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气候动力学引论

热带气候动力学引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天明,徐邦琪 著
图书标签:
  • 热带气象学
  • 热带气候
  • 大气动力学
  • 气候动力学
  • 大气科学
  • 气象学
  • 热带天气
  • 气候变化
  • 数值模拟
  • 边界层大气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0187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7911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208
字数:2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热带气候动力学引论》主要关注热带气候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机制。首先,介绍热带大气和海洋的简单动力模型;然后,讨论海气相互作用对热带气候态形成的影响,介绍季节内振荡的观测结构、演化特征和传播生成机制等;最后,向读者展示热带气旋的生成机理,介绍ENSO和季风的动力学原理及海气相互作用。《热带气候动力学引论》图文并茂,附有问题,不仅能加深大气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关于气候动力学基本知识的认知,更能使学生掌握大气科学、海洋科学领域中的科学研究方法(访问科学书店,检索图书名称,在图书详情页“资源下载”栏目中可获取《热带气候动力学引论》附带学习资料)。

目录

目录
前言
致谢
第1章 热带大气和海洋的简单动力模型 1
1.1 赤道β平面近似下自由波动的解 1
1.1.1 赤道开尔文波 2
1.1.2 广义的频散关系 3
1.1.3 水平结构 4
1.1.4 频散关系图 5
1.1.5 低频赤道罗斯贝波 6
1.1.6 高频惯性-重力波 8
1.1.7 混合罗斯贝-重力波 9
1.2 层结大气中的垂直模态分解 11
1.3 Gill模型 13
1.4 Lindzen-Nigam模式 17
1.5 Cane-Zebiak简单海气耦合模式 21
1.6 2.5层热带大气模式 24
1.7 2.5层热带海洋模式 29
1.7.1 混合层方程 31
1.7.2 温跃层深度和切变流的确定 32
问题 33
参考文献 34
第2章 海气相互作用对热带气候态形成的影响 35
2.1 热带辐合带的非对称性 35
2.2 相关理论 37
2.3 陆地分布和非对称及海岸线形状不对称的影响 41
2.4 赤道上的年循环 44
问题 49
参考文献 49
第3章 季节内振荡 50
3.1 引言 50
3.2 观测结构和演化特征 51
3.3 东传机制 53
3.4 生成机制 60
3.4.1 20年合成分析揭示的MJO生成过程 60
3.4.2 DYNAMO个例研究揭示的MJO生成过程 68
3.4.3 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了解MJO生成 72
3.5 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 74
3.6 与高频扰动的相互作用 80
问题 87
参考文献 87
第4章 热带气旋生成 92
4.1 引言 92
4.2 前兆天气尺度信号 93
4.2.1 前一台风能量频散导致的新气旋的生成 93
4.2.2 天气尺度波列引起的热带气旋生成 95
4.2.3 东风波引起的热带气旋生成 95
4.2.4 对流层中上层的先兆信号 96
4.3 西北太平洋上天气尺度波列的起源以及东风波的产生机理 99
4.4 热带气旋生成的数值模拟 102
4.4.1 TCED诱发热带气旋生成 102
4.4.2 中层和低层涡旋对气旋生成的触发效率的比较 105
4.5 MJO和ENSO对热带气旋的影响 110
4.6 全球变暖下台风未来的变化预测 116
4.7 结论 119
问题 120
参考文献 120
第5章 ENSO动力学 125
5.1 观测中的ENSO结构和演变规律 125
5.2 不稳定性机制 129
5.3 振荡理论 131
5.4 年循环周期调制下的位相锁定特征 133
5.5 El Nino与La Nina事件振幅不对称性 135
5.6 El Nino与La Nina事件生命史不对称性 138
5.7 年代际背景场对El Nino特性的调控作用 146
5.8 印度洋偶极子 153
问题 156
参考文献 157
第6章 季风动力学及海气相互作用 159
6.1 引言 159
6.2 TBO理论 163
6.3 季风准两年及低频变率 171
6.4 太平洋-东亚遥相关型 176
6.5 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温度异常对西北太平洋环流的影响 180
6.5.1 印度洋海平面温度异常强迫的季节依赖性 180
6.5.2 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平面温度强迫的相对作用 183
6.6 平均气流对El Nino响应的调控 186
6.7 不同子季风系统间的联系 187
问题 192
参考文献 193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同寻常的图书的详细介绍,其内容完全不涉及“热带气候动力学引论”中的任何主题。 --- 《失落文明的星图:古代航海术与天体导航的奥秘》 作者: 伊利亚·凡·德·海登 页数: 约 650 页 装帧: 硬壳精装,附带仿羊皮纸插页 概述 《失落文明的星图:古代航海术与天体导航的奥秘》是一部旨在揭示人类早期跨洋探索壮举背后科学原理的深度研究。本书挑战了当前主流历史学界对古代航海能力的传统认知,通过对全球范围内出土的、被长期忽视的导航工具、天文记录以及口述传统的细致考证,重建了一个远超我们想象的古代精密航行体系。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在进入机械计时器时代之前,多个看似独立的古代文明——包括波利尼西亚的星盘使用者、腓尼基的潮汐计算者以及印度洋的季风预测大师——实际上共享着一套基于对地球磁场微小变化、特定恒星升起角度,以及复杂海洋流模式的非凡洞察力的导航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地平线与罗盘的阴影(基础理论与工具的复原) 本部分首先审视了古代导航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元素:对稳定参考点的确定。