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古盐道

秦巴古盐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邹卫鹏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盐道
  • 秦巴
  • 民俗
  • 古道
  • 地域文化
  • 陕西
  • 湖北
  • 探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3968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370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4
字数:12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秦巴古盐道是蜿蜒于秦巴山区的贩盐通道,北连关中平原,西通巴蜀盆地,东接荆楚大地。它既是盐夫的谋生之道,也是信息传递之道、风俗交融之道、文化传播之道。本书作者长期在崇山峻岭间实地考察,探寻古盐道的开辟历史及价值,解读沿途的文化风情,力图展现盐道的艰险与沧桑,为我们揭开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盐道真相。


作者简介

邹卫鹏,笔名盐夫,陕西镇坪人,现任镇坪县文化馆、图书馆馆长,文物管理所所长。在考察秦巴古盐道过程中,发现了我国了盐泉和首条商运盐道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录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一书,出版有《镇坪古盐道——穿越历史的生命线》《镇坪古盐道考察报告》等专著,发表文章近百篇。


目录

第一章 被遗忘的秦巴古盐道
古盐道所在的地理环境
白鹿引泉的传说
因盐而立的巫咸古国
故国兴衰皆因盐

第二章 “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
纵横交错的秦巴古盐道
上古盐都
白色黄金
聚盐迁徙

第三章 大宁盐业的前世今生
以咸养脉
煮卤为盐
万灶盐烟
运销管理
川盐济楚

第四章 盐夫的百味人生
盐道情仇
盐工的苦难
盐工的罢工斗争

第五章 古盐道上的人文历史
咸脉绵长
盐道歌谣
盐道拾荒
盐味杂陈
史海钩沉

第六章 重走秦巴古盐道
盐道觅踪
走近盐夫
盐夫县长
难以弥补的遗憾
后记

前言/序言

2015年夏,邹卫鹏先生就和我谈到想把秦巴古盐道的相关史实写出来,把这将要被遗忘的历史告知世人,他说只有这样才对得起那些客死盐道的万千灵魂,自己的良心也才有所安慰。他的话是极其朴实而真诚的,但我明白,他是担心这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盐道被后人遗忘,他想把一代代盐工和盐夫结晶下来的一种精神告知来者,他要用一个文物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去完成一件前人早已忘却了的工作。所以,我那时是极力“撺掇”的。

两年后的又一个夏天,他将书稿《秦巴古盐道》送来,让我作序。我专业从事盐业考古和研究几十年,深知他为完成这部书稿所倾注的感情和心血,不免有些忐忑:一是很愿意为这部书做一个恰当的序,但又怕有失偏颇,所言不妥;二是这种线形的而且是两千多公里的盐道我还是第一次接触,虽在几年间也曾四次来到陕、鄂、渝相连的大巴山深处实地踏察走访,但那都是区域性的,获得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而他是脚踏实地地通走了整个秦巴地区的盐道,面对面地采访了数百位健在的盐工和盐夫,并且在调研中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佐证了史实。让我作序,我害怕短小的文字难以囊括这厚重的历史,有负他的重托和自己的初衷。思量再三,我只能就此谈点感受,以为序。

邹卫鹏先生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文物工作者,能够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和纷繁的工作环境中,十几年来坚持对秦巴古盐道进行研究和记录,这种历史责任感和文化的自觉是令人敬佩的。

2008年前后,我正在做西藏芒康的盐业考古,同时还有玉树的一些考古工作,只是偶尔才回西安一趟,而且停留时间很短,邹卫鹏先生就恰好在我某次回到西安的第二天走进我的办公室。原来他一直通过省文物局了解着我的行程并要了电话,交谈后我才知道他所在的县到西安要坐两天的汽车,中途还要转车,他这已是第五次登门找我了。我忽然有些感动,问他怎么不打电话,他说从不认识,只是慕名拜访请教,那样做不礼貌。

当我看完他递给我的有关秦巴古盐道的简介材料后,我便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而且具有重大考古意义和社会价值的课题。我很怀疑,一个非专业的基层文物工作者能否把这样一个历史久远且涉及领域广泛的重大课题研究透彻?是否有足够的人力、物力、精力的保障?从简介材料看,这是需要一个专业的、强大的团队才可以完成的。但还是鉴于他的虔诚和执着,我谈了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那之后,他不断地通过电话等方式与我谈着他所做的工作和一点一点的新发现,我也将我的一些盐业考古资料发给他,并就他的调研做一些竭尽所能的指导,包括盐业考古的方法、步骤和资料的收集整理等。期间,我给了他近百万字的相关书籍,让我吃惊的是他竟然很快读完,而且理解深刻,并就盐业考古和我国盐业发展史的问题不停地发问。

