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四川龍門山山脈地處成都平原西北、青藏高原東緣,是成都平原與川西高原的天然界綫。山體受強烈褶皺和斷裂影響,形成瞭從平原嚮高原過渡的獨特地形地貌,從而造就瞭該區域獨特的和豐富的植被類型。近年來,我們對地處龍門山山脈的四川白水河、龍溪虹口、小寨子溝、九頂山等保護區進行瞭持續性的野外調查,拍攝瞭*能反映植物鑒彆特徵的照片,輔以主要形態學鑒彆特徵的簡潔描述,整理編輯成冊。我們期待本圖鑒可以為在龍門山地區從事植物研究、生態保護、林業、園林、環境教育等工作的人員提供一本簡潔、明快的口袋書,方便讀者朋友快速掌握植物的識彆特徵。
《四川龍門山植物圖鑒》的植物分類係統采用秦仁昌分類係統(蕨類植物)、《中國植物誌(第七捲)》(裸子植物)和恩格勒分類係統(種子植物),中文名和拉丁名主要參考Flora of China(FOC)。
《四川龍門山植物圖鑒》收錄的植物主要包括該地區常見、珍稀、特有的植物種類,共包括150科458屬711種。其中,蕨類植物17科19屬25種,裸子植物9科15屬17種,被子植物124科424屬669種。
本圖鑒是在《四川白水河***自然保護區植物及植被多樣性調查》(16H0597)的項目資助下完成。
內頁插圖
目錄
一、龍門山常見植物分科檢索錶
二、植物簡介
石鬆科Lycopodiaceae
木賊科Equisetaceae
瓶爾小草科Ophioglossaceae
紫萁科Osnmndaceae
海金沙科Lygodiaceae
裏白科Gleicheniaceae
蕨科Pteridiaceae
鳳尾蕨科Pteridaceae
中國蕨科Sinopteridaceae
鐵綫蕨科Adiantaceae
裸子蕨科Hemionitidaceae
鐵角蕨科Aspleniaceae
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
烏毛蕨科Blechnaceae
鱗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槲蕨科Drynariaceae
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
蘇鐵科Cycadaceae
銀杏科Ginkgoaceae
南洋杉科Araucariaceae
鬆科Pinaceae
杉科Taxodiaceae
柏科Cupressaceae
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
紅豆杉科Taxaceae
麻黃科Ephedraceae
三白草科Saumraceae
金粟蘭科Chloranthaceae
楊柳科Salicaceae
鬍桃科Juglandaceae
樺木科Betulaceac
殼鬥科Fagaceae
榆科Ulmaceae
桑科Moraceae
蕁麻科Urticaceae
桑寄生科Loranthaceae
馬兜鈴科Aristolochiaceae
蛇菰科Balanophoraceae
蓼科Polygonaceae
藜科Chenopodiaceae
莧科Amaranthaceae
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
商陸科Phytolaccaceae
馬齒莧科Portulacaceae
茜草科Rubiaceae
忍鼕科Caprif01iaceae
敗醬科valerianaceae
五福花科Adoxaceae
川續斷科Dipsacaceae
葫蘆科Cucurbitaceae
桔梗科Campanulaceae
菊科Compositae
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
澤瀉科A1ismataceae
禾本科Gramineae
莎草科Cyperaceae
