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发展报告(2017)/气象智库丛书 [China Meteorological Development Report 2017]

中国气象发展报告(2017)/气象智库丛书 [China Meteorological Development Report 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新文,王志强,张洪广,李栋 编
图书标签:
  • 气象
  • 中国气象
  • 气象发展
  • 报告
  • 2017
  • 气象智库
  • 中国
  • 环境科学
  • 科技报告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6636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109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气象智库丛书
外文名称:China Meteorological Development Report 2017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7
字数:44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气象发展报告(2017)/气象智库丛书》从气象现代化、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预报预测、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气象科技创新、气象人才队伍建设、气象改革与法治、气象开放与交流、“十三五”气象发展等方面进行客观描述与评估,力求成为记录中国气象发展轨迹的重要载体,成为国内外了解中国气象发展的窗口。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前言与致谢
报告摘要

现代化篇
第一章 气象现代化进展
一、2016年气象现代化概述
二、2016年气象现代化进展
三、展望

服务篇
第二章 公共气象服务
一、2016年气象服务概述
二、2016年气象服务主要进展
三、评价与展望
第三章 气象防灾减灾
一、2016年气象防灾减灾概述
二、2016年气象防灾减灾进展
三、展望

保障篇
第四章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一、2016年应对气候变化概述
二、2016年应对气候变化主要进展
三、展望
第五章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
一、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概述
二、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进展
三、2016年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主要进展
四、展望

能力篇
第六章 现代气象业务
一、2016年现代气象业务发展概述
二、2016年现代气象业务进展
三、展望

创新篇
第七章 气象科技创新
一、2016年气象科技创新概述
二、2016年气象科技创新进展
三、展望
第八章 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一、2016年气象人才队伍建设概述
二、2016年气象人才队伍建设进展
三、展望
第九章 气象工作创新
一、2016年气象工作创新概述
二、2016年气象工作创新主要进展
三、展望

改革篇
第十章 气象改革和法治建设
一、2016年气象改革与法治建设概述
二、2016年气象改革主要进展
三、2016年气象法治建设进展
四、展望
第十一章 气象开放合作与交流
一、2016年气象开放合作与交流概述
二、2016年气象国际交流与合作进展
三、2016年气象国内合作进展
四、展望

愿景篇
第十二章 “十三五”气象发展
一、“十三五”气象发展环境基本特征
二、“十三五”气象发展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三、“十三五”气象发展主要目标与基本理念
四、“十三五”气象发展主要任务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2016年中国天气气候
一、2016年天气气候概述
二、2016年中国气候特征
三、2016年中国天气气候事件
四、2016年气候变化与影响
五、2016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前言/序言

