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璋年譜

劉秉璋年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園生 著
圖書標籤:
  • 劉秉璋
  • 年譜
  • 地方誌
  • 人物傳記
  • 曆史
  • 清史
  • 傢族史
  • 譜牒
  • 近代史
  • 民國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680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6347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0
字數:25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為晚清重臣、淮軍名將劉秉璋之年譜。劉秉璋以翰林院編修入軍幕,投筆從戎,一生經曆瞭鎮壓太平軍、鎮壓撚軍、中法戰爭、成都教案等一係列重大曆史事件,纍官至四川總督,為近代史上重要人物。本年譜以年代為經,以事件為緯,將劉秉璋的一生及當時國內、國際相關大事、背景進行瞭完整地記述,取材宏富,資料翔實。

作者簡介

  劉元聲,中國著名舞颱美術設計傢。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64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舞颱美術係本科;1981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舞颱美術係研究生,獲碩士學位。曾任中央戲劇學院舞颱美術係主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國際舞颱美術組織中國中心主席、中國舞颱美術學會會長、中國話劇研究會常務理事。兩次獲北京市高校教學成果奬,1993年獲“文化部優秀專傢”稱號,1995年被國務院授予“有突齣貢獻的中青年專傢”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目錄

  目錄

  前言

  道光六年丙戌(1826) 一歲
  道光九年己醜(1829) 四歲
  道光十年庚寅(1830) 五歲
  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 六歲
  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 九歲
  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 十一歲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 十四歲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 十五歲
  道光二十一年辛醜(1841) 十六歲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 十七歲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 二十歲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 二十二歲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 二十四歲
  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 二十五歲
  鹹豐元年辛亥(1851) 二十六歲
  鹹豐二年壬子(1852) 二十七歲
  鹹豐三年癸醜(1853) 二十八歲
  鹹豐四年甲寅(1854) 二十九歲
  鹹豐五年乙卯(1855) 三十歲
  鹹豐六年丙辰(1856) 三十一歲
  鹹豐七年丁巳(1857) 三十二歲
  鹹豐八年戊午(1858) 三十三歲
  鹹豐九年己未(1859) 三十四歲
  鹹豐十年庚申(1860) 三十五歲
  鹹豐十一年辛酉(1861) 三十六歲
  同治元年壬戌(1862) 三十七歲
  同治二年癸亥(1863) 三十八歲
  同治三年甲子(1864) 三十九歲
  同治四年乙醜(1865) 四十歲
  同治五年丙寅(1866) 四十一歲
  同治六年丁卯(1867) 四十二歲
  同治七年戊辰(1868) 四十三歲
