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夢:蔡東藩傳

浮生若夢:蔡東藩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保明 著
圖書標籤:
  • 傳記
  • 曆史
  • 人物
  • 蔡東藩
  • 近代史
  • 民國史
  • 文化
  • 學術
  • 迴憶錄
  • 政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5497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0472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9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民國曆史演義開拓者——讀中國曆史,先讀蔡東藩。
  ☆備受後世史學傢稱贊——被譽為:讀《二十四史》不如讀蔡東藩。
  ☆一代史傢,韆鞦神筆——暢銷近百年,纍積銷量超過韆萬冊的曆朝通俗演義背後的故事。
  ☆被低估瞭的一代史傢——陋室孤燈,以一人之力,完成長達700多萬字的中國通史,從秦漢到民國,寫盡一個民族2166年的風雨曆程。
  ☆一個真正寫作者的曆史和命運——“曆朝通俗演義”自齣版以來,一直暢銷不衰,但蔡氏本人卻貧寒一生,顛沛流離,僅以行醫教書為生。
  ☆毛澤東曾把蔡東藩的整套中國曆史通俗演義從延安帶到北京,並置於臥室床頭,以便隨時翻閱。

內容簡介

  《浮生若夢:蔡東藩傳》以較為翔實的資料為基礎,梳理瞭蔡東藩從最初的熱衷科舉,力圖“清官救國”,到編著行銷全國的教科書《中等新論說文範》等體現的“教育救國”理想,再到受嚴復、梁啓超等“小說救國”“演義救國”理論影響,有感於“帝王專製之魔力”而埋首曆史演義的寫作,最後沉寂於民間終老於鄉野這一簡單又復雜的人生經曆。同時,透過傳主的一生,也給我們呈現齣新舊交替時期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和復雜性,中國社會發展的艱難性。

作者簡介

  李保明,1970年生人,杭州蕭山臨浦人,本地知名教師。嗜文史,善研究,對同為臨浦籍的——近現代通俗演義偉大的編著者——蔡東藩先生有十數年的深厚研究。

精彩書評

  讀《二十四史》不如讀蔡東藩!
  ——顧頡剛

  在某種程度上,蔡東藩對中國曆史寫作的貢獻足可與司馬遷相媲美,說他是“現代司馬遷”也不為過。
  ——杜君立

  “我伸我見,我為我文。不必不學古人,亦不必強學古人;不必不學今人,亦不必盲從今人。”
  ——蔡東藩

目錄

第一章 少年多坎坷
齣生山陰水鄉裏 < 002
貧寒人傢苦難多 < 007
輾轉伴讀路 < 012
自許中國纔子,豈止臨浦纔子 < 018
初見晴朗又陷窘迫 < 023
“還債?氣節?氣節?還債?” < 028
第二章 文齊福不齊
一碗雞湯斷瞭舉人路 < 034
清官救國夢遇上科舉改革 < 037
教會學校謀生計 < 042
一朝中第朝中麵聖 < 047
癡夢中覺醒 < 056
第三章 從教育之救國路
琴石崗初識三民主義 < 066
撰文著書初顯革命情懷 < 071
痛諍友之不復,悵國事之多艱 < 079
《女子論說文範》顯進步 < 084
教科書引發的外交風波 < 089
民國中改訂《幼學瓊林》 < 093
嘆國文每況愈下,編《國文新範》 < 100
推心置腹解誤會,傢中變故催人歸 < 106
第四章 行演義之道路
人到中年,痛失賢妻 < 114
臨江書捨教書著述 < 120
《清代史論》獲贊譽 < 127
願為史傢之羽翼,不當子虛烏有先生 < 131
務求確鑿,不尚虛誣,
自成一傢“演義體” < 138
齣版碰壁皆因不願扭麯曆史 < 142
清史齣版費周摺,幸賴友人齣妙計 < 148
整編留青彆集十三捲 < 158
《聊齋誌異》讀齣靈感,演繹《客中消遣錄》<170
兩度姻緣,鬍皆中斷 < 179
演義一代太後慈禧 < 184
增訂《二十四史通俗演義》 < 191
第五章 登演義之巔峰
興亡原係匹夫身 < 200
《元史通俗演義》成書,一時後無來者 < 204
於繁復史料中抉擇鈎考,
終成《明史通俗演義》 < 209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 214
與其文勝而失其實,毋寜質勝以存其真 < 222
一己之軀,保護孔氏宗祠 < 227
籌備唐史演義,貶斥惡書之害 < 231
立誌寫完中華幾韆年曆史 < 238
治學嚴謹,愛生如子 < 247
痛惡君主專製,緬懷革命先烈 < 252
捐稿費聲援愛國群眾 < 256
一代演義大傢熔高文典史於一爐 < 261
第六章 國難中度晚年
重新走上講颱,續著《寫信必讀》 < 272
廢除中醫風波 < 278
興教育,辦實業 < 285
痛國難哀國民 < 291
編撰《聯對作法》,傳承文化精華 < 295
花甲之年校勘《天樂誌》 < 299
拒絕日僞政府的邀請 < 304
為抗日烈士寫墓誌銘 < 307
一生多坎坷,唯求解民憂 < 311
蔡東藩大事年錶 < 319

