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手册是在前5版手册的基础上吸收并总结了国内外机械工程设计领域中的新标准、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理论与方法,并配合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需求撰写而成的。本版手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常规设计、机电一体化设计、机电系统控制、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等内容,具有体系新颖、内容现代、凸显创新、系统全面、信息量大、实用可靠及简明便查等特点。
本版手册分为7卷55篇,内容有:机械设计基础资料、机械零部件设计(连接、紧固与传动)、机械零部件设计(轴系、支承与其他)、流体传动与控制、机电一体化与控制技术、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等。
本卷为第2卷,主要内容有:连接与紧固、带传动和链传动、摩擦轮传动与螺旋传动、齿轮传动、轮系、减速器和变速器、机构设计等。
本版手册可供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维修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工具书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的相关专业师生使用和参考。
目录
第5篇 连接与紧固
第1章 连接总论
1 设计机械连接应考虑的问题 5-3
2 连接的类型和选择 5-3
2.1 按拆卸可能性分类 5-3
2.2 按锁合分类 5-3
3 连接设计的几个问题 5-5
3.1 被连接件接合面设计 5-5
3.2 减小接头的应力集中 5-5
3.3 考虑环境和工作条件的要求 5-6
3.4 使连接件受力情况合理 5-6
4 紧固件的标准和检验 5-6
4.1 紧固件的有关标准 5-6
4.2 紧固件的检验项目 5-6
5 紧固件标记方法 5-7
第2章 螺纹和螺纹连接
1 螺纹 5-9
1.1 螺纹分类、特点和应用 5-9
1.2 螺纹术语及其定义 5-10
1.3 普通螺纹(牙型、尺寸及公差) 5-18
1.3.1 概述 5-18
1.3.2 牙型 5-18
1.3.3 直径与螺距系列 5-18
1.3.4 基本尺寸 5-18
1.3.5 普通螺纹的标记 5-23
1.3.6 普通螺纹公差 5-23
1.4 管螺纹 5-27
1.4.1 55°非密封管螺纹 5-27
1.4.2 55°密封管螺纹 5-29
1.4.3 60°密封管螺纹 5-31
1.4.4 米制锥螺纹 5-33
1.4.5 80°非密封管螺纹 5-35
2 螺纹连接结构设计 5-36
2.1 螺纹紧固件的类型选择 5-36
2.2 螺栓组的布置 5-37
2.3 螺纹零件的结构要素 5-38
2.3.1 螺纹收尾、肩距、退刀槽、倒角 5-38
2.3.2 螺钉拧入深度和钻孔深度 5-40
2.3.3 螺纹孔的尺寸 5-40
2.3.4 扳手空间 5-43
2.3.5 开口销孔的位置、尺寸和公差 5-44
2.4 螺栓的拧紧和防松 5-44
2.4.1 螺纹摩擦计算 5-44
2.4.2 控制螺栓预紧力的方法 5-45
2.4.3 螺纹连接常用的防松方法 5-46
3 螺纹紧固件的性能等级和常用材料 5-49
3.1 螺栓、螺钉和螺柱 5-49
3.1.1 螺栓、螺钉和螺柱的力学性能等级、材料和热处理 5-49
3.1.2 螺纹紧固件的应力截面积 5-51
3.1.3 最小拉力载荷和保证载荷 5-51
3.2 螺母 5-54
3.3 不锈钢螺栓、螺钉、螺柱和螺母 5-57
3.4 紧定螺钉 5-59
3.5 自攻螺钉 5-61
3.6 自挤螺钉 5-61
3.7 自钻自攻螺钉 5-61
3.8 耐热用螺纹连接副 5-62
3.9 有色金属螺纹连接件 5-62
4 螺栓、螺钉、双头螺柱强度计算 5-63
4.1 螺栓组受力计算 5-63
4.2 按强度计算螺栓尺寸 5-66
5 螺纹连接的标准元件和挡圈 5-68
5.1 螺栓 5-68
5.2 双头螺柱 5-90
5.3 螺母 5-92
5.4 螺钉 5-114
5.5 自攻螺钉 5-134
5.6 木螺钉 5-140
5.7 垫圈和轴端挡圈 5-143
5.8 螺钉、垫圈组合件 5-163
第3章 键、花键和销连接 1 键连接 5-167
1.1 键和键连接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5-167
1.2 键的选择和键连接的强度校核计算 5-168
1.3 键连接的尺寸系列、公差配合和表面粗糙度 5-168
1.3.1 平键 5-168
1.3.2 半圆键 5-168
1.3.3 楔键 5-168
1.3.4 键用型钢 5-174
1.3.5 键和键槽的几何公差、配合及尺寸标注 5-174
1.3.6 切向键 5-176
2 花键连接 5-177
2.1 花键基本术语 5-177
2.1.1 一般术语 5-177
2.1.2 花键的种类 5-178
2.1.3 齿廓 5-178
2.1.4 基本参数 5-178
2.1.5 误差、公差及测量 5-179
2.2 花键连接的强度计算 5-181
2.2.1 通用简单算法 5-181
2.2.2 花键承载能力计算(精确算法) 5-181
2.3 矩形花键连接 5-187
2.3.1 矩形花键基本尺寸系列 5-187
2.3.2 矩形花键的公差与配合 5-188
2.4 圆柱直齿渐开线花键连接 5-188
2.4.1 渐开线花键的模数和基本尺寸计算 5-188
2.4.2 渐开线花键公差与配合 5-188
2.4.3 渐开线花键参数标注与标记 5-196
2.5 圆锥直齿渐开线花键 5-197
2.5.1 术语代号和定义 5-197
2.5.2 几何尺寸计算公式 5-197
2.5.3 圆锥直齿渐开线花键尺寸系列 5-198
2.5.4 圆锥直齿渐开线花键公差 5-200
2.5.5 参数表示示例 5-201
3 销连接 5-201
