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這本書的內容由102歲鄧老親自口述整理而成。
2.書中的“養生二十四法”是鄧老幾十年如一日堅持習得的經驗體會。
3.鄧老提倡的“百歲工程”並不是口號,鄧老養生的方法很多看似平淡無奇,但這些方法往往可以融入於日常生活之中,不知不覺地改變你的生活方式,從而使你離“壽而康”的狀態更加接近。
4.如果您對自己健康狀況深錶擔憂
如果您對五花八門的養生保健方法無所適從,請一起來跟鄧老踐行“養生二十四法”,行動並堅持下來,從源頭遠離疾病
2001年,鄧鐵濤先生立下一個目標,要完成“百歲工程”。他希望能以“上工治未病”的思想來指導世人養生,達到長壽又健康的目的。2017年,鄧老迎來瞭102歲(農曆)壽辰。雖已屆102歲高齡,鄧老仍精神矍鑠、思維清晰,鄧老囑咐我們要推廣中醫藥養生保健之道,造福民眾。
鄧老養生的方法很多看似平淡無奇,但這些方法往往可以融入於日常生活之中,不知不覺地改變你的生活方式,從而使你離“壽而康”的狀態更加接近。
鄒旭: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博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中醫藥學會理事,廣東省健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吳煥林: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中醫院心血管大科主任。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內科教研室主任。
上篇 活到百歲的養生觀
什麼是養生?養生養的是什麼?
做到身心和諧的秘鑰
如何養心?
如何養身?
做到天人閤一的智慧
春季養生
夏季養生
鞦季養生
鼕季養生
識病防病,助力健康
高血壓病
糖尿病
血脂異常
冠心病
中風
下篇 我的養生24法
養生第一法: 起居作息規律
養生第二法 不覓仙方覓睡方
養生第三法 晨起後靜坐吐納
養生第四法 自我保健按摩
養生第五法 晨起後飲茶
養生第六法 打八段錦
養生第七法 早餐後練氣功
養生第八法 適度用腦防衰老
養生第九法 午間散步采陽
養生第十法 膳食平衡
養生第十一法 傍晚練太極
養生第十二法 冷熱水交替沐浴
養生第十三法 睡前熱水浴足
養生第十四法 睡前按摩湧泉、勞宮穴
養生第十五法 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養生第十六法 常添衣 、避風寒
養生第十七法 戒煙、適量飲酒
養生第十八法 珍惜精氣,節戒色欲
養生第十九法 保護脾胃 ,飲食有節
養生第二十法 吃菜不吃藥
養生第二十一法 科學飲水
養生第二十二法 營造健康居住環境
養生第二十三法 養德
養生第二十四法 養心
2001年,恩師鄧鐵濤先生曾立下一個目標,要完成“百歲工程”。他希望能以“上工治未病”的思想來指導世人養生,達到長壽又健康的目的,並要求我們這些弟子協助推廣他總結並踐行的養生理論與方法。2016年底,恩師迎來瞭101歲(農曆)壽辰。當天,老人傢步入祝壽會現場時便在眾人麵前打趣道:“今天氣溫下降,與我相比,大傢穿著略顯單薄。也難怪,我纔1歲,這麼嬌嫩,要多穿一件衣服保保暖。”引得滿堂歡笑。雖已屆101歲高齡,作為最長壽的國醫大師,鄧老仍精神矍鑠、思維清晰、談吐幽默,吹蠟燭、切蛋糕,全程笑逐顔開。臨彆時,鄧老再次囑咐我們要推廣中醫藥養生保健之道,造福民眾。因此,纔有瞭本書的齣版。
當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條件的改善,人們對健康與長壽的渴望與日俱增。然而,心腦血管疾病與腫瘤疾病患病率居高不下,如《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5》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心血管疾病患者已達2.9億人,心血管病死亡率居疾病死亡構成的首位,冠心病正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此外,焦慮、抑鬱等心理疾患更摧殘我們的健康。現代不少研究顯示,通過改善生活方式或通過一些養生保健的方法,很多疾病可以先行預防,使我們過得更加長壽與健康。數十年來,鄧老非常重視中醫“治未病”理論的研究與實踐,並總結瞭很多確實可行的方法,如本書中提到的24法;在理論層麵上也有其自身特色,如重養德、重養心、養脾胃、養腎等。跟師這些年來,我除瞭嚮師傅學習中醫藥診療疾病外,也在不斷嚮他學習如何養生保健,如八段錦的練習等,獲益匪淺。 目前,102歲的鄧老還每天午後走動,曬曬太陽,齣齣汗等,踐行著那些簡單易行,又卓有成效的養生方法。老人傢現在依舊堅持讀書看報,練習氣功,還為我們這些學生指點迷津,有時為瞭中醫藥發展的事情與相關領導進行探討。我自身多年來學習鄧老的養生保健方法也頗有心得與收獲,即使每天非常繁忙,依舊堅持用他教導的方法進行練習,精力充沛,感覺這些方法雖然簡單,但隻要堅持,日久效果顯著。
如果您對自己健康狀況深錶擔憂,如果您對五花八門的養生保健書籍無所適從,如果您想窺探百歲國醫大師長壽之秘,不妨翻閱此書,並行動起來,堅持下來。我相信,不久後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會從您身體中得到印證。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就被它的排版和字體深深吸引瞭。沒有花哨的插圖,也沒有過於學術的堆砌,而是采用瞭一種非常樸實、大氣的設計風格,讓我想起瞭過去那些承載著曆史厚重感的書籍。翻開第一頁,文字的敘述方式就有一種娓娓道來的感覺,沒有生硬的理論灌輸,而是通過生活化的語言,將復雜的養生道理娓娓道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某些養生細節時,所展現齣的細緻入微和人文關懷。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瞭鄧老先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將古老的中醫智慧融入到每一個細微的動作中,比如對飲食的講究,對起居的規律,對情緒的調適,這些都並非遙不可及的理論,而是觸手可及的生活實踐。書中的很多觀點,都顛覆瞭我之前對養生的一些固有認知,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生活習慣,並思考如何做齣更積極的改變。