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傢具榫卯結構

中國傳統傢具榫卯結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呂九芳,張斌,鄧暉 著
圖書標籤:
  • 榫卯結構
  • 中國傳統傢具
  • 傢具設計
  • 木工工藝
  • 傳統工藝
  • 建築結構
  • 文化遺産
  • 設計靈感
  • 傢具修復
  • 木結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4782774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98716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2
字數:30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傢具專業工作者,中國傳統傢具研究者、愛好者
  中國傢具榫卯結構的大積聚,在傢具文化積纍、傳遞上占有一席之地。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傢具榫卯結構》詳細介紹瞭應用於椅凳、桌案、床榻、櫥櫃、屏風、衣架等傢具上的65種榫卯結構形式,相應介紹瞭榫卯結構的製作工藝和特點,並對榫卯結構從古到今的發展和演繹作瞭精到的分析。配有大量的傢具榫卯結構綫描圖,是用CAD軟件繪製的矢量圖。這些圖是作者多年有心收集積纍所得,很多結構圖在國內是首次公開披露。這對榫卯結構是一個匯聚和總結,對傢具生産廠傢而言,更可直接應用於仿製和創新。

作者簡介

  呂九芳,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發錶專業學術論文60餘篇,齣版個人專著3部,譯著1部。目前主要從事中國古舊傢具修復和保護、中國傳統傢具鑒定與評價、中國傢具史、中西方傢具風格與藝術、現代紅木傢具的設計與製造等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現任南京林業大學傢居與工業設計學院史學與人因工程係主任,南京林業大學古典傢具與紅木工藝研究所所長,南京林業大學傢居與工業設計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江蘇收藏傢協會古典傢具委員會秘書長、南京明文化研究會明式傢具分會副會長,南京明孝陵博物館觀樸明式傢具藝術館副館長,江蘇省政府采購評審專傢等。

目錄

第一章
中國傳統傢具榫卯結構的發展概況
001
一、傳統傢具發展簡史
002
1殷商西周時期傢具(前
1600年~前
771年)/002
2春鞦戰國時期傢具(前
770年~前
221年)/003
3秦漢時期傢具(前
221年~
220年)/004
4魏晉南北朝時期傢具(220年~
589年)/005
5隋唐五代時期傢具(581年~
960年)/005
6宋元時期傢具/007
7明代傢具/008
8清代傢具/009
二、傳統傢具榫卯結構的發展概況
1河姆渡時期的榫卯結構/013
2夏至秦漢時期的榫卯結構/014
3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期的榫卯結構/015
4元明清時期的榫卯結構/017
第二章
常見榫卯結構的釋名及其製作工藝
019
一、榫卯結構的釋名
020
二、榫卯結構的基本構成
三、榫卯結構的基本連接形式
四、榫卯結構的製作工具演變
五、榫卯結構的製作要求及工藝
六、榫卯結構的優、缺點
1榫卯結構的優點/026
2榫卯結構的缺點/026
第三章
建築榫卯結構與傢具榫卯結構
029
一、建築榫卯結構的形式及應用
030
二、建築榫卯結構與傢具榫卯結構的聯係
0021傢具造型與建築造型/039
2傢具的腿與建築的柱/041
3傢具的牙子與建築的替木/042
4傢具的圍子與建築的欞格/043
5傢具的束腰與建築的須彌座/044
第四章
中國傳統榫卯結構在傳統傢具中的應用
045
一、榫卯結構在不同木製品中的應用
046
1案型結體傢具/046
2束腰桌型結體傢具/046
3四麵平式桌型結體傢具/047
4“仿竹式”傢具/047
5門的榫卯結構/047
6門及構架的追頭型榫卯接閤/048
049二、榫卯結構在傢具不同部位的接閤形式
1組閤與攢邊裝闆的做法/049
2腿、牙子、麵子的接閤/053
3腿子與托泥、座墩等下部構件的接閤/057
4附加的榫銷/058
三、木器接閤中榫卯結構的不同形式的應用
059
1半搭接閤/059
2方榫接閤/064
3三缺榫接閤/071
四、榫卯結構在木框及傳統框式傢具中的應用
077
1木框榫接閤的形式和適用範圍/077
2箱框的接閤形式和適用範圍/085
3方材的縱嚮接閤/087
五、傳統榫卯結構形式及使用綜覽
089
1龍鳳榫加穿帶/089
2走馬銷/090
3夾頭榫/091
4插肩榫/092
5楔釘榫/092
6抱肩榫/093
7霸王棖/094
8燕尾榫/095
9巴掌榫/095
10破頭榫/096
11擠楔/097
12大進小齣楔/097
13破頭楔/097
14卡子花結構/098
15蘇作半榫用釘/098
16修理斷腿的釘/099
目錄
17透銷/099
18插銷/099
19釘銷/099
20栽銷/100
21穿銷/100
22明式官帽椅上的管門釘/100
23六子聯芳/100
24粽角榫/101
25套棒/102
26鈎掛榫/103
27格肩榫/103
28托角榫/104
29長短榫/104
30裹腿棖/104
31夾花雙頭榫/105
32斜麵鈎搭接/105
33圓木的相交接閤/105
34三碰肩縮口榫/106
35包肩剔夾口榫/106
36掛榫/107
37半燕尾紮鈎掛榫/107
38托角裝飾榫/108
39三碰肩包皮榫/108
40雙交榫/108
41鈎結榫/109
42中榫/109
43單肩批榫/109
44雙肩批榫/109
45雙榫雙肩/110
46半雙榫/110
47兩分榫/110
48大進小齣榫/110
49對角榫/111
50單麵帶夾口斜角榫/111
51雙麵斜角榫/111
52方角肩榫/111
53馬牙榫/112
54梳榫/112
55鈎頭榫/112
56雙嚮鈎頭榫/
57三層榫/113
58六方交口榫/
59正斜交口榫/
60十字榫搭接/
61明榫/114
62暗榫/114
63蓋頭榫/115
64L形榫/115
65攢鬥/115112113113114
第五章
常見經典傳統傢具中的榫卯結閤形式的分析
117
一、椅凳類
118
1燈掛椅/118
2圈椅/119
3交椅/120
4玫瑰椅/121
5方凳與綉墩/123
二、桌案類
125
1八仙桌
2炕桌/
3平頭案
4翹頭案
5捲書案
/125126
/127
/127
/130
三、床榻類
132
1羅漢床/132
2架子床/132
四、櫥櫃類
135
目錄
1圓角櫃/135
2方角櫃/135
五、其他類
1屏風/137
2衣架/138
3箱/139
4麵盆架/139
第六章
傳統傢具榫卯結構的現代演繹和發展
141
一、現代榫卯結構與傳統榫卯結構的區彆
142
二、現代紅木傢具榫卯結構的演變
1一型接閤/150
2T型接閤/153
3L型接閤/158
4F型接閤/162
5口型接閤/164
6乾型接閤/164
7弧型接閤/165
8角型接閤/168
9X型和米型/168
10拆裝式/168
11其他結構/172
12典型部件的結構/174
三、現代榫卯加工工具及組裝工藝
1現代榫卯加工工具/179
2榫卯組裝/181
四、榫卯結構未來的發展趨勢
附錄
187
傢具圖釋
188
傢具常用術語
195

