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组装与维修实战

电脑组装与维修实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军 著
图书标签:
  • 电脑组装
  • 电脑维修
  • 硬件
  • DIY
  • 实战
  • 电脑硬件
  • 故障排除
  • 计算机
  • 维修指南
  • 升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831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1703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计算机硬件维修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从事电脑组装与维护工作的专业人员,普通电脑用户,企业中负责电脑维护的工作人员,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及培训机构的师生
213个知识问答,190个实战案例,186分钟视频教程,88条高手经验总结,维修专家手把手教您解决电脑组装及维修难题

本书特色
1.知行合一
本书采用“知识储备+实战”的模式进行展开,每一章都围绕一个硬件整理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战案例,读者可以根据故障部位进行选择性阅读。知识讲解部分采用问答形式进行编写,提高可读性;实战案例部分又融合了理论知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

2. 思路清晰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针对各种电脑硬件故障总结了诊断方法和思路,这些故障诊断方法和思路凝聚了笔者多年的实战经验,读者可以在遇到问题时根据提供的诊断方法和思路“抽丝剥茧”,找到问题所在,也可以查找实战案例,寻求解决办法。

3.实操图解
本书实战案例以电脑实操为背景,以大量实操图片配合文字讲解,系统地讲解各种电脑应用及维修技能,既生动形象,又简单易懂,让读者轻松掌握电脑组装与维修技能。

内容简介

本书由计算机硬件工程师精心编写,重点讲解了电脑的结构、电脑配件的选购、电脑组装实战、新UEFI BIOS的设置与升级、硬盘分区技术、安装快速启动的Windows 8/10系统、电脑驱动程序的安装及设置、电脑上网及组建家庭小型局域网、提高Windows运行速度、系统备份与还原、数据恢复、电脑安全加密、Windows PE启动盘的制作与应用、电脑故障分析和诊断方法,以及Windows系统启动与关机故障、电脑系统死机和蓝屏故障、Windows系统错误故障、网络故障、电脑不开机/不启动故障、CPU故障、内存故障、硬盘故障、显卡故障、U盘故障、鼠标/键盘故障的维修实战。
本书每一章都配备储备知识和多个实战案例,其中,储备知识部分以问答形式编写,实战案例部分以任务为导向,采用图解的方式进行讲解。这样可以避免纯理论讲解,提高书籍的实用性和阅读性,使读者不但可以掌握电脑故障的维修方法,而且可以从大量的故障维修实战案例中积累维修经验,提高实战技能。
本书内容由浅入深、案例丰富、图文并茂、易学实用,不仅可以作为从事电脑组装与维修工作的专业人员的使用手册,而且可以作为普通电脑用户或办公室人员进行电脑维护的指导用书,同时也可作为中专及大专院校的参考书使用。

作者简介

张军,中关村中维培训中心讲师,从事一线硬件维修工作多年,积累了大量的维修经验,经营过维修公司。现从事芯片级维修教学工作,精通电脑维修、笔记本电脑维修和主板芯片级维修等电脑硬件设备的维修。编写的《主板维修从入门到精通》《电子元器件检测与维修从入门到精通》等书受到广大读者好评。

