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書是著名學者陸建德先生談論清末民初一些傑齣人物如林紓、嚴復、梁啓超、袁世凱述等人的作品、思想、事跡,並論及民國初年國傢治理的學術著作。圍繞“海潮大聲起木鐸”這一主題,作者不僅重點分析瞭林紓的翻譯與著述,對他的思想也進行瞭溯源。
2. 作者以溫文爾雅的筆觸不動聲色地描寫齣這些晚清人物行走在曆史的迷霧之中,他們的摸索在一個世紀之後仍有可貴的價值,他們都對晚清、民國時代的政治、思想、文學領域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循著作者的思路,讀者可以看到更多不同的人物側麵。雖是本小書,卻凝聚瞭許多智慧,自有其溫和的魅力。
陸建德,浙江海寜人,生於杭州。長期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和文學研究所工作,曾任《外國文學評論》和《文學評論》主編。主要著作有《破碎思想體係的殘編——英美文學與思想史論稿》《思想背後的利益》《高懸的畫布——不帶理論的旅行》等,近期從事魯迅研究。
海潮大聲起木鐸
——再談林紓的譯述與漸進思想
文化交流中“二三流者”的非凡意義
——略說林譯小說中的通俗作品
再說《荊生》,兼及運動之術
不妨略剖賣文錢
——“企業傢”林紓與慈善事業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護國戰爭前後嚴復與梁啓超的“對話”
附錄:
陸建德談民國初年的國傢治理
去年7月,我曾打算把當時四國嚮粵漢和川漢鐵路貸款引起的風潮中,我所注意到的一些事情寫信告訴你,可是我一次又一次地忘瞭動筆,接著革命爆發,吸引瞭全部注意力。
雖然它目前已經成為陳舊的曆史,然而可以從中看齣這個國傢的人民所采取的一些方法,也許還有點意思。在這次貸款的風潮期間,一些自稱與警察當局有關的日本人,同中國學生中各省同學會的主席都有接觸,並竭力勸說中國學生盡一切所能采取嚮本省拍電報等辦法,挑起反對計劃中貸款的風潮。……在我看來,這件事很值得重視,因為它顯示齣日本人所采取的達到其目的的方法。
這些留學生在日本人的攛弄下發急電譴責貸款,堅持鐵路民辦,在後來標準版本的保路敘述中,他們反而是“政治覺醒”的楷模。日本被排擠在提供貸款的國傢之外,自然擔心自己在“天府之國”的利益受損。當時梁啓超還在日本,他獲知四國貸款的消息後,寫瞭《論政府違法藉債之罪》,基本上也是唱譴責“賣路”的調子。這篇旨在打擊、推翻清廷的文章勢必也在留日學生中起瞭錶率的作用,是否有人授意?但是一年前,梁啓超撰長文《外債平議》分析外債利弊,在“最宜利用外債之事項”中,“用以大築鐵路”為其中之一。他當時還指齣川漢公司強製性集資,看起來巧妙,實則是剝削農民之舉,附股實際上是隻有政府纔有權利徵收的“義捐”、“田賦附加稅”或財産稅,“私法人的集股”居然變成“公法人之徵稅”,自然“大悖於公正之原則”。介紹這些保路運動中的細節是想使我們同情地理解林紓和嚴復的難處。
1917年年初,鬍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和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先後在《新青年》發錶,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意在廢棄古文。林紓反應激烈,寫瞭《論古文之不當廢》。他用歐美存留拉丁文來維護古文:“知臘丁不可廢,則馬、班、韓、柳亦有其不宜廢者。吾識其理,乃不能道其所以然,此則嗜古者之痼也。”兩年後他又寫瞭《論古文白話之相消長》,重申古文不滅。已經開始用白話文寫小說的魯迅在《新青年》給予林紓迎頭一擊:“明明是現代人,吸著現在的空氣,卻偏要勒派腐朽的名教,僵死的語言,侮衊盡現在,這都是‘現在的屠殺者’。殺瞭‘現在’,也便殺瞭‘將來’。——將來是子孫的時代。”魯迅一度傾心於世界語,一直到30年代還主張漢字拉丁化。古文是否當廢,現在已經不必討論,然而關於新文化運動,我還想說幾句。
《再說“荊生”——兼及運動之術》是我在外文所工作時寫的,我想證明《荊生》中的“偉丈夫”指的不是徐樹錚,而是林紓自己,這樣林紓就不會有抱“軍閥”大腿的嫌疑瞭。我在寫文章的時候對新文化運動的幾位代錶人物略有不敬,現在有點懊悔。近年來,我越來越感到新文化運動是我們所繼承的優秀文化傳統的有機組成部分,由它催生的現代文學時間跨度不過區區幾十年,成就卻是不朽的,堪稱中國文學史上罕見的高峰之一。莫言近日錶示,他願意用自己的所有作品換一篇《阿Q正傳》,可見魯迅在他心目中的獨特地位。魯迅在作於清末的《文化偏至論》裏提齣“任個人而排眾數”,道齣瞭個人解放的先聲。個人解放的理念在《新青年》中進一步光大。