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明物语:日本人笔下的北京/日本人笔下的中国城市丛书

春明物语:日本人笔下的北京/日本人笔下的中国城市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靳佳萍 编
图书标签:
  • 北京
  • 中国城市
  • 日本视角
  • 文化交流
  • 历史
  • 风俗
  • 游记
  • 社会观察
  • 近代中国
  • 春明物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13326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709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日本人笔下的中国城市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3
字数:1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春明物语:日本人笔下的北京/日本人笔下的中国城市丛书》是一个编译文集,专门收录1840年至1949年间日本出版的各类游记中有关北京的地理、历史、风景名胜、民俗民情等各种记录,由此来展示日本旅游者作为他者对北京的观察。日本游记中的这类记录是研究近代北京历史的珍贵资料。

作者简介

  靳佳萍,天津人。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主要致力于近代日本史、文学翻译的研究。

目录

前言

印象(一)
通州北京间的道路
民国的首都
商人北京行
北京旅行指南
初夏和风下的北京之行

印象(二)
天空蔚蓝,王宫屋脊瓦砾金光灿灿
游览北京城
北京印象记
北京漫步记
旧京花木

名胜(一)
战后的紫禁城
紫禁城和社稷坛
紫禁城古物
故宫
正阳门
中华门
景山
天坛和历史博物馆
孔庙
雍和宫
北海
万寿山

名胜(二)
明十三陵
八达岭之行
长城

生活
北京的车马
北京的僧侣
北京的冬天
北京的赶时髦之风
城墙
东安市场
鞋店之行
北京女子教育

设施
京师图书馆
中山公园
日本公使馆
北平协和医院
商店
电灯
电车
停车场和汽车
宣传标语
十字路口的广告

娱乐
观名角梅兰芳
四海升平
城南演艺场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春明物语:日本人笔下的北京/日本人笔下的中国城市丛书》:
  从通州西门到北京城外的东直门按日本里程来算大约有四里。到北京城内交民巷的日本公使馆约有五里。其间的道路大都是石路。由长约六尺,宽三尺,厚度七八寸的巨石铺成,路宽约九米。石块和石块之间由铁楔相连,坚固无比。从白河下游运到通州的货物,若再运往北京,除了运河,就靠这条石路了。平时这里车马络绎不绝,车轮马蹄之下,磐石铺砌的道路也禁不住摧残而变得坑坑洼洼,愈发难以通行。这里平时有一种带篷马车,车篷是半圆筒形,高四尺,前后三尺,左右二尺五,乘客坐在其中,车夫坐在车篷前面,左手拿缰绳,右手执马鞭,一匹马在前面牵引。这种车和日本的牛车类似。车轮和车轴都很大。无论道路怎么颠簸,也不用担心破损。以前的马车,减震性能很弱,人坐在里面跟着马车的颠簸而晃动,甚至有时让人头昏脑涨。
  联军进入北京城后,石路的损坏大大影响通行,俄军沿着石路在南面的田间开辟了一条新路,出兵最多的日本军队,也要依靠俄军修建的这条道路。此外,日军的工兵队伍还在石路的北面,从通州城的北门,沿着大和庄、长劳口、塔连坡、亮马厂、石州堂、六军屯、二里庄的各个村落,过东直门,又沿着城外向北到安定门外的日本军团北部修建了一条宽约四米的道路。日本道和俄国道都和以前的旧道丝毫没有连接,都是在田地里开辟出的新路,并且尽可能地修成了一条直线,这样一来,比起旧道距离就大幅度缩短了。
  我们一行人向通州守备队本部申请,各自骑了一匹马,但是我生来不爱骑马,这次又带着容易受损的相机,于是就选择了马车。车里铺着丝绸的坐垫,车棚左右是木雕小窗户,再加上纹饰多样的窗帘,看上去十分豪华。平日里,在北京到通州的路上,这种马车有上百辆,虽说是旅客用车,但如今除了外国军队以及马夫外几乎看不到旅客的影子了。马车也尽都被各国军队占用,并插上了各国国旗,还有护兵相伴。如果没有这些标志,很可能会被逮捕。我们一行人的行李也都堆在了车里,税所上校的骑兵以及负责马匹的勤务兵们为我们保驾护航。首先,我们要经过俄国修建的道路,道路比较低洼,还好最近降水少并不担心水流成河。但连日干旱,路上满是沙尘,马蹄踩过,尘土迎面扑来,特别是遇到各国军队同时赶路,更是沙尘漫天,难以睁眼。我努力往车外望去,路边杨柳繁茂,松树成荫。进入北清以来,还是第一次见到松树。松树林间还能隐约看到一些砖墙,走近一看,原来尽是坟墓。清朝人的坟墓经过装饰,远远胜过一些园林。这些坟墓紧邻人来人往的石路,有时可以看到路旁高约四米、宽四尺的石碑。石碑立在石头底座上,想来上面也许还会记录下这条石路建造时的轶事吧。
  ……

