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与卫立煌

朱德与卫立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朝 著
图书标签:
  • 朱德
  • 卫立煌
  • 中国近现代史
  • 军事人物
  • 传记
  • 抗日战争
  • 解放战争
  • 历史
  • 人物传记
  • 军事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37147
版次:2
商品编码:122665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统战人物传记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4
字数:2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朱德与卫立煌》时间跨度20年,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卫立煌将军的亲身感受,记述了这位“常胜将军”为何兵败东北战场,既然与朱德分属两个阵营,又为何能成为生死之交的历史原因。《朱德与卫立煌》资料丰富,内容扎实,行文荡气回肠。

作者简介

  赵朝,一个喜欢追逐太阳、追逐梦想、追逐青春脚步的人。读书、看书、教书、写书,钟情一切和书有关的事情。

目录

第一章 面临民族的危亡
一、西安事变俊如被扣西安城
二、挥军抗战朱德挺进晋西北
三、庐山葱茏妻子送郎上战场
四、战胜神话日军惨败平型关

第二章 同心合力战忻口
一、紧锣密鼓中日双方忙部署
二、初试牛刀将士坚守南怀化
三、铁血忠魂誓与阵地共存亡
四、侧击敌后困敌于绝境之中

第三章 同撤晋南打游击
一、放弃忻口卫司令杯水车薪救太原
二、勇士悲歌推功揽过患难中见真情
三、忙里偷闲潼关镇演了一出鹊桥会
四、见缝插针戎马倥偬朱老总修兵书

第四章 近“朱”者“赤”乎
一、双峰相会车厢里的漫漫长谈
二、春意正浓友谊的绿树生新枝
三、履险如夷死神也让战神三分
四、假道延安红色旋风感染卫总

第五章 国情军情敌情和友情
一、出奇制胜长乐村里传出捷报
二、敌后游击开国民党军队先河
三、国共摩擦卫将军以大局为重
四、高山流水两将军洛阳再握手

第六章 远征缅甸

第七章 代人受过

第八章 回归祖国

精彩书摘

  《朱德与卫立煌》:
  这一时期,朱德、毛泽东、林彪、萧劲光、李德5人组成了一个军事研究委员会,其目的是“提高红军军事学识,总结国内战争的宝贵经验与学习新的军事知识,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民族革命战争;其重要任务在于研究对日抗战”。朱德在做了大量的工作之后讲道:“当我们由内战进入抗战时,面对的敌人是日本军队,我们不能固执内战的经验,而应加以必要的改变和提高,充分研究敌情来下决心,来决定战法。”②朱德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研究,为抗日民族战争做了理论上的准备工作。
  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很多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都提出了让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战”的要求。但蒋介石却一意孤行,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刚刚到达陕北,可乘红军远行疲劳之机,再次对其进行“围剿”。他命令东北军和西北军开赴陕北参加“剿共”的内战。当他获悉中共正与张学良、杨虎城结成了区域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怕事态扩大,认为“如不设法防止,势必演成叛乱”。③蒋介石气愤极了,他决定亲率大军与一批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前去西安,逼张、杨“剿共”。
  12月初,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徐海④绥靖分区司令官、陆军上将卫立煌,接到蒋介石的急电,命他火速率领幕僚去西安参加会议。卫立煌带领参谋长郭寄峤等幕僚,从蚌埠乘专车赶往西安。
  1936年12月11日晚,接到蒋介石命令的张学良举行盛大的宴会,招待蒋方的高级军政人员。当时,几乎所有来西安的高级将领都参加了。张学良盛情地招待来宾,声称这一次是“群英会”。他在接待宾客的忙乱之中,见卫立煌也来到了宴会厅,便迎上前去,同卫立煌谈话。张学良知道卫立煌是靠真刀真枪在战火中冲出来的,并不像某些人靠拍马屁起来,因此比较看得起卫立煌;而卫立煌也知道张学良是从极复杂的环境中奋斗出来的,性格豪爽,有胆有识,是一条汉子。虽然两人过去见面机会少,但彼此见面后很投契,晚宴很是愉快,宾主尽欢。
  西京招待所,是西安当时最豪华的旅馆。此次被蒋介石招到西安开会的20几位国民党要员,都住在这里。初冬的夜晚异常静谧,万籁无声,这些国民党的要员们,在张学良的盛大招待酒会上,尽情酣畅了一番后,此时已心满意足地安然进入了梦乡。突然一阵枪声和嘈杂的脚步声把人们惊醒。卫立煌和他的参谋长郭寄峤都慌忙跳下了床,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负责保卫招待所的中央宪兵第二团已被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教导团和特务营缴了械,西京招待所里所有国民党要员的警卫人员武器也都被搜走了。陈诚吓得躲进了地下室啤酒木箱中,后被拖了出来。接着,卫立煌、蒋鼎文、朱绍良、钱大钧、万耀煌、陈调元、蒋方震、蒋作宾等及其随员、家属共四五十口人,一齐被带到招待所的大厅里,由卫兵把守着,谁也不许随便行动,不听警告越窗外逃的邵元冲当场被击毙。这些平日里指挥千军万马的高级将领们、趾高气扬神气活现的大官们,此刻真有点不知所措了。他们面面相觑,满腹疑虑,有些人甚至哆哆嗦嗦抖个不停,也有些人连连念着阿弥陀佛,还有些人不停地在胸前划着十字,哪里还有往日的神采。
  卫立煌此刻内心很不平静,他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心中暗想如果是红军来了,就太可怕了,卫立煌的思路被拉回到了1932年的夏天——
  1932年6月,蒋介石在庐山召开豫、鄂、皖、湘、赣5省“剿匪”军事会议,并进行具体部署。蒋介石亲任鄂豫皖“剿匪”总司令,随即调集90个师共50万兵力,向鄂豫皖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蒋介石将军队分为左、中、右三路。中路第六纵队指挥官为卫立煌,下辖第十师和第八十三师。
  ……