我深信,真正的養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種長期的、融入生活的生活方式,而這本書,恰恰為我指明瞭方嚮,讓我看到瞭實現這一目標的希望。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不是那種乾巴巴的科普讀物,也不是矯揉造作的文學散文,而是一種介於兩者之間的,既有科學的嚴謹性,又不失人情味的錶達方式。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與讀者溝通,用一種平易近人的姿態,將深邃的中醫養生理念剖析得淋灕盡緻。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順應自然”這一核心理念的闡釋,它不僅僅停留在口號上,而是通過大量的實例和生動的比喻,讓我深刻理解瞭何為“天人閤一”,以及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實踐這種古老的智慧。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常常會不自覺地停下來,去迴想自己過往的生活,思考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書中的一些養生建議,比如關於情緒的疏導,關於運動的適度,關於睡眠的質量,都讓我受益匪淺。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去思考和實踐。這本書讓我明白,養生並非是和疾病作鬥爭,而是與身體和自然和諧相處,是一種積極嚮上的人生態度。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沉靜而又不失力量的美感,淡淡的墨綠色背景,搭配燙金的“國醫大師”四個字,以及鄧老先生溫和卻又充滿智慧的肖像,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深厚的底蘊。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這本書的,當時正處於一個對生活方式感到迷茫的階段,既想保持健康,又對如何真正做到長壽養生感到一絲睏惑。書名中的“活到百歲的智慧”和“養生之道”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國醫大師的親身實踐,這本身就是最有說服力的保證。我一直對中醫養生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很多時候覺得理論過於深奧,難以落地。而這本書,從名字上看,就給人一種親切感,仿佛是一位慈祥的長者,要將他畢生積纍的寶貴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我們。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切實可行、易於理解的養生方法,不僅僅是身體上的調理,更希望能在精神層麵給我帶來啓迪,讓我明白真正健康長壽的內在邏輯。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養生的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位百歲國醫大師的生命哲學和處世智慧。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它所傳授的養生技巧。在我看來,它更是一部關於生命智慧的啓迪錄。鄧老先生以他百歲高齡的親身實踐,為我們樹立瞭一個榜樣,讓我們看到瞭健康、充實、有尊嚴地老去的可能性。書中所探討的養生之道,絕非僅僅關注身體的機能,更強調精神層麵的修養。比如,書中關於“樂”在養生中的重要性,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思考如何纔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同時,書中也傳遞瞭一種對生命的敬畏之心,讓我更加珍惜當下,並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去麵對生活中的挑戰。我感覺自己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到瞭養生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重塑瞭自己對健康和生命的認知。這本書讓我明白,養生,是一種由內而外的修為,是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態度,更是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和尊重。它將我從對“長壽”的焦慮中解脫齣來,引導我走嚮一種更健康、更積極、更智慧的生活方式。
評分每次拿起這本書,都會有一種寜靜和踏實的感覺。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智慧,往往蘊含在最樸素的生活哲學之中,而國醫大師鄧鐵濤先生的養生之道,正是這樣一種智慧的體現。書中的內容,沒有宏大的敘事,也沒有激烈的觀點,而是聚焦於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從衣食住行到情誌養護,無不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知足常樂”的論述,它不僅僅是一種心態,更是對身體健康的積極影響。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被各種欲望所驅使,而這本書教會我,真正的幸福和健康,來自於內心的平和與滿足。書中的養生方法,也都非常接地氣,易於學習和實踐,沒有那些令人望而卻步的復雜操作。我開始嘗試調整自己的作息,更加注重飲食的均衡,並學著去管理自己的情緒。這本書讓我看到,健康長壽並非遙不可及的神話,而是可以通過科學、閤理、積極的生活方式來實現的。
評分今天是我老公收的貨,我相信京東,支持京東,質量很好
評分老人看瞭非常非常滿意好書一本
評分書籍不錯,買給老爸看的。
評分好
評分質量不錯!
評分很好!
評分不錯,物流也快!
評分質量不錯!
評分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