老实说,我对他的印象是从支持到厌烦,到感慨,再到敬佩而最终成为至交的。在他的邀请下,我曾四次走进秦巴古盐道,后来还主动邀请了我国著名的盐业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水城教授一同前往。正是他的执着精神和扎实工作,镇坪古盐道于2011年成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二十七个古遗址之一,被国家文物局录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一书,2014年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食盐作为重要的民生物资和国力资源,历来都是被国家专控的,私盐的生产和贩运通过严酷的刑罚来禁止。秦巴地区峰壑连绵,江河纵横,地域广袤,人口稀少,国家管理往往鞭长莫及,因此秦巴盐道既承载了民生所需,又为私盐的生产和贩运创造了条件,但史书少有记载。1949年后,随着民生条件的逐步改善,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盐道便逐渐被遗忘在了历史的风尘中。我想:如果没有邹卫鹏先生的艰苦劳动,这样一段辉煌的历史能否被发现?这么大范围的盐道在不断的现代化建设和自然冲刷中能否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得到保护?答案只有两种:也许会推迟数年,也许会永远湮灭。庆幸的是,《秦巴古盐道》以图文并茂的手法较为详实地记录了这一史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史学研究资料。这正是《秦巴古盐道》一书的价值所在,也是邹卫鹏先生对历史的贡献所在。

“没有物质的交流,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开始。”愿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去认知这段历史,去感悟这条盐道与一个民族的发展关系,去体味先民们所具有的那种民族精神。

张建林  

2018年3月  



秦巴古盐道:一场穿越历史与风土的寻踪之旅 这本书,并非一部严谨的考古报告,也不是一份详尽的地理志,它更像是一扇敞开的窗,邀请读者一同潜入那段沉寂已久的岁月,去感受秦巴山脉深处,一条被历史车辙碾压过的脉络——秦巴古盐道。它承载的,不仅仅是盐的迁徙,更是文化的交融,是人心的坚韧,是这片古老土地上生命顽强的脉动。 想象一下,在遥远的古代,当炊烟袅袅升起,当粗粝的陶碗被端上餐桌,那份咸香,便是人间至味。而这味蕾的慰藉,往往源于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这条路,它发端于巴山蜀水的富饶之地,一路攀爬,穿越了雄奇险峻的秦岭,最终将这珍贵的“白金”送往更广阔的土地。它没有穿越丝绸之路的繁华,也没有连接海上贸易的波澜壮阔,但它在中华文明的腹地,默默耕耘,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翻开书页,你仿佛能听见蹄声在山涧回荡,看见挑夫肩上沉甸甸的盐包,感受到风在峡谷中呼啸,闻到泥土与汗水的混合气息。作者并非从宏观的史料中提取冰冷的数字,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贴近真实的路径——“行走”。是的,这本书的灵魂,在于那一次次深入山野的跋涉,那一次次与当地居民的促膝长谈。 书中的文字,如同古老的地图,勾勒出盐道的大致轮廓。它不是一条笔直的直线,而是适应地势,盘旋曲折,如同巨龙盘踞在秦岭的脊梁之上。它穿越了无数的村落,那些村落,或许早已被时光的洪流淹没,只剩下断壁残垣;或许依然顽强地存在着,保留着古老的建筑风格和淳朴的民风。作者会为你细细描绘这些村落的模样,它们如何依山而建,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它们的故事,是否也曾被盐道的喧嚣打扰,又如何在这份喧嚣中寻得了自己的宁静。 盐道的沿途,是丰富的地貌景观。有深邃的峡谷,阳光难以穿透,只有潺潺的溪流诉说着岁月的静默;有陡峭的山峰,直插云霄,俯瞰着脚下千里的苍茫;有宁静的溪流,蜿蜒向前,滋养着两岸的生灵。作者会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这些壮丽的景色,让你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体会到这条古道修建的艰辛。 然而,这本书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些隐藏在盐道两侧的人文故事。盐,自古以来便是民生必需品,它的运输,牵动着无数家庭的生计。书中的人物,是真实的,鲜活的。有肩挑背扛的盐贩,他们用自己的血汗,将生存的希望,一点点地搬运到千家万户;有山路旁的客栈老板,他们为疲惫的旅人提供一碗热汤,一声问候,成为旅途中的温暖驿站;有世代守望着这片土地的村民,他们的生活,与盐道息息相关,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融入了这片土地的记忆。 你会在书中读到关于盐税的纠葛,关于盐帮的传说,关于这条道路上发生的无数大大小小的故事。这些故事,有悲伤,有喜悦,有坚韧,有无奈,它们共同织就了秦巴古盐道上,一幅幅鲜活的众生相。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拔高或美化,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现出生命的本真。 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对地方文化的挖掘。秦巴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积淀,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在这里,你能找到那些即将失传的民间技艺,那些口耳相传的歌谣,那些代代相传的节庆习俗。作者会将这些宝贵的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对盐道的描绘之中,让你在追寻盐道的过程中,也能够领略到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你也许会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他们如何在崇山峻岭之间,开辟出一条条能够通行的道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物资运送出去。这种智慧,体现在道路的设计上,体现在工具的运用上,更体现在人与自然抗争的勇气之中。 这本书,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条盐道的历史,更是在讲述一种精神。那是一种在艰苦环境中,依然能够顽强生存、向上攀登的精神;那是一种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那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土地的眷恋的精神。 它也会让你思考,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我们是否正在遗忘一些珍贵的东西?那些古老的道路,那些淳朴的民风,那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是否还值得我们去珍视和传承? 当你合上书本,或许你会感到一丝淡淡的怅然,仿佛刚刚结束了一场漫长而精彩的旅行。秦巴古盐道,它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符号,它就在那里,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也等待着有心人的倾听。这本书,就是你踏上这段旅程的邀请函,它会带你走进历史的深处,走进风土的人情,走进那片充满故事的秦巴山脉。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秦巴古盐道》,就像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我看到了古代秦巴山区人们的生活百态,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喜怒哀乐,都鲜活地展现在我眼前。作者就像一位睿智的向导,带领我深入了解这条古道的过去与现在,揭示了隐藏在历史尘埃之下的那些鲜活故事。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细节的把控,那些关于当地特产、民间技艺、民俗风情的描写,都细致入微,仿佛让我亲眼所见,亲手触摸。比如关于当地特色美食的描述,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食欲;而对一些传统手工艺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本书不仅有历史的厚重感,更有生活的气息。