3.1 销连接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5-202
3.2 销的选择和销连接的强度计算 5-202
3.3 销的标准件 5-204
3.3.1 圆柱销 5-204
3.3.2 圆锥销 5-208
3.3.3 开口销和销轴 5-211
3.3.4 槽销 5-212
第4章 过盈连接
1 过盈连接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5-218
2 圆柱面过盈连接计算 5-218
2.1 计算基础 5-218
2.1.1 两个简单厚壁圆筒在弹性范围内连接的计算 5-218
2.1.2 计算的假定条件 5-218
2.1.3 计算用的符号 5-219
2.1.4 直径变化量的计算公式 5-219
2.2 最小过盈量计算公式 5-219
2.3 配合的选择 5-220
2.4 校核计算 5-220
2.5 设计计算例题 5-222
3 圆锥过盈配合的计算和选用 5-223
3.1 圆锥过盈连接的特点 5-223
3.2 圆锥过盈连接的型式及应用 5-223
3.3 圆锥过盈连接的计算和选用 5-224
3.3.1 计算基础与假定条件 5-224
3.3.2 计算要点 5-224
3.4 油压装拆圆锥过盈连接的参数选择 5-224
3.5 设计计算例题 5-225
3.6 结构设计 5-227
3.6.1 结构要求 5-227
3.6.2 对结合面的要求 5-228
3.6.3 压力油的选择 5-228
3.6.4 装配和拆卸 5-228
3.7 螺母压紧的圆锥面过盈连接 5-228
4 胀紧连接套 5-228
4.1 概述 5-228
4.2 基本参数和主要尺寸 5-229
4.3 胀紧连接套的材料 5-255
4.4 按传递载荷选择胀套的计算 5-256
4.5 结合面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5-256
4.6 被连接件的尺寸 5-256
4.7 胀紧连接套安装和拆卸的一般要求 5-257
4.7.1 安装准备 5-257
4.7.2 安装 5-257
4.7.3 拆卸 5-258
4.7.4 防护 5-258
4.8 ZJ1型胀紧连接套的设计要点 5-258
4.8.1 ZJ1型胀紧连接套的连接型式 5-258
4.8.2 夹紧力 5-258
4.8.3 夹紧附件的基本尺寸 5-259
4.8.4 胀紧套数量和夹紧螺栓数量的计算 5-261
4.8.5 计算举例 5-262
第5章 焊、粘、铆连接 1 焊接 5-264
1.1 焊接结构的特点 5-264
1.2 焊接方法及其选择 5-264
1.2.1 焊接方法介绍 5-264
1.2.2 焊接方法的选择 5-266
1.3 焊接材料 5-268
1.4 电弧焊接头的坡口选择和点焊、缝焊接头尺寸推荐值 5-270
1.5 焊接接头的静载强度计算 5-271
1.5.1 许用应力设计法 5-271
1.5.2 可靠性设计方法 5-276
1.6 焊接接头的疲劳强度计算 5-276
1.6.1 许用应力计算法 5-276
1.6.2 应力折减系数法 5-277
2 粘接 5-282
2.1 粘接的特点和应用 5-282
2.2 胶粘剂的选择 5-282
2.2.1 胶粘剂的分类 5-282
2.2.2 胶粘剂选择原则和常用胶粘剂 5-282
2.3 粘接接头设计 5-285
2.3.1 粘接接头设计原则 5-285
2.3.2 常用粘接接头形式及其改进结构 5-286
2.3.3 接头结构强化措施 5-287
3 铆接 5-289
3.1 铆缝的设计 5-289
3.1.1 确定钢结构铆缝的结构参数 5-289
3.1.2 受拉(压)构件的铆接 5-290
3.1.3 铆钉连接计算 5-290
3.1.4 铆钉材料和连接的许用应力 5-291
3.2 铆接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291
3.3 铆钉 5-291
3.4 盲铆钉 5-298
3.4.1 概述 5-298
3.4.2 抽芯铆钉的力学性能等级与材料组合 5-298
3.4.3 抽芯铆钉力学性能 5-299
3.4.4 抽芯铆钉尺寸 5-301
3.4.5 抽芯铆钉连接计算公式 5-304
3.5 铆螺母 5-305
附录 起重机的工作等级和载荷计算 5-310
......
前言
本版手册为新出版的第6版七卷本《机械设计手册》。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我们对手册内容进行更新,增加新的科技内容,以满足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
《机械设计手册》自1991年面世发行以来,历经5次修订,截至2016年已累计发行38万套。作为国家级重点科技图书的《机械设计手册》,深受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好评,在全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该手册曾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1995年)、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7年)、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年)、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2013年),并多次获得全国科技畅销书奖等奖项。1994年,《机械设计手册》曾在我国台湾建宏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机械设计手册》荣获的一系列国家和部级奖项表明,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机械设计手册》已成为机械设计领域的一部大型品牌工具书,已成为机械工程领域权威的和影响力较大的大型工具书,长期以来,它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5版《机械设计手册》出版发行至今已有7年时间,这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家制定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其中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了国家的优先战略。