前言/序言

  中國傳統傢具曆久彌新,在幾韆年的曆史長河中,創造瞭璀璨的文化,在東方傢具體係中獨樹一幟,其精密而巧妙的榫卯結構是祖先傳承給我們後代子孫的一筆巨大財富。每種榫卯結閤方式都是我國古代能工巧匠的發明創造,是他們智慧的結晶。
  榫卯工藝是中國傳統傢具特有的語言,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明時期,榫卯就齣現在原始居民的木結構房屋中;尤其是明代硬木材料開始在傢具中運用,使得榫卯結構工藝的發展達到瞭前所未有的巔峰。能工巧匠們發明的不同方嚮上的榫卯嵌接穿插形式,使得木材在一年四季中由於氣候水分的變化而帶來乾縮濕脹的應力在各個方嚮相互抵消,順應瞭木材的天性,在復雜微妙的變化中達到動態平衡。這種精巧的接閤形式,使得傳承下來的古典傢具曆經幾百年的歲月滄桑,均不散架,達到瞭結構與科學的完美統一。今天我們在博物館中能看到明清時期傳承下來的精美傢具,讓我們不得不贊嘆古人所創造的高超榫卯技藝。
  但令人遺憾的是,盡管硬木傢具的製作技藝已被納入國傢非物質文化遺産,但由於傳統榫卯結構復雜,對匠人的技藝要求很高,年輕一代不願在此領域投入時間和精力來學習,而熟練掌握這門技藝的老前輩漸已陸續離世,在世的也多已過花甲之年。再加上現代木工機械的高效技術,很多傳統榫卯被簡化或被各類金屬連接件代替,導緻現代木工行業沒有將傳統榫卯製作技藝很好地傳承下來,從某種意義上說,還帶給傳統榫卯製作技藝以前所未有的衝擊。鑒於此,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國幾韆年的榫卯結構做瞭一個較為全麵的梳理,希望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做到傳承有序,讓古老的榫卯技術體現齣泱泱大國的工匠精神,繼續煥發齣時代的魅力。
  本書主要從以下六個方麵對榫卯結構進行瞭梳理。第一章,中國傳統傢具榫卯結構的發展概況,力求從縱嚮的角度使讀者對中國傳統傢具榫卯結構的發展有個清晰的認識。第二章,常見榫卯結構的釋名及其製作工藝。在現代絕大多數木工技藝被機械代替的社會背景下,很多古人使用的優秀榫卯結閤形式逐漸被現代人遺忘,故本章對常見榫卯名稱及其製作工藝進行瞭較為全麵的整理,通過文字和圖片的形式加以呈現,希望未來的子孫在需要它們的時候能重新拾取,將古人的智慧傳承下來;第三章,建築榫卯結構與傢具榫卯結構。傢具榫卯結構和建築榫卯結構一脈相承,研究它們之間的親密關係,讓讀者更能理解榫卯結構是“木作”的精粹,是科學與技術的完美統一。第四章,中國傳統榫卯結構在傳統傢具中的應用。使讀者進一步加深對榫卯結構形式的理解,並做到閤理運用。第五章,常見經典傢具中的榫卯結閤形式的分析。通過對經典傢
  具款式的結構解讀,讓讀者理解豐富而精巧的榫卯結構的科學內涵,做到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在日後的傳承中做到閤理取捨。第六章,傳統傢具榫卯結構的現代演繹和發展。力求分析現代榫卯結閤形式的利與弊,通過比較,將它們的優缺點辨析齣來,讓子孫後代參考藉鑒。
  本書對木工專業、傢具設計專業的學生、專業的建築設計師、傢具設計師、室內設計師,以及古典傢具收藏愛好者、現代紅木傢具消費者、生産廠傢和商傢都有很好的學習和參考價值。
  最後,我在這裏衷心感謝南京明孝陵博物館觀樸明式傢具藝術館館長雷璞偉先生,他把多年來收集和整理的榫卯結構樣式無私地奉獻齣來供我們研習,並對本書的內容提齣瞭非常中肯的建議;還要感謝我的恩師張彬淵教授,是他不停的鞭策和指導纔讓我能靜下心來,帶著我的學生,對浩如煙海的資料進行分析,在此過程中去粗取精,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使我們大傢受益匪淺。
  此外,南京林業大學傢居與工業設計學院的曆屆研究生、本科生,他們當中的很多同學都參與瞭本書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現在均已走上工作崗位,在此書的編撰過程中,我們結下瞭深厚的師生情誼,希望他們在生産崗位上能繼續為本書資料的收集和完善提供寶貴的素材,為日後的修訂打下更好的基礎。
  由於本人水平和精力的限製,錯漏之處,敬請業內專傢和讀者批評指正。
  呂九芳
  2017年10月25日
  於南京林業大學


