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伯克评传

埃德蒙·伯克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约翰·莫雷 著,刘戎 译
图书标签:
  • 政治思想史
  • 英国思想史
  • 保守主义
  • 埃德蒙·伯克
  • 传记
  • 18世纪
  • 启蒙运动
  • 政治哲学
  • 历史人物
  • 西方政治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换出版社
ISBN:97875520207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3633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06
字数:15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1729—1797)

他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后移居英国,担任下院议员;

他是现代保守主义的思想奠基者,被誉为保守主义的先驱;

他对后世的影响并不在亚当·斯密之下;

他支持美国独立,却激烈抨击法国大革命。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一系列具体历史事件展开,把伯克的政治思想放置在具体历史语境中品评。本书作者约翰·莫雷是一名自由主义者,在很多问题上与保守主义的伯克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但这并不妨碍他在传记中对伯克的推崇和敬仰,以及“同情之理解”。


作者简介

约翰?莫雷(John Morley,1838—1923)

英国著名政治家、作家和报刊编辑,担任过爱尔兰政务司司长、印度事务大臣,曾于1909年与印度总督明多共同筹划了“莫雷—明多改革”。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评论员,因宣传政治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享誉全国。莫雷的文学成就除了《埃德蒙?伯克评传》外,还著有数部传记作品、政论文集。严复、胡适、章士钊等民国知识分子都读过他的著作,深受其自由主义的影响。


目录

前言

埃德蒙·伯克年表

第一章 特质

引言 / 从1760—1790年的英国政党 / 伯克当时的使命,“辉格主义”的复兴 / “爱国君主”理想被乔治三世的无能粉碎 / 《对当前不满原因的思考》,对“爱国君主”的有力驳斥 / 伯克对辉格党的广泛影响 / 18世纪英国的四种政治思潮,伯克思想为第三种 / 他对政治概念相对性的推崇 / 政治实践的需要削弱了他思想家的地位 / 但它们带给他的行事基调扩大了他的影响力 / 他的智慧 / 他厌恶对主流信仰根源的探究 / 早在1778年就有所展现 / 例如,他反对放宽认信政策 / 宣称自己相对于真理更热爱和平 / 对秩序的狂热崇尚,是他个性的关键 / 他的连贯一致性

第二章 时事

无论是研究外在形象还是精神内涵,伯克都是一个极为有趣的对象 / 他非富即贵的对手 / 历史研究关注他在当时更宏观的历史运动中的立场 / 宗教、工业、学术和政治领域的重要进展 / 普遍的趋势: (1)工业进步;(2)推翻特权 / 伯克的思想追随着这些历史趋向,虽然不知道它们的最终目标 / 1760—1783年的主要课题: (1)下院在议会的主导权;(2)民意在下院的主导权;(3)行政机关对下院的责任 / 作者按 /

第三章 宪政

1688年后的英格兰,一个贵族共和国 / 伯克时代的第一次重大宪政争端——米德尔塞克斯选举危机 / 下院的篡权 / 公众同情威尔克斯的缘由 / 伯克对“威尔克斯现象”的理解 /

公道人心的闪光 / 议会特权争端: 报商事件 / 干扰独立法庭的记录 / 本案的意义 / 下院的自负 / 用军队介入民众骚乱 / 不经审核地为王室欠款埋单 / 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 伯克一贯坚决反对他的党提出的改革方案 / 反对三年期议会 / 反对驱逐尸位素餐的禄虫 / 他自己关于议会和国家之间关系的理论 / 他的实用性建议 / 党派内的不满 / 他的政策与他的宪政观念具有高度一致性 / 这一观念具有同样的欠缺 / 相对可贵的价值 /

第四章 美国独立运动

赢得加拿大引发的两种荒谬预言 / 美洲的叛乱和这件事毫无关系 / 清教精神中固有对独立的热爱 / 殖民地的社会状况为这种情感提供了传播空间 / 美洲叛乱是16世纪思想的最后成果,而不是18世纪理念的先声 / 宗主国的普遍情绪 / 这场斗争对英国和欧洲自由的重要性 / 英国的态度源自形而上学的权利意识 / 这种观念会导致遗祸匪浅的失策 / 伯克对此嗤之以鼻 / 正义,功利的最高级形式,政治的真正准则 / 我们殖民地政策的各个方面都忽视了这一真理 / 这种政策的性质 / 它注定以叛乱收场 / 《独立宣言》的道德观 / 一种尚无可能的美国前景理论

