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稳态可变形复合材料结构

双稳态可变形复合材料结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征,柴国钟,姜少飞 著
图书标签:
  • 复合材料
  • 可变形结构
  • 双稳态
  • 结构力学
  • 材料力学
  • 智能材料
  • 工程力学
  • 结构设计
  • 有限元分析
  • 形状记忆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1917
版次:31
商品编码:1228023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224
字数:2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双稳态可变形复合材料结构》取材于双稳态可变形复合材料结构的新研究进展和作者近年来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新成果。《双稳态可变形复合材料结构》共8 章,系统阐述双稳态可变形复合材料结构的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和数值模型。通过理论、实验与数值模拟,对双稳态结构变形机理、环境影响和黏弹性本构进行重点分析与详细讨论。主要包括绪论、双稳态结构理论分析、双稳态结构实验与模拟、温度对双稳态结构的影响、温湿环境对双稳态结构的影响、黏弹性理论分析、黏弹性实验与模拟、非规则铺设和初始缺陷影响特例等内容。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概述 1
1.2 双稳态结构研究现状 2
1.2.1 理论研究 3
1.2.2 有限元模拟研究 5
1.2.3 实验研究 7
1.3 本书内容安排 10
参考文献 11
第2章 双稳态结构理论分析 16
2.1 经典层合板基础理论 16
2.2 反对称层合圆柱壳的双稳态特性 19
2.2.1 理论推导 19
2.2.2 算例分析 22
2.3 温度影响下的双稳态结构理论模型 25
2.3.1 理论推导 25
2.3.2 算例分析 28
2.4 温湿环境下的双稳态结构理论模型 35
2.4.1 理论推导 35
2.4.2 算例分析 38
参考文献 42
第3章 双稳态结构实验与模拟 46
3.1 双稳态结构实验 46
3.1.1 试件准备 46
3.1.2 实验方案 47
3.1.3 实验仪器、平台 47
3.1.4 实验结果 50
3.2 有限元数值模拟 55
3.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56
3.2.2 可行性验证 57
3.2.3 收敛性分析 58
3.2.4 几何参数对双稳态特性的影响 60
3.3 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 70
参考文献 73
第4章 温度对双稳态结构的影响 75
4.1 温度对双稳态结构影响的研究现状 75
4.1.1 概述 75
4.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76
4.2 温度影响下的双稳态结构实验 80
4.2.1 实验准备 80
4.2.2 实验测量方法 83
4.2.3 整体温度场的影响 84
4.2.4 局部温度场的影响 89
4.3 温度影响下的双稳态结构有限元模拟 92
4.3.1 建模过程 92
4.3.2 温度场影响下的双稳态特性有限元模拟 93
4.3.3 温度梯度影响下的双稳态特性有限元模拟 99
4.4 热暴露对双稳态结构的影响 101
4.4.1 暴露温度的影响 102
4.4.2 暴露时间的影响 105
4.4.3 微观结构 107
参考文献 109
第5章 温湿环境对双稳态结构的影响 114
5.1 温湿环境对双稳态结构影响的研究现状 114
5.1.1 概述 114
5.1.2 温湿环境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5
5.2 温湿环境下的双稳态结构实验 120
5.2.1 实验准备 120
5.2.2 实验过程 122
5.2.3 实验分析 123
5.2.4 湿度对双稳态结构的影响 125
5.3 温湿环境下的双稳态结构有限元模拟 129
5.3.1 有限元模型 130
5.3.2 温度和湿度对双稳态结构的影响 131
5.3.3 模拟结果与理论结果、实验结果的对比 134
参考文献 139
第6章 黏弹性理论分析 143
6.1 复合材料黏弹性研究现状 143
6.1.1 概述 143
6.1.2 复合材料结构黏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44
6.2 碳纤维复合材料黏弹性材料属性 150
6.2.1 黏弹性理论基础 150
6.2.2 DMA实验 153
6.2.3 晶胞模型有限元分析 157
6.3 双稳态结构黏弹性理论 161
6.3.1 理论基础 161
6.3.2 双稳态结构黏弹性理论模型 166
6.3.3 双稳态结构黏弹性理论分析 168
参考文献 171
第7章 黏弹性实验与模拟 177
7.1 双稳态结构黏弹性实验 177
7.1.1 实验准备 177
7.1.2 松弛位置影响 178
7.1.3 加载时间影响 181
7.1.4 温度影响 182
7.1.5 SEM 实验 182
7.2 双稳态结构黏弹性有限元模拟 185
7.2.1 有限元模型 185
7.2.2 加载时间影响 185
7.2.3 温度影响 187
7.2.4 模拟结果与理论结果、实验结果对比 188
参考文献 191
第8章 非规则铺设和初始缺陷影响特例 194
8.1 非规则反对称层合圆柱壳的双稳态特性 194