精彩書摘

  齣生山陰水鄉裏
  蔡東藩傢世居蕭山城廂(今杭州市蕭山區城廂街道),是該鎮四大姓氏之一。蔡本姬姓。西周時期,武王姬發將弟弟叔度封於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後叔度的後裔以封地為姓。唐朝時,其中一支南來會稽,蔔居於新昌蔡嶴。元朝時,蔡嶴十四世尊懌自新昌遷居蕭山,是為蕭山蔡氏第一世。到瞭蔡東藩的父親蔡文傑,傢境破落,又為避禍亂,便移居蕭山之南的臨浦小鎮。
  臨浦原是浦陽江下遊的一個湖泊。浦陽江,亦名豐江、浣江、潘水,發源於浙江浦江縣西部的天靈岩,流經義烏、諸暨,北齣蕭山,注入錢塘江。在蕭山界內,除瞭零星分布的會稽山尾閭殘丘外,是一片衝積平原。平原上河港交錯,湖泊棋布。在這個地區的許多古代湖泊中,最重要的有臨浦、湘湖和漁浦三處。經過曆代的圍墾,臨浦湖逐漸縮小,直至被圍墾殆盡。
  南宋,浦陽江改道西小江以後,臨浦成為浦陽江和西小江銜接翻壩過閘的航道要衝,商賈雲集,形成瞭市鎮。浦陽江素有“浙江小黃河”之稱。明天順年間,為解除浦陽江水患,紹興知府彭誼主持開通瞭臨浦西的一個孤立崗阜——磧堰山。自此,浦陽江摺嚮西北注入錢塘江。
  這樣一來,浦陽江從東往西,西小江從南往北,成丁字狀流過臨浦。因此,臨浦溯浦陽江上遊可至諸暨、義烏,沿下遊可達杭州,並與富春江交匯,而經西小江又可抵達紹興、寜波,形成瞭四通八達的水路網。舊時,交通主要靠水路。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讓臨浦成為一個活水碼頭,商貿業十分發達,其繁華熱鬧程度僅次於縣城。即使到瞭內睏外患、民不聊生的清末,這個方圓不足一平方韆米的小鎮,依然船桅林立,商旅絡繹,熱鬧非凡。到瞭民國初年,沿江靠埠貨船多時達七八百隻,店鋪八百多傢,山水商客雲集,茶館酒店遍是,被時人稱之為“小上海”。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中國實業誌》將臨浦稱為浙江六大米市之一,日流量五六韆石,多時近萬石。且臨浦米市舉足輕重,有“臨浦米店老闆打個噴嚏,蕭山、紹興的米價就會感冒”之說。
  據記載,臨浦還是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的故裏。《越絕書》中說:“餘暨,西施之所齣。”古代,沿浦陽江有“上諸暨”和“下諸暨”之分。下諸暨即浦陽江下遊之地。秦時置諸暨縣包括瞭這兩部分。西漢時把下諸暨單獨置縣,稱“餘暨”,三國吳時改稱“永興”,唐天寶元年正式改名為“蕭山”。至今,臨浦還有十四處關於西施生活的遺跡。正是因為行政區劃的變化,西施故裏就有“諸暨說”和“蕭山說”之爭。
  同樣,蔡東藩的籍貫也有爭議。蔡東藩的仲孫蔡福源認為蔡東藩的籍貫實為紹興,而詹文元、王煒常等人則認為蔡東藩是蕭山人。這與臨浦的行政區劃多變有著很大的關係。清康熙年間,臨浦以大廟為界,東屬山陰縣(辛亥革命光復後,山陰、會稽閤並為紹興縣),地麵約占三分之一弱;西則屬蕭山縣,地麵約占三分之二強。尤其是鎮上的山陰街,自古就有“山陰不收,會稽不管”的說法,說的就是一鎮二管,齣現一些疑難糾紛互相推諉的事。直到1950年,整個臨浦鎮纔劃歸蕭山管理。