  《中国气象发展报告》由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研究和编写,是立足于跟踪重大进展、透析发展前沿、解读公众热点、支撑科学决策的行业年度发展研究报告。
  作为面向决策、面向公众的中国气象智库系列研究产出之一,《中国气象发展报告》从宏观视角和行业发展维度,聚焦国家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遵循综合性、研究性、权威性、前瞻性和客观性的研究思路,跟踪中国气象发展进展、记录中国气象发展轨迹,旨在为国家综合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等宏观决策提供重要支撑,为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社会公众了解中国气象发展动态、探索中国气象发展规律、理解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职能和作用提供参考。
  《中国气象发展报告(2017)》反映的是2016年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状况,基本保持<中国气象发展报告(2016)》框架和结构,并略有调整。全书共有七篇、十二章。各章主要执笔人员如下:第一章王喆、唐伟;第二章肖芳、刘敦训、冯裕健;第三章辛源、吕丽莉、孔锋;第四章申丹娜、龚江丽;第五章林霖;第六章周勇、唐伟、王喆、龚江丽;第七章陈鹏飞、王淞秋;第八章刘冬、戚玉梅;第九章李栋、张柱、汪青;第十章李栋、张杰、刘敦训;第十一章朱玉洁、陈鹏飞、李博、周彦均;第十二章朱玉洁、李栋;附录吕丽莉。报告摘要由李栋、肖芳、刘敦训执笔。全书由于新文、王志强、张洪广、李栋、姜海如等同志统稿并审定。
  <中国气象发展报告(2017)》在编研过程中,得到了气象行业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机关及直属单位的大力支持。中国气象局刘雅鸣局长亲自作序,许多专家学者对编研工作给予了悉心指导,王守荣、丁一汇、倪允琪、李廉水、荆暄、汤志亚、谢永华、高永福、祝海锋、姜智、易晖、余勇、张祖强、顾建峰、王劲松、于玉斌、胡鹏、王月宾、王金星、王世恩、庞鸿魁、洪兰江、马明、杨引明、高云、彭勇刚、陈楠、周林、赵均壮、李丽军、周恒、张跃堂、张俊霞、端义宏、巢清尘、高学浩、周广胜、梅连学、彭莹辉、何立富、施舍等参与了研讨、咨询和审稿。王昕、孙锐、章建成、李朝生、张迪、郭彩丽、蔡金玲、陈艳艳、蒋品平、王亚伟、袁佳双、任颖、李晓露、桑瑞星、王媛、郭淑颖、曾琮、季崇萍、张帆、刘慧、王丽华、赵志强、郎洪亮、刘东君、张洪政、王建凯、张宇、裴翀、赵滨、李丽、沈文海、酆薇、陈欣、屈雅、魏超等分别提供了相关资料。气象出版社在编辑、校对、出版等方面给予了大力帮助。在此,我们对所有提供帮助的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感谢!对所有参加编研人员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表示诚挚的谢意!
  《中国气象发展报告(2017)》引用了气象行业机构、中国气象局职能司和直属单位提供的大量资料和数据,已在参考文献或正文中标注,由于涉及资料较多,未予全列,请谅!《中国气象发展报告(2017)》中涉及的一些述评仅限于编研人员的认识,不代表任何政府部门和单位的观点。作为研究成果,限于编研人员的水平和经验不足,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妥,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现代气候变化与区域适应策略研究》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科学认知、区域性影响评估以及未来适应性策略的构建。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框架,帮助决策者、科研人员和相关利益攸关方理解气候变化的多维度影响,并制定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应对方案。 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涵盖了从基础气候科学到具体区域适应实践的各个层面。 第一部分:全球气候系统的最新进展与挑战 本部分聚焦于当前气候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特别是对全球气候模型(GCMs)最新一代模拟结果的解读。我们详细分析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评估报告中提出的关键指标变化,如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趋势的加速、海洋热含量的持续积累以及冰冻圈的快速退缩。 核心内容包括: 1. 气候反馈机制的精细化研究: 探讨了云的反馈效应、碳循环中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变化对气候敏感性的潜在影响。重点分析了永久冻土融化释放的温室气体对温控目标的额外压力。 2. 极端天气事件的归因科学: 阐述了如何运用先进的统计和模拟技术,量化特定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强降水和长期干旱)与人为气候变化之间的关联强度。这为理解区域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3. 气候临界点的探讨: 审视了当前科学界对潜在“气候临界点”的认识,包括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的减弱风险及其可能引发的区域气候剧变。 第二部分: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与脆弱性分析 本部分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不同地理区域的特有气候风险。我们不采取“一刀切”的评估方法,而是针对性地分析了不同区域气候特征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冲击。 重点区域案例分析包括: 1. 中纬度大陆内部的干旱化趋势: 详细分析了土壤水分失衡、蒸散发量增加如何导致区域农业生产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并评估了水资源安全的长期压力。 2. 高海拔冰川退缩对下游水文系统的影响: 针对亚洲和南美洲的高山地区,研究了冰川融化初期水量增加与后期水量锐减的“水塔效应”转变过程,对河流径流的季节性分配和水能利用的影响。 