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的歧异与会通

中西哲学的歧异与会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再林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史
  • 中西哲学
  • 比较哲学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哲学思辨
  • 文明交流
  • 知识体系
  • 学术著作
  • 哲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4569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2050
品牌:博瑞森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一种现代解释学的方法,从诸如现象学、舍勒哲学、存在主义哲学、日常语言哲学、施特劳斯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社群主义哲学、阿佩尔哲学等现代西方哲学理论成果以及由之形成的新的哲学语境出发,对中国传统哲学内在本质尝试了一种全新的和全方位的解读,以期从中发掘出掩埋在古老传统形式下的其现代特质和活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最终为我们揭示出中西哲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旨,也即整个人类哲学殊途同归之旨。


作者简介

张再林教授

长期从事中西哲学比较、中国哲学的现代阐释的研究,并为中国大陆“中国哲学身体维度”研究的开创者。

现任西安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哲学研究所执行所长,西北大学特聘教授,西北大学东西方哲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罗耀拉大学兼职教授, 台湾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台湾元智大学“国科委”立项客座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身体哲学分会主席,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哲学》杂志编委。

代表著作:《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身道研究》《中西哲学的歧异与会通》《治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车过麻城 再晤李贽》等。


目录

目录

序 2

上 编 5

一、理想的认识论与日常的认识论  ——中西认识论的歧异与会通 5

二、智的本体论与爱的本体论——中西本体论的歧异与会通 11

三、认知的伦理学与直觉的伦理学  ——中西伦理学的歧异与会通 19

四、主客关系的美学与主体间关系的美学  ——中西美学的歧异与会通 25

五、外在的超越与内在的超越  ——中西宗教观的歧异与会通 31

六、爱知之学与成人之教——中西哲学观的歧异与会通 45

七、语义学的语言哲学与语用学的语言哲  ——中西语言哲学的歧异与会通 53

八、理性之治与德性之治——中西政治哲学的歧异与会通 65

下 编 82

九、对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82

十、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86

十一、西方现代现象学与中国唯识论学说 92

十二、“面向事物本身”与庄学精神 99

十三、现代西方哲学的四大理论转向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105

十四、西方社群主义与儒家政治哲学 110

十五、从阿佩尔哲学看中西文化的会通 119


精彩书摘

一、理想的认识论与日常的认识论——中西认识论的歧异与会通

  正如分析哲学中有理想的语言学派与日常的语言学派之间的分野一样,我们将提出“理想的认识论”与“日常的认识论”这两个概念以表示中西认识论之间的区别。

  (一)

  传统的西方认识论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理想的认识论的学说。在这里,“理想”一词意指高于现实的和终极指向的东西。故所谓理想的认识论,是指一种与常识的认识理论相区别的非常识的认识理论,一种以追求绝对的逼真、严格的科学为宗旨的理论。正如常识满足于对常规思维的习以为常一样,理想的认识则始于对常规思维的理性超越和存疑待审。就此而言,理想的认识论不失为一种名副其实的真正认识论:它要求我们破除之于常规思维的积习和迷信,揭示“认识之为认识”的绝对无可置疑的坚实依据,从而最终建立一种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严格的规范性和完善的体系性的极其理想的科学理论。

  这种理想的认识论在柏拉图的哲学中始开端倪。柏拉图不仅把哲学定义为“爱知”,由此而为西方哲学奠定了唯知识论的致思取向,而且还从中为我们区分出知识与意见,也即理念与现象这两种认识对象。如果说现象作为凡人的肉眼的“看”的对象是一种相对的、易变的和不真实的表象的话,那么理念作为哲学家的精神的“看”的对象,则是一种绝对的、永恒的和真实的表象,因此,在他看来,知识的理论其实就是“表象的理论”。而在诸表象中,唯有理念这类表象才是哲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它作为一种极其精确的“特许表象”,是一切认识现象的基础并代表了人类认识追求的终极理想。

