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尼采 核时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缔造者

保罗·尼采 核时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缔造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斌 著
图书标签:
  • 尼采
  • 保罗·尼采
  • 核战略
  •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 冷战史
  • 战略思想
  • 军事史
  • 政治史
  • 人物传记
  • 外交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73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904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美国对外战略设计者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568
字数:492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美国对外战略的设计者。

内容简介

  《保罗·尼采:核时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缔造者》着重揭示美国冷战战略与政策的设计者保罗·尼采的重要思想及其在决策机制和实践中的影响和作用。该书发掘新史料,有助于冷战史学的丰富和发展,对相关人士均有启迪和启发。

作者简介

  石斌,国际关系史专业博士,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和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中心中方主任。

目录

第一章一位美国战略精英的传奇人生/ 1
一、 告别“冷战”/ 1
二、 家庭与学校/ 5
三、 从华尔街到华盛顿/ 9
四、 战后美国政坛“大佬”/ 17
五、 有待重估的思想遗产/ 23
第二章“绝对武器”的战略含义: 在废墟上取胜?/ 29
一、 战略轰炸调查: “绝对武器”的相对性/ 29
二、 两极化的世界/ 39
三、 核垄断的丧失与西方战略困境/ 45
四、 研发氢弹的决策/ 51
第三章“NSC-68号文件”与美国的“大战略”/ 59
一、 “NSC-68号文件”的缘起/ 59
二、 “NSC-68号文件”的战略思想/ 69
三、 围绕“NSC-68号文件”的战略争论/ 76
四、 “NSC-68号文件”与“军事国家”的形成/ 89
五、 “NSC-68号文件”与美国冷战政策的军事化/ 94
六、 杜鲁门政府的战略遗产/ 115
第四章被放逐的战略“异见人士”/ 118
一、 “改宗”民主党/ 118
二、 后斯大林时代的“和平机会”/ 129
三、 “新面貌”与大规模报复战略/ 137
四、 在野党战略设计师/ 155
五、 《盖瑟报告》与《富布赖特研究》/ 163
六、 共和党政府的战略微调/ 180
第五章五角大楼的危机管理者/ 191
保罗·尼采目录一、 进入五角大楼/ 191
二、 “灵活反应”与“确保摧毁”/ 197
三、 核禁试条约谈判/ 211
四、 危机时刻/ 215
五、 走出越战泥潭/ 251
第六章从战略优势到战略稳定/ 268
一、 “确保战略稳定”/ 270
二、 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的缘起/ 271
三、 尼采与SALT Ⅰ/ 284
四、 莫斯科峰会与反导条约/ 300
第七章“旁观者清”: 当前危险委员会与SALT Ⅱ / 305
一、 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 305
二、 再度“出局”/ 313
三、 “当前危险委员会”: 抵制SALT Ⅱ / 315
四、 缓和的终结与SALT Ⅱ的搁浅/ 325
第八章历史的反讽: 冷战非军事化的推动者/ 329
一、 “林中散步”: INF 谈判及其夭折/ 330
二、 绝对安全观念与战略防御倡议/ 343
三、 核武器与空间谈判/ 353
四、 中导条约/ 359
五、 START/ 366
六、 大结局/ 370
第九章冷战后岁月/ 379
一、 华盛顿政治“古董”/ 379
二、 圈外人说圈内事/ 383
三、 “反恐战争”承袭“NSC-68号文件”精神?/ 404
四、 殊途同归?/ 410
余论保罗·尼采与核时代美国的安全观念和战略传统/ 413
一、 尼采的政治哲学、战略思想及其社会历史根源/ 413
二、 冷战格局下的美国意识形态、安全观念与战略传统/ 424
三、 大战略视角的比较与评判/ 446
四、 冷战进程、美国的战略选择与全球“霸权”/ 470
附录/ 477
附录一: 保罗·尼采生平简介/ 477
附录二: 1950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 479
附录三: 1957年《核时代的威慑与生存》(《盖瑟报告》)/ 526
附录四: 1972年《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 536参考文献 / 541