3. 热带沿海区域的海平面上升与风暴潮叠加效应: 结合高分辨率地形数据,评估了低洼三角洲地区在不同海平面上升情景下,遭遇百年一遇风暴潮的风险概率变化,这对基础设施和城市防洪规划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第三部分: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生态安全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成了长期威胁。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生态系统在压力下的响应机制,并提出了维护生态安全性的对策。 研究重点在于: 1. 物种分布的迁移与生态系统重组: 分析了物种对温度和降水梯度变化(垂直和水平迁移)的响应速度,以及由此导致的群落结构不稳定性和外来物种入侵风险的增加。 2. 森林火灾风险的动态评估: 建立了基于气候驱动因子(如燃料湿度、季节长度)的森林火灾潜力指数模型,尤其关注北方针叶林和地中海灌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3. 海洋酸化与生物礁的生存困境: 探讨了海水pH值下降对钙化生物(如珊瑚、贝类)的生理影响,并评估了这对渔业资源和沿海保护屏障功能的潜在损害。 第四部分: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部门的影响与风险管理 气候风险已不再是纯粹的环境问题,而是深刻影响经济稳定和社会公平的核心议题。本部分致力于量化气候变化对关键经济部门的成本估算和风险管理。 关键章节涵盖: 1. 农业生产力的弹性分析: 评估了不同作物品种对极端高温、突发性洪涝的抗逆性,并探讨了精准农业技术在气候不确定性下的应用潜力。 2. 能源系统的适应性挑战: 分析了高温对电力输送效率的影响、极端天气对能源基础设施(如变电站、油气管线)的物理损害,以及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出力受气候波动影响的不确定性。 3. 气候风险的金融化与保险机制: 讨论了如何利用气候情景分析来改进灾害保险产品的定价模型,以及发展气候债券和绿色金融工具,以支持低碳转型和适应性投资。 第五部分:构建韧性与可持续的区域适应策略 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本部分提供了一套多层次、跨部门的区域适应性战略框架,强调“韧性”而非单纯的“防御”。 策略框架包括: 1.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倡导利用湿地恢复、城市绿化、生态护岸等自然过程来提供防洪、降温和水质净化服务,实现气候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2. 综合水资源管理(IWRM)的升级: 针对气候不确定性,提出多目标水库调度方案、非常规水源(如再生水、海水淡化)的战略储备以及跨区域水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 3. 气候敏感型城市规划: 建议修订土地使用分区、优化城市热岛效应缓解措施(如使用高反射材料、增加城市通风廊道),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的长期适应性。 第六部分:治理、政策协同与国际合作路径 适应气候变化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有效的政策协同。本部分探讨了不同行政层级在气候治理中的角色和相互关系。 内容聚焦于: 1. 地方政府在适应行动中的领导力: 分析了地方政府如何将国家气候目标分解为可执行的社区层级行动计划,特别是在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地区。 2. 气候变化与减排目标的协同: 论述了适应措施不应以牺牲减排力度为代价,探讨了“协同增效”的政策设计,例如推广低碳交通系统带来的空气质量改善和热浪风险降低的共同效益。 3. 国际技术转移与能力建设: 强调了发达国家在资金、气候数据和适应性技术(如早期预警系统)方面对脆弱国家的支持机制,以促进全球气候公平。 本书内容扎实,数据详尽,尤其擅长将复杂的全球气候模型结果,转化为可操作的区域风险评估和政策建议,是气候科学研究与公共决策之间的重要桥梁。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尝试从这本书中寻找关于“气象服务如何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细致案例和路径设计,毕竟这是当前国家发展的大背景。期待能看到一些地方试点项目的成功经验,例如,精准农业气象服务如何具体降低了种植户的成本,或者极端天气保险与气象部门如何高效对接的机制设计。然而,这类应用层面的深度挖掘似乎被放在了非常次要的位置,或者仅仅是以一笔带过的宏观表述形式出现。大部分篇幅似乎仍聚焦于宏观层面的基础建设投入、科研机构的组织架构调整,以及一些高精尖领域(如卫星遥感、大气成分监测)的进展概述。这种重心分配让我感到一丝遗憾,因为对于像我这样关注气象服务与社会经济效益紧密结合的读者来说,真正有价值的洞察往往藏在那些具体的、可复制的基层实践中,而非高屋建瓴的战略规划中。缺乏接地气的案例支撑,使得这份报告在论证其对国家发展的贡献时,显得略微空泛,缺乏那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说服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乍一看是相当严肃和专业的,毕竟挂着“发展报告”和“智库丛书”的头衔,我原本期望能从中一窥中国气象事业过去一年的全景式扫描,探究那些驱动行业变革的关键政策方向和技术前沿。拿到实物时,那种沉甸甸的厚度确实给人一种权威感,纸张的质感也符合一本官方报告应有的水准。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的章节,希望能看到具体的区域性风险评估数据和国家层面的应对措施部署。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更像是在翻阅一本详尽的年度工作总结,对于一个期待获得未来趋势预判的读者来说,深度分析和前瞻性洞察略显不足。它似乎更倾向于对既有成就的梳理和对既定目标的重申,而非对潜在挑战的深刻剖析或对颠覆性创新的探讨。例如,在讨论数值预报模型升级时,文字描述偏向于项目进度的汇报,而缺乏对模型内在机制改进的通俗化解读,这使得非专业背景的读者在理解其技术含金量时会感到有些吃力。总而言之,它更像是一份面向内部或特定决策层的参考资料,而非面向广大关注气象领域发展的公众的科普或战略解读读物。