第五章 经济改革、爱尔兰和印度

伯克对好政府的热爱 / 一、经济改革 / 对宪政的重要意义 / 英国王室 / 王室地产 / 主计长官署 / 伯克的改革实际成效有限 / 他高超政治艺术的体现 / 二、爱尔兰 / 爱尔兰历史的特殊性 / 18世纪盎格鲁-爱尔兰人与英国和当地人之间的关系 / 必须双管齐下,解除贸易和宗教限制 / 美国独立战争对盎格鲁-爱尔兰人的影响 / 立法权独立,贸易特惠 / 皮特的1785年动议 / 伯克对此的恶意和不公 / 反天主教的《惩戒法令》 / 伯克揭露出法令的性质 / 三、印度 / 在当前阶段,我们是否应当统治落后民族? / 是否应当从政治角度只论结果,不论手段? / 认为伯克的同情心用错地方的观点经不起推敲 / 英国与印度关系的特点 / 黑斯廷斯的政策 / 他被判无罪不会削弱他弹劾案的警示 / 政府体制的变革 / 伯克和皮特的印度法案之间的重要区别 / 印度使得我们在美洲殖民地战争期间的民意更加消沉

第六章 法国大革命

大革命与宗教改革之比较 / 其曾是,其所是 / 为何法国是它最初的核心 / 它与所谓的先驱改革的区别 / 它的暴力特征并非纯粹的邪恶 / 它不仅仅具有破坏性和负面意义 / 积极意义 / 对夏多布里昂和迈斯特这类人的影响 / 法国人缺乏政治经验的后果 / 事实并非全然如评论家所言 / 遇上这个时代是伯克不幸的命运 / 他对大革命的敌视 / 领袖和他的追随者之间的差异 / 他预见到十月六日事件的影响 / 以及所有现行秩序的毁败 / 他错误估计了可行性 / 英国与革命前的法国之差异 / 法国不具备宪政条件 / 1791年伯克觉察到这一点 / 革命路线中的疏失 / 伯克对他们的合理批判 / 这种路线是文人治国的结果 / 理论家的真正作用和角色 / 把“陷入无政府状态”归咎于文人,不如说是教士和贵族们的责任才更加公正 / 反加尔文派信徒的法律说明了这一点 / 世俗领域的混乱 / 无产者和教会 / 革命前的体制的反社会特征 / 自由与法国大革命 / “主权在民”的信条 / 结论

译后记


精彩书摘


译后记

18世纪下半叶是欧洲的旧秩序逐步瓦解,最终分崩离析,社会步入现代文明的大变革、大转折时代。在英国政坛,内有君主、贵族和民众尚未分出胜负的三方博弈,外有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的强烈冲击。如何面对和回应这些时代挑战,是当时政治家们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埃德蒙·伯克给出的答案是“在宪政体系的每一部分,在整个体制所依托的原则前,都有分寸的止步”“判断某个命题前,必须考虑其所处的具体情境;一件事的是非对错应视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和影响而定,政治决策正确与否也只取决于它的效果和影响。”


在《论经济改革》中,他反对君主干预政府和议会的专权行为;米德尔塞克斯选举危机和《论课税于美洲》中,他反对议会脱离实际,唯我独尊的霸道;在反对议会改革和为认信政策辩护时,他又反对民意置宗教传统和社会稳定于不顾。


伯克这种追求政治平衡,立足于传统,一切从现实情势出发的政治智慧,对讲究中庸之道、实事求是的中国人来说,应该并不陌生。如今,中国处于社会大转型的关键时期,伯克这样一位保守主义的奠基人,被国人重新认识,重新评价,正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伯克的保守主义思想启示我们,要尊重历史和传统,从民族先辈的制度、法律、文化、思维和生活方式之中汲取智慧,立足于现实指导社会实践,这对于目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重领域寻求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课题,具有极为切合实际的参考借鉴意义。


