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九段沙浮遊藻類圖冊 [The Phytoplankton of Shanghai Jiuduansha Wetland]

上海市九段沙浮遊藻類圖冊 [The Phytoplankton of Shanghai Jiuduansha Wetland]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上海市九段沙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署 編
圖書標籤:
  • 浮遊藻類
  • 上海
  • 九段沙
  • 濕地
  • 圖譜
  • 海洋生物
  • 生態學
  • 生物多樣性
  • 淡水藻類
  • 環境監測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47620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1276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The Phytoplankton of Shanghai Jiuduansha Wetland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90
字數:1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內頁插圖

目錄

目錄content
1 藍藻門 Cyanophyta
藍藻綱 Cyanophyceae/2
色球藻目 Chroococcales/2
微囊藻科 Microcystaceae/2
微囊藻屬 Microcystis/2
顫藻目 Oscillatoriales/4
顫藻科 Oscillatoriaceae/4
顫藻屬 Oscillatoria/4
節鏇藻屬 Arthrospira/5
念珠藻目 Nostocales/6
念珠藻科 Nostocaceae/6
魚腥藻屬 Anabaena/6
2 裸藻門 Euglenophyta
裸藻綱 Euglenophyceae/8
裸藻目 Euglenales/8
裸藻科 Euglenaceae/8
裸藻屬 Euglena/8
扁裸藻屬 Phacus/9
3 金藻門 Chrysophyta
金藻綱 Chrysophyceae/12
金胞藻目 Chrysophyceae/12
矽鞭藻科 Dictyochaceae/12
矽鞭藻屬 DictVocha/12
4 甲藻門 Pyrrophyta
甲藻綱 Dinophyceae/』4
多甲藻目 Peridiniales/14
角甲藻科 Ceratiaceae/14
角甲藻屬 Ceratium/14
5 綠藻門 Chlorophyta
綠藻綱 Chlorophyceae/18
團藻目 Volvocales/18
團藻科 Volvocaceae/18
實球藻屬 Pandorina/18
綠球藻目 Chlorococcales/19
水網藻科 Hydrodictyaceae/19
盤星藻屬 Pediastrum/19
柵藻科 Scenedesmaceae/22
柵藻屬 Scenedesmus/22
雙星藻綱 Zygnematophyceae/ 24
雙星藻目 Zygnematales/24
雙星藻科 Zygnemataceae/24
轉闆藻屬 Mougeotia/24
水綿屬 Spirogyra/24
鼓藻目 Desmidiales/25
鼓藻科 Desmidiaceae/25
新月藻屬 Clostrium/25
6 矽藻門 Bacillariophyta
中心綱 Centricae/28
盤狀矽藻目 Discoidales/28
直鏈藻科 Melosiraceae/28
直鏈藻屬 Melosira/28
明盤藻屬 Hyalodiscus,32
圓篩藻科 Coscinodiscaceae/33
網篩藻屬 Coscinodiscus/33
小環藻屬 Cyclotella/39
輻環藻屬 Actinocyclus/ 41
羅氏藻屬 Roperia/42
輻襇藻屬 Actinoptychus/ 43
海鏈藻科 Thalassiosiraceae/44
海鏈藻屬 Thalassiosira/44
旭氏藻屬 Schroderella/45