《战火中的抉择: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演变与实践》 本书导言: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近代史上,军事思想的革新与实践,始终与国家命运、民族存亡紧密相连。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自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军事思想在内忧外患中如何艰难转型、吸收外来养分、并最终形成自身独特体系的全过程。我们聚焦于那些站在时代前沿,以其理论建树和实践探索深刻影响了中国军事走向的关键人物、重要战役和核心理念的演变,而非仅仅聚焦于某一位或某几位将领的个人传记。 第一部分:晚清的挣扎与西学的初探(1860s-1911) 自鸦片战争的惨败开始,中国军事体系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本部分将详细梳理洋务运动时期,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湘军、淮军在“师夷长技以制夷”指导下的军事现代化尝试。重点分析《天工开物》与西方军事科技的碰撞,考察“自强”口号下,兵工厂、船政局的建立如何从物质层面支撑了一支近代化军队的雏形。 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对传统儒家“武德”的坚守与对西方科学军事理论(如火炮、筑城学)的引进之间的张力;另一方面,地方军阀力量的崛起对中央集权军事控制的削弱。例如,对德国军事顾问团带来的普鲁士参谋体系的有限接纳,以及其在甲午战争中的最终破产,揭示了仅有物质层面的模仿无法带来根本性变革的深刻教训。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甲午战后,以光绪朝廷和维新派为代表,对军事教育体系的改革呼声。对保定军校等新式学堂的建立进行考证,分析其中引入的法国和日本军事学说的影响,以及这些学堂培养出的军官群体,如何成为未来共和时代军事力量重塑的种子。 第二部分:民国初期的碎片化与派系纷争(1912-1927) 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旧式军事体制的瓦解,却并未带来统一的军事思想。本部分将考察北洋时代,中国军事力量的碎片化现象。从袁世凯对北洋军的建立与巩固,到各地护国军、护法军的兴起,军事被彻底工具化,成为不同政治势力争夺权力的主要手段。 本书将重点剖析这一时期,军事理论在实践中的体现: 1. 军阀的实用主义战术:分析各路军阀如何在缺乏统一意识形态指导下,采取的实用主义战术,如对俄国和日本军事顾问的灵活运用,以及在内部战争中不断演变和淘汰的战术风格。 2. 孙中山与三民主义军事观:考察孙中山在流亡与革命中对军事力量的构建思想,特别是黄埔军校的创办。黄埔军校不仅是人才的摇篮,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将明确的政治意识形态(三民主义)与军事训练深度融合的实验场。我们将详细分析其“党军”观念的雏形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部分:国民革命军的整合与理论探索(1927-1937) 北伐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军事力量的统一提供了可能,国民政府着手建立统一的国民革命军。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分析这一时期中央军系的军事理论构建: 1. 德式训练体系的全面引进:详细考察以德国军事顾问团为核心,对整军、编制、条令进行全面“模范化”改造的实践。分析受韦格納和塞克特思想影响的战略规划、师团编制以及后勤保障体系的建立过程。 2. 战术演练与实战检验:通过对“中央军校”的教学大纲分析,展示其如何试图在统一的编制下,解决长期以来中国军队“有枪无体系”的问题。特别关注在剿共战争和中原大战中,这些新式军事思想的初步应用效果及存在的局限性。 3. 区域性军事力量的抗衡:对比中央军与地方实力派(如桂系、西北军)在军事组织和战术哲学上的差异,阐明统一军事思想在权力结构未完全整合前所遭遇的结构性阻力。 第四部分:全面抗战中的思想熔炉与体系重塑(1937-1945) 全面抗战是检验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熔炉。本部分将摒弃单纯的战役叙事,专注于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 1. 战略防御与持久战理论:深入剖析蒋介石和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军事领导人在面对日本强大军力时,所形成的战略指导思想。重点分析“持久战”理论的内涵——它不仅是战术指导,更是一种基于民族精神和后勤潜力的宏大战略。 2. 新式军队的协同与特质:对比国共两党军队在抗战中的军事组织特征。考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大规模会战中对德式体系的坚持与局限性;同时,深入探讨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如何结合游击战理论,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战”和“人民战争”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如何弥补了装备和正规组织上的劣势。 3. 军事教育的战时转型:分析战时后方军事院校(如中央军校的迁徙与分支)在艰苦条件下如何维持教学,以及战争经验如何快速反哺到军事条令和训练大纲的修改之中。 结论:近代军事思想的遗产与未来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对上述四个阶段的军事思想演变进行系统性总结。我们认为,中国的近代军事思想转型是一个“西学为用、中体为基”的艰难过程,它在引进西方科学化管理和技术体系的同时,也始终在努力寻找与本国社会、政治、文化相适应的实践路径。 最终,这些思想的交汇与冲突,为新中国建立人民军队的军事理论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本书力图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视角,理解中国在寻求自强过程中,军事思维所经历的痛苦探索与最终的成熟。读者将清晰地看到,军事力量的现代化,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更迭,而是国家意志、政治结构与时代需求的复杂交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读《朱德与卫立煌》,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又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诡谲的政治舞台。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既有宏大的历史画卷,又不乏触动人心的细节。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收集和梳理这些丰富史料的,才能将朱德与卫立煌这两位人物的人生轨迹如此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书中的战争场面描写是否生动?他们是如何制定战略的?又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做出艰难的军事部署?这些都令我充满好奇。同时,书中对两位人物的家庭生活、个人情怀的展现,也同样是我关注的重点。毕竟,伟人也是普通人,他们的情感世界,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样是构成他们完整人格的重要部分。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对两位历史人物的纪念,更是对那个时代一种深刻的回望和反思,它能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巨轮下,个体的力量是如何汇聚,又如何推动时代前进。

