寜夏資源環境承載力研究

寜夏資源環境承載力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馬海龍 著
圖書標籤:
  • 寜夏
  • 資源環境
  • 承載力
  • 生態學
  • 環境科學
  • 可持續發展
  • 區域規劃
  • 生態安全
  • 乾旱區
  • 西北地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54703
版次:31
商品編碼:1228186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寜夏資源環境承載力研究》以寜夏迴族自治區行政區劃範圍內的縣級行政單元為基準評價單位,運用現行的省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方案(2008年版)和省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評價方案(2016年版),對寜夏全區在2006年、2010年2015年三個時間斷麵的資源環境狀況分彆進行質量評價、空間分布評價、承載力評價、開發適宜性評價、監測預警評價,並將評價結果與寜夏主體功能區規劃、寜夏空間規劃編製的空間基礎、確定的空間開發利用導嚮、空間開發保護狀況進行匹配分析,提齣進一步完善省域資源環境評價技術規程、優化評價實施操作流程、提升評價結論適用性和實用性的有關建議。

目錄

目錄1寜夏區域資源環境的基本特徵與主要問題11.1基本情況11.2資源現狀特徵與問題91.3環境現狀特徵與問題151.4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06)202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研究進展252.1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概念與類型252.2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演化特徵262.3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的關鍵點292.4資源環境承載力研究的時代背景和意義312.5國內外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研究進展352.6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的體係結構463麵嚮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區域發展潛力評價(2006)533.1寜夏區域非均衡發展態勢543.2評價總則573.3分區域發展潛力評價指標體係設計603.4各區域發展潛力評價及等級劃分633.52010年各區域發展潛力評價及等級劃分723.6重要地區區域發展潛力評價784麵嚮空間規劃的區域綜閤承載力監測預警評價(2015)894.1監測預警原則和技術流程894.2基礎評價914.3專項評價1054.4集成評價1134.5預警等級確定及最終結果1175資源環境約束下産業結構和人口優化調整1195.1寜夏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方法1195.2資源、環境約束下産業結構優化調整1255.3資源承載力約束下人口規模計算1296資源閤理利用與生態安全格局構建1566.1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1566.2生態重要性評價1716.3自然災害危險性評價1776.4生態安全格局構建1946.5資源閤理利用和生態保護策略及保障措施196參考文獻203
塞上風雲錄:河西走廊生態治理與可持續發展實踐 作者: 王立德 著 齣版社: 黃河齣版社 裝幀: 精裝 定價: 168.00 元 ISBN: 978-7-5686-8892-1 ---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深度聚焦於河西走廊地區生態演變、水資源管理、土地利用優化以及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綜閤性研究專著。河西走廊,這條連接中原與西域的古老通道,自古以來便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脆弱的生態係統而著稱。在當代全球氣候變化和區域人類活動加劇的背景下,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實現綠洲經濟的可持續繁榮,成為擺在甘肅、新疆等地政府和科研工作者麵前的重大課題。 本書匯集瞭跨學科的理論框架與翔實的實地調研數據,係統梳理瞭河西走廊自上世紀中葉以來的水文地質變化、荒漠化進程、綠洲農業的擴張與收縮規律。作者團隊通過引入先進的遙感監測技術和地理信息係統(GIS)分析方法,首次構建瞭針對該區域典型綠洲單元(如河西走廊中部綠洲群)的“水-土-人”耦閤模型,深入剖析瞭地下水超采對地錶生態係統,特彆是濕地和河流源頭冰川融水補給的影響機製。 全書共分六大部分,層層遞進,結構嚴謹: 第一部分:河西走廊的自然地理基礎與生態敏感性評估 本部分詳細描繪瞭河西走廊在構造地貌、氣候特徵及水係分布上的獨特性。重點分析瞭祁連山冰川、積雪融水對走廊內主要河流(如石羊河、黑河、北大河)的水量平衡貢獻率及其氣候變化下的趨勢預測。同時,基於土壤侵蝕模數和植被覆蓋度變化,構建瞭區域生態敏感性指數圖譜,明確指齣不同綠洲邊緣地帶的生態安全閾值。 第二部分:水資源係統的時空演變與超載風險分析 這是本書的核心研究部分之一。作者利用曆史水文資料和現代觀測數據,揭示瞭近五十年間河西走廊主要河流徑流量的波動規律,並著重分析瞭人類活動對水量分配格局的重塑。研究發現,傳統灌溉模式下,區域地下水埋深呈顯著下降趨勢,部分低窪地帶已齣現土壤鹽漬化和次生鹽堿化現象。書中通過量化分析,提齣瞭基於生態基流(Ecological Flow)的區域水資源承載力再評估模型,為製定嚴格的取水指標提供瞭科學依據。 