精彩书摘

  《保罗·尼采 核时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缔造者》:
  不过,外在的光环与一个人的思想深度并无必然联系,政治人物的实际影响力也未必总是与职位高低成正比。尼采这类看上去在国内外政治舞台上并不十分显眼,却对本国政策和世界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显然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实际上,有关战略与外交决策人物的研究长期以来也是我国的冷战史或美国对外关系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
  《保罗·尼采 核时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缔造者》的主题是,立足于冷战和核时代这个基本背景,探讨尼采的战略思想及其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首先是因为,作为一名典型的“策士”或智囊型人物,尼采主要关心的是一些战略层次的问题,主持或参与设计的政策文件也大多涉及美国的安全战略——用他自己的话说,即战后美国在战略与外交领域的“总体思路”和“长期计划”,而不是短期的策略或具体的战术。总之,他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外交家或国务活动家,也不是具体政策的执行者,而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战略家。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国际安全环境,与过去相比有一个根本变化,那就是人类已进入核时代。这是否意味着战争、战略乃至政治本身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至今无法确定,但毫无疑问,任何国家在制定对外战略与对外政策时都不得不考虑这个基本事实。而且,尼采本人在政府的工作职责也主要涉及与军备竞赛和军备控制有关的战略与安全问题。
  总之,《保罗·尼采 核时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缔造者》并非一本全面的人物传记,也不是有关美国核战略的专门研究,而只是从保罗·尼采这位见证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介入了冷战全过程的美国战略家和政策设计者人手,集中探讨核时代条件下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包括其演进历程、基本特征、成败得失及其国际背景与国内政治、社会与思想文化根源。
  因此,在内容上,我们将把重要人物和重大议题联系起来,即以尼采这位美国冷战“外交权势集团”中的“常青树”为线索,研究整个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其中所出现的重大战略调整以及美国决策者在应对各种重大国际危机时的主要关切、决策过程、决策机制与行为模式。在研究方法上,《保罗·尼采 核时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缔造者》在遵循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尽可能充分利用各种第一手外交档案文献的同时,作为一种新的尝试,还借鉴了战略史与战略思想史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在展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决策过程的同时,注意揭示有关决策者的政治哲学、安全观念与战略思想及其所反映的美国政治文化与战略文化传统。
  在更为宏观和长远的现实关切上,则着眼于中国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前景,尝试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为此将着重思考和探讨一个迄今仍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关键问题,即战后美国世界性领导地位(全球“霸权”或世界性“帝国”)的确立、巩固或维系与冷战的形成、展开、转型和终结之间具有何种联系,以及战后各个历史时期,尼采等几代美国战略精英如何确定国家利益轻重缓急次序、判断内外威胁与挑战、评估自身能力并做出战略选择,以达到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确立、巩固或护持美国全球霸权的战略目的。这个问题之所以特别重要,乃是基于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与结果,是美国全球性领导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当苏联及其集团瓦解、冷战结束时,美国不仅成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政治、军事与经济超级强国,“美国生活方式”“美国式民主”更成为国际社会的主导性话语;而后冷战时期美国这种独一无二的超强地位,尽管其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更早时期,但总的来说主要是在20世纪尤其是在冷战时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同时,与后冷战时期美国世界性领导地位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美国的反应方式有关的许多基本问题,就其历史根源而言,大多也是在冷战时期孕育或形成的。不言而喻,美国的世界地位及其对外战略与对外行为,对当代国际体系与国际关系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