  柏拉图的工作毋宁说为我们预示了整个西方哲学发展方向。一部西方的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的这一理想的认识论的脚注和补充。自近代以来,柏拉图的唯知主义逐渐朗现为西方哲学中异军突起的认识论转向,而从中又出现了大陆唯理论与英国经验论的双雄对立。但是,这种认识上的互争雄长并没有掩盖其实质上对柏拉图所开创的理想主义的认识论的共同的皈依。从柏拉图的绝对的认知理念出发,如果说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论认识路线由外及内地把人类的认识最终还原为一种精确的“内视表象”的话,那么以洛克为代表的经验论路线则由内及外地把人类认识最终还原为一种精确的“外视表象”。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这种“内视表象”还是这种“外视表象”,作为一种绝对理念的变种都不失为一种新型的特许表象的理论。这一事实表明,近代哲学家的种种努力依然没有走出柏拉图的理想主义的认识论的阴影,他们不过是用一种新的绝对表象的膜拜取代了柏拉图的旧的绝对表象的图腾。

  


前言/序言

  这是一本有关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专著。长期以来,受西方哲学的强势话语的影响,作为一门学科或学术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其身份的合法性似乎一直受到某些专业人士的质疑。在一些人看来。中国有没有自己的哲学都尚且成为问题。遑论所谓的中西哲学比较这样的问题。然而。尽管面临诸多非议,但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日渐成为当今的一门“显学”却是有目共睹的不争的事实。几代海外学者在这方面结下的累累研究硕果自不待言,近些年来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在国内的悄然升温便是其有力佐证。在国内从事比较研究的治学者当中,既有一批初出茅庐的青年学者,又有像张世英教授这样一批老一辈的长期致力于西学研究的学卓诣精、德高望重的专家。而国内老一辈学者这一“出入佛老,又返之六经”、从西学转向中学的学术经历表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在当今中国作为一种学术运动已呈欲罢不能之势。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之所以在今天依然使很多学者难以释怀地涉身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该研究所特有的和至今未能解脱的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情境就是,由于人类的看似不可逆转的所谓“现代化”进程、由于西方文明的几乎所向披靡的胜利,东方文明的创巨痛深和其所处的危若累卵、岌岌可危的历史处境。它不仅使具有黄金般古老而自信的中华文化传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使每一个文化的中国人开始致诘自己长期浸淫于其中的业已习成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正是这种特定的解释学语境,使中国学人开始以西方文化文本为理论参照对自己传统文化文本给予重新的定位和解读,借以重新为整个民族也为自己的个体生命寻找安身立命之基、精神和心灵寄托委任之处。因此,中西哲学比较之治学之初衷与其说是由于一种知识论的致思兴趣,不如说是更多地出于一种切身的存在主义式的忧患意识,存在主义式的生存反思。“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其心思及境界迥非那些习惯于从知解上入思的所谓专业化的学问家们所能领悟。

  其实,动力还来自西方文化一翼。中西哲学比较之所以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今日之显学,除源自东方文化的危机外还得力于西方文化本身不可救治的衰落。诚如施特劳斯所说,西方文化“大难临头,依然歌舞升平”。尽管西方文化在当今世界已成为一种咄咄逼人的强势话语,尽管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业已取得了似乎不可逆转的骄人的胜利,但以古希腊的知识论取向为其主要传统的该文化却盛极而衰地日渐暴露出其自身深层的矛盾和内在的不足,在历史辩证法的鞭策下同样难逃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命运,其实际上早已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了。从近代就开始的西方蜂拥而至的人文主义哲学思潮对古希腊单维的哲学传统全面而深入的批判和检讨即是其困境的印证。因此,实际上,正如在现代中国文化中我们看到一种对其传统的生存论的反思那样,在现代西方文化中我们亦看到一种对其传统的生命根基的质疑运动:同时,正如时代正在召唤着中国文化走出“中央之国”的自恋误区以把自己纳入世界性的视域中那样,时代亦开始召唤着西方文化克服其旁若无人的私语时症以与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从事“两造之至深根源的会通”(施特劳斯语)。

