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沉积物调查规范

湖泊沉积物调查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成新 著
图书标签:
  • 湖泊沉积物
  • 沉积物调查
  • 湖泊生态
  • 环境监测
  • 水质分析
  • 地质调查
  • 规范标准
  • 湖泊管理
  • 环境科学
  • 水环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1160
版次:31
商品编码:1228017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552
字数:8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湖泊沉积物调查规范》是一部关于湖泊沉积物勘察、测量、测定和分析规范的工具性参考书,由我国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编写而成。它参考和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和成熟方法,也介绍了近年来在沉积物调查领域已得到应用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湖泊沉积物调查规范》共分四篇22章,按沉积物采集与处理、沉积物物理测量、沉积物化学测定、沉积物生物分析等顺序进行了系统介绍。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沉积物采集与处理
第1章 沉积物调查程序 3
1.1 沉积物调查工作流程 3
1.2 沉积物调查目的 3
1.3 沉积物调查区资料收集 6
1.3.1 资料收集范围 6
1.3.2 资料收集方法 6
1.3.3 相关规范性文件整理 7
1.4 沉积物调查内容确定 7
1.4.1 调查内容的种类 7
1.4.2 调查内容的设置范围 7
1.4.3 调查程序的确认 8
参考文献 9
第2章 沉积物采样设计 10
2.1 沉积物采样点布设依据 10
2.1.1 影响沉积物采样点布设因素 10
2.1.2 沉积物的时空变异性 11
2.1.3 沉积物采样点设计原则 12
2.2 沉积物采样点布设 13
2.2.1 采样点数量确定 13
2.2.2 采样点布设方法 16
2.2.3 采样点统计学样本确定 18
2.3 沉积物采样时间频率设计 23
参考文献 24
第3章 沉积物采样器及采样 25
3.1 沉积物采样器种类 25
3.1.1 表层采样器 25
3.1.2 柱状采样器 33
3.1.3 钻探式采样器 45
3.2 沉积物采样 51
3.2.1 采样方法和装备选择 51
3.2.2 采样前基本信息准备 54
3.2.3 采样前其他相关要求 57
3.3 沉积物样品分样 58
3.3.1 沉积物分样前准备 58
3.3.2 沉积物分样 59
参考文献 62
第4章 沉积物捕集 63
4.1 沉积物捕集点位及频率选择 65
4.1.1 捕集点选择 65
4.1.2 捕集频率选择 65
4.2 沉积物捕集器 65
4.2.1 瞬时捕集器 66
4.2.2 连续捕集器 68
4.3 沉降颗粒捕集 71
4.3.1 颗粒物预调查 71
4.3.2 捕集层位设计 72
4.3.3 捕集时间确定 74
4.3.4 沉降颗粒物浓缩 74
4.3.5 沉降量测定与计算 75
4.3.6 其他事项 76
参考文献 76
第5章 沉积物样品的处理与保存 79
5.1 沉积物现场处理 79
5.1.1 现场测定 80
5.1.2 现场处理及要求 83
5.2 沉积物的湿处理 83
5.2.1 无氧处理 83
5.2.2 混合和匀化 84
5.2.3 冷冻与分离 85
5.3 沉积物的干处理 89
5.3.1 样品的干燥 90
5.3.2 样品的研磨 91
5.3.3 样品的筛分 93
5.3.4 样品的缩分 95
5.4 沉积物的样品保存 96
5.4.1 保存要求与容器 96
5.4.2 临时保存 97
5.4.3 归档保存 99
参考文献 100
第6章 沉积物间隙水采集 102
6.1 间隙水离心法采集 102
6.2 间隙水负压法采集 104
6.3 间隙水渗析式采集 105
6.3.1 常量Peeper 105
6.3.2 微型Peeper 107
6.4 间隙水薄膜扩散平衡技术采集 110
6.5 间隙水样品处理 112
参考文献 114
第7章 沉积物信息梯度扩散薄膜采集 116
7.1 DGT技术原理 116
7.2 沉积物重金属的DGT信息采集 119
7.3 沉积物磷的DGT信息采集 121
7.3.1 方法一:比色法 121
7.3.2 方法二:灰度法 124
7.4 沉积物砷的DGT信息采集 128
7.5 沉积物硫的DGT信息采集 130
7.6 复合固定膜的多目标信息采集 134
参考文献 137
第二篇 沉积物物理性质测定
第8章 沉积物年代测定 143
8.1 纹层定年法 144
8.2 14C测年法 146
8.3 210Pb和137Cs测年法 148
8.4 释光测年法 152
参考文献 156