前言/序言

  本人自2014年申请天津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日本人笔下的天津”至2016年结项,一直关注并研究日本人笔下城市印象的相关史料,利用课余时间从事搜集、整理、编译及研究工作。在这期间萌生了编译日本人笔下城市系列相关书籍的想法,而恰巧此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张元卿老师也正有此意,于是酝酿编译《春明物语——日本人笔下的北京》。
  用文字记述的历史资料是城市记忆的主要载体之一,其中游记、纪实、日记、信件、见闻录等应当是最值得关注的资料了。近年来,随着这方面史料越来越多的出版,其价值也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近代以来外国人笔下的记述,如西方的传教士、商人、官员、学者等,还有那些常年居住在中国,甚至在中国长大的侨民,其出版的旅行记、传记、回忆录等,正成为研究社会史、文化史、城市史的重要史料来源。
  出自来华日本人之手的此类资料,引起史学界的重视相对较晚。然而就数量而言,日本人留下的游记、日记、信件等可能要比欧美人多出许多。仅1980年日本东洋文库出版的《明治以后日本人的中国旅行记解题》一书就收录了藏于东洋文库的中国游记四百余种,而这在明治以后日本出版的中国游记中只是九牛一毛。因此,笔者认为对日本人笔下的中国城市史料的编译工作具有很高的研究前景和学术价值。
  本书选取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跨越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抗日战争,日本则经历了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来华访问的十四位日本人的作品,其中有文人记者,也有学者、医生、小说家、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商人等。他们来北京,或短期调查、旅游,或长期工作、学习。不同的文化背景、旅行目的及兴趣,使得他们笔下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丰富多彩,为我们提供了新鲜的历史资料。不过对于他们笔下偶尔流露出的他者的偏见,我们自应用批评的眼光来审视。
《东京漫步:时代变迁中的都市剪影》 这座城市,如同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在时间的洪流中勾勒出无数动人的风景。本书并非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一系列以“漫步”为主题的都市观察与人文记录。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穿梭于东京的街头巷尾,从那些看似平凡的角落,挖掘出不平凡的故事。 翻开本书,你将跟随作者的脚步,在早晨的鱼市里感受海风的咸湿与生命的活力,听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仿佛能触摸到这座城市最鲜活的脉搏。午后,不妨在一家隐匿于小巷的咖啡馆里休憩,观察窗外匆匆而过的行人,他们的衣着、他们的步伐,无不诉说着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与时代印记。傍晚时分,登上摩天大楼的顶层,俯瞰这座灯火辉煌的都市,万家灯火如同洒落人间的星辰,每一盏光芒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一段段生命的轮回。 本书将镜头对准东京不同年代的街景与风貌。从昭和时代的老式商店街,残留着旧日时光的温馨与淳朴,到新世纪的摩天大楼与时尚街区,折射出科技进步与文化融合的现代气息。作者不会生硬地罗列年代划分,而是通过对具体场景的描写,让读者自然地感知时代的变迁。例如,在描绘某条街道时,可能会提及过去这里曾是一家老式的和菓子店,如今却被一家充满未来感的科技公司取代,这种“今昔对比”的叙述方式,无不勾勒出城市发展的脉络。 此外,本书还将目光投向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普通人。他们是上班族,在拥挤的电车里沉默地度过通勤时光;他们是退休老人,在公园的长椅上悠闲地晒着太阳,回忆往昔;他们是年轻的艺术家,在租来的狭小工作室里挥洒创意,追逐梦想。作者并非刻意去捕捉戏剧性的情节,而是捕捉那些微小而真实的瞬间,例如一位老奶奶在精心打理自家阳台上的盆栽,或是年轻人在便利店里挑选深夜零食的场景。正是这些平凡的日常,构成了东京这座城市的肌理,也反映了日本人独特的生存哲学与生活智慧。 本书并非纯粹的摄影集或地理志,而是融合了散文、随笔、以及少量的纪实摄影元素。每一篇章都力求在文字的画面感和情感的共鸣上达到平衡。作者的语言温润而富有诗意,即使是描写日常的琐事,也能从中品味出生活的哲理。书中穿插的摄影作品,并非为了展示建筑的宏伟或街景的壮观,而是力求捕捉场景中最具代表性、最能触动人心的细节,例如光影在老旧墙壁上的斑驳,或是行人脸上不经意流露出的情绪。 《东京漫步:时代变迁中的都市剪影》旨在为读者提供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它不是一本需要你坐下来刻意学习的书,而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你可以随时翻开,随处停驻,让作者的文字和图片引导你,在虚拟的空间中“漫步”东京,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呼吸、以及它在时代洪流中所经历的每一次脉动。它或许能让你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城市,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或是对“家”这个概念有更深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日本人笔下的中国城市丛书”这个系列名称,我能够预见到《春明物语:日本人笔下的北京》会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解读。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阵容可能相当可观,涵盖了不同时代、不同职业的日本人。这意味着,我们可能会看到来自不同视角的北京。比如,一位资深的汉学家,可能会对北京的古典文化、历史遗迹进行深度挖掘,剖析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而另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则可能更关注北京的当代艺术氛围、街头文化,用充满活力的笔触描绘出这座城市的现代脉搏。我期待的是,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北京人情世故的细腻观察,不同于我们本土文化中那些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外国作者的视角可能会更加敏锐地捕捉到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次跨文化的对话,通过日本人的眼睛,去重新认识北京,去发现那些我们可能已经习惯了,但却不曾真正理解的北京。

