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集正是为被动式低能耗建筑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图集。
本图集适用于严寒和寒冷地区被动式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亦可作为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科研和教学的参考资料。本图集供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和建设单位使用。
图集内容包括:①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的涵义和包括室内环境、气密性等基本规定,以及能耗与负荷的计算;②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围护结构关键技术;③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的设计与施工要求;④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的外墙、外门窗、屋面、楼地面、地下室等建筑部位的节点详图;⑤被动式低能耗建筑采用的主要材料的性能指标。
与传统建筑相比,被动式低能耗建筑能耗更低、舒适度更高,在国外得到迅速推广和广泛应用。中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挑战,在当前建筑业加速转型、创新和跨越的关键时期,更应加强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的建设和推广,为可持续建筑发展增加新的亮点。本图集的编制无疑为推广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主编单位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
目录 1
总说明 3
外墙及楼地面部分
外墙及楼地面部分说明. 9
外墙外保温系统 11
保温板排板 12
门窗洞口耐碱玻纤网 13
锚栓布局 14
防火隔离带 15
外墙变形缝 17
女儿墙 19
雨篷 20
散水 22
采暖地下室 23
非采暖地下室 24
地下室采光顶 25
楼面 26
地面 27
开敞阳台 28
管道、线管穿外墙、电气接线盒 30
雨水管固定件 31
空调支架 32
室内穿楼板管道、排水管 33
外门窗及遮阳部分
外门窗及遮阳部分说明 34
窗口 36
平屋顶天窗 38
斜屋顶天窗 39
模块化智能控制系统天窗 40
采光井窗 41
单元门 42
户门 44
门窗连接角钢示例 45
嵌装式Z型铝合金百叶帘 46
嵌装式卷包式铝合金百叶帘 47
嵌装式折叠滑动式百叶窗 48
外挂推拉滑动式百叶窗 49
外挂无轨道滑动式百叶窗 50
屋顶全金属百叶帘 51
屋面部分
屋面部分说明 52
屋面构造做法 53
屋面隔汽、防水材料选用表 55
出屋面排气道、排气管 56
导光系统 57
屋面变形缝 58
封闭阳台屋顶 59
附录
材料性能表 60
相关技术资料 68
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传统建筑理念的认知,特别是它在严寒和寒冷地区如何实现低能耗,这一点让我尤为好奇。书中关于“建筑围护结构”的讲解,可以称得上是“干货满满”。我被书中对各种墙体、屋面和楼板保温构造的详细分析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材料的性能,更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构造形式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经济成本来选择最合适的方案。例如,书中对几种新型复合保温材料的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包括它们的保温效果、耐久性、以及施工难度等,为我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我还对书中关于“热桥”的剖析印象深刻。书中通过大量的图示和案例,清晰地解释了热桥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对建筑整体保温性能的负面影响。并且,它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解决策略,例如在节点部位采用断热桥材料,或者优化构造连接方式等。这些细节的深入探讨,让我意识到,建造一个真正低能耗的建筑,需要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严谨的考量。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建筑的“气密性”对于节能的重要性。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合理的构造设计和施工工艺来提高建筑的气密性,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失。我之前从未意识到,即使是看似微小的缝隙,也可能成为能源流失的“罪魁祸首”。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如何让我们的居住空间变得更加“聪明”和“高效”。特别是在严寒和寒冷地区,这种“聪明”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书中对“被动式太阳能利用”的讲解,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建筑的朝向,而是深入地分析了如何通过建筑的形态、窗户的大小和布局,以及适当的遮阳设计,来最大化地利用冬季的太阳能供暖,同时又在夏季避免过度的日照。书中甚至提供了一些实用的计算方法,帮助设计师评估不同设计方案的能耗效果。我还对书中关于“自然通风”的论述非常感兴趣。它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建筑的内部布局和外部构造,来实现有效的自然通风,从而减少对机械通风设备的依赖,降低能耗,同时还能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书中甚至还探讨了“热压通风”和“风压通风”的原理,并给出了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如何优化通风设计的建议。这让我意识到,被动式设计并非是牺牲舒适性的技术,而是通过巧妙的设计,能够为居住者提供更加健康、自然、宜人的室内环境。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建筑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设计理念。它让我明白,被动式建筑并非是孤立的技术应用,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将保温、气密、隔热、采光、通风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机整合,才能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
