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的家 : 好住宅设计解剖书

暖暖的家 : 好住宅设计解剖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岛田贵史,德田英和 著
图书标签:
  • 住宅设计
  • 室内设计
  • 家居装修
  • 好住宅
  • 设计案例
  • 空间规划
  • 家居美学
  • 舒适住宅
  • 暖心设计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3025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618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漫时光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2
字数:1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室内设计师、设计专业学生或家居爱好者
细节处处有故事。
当日常生活中的琐碎意识成“形”之时……家中的一切看似司空见惯,其实却隐藏了无数的“细节”秘密和设计。
在学习这些细节时,仅仅看图、绘图是不够的,了解其中的细节诞生“背景”非常重要。它们有时是客户的一句话,有时是来自前辈设计师的教导,有时是木匠的金玉良言,有时是主妇的经验之谈等。
在这本书中,这些细节的“故事背景”与制图、设计图交相呼应,图文并茂,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一边读,一边情不自禁地颔首折服道:“原来如此”!

内容简介

家是一盏灯,家是一个屋檐,家是一张柔软的床。如何设计一个舒适而温暖的家?设计师从玄关开始,向我们一一介绍各个部位的设计,后给出几个实例进一步解读,给出隐藏其中的秘密和设计。

作者简介

岛田贵史,一级建筑师。1970年出生
于大阪府,毕业于筑波大学艺术系专门学群环境设计专业,后又在京都工艺纤维大学修完了设计工科造型工学专业的课程。在PREC研究所时主要参与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等建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2008年开设了岛田设计室。德田英和,一级建筑师。1969年出生于爱知县。毕业于名城大学理工二学部的建筑学专业。在石田信男设计事务所从事设计被动式太阳能住宅。在OM研究所时担任OM太阳能公司总部“地
球之卵”的设计监理。2004年开设了德田英和设计事务所。

精彩书评

边做饭边照看孩子,吃完饭就能直接躺在地上看电视,不需要垃圾桶的厨房,此类设计都能在本书中找到方案。实用和有趣的设计,会为你的家带来趣味和暖意。

目录

目录
序 6
第1 章 玄关与门廊的设计 9
01玄关门廊外檐的高度应伸手可及 10
02 用整块钢板制作外檐 12
03 铺有羊羹式地砖的玄关门廊 14
04 内推式玄关门 16
05 玄关的木质推拉门 18
06 扩充玄关四周的收纳空间 20
07 带有土间收纳的玄关 22
08 能从室内取件的信箱 24
专栏 从田野到住宅世界 26
第2 章 厨房的便利之美 27
01 厨房中看不见的细节 28
02 方便的厨房设备 30
03 下沉式餐厨空间 32
04 厨房家具的细节 34
05 不需要垃圾桶的厨房 36
06 厨房一侧的书房 38
07 能够隐藏灶台的开放式厨房 40
专栏 一旦决定,不再改变 42
第3 章 不经意间聚集家人的场所 43
01 起居室和餐厅的对角关系 44
02 好友聚会的餐厅 46
03 跃层中的对角关系 48
04 柳桉木单板留缝拼接而成的天花板 50
05 具有浮游感的起居室和露台 52
06 家具的正反两用 54
07 正方形沙发 56
08 家庭空间的软隔断 58
09 近2.5 m2 的午休室 60
10 固定沙发和电视柜 62
11 餐厅一侧的电脑角 64
12 可移动的榻榻米边台 66
13 打理燃柴壁炉四周 68
专栏 建筑和地基之间的留白 70
第4 章 有序的用水空间 71
01 3.3 m2 的洗脸更衣室 72
02 天然大理石洗脸台 74
03 铺有木材和瓷砖的浴室 76
04 优先考虑家务动线的2楼浴室平面设计 78
05 隐蔽的晾衣空间 80
06 宝贵的室内晾衣空间 82
专栏 对被动式建筑的执着 84
第5 章 窗户设计决定空间品质 85
01 因小窗而实现的对话 86
02 小窗上的悬挂式障子 88
03 无框移门 90
04 利用双层格障子通风 92
05 利用格子纱窗通风 94
06 1楼小窗的防盗措施 96
07 打开屋角焕然一新① 98
08 打开屋角焕然一新② 100
09 打开屋角焕然一新③ 102
10 利用滑撑的外翻窗 104
11 自然光的表演① 106
12 自然光的表演② 108
13 照顾细节需求的竹帘架 110
14 必用的零部件(平开式门窗) 112
15 必用的零部件(推拉式门窗) 114
16 准防火地带的大开口设计① 116
17 准防火地带的大开口设计② 118
18 准防火地带的大开口设计③ 120
专栏 对木质门窗的设想 122
第6 章 楼梯、走廊、储藏室……内部空间也需要精雕细琢 123
01 半地下卧室与低天花板土间 124
02 楼梯间的全方位利用 126
03 楼梯的人文关怀 128
04 宽度不一的跃层楼梯 130
05 巧用走廊空间① 132
06 巧用走廊空间② 134
07 巧用走廊空间③ 136
08 小空间里的壁龛架 138
09 独立的学习角 140
10 储藏室深处的书房 142
专栏 给家取名 144
第7 章 连接街区的外部结构、入口通道 145
01 门窗套成为立面主题 146
02 连接天空的瞭望台 148
03 在剖面的凹凸空间中酝酿生活气息 150
04 住宅和街道的中间 152
05 住宅和街道的中间 154
06 兼作长凳的外廊 156
07 0建筑面积的带顶棚的自行车停放处 158
专栏 住宅的姿态 160
实例的细节解读 161
Kaede House(岛田贵史设计) 162
稻口町之家 1、2(德田英和设计) 176
建筑数据 190