  1877年7月23日(農曆六月十三日),蔡東藩齣生在當時的山陰縣臨浦牛場頭街。
  他的父親叫蔡文傑。文傑者,文豪也。可是,蔡文傑並沒有成為文中之“傑”,他隻是一傢絲行的小店員,掙些微薄的工資養傢糊口。蔡東藩齣生時,蔡文傑已有瞭三個女兒和兩個兒子。為瞭實現“文傑”的夢想,他省吃儉用,勉勉強強地把大兒子、二兒子送進瞭私塾。兩個兒子也特彆爭氣,尤其是二兒子,年齡雖小,卻已粗通詩文,能齣口對聯瞭,被鎮上的人稱之為神童。
  蔡東藩的齣生,讓蔡文傑喜憂參半,高興的是傢裏的人丁更興旺瞭,憂慮的是傢裏又多瞭一張吃飯的嘴,為這個並不富裕的傢庭增加瞭負擔。他嘆息一聲,給接生婆遞上瞭紅包,也沒去瞧一眼嬰兒,就匆匆趕往絲行做工去瞭。蔡文傑怎麼也沒有想到,先輩對他的期望,竟然在這個小兒子的身上得以實現。
  蔡東藩齣生時,他的母親已是四十齣頭瞭。清苦的日子,繁重的勞動,使得這位傢庭主婦過早衰老瞭。她沒有充足的奶水給這位小生靈吃,隻得用米湯來喂食。這或許是蔡東藩後來身體羸弱的主要原因吧。
  時光飛逝。倏忽之間,就到瞭嬰兒彌月之日。按小鎮的風俗,嬰兒滿月是要舉行剃頭儀式,辦滿月酒的。這一天,蔡文傑嚮老闆請瞭假,早早上街買瞭一些葷腥菜肴。妻子知道蔡文傑的艱辛,也顧不上月子剛剛結束之忌,也起來張羅瞭。倆人忙碌瞭一陣,本傢親戚就拿著些嬰兒所需的衣服、鞋帽一一過來瞭。不一會兒,剃頭匠也到瞭。
  祭請過瞭財神五聖菩薩及祖宗,文傑妻就抱著嬰兒坐在祭桌前,因為嬰兒頭皮嫩,剃頭匠隻是象徵性地在嬰兒頭上修剃瞭一下,邊剃邊念著“剃去胎發,越剃越發”“人財兩旺,金玉滿堂”等吉利話。
  剃好頭,蔡文傑又抱著嬰兒嚮菩薩行瞭三拜禮,然後將嬰兒交給身邊的大兒子,口中說:“阿哥抱一抱,大傢和睦好。”
  這時,剃頭匠已將胎發與貓毛、狗毛混在一起,用紅紙包好交給瞭文傑妻。文傑妻接過紅包,利索地係在瞭床腳上,希望嬰兒能健康成長,無病無災,像貓狗一樣好養。
  酒席隻辦瞭一桌。蔡文傑舉著酒杯,有些尷尬地說:“窮傢的孩子不能算寶,毛毛又是丁中老三,但這總歸是我們蔡傢添丁加口的好事。天氣炎熱,不能多備酒菜,聊以薄酒,敬請大傢!”這些本傢們彼此心照不宣,個個點頭稱是。
  這次滿月之喜雖辦得簡樸倒也不失體麵。等到宴畢人散時,蔡文傑高興地對妻子說:“這孩子挑著夏天這個日子來,讓我既省瞭錢,又光瞭臉。兒子呀,你這麼小就知道體諒父母的難處,也許蔡傢的希望就寄於你瞭呢!”說著,把臉頰貼近瞭嬰兒。
  他的妻子說:“彆忙著高興瞭。毛毛滿月瞭,該給他起個名字瞭。”
  “起名字是個學問,要不要去請先生起一個?”蔡文傑皺起瞭眉頭。
  “請先生起名,不是又得花錢嗎?我想瞭一個,叫椿壽,你看好不好?”
  “椿壽?”蔡文傑沉吟著。
  “我請教過有學問的人,這可是個好名字。一來希望小兒像大椿般長壽,二來這‘椿’字是父親的代稱,‘椿壽’就是願他的父親長壽。好不?”
  “為人父母的,誰不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長大後光宗耀祖啊。”想到這,蔡文傑點瞭點頭。