目录

前言
第1章 电脑的结构
1.1 知识储备
1.1.1 多媒体电脑的组成
1.1.2 电脑主机内部详解
1.1.3 多核电脑的启动过程
1.2 实战:评判电脑的档次
1.2.1 任务1:查看电脑CPU型号及主频信息
1.2.2 任务2:查看内存容量信息
1.2.3 任务3:查看硬盘容量信息
1.2.4 任务4:查看显卡和声卡信息
1.3 高手经验总结
第2章 电脑配件的选购
2.1 知识储备
2.1.1 如何才能选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电脑
2.1.2 多核CPU的知识详解
2.1.3 主板知识详解
2.1.4 内存知识详解
2.1.5 硬盘知识详解
2.1.6 显卡知识详解
2.2 实战:选购电脑配件
2.2.1 任务1:选购CPU
2.2.2 任务2:选购主板
2.2.3 任务3:选购内存
2.2.4 任务4:选购硬盘
2.2.5 任务5:选购显卡
2.2.6 任务6:选购液晶显示器
2.3 高手经验总结
第3章 电脑组装实战
3.1 知识储备
3.1.1 组装电脑需要的部件
3.1.2 电脑的组装流程
3.2 实战:动手组装电脑硬件设备
3.2.1 装机任务1:将CPU安装到主板上
3.2.2 装机任务2:安装CPU散热器
3.2.3 装机任务3:安装内存
3.2.4 装机任务4:将主板模块安装到机箱
3.2.5 装机任务5:安装显卡
3.2.6 装机任务6:安装ATX电源
3.2.7 装机任务7:安装硬盘
3.2.8 装机任务8:连接供电线路和跳线
3.2.9 装机任务9:整理线路并安装机箱盖
3.3 高手经验总结
第4章 最新UEFI BIOS的设置与升级
4.1 知识储备
4.1.1 神秘的UEFI BIOS
4.1.2 读懂BIOS的界面
4.1.3 开机启动顺序为何如此重要
4.2 实战:设置BIOS
4.2.1 任务1:在UEFI BIOS中设置开机启动顺序
4.2.2 任务2:在UEFI BIOS中设置自动开机
4.2.3 任务3:在UEFI BIOS中设置管理员密码
4.2.4 任务4:在UEFI BIOS中对CPU超频
4.2.5 任务5:在传统BIOS中设置开机启动顺序
4.2.6 任务6:在传统BIOS中设置BIOS密码
4.2.7 任务7:修改或取消密码
4.2.8 任务8:一键将BIOS程序设为最佳状态
4.2.9 任务9:升级UEFI BIOS
4.3 高手经验总结
第5章 硬盘分区技术
5.1 知识储备
5.1.1 什么是硬盘分区
5.1.2 超大硬盘与一般硬盘的分区有何区别
5.2 实战:硬盘分区和高级格式化
5.2.1 任务1:使用DiskGenius为超大硬盘分区
5.2.2 任务2:使用Windows 7/8/10安装程序对大硬盘分区
5.2.3 任务3:使用Windows 7/8/10中的磁盘工具对硬盘分区
5.2.4 任务4:格式化电脑硬盘
5.3 高手经验总结
第6章 安装快速启动的Windows 8/10系统
6.1 知识储备
6.1.1 如何实现快速开机
6.1.2 系统安装前需要做什么准备工作
6.1.3 操作系统安装流程
6.1.4 Ghost程序菜单功能详解
6.2 实战: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
6.2.1 任务1:用U盘安装全新的Windows 10系统
6.2.2 任务2:用光盘安装快速启动的Windows 8系统
6.2.3 任务3:用Ghost安装Windows系统
6.3 高手经验总结
第7章 电脑硬件驱动程序的安装及设置
7.1 知识储备
7.1.1 硬件驱动程序基本知识
7.1.2 获得硬件驱动程序
7.2 实战:电脑硬件驱动程序的安装和设置
7.2.1 任务1:通过网络自动安装驱动程序
7.2.2 任务2:手动安装并设置驱动程序
7.2.3 任务3:让电脑自动更新驱动程序
7.2.4 任务4:安装主板驱动程序
7.2.5 任务5:安装显卡驱动程序
7.3 高手经验总结
第8章 电脑上网及组建家庭小型局域网
8.1 知识储备
8.2 实战:上网与组网
8.2.1 任务1:动手制作网线
8.2.2 任务2:通过宽带拨号上网
8.2.3 任务3:通过公司固定IP地址上网
8.2.4 任务4:通过WiFi上网
8.2.5 任务5:电脑/手机/平板电脑无线网络联网
8.2.6 任务6:多台电脑通过家庭组联网
8.3 高手经验总结
第9章 提高Windows运行速度
9.1 知识储备
9.2 实战:提高电脑的存取速度
9.2.1 任务1:通过设置虚拟内存提高速度
9.2.2 任务2:用快速硬盘存放临时文件夹提高速度
9.2.3 任务3:通过设置电源选项提高速度
9.2.4 任务4:通过设置Prefetch提高Windows效率
9.2.5 任务5:通过优化系统提高速度
9.3 高手经验总结
第10章 系统备份与还原
10.1 知识储备
10.2 实战:备份与还原系统
10.2.1 任务1:备份系统
10.2.2 任务2:还原系统
10.2.3 任务3:使用Ghost备份系统
10.2.4 任务4:使用Ghost还原系统
10.3 高手经验总结
第11章 数据恢复
11.1 知识储备
11.1.1 数据恢复分析
11.1.2 了解数据恢复