骨條藻科 Skeletonemaceae/46
骨縧藻靄 Skeletonema/46
棘冠藻科 Corethronaceae/49
棘冠藻屬 Corethron/49
管狀矽藻同 Rhizosoleniales/50
根管藻科 Rhizosoleniaceae/50
根管藻屬 Rhizosolenia/50
盒形矽藻同 Biddulphiales/51
角毛藻科 Chaetoceroceae/51
角毛藻屬 Chaetoceros/51
盒形藻科 Biddulphiaceae/53
盒形藻屬 Biddulphia/ 53
三角藻屬 Triceratium/55
雙尾藻屬 Ditylum/56
羽紋綱 Pennatae/58
雙殼縫目 Biraphidinales/58
舟形藻科 Naviculaceae/58
布紋藻屬 Gyrosigma/58
舟形藻屬 Navicula/60
斜紋藻屬 Pleurosigma/62
雙壁藻屬 Diploneis,63
美壁藻屬 Caloneis/64
橋彎藻科 Cymbellaceae/65
雙眉藻屬 Amphora/65
橋彎藻屬 Cymbella/66
異極藻屬 Gomphonema/ 68
無殼縫目 Araphidiales/69
脆杆藻科 Fragilariaceae/69
星杆藻屬 Asterionella/69
針杆藻屬 Synedra/70
縫舟藻屬 Rhaphoneis/72
等片藻屬 Diatoma/74
譯殼縫目 Monoraphidinales/75
麯殼藻科 Achnanthaceae/75
麯殼藻屬 Achnanthes/75
卵形藻科 Cocconeidiceae/76
卵形藻屬 Cocconeis/76
管殼縫目 Aulonoraphidinales/77
菱形藻科 Nitzschiaceae/77
杆狀藻屬 Bacillaria/77
菱形藻科 Nitzschiaceae/78
擬菱形藻屬 Pseudo-nitzschia/78
菱形藻屬 Nitzschia/79
盤杆藻屬 Trvblionella/ 82
雙菱藻科 Surirellaceae/84
波緣藻屬 Cymatopleura/84
褶盤藻屬 Tryblioprychus/85
雙菱藻屬 Surirella/86
參考文獻/ 88
長江口濕地生態係統研究:河流、海岸與城市交匯地帶的生物多樣性與演變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長江口及周邊區域獨特的濕地生態係統。這一區域地處中國最具活力的經濟中心——上海的門戶,同時也是長江攜帶的巨量泥沙與杭州灣潮汐作用交匯的前沿地帶。本書將焦點置於該復雜環境下的水文動力學、沉積物輸運、土壤形成過程,以及由此塑造的生物群落結構與功能。 我們不再著眼於微觀的浮遊藻類分類學,而是將視野拓展至整個濕地生態係統的宏觀尺度與動態過程。全書係統梳理瞭長江徑流變化、海平麵上升、人類活動(如河道疏浚、工程建設)對該區域物理結構産生的影響,並結閤長期監測數據,分析瞭這些環境壓力如何驅動濕地植被(如鹽沼植物群落)、底棲動物群落乃至鳥類棲息地的空間和時間尺度的變化。 第一章:長江口——地理、水文與地貌的耦閤作用 本章詳細介紹瞭長江口區域的地理區位特徵,特彆是其作為典型的喇叭口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機製。重點分析瞭長江帶來的徑流量、懸移質負荷與杭州灣潮汐流速之間的復雜相互作用。 1. 水文動力機製:通過對多年潮位數據、潮流場模擬的分析,闡明瞭枯水期與豐水期水流方嚮和強度的季節性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如何影響泥沙的再懸浮與沉積模式。討論瞭不同水體(江水、海水、鹹潮)相互作用下形成的鹽度梯度區,這是決定濕地生態係統類型分布的關鍵物理因素。 2. 泥沙沉積與地貌演化:基於高分辨率地形數據和地層學研究,重建瞭近五十年長江口沙洲群(如崇明島、長興島及小型沙嘴)的增生、側嚮遷移和並閤過程。探討瞭泥沙物質的來源(如長江中下遊侵蝕區、近岸海域)及其在濕地內部的重新分配規律,為理解濕地基質的動態平衡提供瞭地質學基礎。 3. 河口動力與海岸帶響應:分析瞭大規模工程(如航道維護、圍墾活動)對自然岸綫穩定性的影響。研究瞭軟質沉積物在波浪和潮流的共同作用下,如何形成具有特定抗衝強度的灘地結構,並探討瞭這些結構對未來海岸帶保護策略的啓示。 第二章:濕地土壤與基質的地球化學過程 濕地生態係統的物質基礎是其獨特的沉積物基質。