8.1.1 四层圆柱壳理论分析 194
8.1.2 四层圆柱壳数值模拟 196
8.1.3 六层圆柱壳数值模拟 199
8.2 初始缺陷对双稳态结构的影响 201
8.2.1 多余树脂层缺陷影响 202
8.2.2 厚度缺陷影响 207
8.2.3 铺设角缺陷影响 209
参考文献 211
双稳态可变形复合材料结构 本书探讨了实现和应用双稳态特性的复合材料结构。 引言 在现代工程领域,材料和结构的性能不断受到挑战,以满足日益复杂和严苛的需求。传统的单一稳定状态结构在许多应用中已显现出局限性,而能够响应外部刺激并维持两种或多种稳定状态的“双稳态”结构则为解决这些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类结构在静态或动态载荷下,能够自主地从一种几何构型切换到另一种,并在两种构型下都能保持稳定。这种独特的行为模式为设计更智能、更高效、更具适应性的系统打开了大门。 本书将深入研究这一前沿领域,重点关注复合材料在实现双稳态特性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关键技术。复合材料因其轻质高强、可设计性强、性能可调等优点,在航空航航天、汽车、生物医学、机器人等众多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将复合材料的优越性与双稳态的智能响应相结合,有望催生出性能卓越、功能强大的新型结构和器件。 第一章:双稳态现象与基本原理 本章将从基础理论出发,阐释双稳态现象的本质。我们将回顾并深入探讨实现双稳态的几种主要机制,包括: 几何非线性诱导: 重点分析薄壳结构、曲面板等如何通过巧妙的几何设计,使其在变形过程中产生非线性效应,从而形成多个能量极小值点,对应两种稳定状态。我们将介绍能量势阱的概念,以及结构在不同稳定状态下的能量景观。 材料本构关系带来的双稳态: 探讨某些具有特殊本构关系的材料,例如形状记忆合金、应变诱导相变材料等,如何在特定温度或外部刺激下,表现出两种或多种稳定形态。我们将分析这些材料在微观层面的变形机制,以及宏观力学行为的体现。 预应力与预变形: 研究如何通过引入预应力或对结构进行预变形,人为地创造出多个能量稳定状态。例如,通过预张紧的薄膜或具有特定弯曲度的预制构件,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翻转,实现状态切换。 耦合效应: 分析不同因素(如几何、材料、预应力)之间的耦合作用如何协同实现双稳态。例如,几何非线性与材料本构的耦合,或者预应力与外载荷的相互作用。 我们将通过数学模型和力学分析,量化描述这些机制下的双稳态行为,为后续章节的复合材料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章:复合材料在双稳态结构中的优势与挑战 本章将聚焦复合材料,阐述其为何成为实现双稳态结构理想的候选材料,并探讨在此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复合材料的固有优势: 高比强度与比刚度: 复合材料能够以更低的重量实现更高的强度和刚度,这对于设计轻质、高效的双稳态结构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航空航天和便携式设备领域。 优异的可设计性: 通过选择不同的基体材料、增强纤维(如碳纤维、玻璃纤维、芳纶纤维等)、铺层顺序和角度,可以精确调控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泊松比、弯曲-扭转耦合等特性。这种高度的可设计性为实现预期的双稳态行为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 各向异性带来的新机遇: 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特性,特别是其非对称铺层设计,可以主动诱导弯曲-扭转耦合效应,这是实现由弯曲引发翻转从而形成双稳态的重要途径。 耐久性与环境适应性: 许多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耐高温性等,能够适应更广泛的工作环境,进一步拓展双稳态结构的应用范围。 复合材料实现双稳态的挑战: 建模的复杂性: 复合材料的非线性力学行为,特别是其铺层、界面效应等,使得构建精确的数学模型来预测和设计双稳态行为变得更加复杂。 制造与工艺控制: 实现精确的几何形状、铺层角度和材料性能一致性,对于获得稳定的双稳态行为至关重要。制造过程中的缺陷(如气孔、纤维错位)可能导致双稳态性能不稳定或失效。 失效模式的预测: 双稳态结构在状态切换过程中可能承受较大的应力集中,如何准确预测其失效模式并设计可靠的结构是关键。 性能的稳定性与可重复性: 确保双稳态结构的性能在多次循环切换后保持稳定,以及在不同制备批次之间具有可重复性,是实现工业化应用的重要前提。 第三章:基于复合材料的双稳态结构设计方法 本章将详细介绍如何利用复合材料设计和制造双稳态结构,包括: 几何设计策略: 壳体与板材设计: 重点介绍利用预弯曲、预扭曲、曲率变化等几何特征实现双稳态的壳体和板材结构。我们将分析不同几何参数对双稳态行为的影响,并提供设计指南。 梁与框架结构: 探讨如何通过非对称铺层、梁的连接方式以及引入非线性边界条件来实现双稳态的梁和框架结构。 拓扑优化与形态发生: 介绍如何利用计算工具和算法,通过拓扑优化设计出具有自然双稳态潜力的复杂结构。 材料选择与铺层设计: 纤维增强聚合物(FRP)复合材料: 详细介绍碳纤维/环氧树脂、玻璃纤维/聚酯树脂等常用FRP材料在双稳态结构中的应用,以及不同纤维类型、铺层角度对双稳态性能的影响。 非对称铺层与弯曲-扭转耦合: 深入分析非对称铺层如何引入弯曲-扭转耦合,从而诱导翻转实现双稳态。我们将提供计算弯曲-扭转刚度矩阵的公式和方法。 多材料复合: 探索将不同性质的复合材料(例如,具有不同泊松比的层)进行复合,以增强或调控双稳态特性。 