本书的作者约翰·莫雷则是对民国知识分子产生过深刻影响的自由主义者,他在很多问题上都与伯克有着截然不同的见解。莫雷曾在他的《论妥协》一书中表示“追寻至高真理的决心必须首先成为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这和伯克“除非真理已显而易见,确凿无疑,否则我会坚决选择和睦稳定”的态度大相径庭,这恐怕也是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在世界观上的最大分歧。

为真理百折不回的人生固然值得钦佩,然而,政治却是一门最需要妥协的艺术。作为政客的莫雷,立场并不激进,他承认个人见解必须与主流社会的意见、习俗、制度妥协,用自以为是的真理压制异见,也是思想专制。伯克对离经叛道的自由会带来无政府主义或者纵欲享乐主义的担心也并非无的放矢。


莫雷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政治立场:“性格让我成为谨慎的辉格党,教育让我成为自由党,观察和阅历又让我成为彻底的激进党。”这或许正是在本书中,莫雷对伯克极为推崇和敬仰,即使批判他的观点,也能充分理解其立场而避免求全责备的原因吧。


欣赏不同时空下,人类智慧精英们之间思想的碰撞,正是阅读历史的一大乐趣,愿读者也能和我一样,享受这种乐趣。

本书根据麦克米兰公司1867年版本翻译。原书仅在目录中列出小标题,正文中则省略不标。因此,译者在正文相应位置以“*”作为标记,供读者参考。此外,译者注释和原书注释混合编号,列于每页之下,以便读者检阅。作者原注后加“原注”字样。

刘 戎

2017年7月27日


前言/序言

克里奥译丛

出版说明

克里奥(Clio)是希腊神话中九位缪斯女神之一,司掌历史。在西方艺术中,她往往头戴桂冠,手持书卷,美丽高雅。在后世的作家笔下,克里奥居于缪斯女神之首,并引申为历史的代名词。

西方史学源远流长,恢宏博大,从古典史学到现当代史学,名家辈出,名著迭现。本译丛旨在选取未曾在中国大陆出版的西方史学名著,其中多数著作完成时期为15—19世纪,出版时期为19—20世纪初。这些著作的引进和翻译,将为中国读者打开了解世界历史的一扇窗,从不同角度了解西方历史的进程。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历史编辑室

