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15
劉秉璋年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本書為晚清重臣、淮軍名將劉秉璋之年譜。劉秉璋以翰林院編修入軍幕,投筆從戎,一生經曆瞭鎮壓太平軍、鎮壓撚軍、中法戰爭、成都教案等一係列重大曆史事件,纍官至四川總督,為近代史上重要人物。本年譜以年代為經,以事件為緯,將劉秉璋的一生及當時國內、國際相關大事、背景進行瞭完整地記述,取材宏富,資料翔實。
劉元聲,中國著名舞颱美術設計傢。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64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舞颱美術係本科;1981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舞颱美術係研究生,獲碩士學位。曾任中央戲劇學院舞颱美術係主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國際舞颱美術組織中國中心主席、中國舞颱美術學會會長、中國話劇研究會常務理事。兩次獲北京市高校教學成果奬,1993年獲“文化部優秀專傢”稱號,1995年被國務院授予“有突齣貢獻的中青年專傢”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目錄
前言
道光六年丙戌(1826) 一歲
道光九年己醜(1829) 四歲
道光十年庚寅(1830) 五歲
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 六歲
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 九歲
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 十一歲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 十四歲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 十五歲
道光二十一年辛醜(1841) 十六歲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 十七歲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 二十歲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 二十二歲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 二十四歲
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 二十五歲
鹹豐元年辛亥(1851) 二十六歲
鹹豐二年壬子(1852) 二十七歲
鹹豐三年癸醜(1853) 二十八歲
鹹豐四年甲寅(1854) 二十九歲
鹹豐五年乙卯(1855) 三十歲
鹹豐六年丙辰(1856) 三十一歲
鹹豐七年丁巳(1857) 三十二歲
鹹豐八年戊午(1858) 三十三歲
鹹豐九年己未(1859) 三十四歲
鹹豐十年庚申(1860) 三十五歲
鹹豐十一年辛酉(1861) 三十六歲
同治元年壬戌(1862) 三十七歲
同治二年癸亥(1863) 三十八歲
同治三年甲子(1864) 三十九歲
同治四年乙醜(1865) 四十歲
同治五年丙寅(1866) 四十一歲
同治六年丁卯(1867) 四十二歲
同治七年戊辰(1868) 四十三歲
同治八年己巳(1869) 四十四歲
同治九年庚午(1870) 四十五歲
同治十年辛未(1871) 四十六歲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 四十七歲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 四十八歲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 四十九歲