棕櫚科Palmae
天南星科Araceae
鴨蹠草科Commelinaceae
燈心草科Juncaceae
百閤科Liliaceae
石蒜科Amaryllidaceae
薯蕷科Dioscoreaceae
鳶尾科Iridaceae
薑科Zingiberaceae
蘭科0rchidaceae
拉丁名索引
中文名索引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四川龍門山山脈地處成都平原西北、青藏高原東緣,是成都平原與川西高原的天然界綫。山體受強烈褶皺和斷裂影響,形成瞭從平原嚮高原過渡的獨特地形地貌,從而造就瞭該區域獨特的和豐富的植被類型。近年來,我們對地處龍門山山脈的四川白水河、龍溪虹口、小寨子溝、九頂山等保護區進行瞭持續性的野外調查,拍攝瞭最能反映植物鑒彆特徵的照片,輔以主要形態學鑒彆特徵的簡潔描述,整理編輯成冊。我們期待本圖鑒可以為在龍門山地區從事植物研究、生態保護、林業、園林、環境教育等工作的人員提供一本簡潔、明快的口袋書,方便讀者朋友快速掌握植物的識彆特徵。
本圖鑒的植物分類係統采用秦仁昌分類係統(蕨類植物)、《中國植物誌(第七捲)》(裸子植物)和恩格勒分類係統(種子植物),中文名和拉丁名主要參考Flora of China(FOC)。收錄的植物主要包括該地區常見、珍稀、特有的植物種類,共包括150科458屬711種。其中,蕨類植物17科19屬25種,裸子植物9科15屬17種,被子植物124科424屬669種。
本圖鑒是在《四川白水河國傢級自然保護區植物及植被多樣性調查》(16H0597)的項目資助下完成。本圖鑒得以順利齣版,要特彆感謝四川白水河國傢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全體同仁們對我們的大力支持和協助!感謝冉江洪教授和劉建全教授在本圖鑒準備和編撰過程中的幫助和支持!感謝陶文靜、馬瑞、孫玉娟、金燕、李曉麗等年輕朋友在本圖鑒相關工作中所做齣的傾情奉獻!
好的,以下是一篇關於《四川龍門山植物圖鑒》之外的,內容翔實且不提及該書的圖書簡介。 --- 書名:巴蜀秘境:川西高山濕地生態研究與保育實踐 作者:李明遠 編著 齣版社:西南科學文獻齣版社 裝幀:精裝 / 函套 頁數:約 1200 頁(正文)+ 300 頁(圖冊) 定價:RMB 1280.00 --- 內容提要:穿越雲端之上的生命史詩 《巴蜀秘境:川西高山濕地生態研究與保育實踐》是一部匯集瞭近二十年來中國西部地區,特彆是川西高原地帶高海拔濕地生態係統長期監測、深入科學考察與前沿保護策略的集大成之作。本書不僅是一部詳盡的科學專著,更是一部記錄獨特地理奇觀與生物多樣性演化曆程的恢弘史詩。 本書的主體研究區域集中於岷江上遊、大渡河中遊以及金沙江上遊流域的特定海拔區間(3000米至4500米)所形成的高山沼澤、喀斯特濕地以及冰磧湖泊群落。這些地區因其極端的氣候條件、復雜的地質構造和獨特的水文循環,孕育齣瞭地球上最為脆弱同時也最具韌性的生態係統之一。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基礎環境、生態係統構建、生物多樣性專題、人類活動影響及適應性管理五大部分,輔以一個近韆幅高清彩色照片和科學製圖組成的獨立圖冊。 第一部分:基礎環境的重構——地質、氣候與水文動力學 本部分著重於構建川西高山濕地環境的物理基礎。研究團隊通過多源遙感數據、實地鑽探和長期氣象站監測,重構瞭研究區過去五十年來的氣候變遷模型。重點闡述瞭冰川退縮、凍土融化如何直接驅動地錶水文路徑的改變,並分析瞭這些變化如何影響濕地補給源的穩定性和水化學特性。 特彆是對區域內特有的“喀斯特石林-濕地耦閤係統”的分析,揭示瞭地下水與地錶水的復雜交換機製,為理解該地區水源涵養能力提供瞭新的理論支撐。章節中詳細列齣瞭不同海拔梯度下年均溫、降水量、蒸散量以及無霜期的精確數據,是進行區域生態規劃的基礎參考。 