评分

翻开《朱德与卫立煌》,我立刻被一种朴实而深刻的叙述风格吸引住了。它没有那些花哨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两位伟人的生平徐徐展开。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如何处理他们人生中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朱德的早期经历,他如何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革命的领导者,这个过程中的挑战和磨砺,无疑是书中极为吸引我的部分。同样,卫立煌在国民党体系内的崛起,他所面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压力,也同样充满了戏剧性。这本书似乎并没有试图去评判谁是谁非,而是着力于呈现人物的真实面貌,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背后所承载的历史重量。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是如何相互作用,又如何塑造了这两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提供的这样一个观察历史的独特视角。

评分

《朱德与卫立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实,而是通过对两位核心人物的深入解读,引发读者对历史、对人生、对选择的深刻思考。我特别留意书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他们是否曾有过犹豫?是否曾有过彷徨?在面对重大抉择时,他们的考量因素有哪些?是国家大义,还是个人前途?亦或是身不由己?书中的细节,比如一次重要的谈话,一个不易察觉的表情,都可能成为理解人物性格和历史走向的关键。作者能否用细腻的笔触,将这些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情感和动机挖掘出来,是我非常期待的。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两位军事人物的书,更是一部关于那个时代、关于人性的史诗。我希望读完之后,能够对“英雄”这个词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够对历史的复杂性有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刚收到这本《朱德与卫立煌》,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一种厚重感扑面而来,装帧也很考究。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人物传记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军事人物。朱德和卫立煌,这两个名字对我来说,既熟悉又带着一丝神秘。朱德,红军的总司令,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他的传奇一生早已深入人心。而卫立煌,作为国民党阵营中的一位重要将领,他的名字也常常出现在各种战役的记录中。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将这两位身处不同阵营,却又在某些历史节点产生交集的人物的故事娓娓道来。是侧重于他们的军事才能,还是会深入挖掘他们各自的政治抱负和人生轨迹?这本书的开篇,是否会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对书中的细节描写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够通过文字,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理解那些人物的选择与挣扎。这本书是否能让我对这两位历史人物有全新的认识,这正是我迫不及待想去探索的。

评分

《朱德与卫立煌》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历史真实性的有力探索。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功过评说,而是努力去还原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在那一背景下的真实选择。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对他们之间潜在联系的探讨,即使他们身处对立阵营,历史的某些时刻或许让他们有过意想不到的交集,抑或是互相观察、互相警惕。作者是否能够通过严谨的考证,揭示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从而让读者对两位人物的认识更加立体和全面?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决策过程的描述,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是否隐藏着必然的逻辑?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对话,是否又影响了历史的走向?这本书,与其说是讲述两位人物的故事,不如说是在重塑一个历史的侧面,让我们有机会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去审视那些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人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