因此,《机械设计手册》第6版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除努力贯彻“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实用性、可靠性”外,更加突出了“创新性”,以全力配合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为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梦做出贡献。
在本版手册的修订过程中,广泛调研了厂矿企业、设计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多方面的使用情况和意见。对机械设计的基础内容、经典内容和传统内容,从取材、产品及其零部件的设计方法与计算流程、设计实例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整合,同时,还全面总结了当前国内外机械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产品和新技术,特别是在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机电一体化及机械系统控制技术等方面做了系统和全面的论述和凝炼。相信本版手册会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它将对提高我国机械产品的设计水平、推进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老产品的改造,以及产品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进而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跃升,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本版手册分为7卷55篇:第1卷 机械设计基础资料;第2卷 机械零部件设计(连接、紧固与传动);第3卷 机械零部件设计(轴系、支承与其他);第4卷 流体传动与控制;第5卷 机电一体化与控制技术;第6卷 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一);第7卷 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二)。
本版手册有以下七大特点:
一、构建新体系
构建了科学、先进、实用、适应现代机械设计创新潮流的《机械设计手册》新结构体系。该体系层次为:机械基础、常规设计、机电一体化设计与控制技术、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方法。该体系的特点是:常规设计方法与现代设计方法互相融合,光、机、电设计融为一体,局部的零部件设计与系统化设计互相衔接,并努力将创新设计的理念贯穿于常规设计与现代设计之中。
二、凸显创新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6月和2016年5月召开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分别提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以及实现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三个阶段的目标和五项具体工作。为了配合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本版手册突出了机械创新设计内容的编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增第7卷,重点介绍了创新设计及与创新设计有关的内容。
该卷主要内容有:机械创新设计概论,创新设计方法论,顶层设计原理、方法与应用,创新原理、思维、方法与应用,绿色设计与和谐设计,智能设计,仿生机械设计,互联网上的合作设计,工业通信网络,面向机械工程领域的大数据、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3D打印设计与制造技术,系统化设计理论与方法。
(2)在一些篇章编入了创新设计和多种典型机械创新设计的内容。
“第11篇 机构设计”篇新增加了“机构创新设计”一章,该章编入了机构创新设计的原理、方法及飞剪机剪切机构创新设计,大型空间折展机构创新设计等多个创新设计的案例。典型机械的创新设计有大型全断面掘进机(盾构机)仿真分析与数字化设计、机器人挖掘机的机电一体化创新设计、节能抽油机的创新设计、产品包装生产线的机构方案创新设计等。
(3)编入了一大批典型的创新机械产品。
“机械无级变速器”一章中编入了新型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并联机构的设计与应用”一章中编入了数十个新型的并联机床产品,“振动的利用”一章中新编入了激振器偏移式自同步振动筛、惯性共振式振动筛、振动压路机等十多个典型的创新机械产品。这些产品有的获得了国家或省部级奖励,有的是专利产品。
(4)编入了机械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论等方面的创新研究成果。
1)闻邦椿院士团队经过长期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创建了振动利用工程学科,提出了该类机械设计理论和方法。本版手册中编入了相关内容和实例。