激励与触发机制: 机械载荷触发: 分析通过施加特定的机械力、压力或冲击来触发双稳态切换。 热触发: 探讨利用形状记忆聚合物或与形状记忆合金耦合的复合材料,通过温度变化来触发状态切换。 电磁触发: 介绍利用导电复合材料与外部电磁场相互作用,实现非接触式触发。 第四章:双稳态复合材料结构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本章将聚焦于利用数值模拟工具来分析和优化双稳态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 有限元分析(FEA)在双稳态研究中的应用: 非线性分析技术: 介绍如何运用大变形、大应变、应力刚度等非线性分析技术来捕捉双稳态结构在状态切换过程中的力学行为。 显式与隐式求解器: 分析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求解器的策略,以及如何处理高能量的瞬态过程。 建模策略: 详细介绍复合材料的宏观模型、层合板建模技术、界面建模方法以及如何考虑材料非线性的细节。 多物理场耦合模拟: 热-力耦合: 模拟温度变化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双稳态行为。 电-力耦合: 分析电场或电磁场对导电复合材料双稳态性能的作用。 参数化设计与优化: 灵敏度分析: 通过数值模拟,评估关键设计参数(如铺层角度、曲率、厚度)对双稳态触发力、稳定状态能量差等性能的影响。 优化算法的应用: 结合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等智能优化算法,实现对双稳态复合材料结构性能的最优设计。 第五章:双稳态复合材料结构的实验表征与测试 本章将详细介绍双稳态复合材料结构的实验表征方法,以验证数值模拟结果并评估实际性能: 制造工艺与样品制备: 铺层与固化技术: 介绍手糊、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VARTM)、自动铺丝/铺带等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在制备双稳态结构中的应用。 模具设计与精度控制: 探讨模具设计对最终结构的几何精度和双稳态性能的影响。 表面处理与界面增强: 研究如何通过表面处理或界面增强来改善材料性能和结构稳定性。 力学性能测试: 静态与动态载荷测试: 设计实验方案,施加不同幅值、速率的载荷,观察并记录结构的状态切换过程,测量触发力、恢复力等关键参数。 材料性能测试: 对复合材料本身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如拉伸、弯曲、层间剪切),为数值模拟提供输入参数。 疲劳与耐久性测试: 评估结构在多次循环切换后的性能衰减情况。 状态监测与分析: 光学测量技术: 利用数字图像相关(DIC)、三维扫描等技术,实时监测结构变形和应力分布。 应变片与传感器: 在结构表面粘贴应变片或集成传感器,精确测量应变和形变。 热成像技术: 对于热触发的双稳态结构,利用红外热成像仪监测温度变化。 第六章:双稳态复合材料结构的应用前景 本章将展望双稳态复合材料结构的广泛应用潜力,涵盖以下领域: 航空航天: 可变形机翼与控制舵面: 实现飞行过程中自适应的翼型变化,提高气动效率和操控性。 可展开式结构: 如天线、太阳能帆板,可在发射时折叠,在轨时自动展开。 自修复与抗损伤结构: 在受损后能够自动恢复或改变构型,提高结构的可靠性。 汽车工业: 自适应悬挂系统: 根据路况自动调节减震性能。 碰撞吸能结构: 在碰撞时能够吸收更多能量,提高安全性。 可变几何形状的车身部件: 优化空气动力学性能或实现特定功能。 生物医学工程: 仿生可变形医疗器械: 如可伸缩的支架、可自适应的植入物。 可控药物释放系统: 利用形状变化控制药物释放速率。 辅助康复设备: 能够根据患者的康复进展调整支撑力或运动模式。 机器人技术: 自适应抓取器: 能够根据被抓取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自动调整抓取方式。 可变形机器人: 能够通过改变自身形态来适应复杂环境和执行多样化任务。 柔性执行器与传感器: 实现连续变形和响应。 其他领域: 智能建筑: 可调节的遮阳系统、自适应通风结构。 消费电子产品: 可折叠显示屏、可变形态的家具。 智能纺织品: 能够响应温度、湿度等环境变化而改变形状或性能的服装。 结论 双稳态可变形复合材料结构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其独特的性能优势使其在众多前沿科技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书系统地梳理了双稳态现象的原理、复合材料的特性、设计方法、数值模拟与实验表征,并展望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相信本书将为该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和学生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推动双稳态复合材料结构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此处将列出本书引用的相关学术文献、研究报告和行业标准等。)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双稳态可变形复合材料结构”这个书名,我的思绪立刻被引向了一个充满科学奇迹的领域。我一直对那些能够颠覆传统认知的材料感到着迷,而这个书名恰恰点燃了我对这种“能变且不变”的神奇结构的强烈兴趣。我非常想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原理让这些复合材料能够展现出“双稳态”的特性?