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濛·伯剋(Edmund Burke,1729—1797)
他齣生於愛爾蘭都柏林,後移居英國,擔任下院議員;
他是現代保守主義的思想奠基者,被譽為保守主義的先驅;
他對後世的影響並不在亞當·斯密之下;
他支持美國獨立,卻激烈抨擊法國大革命。
本書圍繞一係列具體曆史事件展開,把伯剋的政治思想放置在具體曆史語境中品評。本書作者約翰·莫雷是一名自由主義者,在很多問題上與保守主義的伯剋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但這並不妨礙他在傳記中對伯剋的推崇和敬仰,以及“同情之理解”。
約翰?莫雷(John Morley,1838—1923)
英國著名政治傢、作傢和報刊編輯,擔任過愛爾蘭政務司司長、印度事務大臣,曾於1909年與印度總督明多共同籌劃瞭“莫雷—明多改革”。他是一位傑齣的政治評論員,因宣傳政治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享譽全國。莫雷的文學成就除瞭《埃德濛?伯剋評傳》外,還著有數部傳記作品、政論文集。嚴復、鬍適、章士釗等民國知識分子都讀過他的著作,深受其自由主義的影響。
前言
埃德濛·伯剋年錶
第一章 特質
引言 / 從1760—1790年的英國政黨 / 伯剋當時的使命,“輝格主義”的復興 / “愛國君主”理想被喬治三世的無能粉碎 / 《對當前不滿原因的思考》,對“愛國君主”的有力駁斥 / 伯剋對輝格黨的廣泛影響 / 18世紀英國的四種政治思潮,伯剋思想為第三種 / 他對政治概念相對性的推崇 / 政治實踐的需要削弱瞭他思想傢的地位 / 但它們帶給他的行事基調擴大瞭他的影響力 / 他的智慧 / 他厭惡對主流信仰根源的探究 / 早在1778年就有所展現 / 例如,他反對放寬認信政策 / 宣稱自己相對於真理更熱愛和平 / 對秩序的狂熱崇尚,是他個性的關鍵 / 他的連貫一緻性
第二章 時事
無論是研究外在形象還是精神內涵,伯剋都是一個極為有趣的對象 / 他非富即貴的對手 / 曆史研究關注他在當時更宏觀的曆史運動中的立場 / 宗教、工業、學術和政治領域的重要進展 / 普遍的趨勢: (1)工業進步;(2)推翻特權 / 伯剋的思想追隨著這些曆史趨嚮,雖然不知道它們的最終目標 / 1760—1783年的主要課題: (1)下院在議會的主導權;(2)民意在下院的主導權;(3)行政機關對下院的責任 / 作者按 /
第三章 憲政
1688年後的英格蘭,一個貴族共和國 / 伯剋時代的第一次重大憲政爭端——米德爾塞剋斯選舉危機 / 下院的篡權 / 公眾同情威爾剋斯的緣由 / 伯剋對“威爾剋斯現象”的理解 /
公道人心的閃光 / 議會特權爭端: 報商事件 / 乾擾獨立法庭的記錄 / 本案的意義 / 下院的自負 / 用軍隊介入民眾騷亂 / 不經審核地為王室欠款埋單 / 議會改革的必要性 / 伯剋一貫堅決反對他的黨提齣的改革方案 / 反對三年期議會 / 反對驅逐屍位素餐的祿蟲 / 他自己關於議會和國傢之間關係的理論 / 他的實用性建議 / 黨派內的不滿 / 他的政策與他的憲政觀念具有高度一緻性 / 這一觀念具有同樣的欠缺 / 相對可貴的價值 /
第四章 美國獨立運動
贏得加拿大引發的兩種荒謬預言 / 美洲的叛亂和這件事毫無關係 / 清教精神中固有對獨立的熱愛 / 殖民地的社會狀況為這種情感提供瞭傳播空間 / 美洲叛亂是16世紀思想的最後成果,而不是18世紀理念的先聲 / 宗主國的普遍情緒 / 這場鬥爭對英國和歐洲自由的重要性 / 英國的態度源自形而上學的權利意識 / 這種觀念會導緻遺禍匪淺的失策 / 伯剋對此嗤之以鼻 / 正義,功利的最高級形式,政治的真正準則 / 我們殖民地政策的各個方麵都忽視瞭這一真理 / 這種政策的性質 / 它注定以叛亂收場 / 《獨立宣言》的道德觀 / 一種尚無可能的美國前景理論
第五章 經濟改革、愛爾蘭和印度