《東方木匠的智慧:一件傢具的韆年流轉》 這是一部關於傢具的韆年史詩,它不隻講述木頭的變形記,更穿越時光,探尋那些凝聚著東方匠人智慧的傢居之美。從古老的宮廷廟宇,到尋常百姓的茅屋草捨,傢具,作為物質與精神的載體,無聲地記錄著時代的變遷、審美的演進以及人與空間的親密關係。 本書將帶領您深入瞭解中國傢具發展的宏大脈絡。它並非一本冰冷的編年史,而是以傢具為切入點,勾勒齣一幅幅鮮活的曆史畫捲。我們將迴溯至遙遠的史前時期,探尋早期人類對木材的樸素運用,瞭解先民們如何從自然的饋贈中創造齣最初的坐具、案颱。隨著社會的發展,傢具的形態、功能和審美也隨之豐富。 秦漢魏晉時期,簡樸實用之風盛行,但傢具的雛形已初露端倪,如屏風、榻等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體現著士人階層的雅緻生活。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傳入為傢具帶來瞭新的元素,如佛龕、經案等,其造型和裝飾開始受到域外文化的影響。 唐朝,作為中國曆史上最輝煌的時代之一,其傢具也呈現齣雍容華貴、大氣磅礴的氣象。圓形的傢具,如圓桌、圓凳,在此時期開始流行,這不僅是造型上的創新,更蘊含瞭“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色彩鮮艷、紋飾繁復的傢具,如寶座、漆案,彰顯瞭大唐盛世的恢弘氣度。 宋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興起,傢具更加注重實用性和文人雅趣。傢具的尺寸逐漸縮小,更加輕巧靈便,造型也更加精巧雅緻。宋代文人對傢具的審美追求,體現在其對“清、雅、簡、素”的偏愛,如帶有書捲氣的書案、圈椅等,成為文人書房的標誌。 元明清時期,是中國傳統傢具發展的黃金時代。特彆是明清傢具,以其精湛的工藝、典雅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贏得瞭“東方明珠”的美譽。本書將重點關注這一時期傢具的輝煌成就,但不是簡單羅列器物,而是深入分析不同地域、不同時期傢具的風格特徵。 例如,我們會探討明式傢具的“簡練、優美、輕巧”,分析其流暢的綫條、精巧的比例以及對木材天然紋理的尊重。我們會走進清式傢具的“繁復、華麗、厚重”,理解其精雕細琢、金碧輝煌的裝飾風格,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皇傢氣派與吉祥寓意。 然而,本書的視野不止於器物的錶象。我們更將追溯傢具背後的文化密碼。傢具不僅僅是遮風擋雨、提供便利的工具,更是傢庭倫理、社會等級、哲學思想、審美情趣的具象化載體。 我們會解讀一張太師椅所承載的權力與尊嚴,一張羅漢床所蘊含的居傢閑適,一張書案所代錶的文人墨客的清高與孤寂。我們將探討傢具的陳設規製,理解不同位置的傢具如何劃分空間、象徵地位。我們會分析傢具上的紋飾圖案,解讀其中蘊含的吉祥寓意、神話傳說和道德教化。 此外,本書還將觸及與傢具相關的工藝與材質。我們會追溯曆代木材的選擇與應用,瞭解不同木材的特性如何在傢具設計中得到最大化的發揮。我們會介紹影響傢具風格的傢具製作技藝,但側重點不在於具體的技術操作,而是探討這些技藝如何與傢具的整體美學相融閤,如何體現匠人的心血與巧思。 《東方木匠的智慧:一件傢具的韆年流轉》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傢居漫遊。它將帶您領略中國傳統傢具的韆姿百態,感受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理解傢具如何從一件件實用品,升華為一件件藝術品,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物質與精神的橋梁。它邀請您放慢腳步,靜靜品味那些沉默的木器,傾聽它們講述的關於傢、關於人、關於時光的悠遠故事。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中國傳統傢具榫卯結構的書,簡直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覺得中國的古傢具很美,但從來沒想過,它們能夠那麼結實,那麼耐用,而且一點點膠水和釘子都沒用。這本書就詳細地解釋瞭其中的奧秘,讓我真正明白瞭“榫卯”這兩個字到底意味著什麼。 書中對各種榫卯結構的介紹,簡直是細緻入微。我看到瞭“格肩榫”、“燕尾榫”、“抱肩榫”等等,每一個榫卯的形態都像一個精巧的數學公式,卻又充滿瞭藝術感。書中的插圖非常清晰,有分解圖,有實物圖,我甚至能夠想象齣,木匠師傅們是怎麼把這些木頭一點點雕刻齣來,然後像拼圖一樣嚴絲閤縫地組閤在一起的。 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書裏講到的“榫卯組閤”的原理。它不隻是簡單地介紹單個榫卯,還會講到不同榫卯是如何配閤使用的,形成一個整體的支撐係統。比如,桌子腿和橫棖之間的連接,椅子的靠背和坐闆之間的連接,都用瞭非常巧妙的榫卯設計。我感覺就像在看一本“傢具骨骼解剖學”,瞭解傢具內部的精妙構造。 這本書讓我對“堅固”這兩個字有瞭新的認識。以前我以為堅固就是用很多釘子,很多膠水,但是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堅固,是用巧思和精準的工藝來實現的。榫卯結構之所以能夠長久不壞,是因為它利用瞭木材本身的特性,而且設計上考慮到瞭受力方嚮和變形。這種智慧,真的是讓人嘆為觀止。 我還可以感覺到,這本書不僅僅是在介紹技術,它還在傳遞一種文化。書中隱約提到瞭,榫卯結構的設計,也體現瞭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比如“天人閤一”、“順應自然”。這些都讓我覺得,中國傳統傢具不僅僅是實用的物件,更是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藝術品。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也很吸引人,不像是枯燥的技術手冊,而是帶著一種娓娓道來的感覺。它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那些復雜的結構,而且還會時不時地引發我的思考。我甚至開始用一種新的眼光去看待我身邊的一些老傢具,試著去辨認裏麵的榫卯。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易損性”和“修復性”的討論。與現代傢具的“一次性”不同,榫卯結構的傢具,更容易被修復,甚至是可以更換局部構件。這是一種非常可持續的智慧,也體現瞭古人對物品的珍惜。 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帶來瞭非常多的啓發。它讓我不僅僅看到瞭中國傳統傢具的外在美,更體會到瞭其內在的精妙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這本書讓我對“工匠精神”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中國的傳統工藝,有瞭更由衷的敬佩。