作者深入分析了不同文化对“天极”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极点高度来估算纬度,即使在没有精确天文仪器的条件下。 章节精选: 1. “影子测量法”的精度革命: 探讨了公元前亚历山大港天文台出现之前,通过日晷和已知高度的参照物,精确测量太阳中天高度的方法。重点分析了古埃及人如何将此方法应用于沙漠边缘的定向。 2. 岩石与磁性: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章节,它详细考察了对天然磁性矿物(如磁铁矿)的早期利用。作者并未声称古代人拥有现代意义上的“指南针”,而是提出了一种“磁性感知”模型。通过对特定火山岩地貌的分析,论证了某些航海民族可能通过感受局部地磁异常的细微变化来进行方向校正。 3. 波浪的语言: 本章侧重于非视觉导航。作者采访了仍在实践传统航法的太平洋岛民,记录了他们如何通过观察波浪的折射模式、船体对涌浪的反馈,以及水下声学特征来判断与海岸线或珊瑚礁的相对距离与方位。 第二部分:星辰的迁徙与季风的契约(天文与气象的结合) 古代航海家并非只依赖静态的星星,他们更依赖于行星、月相与风带的周期性互动。本部分着重于重建古代天文学家如何将这些动态变量整合到他们的航线规划中。 章节精选: 4. “猎户座的低语”: 考察了跨越印度洋的阿拉伯和东南亚水手如何利用特定的星座(如猎户座、天蝎座)在特定季节的特定时刻的地平线位置,而非其天顶高度,来确定航行窗口期。这种方法极大地依赖于对地球自转速度的无意识的、经验性的把握。 5. 月球的潮汐钟: 详细分析了早期地中海文明对月球周期的记录。书中展示了一种独特的“月相航标系统”,即通过观察月亮在特定固定陆地地标上方的特定高度和角度,来预测未来几天内潮汐流动的强度和方向,这对穿越狭窄海峡至关重要。 6. 热带辐合带的预判: 尽管本书不涉及热带气候动力学,但它详细描述了古代水手如何通过观察大气压力梯度(通过烟雾上升速度、云底高度变化)和特定海鸟的迁徙模式,来提前数日预知季风的突然转向,从而避免灾难性的风暴。 第三部分:未被记录的航线(地理扩展与社会结构)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焦点转向这些知识体系是如何被保存、传承,以及它们如何促成了前哥伦布时期的大洋连接。 章节精选: 7. 石碑与航线网络: 作者深入研究了在南美洲、非洲西海岸发现的、风格迥异但结构相似的石刻。这些石刻并非文字,而是复杂的几何投影图,似乎标记了海洋上的关键洋流节点和补给站。本书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这些是“非书面导航图”的物理载体。 8. 工匠的秘密社团: 讨论了古代导航知识是如何在严格的、等级森严的社团(如“星辰之子”)内部进行口头和实践传承的。这解释了为何这些复杂的计算和观测方法在考古记录中如此稀少。 9. 失落的太平洋“漂流信标”: 基于人类学观察,作者推测古代波利尼西亚人在长距离“漂流航行”中,会战略性地抛弃装有特定记号的漂浮物,作为对后续航队的里程标记和方向确认,构成了一个跨越数千英里的实时海洋信息网络。 结论 《失落文明的星图》不仅仅是一本历史或科学著作,它更是一部对人类智慧韧性的赞歌。它迫使我们重新评估“技术进步”的线性叙事,并认识到在缺乏现代仪器的时代,人类依靠对自然界微妙信号的极高敏感度和代代相传的经验积累,所能达到的令人震撼的成就。本书的结论是,古代的航海家们,通过对地球的感性认知而非理性测量,成功绘制了他们时代的“星图”。 目标读者: 对古代史、海洋考古学、传统导航技术和人类学交叉领域感兴趣的学者、探险家以及所有对人类早期探索精神抱有好奇心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品味,封面使用了深邃的海洋蓝搭配鲜艳的珊瑚色,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充满生机的热带海洋氛围。书脊的设计简洁大方,字体清晰,即使放在书架上也能一眼认出。翻开第一页,纸张的触感非常舒适,微黄的内页能够有效减轻阅读时的眼部疲劳,这一点对于一本需要大量阅读和思考的学术著作来说,无疑是贴心的设计。目录的排版也相当合理,章节标题清晰明了,各个子章节的划分也很有逻辑性,让人能够迅速掌握全书的结构和内容脉络。在书的后半部分,我惊喜地发现了一个详尽的索引,这对于查找特定概念和术语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资源。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内容,但从这些细节来看,出版社在图书的制作上是投入了相当的心思的,这让我在尚未开始阅读之前就对这本书的品质有了初步的信心。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也预示着作者在内容上的严谨和深入。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喜,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气候区域或现象,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审视了整个地球气候系统的运作规律。从全球尺度的热带辐合带,到区域性的季风系统,再到局部的对流雨,每一个层面的气候现象都被作者以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进行了剖析。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回避那些尚未完全解决的科学难题,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介绍了当前科学界的研究进展和不同的学术观点,这使得读者在学习已有知识的同时,也能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有所了解,激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这种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不乏前沿视野的论述方式,无疑将本书定位为一本既适合入门者,也能满足资深研究者需求的佳作。

