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盆景造型技艺详解

树木盆景造型技艺详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宪烨 著
图书标签:
  • 盆景
  • 树木
  • 造型
  • 园艺
  • 植物
  • 艺术
  • 技巧
  • 栽培
  • 园林
  • 绿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916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459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树木盆景造型技艺详解》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介绍了树木盆景造型技艺。对造型技法都一一用实例加以解释,对常见的20种造型形式都举例进行分析。并且对树木盆景的栽培管理、主要树种及配盆装饰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树木盆景造型技艺详解》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谓是集树木盆景造型之大全,对树木盆景造型技艺的普及、对盆景的发展具有较大大的意义,值得盆友们参考学习。

作者简介

  曾宪烨,1947年生,广东阳江市人,中国杰出盆景艺术家,广东岭南盆景艺术大师,阳江市江城盆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亚洲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平生喜习书、画。尤喜雄鹰的矫健、威猛,黄山的险峻、雄奇。2016年举办曾宪烨国画作品展,印有《曾宪烨作品专辑》。作品多为盆景界朋友收藏。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简说岭南盆景
岭南盆景简介
岭南盆景与岭南画派的关系
岭南盆景的美学共识: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岭南盆景的评比标准和评比方法
如何赏析岭南盆景
岭南盆景的艺术特点
岭南盆景的艺术风格

第二章 树木盆景造型技法实例详解
因材造型
截干蓄枝
半成品桩的改作
因材造型中的构思立意
岭南盆景的精髓-一枝法

第三章 树木盆景造型形式实例详解
直干式
斜干式
曲干式
卧干式
水影式
古榕式
矮大树式
双干大树式
三干大树式
双干式
三干、五千小林式
多干林式
半悬崖式
大悬崖式
捞月式
文人式
以根代干式
怪异式
石上树式
过桥林式

第四章 作品成型轨迹
海岛罗汉松《闲庭信步》成型轨迹
山油柑《惊蛇入草》的成型轨迹
山橘《一帆风顺》的成型轨迹
石斑木盆景《春醉》的成型轨迹
山松《乘风归去》成型轨迹
山松《顺流逆流》成型轨迹
红果《孺子牛》成型轨迹
山橘《飞天》成型轨迹
两面针《九天揽月》成型轨迹
黄杨《泻绿》成型轨迹
石斑木《同胞兄弟》成型轨迹

第五章 树木盆景的栽培管理主要树种配盆装饰
树木盆景用土与栽培介质
岭南盆景作业摘要
岭南盆景主要树种
配盆、装饰、题名

第六章 作品赏评
赏谢淦辉先生的金奖作品《横林待鹤》
赏吴成发、陈昌、黄就伟岭南盆景精品展中三角梅附石
《紫霞梦锁木石盟》
赏张新华作品雀梅盆景
赏冯龙生先生的山格木作品《大团结》
赏黎德坚先生真趣松作品《龙子探海》
赏刘耀辉先生海岛罗汉松藏品《腾龙》
赏第十一届粤港澳台盆景艺术博览会银奖吴成发藏品博兰盆景
赏黄景林先生朴树作品《古朴雄风》
赏徐闻先生朴树作品《绝代双矫》
赏萧庚武先生朴树作品《历尽沧桑畅飘悠》
赏卢国威先生水旱作品《独钓寒江》
赏易海生的盆景作品《故乡情》
赏萧庚武的金奖作品《公孙乐》
赏李士灵先生的金奖作品《公孙乐》