第二部分:高山濕地生態係統的結構與功能解析 這一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內容,聚焦於濕地的生物群落結構及其生態過程。研究采用瞭基於樣地監測、同位素示蹤和生態係統通量觀測相結閤的方法。 2.1 植被群落的垂直分異:從草甸到泥炭地 詳細記錄瞭濕地植被從低海拔的灌叢草甸嚮高海拔的蘚類-莎草類泥炭沼澤的演替序列。書中辨識和分類瞭在該生態係統中占據主導地位的苔蘚、莎草、禾本科植物群落的物種組成、生物量分配和淨初級生産力(NPP)。特彆關注瞭泥炭地中關鍵生物的固碳速率研究,提供瞭精確到剋的碳儲量和碳循環數據。 2.2 濕地水生生態的隱秘世界 對濕地水體中的浮遊生物群落、底棲動物以及兩棲爬行動物進行瞭係統的調查與分析。通過對水體營養鹽(氮磷鉀)的季節性波動研究,揭示瞭高山濕地對外界汙染輸入的敏感性。書中首次公開瞭一批針對該區域特有魚類(如某些適應低溫環境的鰍科魚類)的繁殖生態學數據。 2.3 關鍵物種的生理生態適應性 本節深入探討瞭生活在極端環境下的旗艦物種(如特有的高山杜鵑、高山柳以及某些珍稀的食蟲植物)的生理機製。通過光閤作用效率測定、滲透調節物質的含量分析,解釋瞭它們如何在高紫外綫、短生長期和永久凍土邊緣穩定生存。 第三部分:生物多樣性專題——高海拔脊椎動物的傢園 本書超越瞭基礎的植被調查,將研究觸角延伸至該區域的野生動物資源,特彆是那些依賴高山濕地生存的珍稀物種。 3.1 濕地鳥類的遷徙廊道與越鼕策略 重點追蹤瞭數種國傢一級保護鳥類(如黑頸鶴的夏季繁殖種群、斑頭雁的停歇地)的活動軌跡。通過衛星遙感標記技術,係統繪製瞭其在不同濕地單元間的能量消耗與資源利用模型,為建立跨區域的濕地保護網絡提供瞭科學依據。 3.2 珍稀哺乳動物的棲息地利用 分析瞭雪豹、藏羚羊(在較低海拔濕地邊緣活動時段)等大型哺乳動物對濕地生態係統服務的依賴程度。研究量化瞭濕地草料的可利用性如何影響其種群密度和繁殖成功率。 第四部分:人類活動影響與適應性保育策略 在氣候變化和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的雙重壓力下,川西高山濕地正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部分聚焦於風險評估與對策製定。 4.1 旅遊業與牧業對濕地承載力的衝擊評估 通過對關鍵濕地的長期監測,量化瞭季節性放牧強度和生態旅遊活動對植被蓋度、水土流失和水質的影響。提齣瞭基於“生態足跡”模型的濕地承載力動態評估方法。 4.2 適應性濕地恢復與重建技術 詳細介紹瞭針對退化泥炭地、季節性乾涸沼澤的創新性恢復技術,包括非工程化生物修復、水文路徑調控以及本土物種的引種馴化實踐。書中收錄瞭多個成功的濕地恢復示範工程的案例分析,包括具體的操作步驟、成本核算與長期監測結果。 4.3 區域社區共管模式的探索 本部分強調瞭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地方治理實踐的重要性。詳細闡述瞭與當地藏族、羌族社區閤作,共同建立濕地資源巡護隊伍、推廣可持續生計模式的經驗,旨在實現生態效益與社會公平的平衡發展。 附錄:高山濕地核心數據匯編與圖冊 全書附帶一個獨立裝幀的圖冊,內含: 1. 物種識彆圖譜: 精選的100種優勢植物、50種代錶性動物的野外識彆特徵圖及生態照片。 2. 地理信息圖集: 1:50000的濕地分布圖、水文模型圖及不同年份植被覆蓋度對比圖。 3. 長期監測數據庫索引: 涵蓋氣溫、水位、物種豐度等核心數據的結構化列錶。 --- 本書適閤對象: 濕地生態學、地理科學、自然資源管理、野生動植物保護領域的科研人員、政府規劃部門的決策者,以及對中國西部高山自然景觀抱有濃厚興趣的專業人士和深度自然愛好者。它提供瞭一個理解和保護這片“亞洲水塔”上極端生態係統的全麵、深入的科學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