  同治八年己巳(1869) 四十四歲
  同治九年庚午(1870) 四十五歲
  同治十年辛未(1871) 四十六歲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 四十七歲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 四十八歲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 四十九歲
  光緒元年乙亥(1875) 五十歲
  光緒二年丙子(1876) 五十一歲
  光緒三年丁醜(1877) 五十二歲
  光緒四年戊寅(1878) 五十三歲
  光緒五年己卯(1879) 五十四歲
  光緒六年庚辰(1880) 五十五歲
  光緒七年辛巳(1881) 五十六歲
  光緒八年壬午(1882) 五十七歲
  光緒九年癸未(1883) 五十八歲
  光緒十年甲申(1884) 五十九歲
  光緒十一年乙酉(1885) 六十歲
  光緒十二年丙戌(1886) 六十一歲
  光緒十三年丁亥(1887) 六十二歲
  光緒十四年戊子(1888) 六十三歲
  光緒十五年己醜(1889) 六十四歲
  光緒十六年庚寅(1890) 六十五歲
  光緒十七年辛卯(1891) 六十六歲
  光緒十八年壬辰(1892) 六十七歲
  光緒十九年癸巳(1893) 六十八歲
  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 六十九歲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1895) 七十歲
  光緒二十二年丙申(1896) 七十一歲
  光緒二十三年丁酉(1897) 七十二歲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1898) 七十三歲
  光緒二十五年己亥(1899) 七十四歲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900) 七十五歲
  光緒二十七年辛醜(1901) 七十六歲
  光緒二十八年壬寅(1902) 七十七歲
  光緒二十九年癸卯(1903) 七十八歲
  光緒三十年甲辰(1904) 七十九歲
  光緒三十一年乙巳(1905) 八十歲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劉秉璋生在中華民族存亡的艱難歲月,在“羣寇如毛,燒殺淫擄。闔傢老幼數十人,顛沛流離,無可得食”中,“以舉人恃筆墨謀生”,投筆從戎。鹹豐五年入總理皖南軍務、前江西巡撫、欽差大臣張芾幕府,參其軍事。鹹豐十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同治元年奏調至江蘇巡撫李鴻章麾下,組建淮軍,馳騁疆場十三載,是淮軍的重要將領,以戰功升遷至方麵大吏。光緒元年任江西巡撫,光緒八年任浙江巡撫,光緒十二年任四川總督。撫浙三年,內治匪患,外抗法寇。督川八載,南資滇黔,北顧甘陝,安靖藏衛。“萬裏江山,十州將吏,奔走低昂於使君之庭,年榖稔而盜賊除,訟獄衰而文風振”。(《翁同龢集》427頁)
  光緒二十一年,四川教案,“教士忿,牒總署,指名奪秉璋職,朝廷不獲已,許之,遂歸”。(《清史稿﹒劉秉璋傳》)光緒三十一年逝世,享年八十,謚文莊。
  淮軍將領,以翰林統兵,而位至督撫者,僅李鴻章、劉秉璋二人。上諭曰:前四川總督
  劉秉璋學問優長,老成練達,勦平髮撚,戰功卓著,任事勇直,持恭亷介。“照總督例賜卹,任內一切處分悉予開復,生平功績宣付國史館立傳”。(《宮保公行狀》)
  劉秉璋的一生,摺射瞭晚清道、鹹、同、光四朝,西方列強對中國領土和周邊藩屬的逐日蠶食。日本之對臺灣、朝鮮、澎湖、琉球,英國對香港、西藏,法國對越南,俄國之新疆等等。也摺射齣太平天國、撚軍、會匪以及來自各方的分裂勢力對中華帝國的撼動。
  中國是否需要維持或推翻一個統一的中央政權——盡管並不完善,或並不強大的政權,這是評價“中興將帥”和劉秉璋們的重要標準。
  湘淮兩軍的形成,淮軍取代湘軍,以至成為清末民初舉足輕重的政治勢力。西方的堅船利炮啟動瞭中華帝國的現代化進程,洋務運動催生瞭當代中國的進步和發展。這些都成為劉秉璋年譜中不可忽缺的背景。
  一、《年譜》全部引錄歷史文獻,黑體為作者提綱挈領,便於閱讀而分段。
  二、《年譜》按編年斷,年內以內容分,如:
  同治三年,“劉秉璋、程學啟收復嘉興。程學啟受重傷,遂卒。劉秉璋率軍自東門攻入。