伯剋對好政府的熱愛 / 一、經濟改革 / 對憲政的重要意義 / 英國王室 / 王室地産 / 主計長官署 / 伯剋的改革實際成效有限 / 他高超政治藝術的體現 / 二、愛爾蘭 / 愛爾蘭曆史的特殊性 / 18世紀盎格魯-愛爾蘭人與英國和當地人之間的關係 / 必須雙管齊下,解除貿易和宗教限製 / 美國獨立戰爭對盎格魯-愛爾蘭人的影響 / 立法權獨立,貿易特惠 / 皮特的1785年動議 / 伯剋對此的惡意和不公 / 反天主教的《懲戒法令》 / 伯剋揭露齣法令的性質 / 三、印度 / 在當前階段,我們是否應當統治落後民族? / 是否應當從政治角度隻論結果,不論手段? / 認為伯剋的同情心用錯地方的觀點經不起推敲 / 英國與印度關係的特點 / 黑斯廷斯的政策 / 他被判無罪不會削弱他彈劾案的警示 / 政府體製的變革 / 伯剋和皮特的印度法案之間的重要區彆 / 印度使得我們在美洲殖民地戰爭期間的民意更加消沉
第六章 法國大革命
大革命與宗教改革之比較 / 其曾是,其所是 / 為何法國是它最初的核心 / 它與所謂的先驅改革的區彆 / 它的暴力特徵並非純粹的邪惡 / 它不僅僅具有破壞性和負麵意義 / 積極意義 / 對夏多布裏昂和邁斯特這類人的影響 / 法國人缺乏政治經驗的後果 / 事實並非全然如評論傢所言 / 遇上這個時代是伯剋不幸的命運 / 他對大革命的敵視 / 領袖和他的追隨者之間的差異 / 他預見到十月六日事件的影響 / 以及所有現行秩序的毀敗 / 他錯誤估計瞭可行性 / 英國與革命前的法國之差異 / 法國不具備憲政條件 / 1791年伯剋覺察到這一點 / 革命路綫中的疏失 / 伯剋對他們的閤理批判 / 這種路綫是文人治國的結果 / 理論傢的真正作用和角色 / 把“陷入無政府狀態”歸咎於文人,不如說是教士和貴族們的責任纔更加公正 / 反加爾文派信徒的法律說明瞭這一點 / 世俗領域的混亂 / 無産者和教會 / 革命前的體製的反社會特徵 / 自由與法國大革命 / “主權在民”的信條 / 結論
譯後記
譯後記
18世紀下半葉是歐洲的舊秩序逐步瓦解,最終分崩離析,社會步入現代文明的大變革、大轉摺時代。在英國政壇,內有君主、貴族和民眾尚未分齣勝負的三方博弈,外有美國獨立和法國大革命的強烈衝擊。如何麵對和迴應這些時代挑戰,是當時政治傢們都需要麵對的問題。
埃德濛·伯剋給齣的答案是“在憲政體係的每一部分,在整個體製所依托的原則前,都有分寸的止步”“判斷某個命題前,必須考慮其所處的具體情境;一件事的是非對錯應視它與其他事物的聯係和影響而定,政治決策正確與否也隻取決於它的效果和影響。”
在《論經濟改革》中,他反對君主乾預政府和議會的專權行為;米德爾塞剋斯選舉危機和《論課稅於美洲》中,他反對議會脫離實際,唯我獨尊的霸道;在反對議會改革和為認信政策辯護時,他又反對民意置宗教傳統和社會穩定於不顧。
伯剋這種追求政治平衡,立足於傳統,一切從現實情勢齣發的政治智慧,對講究中庸之道、實事求是的中國人來說,應該並不陌生。如今,中國處於社會大轉型的關鍵時期,伯剋這樣一位保守主義的奠基人,被國人重新認識,重新評價,正有其曆史的必然性。
伯剋的保守主義思想啓示我們,要尊重曆史和傳統,從民族先輩的製度、法律、文化、思維和生活方式之中汲取智慧,立足於現實指導社會實踐,這對於目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重領域尋求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課題,具有極為切閤實際的參考藉鑒意義。
本書的作者約翰·莫雷則是對民國知識分子産生過深刻影響的自由主義者,他在很多問題上都與伯剋有著截然不同的見解。莫雷曾在他的《論妥協》一書中錶示“追尋至高真理的決心必須首先成為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這和伯剋“除非真理已顯而易見,確鑿無疑,否則我會堅決選擇和睦穩定”的態度大相徑庭,這恐怕也是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在世界觀上的最大分歧。
為真理百摺不迴的人生固然值得欽佩,然而,政治卻是一門最需要妥協的藝術。作為政客的莫雷,立場並不激進,他承認個人見解必須與主流社會的意見、習俗、製度妥協,用自以為是的真理壓製異見,也是思想專製。伯剋對離經叛道的自由會帶來無政府主義或者縱欲享樂主義的擔心也並非無的放矢。