  这种文化的双向互动运动表明,中西哲学比较已不再是以个别民族为单位的微观的比较,而是基于普遍人类族类的立场的宏观的比较,其所涉的思考也已不再是一种专业化的、技术性的思考,而是一种浸濡着生命感和历史厚重的攸关整个人类命运的根本性思考,即担荷起人类终极关怀的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思考。这种更具普遍性的比较、这种更具终极性的思考也正是本书的主题。本书之区别于其他中西哲学比较专著的特异之处在于,其不仅试图从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宗教学、语言哲学及政治哲学等多个层面对中西哲学给予一种全方位的比较,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比较中,通过对诸如现象学、舍勒哲学、对话主义哲学、日常语言哲学、施特劳斯哲学、阿佩尔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等众多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的深入解读和思考,通过一种从中所透显出的与西风东渐相对应的堪称东风西渐的当代哲学运动,在一种中西哲学双向互动之中以揭示中西文化会通之旨,即不同民族之于共同的普世性的类哲学的趣向之旨。

 


《思想的足迹:跨越文明的对话》 本书并非一部直接阐释“中西哲学歧异与会通”的著作,而是试图通过梳理东西方思想史上一些关键的议题、概念和人物,展现不同文明在探索人类生存意义、社会秩序、知识本质等根本问题时所呈现的独特路径与闪光点。它旨在邀请读者踏上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漫游,感受不同文化土壤孕育出的智慧结晶,并在这些差异与共通之处中,体味人类思维的博大精深。 导论:文明的棱镜与思想的交响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文明如同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棱镜,折射出对世界和生命的不同理解。东方与西方,作为人类文明的两大源头,各自发展出了一套深邃而丰富的哲学传统。本书的开篇,将并非直接对比二者的差异与融合,而是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出发,探讨“何为哲学”以及“为何哲学在不同文明中呈现出多样性”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将触及早期人类的宇宙观、神话思维如何向理性思维的过渡,以及地域、历史、社会结构等因素如何塑造了哲学思考的独特样貌。在这里,我们并非寻找“标准答案”,而是体会“提问本身”的价值,以及不同文明在面对共同困惑时,如何奏响各自独特的思想乐章。我们将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认识到哲学并非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思想探索过程,是人类不断追问、反思、建构的动态实践。 第一章:宇宙的秩序与生命的奥秘——早期世界的想象 在早期人类的意识中,宇宙并非冷冰冰的机械运行,而是充满了神秘的力量与精妙的秩序。本章将聚焦于不同文明在早期阶段对宇宙起源、运行规律以及人类在其中位置的理解。 在中国,我们追溯《易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理解“道”的概念如何在自然运行中被感知,以及天人合一的朴素观念如何萌芽。我们将探讨古代中国哲学中对“气”的理解,以及这种物质与精神交融的观念如何影响了对生命、健康乃至社会结构的认知。同时,我们也会审视早期道家与儒家思想中,关于自然之道与人世之道相互关联的思考,理解“效法自然”与“安身立命”之间的微妙张力。 在西方,我们则会回溯古希腊的创世神话,理解从神话思维到早期哲学的飞跃。赫西俄德的《神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秩序与斗争的宇宙图景。随后,我们进入米利都学派对“本原”(arche)的追问,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赫拉克利特的火,这些对物质本质的探索,标志着理性思辨的开端。我们将深入理解巴门尼德关于“存在”永恒不变的论断,以及他与赫拉克利特关于“变化”的争论,这构成了西方哲学关于实在论的早期基石。同时,我们也会触及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与和谐的崇拜,理解数字如何被视为宇宙的内在结构。 本章的目标并非建立直接的对比,而是展现不同文明在面对“世界从何而来”与“万物如何运行”这一最古老的问题时,所展现出的独特视角和想象力。无论是东方对“道”的体悟,还是西方对“本原”的探求,都揭示了人类对宇宙秩序的早期认知与精神寄托。 第二章:认识的界限与真理的追求——知识的根基与方法的探索 人类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何为“真实”的判断,是哲学永恒的母题。本章将沿着知识的源头,探寻不同文明在认识论上的独特贡献。 在中国,我们将考察墨家对于“辩”(logic)的早期探索,以及名家对名实关系的辩论,尽管这些探索在后来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中并未成为主流,但它们揭示了中国古代对逻辑与语言清晰性的早期关注。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理解儒家“学”的思想,即强调通过实践、反思与道德修养来获得知识与智慧,以及“格物致知”的求知路径,这是一种强调经验与内省结合的认识方式。同时,我们也会审视道家对“知”的局限性认识,以及“大智若愚”、“绝圣弃智”等观念,这暗示着对某些知识超越理性把握的体认。 在西方,我们将目光投向苏格拉底的诘问法(elenchus),理解他如何通过对话揭示无知,从而引导人们走向真理。柏拉图的“理念论”(theory of Forms)将知识的根基置于超越感官的永恒“理念”世界,我们将在他的洞穴比喻中体会认识的艰难与升华。亚里士多德则开创了对逻辑学的系统研究,他提出的三段论是西方理性思维的重要支柱。