陳獨秀的《一九一六年》發錶於1916年1月15日齣版的《青年雜誌》第一捲第五號(1916年9月1日齣版第二捲第一號改名為《新青年》),他呼籲國人“尊重個人獨立自主之人格,勿為他人之附屬品”。他寫道:“儒者三綱之說,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為臣綱,則民於君為附屬品,而無獨立自主之人格矣;父為子綱,則子於父為附屬品,而無獨立自主之人格矣;夫為妻綱,則妻於夫為附屬品,而無獨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為臣,為子,為妻,而不見有一獨立自主之人者,三綱之說為之也。緣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詞,——曰忠,曰孝,曰節,——皆非推已及人之主人道德,而為以已屬人之奴隸道德也。”本書中所談人物將如何看待這些文字?這是我給自己和讀者留下來的問題。
自 序
文/陸建德
這本書論及以林紓和嚴復為主的幾位清末民初人物,書名《海潮大聲起木鐸》是康有為詩句,藉來嚮林紓和嚴復溝通中外的翻譯事業錶示敬意。這兩位赤誠的愛國者在人生道路上做齣過今人不以為然的選擇:林紓不認可辛亥革命,自稱“清室遺民”;嚴復是籌安會六君子之一,有人稱他“帝製餘孽”。事後諸葛亮總是容易做的。米蘭·昆德拉說:“人是在迷霧中前進的。但當他迴過頭來評判往昔之人時,他在他們的道路上看不到一絲濃霧。他所處的現今也即他們遙遠的未來,站在這一點上,他們的道路在他看來一片光明,一覽無餘。迴頭看,人看到瞭道路,他看到前進中的人們,他看到他們的錯誤,但迷霧不再有瞭。然而,所有那些人,海德格爾,……戈特弗裏德·貝恩、聖-瓊·佩斯、季奧諾,他們都在迷霧中行走,我們不妨設問一下:誰最盲目?”昆德拉想說的是我們自己最盲目。評判晚清人物,尤其應該意識到他們身邊的濃霧。
以往我們經常根據曆史事件參與者公開打齣的旗號來評價相關事件的性質。晚清新政期間,四川紳商獲準集股建造通往湖北的鐵路,但是公司管理不善,陷入睏境。1911年5月,清廷得到英法德美四國銀行貸款,宣布瞭意在利民利國的“鐵路國有”政策,不料引起一套“愛國保路”話語的猛烈爆發。這年8月9日,《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裏循在一封私信裏錶達瞭他對清廷這次融資的樂觀:“最近這次鐵路大藉款,亦即一韆萬英鎊的湘鄂川鐵路大藉款,其條款比以往的所有貸款都較為對中國人有利,然而我看不齣任何理由擔心這筆款子會不用於它所以藉貸的目的。”莫裏循通常極有見識,這次卻誤判瞭。保路運動直接導緻清廷崩潰,各省宣布獨立。對很多覬覦中國的日本謀略傢而言,武昌的軍變提供瞭韆載難逢的機會。其實,他們在保路運動中也有鼓煽之功。1912年3月28日,中國基督教男青年會的英國職員瓦萊士從日本東京密告莫裏循:
陸建德先生的《海潮大聲起木鐸:陸建德談晚清人物》帶給我的是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它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曆史人物的刻闆印象。以往閱讀晚清曆史,總覺得那些人物要麼是臉譜化的英雄,要麼是罪惡的化身,缺乏血肉和真實感。然而,這本書卻打破瞭這種桎梏,陸建德先生以其獨到的視角和深厚的學養,將晚清的政治舞颱搬到瞭我們眼前,讓我們得以近距離觀察那些塑造瞭中國近代史走嚮的靈魂人物。他筆下的李鴻章,不再僅僅是那個背負罵名的“賣國賊”,而是被展現為一個在復雜局勢下,竭力維係國傢生存,並做齣艱難抉擇的政治傢;他描繪的康有為,也不僅僅是那個激進的變法者,而是一個充滿瞭理想主義色彩,同時也帶有時代局限性的復雜個體。陸建德先生的文章,行文流暢,邏輯嚴謹,卻又充滿瞭藝術感染力,他能夠用生動的語言,勾勒齣人物的內心世界,讓我們理解他們的痛苦,他們的彷徨,甚至他們的矛盾。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與這些人物一同經曆著曆史的變遷,感受著時代的脈搏。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人物從來都不是簡單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個體,他們的選擇,他們的命運,都與時代的洪流緊密相連。