第七章 新品欣赏
《古籍修复与珍本保护技术》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系统、深入介绍中国古籍修复与珍本保护技术的专业著作。全书以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为宗旨,内容涵盖了从古籍的物理特性分析、病害诊断,到不同修复材料的研制与应用,再到详尽的修复流程与工艺实践等多个维度。旨在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专业修复人员,以及文物保护领域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一套科学、严谨且具有高度实操性的技术指南。 第一部分:古籍的物质基础与环境控制 第一章:中国古代纸张与织物的化学结构解析 本章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造纸术所用的主要纤维原料——麻、皮、草、竹的微观结构与化学成分差异。详细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如唐宋以来的皮纸、棉纸、竹纸)的制备工艺对纸张物理性能(如酸碱度、抗拉强度、透光性)的影响。同时,对古代用于装帧的绢、绫、麻布等织物材料的分子特征进行了化学分析,探讨了这些天然材料在长期保存中发生的纤维素降解、黄变、脆化的内在机制。重点讨论了利用光谱分析技术(如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古籍载体的无损鉴定方法。 第二章:常见典籍病害的病理学诊断 本章聚焦于导致古籍损毁的主要环境和生物因素。系统梳理了物理性损伤(如卷折、裁切不当造成的撕裂、磨损)、化学性损伤(如酸性墨水腐蚀、纸张自毁)和生物性侵害(霉菌、虫蛀)的形态学特征与发生机理。特别设立章节详细讲解了霉菌孢子的形态识别、活性检测及其在不同湿度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速率模型。对“酥蛀”(书页被虫卵孵化后形成的粉末状结构)的成因分析与早期预警指标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三章:典藏环境的微气候调控技术 本章论述了保存珍贵古籍所需的最适宜环境参数。不仅提供了纸质文献的最佳温湿度范围(如恒温18°C±2°C,相对湿度45%±5%),更重要的是,详细介绍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工程技术。包括:精密空调系统(HVAC)的选型、除湿机与加湿器的联动控制策略、以及如何通过环境监测系统(Datalogger)进行长期、连续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此外,探讨了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臭氧)的过滤与净化技术,以减少空气污染对古籍造成的二次伤害。 第二部分:传统修复材料的科学重构与应用 第四章:天然粘合剂的提取、纯化与性能优化 本章是修复技术的核心基础。详细介绍了传统粘合剂的种类,包括动物胶(皮胶、骨胶)、植物胶(淀粉胶、虫胶、桃胶、糯米浆)的传统制备工艺。着重分析了现代科学手段如何提升这些天然材料的性能:例如,通过精确控制熬煮温度和时间来调整胶液的分子量分布,从而优化其粘接强度、回弹性与耐老化性能。探讨了如何通过添加痕量稳定剂(如硼酸)来抑制霉菌生长,延长胶液的保质期。 第五章:修复用纸张的仿制与选材原则 修复用纸的选择至关重要,要求其物理、化学性能与原书纸张高度匹配。本章详细描述了仿制古代宣纸、皮纸、蝉翼纸的技术要点。内容包括:纤维原料的预处理(如漂白与打浆工艺)、手工抄纸的厚度控制技术(如使用竹帘的纹理控制),以及针对不同修复部位(如全损页、局部撕裂、衬褙)的“因材施用”原则。强调了修复纸的酸碱度(pH值)必须中性或微碱性,并提供了快速检测方法。 第六章:安全高效的去酸与加固技术 针对酸性侵蚀导致的纸张脆化问题,本章系统对比了非水介质与水介质脱酸法的优缺点。详细介绍了有机镁分散剂脱酸(Mass Deacidification)的实验室规模操作流程,以及水基硼酸镁溶液的现场喷涂与浸渍技术。在加固方面,重点阐述了使用超薄、高强度的浆糊溶液(如木薯淀粉糊)对脆弱纤维进行“湿压”固化的技术,旨在恢复纸张的韧性和平整度,而不牺牲其透气性。 第三部分:精细化修复工艺的实践与创新 第七章:卷册类古籍的结构性修复 本章针对卷轴、经折装、蝴蝶装等不同装帧形制的特点,提出了专门的修复策略。对于卷轴,重点讲解了如何精准地将霉变或受损的绢/纸裱糊层剥离,并重制新的衬条与引首,确保卷轴展开后的平整度与张力均匀。对于经折装,阐述了如何进行“通缝”修复,使折痕恢复自然,避免过度修补造成的新折痕。 第八章:宋元善本的“全损页”重建技术 这是古籍修复中的高难度环节。