精彩书摘

2020年开始零能耗住宅(ZEH)将成为设计标准,而这个项目就是一处率先遵循该理念的联排住宅。
所谓的零能耗住宅,就是指住宅生产的能源超出所消耗的。因此除了提高住宅隔热性、气密性,适当减少高耗能的空调、照明、热水等设备的使用,还必须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等能够制造能源的设备。
应要求,稻口町之家1、2不仅在达到零能耗住宅标准的同时不失设计感,而且双方还应当能够各自享受生活而互不打扰。

稻口町之家 1/ 享受坐在地板上的乐趣
这个住宅的设计关键就在于“享受坐在地板上的乐趣”。我们初研究了许多个带有榻榻米起居室的住宅方案,但在与业主反复交流之后,决定融合日式与西式的特征,以“现代日式”为方向进行设计。终就有了这样一座围绕着下沉式餐厨的住宅。

稻口町之家 2/ 暖意融融的生活
在计算过零能耗住宅的耗能之后会发现,比起其他取暖方式,热泵空调系统的数值更小。然而,我从小就用煤油灯,总觉得家里应该有一个像壁炉那样可以直接烘暖双手的热源,而且壁炉自身的魅力也会吸引人不由自主地靠近。只是如今考虑到安全性和制作者的问题,壁炉的防护栏变得更高了。而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则是颗粒壁炉——外观上类似燃柴壁炉,却几乎不存在烟雾问题。
在稻口町之家2 项目中,也引入了颗粒壁炉,并采用了空气集热式太阳能系统“微风”,以“暖意融融的生活”为关键词进行设计。