評分

這本《中國傳統傢具榫卯結構》是我近期讀到過最令人驚嘆的書籍之一。我一直對中國古典傢具的美感有所體會,但總覺得那份美感似乎缺少瞭一些“支撐”。讀完這本書,我纔明白,原來那些支撐,便是書中詳盡介紹的榫卯結構,它們纔是中國傳統傢具“堅不可摧”的靈魂所在。 書中對各種榫卯的分類和講解,細緻入微,讓我大開眼界。從基礎的“格肩榫”,到像“燕尾榫”這樣巧妙的連接方式,再到那些結構更為復雜的“抱肩榫”、“粽角榫”,每一種都如同一個精巧的“機械密碼”。書中的插圖,尤其是那些剖麵圖,簡直是神來之筆,讓我能夠無比直觀地理解,木材是如何通過精準的切割和巧妙的組閤,形成一個嚴絲閤縫、渾然一體的結構。我甚至能想象到,古時候的工匠們,是如何憑藉著對木材特性的深刻理解和一絲不苟的工藝,創造齣如此令人驚嘆的連接方式。 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力學原理”的闡釋。它用非常直觀的方式,解釋瞭為什麼某些榫卯結構能夠承受巨大的重量,而某些設計又能夠起到防拔脫的作用。這讓我意識到,中國傳統傢具的穩固耐用,絕非偶然,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力學理解基礎之上的。這種智慧,超越瞭簡單的工藝,更接近於一種科學的實踐。 這本書也讓我對“可持續性”有瞭更深的認識。與現代社會許多“一次性”消費品不同,榫卯結構的傢具,很多時候是可以被修復、被傳承的。書中提到,即使是百年老傢具,隻要榫卯結構尚存,通過精細的修復,便能重煥生機。這不僅是對資源的珍惜,更是對工匠心血的尊重,一種超越物質本身的價值體現。 更讓我著迷的是,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它還觸及瞭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我開始理解,為什麼中國人會說“天人閤一”,為什麼會強調“順應自然”。榫卯結構的運用,恰恰體現瞭這種理念,它最大限度地保留瞭木材的天然紋理和特性,通過巧妙的設計,讓木材發揮齣最大的潛力。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堪稱典範,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流暢的文采,讓我能夠輕鬆地跟隨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深入理解榫卯的奧秘。它讓我從一個旁觀者,逐漸變成一個能夠欣賞其中門道的人。 總而言之,這本《中國傳統傢具榫卯結構》是一部讓我受益匪淺的讀物。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傳統傢具的內在精髓,也讓我對“工匠精神”有瞭更為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書籍,更是一部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智慧的百科全書。

評分

我近期拜讀瞭《中國傳統傢具榫卯結構》一書,真是醍醐灌頂,讓我對中國古典傢具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對那些年代久遠的傢具情有獨鍾,覺得它們身上自帶一種沉澱著曆史的氣息,但這份氣息的實體支撐究竟是什麼,我從未深入探究過。這本書則恰恰填補瞭我認知的空白,讓我看到瞭傢具“骨骼”的精妙之處。 書中對於各種榫卯結構的梳理,堪稱詳盡。那些我曾經隻是模糊聽說過的“格肩榫”、“燕尾榫”、“抱肩榫”,在這裏都得到瞭清晰的圖解和深入的闡釋。我驚嘆於,一塊塊木頭,在工匠手中,是如何通過巧妙的設計和精準的切割,變成一個個嚴絲閤縫、互相支撐的“機關”。這些連接方式,不僅讓傢具在結構上無比穩固,更能適應木材本身的自然屬性,比如熱脹冷縮,這本身就是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 書中的插圖,尤其是一些分解圖,簡直是打開瞭我對傢具內部構造的想象。我不再僅僅是看到傢具的外形,而是能“看穿”它的肌理,理解每一根支撐、每一處連接的用意。這種對細節的呈現,讓我對古人的工匠精神有瞭更為具象的感受——那是一種極緻的追求,一種對材料的尊重,一種將技術與藝術完美融閤的能力。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力學原理”的解讀。它用非常直觀的方式,解釋瞭為什麼某些榫卯結構能夠承受巨大的重量,而某些設計又能夠起到防拔脫的作用。這讓我意識到,中國傳統傢具的穩固耐用,絕非偶然,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力學理解基礎之上的。這種智慧,超越瞭簡單的工藝,更接近於一種科學的實踐。 更讓我著迷的是,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可持續性”的另一種維度。與現代社會許多“一次性”消費品不同,榫卯結構的傢具,很多時候是可以被修復、被傳承的。書中提到,即使是百年老傢具,隻要榫卯結構尚存,通過精細的修復,便能重煥生機。這不僅是對資源的珍惜,更是對工匠心血的尊重,一種超越物質本身的價值體現。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堪稱典範,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流暢的文采,讓我能夠輕鬆地跟隨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深入理解榫卯的奧秘。它讓我從一個旁觀者,逐漸變成一個能夠欣賞其中門道的人。 總的來說,這本《中國傳統傢具榫卯結構》是一部讓我受益匪淺的讀物。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傳統傢具的內在精髓,也讓我對“工匠精神”有瞭更為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書籍,更是一部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智慧的百科全書。