前言/序言

《电脑组装与维修实战》一书每一章都配备储备知识和多个实战案例,其中,储备知识部分以问答形式编写,实战案例部分以任务为导向,采用图解的方式进行讲解。这样可以避免纯理论讲解,提高书籍的实用性和阅读性,

使读者不但可以掌握电脑故障的维修方法,还可以从大量的故障维修实战案例中积累维修经验,提高实战技能。
本书写作目的
作为一名电脑维修从业人员,笔者发现很多用户在遇到一些非常简单的电脑故障时却手足无措,比如键盘和鼠标接口插反了,就送到店里来维修。再比如,用户以为显卡“坏”了,买了新的显卡,但经过检测发现是显卡驱动

程序的问题,显卡本身并没问题。编写本书的目的在于让读者了解电脑的维护及维修方法,掌握电脑故障的基本处理技能,而不必“病急乱投医”。
本书主要内容
本书内容分为26章,内容包括:
(1)电脑的结构;(2)电脑配件的选购;(3)电脑组装实战;(4)最新UEFI BIOS的设置与升级;(5)硬盘分区技术;(6)安装快速启动的Windows 8/10系统;(7)电脑硬件驱动程序的安装及设置;(8)电脑上网及组

建家庭小型局域网;(9)提高Windows运行速度;(10)系统备份与还原;(11)数据恢复;(12)电脑安全加密;(13)Windows PE启动盘的制作与应用;(14)电脑故障分析和诊断方法;(15)Windows系统启动与关机故

障维修实战;(16)电脑死机和蓝屏故障维修实战;(17)Windows系统错误故障维修实战;(18)网络故障维修实战;(19)电脑不开机/不启动故障维修实战;(20)CPU故障维修实战;(21)主板故障维修实战;(22)内

存故障维修实战;(23)硬盘故障维修实战;(24)显卡故障维修实战; (25)U盘故障维修实战;(26)鼠标/键盘故障维修实战。
本书特色
1�� 知行合一
本书采用“知识储备+实战”的模式进行展开,每一章都以一种硬件为主题整理了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战案例,读者可以根据故障部位进行选择性阅读。知识讲解部分采用问答形式进行编写,提高可读性;实战案例部分又融合

了理论知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
2�� 思路清晰
笔者针对各种电脑硬件故障总结了诊断方法和思路,这些故障诊断方法和思路凝聚了笔者多年的实战经验,读者可以在遇到问题时根据提供的诊断方法和思路“抽丝剥茧”,找到问题所在,也可以查找实战案例,寻求解决办

法。
3�� 实操图解
本书实战案例以电脑实操为背景,以大量实操图片配合文字讲解,系统地讲解各种电脑应用及维修技能,既生动形象,又简单易懂,让读者一看就懂。
本书适合的阅读群体
本书适合以下几类读者阅读:
● 从事电脑组装与维护工作的专业人员;
● 普通电脑用户;
● 企业中负责电脑维护的工作人员;
● 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及培训机构的师生。