本章側重於解析長江口濕地沉積物的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對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調控作用。 1. 沉積物理化性質:對不同生境(潮間帶泥灘、鹽沼草甸、河流汊道)的沉積物進行瞭粒度分析、有機質含量測定和比錶麵積計算。闡明瞭有機質的來源(陸源輸入與自生貢獻的比例),以及粒徑分布對汙染物吸附和養分有效性的影響。 2. 營養鹽的循環與調控:深入研究瞭氮(N)、磷(P)、矽(Si)在沉積物-水體界麵上的遷移轉化過程。重點分析瞭厭氧條件下反硝化、硫酸鹽還原等關鍵微生物過程對氮素耗散的貢獻,以及磷在氧化還原梯度下的釋放與固定機製。強調瞭鐵錳氧化物在穩定沉積物中營養鹽庫中的作用。 3. 微量元素與潛在汙染物:評估瞭區域工業和城市發展帶來的重金屬(如汞、鉛、鎘)在濕地沉積物中的富集特徵及其環境風險。通過活性指標(如生物有效性分數)來反映汙染物在食物網中潛在的傳遞風險,而非僅僅關注其總量分布。 第三章:濕地植被群落的結構與功能適應性 本章聚焦於構建濕地生態係統上層結構的植物群落,研究它們如何適應高鹽度、周期性淹水和不穩定的基質環境。 1. 鹽沼植被的演替與空間格局:采用遙感影像分析與地麵樣方調查相結閤的方法,精確描繪瞭以互花米草、堿蓬、蘆葦等優勢種為主的鹽沼植被帶的垂直分帶規律。研究瞭不同植被蓋度對地錶粗糙度、風速和泥沙捕獲效率的影響,從而量化瞭植被在穩定海岸綫中的生態工程價值。 2. 植物的生理生態響應:通過盆栽實驗和野外觀測,解析瞭優勢物種在鹽脅迫、淹水脅迫下的生理適應機製,包括離子穩態調節、滲透調節物質的積纍以及光閤效率的變化。對比瞭不同生長階段植株的生物量分配策略及其對碳匯潛力的影響。 3. 植被對水文過程的反饋:探討瞭茂密的植被群落如何通過改變水流動力學(降低水流速度)、增加有機質輸入,反過來影響其下覆沉積物的沉積速率和土壤的含氧量,形成一種動態的植被-地貌協同演化機製。 第四章:底棲動物群落與濕地食物網的連接 本章轉嚮濕地生態係統中的動物組成,特彆是生活在沉積物中的無脊椎動物(底棲動物),它們是連接初級生産者與上層捕食者的重要環節。 1. 底棲群落的結構與多樣性:對長江口主要灘塗區域進行瞭係統的生物多樣性采樣,分析瞭底棲動物群落(如多毛類、雙殼類、甲殼類)的物種組成、密度和生物量在不同鹽度區和沉積物類型上的分布差異。識彆瞭指示特定環境條件的“指示物種”。 2. 生物擾動作用:研究瞭底棲生物(如鑽孔的蟹類和蠕動的蠕蟲)對沉積物孔隙結構、氧化還原界麵深度以及有機質礦化速率的影響。量化瞭生物擾動對沉積物中養分釋放速率的貢獻,強調瞭生物活性在物質循環中的關鍵作用。 3. 食物網初探:基於穩定同位素技術($delta^{13} ext{C}$ 和 $delta^{15} ext{N}$),初步描繪瞭濕地生態係統內初級生産者(藻類、植被碎屑)到初級消費者(底棲動物)的能量流動路徑。揭示瞭濕地生態服務功能(如物質循環和食物生産)的驅動力來源。 第五章:人類活動對濕地係統穩定性的影響評估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著眼於快速城市化和工程活動對長江口濕地長期可持續性的影響,並提齣基於生態係統服務的管理建議。 1. 土地利用變化與棲息地破碎化:利用遙感影像序列,量化瞭過去三十年間,濕地嚮耕地、工業用地或水産養殖的轉化速率。分析瞭這種變化如何導緻棲息地破碎化,對依賴大麵積連續灘塗的涉禽類和洄遊生物種群産生瞭何種壓力。 2. 水質壓力與生態負荷:評估瞭來自上遊和城市排放的營養物質、有機汙染物對濕地水體和沉積物造成的富營養化和汙染負荷。探討瞭在潮汐水動力作用下,這些汙染物在河口灣內的遷移和最終歸宿。 3. 生態係統服務價值的量化:基於前述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數據,嘗試對長江口濕地提供的關鍵生態係統服務(如碳匯、水質淨化、海岸防護)進行初步的價值評估,為製定區域生態紅綫和可持續利用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本書綜閤運用瞭海洋學、土壤學、植物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方法,旨在為理解和保護這一復雜而關鍵的河口濕地提供一個整體的、動態的視角。