  劉秉璋補授翰林院侍講。”段,分彆摘錄於劉耿生《同治事典》134頁、劉體智《異辭錄》37頁、孫傢鼐《宮保公行狀》、硃孔彰《劉文莊公彆傳》、李鴻章《李鴻章全集》〔1〕465頁,等等。
  同治三年,“劉秉璋等追勦幼天王洪天貴福,剋復湖州。著賞給振勇巴圖魯名號,遇有應升之缺,開列在前。”段,分彆摘錄於劉耿生《同治事典》144頁、劉體智《清代年錶》813頁、李鴻章《李鴻章全集》〔1〕541頁、劉體智《異辭錄》33頁、(《李鴻章全集》〔1〕550頁,等等。
  又如:光緒八年,“劉秉璋光緒六年丁母憂,光緒八年服闕,入都陛見。補授浙江巡撫。”段,分彆摘錄於孫傢鼐《宮保公行狀》、劉聲木《萇楚齋隨筆》1007頁、翁同龢《翁同龢日記》1746頁、劉體智《異辭錄》84頁、劉聲木《萇楚齋隨筆》519頁、劉秉璋《劉文莊公奏議》捲二,一頁,等等。
  隨文標註書名及頁碼,刊本與齣版另查《參考書目》。
  三、《年譜》引用多種文獻,體例、文風各異,行文艱澀繁瑣者,略有增添或刪減,但均註齣處備查。
  如,引《宮保公行狀》原文:“先公生而穎異,甫六歲,先曾王父臥病惡囂,每過其寢室,輒脫履以襪著地而行。先王父見而責之,則對曰:恐驚吾祖也。曾王父聞之,以手擊額曰:恨天不假吾以年,親見此子成立也”。
  《宮保公行狀》,以譜主子女為第一人稱。“先公”、“先王父”、“先曾王父”等稱謂有可能錯亂,直接用“父親(劉世傢)”、“祖父(劉大德)”,使更清晰。
  又如,引《萇楚齋隨筆》822頁,作者劉聲木稱嶽父:“外舅同邑吳武壯公長慶”,改用直接稱謂:“吳長慶”。
  雖屬援引,但有改動,仍注明原齣處。
  四,多數文獻為私人函件,好以字、號、謚號,甚至渾號,或齣生地、官銜為人名,作者隨文括號注正名。
  如,左宗棠的稱呼有季高、湘陰、文襄,一律隨文括號注(左宗棠);李鴻章有少荃、閤肥、文忠、傅相等,隨文括號(李鴻章);張之洞有:香濤、香帥、南皮、六郎等,一律括號(張之洞)。有名不見經傳,無從查證者,暫時放棄。
  五,私函手稿多數有日、月而無紀年,根據內容排序編入。所引用之齣版物,偶有失誤,略作校正。
  如,《李鴻章全集》(第29冊67頁)李鴻章緻黃翼升函。按同治元年二月初五日插入,有誤。同治元年淮軍初建,尚未東進。據《清代年錶》記載:同治二年二月“常熟久圍,鴻章患之,令各分兵韆人趨救”,故按同治二年二月初五日排入。
  六,年譜涉及地名達十幾省,主要根據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與最新版地圖相互對照。大多符閤,少數存異,須考證。
  如,簡稱“宿太”、“常昭”等地名。稱“宿”者有宿州、宿遷、宿鬆,稱“太”者有太倉、太平、太康、太湖等,根據劉秉璋當年的行軍路綫,可以確認所指為安徽、湖北邊界之宿鬆和太湖。“常昭”即常熟,雍正二年置城西為常熟,城東為昭文,兩縣同城而治,閤稱“常昭”。民國後再度閤二而一。
  又如,同治六年五月十一日,李鴻章緻劉銘傳函有 “勳軍(楊鼎勳部)整頓軍裝,初六、七自“定埠”啟行,須二十日後到此(周傢口)”。同日,李鴻章緻曾國藩函有:“(劉秉璋)初六、七日始與勳營(楊鼎勳部)由“宋埠”啟行”。疑前者“定埠”有誤,宋埠:湖北東部,屬黃州府,今麻城市宋埠鎮,距同年四月之小河溪戰場約80公裏,“勳軍小挫”後於此休整,北上三百公裏,於“二十日後”到達河南周傢口。時間、行程、原委均為閤理。
  又如,張涇匯為劉秉璋激戰受傷之地,瓦窯堡為擒獲東撚賴汶光之處,新老地圖均難查找。作者實地查訪,請教長者。當年張涇匯,即今日嘉善城東經濟開發區惠民街道;當年瓦窯堡即今日揚州市北郊,運河西岸瓦窯村。
  七,對鮮為人知的人與事,扼要注釋,以“◎”為標記。
  如,◎獻夫:劉汝翼,字獻夫,劉秉璋兄劉贇之長子,同治元年入淮軍幕府,官至天津海關道。
  又如,◎黃姨奶奶:黃宜人,劉秉璋側室。劉秉璋原配夫人程氏無齣,黃宜人生體乾、體仁、體信、體智、體道五子。光緒十三年病逝於川署,年三十三歲。母以子貴,贈一品夫人。
  又如,◎“六弟婦送女赴蜀”:李鴻章六弟李昭慶之遺孀,光緒十五年送女赴蜀,與劉秉璋長子劉體乾完婚,體乾時年十七。
  劉秉璋雖為晚清重臣,但是普通而平凡,按當年讀書人必經的人生軌跡,受教於孔孟,視忠君與愛國為一體。國傢危難,投筆從戎。一旦登第,勤政愛民。既有學者的嚴謹,又具文人的情懷,如是而已。
  劉秉璋去世較晚,按國史館《文莊公列傳》稱“四十年來中興將帥凋零殆盡,僅存劉秉璋一人,今聞病歿,遠近軍民同聲感悼”。他的後人未能及時整理他的全部史料和著述,即進入民國,一切“遺棄殆盡”。史學界對劉秉璋的關注不多,可藉鑒的史料也並不豐富,除《劉文莊公奏議》和他兒子劉體信、劉體智的筆記外,多數散落在朋僚間的往來書信之中。
  年譜以采擷與拼綴文獻為主,所引用文獻大多屬當代齣版,手稿部分多由作者本人蒐集。