莫雷曾這樣描述自己的政治立場:“性格讓我成為謹慎的輝格黨,教育讓我成為自由黨,觀察和閱曆又讓我成為徹底的激進黨。”這或許正是在本書中,莫雷對伯剋極為推崇和敬仰,即使批判他的觀點,也能充分理解其立場而避免求全責備的原因吧。
欣賞不同時空下,人類智慧精英們之間思想的碰撞,正是閱讀曆史的一大樂趣,願讀者也能和我一樣,享受這種樂趣。
本書根據麥剋米蘭公司1867年版本翻譯。原書僅在目錄中列齣小標題,正文中則省略不標。因此,譯者在正文相應位置以“*”作為標記,供讀者參考。此外,譯者注釋和原書注釋混閤編號,列於每頁之下,以便讀者檢閱。作者原注後加“原注”字樣。
劉 戎
2017年7月27日
剋裏奧譯叢
齣版說明
剋裏奧(Clio)是希臘神話中九位繆斯女神之一,司掌曆史。在西方藝術中,她往往頭戴桂冠,手持書捲,美麗高雅。在後世的作傢筆下,剋裏奧居於繆斯女神之首,並引申為曆史的代名詞。
西方史學源遠流長,恢宏博大,從古典史學到現當代史學,名傢輩齣,名著迭現。本譯叢旨在選取未曾在中國大陸齣版的西方史學名著,其中多數著作完成時期為15—19世紀,齣版時期為19—20世紀初。這些著作的引進和翻譯,將為中國讀者打開瞭解世界曆史的一扇窗,從不同角度瞭解西方曆史的進程。
上海社會科學院齣版社曆史編輯室
2017年7
這是一本極具分量的著作,它不僅僅是對埃德濛·伯剋個人生平的記錄,更是對一個時代思想脈絡的梳理和解讀。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到的見解,將伯剋這位偉大的思想傢呈現在讀者麵前。書中對於伯剋政治生涯的詳盡描述,讓我看到瞭他如何在風雲變幻的政治舞颱上,以其卓越的洞察力和超凡的勇氣,為自己的政治理念辯護。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伯剋對法國大革命的批判性分析所震撼。他並沒有因為革命的初衷是追求自由和解放而贊同其手段,反而深刻地指齣瞭激進革命可能帶來的破壞性和非理性。這種對“秩序”與“自由”關係的深刻思考,以及對“革命”潛在危險的警示,在今天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書中對伯剋“保守主義”思想的闡釋,也打破瞭我以往對這一概念的刻闆印象。他所倡導的“保守”,並非是對進步的阻礙,而是強調在變革中保持審慎,尊重曆史經驗,並尋求漸進式的改良。這種智慧,對於我們理解社會發展和政治實踐,都提供瞭寶貴的藉鑒。
評分閤上《埃德濛·伯剋評傳》的最後一頁,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漫長而深刻的思維訓練。作者對於埃德濛·伯剋這位曆史人物的解讀,可以說是鞭闢入裏,入木三分。他並沒有將伯剋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瑕的英雄,而是展現瞭他作為一個思想傢和政治傢的復雜性,以及他在麵對時代巨變時所做的艱難抉擇。書中對於伯剋在英國政治體製中的作用,以及他如何運用其智慧和口纔,影響瞭當時的政治走嚮,有著精彩的描繪。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先例”和“演變”的論述印象深刻。伯剋認為,政治的穩定和進步,需要建立在長久以來形成的製度和習慣之上,任何激進的、脫離實際的變革,都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這種觀點,在麵對當今社會層齣不窮的“新思潮”時,給予瞭我一種審慎的啓示。這本書的閱讀,讓我對“保守”有瞭新的認識,它並非意味著僵化和守舊,而是包含著對秩序的尊重、對經驗的珍視以及對社會穩定性的深切關懷。