评分

从一个关注气象科学前沿动态的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探讨国际合作与技术引进方面的内容相对比较谨慎和笼统。我希望了解中国在与世界气象组织(WMO)框架下,特别是在全球气候系统模式的协同研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在吸收国际上最新的人工智能(AI)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经验方面,具体有哪些突破性的进展。但翻阅下来,关于这些具有时代前沿意义的议题,多是采用一种比较官方化的措辞,例如“积极参与”、“稳步推进”等,缺乏对具体技术细节的揭示,也没有展现出中国在哪些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或者正在面临哪些国际合作的瓶颈。这种“报喜不报忧”的叙事倾向,虽然可以理解,却削弱了报告的客观性和参考价值。一个真正有洞察力的智库报告,应当敢于直面技术差距和合作挑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而非仅仅是成果的罗列。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聆听一场非常详尽、但节奏控制稍显平淡的部门年度汇报会。它为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点”,但很少提供“思考点”。对于那些已经对中国气象部门的组织架构、主要研究方向有所了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边际效用递减得很快。它似乎没有太多能让人眼前一亮、拍案叫绝的观点或数据支持。例如,在谈到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时,期待能看到关于青年科学家如何获得更多独立科研机会、如何平衡科研压力与生活质量的讨论,这关乎未来气象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但这些“人”的问题,在报告中往往被机构和项目所取代,显得缺乏温度。总体而言,它无疑是一份重要的官方记录,记录了过去一年的工作轨迹,但作为一份面向未来、启发思维的“发展报告”,它在深度、广度和叙事张力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更强的批判性思维和更具前瞻性的战略视野来支撑其“智库”之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透露着一种传统而略显保守的风格,字体和版式的选择都恪守着教科书式的严谨,缺乏近年来许多优秀行业报告所追求的视觉冲击力和信息可视化上的创新。我本以为,作为一份面向“智库”的丛书,应该能运用更多图表、信息图(infographics)来直观呈现复杂的气象数据和复杂的社会经济影响关联。比如,如果能用清晰的层级图展示不同等级灾害预警系统的联动效率,或者用时间序列图对比不同年份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与经济损失,阅读体验会大大提升。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信息还是以大段文字为主,数据点往往淹没在叙述性的段落中,需要读者自行提取和重构逻辑框架。这对于需要快速掌握核心论点、捕捉关键趋势的忙碌人士来说,无疑增加了阅读负担。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考古”式的探索,而不是顺畅的知识获取之旅。这种对信息呈现方式的忽视,使得原本可能极具价值的政策建议和数据支撑,其影响力大打折扣,让人不禁感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高效地“说服”读者,比单纯地“告知”读者更为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