评分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建筑行业并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既充满了挑战,也带来了巨大的启发。它让我看到了,在极端的气候条件下,我们仍然可以创造出既温暖舒适又节能环保的居住空间。书中对“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的深入剖析,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罗列各种材料的参数,而是通过大量的图解和案例,详细解释了不同保温材料的特性,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影响建筑的整体保温效果。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热桥”的讨论,书中通过生动的图示,解释了热桥的形成原因,以及它对建筑节能的负面影响,并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微小的构造细节,也可能对建筑的整体性能产生重大的影响。此外,书中对“气密性”的强调也让我耳目一新。我之前从未意识到,建筑的气密性对于减少能量损失如此重要,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合理的构造设计和施工工艺来提高建筑的气密性。我还对书中关于“被动式太阳能利用”的讲解非常着迷。它不仅仅是强调建筑的朝向,更是深入地探讨了如何通过建筑的形态、窗户的设计和遮阳的策略,来最大化地利用太阳能,为室内提供热量。这些细节的深入探讨,让我意识到,被动式设计并非是冰冷的技术堆砌,而是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的建筑哲学。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家”的定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物理空间,更应该是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与环境友好连接的生命体。书中所倡导的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理念,正是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的绝佳途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性化”设计的关注。被动式建筑并非意味着牺牲居住者的舒适度,相反,它通过巧妙的设计,能够为居住者提供更自然、更健康的室内环境。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合理的自然通风设计,在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的同时,减少对机械通风设备的依赖,从而降低能耗。我还对书中关于“热桥”的分析印象深刻。书中通过大量的图示和计算,清晰地解释了热桥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对建筑整体保温性能的负面影响。并且,它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解决策略,例如在节点部位采用断热桥材料,或者优化构造连接方式等。这些细节的深入探讨,让我意识到,建造一个真正低能耗的建筑,需要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严谨的考量。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太阳能的被动式利用,例如通过优化建筑朝向和窗户设计,最大化地利用冬季的太阳辐射来为室内供暖。同时,书中也提出了在夏季如何通过遮阳设计来避免过度的太阳辐射,从而降低制冷能耗。这些策略的有机结合,共同构建了一个高效、可持续的能源利用体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被动式设计并非是冰冷的技术堆砌,而是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的建筑哲学。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家”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物理空间,更应该是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与环境友好连接的生命体。书中关于“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的理念,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性化”设计的关注。被动式建筑并非意味着牺牲居住者的舒适度,相反,它通过巧妙的设计,能够为居住者提供更自然、更健康的室内环境。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合理的自然通风设计,在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的同时,减少对机械通风设备的依赖,从而降低能耗。我还对书中关于“热桥”的分析印象深刻。书中通过大量的图示和计算,清晰地解释了热桥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对建筑整体保温性能的负面影响。并且,它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解决策略,例如在节点部位采用断热桥材料,或者优化构造连接方式等。这些细节的深入探讨,让我意识到,建造一个真正低能耗的建筑,需要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严谨的考量。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太阳能的被动式利用,例如通过优化建筑朝向和窗户设计,最大化地利用冬季的太阳辐射来为室内供暖。同时,书中也提出了在夏季如何通过遮阳设计来避免过度的太阳辐射,从而降低制冷能耗。这些策略的有机结合,共同构建了一个高效、可持续的能源利用体系。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的启发,让我对如何建造更宜居、更环保的房屋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在严寒和寒冷地区,其挑战性无疑更大,但这本书却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我被书中对“被动式太阳能利用”的讲解所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强调建筑的朝向,更是深入地探讨了如何通过建筑的形态、窗户的大小和布局,以及适当的遮阳设计,来最大化地利用冬季的太阳能供暖,同时又在夏季避免过度的日照。书中甚至提供了一些实用的计算方法,帮助设计师评估不同设计方案的能耗效果。我还对书中关于“自然通风”的论述非常感兴趣。它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建筑的内部布局和外部构造,来实现有效的自然通风,从而减少对机械通风设备的依赖,降低能耗,同时还能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书中甚至还探讨了“热压通风”和“风压通风”的原理,并给出了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如何优化通风设计的建议。这让我意识到,被动式设计并非是牺牲舒适性的技术,而是通过巧妙的设计,能够为居住者提供更加健康、自然、宜人的室内环境。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建筑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设计理念。它让我明白,被动式建筑并非是孤立的技术应用,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将保温、气密、隔热、采光、通风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机整合,才能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简直可以说是打开了我对建筑设计领域的一个全新视角。起初,我被书名中“被动式低能耗建筑”这几个字吸引,心想或许会是一本比较技术性的、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当我真正翻开它,才发现它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实用得多。特别是针对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居住建筑,书中详尽地阐述了在这些极端气候条件下,如何通过被动式设计来最大程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同时又不牺牲居住的舒适性。