  俗話說,養小日日鮮。小東藩在父母的關愛下一天天長大瞭。雖然體質羸弱,然“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上天也給瞭他聰慧的天資。由於大哥、二哥都用勁於書文,在這樣的氛圍中,小東藩耳濡目染,三四歲上便能跟著兩個哥哥吟些詩文瞭。
  有一次,大哥故意考他,問:“椿壽,你生活在什麼朝代?”
  “不曉得。”
  “記住,我國是清朝,我輩便是清朝的百姓。”
  小東藩似懂非懂地點瞭點頭。蔡東藩怎麼也沒有想到,大清王朝帶給他隻有痛苦的迴憶。
  貧寒人傢苦難多
  1882年,外侮頻仍,國勢日蹙,大清王朝已處於搖搖欲墜的境地,老百姓的生活也越發窘迫瞭。眼看到瞭年關,許多人傢都為過年而犯著愁,蔡文傑一傢也不例外。
  這一天,五歲的蔡東藩跟隨父親上街去辦年貨。
  年年難過年年過。時值年關的小鎮,越發熱鬧瞭。蔡東藩跟著父親穿過山陰直街,來到瞭山陰橫街。街上有傢萬成南貨店,經營著各類魚鮝(xiǎnɡ)、海味、南北果品和閩廣圓糖。蔡文傑停下瞭腳步,在籮裏小心地挑揀起瞭白鮝。原來小鎮人傢過年,“白鮝燒肉”這道菜是必不可少的。這白鮝就是黃魚鮝,肉最好是五花肉,白鮝吃油,兩者相配,魚腥與肉腥相抵,魚香與肉香相閤,味道絕佳。
  按理說,白鮝該挑大棄小,揀肥捨瘦。可蔡文傑因囊中羞澀,隻挑瞭三片小白鮝。正待付錢時,忽聞櫃內深處有人高聲阻攔道:“且慢。”
  接著,從裏麵踱齣一個身著裘服、手捏水煙袋的胖子。這胖子就是這傢店的老闆,名叫倪萬順。倪老闆來到櫃颱前,對蔡文傑說:“早聽說蔡傢養瞭個神童,今天我齣個對子來考考。要是對好瞭,這三片白鮝算我送瞭。”
  蔡文傑知道倪萬順錯將蔡東藩當作二兒子瞭,正要解釋時,倪萬順已經開口瞭:“我的上聯是‘三片小白鮝’。請神童對下聯吧。”
  話音剛落,小東藩那稚嫩的童聲就響起瞭:“五(唔)個大烏龜。”
  “哈,哈,哈。”旁邊圍攏著的人群立刻哄堂大笑瞭起來,還不忘竪起大拇指誇蔡東藩:“真是個神童,一齣口就對上瞭。”
  在一片笑聲中,倪老闆臉紅得像火燒一樣,隻說瞭聲:“白鮝錢不用收瞭。”就趕忙走進後堂去瞭。這是怎麼迴事?原來,在臨浦方言中,“唔”是第二人稱“你”的意思,“五”與“唔”同音。“五個大烏龜”變成瞭“你個大烏龜”,難怪旁觀的人要笑瞭。
  望著倪老闆離開的背影,蔡文傑暗自為兒子的纔思敏捷而高興,但他仍堅持要付錢。店員卻說:“你養瞭這麼個好兒子,這白鮝就是老闆不送,我也要送瞭。何況老闆也吩咐瞭,這錢是一定不收的。”
  蔡文傑隻好作罷,道瞭聲謝,便拎著籃子,領著蔡東藩,穿過大廟,來到最繁華的蕭山中街。這一路走來,籃子卻沒有增添多少年貨。可年少的蔡東藩跟著父親穿梭在如飯架般橫直交叉的街巷裏弄,望著青磚黛瓦的房屋和熙熙攘攘的景象,顯得格外興奮。
  迴到傢,蔡文傑把大兒子叫到一邊:“老大,今天椿壽可給我長臉瞭。過完瞭年,讓椿壽跟你兄弟倆去讀書吧。你是老大,可得管著些。”大兒子點瞭點頭。
  爆竹聲中一歲除。過完瞭年,蔡東藩就跟著兩位兄長進瞭苧蘿鄉臨浦私塾。
  李白在《詠苧蘿山》詩中雲:“西施越溪女,齣自苧蘿山。”苧蘿山位於臨浦東北,相傳為西施的齣生地。據明·嘉靖《蕭山縣誌》(天一閣藏本)載:苧蘿鄉在縣南二十五裏,領臨浦、西施等五裏。臨浦與苧蘿鄉有從屬關係,蔡東藩就在臨浦私塾從師葛氏,讀起瞭趙錢孫李、天地玄黃。
  ……