2)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了以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的深层次的动态设计理论与方法。本版手册首次编入了该方法并列举了若干应用范例。
3)首先提出了和谐设计的新概念和新内容,阐明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国际环境、国内环境)、技术环境、资金环境、法律环境下的产品和谐设计的概念和内容的新体系,把既有的绿色设计篇拓展为绿色设计与和谐设计篇。
4)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产品系统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产品设计的总体目标、广义目标和技术目标的内涵,提出了应该用IQCTES六项设计要求来代替QCTES五项要求,详细阐明了设计的四个理想步骤,即“3I调研”“7D规划”“1+3+X实施”“5(A+C)检验”,明确提出了产品系统化设计的基本内容是主辅功能、三大性能和特殊性能要求的具体实现。
5)本版手册引入了闻邦椿院士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的独特的、科学的创新设计方法论体系和规则,用来指导产品设计,并提出了创新设计方法论的运用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即采用专家系统来完成。
三、坚持科学性
手册的科学水平是评价手册编写质量的重要方面,因此,本版手册特别强调突出内容的科学性。
(1)本版手册努力贯彻科学发展观及科学方法论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并将其落实到手册内容的编写中,特别是在产品设计理论方法的和谐设计、深层次设计及系统化设计的编写中。
(2)本版手册中的许多内容是编著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科学总结。这些内容中有不少是国家863、973计划项目,国家科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有不少成果曾获得国际、国家、部委、省市科技奖励及技术专利,充分体现了本版手册内容的重大科学价值与创新性。
下面简要介绍本版手册编入的几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1)振动利用工程新学科是闻邦椿院士团队经过长期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创建的。本版手册中编入了振动利用机械的设计理论、方法和范例。
2)产品系统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的体系和内容是闻邦椿院士团队提出并加以完善的,编写者依据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系列专著,经综合整理后首次编入本版手册。
3)仿生机械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它为机械设计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吉林大学任露泉院士领导的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且出版了专著,据此并结合国内外大量较新的文献资料,为本版手册构建了仿生机械设计的新体系,编写了“仿生机械设计”篇(第50篇)。
4)激光及其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篇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王立军院士依据多年的研究成果,并参考国内外大量较新的文献资料编写而成的。
5)绿色制造工程是国家确立的五项重大工程之一,绿色设计是绿色制造工程的最重要环节,是一个新的学科。合肥工业大学刘志峰教授依据在绿色设计方面获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的研究成果,参考国内外大量较新的文献资料为本版手册首次构建了绿色设计新体系,编写了“绿色设计与和谐设计”篇(第48篇)。
6)微机电系统及设计是前沿的新技术。东南大学黄庆安教授领导的微电子机械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多年来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本版手册的“微机电系统及设计”篇(第28篇)就是依据这些成果和国内外大量较新的文献资料编写而成的。
四、重视先进性
(1)本版手册对机械基础设计和常规设计的内容做了大规模全面修订,编入了大量新标准、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新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等。
1)编入和更新了产品设计中需要的大量国家标准,仅机械工程材料篇就更新了标准126个,如GB/T 699—2015《优质碳素结构钢》和GB/T 3077—2015《合金结构钢》等。
2)在新材料方面,充实并完善了铝及铝合金、钛及钛合金、镁及镁合金等内容。这些材料由于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以及回收率高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铁、计算机、通信元件、电子产品、纺织和印刷等行业。增加了国内外粉末冶金材料的新品种,如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各种粉末冶金材料。充实了国内外工程塑料及复合材料的新品种。