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建筑围护结构的设计部分,书中不仅介绍了各种保温材料的性能对比,还深入分析了不同保温构造在严寒地区的实际应用效果,例如外墙保温、屋顶保温以及门窗的选用等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技术参数,而是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分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直观地展示了不同设计方案的优劣。例如,书中对一种新型的低能耗窗户系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其多层玻璃、惰性气体填充以及低辐射涂层等技术特点,并提供了实际的能耗监测数据,让我对这种窗户的实际效果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建筑朝向、窗户大小和布局对室内采光和热能收集的影响,这些细节虽然看似微小,但对整体的能耗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之前一直觉得,在严寒地区想要实现低能耗建筑是一件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先进的技术,即使在最严酷的气候条件下,我们也能建造出既环保又舒适的居住空间。
评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居住的环境。我一直认为,舒适的居住环境是理所当然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实现这种舒适是需要付出努力和智慧的。特别是对于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居住建筑,其挑战性无疑更大。我被书中对于不同建筑材料热工性能的深入分析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各种材料的导热系数,而是更进一步地探讨了这些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以及它们与建筑结构、气候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书中对不同类型保温材料的耐久性、防潮性以及防火性都进行了细致的评估,并给出了在严寒地区选择最佳材料的建议。我还对书中关于“气密性”的讲解非常感兴趣。书中详细阐述了建筑气密性对于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失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构造设计和施工工艺来提高建筑的气密性。它甚至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漏风点,并提供了相应的弥补措施。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微小的缝隙,也可能成为能源流失的“罪魁祸首”。此外,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建筑的整体性设计理念。它强调,被动式设计并非是孤立的技术应用,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将保温、气密、隔热、采光、通风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机整合,才能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如何将这些分散的技术点融会贯通,形成一个高效、舒适的居住空间。这本书让我明白,建造一个真正节能的建筑,需要的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我看到了在严寒和寒冷地区,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抵御严寒,更是可以创造出一种更加可持续、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书中关于“建筑围护结构”的讲解,简直是“干货满满”。我被书中对各种墙体、屋面和楼板保温构造的详细分析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材料的性能,更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构造形式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经济成本来选择最合适的方案。例如,书中对几种新型复合保温材料的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包括它们的保温效果、耐久性、以及施工难度等,为我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我还对书中关于“热桥”的剖析印象深刻。书中通过大量的图示和案例,清晰地解释了热桥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对建筑整体保温性能的负面影响。并且,它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解决策略,例如在节点部位采用断热桥材料,或者优化构造连接方式等。这些细节的深入探讨,让我意识到,建造一个真正低能耗的建筑,需要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严谨的考量。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建筑的“气密性”对于节能的重要性。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合理的构造设计和施工工艺来提高建筑的气密性,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失。
评分我一直对环境问题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可持续居住”的探索。它让我看到了,通过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的设计,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书中关于建筑的“热工设计”部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际数据,生动地展示了各种设计方案对建筑能耗的影响。例如,书中对不同保温层厚度的经济效益分析,让我对如何在成本和节能之间找到平衡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还对书中关于“自然采光”的论述非常赞赏。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窗户的设计和布局,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减少对人工照明的依赖。它还强调了在夏季如何通过遮阳构件来控制室内光照强度,避免过度的眩光和热量增加。这些细节的深入探讨,让我意识到,被动式设计不仅仅是关于保温和节能,更是关于创造一个更加健康、舒适、宜人的室内环境。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建筑与当地气候的适应性。它鼓励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例如风向、日照角度、降雨量等,并根据这些特点来优化建筑的设计方案。这种“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接地气。它让我明白,被动式建筑并非是千篇一律的模式,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量身定制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