評分

這本《中國傳統傢具榫卯結構》簡直是一部打開瞭我新世界大門的著作!我一直覺得中國古典傢具有著一種獨特的韻味,但從來沒有真正理解過這份韻味的根源在哪裏。讀完這本書,我纔恍然大悟,原來一切的精巧和穩固,都藏在那些叫做“榫卯”的連接之中。 書中對各種榫卯結構的介紹,簡直是細緻入微,讓我大開眼界。我以前隻知道有“榫卯”,但沒想到它竟然有如此多的“傢族成員”,比如“燕尾榫”的穩固,“格肩榫”的簡潔,“抱肩榫”的支撐,還有那些我從未聽過的,例如“粽角榫”、“穿銷榫”、“扇形榫”,每一種都像是一個獨立的設計故事。書中的插圖,尤其是那些分解剖麵圖,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讓我能夠無比直觀地理解木材是如何被巧妙地切割和組閤,形成渾然一體的結構。我甚至能想象到,古時候的工匠們,是如何憑藉著對木材特性的深刻理解和一絲不苟的工藝,創造齣如此令人驚嘆的連接方式。 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書裏講到的“榫卯組閤”的原理。它不隻是簡單地介紹單個榫卯,還會講到不同榫卯是如何配閤使用的,形成一個整體的支撐係統。比如,桌子腿和橫棖之間的連接,椅子的靠背和坐闆之間的連接,都用瞭非常巧妙的榫卯設計。我感覺就像是在學習一種“木頭語言”,瞭解傢具是如何通過這些“語言”來構建的。 這本書讓我對“堅固”有瞭新的理解。我以前覺得堅固就是用很多釘子和膠水,但是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堅固,是用巧思和精準的工藝來實現的。榫卯結構的傢具能夠如此耐用,是因為它利用瞭木材本身的特性,而且設計上考慮到瞭受力方嚮和變形。這種智慧,真的是讓人嘆為觀止。 我還可以感覺到,這本書不僅僅是在介紹技術,它還在傳遞一種文化。書中隱約提到瞭,榫卯結構的設計,也體現瞭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比如“天人閤一”、“順應自然”。這些都讓我覺得,中國傳統傢具不僅僅是實用的物件,更是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藝術品。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也非常吸引人,不像是枯燥的技術手冊,而是帶著一種娓娓道來的感覺。它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那些復雜的結構,而且還會時不時地引發我的思考。我甚至開始用一種新的眼光去看待我身邊的一些老傢具,試著去辨認裏麵的榫卯。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易損性”和“修復性”的討論。與現代傢具的“一次性”不同,榫卯結構的傢具,更容易被修復,甚至是可以更換局部構件。這是一種非常可持續的智慧,也體現瞭古人對物品的珍惜。 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帶來瞭非常多的啓發。它讓我不僅僅看到瞭中國傳統傢具的外在美,更體會到瞭其內在的精妙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這本書讓我對“工匠精神”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中國的傳統工藝,有瞭更由衷的敬佩。

評分

這本《中國傳統傢具榫卯結構》真是太有分量瞭!我之前一直覺得中國古典傢具之所以那麼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造型和雕刻,但這本書卻從最根本的結構入手,讓我看到瞭隱藏在優美外錶下的驚人智慧。 書中對各種榫卯結構的介紹,簡直是細緻入微,讓我大開眼界。我以前隻知道有“榫卯”,但沒想到它竟然有如此多的“傢族成員”,比如“燕尾榫”、“格肩榫”、“抱肩榫”等等,每一個都有自己獨特的功能和適用場景。書中的圖示非常生動,有分解圖,有組裝圖,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木頭是如何通過這些“機關”嚴絲閤縫地連接在一起的。我甚至能夠想象齣,工匠們是如何憑藉一雙巧手和精密的測量,將這些木材變成瞭如同骨骼般堅固的連接件。 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力學原理”的闡釋。它並沒有用復雜的公式,而是通過直觀的圖示和簡潔的文字,解釋瞭為什麼某種榫卯能夠承受巨大的壓力,為什麼它能夠抵抗歲月的侵蝕。我開始明白,那些看起來樸實無華的傢具,其實蘊含著驚人的工程學智慧。古人的設計,不僅僅是為瞭美觀,更是為瞭實用和耐用。 這本書也讓我對“可持續性”有瞭更深的認識。與現代傢具的“一次性”消費不同,榫卯結構的傢具,很多情況下是可以被修復甚至更換局部構件的。書中有提到,即使是百年老傢具,隻要關鍵的榫卯結構完好,通過修復,依然能夠重煥生機。這是一種多麼寶貴的智慧,對資源的珍惜,對物品的尊重,都蘊含其中。 更讓我感動的是,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它還觸及瞭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我開始理解,為什麼中國人會說“天人閤一”,為什麼會強調“順應自然”。榫卯結構的運用,恰恰體現瞭這種理念,它最大限度地保留瞭木材的天然紋理和特性,通過巧妙的設計,讓木材發揮齣最大的潛力。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獨特,它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人文的溫度。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我甚至會一邊看書,一邊想象著古時候的匠人,是如何在一盞昏黃的油燈下,用他們那雙布滿老繭的手,雕琢齣如此精巧的連接件。 總而言之,這本《中國傳統傢具榫卯結構》不僅僅是一本介紹傢具製作的書,它更是一部關於智慧、關於傳承、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它讓我看到瞭木頭本身蘊含的生命力,也看到瞭人類在與自然互動中迸發齣的無限創造力。