除署名作者外,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还有王红明、马广明、丁凤、韩佶洋、多国华、多国明、李传波、杨辉、贺鹏、连俊英、孙丽萍、张宝利、高宏泽、王伟伟、刘冲、丁珊珊、尹学凤、刘继任、屈晓强、韩海英、程金伟、

陶晶、高红军、付新起、多孟琦、韩琴、尹腾蛟、田宏强、齐叶红、王红军等。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遗漏和不足之处,恳请社会业界同人及读者朋友提出宝贵意见和真诚的批评。

编著者
《硬核玩家:我的游戏装备进化史》 前言 在这个数字娱乐日益渗透生活的时代,游戏早已不仅仅是消遣,它是一种文化,一种交流,甚至是一种信仰。而对于真正的玩家而言,一套性能卓越、舒适得体的游戏装备,是沉浸虚拟世界、挥洒热血激情不可或缺的伙伴。从最初对游戏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到如今对硬件配置的了如指掌,我的游戏装备进化史,是一部浓缩的玩家成长记。这不仅仅是关于金钱的投入,更是关于知识的积累、经验的碰撞,以及对极致游戏体验不懈追求的旅程。 翻开这本书,你不会看到枯燥的技术参数堆砌,也不会看到冰冷的设备拆解图。取而代之的,是那些与我一同经历无数辉煌与失利的伙伴们的故事,是那些在虚拟战场上厮杀时,它们给予我的力量与支撑。从懵懂少年时期,对“高性能”一词的模糊认知,到如今能够游刃有余地分析CPU的IPC,理解显卡的光追性能,以及为了一块内存的频率而纠结,这个过程充满了探索与学习的乐趣。 我的装备进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游戏本身的发展,以及我对游戏体验要求的不断提升而螺旋式前进。早期的PC,仅仅是为了能够流畅运行当时的几款经典游戏;而如今,我追求的,是在4K分辨率下,开启最高画质,享受稳定144帧的丝滑体验,甚至是利用最前沿的技术,体验身临其境的VR游戏。这一路走来,每一次升级,都像是一次与游戏世界的深度对话,每一次的取舍,都让我对“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本书,是我个人的游戏装备进化史,但它也折射出许多玩家的共同经历。我想分享的,是那些硬件背后承载的游戏时光,是那些关于性能提升带来的全新游戏感受,更是那些在无数个夜晚,与屏幕光影为伴,与虚拟世界融为一体的真实情感。希望通过我的故事,能够引发你对自身游戏装备的思考,激发你对探索更佳游戏体验的热情。 第一章:萌芽与启蒙——第一台“游戏机”的诞生 那一年,电脑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个神奇的“万花筒”,里面藏着无数个未知的世界。第一次接触电脑,是在亲戚家的老旧台式机上,一台大概是奔腾III时代的产品。它的噪音如同小型发电机,屏幕泛黄,运行着一些现在看来无比粗糙像素化的游戏。《仙剑奇侠传》的感人剧情,《英雄无敌III》的策略博弈,甚至是《红警2》的激烈对轰,都深深地吸引了我。那时的“游戏体验”,更多的是一种“能玩”的惊喜,对卡顿、低画质的忍受,似乎是理所应当的。 我的第一台“专属游戏机”,是在攒了很久的零花钱,加上父母的支持下,于中学时期购入的。那时的配置,放到现在来看简直不堪入目,但对我而言,却是一件无比珍贵的宝藏。一台配备了赛扬D处理器,512MB内存,一块 GeForce FX 5200显卡,以及一块17英寸CRT显示器的主机,是我梦想的起点。组装的过程,对我来说,充满了神秘感。虽然当时我并不懂每个部件的功能,只是听着店老板的“推荐”,但看着各种插槽、接口,以及那块闪烁着绿色PCB的显卡,心中就充满了敬畏。 开机的那一刻,屏幕亮起,熟悉的Windows XP界面伴随着经典的启动音效出现,那种感觉,至今仍记忆犹新。我迫不及待地安装了当时最热门的几款游戏:《极品飞车:地下狂飙2》,《使命召唤:现代战争》,以及《魔兽争霸III》。虽然画面只能开到中低水平,帧数也时常在30帧左右徘徊,但在那个年少的心中,它们却是最华丽的史诗。CRT显示器那温暖的色彩,和略带模糊的画面,在现在看来可能显得笨重,但在我眼中,却是最动人的光影。 那段日子,我与这台电脑形影不离。放学后的时间,全部献给了它。学习新游戏,研究攻略,甚至是为了优化游戏设置,而一遍遍地重启电脑,调整分辨率。我开始对“配置”这个词有了模糊的概念,开始关注那些游戏画面要求更高的游戏,并且渴望有一天,我的电脑也能流畅运行它们。这台电脑,不仅是我的游戏设备,更是我探索数字世界的第一个“秘密基地”。它点燃了我对游戏硬件的兴趣,让我开始思考,是什么让游戏如此流畅,又是什么限制了它的表现。 第二章:初窥门径——从“小白”到“初级玩家”的蜕变 随着对游戏的热爱愈发浓厚,以及信息获取渠道的丰富,我开始意识到,我的第一台电脑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我对更高游戏体验的渴望。那些画面精美、特效炫酷的新游戏,对我来说,如同遥不可及的星辰。于是,我开始主动地去了解电脑硬件的知识。 互联网成为了我最好的老师。