前言/序言

有故事的细节
这还是成立事务所之后不久的事。
当时是在和业主交流,对方突然说道:“厨房的操作台面好能稍宽于下面的抽屉,这样用抹布清理台面时,另一只手就能轻松地接住所有碎屑。”(见第2章04节)听到这一源于生活经验且并无不妥的要求,未系统学习过住宅设计的我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在设计住宅吗?”
市面上关于住宅细节的书已经不胜枚举,参考学习当然非常重要。但我常常觉得,设计者还应该梳理实际情况,仔细思考,并且不时到现场,积极地向工程负责人和工匠咨询,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其中重要的还在于,这一系列过程所形成的细节方案应当是有说服力的。
这本书面向的读者,尤其是学生和经验较少的设计新人,看到“细节”两字可能会觉得有些抽象难懂。但本书的目的就是让你丢弃这样的看法,因此会尽可能具体地介绍各种细节设计诞生的契机和试错的过程。
实际上每个细节的背后,都有着各自的小故事。
在设计图上画出正中对方心意的方案,常常要花费大把的时间。正因如此,我想还是得经过反复讨论,再用自己的方式设计出“有故事的细节”。
《空间密码:住宅设计的艺术与科学》 家,不仅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承载情感、寄托梦想、安放身心的港湾。它承载着我们对舒适、美观、功能与宁静的无限追求。从一张白纸到一座温馨的居所,住宅设计的魅力在于如何将居住者的生活哲学、品味偏好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巧妙地融入每一个角落,创造出既实用又富含人文关怀的居住体验。《空间密码:住宅设计的艺术与科学》便是一本致力于深度剖析住宅设计内在逻辑的书籍,它不局限于表面的风格流派,而是深入探索构成一个理想家园的根本要素,揭示那些能够真正提升居住品质的“空间密码”。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图册或风格指南,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穿梭于设计的迷宫,理解那些隐藏在设计决策背后的深层考量。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地基”——空间布局入手,探讨不同户型如何通过巧妙的动线规划、功能分区以及空间渗透,实现空间的效率最大化和舒适度提升。例如,在小户型中,如何通过一体化设计、隐藏式收纳以及灵活隔断,让有限的空间焕发无限的可能性?在宽敞的大宅中,又如何通过合理的区域划分、视线引导以及多功能空间的设置,避免空间的空旷感,营造出温馨而富有人情味的氛围?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布局的“道”与“术”,帮助读者理解,一个好的空间,其灵魂在于其“流淌”的生命力。 色彩,作为空间中最直观的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并非只关注流行色彩或搭配技巧,而是深入探讨色彩与心理、色彩与光影、色彩与材料之间的微妙互动。本书将引导读者理解,暖色调如何营造温馨的氛围,冷色调如何带来宁静与理性;浅色系如何放大空间感,深色系如何增加空间的厚重感。更重要的是,它将教会你如何根据居住者的个性、居住空间的功能以及自然光的照射情况,进行科学且富有艺术感的色彩选择与搭配,让色彩成为空间的“情感表达师”。 光影,是赋予空间生命和情绪的魔术师。自然光与人工光的巧妙运用,能够极大地影响居住者的情绪、健康和生活习惯。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自然光的“呼吸”——如何通过窗户的大小、朝向以及室内外景观的设计,最大限度地引入自然光;如何利用反射、折射等原理,将光线引入室内深处。同时,也将深入探讨人工照明的设计原则,从基础照明、重点照明到氛围照明,如何通过灯具的选择、色温的设定以及布局的规划,营造出不同场景下的光影效果,让夜晚的空间也同样充满魅力和功能性。 材料,是构建空间肌理和质感的物质基础,也是承载设计理念和居住者品味的重要载体。本书将不仅仅罗列常见的装修材料,而是深入探讨不同材料的物理特性、视觉感受以及环保性能。例如,木材的温润与自然,石材的坚毅与厚重,金属的现代与冰冷,织物的柔软与亲肤,以及玻璃的通透与光泽。本书将引导读者理解,如何根据空间的功能需求、设计风格以及居住者的触感偏好,选择最适合的材料组合,创造出具有层次感、触感和视觉美学的空间。它将揭示,材料的选择,是赋予空间“温度”和“灵魂”的关键一环。 家具,作为空间的功能核心和美学点缀,其选择与摆放至关重要。本书并非仅仅介绍家具的品牌或款式,而是从人体工程学、空间比例、功能需求以及风格统一性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家具设计的智慧。我们将探讨,一把舒适的椅子,是如何通过曲线、角度和材质的完美结合,成为使用者身体的延伸;一张实用的餐桌,又如何在家庭聚会中,成为情感交流的中心。同时,也将指导读者如何根据空间的大小、比例和动线,进行家具的合理选购和摆放,让每一件家具都能在空间中找到最合适的位置,发挥其最大的价值,既满足功能需求,又能提升空间的整体美感。 除了上述基础要素,本书还将触及更多关乎居住品质的细节。例如,收纳设计,如何从“藏”到“显”,将杂物巧妙地融入空间,既保持整洁,又不失便利性。