现代思想的幽灵:技术、权力与“存在之问”的边界探索 书籍名称:《现代思想的幽灵:技术、权力与“存在之问”的边界探索》 作者: (此处留空,由读者想象该领域重量级学者的名字) 出版社: (此处留空,一家专注于哲学、社会科学和未来学的前沿出版社) 页数: 约 650 页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对任何特定历史人物或政策制定者的传记式梳理,而是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伴随核技术、信息革命和全球化浪潮,西方思想界在“意义危机”与“技术异化”两大核心议题上所展开的艰苦卓绝的辩论。它聚焦于现代性在达到其技术顶峰时所遭遇的内在悖论——即人类理性在创造前所未有的物质丰裕和毁灭能力的同时,如何逐渐疏远了对“何以为人”的本源性追问。 全书以一种跨学科的叙事结构,将存在主义的深刻焦虑、后结构主义对权力话语的解构,以及早期批判理论对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eason)的批判熔铸一炉,旨在描绘出当代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无根化”和“技术霸权”时,所形成的知识景观。 第一部分:技术的形而上学转向与主体性的消解 本书的开篇部分,首先挑战了启蒙运动以来对“进步”和“理性”的线性叙事。作者考察了海德格尔晚期思想中对“技术之本质”(Gestell)的洞察,并将其置于冷战背景下,探讨了军事工业复合体如何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结构,更是一种重塑世界观的形而上学立场。 我们审视了技术不再被视为中立工具,而是成为一种规定人类存在方式的“存在方式”。作者详细分析了从后现象学到早期计算主义的过渡期中,人类主体(Self)如何被重新定义——从拥有自由意志的决策者,退化为信息流中的一个可预测的节点,或一个被算法优化过的客体。本部分特别关注了“效率”和“风险管理”如何成为支配现代社会运行的最高伦理范畴,并讨论了这种范畴如何挤压了对美学、伦理和形而上学深度的探讨空间。 第二部分:权力的隐形编织:话语、景观与控制的渗透 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权力运作的非中心化、弥散性特征。我们不再关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主权暴力,而是深入探究了权力如何通过知识生产、文化霸权和符号系统进行自我复制和维护。 书中对福柯(Foucault)的“规训权力”理论进行了扩展性的应用,将其放置于一个由大众媒体、消费文化和新型官僚体系构筑的“软控制”网络中。作者引入了居伊·德波(Guy Debord)关于“景观社会”的分析,论证了在图像主导的社会中,真实的体验如何被替代、被包装、最终被符号所吞噬。权力不再需要压制异议,它只需要提供足够丰富和令人眩晕的“替代现实”,使个体丧失了质疑“现状”的想象力。 这一部分的讨论延伸至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当代变体进行考察,探讨了教育系统、心理健康行业以及娱乐产业如何共同构建起一套微妙的、自我维持的社会共识,确保了社会结构在看似开放和多元的表象下,依然保持其核心的支配逻辑。 第三部分:遗忘的艺术:记忆、历史与“无时间性”的陷阱 第三部分是全书中最具批判性的部分,它直面现代性如何系统性地切断了人类与自身历史的深层连接,创造出一种扁平化的“无时间性”(Atemporality)。 作者探讨了在信息爆炸时代,“历史”如何被降维为可检索的数据点,而非一种需要世代相传的集体创伤与智慧的沉淀。面对宏大的结构性危机(如环境崩溃、核风险的持续阴影),现代人的反应常常是情绪化的、短暂的,而非基于长远视野的深刻反思。这种“遗忘的艺术”是技术进步的附带产物,它使我们能够不断向前奔跑,却不需回头审视我们身后留下的伦理废墟。 本书特别分析了知识分子群体自身在面对这一困境时的角色危机——当“解释世界”的宏大叙事被碎片化、去中心化后,知识分子如何重新定位其批判的责任,以及如何避免被纳入到技术权力体系的“解释者”和“认证者”的循环之中。 结语:重拾“深思”的伦理义务 本书最后一部分并未提供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或乌托邦式的愿景,而是回归到对“思辨”(Contemplation)的迫切需求。作者主张,面对技术和权力对人类经验的全面入侵,唯一的抵抗或许在于重新夺回对“慢思考”、“深度阅读”和“存在性对话”的权利。这是一种拒绝被工具化、拒绝被即时满足所裹挟的伦理姿态。 《现代思想的幽灵》是一部献给所有对技术加速的时代感到不安的读者、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所有试图在信息洪流中锚定自我意义的探索者的著作。它是一次对现代性核心矛盾的无情解剖,邀请我们共同面对那些被我们自己创造的、却又反过来定义我们的幽灵。 --- 本书的阅读价值: 理论的深度整合: 它巧妙地串联了德意志哲学传统(康德、黑格尔的批判遗产)、法国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解构视角,以及美国社会学中的风险理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代复杂性的多维框架。 批判的尖锐性: 本书拒绝接受技术进步的必然性,它迫使读者正视现代文明在实现物质目标过程中所付出的精神代价。 超越学科的视野: 内容横跨哲学、政治学、媒体研究和科学史,适合那些希望从根本上理解当前世界秩序是如何在思想层面被构建起来的严肃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保罗·尼采这个名字的认知仅限于历史书本上的只言片语。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刻板印象,将我带入了一个更加复杂和深刻的历史维度。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以一种近乎侦探般的严谨,抽丝剥茧地揭示了尼采是如何在核武器的阴影下,构建起一套既能维护国家利益,又能避免全球毁灭的复杂战略体系。书中对“认知地图”以及“理性决策”在战略制定中的作用的分析,让我对“战略”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我曾一度认为,战略便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军事部署,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战略更是对人性、对敌我双方心理的洞察,是对潜在风险的预估,以及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最大化利益的艺术。