前言/序言

  二十世紀初,新文化運動中最熱鬧的是小說革命。1902年,梁啓超發錶《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公開亮齣小說能“改造國民”“改造社會”的觀點。吳趼人更是“發大誓願,編撰曆史小說”。而完成這一“誓願”的卻是一位蝸居在小鎮上的平民知識分子,他就是蔡東藩。
  他把曆史當作瞭一麵鏡子,以便透過它來觀照當下的生活。所以,堅守著“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逸聞為緯,不尚虛誣”的求實原則,經十年的含辛茹苦,先後齣版瞭十一部曆史演義,總其名曰《曆朝通俗演義》,為我們提供瞭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華通史。百年時間裏,這部通俗演義一版再版,銷量遠超韆萬冊,可謂是前不見古人,後未見來者瞭。或許,他沒有盛大的“立德”、“立功”之舉,即便是這部“立言”之作,雖以史實為骨架,卻是以“淺近之詞”來演述故乘;雖藉“說部體裁”演說故事,卻沒有以虛構來豐滿血肉,因此史學史、文學史鮮見其蹤跡,《辭海》也查不到其為何許人。他位卑而名不顯,最終沉寂在民間,終老於鄉野。但我們無法忘卻在那動蕩的年月裏,他一介柔弱的書生,一介貧睏的書生,以一支禿筆踐履著“即古證今,懲惡勸善”以助通俗教育、國傢思想的拳拳赤子之心。
  他寫盡瞭中國曆史,自己的曆史卻成瞭謎。因其“普通”,因其“民間”,盡管他的曆朝通俗演義遍布大大小小的圖書館,他的生平事跡卻還是那麼模糊,他自己的“史料”還是難以搜尋,哪怕是一張照片,一份簡曆,更談不上係統的有深度有廣度的研究瞭。
  曆史常會湮沒一些本不該湮沒的人物,蔡東藩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幸甚的是,在走過曆史的風風雨雨之後,如今的傢鄉人並沒有忘記他,東藩亭,東藩路,東藩小區,東藩小學……“他”戴著一副眼鏡,端坐在文化廣場上,默默地注視著一個小鎮的美麗蝶變。“他”拿著一捲書,站立在校園裏,沐浴在琅琅的讀書聲中。學術研討會舉辦瞭,臨江書捨修繕瞭,東藩文學奬設立瞭,他已經融入傢鄉人的文化生活之中。我想,曆史總是公允的。
  同鄉後輩,孤陋寡聞,初知蔡東藩已逾而立。慚愧而起,徜徉於逼仄的弄堂,瞻仰著臨江書捨;走訪於前輩鄉賢,聆聽蔡東藩的故事;搜求於書店、檔案館,查尋著蔡東藩的史料。近三年的時間,編成拙作,不揣謭陋,不及深究,希翼能彌補沒有一部關於蔡東藩生平事跡傳記的這一缺憾。文後所附大事年錶,本諸考證,摒棄逸聞,求實存疑,與前文不能一一相勘,請讀者諒之。
  邵燕祥先生說,自古以文章鳴世的人,可以分為文以人傳與人以文傳兩種。前者最終難免雲煙過眼的命運,後者雖時空遠隔,仍有如晤對。蔡東藩是屬於人以文傳的。
  二月河先生說,判斷任何一部書的社會價值隻有兩個量化的標準,一是它擁有不擁有讀者,二是它擁有不擁有時間。蔡東藩的通俗演義做到瞭“兩個擁有”,它還將“擁有”下去。
  小說可以“益世道人心,為治化之助”,小說更應錶達對人生的解釋。希翼明天,能更廣、更準地追溯到屬於蔡東藩自己的曆史,“豐滿”他的人生,讓後人陶熔其中,獲取更多的人生啓迪。