各种技术论坛、硬件评测网站,成为了我每日必刷的“功课”。我开始学习CPU、显卡、内存、硬盘等核心部件的功能和作用,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例如,CPU的“核心数”和“主频”意味着什么,显卡的“显存”和“位宽”为何如此重要,内存的“频率”和“时序”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曾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在一次次查阅和对比中,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第一次尝试主动升级电脑,是在显卡上。我的“老伙伴”FX 5200,在运行《孤岛惊魂》这种新游戏时,已经显得力不从心,画面撕裂、帧数低下,几乎无法正常游玩。经过多方“调研”,我决定购买一块更强的显卡。当时,GeForce 7600 GT或者ATI Radeon X1650 XT,是我的目标。在论坛上,我仔细阅读了各种玩家的对比评测,听取了“大神”们的建议,最终选择了一款性价比较高的型号。 购买回显卡后,我怀着忐忑又激动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打开机箱。将旧显卡拆下,将新显卡插入PCI-E插槽,连接好供电线,然后重新盖上机箱,开机。当熟悉的Windows界面再次出现,我迫不及待地运行那款让我苦恼不已的《孤岛惊魂》。那一刻,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画面流畅了许多,细节表现也更加出色,帧数稳定在了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虽然距离“极致”还有很远的距离,但这种“看得见”的提升,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 这次显卡的升级,让我从一个被动接受硬件信息“小白”,蜕变成了能够主动学习、实践的“初级玩家”。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时候一块好的显卡,能够极大地改善游戏体验。我也开始明白,硬件之间的“瓶颈”效应,以及如何根据自己的预算和需求,做出合理的搭配。从此,我不再仅仅是游戏的使用者,更是我游戏设备的“工程师”。 第三章: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画质与流畅度的征途 随着游戏产业的飞速发展,图形技术不断革新。DirectX 10、DirectX 11,乃至后来的DirectX 12,光线追踪技术的出现,都对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的游戏装备进化,也进入了“精益求精”的阶段。我不再满足于“能玩”,而是开始追求“玩得好”。 我的第二次“大升级”,是针对CPU和内存。当时,Intel的Core 2 Duo/Quad系列,以及AMD的Phenom系列,是主流。我开始研究CPU的“架构”,理解“IPC”(每时钟周期指令数)的重要性,以及“多核心”对于现代游戏的重要性。我记得当时为了能够更流畅地运行《魔兽世界》的资料片,以及一些对CPU要求较高的即时战略游戏,我选择了一颗Intel Core 2 Quad Q9550。搭配DDR3 1333MHz的内存,并且将内存容量升级到了4GB(在当时已经算是不小的容量了)。 更换CPU和内存的过程,比更换显卡要复杂一些,需要拆卸散热器,小心地安装CPU,并且注意内存条的插槽顺序。但经过之前的经验积累,我已经不再畏惧。当新平台启动,加载游戏的速度明显加快,场景切换也更加迅速。最重要的是,在大型团战中,原本会突然掉帧的场景,变得异常流畅。这种“隐性”的提升,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CPU和内存的协同作用。 随后,我将目光投向了存储设备。从传统的机械硬盘(HDD)升级到固态硬盘(SSD),是那段时期对游戏体验提升最显著的操作之一。游戏的加载速度,从几分钟缩短到几十秒,甚至十几秒。打开游戏,进入选择角色的界面,几乎是弹指一挥间。这种“时间上的节约”,让我告别了漫长的等待,能够更专注于游戏本身。 我的显示器也经历了多次迭代。从17英寸的CRT,到19英寸的LCD,再到24英寸1080P的广视角显示器,每一次的更换,都带来了视觉上的巨大冲击。色彩更鲜艳,细节更清晰,可视角度更广。特别是当144Hz刷新率的显示器出现时,我被那种“丝滑”的画面表现所震撼。从此,144Hz成为了我追求的“标配”,无论是在FPS游戏中追求极致的反应速度,还是在MOBA游戏中捕捉每一个微小的画面变化,都至关重要。 在这个阶段,我开始关注“生态系统”。比如,选择Intel还是AMD的平台,会影响到主板的选择,以及未来升级的可能性。我开始学习了解不同厂商的显卡散热方案,以及它们的超频潜力。我甚至开始研究电源的“瓦数”和“效率”,确保我的每一个硬件都能得到稳定的能量供应。 