3)新编的“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篇(第4篇),依据11个结构设计方面的基本要求,编写了相应的内容,并编入了结构设计的评估体系和减速器结构设计、滚动轴承部件结构设计的示例。
4)按照GB/T 3480.1~3—2013(报批稿)、GB/T 10062.1~3—2003及ISO 6336—2006等新标准,重新构建了更加完善的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和锥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新体系;按照初步确定尺寸的简化计算、简化疲劳强度校核计算、一般疲劳强度校核计算,编排了三种设计计算方法,以满足不同场合、不同要求的齿轮设计。
5)在“第4卷 流体传动与控制”卷中,编入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的新标准、新结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计计算方法。在“液力传动”篇(第23篇)中新增加了液黏传动,它是一种新型的液力传动。
(2)“第5卷 机电一体化与控制技术”卷充实了智能控制及专家系统的内容,大篇幅增加了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的内容。
机器人是机电一体化特征最为显著的现代机械系统,机器人技术是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由于智能制造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为此,本版手册大篇幅增加了“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篇(第26篇)的内容。该篇从实用性的角度,编写了串联机器人、并联机器人、轮式机器人、机器人工装夹具及变位机;编入了机器人的驱动、控制、传感、视角和人工智能等共性技术;结合喷涂、搬运、电焊、冲压及压铸等工艺,介绍了机器人的典型应用实例;介绍了服务机器人技术的新进展。
(3)为了配合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需求,本版手册扩大了创新设计的篇数,将原第6卷扩编为两卷,即新的“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一)”(第6卷)和“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二)”(第7卷)。前者保留了原第6卷的主要内容,后者编入了创新设计和与创新设计有关的内容及一些前沿的技术内容。
本版手册“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一)”卷(第6卷)的重点内容和新增内容主要有:
1)在“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综述”篇(第32篇)中,简要介绍了机械制造技术发展总趋势、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主要设计理论与方法、产品研究与开发的一般过程和关键技术、现代设计理论的发展和根据不同的设计目标对设计理论与方法的选用。闻邦椿院士在国内外首次按照系统工程原理,对产品的现代设计方法做了科学分类,克服了目前产品设计方法的论述缺乏系统性的不足。
2)新编了“数字化设计”篇(第40篇)。数字化设计是智能制造的重要手段,并呈现应用日益广泛、发展更加深刻的趋势。本篇编入了数字化技术及其相关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基础、产品的数字化建模、数字化仿真与分析、逆向工程与快速原型制造、协同设计、虚拟设计等内容,并编入了大型全断面掘进机(盾构机)的数字化仿真分析和数字化设计、摩托车逆向工程设计等多个实例。
3)新编了“试验优化设计”篇(第41篇)。试验是保证产品性能与质量的重要手段。本篇以新的视觉优化设计构建了试验设计的新体系、全新内容,主要包括正交试验、试验干扰控制、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稳健试验设计、广义试验设计、回归设计、混料回归设计、试验优化分析及试验优化设计常用软件等。
4)将手册第5版的“造型设计与人机工程”篇改编为“工业设计与人机工程”篇(第42篇),引入了工业设计的相关理论及新的理念,主要有品牌设计与产品识别系统(PIS)设计、通用设计、交互设计、系统设计、服务设计等,并编入了机器人的产品系统设计分析及自行车的人机系统设计等典型案例。
(4)“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二)”卷(第7卷)主要编入了创新设计和与创新设计有关的内容及一些前沿技术内容,其重点内容和新编内容有:
1)新编了“机械创新设计概论”篇(第44篇)。该篇主要编入了创新是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创新设计的发展与现状、创新设计的指导思想与目标、创新设计的内容与方法、创新设计的未来发展战略、创新设计方法论的体系和规则等。
2)新编了“创新设计方法论”篇(第45篇)。该篇为创新设计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主要编入了创新设计方法论的体系、规则,创新设计的目的、要求、内容、步骤、程序及科学方法,创新设计工作者或团队的四项潜能,创新设计客观因素的影响及动态因素的作用,用科学哲学思想来统领创新设计工作,创新设计方法论的应用,创新设计方法论应用的智能化及专家系统,创新设计的关键因素及制约的因素分析等内容。
3)创新设计是提高机械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大力发展创新设计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编写了“创新原理、思维、方法与应用”篇(第47篇)。除编入了创新思维、原理和方法,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创新的系统化设计方法外,还编入了29种创新思维方法、30种创新技术、40种发明创造原理,列举了大量的应用范例,为引领机械创新设计做出了示范。