  由衷地感謝陳絳先生的指點和鼓勵。


  劉元聲
  2017年6月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劉秉璋年譜》的圖書簡介,內容詳盡,著重於不提及該書本身,而是描繪其所屬時代背景、相關人物群像以及曆史脈絡。 --- 近代風雲中的重要見證:晚清士林與官場的群像速寫 本書旨在勾勒齣晚清社會劇烈轉型時期,一批重要曆史人物的命運軌跡及其所處的時代洪流。它並非聚焦於某一位個體的生平全錄,而是通過對一係列同期精英階層的活動、思想演變及權力結構的側寫,展現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縮影。 第一部分:士林氣象與科舉的黃昏 清代中後期,尤其是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傳統的儒傢士大夫階層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首先深入探討瞭這一群體的精神睏境與知識結構的變化。 一、舊學在變局中的堅守與動搖: 在鴉片戰爭的衝擊下,以程硃理學為核心的傳統經學開始受到質疑。然而,在地方士紳和中上層官僚群體中,對“道統”的堅守依然是主流。本書將詳細剖析地方精英如何平衡對西方“器物”技術的有限接納與對儒傢倫理的絕對維護。通過對湘軍、淮軍等地方武裝興起後,一批通過軍事功勛躋身權力中心的“新式”士大夫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到舊有文官體係在人纔選拔上的鬆動。這些人物,往往齣身於科舉體係,但其政治生涯的加速器卻是對實際事務的掌控能力。 二、學術風氣的流變: 晚清的學術思想呈現齣明顯的兩極分化趨勢。一方麵,桐城派等傳統義理學派依然擁有強大的話語權,他們強調“義理”與“文字”的統一。另一方麵,隨著考據學在乾嘉學派基礎上的發展,以及對西方自然科學、社會學概念的零星接觸,一批具有前瞻性的學者開始關注“實學”——如水利、礦政、兵製等實際問題。本書將通過對當時重要學術刊物(如上海、天津等地創辦的早期刊物)上關於“格緻”與“變法”的論辯片段進行梳理,展現思想界在“中體西用”框架下進行的艱難掙紮。 三、地方精英的角色演變: 晚清的權力重心在很大程度上嚮下延伸至地方。本書描繪瞭如曾國藩、李鴻章等通過籌建團練而崛起的地方大員,如何利用手中的財權、軍權,在中央權威衰落的背景下,形成事實上的“半獨立”治理模式。這些地方勢力不僅是鎮壓叛亂的主力,也是最早嘗試引進西方技術和管理經驗的試驗田。他們的決策,往往深刻影響瞭地方社會的經濟結構與民生走嚮。 第二部分:權力中樞的博弈與洋務的實踐 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中央朝廷的權力運作,以及洋務運動這一晚清最宏大的現代化嘗試。 一、軍機處與外朝的張力: 在同治、光緒年間,中央決策機製的運作充滿瞭復雜的派係鬥爭。軍機處作為事實上的最高決策機構,其成員的更迭往往反映瞭慈禧太後政治布局的變化。本書將梳理數位重要軍機大臣的升遷軌跡,分析他們在處理“教案”、“邊務”等敏感問題時的立場差異。例如,在處理對法、對日關係時,不同派係的官員如何從“主和”到“主戰”,以及其背後的利益集團考量。 二、洋務的體製化與睏境: 洋務運動並非一個統一的、自上而下的國傢戰略,而是多股力量(以地方督撫為主)在特定需求驅動下的自發行為。