第四章:探索前沿——光追、VR与未来的游戏空间 随着硬件技术的不断进步,游戏开发者们也在不断突破技术的边界,为玩家带来更具沉浸感和真实感的体验。而我的游戏装备,也紧随时代潮流,不断进化,去拥抱那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技术。 光线追踪(Ray Tracing)技术的出现,无疑是近年来游戏图形领域的革命。当我第一次在支持光追的游戏中,看到那些真实的光影效果——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的漫反射,金属表面反射出的细腻光泽,以及阴影投射出的柔和边缘——我被深深地折服了。虽然开启光追对显卡性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我依然选择了支持最新一代光追技术的显卡,并且尝试在我的电脑上体验那些“次世代”的游戏。 VR(虚拟现实)游戏,则为我打开了全新的游戏维度。当戴上VR头显,我不再只是坐在屏幕前,而是“身处”游戏世界之中。那种360度的全景视野,以及手柄带来的交互感,让游戏体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沉浸程度。无论是化身《半条命:Alyx》中的主角,与外星生物殊死搏斗,还是在《Beat Saber》中挥舞光剑,我都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游戏乐趣。为了获得更好的VR体验,我不仅升级了显卡,还对电脑的USB接口、内存带宽等进行了优化,以确保VR设备的稳定运行。 在这个阶段,我对DIY的热情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不再仅仅是购买现成的整机,而是开始尝试自己动手组装一台完全符合我需求的电脑。从选择主板的芯片组,到搭配内存的频率和时序,再到选择一块静音效果好、散热性能强的机箱,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乐趣。我开始学习如何进行BIOS设置,如何进行简单的超频,如何优化风道,让我的电脑在高性能的同时,也能保持较低的温度和噪音。 我也开始关注外设的搭配。一个响应迅速、手感舒适的机械键盘,一个能够精准捕捉我每一次鼠标移动的高精度游戏鼠标,以及一个能够提供震撼音效的独立声卡或高品质耳机,都成为了我游戏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明白,硬件不仅仅是性能的堆砌,更是整体游戏体验的有机结合。 结语 我的游戏装备进化史,是一部永不落幕的旅程。每一次技术的进步,每一次新游戏的诞生,都在不断地激发我对更佳游戏体验的追求。从最初的“能玩”,到如今的“玩得好”,再到未来对“沉浸”和“互动”的无限探索,我的游戏装备,也从单纯的工具,演变成了我与数字世界沟通的媒介,我情感的寄托。 这本书,是我对过去无数次硬件升级、无数次游戏体验的点滴回忆。它或许不够专业,不够全面,但我希望它能够传达出,一个普通玩家,在追求极致游戏体验过程中,所经历的那些探索、学习、喜悦与执着。 游戏,让我们得以体验不同的人生,感受非凡的冒险。而一套得体的游戏装备,则是这段旅程中最忠实的伙伴。希望我的故事,能够为你带来一些启发,让你也能在属于自己的游戏装备进化史中,找到属于你的乐趣与成就。愿每一个玩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完美配置”,在属于自己的数字世界里,尽情挥洒热血与激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寄予厚望,完全是因为它承诺的“实战”二字。我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像电脑高手一样,随手就能解决各种硬件问题,自己从零开始组装一台高性能的游戏主机。拿到《电脑组装与维修实战》之后,我满怀期待地翻开,希望立刻就能看到一步步拆卸、安装、排查故障的图文教程。然而,书中的内容,怎么说呢,给我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它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介绍各种硬件的原理、规格和兼容性问题,比如关于电源线材的详细分类,不同SATA接口版本的性能差异,还有各种风扇转速控制技术的理论解析。这些知识固然重要,但对于我这种想要直接上手操作的人来说,显得过于晦涩和遥远。书中的操作步骤描述,也往往停留在文字层面,缺少关键的、直观的图片或者动图演示。比如,在讲解如何安装CPU散热器时,书中仅仅提到“对准扣具,向下压紧”,但对于散热器不同类型的扣具如何操作,螺丝应该拧到什么程度,都没有详细说明。我尝试着对照书中的描述去脑补实际操作,结果发现很多细节上的差异,导致理解上产生偏差。这本书更像是在为未来的学习打基础,但对于立刻就能解决眼前问题的需求,它提供的直接帮助非常有限。