它是否意味着在两种不同的、稳定的构型之间存在一个能量势垒,并且可以通过一定的外界能量输入来实现翻转,一旦翻转成功,结构就会稳定地停留在新的构型上,直到再次受到外界的干预?“可变形”这个词也勾起了我的好奇,这种变形的幅度有多大?是微观层面的形变,还是宏观结构的重塑?以及在变形过程中,材料的力学行为又是怎样的?“复合材料”的引入则让我想到了材料的精妙设计,我猜测书中会详细介绍如何通过将不同材料的优势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利用一种材料的刚性来支撑另一种材料的柔性,或者通过控制材料的界面特性来调控整体的变形行为。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些双稳态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思路、性能评估方法,甚至是一些前沿的研究进展和潜在的应用场景,比如在航天器展开结构、仿生机械臂,或者可穿戴电子设备等领域。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直接击中了我的好奇心:“双稳态可变形复合材料结构”。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一个科学的咒语,预示着一种能够突破常规材料限制的革命性技术。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而自我调整,并且在调整后能够保持新形态的神奇材料。我非常想知道“双稳态”究竟是指什么?它是否意味着材料内部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稳定能量状态,并且可以通过某种外部触发来实现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平滑过渡,而一旦达到新的状态,它就能像被固定住一样保持不变?“可变形”这个词则让我联想到巨大的形变能力,或者说是形变后的形状维持能力。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控制这种变形和保持稳定性的内在机制?是依靠材料本身的微观结构,还是通过宏观的几何设计?“复合材料”的加入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我猜测这可能意味着作者会介绍如何通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性质的材料巧妙地结合,来达到单一材料无法企及的性能。例如,将高强度、高刚度的材料与具有特殊变形能力的材料融合,或者通过控制不同层级的微观结构来调控整体的宏观表现。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关于这类复合材料的设计原则、制造工艺,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比如用于构建能够折叠、展开,甚至进行复杂运动的结构,应用于机器人、医疗器械、或者智能服装等领域。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双稳态可变形复合材料结构”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涌现出了各种关于未来科技的画面。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科学的魔力,它暗示着一种能够根据需求改变形态,并且一旦改变就能够保持稳定状态的材料。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解释“双稳态”这一核心概念的。它是否意味着材料体系中存在两个或多个稳定的平衡构象,并且可以通过某种特定的触发方式,例如温度变化、光照、电场或磁场,来实现从一个稳定构象到另一个稳定构象的切换,并且一旦切换完成,这种新的构象就会被“锁定”,直到受到下一次指令?“可变形”则让我好奇,这种变形的能力有多么强大?是能够实现大幅度的形变,还是精密的局部调整?以及在变形的过程中,材料的力学响应和能量耗散是怎样的?“复合材料”的加入更是增添了本书的深度,我猜想书中会介绍如何通过巧妙地组合不同材料,例如将具有高强度但易碎的材料与具有低强度但高韧性的材料结合,或者利用不同材料之间的界面效应,来赋予结构优异的双稳态和可变形性能。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关于这些结构的理论建模、仿真分析,以及实验验证的详细方法,并能看到它们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例如在可折叠机器人、自适应航空部件,甚至是在医疗植入物等领域的创新。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时,书名“双稳态可变形复合材料结构”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这个标题暗示着一个非常前沿和令人兴奋的科学领域。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一些看似普通但内在蕴含着惊人潜力的材料,它们能够根据外界的指令进行形态的改变,并且一旦改变,就能“锁定”在新的状态,就像一个被激活后就会持续运作的机械装置。我特别好奇“双稳态”这个词的具体含义,它是否意味着存在两种稳定的平衡态?如果是这样,那么控制结构从一种状态切换到另一种状态需要怎样的触发机制?是否是温度、电场、磁场,甚至是力学载荷?而“可变形”又会涉及多大的形变幅度,以及形变过程中材料的力学响应,例如应力-应变关系,是否会有非线性的表现?