本書詳細考察瞭福州船政局、江南製造總局等代錶性企業,不僅僅關注其技術引進的成敗,更側重於考察其運營模式——國有官督商辦的混閤體製在官僚管理體製下的效率瓶頸。例如,人纔的培養機製(如船政學堂的畢業生分配問題)、資金的籌措與挪用,以及技術人員與傳統官僚之間的溝通障礙。 三、海關與金融的近代化邊緣: 海關(常關)作為清政府較早實現規範化管理的機構,在晚清財政中扮演瞭關鍵角色。本書將分析海關英籍職員的獨立性如何為近代化提供瞭一個相對穩定的財政來源,同時也探討瞭這種依賴性對國傢主權構成的潛在隱患。在此基礎上,對中國最早的現代銀行、保險機構的嘗試(如輪船招商局的股份製改革)進行深入剖析,揭示傳統商業倫理與現代資本運作之間的摩擦。 第三部分:邊疆危機與外交話語的重塑 晚清外交的失敗是國傢衰弱的直接體現。本書通過對數次重大外交事件的考察,展示瞭清廷在國際體係中的被動地位。 一、“朝貢體係”的終結: 本書選取瞭琉球事件、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等關鍵節點,分析清廷在麵對西方和新興的日本帝國時,其外交話語的混亂與錯位。傳統上,清政府習慣於用“藩屬”、“夷務”的概念處理對外關係,而當麵對擁有均權觀念的近代國傢時,這種思維模式導緻瞭戰略判斷的嚴重失誤。 二、使節製度的建立與人纔選拔: 派遣駐外使節是中國外交近代化的標誌性一步。本書將考察第一批外交官員(如郭嵩燾、曾紀澤等)的背景。這些官員往往齣身於熟悉西學或具有開明思想的士大夫階層,他們在異國他鄉的經曆,深刻影響瞭他們對國傢齣路的認識,同時也讓他們在迴國後,成為瞭保守勢力的主要攻擊目標。他們的奏摺中對西方政治、社會製度的觀察與分析,構成瞭對傳統觀念最有力的挑戰。 三、社會對外交危機的反應: 從上海的報館到地方的宗族組織,社會輿論對列強侵略和外交失敗的反應是復雜的。本書將考察義和團運動爆發前夕,民間對“迷信”與“排外”情緒的社會動員,以及知識分子對這種民粹主義浪潮的擔憂與批判,從而理解近代中國社會內部的深層矛盾。 通過對上述多維度曆史場景的細緻描摹,本書試圖構建一個立體的、充滿矛盾與張力的晚清社會圖景,為讀者理解那個時代精英階層的抉擇及其曆史後果提供一個廣闊而深入的參照係。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近代史研究頗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渴望找到能夠深入挖掘某個曆史人物背後故事的優秀著作,《劉秉璋年譜》無疑滿足瞭我的這一期待。其資料的翔實程度,讓我嘆為觀止。我隨意翻閱瞭幾頁,發現其中引用的史料來源非常廣泛,不僅有官方檔案、文集,甚至還涉及一些地方誌、族譜、以及一些我之前從未接觸過的私人收藏。這種多角度、全方位的史料收集,為年譜的客觀性和權威性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我尤其關注的是,年譜中對於一些關鍵曆史事件的論述,是如何通過多方史料進行交叉印證和辯析的。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讓我能夠更加信任書中所呈現的內容,並且也讓我看到瞭曆史研究的真諦所在:在紛繁復雜的史料中,如何去僞存真,還原曆史的真相。這部年譜,對我而言,不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是一次學習曆史研究方法的絕佳範例。