评分

我入手《电脑组装与维修实战》这本书,纯粹是想学习一下电脑硬件的知识,以后能自己动手解决一些小问题,不至于每次电脑出了点状况,就得找人花钱来修。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挺实在的,让人觉得能学到真本事。然而,当我拿到书,翻开来阅读之后,才发现它的内容,似乎和我最初的设想,有点偏差。书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介绍各种电脑硬件的“规格参数”,比如CPU的线程数、核心数、缓存大小,显卡的流处理器数量、显存位宽、显存类型,内存条的时序参数等等。这些数据非常详细,而且涵盖了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硬件型号。理论上,了解这些参数对选择合适的硬件有帮助。但是,问题在于,这本书对这些参数“为什么”这么重要,以及在实际组装和维修中,这些参数会如何影响电脑的性能和稳定性,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例如,书里会罗列很多不同型号CPU的参数,但却没有告诉我,对于我这种日常办公和影碟机的需求,选择哪种CPU更合适,或者当电脑运行缓慢时,是CPU的哪个参数出了问题。同样,在讲到“维修”时,书中更多的是列举各种可能发生的故障现象,然后给出一两个笼统的解决建议,比如“检查电源连接”或者“重新安装驱动程序”。对于我这种技术小白来说,这些建议就像是说了等于没说,我不知道该如何具体操作,也不知道如何判断是哪种故障。总的来说,这本书像是给我提供了一份非常详细的硬件“配置单”,但却没有告诉我如何“烹饪”这些食材,也没有教我如何“诊断”菜品出了问题。