评分

读完一部分,我感觉作者的语言风格十分引人入胜,尤其是他在描述一些复杂的气象现象时,常常能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辅助理解,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比如,他将洋流的运动比作地球的“血管”,将信风的形成比作“行星的呼吸”,这些比喻不仅贴切,而且极富画面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他还会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例如关于厄尔尼诺现象如何影响全球气候的详细阐述,以及台风生成和发展的具体过程,这些真实世界的例子让理论知识变得更加鲜活和有说服力。即使是一些初学者可能会感到晦涩的数学公式和图表,作者也通过详细的推导过程和图示解释,使得它们不那么令人生畏,反而成为理解深层机制的有力工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中时不时流露出的对自然界的好奇与敬畏之情,这使得阅读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顺序非常有启发性,它并非直接抛出大量复杂的模型和方程,而是从最基本的气候要素入手,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大气环流和海洋相互作用。初期的章节像是在搭建一座知识的大厦,为后续的深入探讨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对太阳辐射、地球热量收支的讲解,就清晰地勾勒出了地球气候系统的能量驱动机制。随后,作者巧妙地引入了水循环、大气湿度等概念,并逐步将它们与气压、风等联系起来,勾勒出了地表到大气层的基本动力学框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始终强调物理原理与观测事实之间的联系,不断引用大量的实测数据和卫星图像来佐证理论的正确性,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我们这些希望真正理解现象背后原因的读者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语言表述方式非常多样化,有时严谨如教科书,精确定义每一个术语;有时又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娓娓道来,带领读者穿越复杂的气候迷宫。作者在举例时,会选用来自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时间尺度的典型案例,这让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气候现象的共性与特性。例如,在讨论降水分布时,他会同时提及非洲赤道地区与东南亚季风区的降水特征,并对比分析它们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另外,本书在图表的运用上也非常到位,每一幅图都精心设计,清晰标注,准确地传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例如展示不同洋流的路径和温度,或是模拟不同气候情景下的降温曲线,这些图表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理解性,使得抽象的概念一目了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