評分

這本《中國傳統傢具榫卯結構》簡直是打開瞭我認識中國傳統傢具的一扇新大門。我以前總覺得古傢具之所以那麼迷人,是因為它們的外形、雕刻和年代感,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隱藏在這些美學之下的,是更加根本、更加核心的智慧——那便是精妙絕倫的榫卯結構。 書中最讓我震撼的,是它對各種榫卯結構的詳盡展示。從最基礎的“格肩榫”,到像“燕尾榫”這樣巧妙的連接方式,再到那些結構更為復雜的“抱肩榫”、“粽角榫”,每一種都好像是一個被精心設計的“機械關節”。書中的插圖,尤其是那些剖麵圖,簡直是神來之筆,讓我能夠無比清晰地理解,一塊塊木頭是如何通過精準的切割和巧妙的組閤,形成一個嚴絲閤縫、牢不可破的整體。我甚至能想象到,古時候的工匠們,是如何憑藉著對木材特性的深刻理解和一絲不苟的工藝,創造齣如此令人驚嘆的連接方式。 更讓我著迷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止步於機械的介紹,而是深入探討瞭榫卯結構所蘊含的力學原理和哲學思想。它解釋瞭為什麼這些木頭連接能夠承受巨大的重量,為什麼它們能夠抵禦歲月的侵蝕,這讓我對“堅固”有瞭全新的認識,原來真正的堅固,是來自於智慧的設計,而非簡單的堆砌。同時,書中也隱約提到瞭,榫卯結構的運用,恰恰體現瞭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閤一”、“順應自然”的理念,讓我在欣賞傢具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東方智慧。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也非常好。它沒有使用過於生澀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進入榫卯的世界。即使是對木工完全不瞭解的人,也能通過書中清晰的圖示和簡潔的文字,領略到其中蘊含的精妙。我甚至會時不時地停下來,想象著那些古老的工匠們,是如何在一盞油燈下,用他們那雙布滿老繭的手,雕琢齣這些精巧的零件。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修復性”的論述。與現代傢具一旦損壞就難以修復甚至隻能報廢的情況不同,榫卯結構的傢具,往往可以在局部損壞時進行修復,甚至更換構件,大大延長瞭傢具的使用壽命。這是一種多麼寶貴的智慧,對資源的珍惜,對物品的尊重,都蘊含其中。 總而言之,這本《中國傳統傢具榫卯結構》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絕的作品。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傢具工藝的書,更是一部關於智慧、關於傳承、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深解讀。它讓我看到瞭木頭本身所蘊含的生命力,也讓我看到瞭人類在與自然互動中迸發齣的無限創造力和深厚底蘊。

評分

這本《中國傳統傢具榫卯結構》的書,我真是愛不釋手,簡直是打開瞭我對傢具製作的全新認知大門。一直以來,我對那些古樸典雅的中國傳統傢具都情有獨鍾,總覺得它們身上帶著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韻味,一種超越瞭物質本身的生命力。然而,我從未真正理解過這份美感的源泉究竟在哪裏。拿到這本書之前,我腦海中的傢具,大多是通過釘子、螺絲等現代工藝連接而成,總覺得少瞭點什麼。這本書則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看法。它讓我看到瞭傢具不再是冰冷的木頭堆砌,而是如同精密的骨骼係統,通過巧妙的榫卯連接,嚴絲閤縫,渾然一體。 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書中精美的插圖和細緻的剖析所吸引。那些被拆解開來的傢具部件,清晰地展示瞭各種榫卯的形態和連接方式。我看到瞭“燕尾榫”的穩固,“格肩榫”的簡潔,“抱肩榫”的支撐,還有那些我從未聽過的,諸如“粽角榫”、“穿銷榫”、“扇形榫”等等,每一個都像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古代工匠留下的密碼。書中的文字並沒有過於艱澀,反而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詳細講解瞭每一種榫卯的特點、作用以及它們在不同傢具部件上的應用。我甚至能夠想象到,古時候的工匠們,是如何在沒有高科技工具的條件下,憑藉一雙巧手和豐富的經驗,將一塊塊木頭雕琢成精巧的連接件,然後通過嚴謹的組裝,創造齣如此堅固耐用的傢具。 更讓我著迷的是,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對榫卯結構的機械介紹,它還深入探討瞭榫卯結構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文化意義。原來,榫卯的運用不僅僅是為瞭結構的穩固,更是體現瞭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閤一”、“順其自然”的理念。木材的天然紋理被最大限度地保留,榫卯的連接方式也盡可能地減少瞭對木材本身的破壞,仿佛是在與自然對話,而非徵服。這種對材料的尊重,對工藝的極緻追求,以及其中蘊含的東方智慧,都讓我深感震撼。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擺在傢裏的老傢具,仿佛能聽到它們在訴說著韆年的故事,感受著一代代匠人的心血與傳承。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非常閤理,從最基礎的榫卯類型講解,到不同傢具部件的典型應用,再到實際操作中的注意事項,循序漸進,邏輯清晰。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榫卯組閤”的章節,它展示瞭如何將不同的榫卯結構巧妙地組閤起來,形成更復雜、更強大的支撐係統。這就像是看一場建築學的盛宴,隻不過這次的材料是木頭,而舞颱是傢具。那些大型的案、桌、椅、櫃,在榫卯的加持下,顯得格外沉穩厚重,又帶著一絲靈動。我甚至開始嘗試著去辨認自傢老傢具上的那些“隱藏的機關”,雖然我知道自己不可能成為一名真正的榫卯匠人,但這份對工藝的理解和欣賞,已經讓我感到無比滿足。 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書中對於“易損性”和“修復性”的討論。與現代傢具一旦損壞就難以修復甚至隻能報廢的情況不同,榫卯結構的傢具在某些部位損壞時,往往可以單獨更換或修復,大大延長瞭傢具的使用壽命。這不僅是一種經濟上的考量,更是一種對資源的珍惜,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智慧。我在書中看到,有些修復案例,工匠們會盡量使用與原件相似的木材和榫卯結構,力求在不破壞整體美感的前提下,讓傢具重煥生機。這種對傳統的尊重和對工藝的堅持,在當下這個快餐文化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 此外,這本書對於不同地區、不同時期榫卯結構的演變也有所提及,這讓我瞭解到,榫卯結構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和完善的。比如,南方和北方傢具在榫卯結構上就存在一些差異,這與當地的氣候、木材種類以及審美習慣都有關係。這種地域性的差異,也為榫卯結構增添瞭更多文化色彩,讓我對中國傳統傢具的多樣性有瞭更深的認識。我開始能夠區分齣不同風格傢具的細微之處,也更加欣賞那些獨具匠心的設計。 這本書還附帶瞭很多精美的圖例和分解圖,即使對木工完全不瞭解的讀者,也能通過這些圖示理解榫卯的構造。我常常會一邊看圖,一邊想象著木頭是如何被一點點雕刻齣來的,想象著匠人們是如何精準地測量、切割、打磨。那些圖紙上的綫條,不僅僅是幾何圖形,更是智慧的結晶,是曆史的見證。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榫卯,更是在講述中國古代工匠的精神。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工匠精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那種精益求精、追求極緻的態度,那種對技藝的全身心投入,那種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不斷超越自我的堅持,都深深地打動瞭我。在現代工業化生産的大背景下,這種純手工、精細化的工藝顯得彌足珍貴。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中國傳統傢具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其外觀的美感,更在於其內在的工藝和蘊含的文化。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部關於中國傳統傢具榫卯結構的百科全書,它以嚴謹的態度、詳實的資料、精美的圖解,嚮讀者展現瞭中國古代傢具製作的智慧和精湛技藝。無論你是對中國傳統傢具感興趣的愛好者,還是對木工工藝有著濃厚興趣的學習者,亦或是想要瞭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匠人精神的探索者,這本書都絕對不容錯過。它讓我看到瞭木頭本身的生命力,也讓我看到瞭人類智慧的光輝。 這本書的內容實在是太豐富太有料瞭!我感覺我像是進入瞭一個神奇的木工世界,每一頁都充滿瞭驚喜。我以前覺得傢具就是把木頭釘在一起,沒想到竟然有這麼多的講究和學問。那些榫卯的名稱聽起來就很有意思,比如“燕尾榫”、“格肩榫”等等,每個名字都仿佛勾勒齣一種形狀,一種結構。書中的圖示也非常清晰,我甚至能看齣來,這種榫卯是怎麼咬閤在一起的,又是如何承受重量的。我以前總覺得老傢具為什麼那麼結實,現在明白瞭,原來都是這些巧妙的榫卯在起作用。

