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汉末魏晋文学演进

地域文化与汉末魏晋文学演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展云 著
图书标签:
  • 地域文化
  • 汉末魏晋文学
  • 文学史
  • 文化研究
  • 历史地理
  • 魏晋风度
  • 士族文化
  • 地方文化
  • 文学演进
  • 文化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40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864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优势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字数:2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将魏晋文学上溯至汉末中原文学新风的兴起,下延到晋宋之际江州隐逸文风的新变。全书分汉末、三国、西晋、东晋四个时段,对汉末魏晋时期不同地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南北士人的文化交流与文学融合、文化中心迁移对文风新变造成的影响等诸多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通过对汉末魏晋时期不同地域文人群体、文学创作和文风特点及其文化成因的梳理,从地域文化视角揭示魏晋风度及文风演进的历史进程。

作者简介

宋展云,1981年生,江苏高邮人,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现任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魏六朝文化与文学研究,《文选》研究,《论语》研究等。曾发表学术研究成果多篇。

目录

绪 论
  一 选题来源及其意义
  二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三 汉魏六朝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述评
第一章 汉末文化中心迁移与文风演变
  第一节 汉末文化中心迁移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一 文化中心迁移与地域文人群体的崛起
    二 中原文化复兴与汉末文化风尚的转变
    三 汉末文化中心迁移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汝颍文化兴起与汉魏之际文风演变
    一 “汝颍固多奇士”——汝颍士人群体的崛起及其成因
    二 从“婞直之风”到“任情自适”——汝颍文化与汉末士风的演变
    三 从“齐气”到“逸气”——汝颍习气对汉魏之际文风的影响
  第三节 汉末荆州流寓士人学术文化与文学考论
    一 “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流寓士人与荆州文化的繁荣
    二 “不循旧辙,多张新帜”——荆州学风与士风
    三 “遭乱流寓,自伤情多”——“悲而不壮”的荆州文风
    四 “荆州荒残,人物殚尽”——流寓士人的离散及其影响
第二章 三国吴蜀文化传统与文学发展
  第一节 孙吴文化与文学发展
    一 汉魏时期吴地文化的发展
    二 孙吴文学活动述论
    三 孙吴文学之特色
  第二节 蜀汉文化与文学发展
    一 汉魏时期巴蜀文化述论
    二 蜀汉文士的文质之争
    三 蜀汉文学之特点
第三章 西晋南北文化交流与洛中文坛兴盛
  第一节 三国归晋与洛中文坛兴起
    一 西晋初年的文化政策与文学发展
    二 从《思旧赋》到《三都赋》——洛下文人心态的变迁
    三 张华与南北文学交流
  第二节 “二陆”入洛与南北文学交流
    一 南人群体的形成及其文学活动
    二 南北文人交流与太康文学中兴
    三 陆机诗文中的南北意象特点及其成因
第四章 东晋文学地域分布与文学嬗变
  第一节 东晋初期建康政局与中兴文学主题的兴衰
    一 “东朝济济,远近属心”——东晋初期建康政局及过江士人心态
    二 “揄扬风流,亦彼时之汉武”——中兴文学主题之表现
    三 “长揖当途人,去来山林客”——从中兴到游仙
  第二节 会稽侨寓士族与山水玄言诗的兴盛
    一 “入则谈说属文”——会稽玄谈中心的形成
    二 “即顺理自泰”——“逍遥”新义与会稽侨寓士族闲适心态
    三 “以玄对山水”——清虚简淡的兰亭诗境
    四 “出处同归”——会稽侨寓士族离散与兰亭文学的消退
  第三节 江州隐逸文化与晋宋之际文风的演变
    一 “怀仁山林,隐居求志”——江州隐士群体的形成
    二 “遗世弃荣”——江州隐士的隐逸心态及其成因
    三 清俊脱俗、安贫乐道——江州隐士群体及其文学创作
    四 江州隐逸文学与晋宋之际文风的演变
结 语 从地域文化视角看魏晋文学演进
  一 汉晋地域文化差异与文学之关系
  二 汉晋文化中心的迁移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三 汉晋文化交流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参考文献
附 录 汉末魏晋文士地域分布及其著述统计
后 记