光緒元年乙亥(1875) 五十歲
光緒二年丙子(1876) 五十一歲
光緒三年丁醜(1877) 五十二歲
光緒四年戊寅(1878) 五十三歲
光緒五年己卯(1879) 五十四歲
光緒六年庚辰(1880) 五十五歲
光緒七年辛巳(1881) 五十六歲
光緒八年壬午(1882) 五十七歲
光緒九年癸未(1883) 五十八歲
光緒十年甲申(1884) 五十九歲
光緒十一年乙酉(1885) 六十歲
光緒十二年丙戌(1886) 六十一歲
光緒十三年丁亥(1887) 六十二歲
光緒十四年戊子(1888) 六十三歲
光緒十五年己醜(1889) 六十四歲
光緒十六年庚寅(1890) 六十五歲
光緒十七年辛卯(1891) 六十六歲
光緒十八年壬辰(1892) 六十七歲
光緒十九年癸巳(1893) 六十八歲
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 六十九歲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1895) 七十歲
光緒二十二年丙申(1896) 七十一歲
光緒二十三年丁酉(1897) 七十二歲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1898) 七十三歲
光緒二十五年己亥(1899) 七十四歲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900) 七十五歲
光緒二十七年辛醜(1901) 七十六歲
光緒二十八年壬寅(1902) 七十七歲
光緒二十九年癸卯(1903) 七十八歲
光緒三十年甲辰(1904) 七十九歲
光緒三十一年乙巳(1905) 八十歲
參考文獻
劉秉璋生在中華民族存亡的艱難歲月,在“羣寇如毛,燒殺淫擄。闔傢老幼數十人,顛沛流離,無可得食”中,“以舉人恃筆墨謀生”,投筆從戎。鹹豐五年入總理皖南軍務、前江西巡撫、欽差大臣張芾幕府,參其軍事。鹹豐十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同治元年奏調至江蘇巡撫李鴻章麾下,組建淮軍,馳騁疆場十三載,是淮軍的重要將領,以戰功升遷至方麵大吏。光緒元年任江西巡撫,光緒八年任浙江巡撫,光緒十二年任四川總督。撫浙三年,內治匪患,外抗法寇。督川八載,南資滇黔,北顧甘陝,安靖藏衛。“萬裏江山,十州將吏,奔走低昂於使君之庭,年榖稔而盜賊除,訟獄衰而文風振”。(《翁同龢集》427頁)
光緒二十一年,四川教案,“教士忿,牒總署,指名奪秉璋職,朝廷不獲已,許之,遂歸”。(《清史稿﹒劉秉璋傳》)光緒三十一年逝世,享年八十,謚文莊。
淮軍將領,以翰林統兵,而位至督撫者,僅李鴻章、劉秉璋二人。上諭曰:前四川總督
劉秉璋學問優長,老成練達,勦平髮撚,戰功卓著,任事勇直,持恭亷介。“照總督例賜卹,任內一切處分悉予開復,生平功績宣付國史館立傳”。(《宮保公行狀》)
劉秉璋的一生,摺射瞭晚清道、鹹、同、光四朝,西方列強對中國領土和周邊藩屬的逐日蠶食。日本之對臺灣、朝鮮、澎湖、琉球,英國對香港、西藏,法國對越南,俄國之新疆等等。也摺射齣太平天國、撚軍、會匪以及來自各方的分裂勢力對中華帝國的撼動。
中國是否需要維持或推翻一個統一的中央政權——盡管並不完善,或並不強大的政權,這是評價“中興將帥”和劉秉璋們的重要標準。
湘淮兩軍的形成,淮軍取代湘軍,以至成為清末民初舉足輕重的政治勢力。西方的堅船利炮啟動瞭中華帝國的現代化進程,洋務運動催生瞭當代中國的進步和發展。這些都成為劉秉璋年譜中不可忽缺的背景。
一、《年譜》全部引錄歷史文獻,黑體為作者提綱挈領,便於閱讀而分段。
二、《年譜》按編年斷,年內以內容分,如:
同治三年,“劉秉璋、程學啟收復嘉興。程學啟受重傷,遂卒。劉秉璋率軍自東門攻入。
劉秉璋補授翰林院侍講。”段,分彆摘錄於劉耿生《同治事典》134頁、劉體智《異辭錄》37頁、孫傢鼐《宮保公行狀》、硃孔彰《劉文莊公彆傳》、李鴻章《李鴻章全集》〔1〕465頁,等等。
同治三年,“劉秉璋等追勦幼天王洪天貴福,剋復湖州。著賞給振勇巴圖魯名號,遇有應升之缺,開列在前。”段,分彆摘錄於劉耿生《同治事典》144頁、劉體智《清代年錶》813頁、李鴻章《李鴻章全集》〔1〕541頁、劉體智《異辭錄》33頁、(《李鴻章全集》〔1〕550頁,等等。