它让我看到了,即便是在最极端的威胁面前,人类的智慧依然能够开辟出一条生存之路。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战略”的真正含义。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宏伟蓝图,而是在无数次试错、修正与博弈中逐渐成型的过程。保罗·尼采,作为这个过程的核心人物,他的思想轨迹如同一次在未知的海洋中航行的探索,充满了风险与机遇。作者通过详实的资料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展现了尼采如何在一个被核武威胁笼罩的时代,摸索出一条既能保持威慑,又能避免失控的道路。书中对“灵活性”与“坚定性”的辩证统一的论述,让我对“平衡”这一战略要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保持冷静、做出理性决策的启示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便在最严峻的挑战面前,人类的智慧和远见依然是扭转乾坤的关键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种深沉的历史厚重感,深邃的蓝色背景下,隐约可见旧时代的军事符号和地图碎片,仿佛穿越了时空的迷雾,直指那个决定现代美国命运的关键时期。书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吸引力——“保罗·尼采”,这个名字或许对于一些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但“核时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缔造者”这个副标题,却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一个充满未知与思考的空间。我一直对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以及那些塑造了世界格局的幕后人物充满好奇,而保罗·尼采无疑是其中绕不开的关键一环。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个人能够深刻影响一个超级大国的战略走向,尤其是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核时代?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次考古般的挖掘,预示着我们将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位战略巨匠的内心世界和决策过程。我期待它能带领我穿梭回那个充满紧张与智慧的年代,去感受历史的脉搏,去理解那些高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以及如何有人能够将其巧妙地化解或至少是加以控制。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出的不是冰冷的政治术语,而是生动鲜活的人物画卷和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略的论述,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与权谋的史诗。保罗·尼采,这个名字在书中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仿佛能看到他如何在白宫的会议室里,如何在电话线上,在一次次深思熟虑的踱步中,勾勒出冷战时期的美国安全蓝图。书中对于“遏制”理论的阐释,以及“相互保证毁灭”(MAD)的幽灵如何在战略家们的心头盘旋,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作者对尼采个人生活经历与政治思想之间联系的探讨所吸引,那种将个人成长轨迹与宏大历史叙事巧妙结合的笔法,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也让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更加令人信服。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大国博弈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军事对抗,而是智力、策略、心理以及对未来趋势预判的综合较量。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挑战你既有认知,并迫使你进行深入思考的书。它不像一些历史读物那样,只是单纯地讲述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试图去解释“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些决定是如何做出的”。保罗·尼采作为一个关键的战略制定者,他的思想和决策无疑是理解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他能够将复杂的战略概念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又不会牺牲其深度和严谨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尼采与其他关键人物之间互动关系的描绘,这些互动充满了张力与智慧的碰撞,正是这些交锋,最终塑造了历史的走向。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国家安全”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军事层面的防御,而是涵盖了经济、外交、信息以及对国际秩序的构建等多个维度,这无疑是一次思想上的升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