評分

我最近在讀一本關於中國傳統傢具榫卯結構的書,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對傢具的認知。我之前以為傢具就是把木頭釘在一起,然後打磨上漆,沒想到在沒有現代工具的情況下,古人就已經發展齣瞭如此精妙的連接方式。 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詳細介紹瞭各種各樣的榫卯結構,每一種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燕尾榫”、“格肩榫”、“抱肩榫”等等。這些名字本身就充滿瞭畫麵感,而且書裏的插圖更是清晰地展示瞭它們是如何咬閤在一起的。我驚嘆於古人的智慧,能夠設計齣如此巧妙的連接方式,讓傢具在沒有一顆釘子的情況下,依然能夠牢固無比。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榫卯組閤”的講解。它不僅僅是介紹單個榫卯的用法,更重要的是展示瞭如何將不同的榫卯結構巧妙地組閤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支撐體係。比如,桌子的腿和橫棖之間的連接,椅子的靠背和坐闆之間的連接,都用瞭非常精巧的設計。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在學習一種“木頭語言”,瞭解傢具是如何通過這些“語言”來構建的。 這本書讓我對“堅固”有瞭新的理解。我以前覺得堅固就是用很多釘子和膠水,但是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堅固,是用巧思和精準的工藝來實現的。榫卯結構的傢具能夠如此耐用,是因為它利用瞭木材本身的特性,而且設計上考慮到瞭受力方嚮和變形。這種智慧,真的是讓人嘆為觀止。 我還可以感覺到,這本書不僅僅是在介紹技術,它還在傳遞一種文化。書中隱約提到瞭,榫卯結構的設計,也體現瞭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比如“天人閤一”、“順應自然”。這些都讓我覺得,中國傳統傢具不僅僅是實用的物件,更是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藝術品。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也非常吸引人,不像是枯燥的技術手冊,而是帶著一種娓娓道來的感覺。它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那些復雜的結構,而且還會時不時地引發我的思考。我甚至開始用一種新的眼光去看待我身邊的一些老傢具,試著去辨認裏麵的榫卯。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易損性”和“修復性”的討論。與現代傢具的“一次性”不同,榫卯結構的傢具,更容易被修復,甚至是可以更換局部構件。這是一種非常可持續的智慧,也體現瞭古人對物品的珍惜。 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帶來瞭非常多的啓發。它讓我不僅僅看到瞭中國傳統傢具的外在美,更體會到瞭其內在的精妙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這本書讓我對“工匠精神”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中國的傳統工藝,有瞭更由衷的敬佩。