第9章 沉积层调查与测量 160
9.1 湖相沉积层勘察 161
9.1.1 沉积物感官分析 162
9.1.2 沉积物种类鉴别 164
9.2 水下浅地层剖面测量 166
9.2.1 测量前准备 167
9.2.2 测量方法与测量 169
9.3 沉积物蓄积量结果处理 174
9.3.1 沉积物信息提取 174
9.3.2 沉积物分布图编绘 175
参考文献 176
第10章 沉积物物理性质测定 178
10.1 沉积物基本物理参数测定 178
10.1.1 pH 178
10.1.2 氧化还原电位 180
10.1.3 含水率 182
10.1.4 容重 186
10.2 沉积物颗粒物理性质测定 190
10.2.1 粒度 190
10.2.2 比重 195
10.2.3 比表面 196
10.3 沉积物基本土力学性质测定 202
10.3.1 界限含水率 203
10.3.2 无侧限抗压强度 207
10.3.3 抗剪强度 210
10.3.4 渗透系数 213
参考文献 218
第三篇 沉积物化学性质测定
第11章 沉积物矿质全量测定 223
11.1 沉积物熔融和酸解处理 224
11.1.1 碳酸钠熔融法 224
11.1.2 偏硼酸锂熔融法 225
11.1.3 氢氟酸-高氯酸溶解法 227
11.2 沉积物主要矿质元素测定 228
11.2.1 二氧化硅测定及系统分析待测液制备 228
11.2.2 铝的测定 230
11.2.3 钛的测定 232
11.2.4 铁的测定 233
11.2.5 锰的测定 235
11.2.6 钙、镁的测定 237
11.2.7 钾、钠的测定 241
参考文献 243
第12章 沉积物生源物质测定 244
12.1 沉积物碳的测定 244
12.1.1 总碳 244
12.1.2 无机碳 251
12.1.3 有机碳 259
12.1.4 活性有机碳 267
12.1.5 微生物量碳 269
12.2 沉积物氮的测定 275
12.2.1 总氮 276
12.2.2 游离态铵 283
12.2.3 固定态铵 286
12.2.4 硝态氮 290
12.2.5 亚硝态氮 294
12.2.6 形态氮 295
12.3 沉积物磷的测定 298
12.3.1 总磷 299
12.3.2 无机形态磷 304
12.3.3 总有机磷 312
12.4 沉积物硫的测定 318
12.4.1 总硫 318
12.4.2 总无机硫 321
12.4.3 总有机硫 324
12.4.4 腐殖质硫 326
12.5 沉积物生物硅的测定 327
参考文献 332
第13章 沉积物重金属测定 335
13.1 沉积物镉、铬、铅、锌、铜、镍、钴、铁和锰的测定 335
13.1.1 总量测定 335
13.1.2 形态测定 339
13.2 沉积物铁的价态测定 344
13.3 沉积物砷的测定 346
13.3.1 总砷 347
13.3.2 无机砷 352
13.4 沉积物汞的测定 355
13.4.1 总汞 355
13.4.2 甲基汞 357
13.4.3 形态汞 359
参考文献 363
第14章 沉积物天然有机物测定 365
14.1 沉积物色素测定 365
14.1.1 叶绿素及其衍生物 365
14.1.2 类胡萝卜素 370
14.2 沉积物烷烃类测定 373
14.3 沉积物腐殖酸测定 375
参考文献 377
第15章 沉积物有机物测定 379
15.1 沉积物有机物提取 379
15.1.1 索氏提取法 380
15.1.2 超声波萃取 382
15.1.3 微波辅助萃取 383
15.1.4 加速溶剂萃取 385
15.1.5 超临界流体萃取 387
15.2 沉积物有机提取液柱层析净化 390
15.2.1 凝胶色谱柱净化法 390
15.2.2 氧化铝柱净化法 391
15.2.3 弗罗里硅土柱净化法 393
15.2.4 硅胶柱净化法 394
15.3 沉积物有机提取物定性定量测定 395
15.3.1 气相色谱法 396
15.3.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398
15.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400
15.3.4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串联法 401
15.3.5 定性定量测定的一般性流程 402
15.3.6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404
15.3.7 典型有机污染物测定方法 405
参考文献 410
第16章 湖泊沉积物同位素测定 412
16.1 无机碳同位素测定 414
16.2 有机碳同位素测定 416
16.3 氧同位素测定 417
16.4 氮同位素测定 419
16.5 硫同位素测定 421
16.6 锶同位素测定 424
参考文献 427
第17章 沉积物气体测定 428
17.1 沉积物O2测定 429
17.2 沉积物H2S测定 430
17.3 沉积物N2O测定 432
17.4 沉积物H2测定 433
17.5 沉积物PH3测定 434
参考文献 438
第四篇 沉积物生物测定
第18章 沉积物微生物分析 441