“复合材料”的加入则让我对材料的构成和性能产生了更多联想。这是否意味着书中会介绍如何通过巧妙地组合不同性质的材料,例如硬质基体与柔性填料,或者不同取向的增强纤维,来协同实现所需的变形和稳定性?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具体的理论模型,解释这些双稳态行为背后的物理原理,例如能量势阱、屈曲现象,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原理来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同时,我也期待能看到相关的实验验证和案例分析,了解这些理论是如何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例如在可折叠屏幕、自适应天线、或者仿生机器人的设计中。

评分

当我看到“双稳态可变形复合材料结构”这本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可能触及了材料科学的某个尖端领域,而且是那种能够激发无限想象力的领域。我脑海中立刻跳出了关于“自适应”和“智能”材料的画面。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会深入探讨如何设计出一种材料,它能够感知外界的刺激,然后主动地改变自身的形状,并且一旦达到新的形状,就能稳定地保持住,不会轻易回到原来的状态。这种“双稳态”的特性听起来就像是赋予了材料一种“记忆”能力,或者说是一种“锁定”机制。我很想知道,这种形变是局部的还是整体的?是可逆的还是不可逆的?“复合材料”这个词又暗示了这本书的复杂性和多学科性,我猜测作者很可能会介绍如何通过巧妙地组合不同种类的材料,比如将高强度、高刚度的材料与低强度、高弹性的材料结合,来创造出这种独特的性能。也许书中会涉及各种各样的复合材料体系,例如碳纤维增强聚合物、陶瓷基复合材料,甚至是一些新型的纳米复合材料,并且详细阐述它们各自在实现双稳态和可变形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解释“变形”的机制,是基于材料本身的相变,还是通过精密的机械结构设计?此外,我也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设计、分析和制造这些复杂结构的方法,甚至是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比如在航空航天、机器人技术、或者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

评分

当我看到“双稳态可变形复合材料结构”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联想到了一系列令人兴奋的科学构想。它听起来就像是一种能够“自我调整”并且“固化”形态的材料,这让我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充满了期待。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解释“双稳态”的。它是否意味着材料体系存在两种或多种能量最低点,并且可以通过一种可控的机制,比如施加一个短暂的外部扰动,来诱导结构从一个最低点跳跃到另一个最低点,一旦到达新的最低点,结构就会在这个位置稳定下来,不会轻易返回?“可变形”这个词则让我好奇,这种变形是局部的还是整体的?是可逆的还是不可逆的?以及在变形过程中,材料的力学行为是怎样的?“复合材料”的加入更增添了本书的层次感,我猜测作者会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巧妙地将不同材料的特性进行融合,例如结合高强度材料的支撑能力和柔性材料的形变能力,来创造出具有独特双稳态和可变形性能的复合材料。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如何预测和控制这些结构行为的理论模型,以及一些实际的制造技术和应用案例,比如在可折叠显示器、自适应天线,或者智能驱动器等领域,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

评分

“双稳态可变形复合材料结构”——这个书名本身就足以激发我对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前沿知识的渴望。它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在那里,材料不再是僵硬不变的,而是能够根据外部的指令发生令人惊叹的形态变化,并且一旦变形,就能够稳定地保持住新的形态。我非常想深入了解“双稳态”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它是否意味着该结构具有至少两个稳定的平衡位置,并且可以通过一种特定的触发机制,比如施加特定的力、温度变化或者电磁场,来驱动结构从一个稳定态跃迁到另一个稳定态,而一旦跃迁完成,结构就会牢牢地锁定在新的稳定位置,抵抗外部的干扰?“可变形”这个词更是引人遐想,它所指的变形幅度有多大?是否涉及到材料的固有性质,还是依赖于巧妙的结构设计?“复合材料”的引入则暗示了本书的复杂性和多学科融合的特点,我猜测书中会详细探讨如何通过组合不同特性的材料,例如将高强度、高模量的材料与低强度、高弹性的材料进行协同设计,从而实现预期的双稳态和变形性能。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关于这些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准则、制造工艺,以及在各种潜在应用中的案例分析,例如在航空航天工程中用于实现可折叠或可展开的结构,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用于制造自适应的医疗器械,或者在机器人技术中用于构建具有灵活运动能力的部件。