用戶評價

評分

從一個普通自然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齣乎意料的友好。我原本以為這種專業圖冊會充斥著晦澀難懂的拉丁文和復雜的專業術語,但事實並非如此。盡管內容專業,但編纂者在引言和關鍵術語的解釋上做得非常到位,使得我這樣一個非藻類專業背景的愛好者也能從中獲得巨大的樂趣。那些關於藻類如何生存、它們在食物鏈中的位置、以及它們對水體透明度的影響的科普性描述,寫得生動而不失準確。這極大地降低瞭接觸微觀生物世界的門檻,讓我意識到,即便是那些肉眼不可見的微小生命,其生存鬥爭和生態角色也同樣波瀾壯闊,非常值得我們駐足細看。

評分

我記得上次去九段沙考察的時候,那裏的水域環境變化之快,讓人應接不暇,不同的季節,水體的營養鹽狀況和光照條件都會催生齣截然不同的優勢藻類群落。因此,擁有一本能夠涵蓋這些季節性波動的參考資料就顯得至關重要。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它對這種動態變化的捕捉能力上。我注意到,編纂者似乎非常注重記錄不同采樣點、不同時間段所觀察到的典型群落結構,這對於理解區域水生態的健康狀況提供瞭寶貴的曆史快照。它不是一本靜態的物種名錄,而更像是一部正在講述中的生態編年史。對於環境工程師而言,能快速地通過圖冊比對現狀,判斷水體是否齣現瞭異常的藻華爆發,其效率和準確性都是空前提高的。

評分

這本圖冊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質感和印刷的精細度都達到瞭非常高的水準。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就讓人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封麵那種沉穩的藍色調,仿佛直接將人帶到瞭那片廣袤的灘塗水域,讓人忍不住想要深入瞭解其間的微觀世界。我尤其欣賞內頁的排版布局,圖文並茂的方式處理得非常巧妙,既保證瞭信息的完整性,又不會讓讀者感到視覺疲勞。那些藻類的微觀照片,細節之豐富,色彩之準確,簡直就像藝術品一樣,能看齣編纂者在圖像采集和後期處理上花費瞭巨大的心力。對於任何一個對自然科學插圖有較高要求的人來說,這本書的視覺呈現無疑是一次極佳的享受。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桌麵藝術品,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次精緻的視覺探險。

評分

作為一個常年與濕地生態打交道的科研工作者,我對這類區域性、專業性極強的物種圖鑒一直抱有很高的關注度。這本書的係統性梳理工作,從物種的分類、形態描述到生態習性的介紹,展現齣極強的專業深度。它絕非簡單地羅列圖片和名稱,而是建立瞭一個清晰的邏輯框架,讓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學生,也能循序漸進地掌握九段沙區域浮遊藻類的特徵。尤其在關鍵物種的描述部分,那種近乎苛刻的細節考量,體現瞭編纂團隊深厚的學術功底。這種嚴謹的態度,是確保圖冊在實際科研和教學應用中可靠性的基石。可以說,它為未來在此特定濕地進行更深入的生物多樣性監測和水質評估,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和可信的基準綫。

評分

這本書的編纂工作量和其背後的組織協調能力,絕對是令人肅然起敬的。要係統地、全麵地覆蓋一個特定地理區域內種類繁多的浮遊藻類,需要長期的野外采樣、實驗室的精心培養和鑒定,以及跨學科專傢的緊密閤作。我很好奇,在如此龐大的數據和圖像處理過程中,他們是如何保持如此高度的內聚性和一緻性的。從最終呈現的效果來看,信息的傳遞是極其流暢且無縫銜接的。它不僅是一份研究成果的總結,更像是一個龐大科研團隊多年心血的結晶。這種投入和奉獻精神,讓這本書的每一頁都散發著一種無可替代的沉甸甸的學術重量,相信它將成為未來數十年內,研究長江口生態係統的必備參考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