我们还将探讨亚里士多德关于“经验”与“理性”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他强调从具体事物中抽离出普遍概念的方法,奠定了西方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早期分野。 本章旨在展示,即使在认识的边界和真理的追求上,不同文明也呈现出迥异的路径。东方对“知”的理解,常常与道德实践和生命体验紧密相连,强调“由行而知”;而西方则更倾向于运用逻辑、推理和概念分析来建构知识体系。 第三章:人性的维度与社会的构建——伦理的准则与政治的蓝图 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对自身行为的规范与社会秩序的构建,是哲学思考的另一核心领域。本章将聚焦于伦理道德与政治思想的实践性维度。 在中国,我们将深入理解儒家“仁、义、礼、智、信”等核心道德范畴,探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层级,以及“忠恕之道”与“君子”理想人格的塑造。我们将审视孟子关于人性本善的论断,以及荀子关于人性本恶的观点,理解这些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如何影响了政治治理的思路。同时,我们也会触及墨家“兼爱”与“非攻”的普适性伦理主张,以及法家强调的“法、术、势”,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基于道德约束、政治权威与社会功利的不同考量。 在西方,我们将从古希腊的城邦伦理出发,探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virtue)的定义与追求。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了“幸福”(eudaimonia)是人生的最高目标,并详细阐述了实现幸福所需的各种美德,如勇敢、节制、正义等。我们将审视他关于“中道”(golden mean)的伦理原则,以及对政治共同体(polis)在培养公民美德中的作用的论述。随后,我们将简要提及基督教伦理的出现,如爱、宽恕、谦卑等,以及它们如何对西方社会伦理产生深远影响。 本章试图说明,尽管都致力于解决“如何成为一个好人”和“如何建立一个好的社会”的问题,但东西方在伦理的基石、道德的实践方式以及政治的理想形态上,存在着各自的侧重与风格。 第四章:心灵的超越与存在的意义——生命的反思与形而上的探索 当理性与实践触及边界,人类的目光便会投向更深邃的形而上领域,探索生命的终极意义与超越性的存在。 在中国,我们将探究道家关于“无为而治”的哲学,理解“道”作为宇宙万物之源的超越性,以及“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智慧。我们将解读庄子关于“逍遥游”的境界,以及他对生死、名利等世俗观念的超越性看法。同时,我们也会关注佛教传入中国后,其“空性”、“涅槃”等概念如何与中国本土思想发生碰撞与融合,并对中国人的生命观产生影响。 在西方,我们将进入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的形而上学,理解“善的理念”如何作为一切存在和认识的终极根据。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四因说”(material, formal, efficient, and final causes),并探讨了“不动之动者”(unmoved mover)作为宇宙最终动力源的观点,这构成了其形而上学的核心。我们将简要提及中世纪哲学中,基督教神学如何与古希腊哲学相结合,如奥古斯丁和阿奎那的思想,他们试图解释上帝与世界、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本章旨在展现,在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和对超越性存在的探索上,不同文明虽然语言形式各异,但都触及了人类精神深处对无限、永恒与真实的渴望。 结语:思想的桥梁与未来的回响 本书的结尾,并非是为了给“中西哲学的歧异与会通”下定论,而是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回顾我们在思想旅程中所见的种种风景。我们将重申,不同文明的哲学探索,虽然在概念、方法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源于人类共同的智慧冲动,都试图解答那些关于我们自身、关于世界、关于存在的根本性问题。 本书希望传递的核心信息是:理解差异并非为了固化隔阂,而是为了开启对话;认识共通之处,则能为我们搭建思想的桥梁。在当今日益互联的世界,不同文明的思想遗产,并非静止的博物馆藏品,而是可以激发我们新思考、新创见的宝贵资源。通过对这些“思想的足迹”的梳理,我们或许能够以更宽广的胸怀,去体悟人类思想的丰富性,去汲取不同文明的智慧养分,并在跨越文明的对话中,为我们时代的挑战寻求新的解答,为人类未来的发展贡献独特的洞见。这并非是对既有哲学的简单罗列,而是借由这些丰富的思想资源,启发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去构建属于自己的,也属于我们时代的,更加完善和深刻的思想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著作的装帧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墨色配上烫金的标题,一股厚重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在翻开它之前就对其中蕴含的思辨深度有所期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文字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那些复杂的哲学概念在视觉上得以喘息,阅读体验因此顺畅了许多。进入正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于西方理性主义源流的梳理,作者并未止步于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表层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形而上学基础是如何塑造了西方思维模式的底层逻辑。