精彩书摘

  《地域文化与汉末魏晋文学演进》:
  会稽士人“即顺理自泰”心态的形成与东晋永和政局、会稽侨寓士族的经济条件及会稽山水氛围颇有关系。田余庆先生认为,永和政局是东晋南渡以来少有的安定时期,此种局面的形成有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是王、庾两大家族政治势力相继衰落,而桓氏的崛起尚有待时日。江左士族处于相峙局势,因此永和政局呈现出胶着状态。外部条件为北方后赵石氏盛极而衰,对南方的压力大减。永和七年(351),东晋收复洛阳,这对江左政治及士人心态影响颇大,给人以旧都可复,升平在望的假象。田先生指出:“永和以来长时间的安定局面,使浮沉于其间的土族名士得以遂其闲适。他们品评人物,辨析名理,留下的轶闻轶事,在东晋一朝比较集中,形成永和历史的一大特点。”田先生所言“永和人物”中有不少都寓居会稽,他们偏安一隅,处江湖之远,且少庙堂之忧,生活恬淡安逸、优雅闲适,由此形成了不同于西晋士人的心态。除了政治局势相对安定外,会稽士族相对独立的经济条件也促成其高逸洒脱的生活情趣以及游弋属文生活方式的形成。东汉时期的公卿世家、地域豪族等贵族阶层即已开始发展庄园经济,西晋石崇建立金谷园亦能满足其物质及精神享乐之所需,东晋上等士族继续发展庄园经济以满足生活需求。陈寅恪先生指出:“新都近旁既无空虚之地,京口晋陵一带又为北来次等土族所占有,至若吴郡、义兴、吴兴等皆是吴人势力强盛之地,不可插入。
  ……
地域文化与汉末魏晋文学演进 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文学史梳理,也非一次孤立的地域文化考察。它试图深入探究一个更为宏大且具有深远影响的命题:如何在汉末动荡与魏晋风流的时代变迁中,地域文化的差异与融合,扮演了塑造文学风貌、催生独特文体、影响思想走向的关键角色? 我们所关注的“地域”,并非地理学上的简单划分,而是承载着历史记忆、风俗习惯、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乃至政治经济格局的复杂载体。从东汉末年礼崩乐坏、士人南迁北移,到魏晋时期士族阶层的兴起与内部交流,再到不同地域文化在政治舞台与精神领域的碰撞融合,这一切都深刻地雕刻着当时文学的肌理。 本书的着眼点,首先在于梳理地域文化在政治与社会层面的演变。汉末乱世,各地豪强并起,形成割据局面,这在客观上促成了区域性文化的相对独立与发展。例如,关陇地区的军事色彩与朴实民风,江东地区的钟灵毓秀与士族门阀的早期形成,荆州的文化积淀与士人汇聚,以及中原地区的传统士文化与战乱的冲击。这些地域性的政治生态与社会结构,如何影响了文人的生存状态、政治抱负与创作心态?本书将通过对史料的细致爬梳,揭示这些地域因素如何为文学的演进奠定了基础。 其次,本书将深入剖析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质如何渗透到文学创作的各个层面。我们将考察: 思想观念的地域差异与融合:从汉末道家思想的复兴,到魏晋玄学的兴盛,地域性的哲学流派与思潮是如何形成的?这些思潮又如何影响了文人对人生、宇宙、政治的理解,并最终体现在其文学作品中?例如,我们或许会看到,某些地区的文人更倾向于探讨个人性情与山水之乐,而另一些地区的文人则可能更侧重于经世致用或对政治现实的关怀。 审美趣味的地域影响: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生活方式,是否孕育了独特的审美偏好?例如,江南水乡的灵秀婉约,北方平原的雄浑大气,这些景观与人文特质,又如何在诗歌、散文、赋的创作中得以体现,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我们是否能从中辨析出地域性的“味象”或“意境”? 文学体式的地域演变:汉代乐府的地域性特征,以及魏晋时期新体诗、骈文、散文等体式的成熟与演变,是否与地域文化的土壤有着密切关系?例如,我们将探究,某些地域的口语传统或音乐基因,是否影响了诗歌的声律与节奏?而士族文化的盛行,又如何在不同地域催生出风格各异的文学创作? 文人交往与文学流派的地域性:魏晋时期,地域性的文人集团或文学沙龙是否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流派?这些流派的形成,又受到了哪些地域性因素的影响?本书将关注士人跨地域的迁徙、交流与融合,是如何打破原有的地域壁垒,又如何在新的地域基础上形成新的文学圈层与风格。 本书将不局限于对文学作品的孤立分析,而是将文学视为地域文化互动的结果,更是一种文化力量的体现。因此,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名篇名家的罗列与评价,而是致力于揭示: 地域文化的“活化石”作用:某些古老地域的民俗、传说、信仰,是否在汉末魏晋时期,通过文学作品得以记录、传承甚至创新,成为我们今天理解这些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 地域文化碰撞催生的文学创新:当来自不同地域的文人汇聚一堂,当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相互激荡,又会产生怎样的文学火花?这种碰撞是否是导致文学从汉代的雄浑转向魏晋的清谈与玄思的重要驱动力? 地域文化与士族阶层的互动:魏晋士族阶层的崛起,本身就带有地域性的因素。不同地域的士族,其文化背景、家族传统、政治诉求均不尽相同。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与审美取向? 本书的写作,旨在提供一个更具深度与广度的视角来理解汉末魏晋文学的演进。它期望能展现出,文学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其所处的社会土壤与文化背景之中。地域文化的差异与融合,是理解汉末魏晋文学独特风貌、复杂肌理及其深刻思想内涵的钥匙。通过这种分析,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把握那个时代的文学成就,更能从中窥见文化在历史进程中,是如何以一种润物细无声却又至关重要的力量,塑造着人类的精神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之新颖,论证之精妙,着实让我拍案叫绝!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学略感兴趣的读者,我总觉得汉末魏晋时期的文学虽然名家辈出,但似乎总是在一些固定的框架里讨论,比如建安风骨、玄言诗、田园诗等等。然而,《地域文化与汉末魏晋文学演进》这本书,却完全跳出了传统的范畴,将文学的演变置于广阔的“地域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这无疑是一种“破壁”式的创新。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不同地域在政治、经济、社会、民俗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并细腻地描绘了这些差异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当地文人的精神气质和艺术追求,最终汇聚成奔流不息的文学长河。我尤其欣赏他对一些边缘地域文学现象的关注,以及将这些现象纳入整体文学演进的宏大叙事中,这使得我们对汉末魏晋文学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中原地区。书中对北方游牧文化对汉族文学影响的探讨,对南方士族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分析,都让我耳目一新。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进行一次充满发现的地理探险,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坦白讲,《地域文化与汉末魏晋文学演进》这本书颠覆了我以往对汉末魏晋文学的刻板印象。我之前总觉得,那个时期的文学似乎有一种“共通性”,无论是曹操的雄浑,还是嵇康的清峻,亦或是陶渊明的恬淡,都好像披着一层“魏晋风度”的标签。但这本书从“地域文化”这个前所未有的角度切入,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并非简单地将地域作为背景板,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地域在政治格局、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以及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具体差异,并严谨地论证了这些差异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当地文人的思想情感、审美取向和艺术追求,最终促成了文学风格的多样化。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南北士族在对待“出仕”与“隐逸”问题上,不同地域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分析,这让我看到了文学作品中那种矛盾与张力的根源所在。作者的论证逻辑清晰,史料运用精准,语言也颇具感染力,读起来既能感受到学术的严谨,又能体会到文字的魅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文学,必须回到它生长的土壤,去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精髓。