評分

最近我一口氣讀完瞭這本《中國傳統傢具榫卯結構》,感覺自己像是進入瞭一個充滿智慧的木工殿堂。我一直對那些古色古香的中國傢具情有獨鍾,但總是覺得它們身上有一種難以言說的神秘感,直到讀瞭這本書,我纔真正明白瞭這份神秘感的來源——那精妙絕倫的榫卯結構。 這本書的強大之處在於,它用極其詳盡但又清晰易懂的方式,剖析瞭各種各樣的榫卯。我之前以為榫卯就是簡單的插接,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燕尾榫”的穩固,“格肩榫”的優雅,“抱肩榫”的力量,還有那些我從未聽過的,例如“粽角榫”、“穿銷榫”、“扇形榫”,每一個都像是一個獨立的設計故事。書中提供的插圖,尤其是那些分解剖麵圖,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讓我能夠無比直觀地理解木材是如何被巧妙地切割和組閤,形成渾然一體的結構。 我尤其驚嘆於書中對“力學原理”的解讀。它並沒有用復雜的公式,而是通過圖示和簡潔的文字,解釋瞭為什麼某種榫卯能夠承受巨大的壓力,為什麼它能夠抵抗歲月的侵蝕。我開始明白,古人的智慧不僅僅在於對木材的熟悉,更在於他們對物理學的直觀運用。那些傢具之所以能夠代代相傳,不是偶然,而是精密的計算和巧妙的設計。 這本書也讓我對“可持續性”有瞭更深的認識。與現代傢具的“報廢式”消費不同,榫卯結構的傢具,很多情況下是可以被修復甚至更換局部構件的。書中有提到,即使是百年老傢具,隻要關鍵的榫卯結構完好,通過修復,依然能夠重煥生機。這是一種多麼寶貴的智慧,對資源的珍惜,對物品的尊重,都蘊含其中。 更讓我感動的是,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它還觸及瞭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我開始理解,為什麼中國人會說“天人閤一”,為什麼會強調“順應自然”。榫卯結構的運用,恰恰體現瞭這種理念,它最大限度地保留瞭木材的天然紋理和特性,通過巧妙的設計,讓木材發揮齣最大的潛力。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獨特,它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人文的溫度。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我甚至會一邊看書,一邊想象著古時候的匠人,是如何在一盞昏黃的油燈下,用他們那雙布滿老繭的手,雕琢齣如此精巧的連接件。 總而言之,這本《中國傳統傢具榫卯結構》不僅僅是一本介紹傢具製作的書,它更是一部關於智慧、關於傳承、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它讓我看到瞭木頭本身蘊含的生命力,也看到瞭人類在與自然互動中迸發齣的無限創造力。

評分

這本書帶來的震撼,絕對是層次分明的。一開始,我隻是被那些精美的圖片所吸引,那些中國古傢具的造型,那種古樸典雅的氣質,總讓我駐足流傳。然而,當我深入閱讀這本書,我纔發現,原來支撐起這份美學的,是如此精密且富有智慧的榫卯結構。我以前隻知道有“榫卯”,但從未想過它竟然有如此多的種類,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設計理念和功能。書中的講解,並非枯燥的學術理論,而是帶著一種深入淺齣的引導,讓我一步一步地理解,為什麼這些看似簡單的木頭連接,能夠構建齣如此穩固且充滿藝術感的傢具。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不同榫卯類型的詳細剖析。當我看到“格肩榫”時,我立刻聯想到它在案幾、椅子的橫棖上的應用,那種結構上的簡潔和力學的巧妙結閤,讓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再到“燕尾榫”,書中的圖解讓我完全理解瞭為什麼它在抽屜、櫃子的側闆連接上如此關鍵,那種“鎖緊”的效果,讓抽屜即便長時間使用也不會鬆動。而且,書中的文字還不僅僅是講解結構,它還會穿插一些關於木材的特性、連接的緊密度、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的受力方嚮來選擇閤適的榫卯類型。這些細節,讓整本書變得更加生動和實用。 這本書的價值,還在於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傳統傢具的“生命力”。與現代很多使用膠水和釘子的傢具不同,榫卯結構的傢具,更多的是通過木材本身的物理連接來達到穩固。這意味著,在很多情況下,這些傢具是可以被拆卸、修復,甚至是可以“呼吸”的。書中有提到,榫卯結構能夠適應木材的熱脹冷縮,使得傢具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都能保持穩定。這一點,讓我對“天人閤一”的理念有瞭更直觀的理解,古人真的將對自然的理解融入到瞭工藝之中。 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還對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傢具部件,如桌腿、椅腿、櫃門等,進行瞭榫卯結構的分解和剖析。我仿佛看到,一件件傢具是如何“生長”齣來的,每一根木材,每一個連接點,都經過瞭精心的設計和打磨。那種一絲不苟的工匠精神,通過書中的文字和圖畫,油然而生。我開始覺得,那些古老的傢具,不僅僅是物品,更是曆史的載體,是匠人們智慧的結晶。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色,不失嚴謹,卻又充滿瞭溫度。它沒有堆砌大量晦澀的術語,而是用一種引導性的方式,讓讀者慢慢進入榫卯的世界。我甚至會時不時地停下來,想象著一位老匠人,手持刨子和鑿子,在木頭上精雕細琢的情景。這種代入感,是我在許多其他技術類書籍中很難獲得的。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力學原理”的解釋。雖然這本書不是一本純粹的力學教材,但它會通過直觀的圖示和簡潔的文字,告訴你為什麼某種榫卯結構能夠承受多大的重量,為什麼它能夠抵抗多大的拉力。這種科學的分析,讓我對榫卯的理解,從“是什麼”上升到瞭“為什麼”。 這本書還不僅僅停留在結構本身,它還隱約地觸及到瞭“美學”的範疇。我開始意識到,榫卯的造型本身,也具備一種獨特的藝術美感。那種精準的綫條,那種嚴絲閤縫的連接,都形成瞭一種內斂而深沉的美。它不像雕龍畫鳳那樣張揚,卻有一種曆久彌新的韻味。 總的來說,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傳統傢具的窗戶,讓我從一個“看客”變成瞭“理解者”。我不再僅僅欣賞傢具的外錶,更能體會到其內在的精妙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它讓我對“工匠精神”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對中國傳統工藝的智慧,有瞭更由衷的敬佩。

評分

書不錯

評分

書不錯

評分

書不錯

評分

內容乏善可陳,與期望相去甚遠。

評分

內容乏善可陳,與期望相去甚遠。

評分

內容乏善可陳,與期望相去甚遠。

評分

書不錯

評分

書不錯

評分

內容乏善可陳,與期望相去甚遠。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