18.1 细菌总数分析(最大或然数法) 442
18.2 微生物总体活性测定(荧光素二乙酸酯法) 445
18.3 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测定(Biolog法) 447
18.4 沉积物样品总DNA提取 449
18.5 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451
18.5.1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451
18.5.2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 454
18.5.3 克隆文库及DNA测序 458
参考文献 460
第19章 沉积物酶的测定 462
19.1 沉积物水解酶测定 463
19.1.1 碱性磷酸酶 463
19.1.2 淀粉水解酶 467
19.1.3 脂肪分解酶 469
19.1.4 蛋白水解酶 470
19.1.5 脲酶 472
19.2 沉积物氧化还原酶测定 474
19.2.1 过氧化氢酶 474
19.2.2 超氧化物歧化酶 476
19.2.3 脱氢酶 478
19.2.4 乳酸脱氢酶 480
19.2.5 亚硝酸还原酶 481
19.3 沉积物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测定 483
参考文献 485
第20章 沉积物底栖藻类调查 487
20.1 沉积物藻类样品采集与处理 488
20.2 沉积物藻细胞计数 490
20.3 沉积物叶绿素测定 492
20.4 沉积物藻蓝素测定 494
参考
好的,这是一份不涉及《湖泊沉积物调查规范》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一本涵盖不同科学或工程领域的书籍,力求内容详实、专业。 --- 《海洋构造板块动力学:深海沉积记录与地幔对流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海洋构造板块的运动机制、驱动力及其在地质历史中的演化过程。全书以地球深部动力学为核心,结合了最新的地震学观测、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数据以及古地磁记录,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细致的板块运动模型。 第一部分:板块构造理论的基石与新发展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框架,重点阐述了俯冲带的几何形态、洋中脊的扩张过程,以及转换断层的运动学特征。然而,本书的重点在于探讨现代地球动力学对经典理论的修正与深化。 1.1 俯冲带的结构精细化 深入分析了不同俯冲带的异质性。例如,对大洋岩石圈俯冲进入地幔的过程,引入了基于粘滞应力与塑性形变耦合的数值模拟结果。详细讨论了板块俯冲角度、弯曲折叠机制及其对上覆板块构造活动(如火山弧形成与地震带分布)的影响。重点关注了“碎片化俯冲”现象,即俯冲板片在特定深度发生断裂或回滚,以及这种非线性过程如何重塑板块边界。 1.2 洋中脊的非线性扩张 本书对洋中脊的扩张不再视为均一的线性过程。通过对新生大洋盆地(如加勒比海、冲绳海槽)的详细案例分析,揭示了“慢速扩张脊”和“快速扩张脊”在岩浆供应、岩石圈冷却速率上的显著差异。引入了基于热液循环模型对洋中脊热结构的影响评估,解释了为何一些洋脊区域会出现异常的岩石圈厚度变化。 1.3 岩石圈的物质输运与循环 探讨了岩石圈物质如何通过洋中脊的岩浆作用和俯冲带的物质回返,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碳、水及其他挥发性物质的循环。书中运用同位素地球化学工具(如Sr, Nd, Hf同位素)来追踪深部地幔与俯冲带带入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理解地幔柱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约束。 第二部分:地幔对流与板块运动的耦合机制 板块运动的根本驱动力在于地幔的对流。本部分聚焦于如何通过地球物理观测来刻画这一驱动力。 2.1 地幔柱的精细成像与动力学分析 利用最新的全波形反演(Full Waveform Inversion, FWI)技术生成的地震波速模型,对全球主要地幔柱的形态、边界和上升路径进行了高分辨率的重建。对比分析了热驱动型地幔柱与机械驱动型地幔柱在上升过程中的动力学行为。特别讨论了“超级地幔柱”事件(如德干岩浆省的形成)与全球性构造事件的关联性。 2.2 粘滞系数的各向异性与流变学 本书强调了地幔粘滞系数的显著空间变化。根据俯冲带和洋中脊附近地震波剪切波分裂(Shear Wave Splitting)数据的分析,推导了地幔岩石的流变学参数。讨论了受力方向(Fabric)对岩石圈和软流圈物质输运能力的影响,解释了为何板块运动速度在不同区域存在巨大差异,即便它们受到的驱动力相似。 2.3 机械耦合与热力学反馈 核心章节阐述了“下拉力”(Slab Pull)和“拖曳力”(Mantle Drag)的相对贡献。