4)绿色设计是实现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低碳经济的保护环境和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技术政策。本版手册中编入了“绿色设计与和谐设计”篇(第48篇)。该篇系统地论述了绿色设计的概念、理论、方法及其关键技术。编者结合多年的研究实践,并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及较新的研究成果,首次构建了系统实用的绿色设计的完整体系,包括绿色材料选择、拆卸回收产品设计、包装设计、节能设计、绿色设计体系与评估方法,并给出了系列典型范例,这些对推动工程绿色设计的普遍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引和示范作用。
5)仿生机械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本版手册新编入了“仿生机械设计”篇(第50篇),包括仿生机械设计的原理、方法、步骤,仿生机械设计的生物模本,仿生机械形态与结构设计,仿生机械运动学设计,仿生机构设计,并结合仿生行走、飞行、游走、运动及生机电仿生手臂,编入了多个仿生机械设计范例。
6)第55篇为“系统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篇。装备制造机械产品的大型化、复杂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设计方法的科学性、全面性、深刻性、系统性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我国制造强国的重大需要,亟待创建一种能统领产品设计全局的先进设计方法。该方法已经在我国许多重要机械产品(如动车、大型离心压缩机等)中成功应用,并获得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版手册对该系统化设计方法做了系统论述并给出了大型综合应用实例,相信该系统化设计方法对我国大型、复杂、现代化机械产品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7)本版手册第7卷还编入了与创新设计有关的其他多篇现代化设计方法及前沿新技术,包括顶层设计原理、方法与应用,智能设计,互联网上的合作设计,工业通信网络,面向机械工程领域的大数据、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3D打印设计与制造技术等。
五、突出实用性
为了方便产品设计者使用和参考,本版手册对每种机械零部件和产品均给出了具体应用,并给出了选用方法或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及应用范例,有的给出了零部件的生产企业,以加强实际设计的指导和应用。本版手册的编排尽量采用表格化、框图化等形式来表达产品设计所需要的内容和资料,使其更加简明、便查;对各种标准采用摘编、数据合并、改排和格式统一等方法进行改编,使其更为规范和便于读者使用。
六、保证可靠性
编入本版手册的资料尽可能取自原始资料,重要的资料均注明来源,以保证其可靠性。所有数据、公式、图表力求准确可靠,方法、工艺、技术力求成熟。所有材料、零部件、产品和工艺标准均采用新公布的标准资料,并且在编入时做到认真核对以避免差错。所有计算公式、计算参数和计算方法都经过长期检验,各种算例、设计实例均来自工程实际,并经过认真的计算,以确保可靠。本版手册编入的各种通用的及标准化的产品均说明其特点及适用情况,并注明生产厂家,供设计人员全面了解情况后选用。
七、保证高质量和权威性
本版手册主编单位东北大学是国家211、985重点大学、“重大机械关键设计制造共性技术”985创新平台建设单位、2011国家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单位,建有“机械设计及理论国家重点学科”和“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由东北大学机械及相关学科的老教授、老专家和中青年学术精英组成了实力强大的大型工具书编写团队骨干,以及一批来自国家重点高校、研究院所、大型企业等30多个单位、近200位专家、学者组成了高水平编审团队。编审团队成员的大多数都是所在领域的著名资深专家,他们具有深广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机械设计工作经历、丰富的工具书编篡经验和执着的敬业精神,从而确保了本版手册的高质量和权威性。
在本版手册编写中,为便于协调,提高质量,加快编写进度,编审人员以东北大学的教师为主,并组织邀请了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化工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精密机械及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