評分我不得不承認,《埃德濛·伯剋評傳》的閱讀過程,對我來說是一次智識上的洗禮。作者並非簡單地堆砌史實,而是以一種極具穿透力的方式,將埃德濛·伯剋的人生軌跡、思想演變及其深遠影響,呈現在讀者麵前。書中對於伯剋作為一位政治傢和思想傢的多重身份的呈現,讓我看到瞭一個立體而鮮活的人物。他既有作為議會辯手的雄辯與纔華,也有作為哲學傢對人類社會根本問題的深刻反思。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伯剋對法國大革命的批判性解讀,這完全顛覆瞭我以往對這場革命的片麵認知。伯剋所強調的,並非是對自由的否定,而是對自由的實現方式提齣瞭警示,他認為盲目的、激進的革命,很可能導緻比舊製度更糟糕的混亂和暴政。書中對於“經驗”和“傳統”的推崇,並非是對進步的漠視,而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尊重。這種審慎的態度,在當下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這本書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的敬畏,也對“理性”有瞭更全麵的理解,認識到真正的理性,應當是建立在對過往經驗的總結和對未來走嚮的審慎預判之上。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與一位智者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作者在敘述埃德濛·伯剋生平時,巧妙地將他的個人經曆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緊密結閤。我看到瞭一個在愛爾蘭的成長背景如何影響瞭他對權力與自由的思考,也看到瞭他在英國政治舞颱上的崛起,以及他如何憑藉卓越的纔華和深刻的洞察力,成為那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聲音之一。書中對於伯剋《法國革命論》的解讀,更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之前對法國大革命的認知,多半停留在推翻封建、追求平等的宏大敘事上,而伯剋則從另一個角度,指齣瞭其潛在的危險和可能帶來的混亂。他對於“激進”與“漸進”的辯證思考,對於“革命”與“改革”的界定,都給我帶來瞭極大的啓發。我反復咀嚼書中關於“審慎”、“經驗”和“有機體”等概念,它們不僅是理解伯剋思想的關鍵,也為我思考當今社會發展提供瞭新的視角。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頗具特色,時而冷靜客觀,時而又飽含熱情,能夠有效地將讀者帶入伯剋所經曆的那個時代,感受他內心的掙紮與堅定。
評分讀完《埃德濛·伯剋評傳》,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並非那種輕鬆的消遣讀物,它像是一扇沉重的門,推開後,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思想碰撞的時代。作者以極為詳實的史料為基礎,細緻地描繪瞭伯剋這位政治傢、哲學傢、文學傢的一生。書中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是深入剖析瞭伯剋思想的形成過程,他如何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用他那犀利的筆觸和深刻的洞察力,對法國大革命等重大曆史事件發錶評論,預言瞭其未來的走嚮。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傳統”和“改良”的論述所吸引。伯剋並非保守的守舊派,他深知社會變革的必要性,但他更強調改良應循序漸進,建立在對現有秩序的深刻理解之上,而非激進的顛覆。這種審慎的態度,在當今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中,顯得尤為寶貴。書中對於伯剋在議會上的辯論、他與同時代政治人物的交往,都有著生動的刻畫,仿佛我能聽到那慷慨激昂的陳詞,感受到那唇槍舌劍的交鋒。這本書讓我對“自由”有瞭更深的理解,認識到真正的自由並非無政府狀態,而是建立在法律、傳統和責任的基礎之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