评分

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学习到一些实用的电脑维修技巧,处理一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电脑小毛病,比如开不了机、运行卡顿、风扇噪音大等等。我一直觉得,如果能自己动手,不仅能省下不少维修费用,还能增加一些成就感。然而,《电脑组装与维修实战》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却有些出乎意料。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电脑硬件的百科全书,里面详细列举了各种类型的硬件组件,从最早的CRT显示器到现在的OLED屏幕,从机械硬盘到固态硬盘,都进行了细致的介绍。而且,对于各种硬件的接口标准、技术发展历程,也都有一定的涉及。但是,让我失望的是,书中对于“如何维修”这一核心诉求,却显得有些“蜻蜓点水”。当我遇到电脑无法启动的问题时,我期望能找到关于主板故障排查、内存条接触不良的解决方法,甚至是BIOS设置问题的解决方案。但书中关于这些具体操作的描述,都非常简略,更多的是介绍故障的可能原因,而没有提供详细的、一步步的操作指南。比如,在提到“内存条接触不良”时,书中只是简单地说“可以尝试重新插拔内存条”,但却没有指导如何正确地拔插,或者如何判断内存条是否真的损坏。这本书的内容,虽然知识量很大,但对于解决实际的电脑维修问题,却显得不够聚焦,不够实用。

评分

我对电脑组装和维修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总想着能自己动手打造一台心仪的电脑。因此,《电脑组装与维修实战》这本书的名字,立刻吸引了我。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组装和维修电脑过程中的得力助手,提供清晰的指导和实用的技巧。然而,翻阅这本书后,我的感受是,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电脑硬件“前世今生”的科普读物。书中对各种硬件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比如CPU的制程工艺如何一步步缩小,显卡如何从PCI接口演进到PCIe,内存技术如何从DDR1发展到DDR5等等。这些内容对于了解电脑硬件的历史和技术发展脉络非常有帮助,也让我对电脑的内部构成有了更深的认识。但是,对于我最关心的“如何组装”和“如何维修”这两部分,书中的内容却显得有些“点到为止”。例如,在讲解组装时,书本更多的是介绍各种部件的功能和规格,而对于实际安装的顺序、安装时的注意事项(比如静电防护)、以及各个部件之间如何连接,描述得不够细致。当我实际操作时,会遇到很多细节问题,比如电源线应该插在哪里,风扇的供电接口在哪,这些在书中都很难找到清晰、直观的解答。这本书更适合作为一本背景知识的补充,但对于想要快速上手实践的人来说,它提供的直接帮助非常有限。

评分

这本书,我当初买的时候,就是奔着“实战”两个字去的,想着能学到点真材实料,以后自己在家也能捣鼓捣鼓电脑,省点钱,还能满足一下好奇心。结果收到货,翻开第一页,就感觉有点懵。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色彩鲜艳,有那种科技感,但里面的内容,怎么说呢,一开始讲的那些基础知识,比如CPU的接口类型,内存条的金手指,还有各种接口的定义,都讲得挺理论的。我本来是想看怎么拆机箱、怎么换显卡、怎么装内存条的,结果第一章就给我讲芯片组和北桥南桥的区别,虽然知道这些很重要,但读起来就像在啃一本技术手册,枯燥得不行。而且,书中很多地方的术语都过于专业,有时候会配一些插图,但插图的清晰度也一般,有些细节根本看不清楚。我尝试着理解,但总觉得缺少那种“上手”的感觉,比如看到一个零件,书里说它叫“X”型号,但我实际拿到手里,它长什么样,在主板上的具体位置,书里都没有特别明确的指示。总的来说,理论知识堆砌得不少,但对于我这种想要快速入门、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人来说,总觉得差点意思,更像是一本理论教材,而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实战”指南。

评分

基础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将就

评分

基础

评分

基础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基础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