評分《海潮大聲起木鐸:陸建德談晚清人物》這本書,以一種極其震撼人心的力量,帶領我重新審視瞭晚清那段被無數評論傢和曆史學傢反復解讀的時期。陸建德先生的敘述,並非流於錶麵,而是深入肌理,他如同一個精密的解剖師,將那些晚清時期舉足輕重的人物,置於顯微鏡下,細緻地分析他們的思想光譜,考量他們的政治智慧,甚至揣測他們的個人情感。我尤其喜歡他對於一些“爭議人物”的解讀,比如袁世凱,他沒有簡單地將其定性為權臣,而是深入剖析瞭其在北洋體係中的角色,以及他所麵臨的復雜局麵,讓我對這個人物有瞭更加 nuanced 的理解。書中對許多曆史事件的串聯和分析,也充滿瞭啓發性,陸建德先生能夠將看似零散的人物故事,編織成一幅宏大的時代畫捲,展現齣晚清政治格局的演變,以及各種力量之間的博弈。閱讀這本書,我仿佛上瞭一堂生動而深刻的曆史課,它不僅僅提供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培養瞭我獨立思考曆史問題的能力,讓我不再輕易被片麵的論斷所左右,而是學會從多角度、多層麵去理解那些復雜的曆史人物和事件。
評分陸建德先生的《海潮大聲起木鐸:陸建德談晚清人物》,如同一麯激昂的序章,拉開瞭晚清曆史畫捲的帷幕,讓我得以窺見那些風雲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對話體驗。他筆下的恭親王,不再是那個被動接受曆史進程的王爺,而是被描繪成一個在列強夾擊下,試圖為大清帝國尋得一綫生機,並為此做齣種種努力與妥協的政治傢。陸建德先生的分析,總是能夠觸及事物的本質,他並非簡單地復述曆史事件,而是深入探究事件背後的邏輯,以及人物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選擇。他對於一些重要曆史事件的梳理,如洋務運動的興衰,也都緊密圍繞著關鍵人物的決策和行動展開,使得整個敘述既有宏觀的曆史視野,又不失微觀的人物刻畫。閱讀這本書,我不僅增長瞭晚清曆史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激發起我對曆史人物的同情與理解,讓我明白,每一個曆史人物,都曾是時代的兒女,他們既塑造瞭曆史,也被曆史所塑造。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能夠以更人性化的視角,去重新認識那些曾經影響中國命運的人物。
評分讀完《海潮大聲起木鐸:陸建德談晚清人物》這本書,我內心湧動著一股難以言喻的激動,仿佛親身穿越瞭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陸建德先生的筆觸,不似史書的枯燥,而是充滿瞭生命力和人文關懷,他將那些曾經叱吒風雲、影響深遠的人物,從冰冷的史冊中喚醒,置於我們麵前,栩栩如生。閱讀的過程,我仿佛與林則徐並肩站立,感受他虎門銷煙的決心與勇氣;又仿佛與曾國藩同颱競技,理解他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深沉與謀略;甚至能窺見慈禧太後那復雜而矛盾的內心世界,體會她在那風雨飄搖的年代所承受的巨大壓力。本書最令人稱道之處,在於陸建德先生對人物的解讀,並非簡單地褒貶,而是深入挖掘其思想的根源、行為的動機,以及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抉擇。他善於從細微之處著手,捕捉人物的性格特徵,將曆史事件與個體命運巧妙地融為一體。讀罷此書,我對晚清的那段曆史有瞭更深刻、更立體的認識,也對那個時代的無數靈魂有瞭更深的敬意。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曆史深處的風雲變幻,以及那些偉大靈魂的足跡。
評分我必須承認,《海潮大聲起木鐸:陸建德談晚清人物》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對“曆史人物傳記”的看法。陸建德先生的寫作風格,是一種極為罕見的將學術深度與文學魅力完美融閤的典範。他筆下的晚清人物,不是靜止的雕塑,而是鮮活的生命,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雄心壯誌,他們的無奈與掙紮,都在他精妙的文字中得以淋灕盡緻的展現。我特彆欣賞他對晚清士大夫群體心態的描摹,那些在傳統與革新之間搖擺的知識分子,他們的思想睏境,他們對國傢前途的焦慮,都被陸建德先生精準地捕捉到。書中對梁啓超的論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他不僅僅展現瞭梁啓超作為政治傢和思想傢的光輝一麵,也揭示瞭他早期激進思想的演變,以及他晚年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扮演的特殊角色。整本書讀下來,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沉浸感,仿佛自己也成為瞭那個時代的一份子,見證瞭曆史的潮起潮落。這本書不僅是對晚清人物的解讀,更是對那個偉大而充滿挑戰的時代的深情迴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