通过耦合板块运动学与地幔热动力学模型,量化了俯冲板片对上覆和下伏地幔对流的反馈效应。书中构建了一个多尺度模拟框架,展示了从局部小尺度对流单元到全球大尺度对流模式的传递过程,强调了两者之间的强耦合关系。 第三部分:古构造与沉积记录的重建 要理解板块的演化历史,必须依赖古地磁学和沉积学证据。本部分将地球物理模型与地质记录相结合。 3.1 古磁场数据的约束与校准 详细介绍了使用火山岩和深海沉积物岩芯中的剩余磁场数据来重建过去数亿年间的板块漂移路径。重点分析了极性时间标尺(GPTS)的最新校准工作,特别是针对中生代“磁静区”的精细化分辨率。书中提供了构建全球板块“最佳拟合”古地理模型的数学方法。 3.2 沉积物作为构造示踪剂 探讨了深海沉积物中碎屑物质的来源分析(Provenance Analysis)在揭示古代大陆漂移和板块消亡历史中的作用。分析了浊积岩序列中的岩屑组分变化,用以指示特定构造事件(如造山运动或大陆裂解)发生的时间点。对比了被动大陆边缘沉积与主动大陆边缘沉积记录在反映板块速率变化方面的差异。 3.3 碰撞造山带的后向运动学分析 聚焦于大陆碰撞事件的动力学反演。利用褶皱构造中应变分布的几何分析,结合热年代学(如Ar-Ar, U-Th/He)数据,重建了造山带的剥蚀速率和岩石圈增厚历史。特别对特提斯构造域的关闭过程进行了多学科交叉的论证,展示了板块汇聚与剥蚀之间的复杂时空关系。 结论与展望 本书总结了当前板块构造研究的前沿挑战,包括深俯冲板片进入D''层的影响、地幔过渡带的物质存储与释放,以及板块构造在地球宜居性维持中的作用。 本书面向地球科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及相关工程领域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及专业研究人员。书中包含大量原创性的数值模拟结果图、高分辨率的地球物理切片图以及实地勘探数据图表,是深入理解地球动态系统的权威参考资料。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大气,深蓝色的背景勾勒出湖泊的轮廓,几条细细的白色线条象征着水面的波纹,整体给人一种沉静而专业的视觉感受。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精美的插图,描绘了不同湖泊的生态环境,从广阔的北美五大湖到高寒地区的冰川湖,再到热带雨林中的微型湖泊,每一幅图都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微风拂过水面的声音,感受到阳光洒在湖面上的温暖。文字部分则详略得当,既有对湖泊形成的地质学背景的概述,也有对湖泊生态系统演变的详细阐述,从浮游生物的繁衍到水生植物的生长,再到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的栖息,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其中,关于湖泊沉积物形成过程的讲解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化学和物理过程变得易于理解,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实验室,亲眼见证着每一粒泥沙的堆积和演化。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案例研究,展示了不同湖泊在环境变化下的应对策略,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兼具学术深度和艺术美感的图书,适合所有对湖泊及其生态环境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平静水面之下的故事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湖泊深处奥秘的大门。它不仅仅是关于湖泊的介绍,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书中对不同年代湖泊沉积物的分析,就像是在阅读一本地球的日记,每一层沉积都记录着曾经发生的故事:古老的生物痕迹、环境的变迁、甚至气候的波动,都被忠实地封存在其中。作者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看似枯燥的科学信息,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湖泊中微观世界的描写,那些微小的藻类、细菌,它们如何在这片水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何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让我对生命的顽强和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也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从工业污染到农业径流,这些现代文明的印记,也同样被记录在湖泊的“年轮”之中,这让我不禁开始反思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这些宝贵的自然遗产。