本章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演示了如何利用透明或半透明的修复纸,结合底稿描摹与逐丝接补的技术,重建缺失文字和图画的部分。关键在于纹理匹配和墨色仿真。介绍了利用高精度扫描图像作为“数字化底稿”,指导手工填补的“数字化辅助修复”模式,以确保文字的对齐与版式的一致性。 第九章:碑帖拓片与名人信札的特殊处理 碑帖拓片多为陈旧的拓印件,其纸张往往较薄且含杂质多。本章讲解了拓片专用的浸泡、去污与衬裱流程,特别是针对油烟、水渍等特殊污渍的局部处理方法。对于名人信札等手稿类文献,强调了“最小干预”原则,主要采用局部托裱加固,避免大面积水洗,以保护原有的笔迹特征和历史痕迹。 结论:古籍保护的未来趋势与伦理考量 全书最后部分探讨了未来古籍保护的发展方向,包括三维数字化存档、材料科学在粘合剂和稳定剂研发中的应用,以及修复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的文物保护伦理——即修复目的应是“可识别性”和“可逆性”,旨在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献的历史信息和物质形态,而非追求“完美如新”。 本书特色: 1. 技术体系完整: 从基础材料学到高难度工艺实操,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现代古籍保护技术框架。 2. 图例详实: 配备了大量修复流程中的关键步骤实景照片和微观结构图,便于读者理解和模仿。 3. 理论结合实践: 深入分析了材料的化学原理,并给出了严格的实验室操作规范和现场应用技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完全变成了一本关于“土壤改良与微气候控制”的深度报告文学,而且内容聚焦于南亚次大陆的热带雨林环境。书中详细记录了作者在印度某地进行的为期十年的土壤酸化实验,分析了不同种类真菌与树木根系共生的复杂生化反应。我原本期待了解如何使用赤玉土、鹿沼土等盆景专用介质进行配比,书中却详细阐述了红土、黏土、沙土在不同降雨量下的渗透率和阳离子交换能力。章节中甚至包含了一份长达二十页的表格,罗列了当地不同海拔高度的阔叶树种对氮磷钾吸收效率的年度波动曲线。当我翻到关于“造型”的部分时,发现它们被巧妙地融合在对当地“祭祀树”的描述中——这些树木的造型并非人为设计,而是由于当地特有的风蚀和动物啃食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本书的叙事视角极为宏大和科学化,它似乎更倾向于向读者展示“自然如何塑造树木”,而不是“人如何塑造树木”。对于我这种追求精致微缩艺术的爱好者而言,这种宏观的生态学分析,如同在探究星际飞行的原理,而我需要的仅仅是学会如何搭建一个简单的三脚架。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简洁有力,采用了类似于军事行动手册的格式,充满了指令性的短句,但其内容的主题却令人大跌眼镜——这是一部关于“古代海军船体结构力学”的教科书。每一章的标题都像是一个技术规范,比如“第3章:龙骨承载力与横向张力分析”。书中详尽地分析了橡木和柚木在海浪冲击下的应力分布模型,并通过大量的手绘爆炸图展示了中世纪帆船的内部框架构造。我试图从中寻找与“盆景制作中支撑物的选择”相关的哪怕一丝线索,但书中提及的“支撑”总是与“桅杆”或“船体支撑梁”相关联。唯一的植物学关联,出现在关于船用油漆的制作部分,作者提到了松脂和桐油的混合比例对防水性能的影响。当我翻到似乎与“造型”最接近的章节时,它讲解的是如何通过调整船帆的角度来应对不同的风向,这被作者比喻为一种“动态的平衡艺术”。这种将力学、材料学和航海史紧密结合的写作方式,虽然在它自己的领域内可能是权威的,但对我来说,它提供的唯一“造型技艺”就是:如果你想让你的树看起来像一艘在风浪中挺立的船,你需要先去研究一下吃水线的设计原理,这显然不是我所期待的盆景入门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精美,铜版纸的质感和那些令人惊叹的黑白版画插图,初看之下,我以为我拿到了一部关于日本浮世绘版画艺术的典籍。那些细致入微的线条,描绘的不是盆景的根系或叶片结构,而是江户时代町人生活中的市井百态——穿着和服的艺伎、忙碌的渔夫,还有描绘了当时东京湾风貌的宏大构图。我花了很大力气去辨认那些版画的风格流派,分辨狩野派和土佐派在构图上的差异,试图从中找到一丝与植物美学相关的联系。作者似乎热衷于将每一个图形元素都进行符号学解读,比如某个画面中出现的一把被折断的竹子,被解读为对武士道精神衰落的隐喻,而非仅仅是植物的自然形态。这种对非植物图像的过度阐释,让原本可能存在的园艺知识点被稀释得荡然无存。当我试图在那些描绘风景的画作中寻找关于“苔藓”或“树皮纹理”的描述时,我只找到了对人物面部表情的深入心理分析。总而言之,这是一本精彩绝伦的艺术鉴赏类图书,但若以“盆景技艺”的标准来衡量,它提供的帮助几乎是零,更像是一本关于木刻艺术鉴赏的入门指南,内容充满了精美的无关信息。