評分

這部《劉秉璋年譜》最打動我的,是它在客觀呈現人物生平的同時,也間接勾勒齣瞭一種時代精神和士人風貌。我翻閱到其中關於劉秉璋晚年的一些生活片段,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字裏行間透露齣的那種淡泊寜靜、依然心係傢國的情懷,卻深深感染瞭我。我看到瞭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人”在動蕩年代的堅守與思考。年譜中對劉秉璋在學術上的造詣,以及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所做的努力,也給我留下瞭深刻印象。這不僅僅是一部政治人物的年譜,更是一部承載著中華傳統文脈的記錄。它讓我意識到,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之外,個體生命中的點滴,以及他們所代錶的文化傳承,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閱讀這部年譜,仿佛與一位跨越時空的智者進行對話,讓我對人生、對學問、對時代,都有瞭更深層次的體悟。

評分

這部《劉秉璋年譜》給我最深刻的印象,莫過於它在梳理曆史脈絡上的嚴謹與細緻。我嘗試著翻閱瞭其中關於劉秉璋在某段時期主政某個地區的記載,那種詳盡到近乎苛刻的考證,讓我看到瞭編纂者下過的苦功。不僅僅是大事記,連一些細枝末節,例如當時地方官員的任免、涉及的財政收支、甚至是重要的政策文件齣颱的背景和影響,都仿佛被一一還原。其中穿插的一些個人書信、奏摺、以及相關人士的迴憶片段,更是極大地豐富瞭內容的層次感,讓人物的言行舉止更加鮮活。我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部微觀史學的典範。它讓我意識到,要真正理解一個曆史人物,就必須深入他所處的時代土壤,從那些看似瑣碎的細節中,纔能抽絲剝繭,還原齣事件的全貌以及人物的真實動機。我特彆期待能夠深入研究其中關於劉秉璋在處理某些復雜社會問題時的策略與思考,那一定能為我們今天的社會治理提供寶貴的藉鑒。

評分

坦白說,在接觸《劉秉璋年譜》之前,我對這位曆史人物的瞭解僅限於一些模糊的概念。但這部年譜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認知。它的編纂方式,不同於一般的傳記,而是以一種更加客觀、冷靜的視角,將劉秉璋的一生置於宏大的曆史背景下進行呈現。我特彆欣賞其中對劉秉璋思想演變的分析,它並非簡單地羅列觀點,而是通過他在不同人生階段的經曆、閱讀的書籍、以及與他人的交流,來展現其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發展乃至轉變的。這種細緻入微的刻畫,使得人物形象不再是扁平的,而是充滿瞭人性的復雜與深度。我感覺,編纂者不僅僅是在記錄一個人的生平,更是在解讀一個時代的精神。通過劉秉璋的視角,我看到瞭晚清社會在變革與守舊之間的掙紮,看到瞭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的迷茫與抉擇。這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事件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思想的碰撞。

評分

這套《劉秉璋年譜》的裝幀,首先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學術分量撲麵而來。厚重的紙張,考究的印刷,以及那種古樸而又不失大氣的封麵設計,都讓我能感受到編纂者在對待這位近代重要人物時的敬畏與一絲不苟。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套密密麻麻卻又條理清晰的時間綫索,從劉秉璋的呱呱墜地,到他的人生終點,仿佛都被細緻地錨定在曆史的長河中。我雖然還沒有深入研讀書中的每一個條目,但僅僅是瀏覽目錄和一些章節的標題,就已經被其中涉及的廣度和深度所震撼。從他早年的科舉之路,到他作為官員在地方上的施政作為,再到他晚年退隱後的生活與思想,似乎都得到瞭詳盡的梳理。特彆是那些關於他與同時代名士的交往、他在教育事業上的貢獻,以及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披露,都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這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生平記錄,更是一幅勾勒齣近代中國一位重要知識分子和政治人物立體形象的畫捲,讓我對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有瞭更具象化的感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