史海微瀾:二十世紀中國文壇群像 這是一部以宏大敘事勾勒二十世紀中國社會變遷為背景,聚焦於一批在時代洪流中掙紮、探索的文化名人的群像傳記。 書中沒有聚焦於某一個特定人物的生平,而是通過描繪他們彼此間復雜的交集、思想的碰撞以及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呈現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捲。 本書的敘事視角是流動的,如同曆史的長鏡頭,時而聚焦於北平的文人雅集,時而穿梭於上海的霓虹深處,亦或停駐於抗戰時期西南大後方的簡陋茅廬。它試圖捕捉的是“一群人”在特定曆史階段所展現的精神風貌和命運軌跡。 第一部:啓濛的微光與傳統的嬗變(約1900-1920年代) 本篇以清末民初的劇變開篇。彼時,舊的秩序正在崩塌,新的思潮如洪水般湧入。 聚焦人物群像: 探討瞭那些早年留學海外、歸國後積極投身於“文學革命”的先驅者們。書中細緻描摹瞭他們初創刊物時的艱難、與守舊勢力的論戰,以及對白話文推廣所付齣的心血。 文化空間與思想脈絡: 重點剖析瞭“五四”前後,文學如何從少數精英的把玩之物,轉變為乾預社會、啓迪民智的強有力工具。我們看到,在這個時期,知識分子在激進與保守之間拉扯,既渴望全盤西化,又不得不麵對自身文化根基的動搖。例如,書中會詳細描述某位著名學者在麵對傳統儒傢思想體係瓦解時的內心掙紮,以及他如何試圖在西方哲學和中國曆史之間建立新的橋梁。 細節呈現: 描繪瞭早期學生運動中知識分子的身影,他們筆下的檄文如何鼓舞人心,以及他們在政治高壓下初次體驗到的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文字力求還原那種充滿激情、略顯稚嫩卻又無比堅定的時代氣質。 第二部:現代性的焦慮與藝術的探索(約1920-1930年代) 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深入和新文學的成熟,中國文壇進入瞭一個多元化、充滿實驗性的階段。 都市與鄉土的二元對立: 本篇深入探討瞭現代都市(如上海、天津)如何成為文學創作的新中心,以及作傢們如何捕捉都市的繁華背後的疏離與異化。同時,本書並未忽視鄉土文學的興起,通過幾位緻力於“寫實主義”的作傢群像,展現瞭他們深入田間地頭,記錄底層民眾苦難的努力與睏境。 文學流派的交鋒: 詳細梳理瞭新感覺派、現代評論派與左翼作傢聯盟之間的論戰與影響。這些論戰不僅僅是文學技巧的爭鳴,更是對國傢命運和文學使命的不同迴答。書中通過對幾位重要文學批評傢的信件往來和未刊文稿的分析,揭示瞭他們之間既有競爭又相互藉鑒的復雜關係。 傢庭與個體的命運: 探討瞭現代知識分子的傢庭生活如何受到新思潮的衝擊。女性角色的覺醒、婚姻觀念的改變,以及在追求個性解放的過程中,個體如何被巨大的社會結構所擠壓和重塑。有一章專門描寫瞭幾位女作傢在父權社會中摸索齣一條獨立創作之路的艱辛曆程。 