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进行一次静谧的冥想,让人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宁静与启迪。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我对一本“规范”类书籍的期待。它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研究过程变得引人入胜。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想象自己是一名正在进行野外考察的研究人员,肩负着探究湖泊秘密的使命。书中对不同湖泊类型和相应调查方法的阐述,充满了实践性的指导意义,无论是水样的采集、底泥的挖掘,还是后续的实验室分析,每一步都讲解得细致入微,并且附有大量的图表和实例,使得即使是初学者也能清晰地理解。然而,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重点仅仅放在“如何做”,而是更多地聚焦于“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能告诉我们什么”。它让我们看到,每一次的采样,每一次的分析,都是在试图解读湖泊这个“活档案”所记录的种种信息,从而了解湖泊的健康状况、环境变化趋势,乃至地质历史。通过这些调查,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湖泊带来的影响,并为未来的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不仅传授知识,更点燃了我们探索自然、保护家园的热情。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能够“看见”时间流逝的眼睛,而湖泊,就是这时间的见证者。书中关于沉积物分析的章节,让我对“过去”有了全新的认知。以往,历史对我来说是抽象的文字和零碎的图片,而这本书却告诉我,我们可以从脚下的泥土中,从湖底的淤泥中,找到活生生的历史证据。那些古老的植物遗骸、微小的化石、以及不同时期化学物质的含量变化,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关于远古时代的故事。我特别震撼于书中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通过对湖泊沉积物中孢子、花粉以及同位素的分析,科学家们能够重构几千甚至几万年前的气候图景,这让我对地球的演变有了更深刻的敬畏。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看似平静的湖泊,实际上是一个极其活跃且复杂的地质和生态系统,它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沉淀,都在书写着地球的故事。它不仅仅是关于调查的规范,更是关于理解我们星球的一门艺术,一种视角,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时,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技术手册,毕竟“沉积物调查规范”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然而,当我翻开之后,我被书中展现出的宏大叙事和细腻描绘深深吸引了。它并非仅仅罗列条条框框的调查方法,而是将这些方法巧妙地融入到对湖泊生态系统整体的理解之中。书中对各种采样工具的介绍,从简单的采泥器到复杂的水下探测器,都配有清晰的图示和详细的操作说明,让我仿佛置身于一次实地考察中,亲手感受着收集样本的每一个细节。更令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技术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湖泊的沉积物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如何反映出湖泊的形成历史、水化学特征、以及生物演变过程。例如,关于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的分析,就生动地展示了人类活动如何无声无息地改变着一个原本清澈的湖泊,而沉积物则成为了最直接、最无可辩驳的证据。这本书不仅是科学工作者的实用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地球生命史的科普读物,它教会我如何“阅读”湖泊,如何从沉默的泥沙中挖掘出隐藏的真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