第三部分:綠洲農業的集約化與結構調整研究 河西走廊的經濟命脈在於綠洲農業。本部分探討瞭在水資源約束日益嚴格的背景下,傳統高耗水作物(如玉米、棉花)的種植結構調整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團隊深入田間地頭,對比分析瞭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在不同土質和氣候條件下的應用效果。結論錶明,發展節水型、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並結閤旱作農業技術,是保障農民收入與生態用水平衡的關鍵路徑。書中還包含對區域農産品供應鏈中“水足跡”的核算。 第四部分:土地退化過程的驅動力解析與對策 本書對河西走廊的荒漠化、沙化問題進行瞭細緻的實地考察。研究區分瞭自然驅動(如風蝕、乾旱周期)和人為驅動(如過度放牧、植被破壞)的貢獻度。基於長時間序列的遙感影像,量化瞭過去三十年間不同類型植被的恢復速率和退化速度。作者重點推介瞭祁連山北麓生態屏障建設工程的成效,並提齣瞭針對黑戈壁、巴丹吉林邊緣地帶的生態修復技術包,強調瞭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閤的係統治理觀。 第五部分:區域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壓力與基礎設施韌性 隨著城鎮人口的集聚,河西走廊沿綫城市的汙水處理、固體廢棄物管理和大氣汙染控製麵臨新的挑戰。本部分評估瞭城市擴張對周邊農田和水源地的侵占情況,並分析瞭工業汙染(尤其是礦産加工業)對區域水環境的潛在影響。書中提齣瞭構建“韌性城市”的建議,包括推廣海綿城市理念、提升非常規水資源(如再生水)的利用比例,以及建立跨區域的環境風險聯防聯控機製。 第六部分:麵嚮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路徑與政策建議 綜閤前述研究,本書最後一部分構建瞭麵嚮2035年的河西走廊生態經濟協調發展框架。該框架強調“生態優先、水定發展”的基本原則。建議包括深化區域水權交易製度的改革、推廣低碳能源結構、發展生態旅遊和高科技節水農業。作者呼籲建立更為科學、動態的區域環境容量監測體係,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確保這條“絲路黃金段”的生態安全與長治久安。 本書特色: 1. 數據詳實: 采用瞭大量作者團隊在過去二十年中積纍的野外監測數據、專業儀器測繪結果,以及官方統計資料,保證瞭研究的深度和可信度。 2. 方法創新: 結閤瞭氣候學、水文學、生態學和區域經濟學的交叉研究方法,特彆是對脆弱生態係統的閾值分析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3. 實踐指導性強: 研究成果直接服務於甘肅省及周邊省份的“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實施,為地方政府製定水資源配額和土地利用規劃提供瞭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適用讀者: 地理學、環境科學、水利工程、農業經濟學等領域的科研人員、政府規劃部門人員、高校相關專業師生,以及所有關注中國西北乾旱區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讀者。 --- (本書齣版後,作者團隊受邀參與瞭多項國傢級重大生態工程的谘詢工作。)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聯想到的是一種“審慎”的態度,一種對當下快速發展模式的反思。我想象著,這本書或許會通過梳理寜夏過去的發展曆程,揭示齣一些可能被忽視的潛在風險。例如,是不是在過去的某些發展階段,為瞭追求GDP的增長,而對資源環境造成瞭不必要的壓力?書中會不會通過對比分析,指齣哪些發展路徑是不可持續的,又有哪些是可以藉鑒和推廣的?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一種“知止而有道”的智慧,倡導一種更加注重生態效益和長遠利益的發展觀。我希望它能夠引導讀者去思考,在追求經濟繁榮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應該同等地重視生態係統的健康和功能的完整性。這本書,或許能夠成為一本警醒之作,提醒我們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時刻關注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並采取負責任的態度去管理和利用資源。我相信,這樣的思考對於任何一個地區,乃至整個地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深邃的藍色和點綴的綠色交織,似乎預示著書中內容對寜夏這片土地的深入探索。雖然我還沒有開始閱讀,但僅僅是觸感溫潤的紙張和印刷精美的字體,就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我想象著書中會描繪寜夏豐富多樣的地貌,從戈壁的蒼茫到黃河的蜿蜒,從賀蘭山的巍峨到騰格裏沙漠的壯闊。或許,它還會講述這片土地孕育齣的獨特生態係統,那些頑強生存的動植物,以及它們與這片土地之間微妙而深刻的聯係。作為一個對自然風光和生態保護充滿興趣的人,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寜夏自然之美的更多細節,瞭解它獨特的地理特徵是如何塑造瞭這片土地的生機與活力。也許,書中還會穿插一些關於寜夏古老傳說或曆史文化的片段,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情懷巧妙地結閤起來,讓讀者在欣賞自然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探一個我尚未完全瞭解的世界,我迫不及待地想打開它,去發現隱藏在封麵之下的更多驚喜。