绿植景观,如何将自然元素引入室内,为空间注入生机与活力。声学设计,如何通过材料和布局的调整,创造一个宁静舒适的听觉环境。甚至,我们还将探讨智能家居的未来趋势,以及如何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居住体验。 《空间密码:住宅设计的艺术与科学》所倡导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它相信,最好的设计,不是最奢华的堆砌,也不是最前卫的造型,而是最能够理解和回应居住者内心需求的设计。它鼓励读者跳出被动的接受者角色,成为自己居住空间的“参与者”和“创造者”。通过理解这些“空间密码”,读者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居住需求,更理性地评估设计方案,甚至能够为自己的家增添一份独属于自己的创意与温度。 本书旨在成为一本陪伴读者从“理想”走向“现实”的设计指南。它所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发现美的眼睛,一种创造温馨的双手。无论你是即将装修的业主,还是对室内设计充满好奇的爱好者,亦或是希望提升空间设计专业技能的设计师,相信都能在这本《空间密码:住宅设计的艺术与科学》中,找到属于你的灵感与启迪,最终构筑起一个真正让你感到“暖暖的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建造一个漂亮的房子”,而是关于“如何建造一个能够滋养我们灵魂的家”。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被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所打动,这些细节往往蕴含着设计师的匠心独运,以及对居住者需求的深刻理解。 例如,书中关于“动静分区”的设计理念,让我受益匪浅。我以前总是将卧室、客厅、书房等区域混在一起,导致休息时会受到活动区域的干扰,而进行需要专注的工作时,又容易被生活中的琐事打断。作者通过详细的图例和文字说明,展示了如何通过空间布局、隔断设计、甚至仅仅是家具的摆放,来有效地实现动静分区,从而创造一个更适合不同生活需求的纯粹空间。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暖暖的家”这几个字所能概括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住宅设计的书,更是一次深入到居住者内心世界的剖析。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对“家”的理解,更多的是一个物理空间,是遮风挡雨的庇护所,是承载生活琐事的容器。然而,当我的指尖滑过那些精心设计的图纸,当我的目光穿梭于那些充满温度的文字描述中,我才猛然醒悟,原来一个“好住宅”,是可以如此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绪、行为,甚至潜意识的。 书中关于采光的设计,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只要有窗户,就有了光。但作者却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剖析了不同朝向、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窗户,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光,营造出截然不同的空间氛围。比如,清晨透过东向落地窗洒进的柔和金光,能让人在一天的开始就感受到温暖和希望;午后斜射进来的阳光,在配合着恰到好处的遮阳设计,既能避免刺眼,又能为室内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为生活增添了一幅流动的画卷。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家里的窗户,思考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调整,让那原本有些“冷淡”的光线,变得更富有人情味。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它不是强制灌输,而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思维方式,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家”的期待。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发现自己不再局限于“有什么”的问题,而是开始思考“想要什么”。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可持续性”的设计理念。作者并没有将环保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通过详细的案例和实际的操作建议,展示了如何在住宅设计中融入环保元素,例如节能材料的选择、雨水收集系统的利用、以及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这让我意识到,一个真正“好”的住宅,不仅要满足当下的需求,更要对未来负责。