评分

这本《地域文化与汉末魏晋文学演进》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直以来,我对汉末魏晋时期的文学都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觉得曹操、曹植、建安七子,还有后来的陶渊明,他们写的诗词固然优美,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像是隔着一层朦胧的面纱。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一下子拨开了迷雾。作者没有局限于传统的文学史叙述,而是从更宏观的“地域文化”入手,这一点我太喜欢了!他细致地剖析了不同地域在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差异,然后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这些差异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地文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乃至创作题材和风格。比如,他对比了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在政治抱负、人生态度的不同,以及这种不同如何在诗歌中体现出来,使得原本以为很同质化的魏晋文学突然变得立体而鲜活。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江南地区在士族南迁后,那种“吴侬软语”般的温婉细腻如何融入到文学创作中,与北方汉子那种慷慨激昂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这让我对“南北朝文学”的渊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论证严谨,引用史料丰富,读起来既有学术深度,又不乏阅读的趣味性,让我对那段风云激荡的时代和那些才华横溢的文人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不仅仅是知识上的补充,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我一直对历史上的“地域差异”很感兴趣,但很少有人能像作者这样,将这种差异性如此精准地与文学的演变联系起来。《地域文化与汉末魏晋文学演进》让我明白了,文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土地,生长于文化。作者对汉末魏晋时期各个地域在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些差异是如何塑造了不同地域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创作主题、艺术手法乃至文学观念。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一些地方性民俗、宗教对文学作品影响的挖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在作者的笔下成为了理解文学作品深层内涵的关键。他通过比较不同地域士人的文学作品,揭示了北方士族的刚健雄浑与南方士族的清丽婉约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这种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考证相结合,让我对那个时期文学的多元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觉得,每一个地域都有它独特的“文学基因”,而汉末魏晋文学的演进,正是一场不同地域文化基因碰撞、融合、演变的生动写照。

评分

我不得不说,读完《地域文化与汉末魏晋文学演进》这本书,我之前对魏晋文学的很多理解都被颠覆了。一直以来,大家似乎都习惯性地将那个时期的文学看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甚至是有些“超然”于世俗的产物,谈论的更多是风骨、玄学、名士风流。但这本书却非常有创造性地将文学的演变置于具体的地域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这就赋予了文学更深厚的根基和更鲜活的生命力。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通过精密的逻辑和细致的分析,将抽象的地域特征与具体的文学现象紧密联系起来。我特别欣赏他对“士族”这一概念的多维度解读,不仅仅是从政治和阶层角度,更是深入探讨了士族在不同地域所形成的独特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而这些又直接投射到他们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例如,他在分析建安文学时,并没有简单地归结于“汉末乱世”,而是详细阐述了当时北方士族在政治动荡中的生存状态、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在乱世中寻求精神寄托的种种方式,这些都巧妙地融入到他们的诗歌之中,使得那些作品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挣扎。这种视角让我觉得,文学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现实生活、与土地、与人情紧密相连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