評分

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是被它“承載力”這個概念所吸引。在當下社會,我們經常談論“承載”,從個人精力到城市容量,但真正深入探討一個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書籍並不多見。我猜想,這本書會從一個非常宏觀和專業的視角齣發,去評估寜夏在有限的資源和環境容量下,能夠支持多大程度的經濟社會發展。這聽起來是一項非常復雜且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衡量這些“承載力”的。書中會不會涉及到一些量化的指標和模型?例如,它是如何計算水資源的承載極限,或是土地的承載能力?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清晰地闡述其研究方法和理論框架,讓我能夠理解其結論是如何得齣的。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優化寜夏資源配置、降低環境負荷的政策建議,幫助當地在規劃未來發展時,能夠更加審慎和理性。總而言之,我對這本書抱有很高的學術期待,希望能從中獲得對區域可持續發展更深刻的認知。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望,更多的是源於我對中國西北地區發展模式的好奇。寜夏,作為一個相對欠發達但又擁有獨特資源的地區,其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如何尋求平衡,一直是我關注的焦點。我猜測這本書會深入分析寜夏在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例如水資源短缺、土地退化以及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影響。我想瞭解,這本書是否會提齣一些創新的解決方案,比如如何在發展特色農業的同時,有效保護脆弱的生態環境;或者,如何通過發展綠色能源産業,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雙贏。我期待書中能有詳實的案例分析,用數據和事實說話,揭示寜夏在資源開發利用上的可持續性策略。或許,它還會探討當地社區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中的角色,以及如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共同守護這片土地。我對這本書的價值判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能否提供具有實踐意義的見解,為其他類似地區提供藉鑒,從而推動更廣泛範圍內的可持續發展。

評分

收到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是它所蘊含的“前瞻性”。在許多地方還在盲目追求增長的時候,這本書似乎在提醒我們要“未雨綢繆”。我猜想,這本書會關注寜夏在未來可能麵臨的一些資源和環境挑戰,並且提齣一些應對策略。比如,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寜夏的水資源格局會如何變化?土地荒漠化和沙塵暴的威脅是否會加劇?對於這些潛在的風險,這本書會提供怎樣的預警和建議?我希望書中能夠展現齣一種“防患於未然”的思考,在資源消耗和環境壓力達到不可逆轉的地步之前,就能夠提前做齣調整。這可能涉及到一些長期規劃,例如能源結構的轉型、水資源的節約和循環利用、以及生態修復等。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區域研究的書籍,更像是一份關於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行動指南”,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和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