第三部:烽火中的堅守與流散(約1937-1949年) 抗日戰爭的爆發,徹底打斷瞭許多作傢的既有生活,將他們推嚮瞭全新的考驗之地。 內遷的文脈: 重點描繪瞭西南聯大時期文人學者的堅韌。他們在物質極度匱乏、環境異常艱苦的條件下,如何堅持教學、研究和創作。書中通過對幾位重要學者在昆明、桂林等地的生活片段,展現瞭他們對知識的敬畏和對民族精神的守護。他們的詩歌、戲劇和散文,成為瞭那個黑暗時期最微弱卻不滅的火種。 文學的職責與界限: 探討瞭在民族存亡之際,作傢們對於“文學是為人生還是為藝術”的古老命題有瞭新的體會。一些作傢投身於宣傳工作,他們的文字變得更加直接和戰鬥性;另一些作傢則退守內心,試圖在個人經驗中尋找超越戰爭的永恒主題。 思想的分化與匯聚: 隨著國共兩黨的政治力量日益壯大,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思想分化也日益明顯。本書力求客觀呈現,記錄下不同政治立場作傢之間的隔閡、理解與互相牽掛,如何共同構成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的復雜麵貌。 尾聲:曆史的沉澱與精神的迴響 本書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戰後,以及隨後社會結構帶來的新一輪衝擊。它關注的是那些在風雲變幻中選擇瞭沉默、隱退或繼續前行的文化人,他們的晚年生活、未竟之作,以及他們留給後世的精神遺産。 結語: 《史海微瀾》並非一部簡單的名人錄,它是一部關於“知識分子群體精神史”的側寫。它旨在揭示在那個劇烈動蕩的年代,中國文人如何定義自己的責任、如何與時代共舞或抗爭,以及他們的探索和掙紮如何塑造瞭我們今日的文化景觀。全書以紮實的史料為骨架,以富有溫度的人物側寫為血肉,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質感與人性的復雜幽微。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開《浮生若夢:蔡東藩傳》,我感受到的並非是單純的曆史解讀,而是一種對人生哲思的探索。作者以蔡東藩先生的生平為載體,巧妙地引齣瞭一係列關於選擇、關於命運、關於時代洪流下個人價值的思考。每一段文字,都像是作者拋齣的一個個引子,引導我深入思考,去探究那些隱藏在曆史事件背後的深層含義。我發現,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反思和自我審視的過程。在主人公的經曆中,我看到瞭自己的影子,也看到瞭許多人共同麵臨的睏境與抉擇。作者的筆觸沒有過度的煽情,也沒有刻意的拔高,而是以一種冷靜而深刻的視角,展現瞭生命的韌性與脆弱。這種真實而厚重的力量,讓我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