评分

《暖暖的家》这本书,让我对“居住”这件事有了更深的敬畏。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房屋设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经营幸福人生的指南。我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困扰我许久的问题,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书中关于“声音环境”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我以前只觉得,噪音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量去忍受。但作者却通过对隔音材料的选择、墙体结构的优化、甚至是如何通过家具的摆放来吸收声波等方面的详细介绍,让我明白,通过科学的设计,是可以有效地隔绝外界的嘈杂,为居住者创造一个宁静的内心空间。

评分

《暖暖的家》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几年来阅读过的最具启发性的一本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住宅设计的“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点亮我生活,并引导我走向更美好未来的“心灵之书”。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激动,仿佛找到了内心深处一直渴望却未能表达的东西。 其中关于“智能化家居”的介绍,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并没有将智能家居描绘成遥不可及的科技产物,而是通过一些贴近生活的应用场景,展现了智能家居如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舒适。例如,通过手机远程控制灯光、空调,或者设置回家模式,让家能够主动地适应我们的需求,这让我对未来的居住方式充满了期待。

评分

《暖暖的家》这本书,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关于“家”的美学种子。它让我明白,家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容器,是心灵的港湾。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想象自己置身于书中描绘的那个理想空间中,感受那份宁静与温馨。 特别是书中关于色彩搭配的章节,令我印象深刻。我一直以来都偏爱一些比较中性的颜色,总觉得那样比较“安全”。但作者却用大胆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阐述了不同色彩对人的情绪和心理的影响。比如,温暖的黄色调能够带来愉悦感,而宁静的蓝色调则能帮助人放松心情。更重要的是,作者强调了色彩的层次感和对比度,以及如何根据空间的用途和采光条件来选择合适的色彩方案。

评分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理想居住世界的大门。它让我明白,一个“好住宅”,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更能够提升居住者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想象自己生活在书中描绘的那些令人神往的空间里,感受那份由内而外的舒心。 书中关于“空气质量”的论述,尤其引起了我的重视。我以前只关注房屋的保温性和隔热性,却很少考虑到室内空气的流通和质量。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合理的通风设计、绿植的摆放,甚至是一些智能化的新风系统,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从而为居住者创造一个更健康、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评分

《暖暖的家》这本书,让我对“家”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知。它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建筑,而是一个充满温度的生命体,能够与居住者产生共鸣,并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品质。我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感,仿佛作者在和我进行一场灵魂的对话。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尺度感”的设计。我以前总觉得,房子越大越好,空间越充足越舒适。但作者却通过对不同尺寸空间的细致分析,让我明白,恰到好处的尺度感,比盲目追求大空间更为重要。比如,一个温馨舒适的阅读角,可能只需要几平方米,但通过合理的家具搭配和灯光设计,就能营造出无与伦比的安逸感。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将那些抽象的设计概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生活体验。我不再是将它当作一本“教科书”来阅读,而是把它当作一面镜子,照见了我对理想居住环境的渴望。书中关于收纳设计的篇章,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救星”。长久以来,我家的杂物总是无处不在,让原本就不大的空间显得更加凌乱。 我曾经尝试过各种收纳方法,但总觉得治标不治不本。而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它不是简单地教你买多少收纳盒,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什么样的物品需要收纳,收纳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将收纳融入到空间的设计之中,使其成为一种美观且实用的组成部分。作者提出的“藏与露”的巧妙结合,让我明白,并非所有的物品都必须“隐藏”起来,有些有意义的物品,恰恰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展示,成为空间的亮点。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家”的深度对话。作者并非高高在上地传授理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感受。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空间动线的描述,印象深刻。以前我总觉得,只要房间够用就行,至于怎么摆放家具,怎么行走,似乎并不重要。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一条流畅、合理的动线,能够极大地提升居住的效率和舒适度。 例如,作者在分析厨房的“黄金三角”时,不仅讲解了冰箱、水槽、灶台之间的最佳距离,还延伸到了备餐区、烹饪区、清洁区的合理划分,以及餐桌到厨房的距离。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在日常生活中节省多少不必要的来回奔波,将多少零碎的时间串联起来,让整个烹饪过程变得更加愉悦和高效。我甚至开始想象,如果当初装修时,能参考这些理念,或许我的厨房就不会是现在这样,总觉得有些拥挤和不顺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