2017年7



《启蒙的悖论:洛克、休谟与自由的边界》 这是一部深入剖析十八世纪英国政治哲学核心思想的著作,聚焦于约翰·洛克与大卫·休谟,探讨他们在构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时的分歧、共识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本书不满足于对经典文本的简单梳理,而是力求揭示两位思想巨匠在面对人类理性局限性与社会秩序构建这一永恒命题时的复杂心路历程。 --- 第一部分:自然状态的阴影——洛克的遗产与挑战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约翰·洛克的思想体系,尤其是在《政府论》中阐述的自然权利、政府的同意以及财产权的神圣性。我们首先将审视洛克如何将自然状态描绘为一个并非完全野蛮,而是受自然法约束的、个体拥有固有自由的理想境地。然而,重点不在于对洛克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深入挖掘其理论中的内在张力。 1. 财产权的起源与局限: 洛克将劳动混同于所有权,构建了其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本书将详细考察“留作他用”条款的实际操作困境,以及在土地私有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这一理论如何为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提供了道德与法律的辩护。我们特别关注,当劳动回报与其投入不成比例时,洛克的“自然平等”原则是否自动失效。 2. 区分“社会”与“政府”: 洛克清晰地区分了由自然法结合的“社会”(Civil Society)与旨在保护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政府”(Commonwealth)。本书将探讨,在洛克看来,政府的权力是否仅仅是一种“信托”(Trust),以及这种信托一旦被滥用,人民采取抵抗的门槛究竟设置在何处。通过对比当代政治实践,我们分析这种基于“同意”的合法性基础,在面对大规模社会变迁时所展现出的脆弱性。 3. 继承的困境: 洛克对“继承权”的论述,虽然旨在确保财产的代际传递,但却与“代际同意”的原则存在潜在的冲突。本书将通过对早期政治思辨的梳理,揭示洛克试图调和个人自由与既有秩序的努力,以及这种调和本身所包含的未解决的哲学难题。 --- 第二部分:经验主义的冷峻之光——休谟对形而上学的清算 在对洛克奠定的基础进行细致考察后,我们将视角转向大卫·休谟。休谟对洛克及其同时代理性主义者的挑战,是本书论述的核心之一。休谟的经验主义不仅是对知识论的革命,更是对政治构建的根本性修正。 1. 道德情感与政治的根基: 本书深入分析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出的“道德源于情感而非理性”的论断,并将其置于政治领域进行考察。休谟认为,社会秩序的维系并非依赖于对抽象自然法的理性遵从,而是依赖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同情心(Sympathy)和对利益的算计。我们将探讨,这种情感驱动的社会纽带,如何比基于纯粹契约的理性推导更具韧性。 2. 习惯的力量与对“契约”的解构: 休谟对洛克核心概念——“社会契约”——进行了最彻底的颠覆。他指出,人民服从政府的真正原因并非是遥远的、假设的初始同意,而是长期的、由惯例和效用所培养出的习惯。本书将论证,休谟的观点如何将政治的合法性从形而上学的“权利”领域,拉回到经验的“事实”领域。这种转变,对理解现代国家权力运作的实际机制至关重要。 3. 历史与进步的怀疑论: 休谟对“历史进步”概念的谨慎态度,构成了他政治哲学的另一重要支柱。他警惕将社会蓝图建立在对未来的过度乐观之上,主张审慎地维护已有的制度,因为它们至少已被历史的检验所证明是可行的。本书将对比休谟的这种审慎与同时代其他启蒙思想家对理性改造社会的狂热,以凸显其思想的独特之处。 --- 第三部分:自由的边界——两种传统之间的张力与融合 本书的后半部分致力于分析洛克与休谟在处理“自由”问题上的差异,并探讨他们如何共同塑造了后续英国政治思想的复杂图景。 1. 理性约束与情感约束: 洛克的自由观,根植于个体在自然法下拥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其政府的边界是通过明确的法律和分权来界定的。而休谟的自由观,则更多地与“稳定”和“可预测性”相关联——一种在既有习惯和社会规范下,个体能够安全地追求自身利益的状态。本书将对比这两种约束机制的优劣,探究在现代社会,哪种约束对维护公民的实际自由更为有效。 2. 法律的演化与“政治的现实主义”: 洛克倾向于认为,好的法律应当尽可能地反映自然法的精神;而休谟则更看重法律的实用性、一致性和对社会利益的维护。我们将分析休谟的“政治现实主义”如何为保守的制度变革提供了哲学基础,以及这种现实主义思想如何影响了英国普通法(Common Law)的演进,使其成为一种适应性强的社会工具,而非僵硬的理性产物。 3. 超越二元对立:一种综合的视角: 最后的章节将尝试超越将洛克简单视为“权利至上”的理论家,和将休谟简单视为“怀疑论者”的刻板印象。本书认为,洛克提供了自由的规范性起点(我们应追求的理想状态),而休谟则提供了对人类局限性的清醒认知(我们实际能达到的状态)。只有将洛克的理想与休谟的务实相结合,才能构建出既有道德抱负又具社会可行性的政治理论框架。 --- 结论: 《启蒙的悖论》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对十八世纪思想的表面化解读,深入探究两位塑造了西方政治哲学的巨匠,如何在理性与经验、权利与效用之间进行艰难的平衡。本书对洛克和休谟思想的细致梳理,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我们今天如何理解政府合法性、个人自由的边界以及社会稳定的深层机制的有力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埃德蒙·伯克评传》,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并非那种轻松的消遣读物,它像是一扇沉重的门,推开后,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思想碰撞的时代。作者以极为详实的史料为基础,细致地描绘了伯克这位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的一生。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深入剖析了伯克思想的形成过程,他如何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用他那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对法国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发表评论,预言了其未来的走向。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传统”和“改良”的论述所吸引。伯克并非保守的守旧派,他深知社会变革的必要性,但他更强调改良应循序渐进,建立在对现有秩序的深刻理解之上,而非激进的颠覆。这种审慎的态度,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显得尤为宝贵。书中对于伯克在议会上的辩论、他与同时代政治人物的交往,都有着生动的刻画,仿佛我能听到那慷慨激昂的陈词,感受到那唇枪舌剑的交锋。这本书让我对“自由”有了更深的理解,认识到真正的自由并非无政府状态,而是建立在法律、传统和责任的基础之上。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埃德蒙·伯克评传》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智识上的洗礼。作者并非简单地堆砌史实,而是以一种极具穿透力的方式,将埃德蒙·伯克的人生轨迹、思想演变及其深远影响,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对于伯克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多重身份的呈现,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人物。他既有作为议会辩手的雄辩与才华,也有作为哲学家对人类社会根本问题的深刻反思。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伯克对法国大革命的批判性解读,这完全颠覆了我以往对这场革命的片面认知。伯克所强调的,并非是对自由的否定,而是对自由的实现方式提出了警示,他认为盲目的、激进的革命,很可能导致比旧制度更糟糕的混乱和暴政。书中对于“经验”和“传统”的推崇,并非是对进步的漠视,而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尊重。这种审慎的态度,在当下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也对“理性”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认识到真正的理性,应当是建立在对过往经验的总结和对未来走向的审慎预判之上。