评分

阅读一本名为《春明物语:日本人笔下的北京》的书,我脑海中自然会联想到日本文学中那些惯常的细腻与抒情。我设想,书中或许会有对北京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特定街区的深情回望,作者仿佛置身其中,用一种近乎怀旧的笔调,描绘出当时的氛围、人事和景象。例如,可能有一位作家,对20世纪初某个时期在北京的生活有着深刻的记忆,他会用极其生动的语言,勾勒出当时街头的叫卖声、市井的喧嚣,甚至是用餐的细节,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另一种可能是,书中会包含一些对北京文化符号的解读,比如京剧、相扑(虽然这是日本的,但可能作者会对比),或是对某种传统手工艺的描绘,而这些描绘,必然会融入作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我期待的是,那些看似寻常的日常片段,在外国作者的笔下,会因为视角的不同而焕发出别样的光彩。也许,他们会注意到我们这些身处其中之人早已习以为常的细节,并赋予其新的意义。

评分

这部《春明物语:日本人笔下的北京》所处的“日本人笔下的中国城市丛书”系列,本身就勾勒出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由不同日本作家描绘的、关于中国各个重要城市的拼贴画。北京作为首都,自然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我猜想,在这本书中,我们可能会看到对北京历史变迁的深邃反思,从昔日帝都的辉煌到如今国际大都市的崛起,这种跨越时空的叙事,想必会充满戏剧性和感染力。也许有作家会专注于描写北京独特的建筑风格,那些灰墙黛瓦、飞檐斗拱,承载着多少古老的传说和故事。又或许,会有篇章细致地描绘北京的四季更迭,春天的玉兰,夏天的荷风,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雪景,这些自然的馈赠,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又会呈现出怎样的东方韵味?我尤其期待,书中是否有对北京人内心世界的探索,他们是如何在这种宏伟与日常、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环境中,塑造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这本书,我期望它能成为一扇窗,让我窥见那些不为人知的北京侧影,感受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独特气质。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文化和历史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从不同的视角去了解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度。最近,我入手了一本名为《春明物语:日本人笔下的北京》的图书,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深入阅读,但仅仅是书名和其所属的“日本人笔下的中国城市丛书”系列,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特别感兴趣的是,究竟是哪些日本作家,以怎样的笔触,记录下他们眼中北京的风貌?是那些曾在中国生活多年的文人墨客,还是那些短暂旅居的观察者?他们所描绘的北京,是历史的厚重,是市井的烟火,还是现代的繁华?我设想,书中或许会收录一些讲述老北京胡同生活、传统节庆习俗的篇章,亦或是对故宫、长城等著名古迹的独特解读。我也期待能看到书中对北京人性格、生活方式的细腻描绘,也许会有人文关怀的视角,亦或是带着一丝异域的疏离感。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仅在于了解北京本身,更在于通过日本人的视角,折射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痕迹,以及不同文明间如何相互观照、理解。

评分

我深信,任何一部关于城市的描绘,都离不开对时代背景的解读。《春明物语:日本人笔下的北京》所代表的“日本人笔下的中国城市丛书”,在这一点上,必然有着独特的价值。我设想,书中或许会收录一些对北京近代史有着深刻理解的日本学者或作家所撰写的文章。他们可能会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北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革,比如辛亥革命对北京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的北京,或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发展。这种审视,可能不像中国本土作家那样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反而会呈现出一种更为冷静、理性的分析。我也期待,书中是否会有对中日两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北京所扮演角色的探讨。这种探讨,即使只是点到为止,也可能引人深思,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关于北京的历史深度和时代变迁的宏观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