评分

“双稳态可变形复合材料结构”——这个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迷人的科学气息,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能够根据外界指令改变形状,并且一旦改变就能稳定保持的先进材料。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变废为宝”,或者说“以柔克刚”的材料科学突破充满兴趣。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具体阐释“双稳态”这一概念的。它是否意味着材料体系存在两个或多个能量稳定态,而通过某种特定的外部触发,比如温度、电场、磁场或机械力,能够实现从一个稳定态到另一个稳定态的转换,并且一旦转换完成,结构就会牢固地保持在新形态,直到再次受到外界干预?“可变形”这个词也极具吸引力,它暗示着材料能够实现显著的形态改变,这种改变的幅度和机制是什么?是材料本身的内在属性,还是通过精巧的机械设计?“复合材料”的引入则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高的期待,我猜测书中会详细介绍如何通过巧妙地组合不同材料,例如将刚性材料与柔性材料、导电材料与绝缘材料等进行协同设计,以实现优异的双稳态和可变形性能。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关于这类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原理、制造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比如在自适应结构、仿生器件,或者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领域,这本书无疑将是一次关于材料潜能的深度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极具吸引力,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能够神奇变形,并且一旦变形就保持不变的精妙结构。我一直对材料科学和机械工程的交叉领域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通过外部刺激实现形变,又能在移除刺激后维持新形态的材料。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深入探讨了这类“双稳态”结构的原理,比如它们是如何通过预先设计的几何形状或材料特性来存储和释放能量的。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解释“可变形”这一概念的,它是否涉及了材料本身的弹性、塑性,还是说更多的是通过巧妙的机械设计来实现的?“复合材料”的加入更是增添了层次感,我猜测这可能意味着书中会介绍不同材料的组合如何协同工作,以达到理想的双稳态性能。也许书中会详细介绍各种复合材料的构成,例如纤维增强聚合物、金属基复合材料,甚至是纳米材料的应用,以及它们在赋予结构变形能力和稳定性方面的独特作用。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关于如何设计和制造这些复杂结构的详细案例,了解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潜力,比如在航空航航天、生物医学工程、甚至是在可穿戴设备中的创新应用。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评分

这个书名,‘双稳态可变形复合材料结构’,就像一个充满神秘感的邀请函,把我引入了一个关于材料科学最前沿的探索之旅。我立刻被‘双稳态’这个词所吸引,它似乎暗示着一种材料能够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稳定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而且一旦切换完成,就能牢牢地锁定在新的状态,不轻易改变。这不禁让我联想到那些能够‘记忆’形状的材料,或者说是那些能够根据外界信号进行‘自我重塑’的智能结构。我非常好奇,这种‘双稳态’是如何实现的?是通过材料本身的微观结构变化,还是通过宏观的几何设计?‘可变形’这个词又意味着什么?它是否指代的是一种大幅度的形态改变,或者是一种精密的、可控的形变?以及在变形的过程中,材料的力学响应是怎样的?‘复合材料’的加入,则让我更加确信这本书的深度和复杂性,我猜想书中会详细介绍如何通过巧妙地组合不同性质的材料,例如将具有高强度但低弹性的材料与具有低强度但高弹性的材料进行融合,或者利用不同材料之间的界面效应,来创造出具有独特功能的复合材料结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关于这些双稳态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理论、制造工艺,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范例,比如在可折叠电子设备、自适应航空器部件,甚至是在医疗植入物等领域,这本书无疑将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视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