评分

这是一本极具分量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对埃德蒙·伯克个人生平的记录,更是对一个时代思想脉络的梳理和解读。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将伯克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对于伯克政治生涯的详尽描述,让我看到了他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以其卓越的洞察力和超凡的勇气,为自己的政治理念辩护。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伯克对法国大革命的批判性分析所震撼。他并没有因为革命的初衷是追求自由和解放而赞同其手段,反而深刻地指出了激进革命可能带来的破坏性和非理性。这种对“秩序”与“自由”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革命”潜在危险的警示,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书中对伯克“保守主义”思想的阐释,也打破了我以往对这一概念的刻板印象。他所倡导的“保守”,并非是对进步的阻碍,而是强调在变革中保持审慎,尊重历史经验,并寻求渐进式的改良。这种智慧,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和政治实践,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评分

合上《埃德蒙·伯克评传》的最后一页,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思维训练。作者对于埃德蒙·伯克这位历史人物的解读,可以说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他并没有将伯克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英雄,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复杂性,以及他在面对时代巨变时所做的艰难抉择。书中对于伯克在英国政治体制中的作用,以及他如何运用其智慧和口才,影响了当时的政治走向,有着精彩的描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先例”和“演变”的论述印象深刻。伯克认为,政治的稳定和进步,需要建立在长久以来形成的制度和习惯之上,任何激进的、脱离实际的变革,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种观点,在面对当今社会层出不穷的“新思潮”时,给予了我一种审慎的启示。这本书的阅读,让我对“保守”有了新的认识,它并非意味着僵化和守旧,而是包含着对秩序的尊重、对经验的珍视以及对社会稳定性的深切关怀。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在叙述埃德蒙·伯克生平时,巧妙地将他的个人经历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我看到了一个在爱尔兰的成长背景如何影响了他对权力与自由的思考,也看到了他在英国政治舞台上的崛起,以及他如何凭借卓越的才华和深刻的洞察力,成为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声音之一。书中对于伯克《法国革命论》的解读,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对法国大革命的认知,多半停留在推翻封建、追求平等的宏大叙事上,而伯克则从另一个角度,指出了其潜在的危险和可能带来的混乱。他对于“激进”与“渐进”的辩证思考,对于“革命”与“改革”的界定,都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我反复咀嚼书中关于“审慎”、“经验”和“有机体”等概念,它们不仅是理解伯克思想的关键,也为我思考当今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颇具特色,时而冷静客观,时而又饱含热情,能够有效地将读者带入伯克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感受他内心的挣扎与坚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