评分

《秦巴古盐道》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历史变迁的梳理。盐道,不仅仅是一条物理上的道路,它更是连接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重要纽带。作者通过讲述盐道的兴衰,折射出秦巴地区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轨迹。我看到了曾经繁华的集市,如今已成残垣断壁,也看到了新兴城镇的崛起,充满了现代的气息。这种时空的交错感,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而留下的痕迹,却是如此鲜活而有力量。 书中对细节的考究也令人赞叹。无论是对盐的种类、制作工艺的介绍,还是对当时商贸活动的细致描摹,都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功底。我仿佛学到了不少关于盐的知识,也了解了盐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更是维系国家经济、影响民生的大宗商品。那些关于商队、官道、税收的描述,让我对古代的商业运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那些在艰苦条件下维持经济命脉的劳动人民肃然起敬。

评分

读完《秦巴古盐道》,我仿佛真的踏上了那条蜿蜒曲折、风尘仆仆的古道。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盐道上人来人往的景象,那些挑担的汉子,脸上刻满了风霜,眼神却透着一股坚韧;背着孩子的母亲,在颠簸的山路上摇曳生姿,身上散发着母性的光辉。我甚至能听到马蹄声在山谷间回荡,闻到泥土和汗水混合的气息,感受到沿途茶馆里贩夫走卒的吆喝声。 书中有许多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描写,比如那些古老的村落,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可鉴人。屋舍的木门上刻着早已模糊的图案,似乎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当地人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他们将祖辈传下来的习俗原封不动地保留着,让我看到了中国乡村最真实的模样。尤其是其中一段关于节庆的描写,那种热闹祥和的氛围,那种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仿佛置身其中,参与着他们的喜悦。

评分

《秦巴古盐道》给予我的,远不止于知识的增长,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我看到了生命的坚韧,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长;我看到了人情的温暖,在漫长的旅途中互相扶持。书中的人物,或许平凡,或许普通,但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朴实、勤劳、坚韧的精神,却深深打动了我。 我能想象,在那条古老的盐道上,有多少辛酸的汗水,有多少无言的付出,又有多少生命的悲欢离合。作者没有刻意渲染悲情,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敬畏,足以让人动容。那些故事,像是被遗忘在角落的珍珠,在作者的笔下重新闪耀出璀璨的光芒,让我看到了普通人的不平凡。

评分

翻开《秦巴古盐道》,迎接我的是一片浓厚的地域风情画卷。作者用流畅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勾勒出秦巴山区的秀丽风光,连绵的山峦,苍翠的竹林,蜿蜒的河流,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山水画。而在这画卷之上,又活跃着一群鲜活的人物,他们是盐道的挑夫,是山里的猎户,是沿途的商贾,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故事,都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那些关于云雾缭绕的山峰,关于清澈见底的溪流,关于雨后泥土的芬芳,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作者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在抒情,在表达他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读到某些段落,我甚至能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听到鸟儿在林间歌唱,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着实难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