在本版手册出版之际,特向著名机械专家、本手册创始人、第1版及第2版的主编徐灏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历次版本副主编邱宣怀教授、蔡春源教授、严隽琪教授、林忠钦教授、余俊教授、汪恺总工程师、周士昌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参加本手册历次版本的编写单位和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向在本手册历次版本的编写、出版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的单位和社会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特别感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郑州机械研究所、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公司、北方重工集团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沈阳矿山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辽宁省标准研究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手册中难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殷切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主编 闻邦椿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厚重感,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里面装满了知识。我一直对机械设计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种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解决工程难题的设计方法。大学期间,我接触过一些基础的机械设计教材,但总觉得不够深入,很多时候遇到实际问题时,还是会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出版,简直就像在茫茫学海中给我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我尤其关注的是那些关于强度、刚度、动平衡以及材料力学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我知道,一本优秀的机械设计手册,绝不仅仅是公式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读者理解这些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如何根据具体的设计场景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计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让我们能够看到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而且,作为一个读者,我非常看重书籍的排版和图表的质量。清晰的图表能够极大地帮助理解复杂的概念,而合理的排版则能让阅读体验更加流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做得出色,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更有效地吸收其中的知识。
评分我一直对机械制造工艺与机械设计之间的紧密联系感到着迷。我认为,一个优秀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其功能和性能,更要考虑其可制造性。这本书的名字“机械设计手册”,我希望它能够提供关于各种机械制造工艺的详细介绍,比如切削加工、锻压、铸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等。我希望能够了解不同工艺的原理、特点、适用范围以及对产品性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关于如何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制造工艺的指导,比如如何进行工艺性设计,如何避免设计中出现难以制造或成本过高的结构。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站在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并能够将设计与生产紧密联系起来的书籍。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打破设计与制造之间的隔阂,让我能够设计出更经济、更实用的机械产品。
评分我一直对材料科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非常着迷。我认为,选择合适的材料是保证机械产品性能和寿命的关键。这本书的名字“机械设计手册”,我期待它能够深入探讨各种常用工程材料的特性,比如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等。我希望能够了解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以及它们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关于如何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选择最适合的材料的指导。这包括考虑材料的强度、刚度、韧性、耐磨性、耐腐蚀性以及加工性能等等。我还对材料的失效机理和延寿措施感兴趣,比如如何通过热处理、表面改性等方法来提高材料的性能。我喜欢那种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书籍。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听起来很专业,但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仍然对其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认为,机械设计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解决各种生产生活难题的强大工具。