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犹如精密的钟表机械,每一个齿轮——无论是概念的界定还是历史的转折点——都咬合得一丝不苟,让人在跟随作者的思绪时,仿佛亲身参与了一场漫长而严谨的学术对话。尤其是在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解析部分,我感受到了作者试图超越传统解读的努力,他不仅仅是在复述经典,更是在用一种现代的、批判性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些基石概念在当代语境下的有效性与局限性,这无疑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认知支点。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思想史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它没有将哲学仅仅视为古代的遗产,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正在进行时”的问题。作者的笔锋始终保持着一种面向未来的关切,他似乎总是在问: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加速、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些古老的智慧还能为我们提供哪些解决现实困境的视角?这种将经典置于现代社会光谱下去审视的尝试,使得全书的论述摆脱了陈旧的历史总结的意味,而更像是一份充满活力的“思想蓝图”。它的价值不在于给出一个终极答案,而在于成功地激活了读者自身去思辨的能力。合上书页时,脑海中留下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结论,而是一种持续的、温和的、但又不可抗拒的提问的冲动,这才是真正优秀的学术作品能够给予读者的最大馈赠。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它不是在做简单的“对比”或“罗列”,而是在探索一种更深层次的“对话潜能”。作者没有陷入那种将东西方哲学简单地划分为“二元对立”的窠臼,而是以一种近乎辩证的视角,去寻找那些看似南辕北辙的概念之间可能存在的张力与共鸣点。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级,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熟知两边的理论框架,更要具备一种跨越文化语境进行抽象思考的能力。我个人认为,这种“求同存异”的努力,正是当前人文社科学术前沿所急需的一种精神。书中的某些章节,尤其是在探讨“时间性”或“主体性”的跨文化解读时,读起来就像是聆听一曲精妙的双重奏,两种不同的旋律时而和谐交融,时而又刻意保持距离,但彼此间的联系始终清晰可辨,这种结构上的复杂美学令人赞叹。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野心是显而易见的,它试图构建一座横跨两大思想体系的桥梁,但更吸引我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历史细节时的那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我注意到,对于一些关键术语的翻译和定义,作者似乎经过了反复推敲和比对,力求精确地捕捉其原初的语境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套用现成的中文术语。这种对“词语”本身的执着,使得整部作品的论证基础显得异常坚实。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引用早期文献时的注释体系,那份详尽和审慎,让人感到作者不仅是在陈述观点,更是在向我们展示他是如何一步步抵达这个观点的过程。这种透明化的研究路径,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对于那些习惯于快速吸收结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一些耐心,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种被扎实的论据和清晰的逻辑链条所包裹的充实感,是无可替代的学术享受。

评分

读完前三分之一,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叙事如同一个经验老到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不同的哲学“城市”。他的笔触极为细腻,尤其在描绘那些晦涩的哲学流派及其相互倾轧的历史时,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刻板的枯燥感。举例来说,当他探讨现象学与后结构主义之间的那条若隐若现的理论“暗线”时,他巧妙地引入了一些古典文学的意象作为类比,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使得那些原本高悬于象牙塔之上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写作时,一边沉思,一边在笔记本上快速勾勒思维导图的情景。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解读完美融合的能力,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每一章的结尾,作者都会留下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像是在向读者抛出橄榄枝,邀请我们跳出书本,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和自我对话,这正是优秀哲学著作的魅力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