦理和法律框架。这包括“遗传物质的合法性与归属权”问题,特别是在跨国保护项目中。我们讨论了如何平衡“地方性适应性”与“基因完整性”的保护目标,并展望了利用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在物种恢复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及其引发的伦理争论。本书旨在为保护实践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确保遗传学工具的使用是科学严谨、伦理负责且具有长远效益的。 --- 本书特点: 强调机制而非简单描述: 深入解释了选择、漂变和突变如何共同塑造遗传景观。 工具导向: 提供了对现代分子技术(NGS, eDNA)的深入解读,并附有数据分析流程概述。 跨学科整合: 将生态模型、气候科学与分子生物学无缝对接。 案例驱动: 通过真实世界的保育挑战来验证理论模型的适用性。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次在书架上看到《进化保护遗传学》这本书时,它的名字就如同一个神秘的邀约,瞬间点燃了我对生命科学的好奇心。我一直对生物的演化历程充满敬畏,也深知在当今世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遗传学”,则是我一直以来都觉得既重要又有些高深莫测的领域。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能够理解进化是如何在基因层面发生的,又是如何促使物种不断适应环境,发展出令人惊叹的多样性。更吸引我的是,这本书将“进化”与“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让我联想到,或许遗传学正是连接这两个概念的桥梁。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当我们面对濒危物种时,遗传学能够提供哪些洞见?是否能够通过分析物种的基因组,来判断它们的生存潜力?是否可以运用遗传学的方法,来设计更具针对性的保护计划,甚至实现物种的复苏?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丰富的图例和详实的案例,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遗传概念,并展示科学家们如何利用遗传学知识,在野外保护工作中取得突破。这本书,或许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顽强与脆弱,以及我们在守护地球生命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深邃的蓝色背景上,一个抽象的DNA螺旋在光影中闪烁,仿佛蕴含着生命的奥秘。书名《进化保护遗传学》更是直击我的兴趣点——我一直对生物的演化过程以及如何在多样性骤减的当下保护它们充满好奇。我常常想象,那些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存下来的物种,它们的基因里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通过自然选择不断优化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的?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解答这一切的入口。我期望它能深入浅出地讲解遗传学在理解物种演化中的关键作用,比如解释不同基因如何影响物种的适应性,以及这些基因如何在世代间传递和变异。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描绘出遗传多样性对于一个物种能否长久繁衍的重要性,以及当这种多样性受到威胁时,我们又该如何通过科学手段来监测和干预。我设想着书中会充满生动的案例,从濒危的鲸鱼到不起眼的昆虫,讲述它们各自的遗传故事,以及科学家们如何利用遗传学知识来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读完这本书,我希望我能够对地球上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并对未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产生更坚定的信念。

评分

我对《进化保护遗传学》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它的名字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生命奥秘的好奇。我一直对生物的演化过程着迷,想象着亿万年前的生命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如今的多样性,而遗传学,无疑是理解这一切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基因如何记录着生命的演化史,又是如何塑造着不同物种的特质。尤其吸引我的是“保护”这个词,在如今全球气候变化、栖息地破坏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显得尤为紧迫。我迫切想知道,遗传学如何在保护工作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否可以通过分析物种的基因来评估它们的濒危程度?是否能利用遗传学的知识来制定更科学、更有效的保护策略?我设想着书中会包含大量生动的案例,比如那些曾经濒临灭绝的物种,它们的复兴之路是否离不开遗传学的帮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了解,遗传多样性对于一个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有多么重要,以及当遗传多样性流失时,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自己能够对生命的奥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对如何守护地球上的珍贵生命,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坚定的行动。

评分

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偶然看到《进化保护遗传学》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散发的学术气息和前沿感所吸引。作为一名对生命科学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进化”和“保护”这两个词汇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感到着迷,而将它们与“遗传学”结合在一起,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极有可能打开了我认知世界的新维度。我迫切地想知道,遗传学是如何揭示物种在时间长河中的演变轨迹的?那些我们今天看到的形态各异的生物,它们是如何从共同的祖先一步步分化而来,又是什么样的遗传机制在驱动着这一切?更重要的是,在人类活动日益改变地球环境的今天,我们如何才能运用遗传学的力量,去理解那些濒危物种的困境,并找到切实有效的保护方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基因组学、分子标记等现代遗传学技术,是如何帮助我们识别濒危物种的遗传瓶颈,评估它们的生存能力,甚至进行基因拯救的。我希望它能用严谨的科学语言,又不失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为我描绘出一幅宏大的生命进化画卷,同时提供一份关于如何守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智慧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仅仅是寥寥数字,却立刻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关于生命壮丽史诗的图景。我一直认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奇迹的旅程,而“进化”正是这场旅程的核心驱动力。“保护”则是我们身处其中,不得不肩负起的责任。“遗传学”则像是那把解读这一切的钥匙。我好奇的是,《进化保护遗传学》这本书会如何将这三者巧妙地串联起来?它会从宏观的角度,讲述地球生命如何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它会如何解析那些决定物种生死的基因密码,解释它们在适应环境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当我想到那些面临灭绝边缘的物种,我的心中总是充满担忧。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答案,告诉我,它们是因为遗传上的某些缺陷,还是因为无法跟上环境变化的脚步?而遗传学,是否能成为我们拯救它们的“秘密武器”?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各种遗传学工具和方法,例如如何利用DNA分析来追踪物种的起源和迁徙,如何评估种群的遗传健康状况,甚至是如何通过人工干预来恢复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对生命的韧性与脆弱,以及我们作为地球守护者的角色,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