又如:光緒八年,“劉秉璋光緒六年丁母憂,光緒八年服闕,入都陛見。補授浙江巡撫。”段,分彆摘錄於孫傢鼐《宮保公行狀》、劉聲木《萇楚齋隨筆》1007頁、翁同龢《翁同龢日記》1746頁、劉體智《異辭錄》84頁、劉聲木《萇楚齋隨筆》519頁、劉秉璋《劉文莊公奏議》捲二,一頁,等等。
隨文標註書名及頁碼,刊本與齣版另查《參考書目》。
三、《年譜》引用多種文獻,體例、文風各異,行文艱澀繁瑣者,略有增添或刪減,但均註齣處備查。
如,引《宮保公行狀》原文:“先公生而穎異,甫六歲,先曾王父臥病惡囂,每過其寢室,輒脫履以襪著地而行。先王父見而責之,則對曰:恐驚吾祖也。曾王父聞之,以手擊額曰:恨天不假吾以年,親見此子成立也”。
《宮保公行狀》,以譜主子女為第一人稱。“先公”、“先王父”、“先曾王父”等稱謂有可能錯亂,直接用“父親(劉世傢)”、“祖父(劉大德)”,使更清晰。
又如,引《萇楚齋隨筆》822頁,作者劉聲木稱嶽父:“外舅同邑吳武壯公長慶”,改用直接稱謂:“吳長慶”。
雖屬援引,但有改動,仍注明原齣處。
四,多數文獻為私人函件,好以字、號、謚號,甚至渾號,或齣生地、官銜為人名,作者隨文括號注正名。
如,左宗棠的稱呼有季高、湘陰、文襄,一律隨文括號注(左宗棠);李鴻章有少荃、閤肥、文忠、傅相等,隨文括號(李鴻章);張之洞有:香濤、香帥、南皮、六郎等,一律括號(張之洞)。有名不見經傳,無從查證者,暫時放棄。
五,私函手稿多數有日、月而無紀年,根據內容排序編入。所引用之齣版物,偶有失誤,略作校正。
如,《李鴻章全集》(第29冊67頁)李鴻章緻黃翼升函。按同治元年二月初五日插入,有誤。同治元年淮軍初建,尚未東進。據《清代年錶》記載:同治二年二月“常熟久圍,鴻章患之,令各分兵韆人趨救”,故按同治二年二月初五日排入。
六,年譜涉及地名達十幾省,主要根據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與最新版地圖相互對照。大多符閤,少數存異,須考證。
如,簡稱“宿太”、“常昭”等地名。稱“宿”者有宿州、宿遷、宿鬆,稱“太”者有太倉、太平、太康、太湖等,根據劉秉璋當年的行軍路綫,可以確認所指為安徽、湖北邊界之宿鬆和太湖。“常昭”即常熟,雍正二年置城西為常熟,城東為昭文,兩縣同城而治,閤稱“常昭”。民國後再度閤二而一。
又如,同治六年五月十一日,李鴻章緻劉銘傳函有 “勳軍(楊鼎勳部)整頓軍裝,初六、七自“定埠”啟行,須二十日後到此(周傢口)”。同日,李鴻章緻曾國藩函有:“(劉秉璋)初六、七日始與勳營(楊鼎勳部)由“宋埠”啟行”。疑前者“定埠”有誤,宋埠:湖北東部,屬黃州府,今麻城市宋埠鎮,距同年四月之小河溪戰場約80公裏,“勳軍小挫”後於此休整,北上三百公裏,於“二十日後”到達河南周傢口。時間、行程、原委均為閤理。
又如,張涇匯為劉秉璋激戰受傷之地,瓦窯堡為擒獲東撚賴汶光之處,新老地圖均難查找。作者實地查訪,請教長者。當年張涇匯,即今日嘉善城東經濟開發區惠民街道;當年瓦窯堡即今日揚州市北郊,運河西岸瓦窯村。
七,對鮮為人知的人與事,扼要注釋,以“◎”為標記。
如,◎獻夫:劉汝翼,字獻夫,劉秉璋兄劉贇之長子,同治元年入淮軍幕府,官至天津海關道。
又如,◎黃姨奶奶:黃宜人,劉秉璋側室。劉秉璋原配夫人程氏無齣,黃宜人生體乾、體仁、體信、體智、體道五子。光緒十三年病逝於川署,年三十三歲。母以子貴,贈一品夫人。
又如,◎“六弟婦送女赴蜀”:李鴻章六弟李昭慶之遺孀,光緒十五年送女赴蜀,與劉秉璋長子劉體乾完婚,體乾時年十七。
劉秉璋雖為晚清重臣,但是普通而平凡,按當年讀書人必經的人生軌跡,受教於孔孟,視忠君與愛國為一體。國傢危難,投筆從戎。一旦登第,勤政愛民。既有學者的嚴謹,又具文人的情懷,如是而已。
劉秉璋去世較晚,按國史館《文莊公列傳》稱“四十年來中興將帥凋零殆盡,僅存劉秉璋一人,今聞病歿,遠近軍民同聲感悼”。他的後人未能及時整理他的全部史料和著述,即進入民國,一切“遺棄殆盡”。史學界對劉秉璋的關注不多,可藉鑒的史料也並不豐富,除《劉文莊公奏議》和他兒子劉體信、劉體智的筆記外,多數散落在朋僚間的往來書信之中。
年譜以采擷與拼綴文獻為主,所引用文獻大多屬當代齣版,手稿部分多由作者本人蒐集。
由衷地感謝陳絳先生的指點和鼓勵。
劉元聲
2017年6月
劉秉璋年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