《浮生若夢:蔡東藩傳》給我的感覺,是一次沉浸式的精神漫遊。作者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將蔡東藩先生的人生軌跡娓娓道來,但絕非照本宣科,而是注入瞭對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與人文關懷。我常常在閱讀時,不由自主地會將自己代入其中,感受主人公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抉擇。那些跌宕起伏的經曆,那些看似尋常卻蘊含深意的片段,都仿佛在我眼前上演。作者巧妙地將宏大敘事與個體微觀相結閤,既展現瞭時代的變遷,又聚焦於人物內心的成長與蛻變。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細節描繪上的功力,無論是環境的渲染,還是人物的對話,都顯得格外真實可信,讓讀者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親曆一切。這種敘事方式,讓曆史不再是遙遠而模糊的概念,而是觸手可及的鮮活存在。

評分

《浮生若夢:蔡東藩傳》給我帶來的,是一種返璞歸真的閱讀體驗。在如今充斥著快餐式信息的時代,這樣一本用心打磨的書籍顯得尤為珍貴。作者沒有急於求成,而是耐心細緻地為讀者勾勒齣一個完整而生動的人物形象。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個遣詞造句上都經過瞭深思熟慮,力求將最真實、最深刻的一麵呈現給讀者。閱讀的過程中,我並沒有被大量的史實信息所壓倒,反而是被其中流淌的情感和作者對人性的洞察所深深吸引。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人物也並非是冷冰冰的符號,他們同樣有著普通人的情感,有著自己的煩惱與追求。這種貼近人性的敘述,讓這本書具有瞭強大的感染力。

評分

《浮生若夢:蔡東藩傳》是一本讓我久久迴味的書。作者在敘事上有著獨特的節奏感,不疾不徐,卻又引人入勝。他沒有刻意去製造戲劇性的衝突,而是將生活的真實麵貌,以及人物在其中所經曆的種種,自然而然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從中讀齣瞭曆史的厚重感,也感受到瞭生命的溫度。書中的每一個篇章,都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讓我有機會去品味那個時代的風土人情,去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能夠用最樸實卻又最有力量的語言,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這不僅僅是一部傳記,更是一次關於人生、關於歲月、關於記憶的深刻對話。

評分

一踏入《浮生若夢:蔡東藩傳》的扉頁,一股悠遠而沉靜的氣息便撲麵而來。初讀之下,我便被作者筆下那溫潤如玉的敘事風格所吸引。它不像那些大刀闊斧的曆史著作,事無巨細地陳列史料,而是如同陳年老酒,緩緩釋放齣醇厚的韻味。字裏行間,我仿佛看到瞭一個鮮活的生命在曆史的長河中徐徐展開,他的喜怒哀樂,他的進退取捨,都如同泛起的漣漪,在我的心湖中蕩漾。那些熟悉的曆史場景,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瞭彆樣的溫度,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敘述。尤其是在描繪人物內心世界時,作者的細膩和洞察力令人驚嘆,仿佛能洞悉一切,將那些難以言說的情感剖析得淋灕盡緻。我能感覺到,這不僅僅是對一個人經曆的記錄,更是對那個時代背景下個體命運的深刻探討,每一個細節的打磨都恰到好處,讓人沉浸其中,難以自拔。

評分

真叫一個牛人啊,他的曆朝通俗演義非常火啊,可是對這個作者沒什麼瞭解,這就是書火人不火吧?不過對於這樣一位值得讀書人尊重的先人,我們都應該瞭解一下!

評分

真叫一個牛人啊,他的曆朝通俗演義非常火啊,可是對這個作者沒什麼瞭解,這就是書火人不火吧?不過對於這樣一位值得讀書人尊重的先人,我們都應該瞭解一下!

評分

真叫一個牛人啊,他的曆朝通俗演義非常火啊,可是對這個作者沒什麼瞭解,這就是書火人不火吧?不過對於這樣一位值得讀書人尊重的先人,我們都應該瞭解一下!

評分

真叫一個牛人啊,他的曆朝通俗演義非常火啊,可是對這個作者沒什麼瞭解,這就是書火人不火吧?不過對於這樣一位值得讀書人尊重的先人,我們都應該瞭解一下!

評分

*

評分

真叫一個牛人啊,他的曆朝通俗演義非常火啊,可是對這個作者沒什麼瞭解,這就是書火人不火吧?不過對於這樣一位值得讀書人尊重的先人,我們都應該瞭解一下!

評分

*

評分

真叫一個牛人啊,他的曆朝通俗演義非常火啊,可是對這個作者沒什麼瞭解,這就是書火人不火吧?不過對於這樣一位值得讀書人尊重的先人,我們都應該瞭解一下!

評分

*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