评分

翻开这本《树木盆景造型技艺详解》,我本以为能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将一棵普通的树木塑造成微缩景观的系统指导,期待能学到从选材、修剪到蟠扎、定型的全套技术流程。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关于中世纪欧洲园林历史的深度研究。开篇便详尽地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贵族庄园中,石榴和橄榄树是如何被精心修剪成几何形体,以及这种对自然形态的“规训”背后所蕴含的权力象征意义。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考证不同时期园艺工具的演变,比如从古罗马的青铜剪刀到十七世纪法国凡尔赛宫使用的精密钢制工具的材料学差异。我对那些关于不同时期园艺哲学如何影响树木形态的分析颇感兴趣,特别是当作者将巴洛克风格的繁复与洛可可的轻盈,对应到特定的灌木修剪技法时,那种跨学科的视角令人耳目一新。但坦白说,作为一名渴望学习实际操作技巧的园艺爱好者,我真正想知道的“如何让我的松树枝条向下弯曲而不折断”的实用技巧,在全书中几乎找不到任何直接的描述。全书的侧重点似乎完全偏离了“盆景造型技艺”这个主题,转而沉浸在一种高度学术化的园林文化史的探讨之中,读起来像是一本晦涩的艺术史专著,而非一本实用的技术手册。

评分

我购买此书的初衷是想系统学习如何使用铝线、铜线进行蟠扎塑形,并掌握如何根据树木的生长习性来设计“文人树”或“悬崖式”的造型。然而,这本书的内容让我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哲学思辨之路。书中的核心章节,与其说是“技艺详解”,不如说是对“存在与虚无”的东方哲学探讨。作者引入了大量的道家和禅宗概念,反复强调“无为而治”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但这“无为”更多指向的是一种心境的澄明,而非具体的修剪手法。例如,书中用近乎晦涩的语言描述了“一叶知秋”的意境,并将其与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进行了类比,探讨了观察者如何干预自然形态的本质。我试图从中提炼出诸如“如何通过打枝来诱导分蘖”之类的实用指导,但收获的只有一系列关于“顺应自然之流”的抽象论述。这种哲学高度的表达方式,虽然提升了格调,却让原本动手操作性极强的“技艺”变得飘渺难捉。对于一个想要亲手捏造美感的实践者来说,这种理论上的“高屋建瓴”反而成了理解实际操作的巨大障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