我特别喜欢那种能够让我“动手”的书籍,比如能够指导我进行一些简单的模型设计,或者让我理解一些常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这本书虽然不知道具体内容,但从“机械设计手册”这个名字就能推测出它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基础的机械结构知识,比如各种连接方式、传动装置的原理,以及如何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制造工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机械概念,并且配有大量的插图和图解,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我一直坚信,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一本好的书籍,能够让这份乐趣得到极大的满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激发我更多的创造力,让我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一些小项目中,比如制作一些简单的自动化设备,或者修理一些家里的机械小故障。
评分我一直对机械传动系统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我看来,传动系统是机械的心脏,它负责将动力传递给各个执行部件,并实现各种运动的转换。这本书的名字“机械设计手册”,我期待它能够深入讲解各种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与应用,比如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蜗轮蜗杆传动等等。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根据具体的传动要求,选择合适的传动类型,并进行精确的计算和选型。这包括计算传动的效率、寿命,以及如何进行润滑和维护。我还对一些特殊传动装置,比如液压传动、气压传动以及电动机在传动系统中的应用非常感兴趣。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对机械的“动力流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的书籍。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掌握各种传动系统的设计要领,并能够解决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各种传动难题。
评分我一直对机械原理和动力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看来,机械的设计不仅仅是静态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其运动的规律和能量的传递。这本书的名字“机械设计手册”,我推测其中一定涵盖了大量关于运动学和动力学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分析和设计各种复杂的运动机构,比如连杆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等等,以及如何计算它们的运动轨迹、速度和加速度。同时,我也对机械系统的振动和噪声控制非常感兴趣。在许多实际应用中,过度的振动和噪声不仅会影响产品的性能,还会对使用者造成不适。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关于如何识别振动源、如何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以及如何采用有效的减振降噪措施的详细指导。我喜欢那种能够深入剖析问题根源,并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的书籍。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机械的动态特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对机械工程领域充满了敬畏和好奇。在我看来,机械设计不仅仅是绘制图纸和计算参数,它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艺术。这本书的名字“机械设计手册”,听起来就充满了实用性和权威性,我迫切希望能够通过它来提升我的设计能力。我尤其感兴趣的是那些关于机械可靠性设计和失效分析的内容。在实际工程中,产品的可靠性至关重要,了解可能导致失效的原因以及如何规避这些风险,是每一个设计者都必须掌握的技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细的指导,包括如何进行应力分析、疲劳寿命预测,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安全系数。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涵盖一些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比如仿生设计、模块化设计等等,这些都能为我打开新的思路。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深入思考的书籍,能够引导我提出问题,并提供解答的书籍。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这样的体验,让我不仅仅是记住知识,更是理解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评分作为一名刚步入机械设计领域的新人,我对于能够指导我学习和实践的优秀书籍有着强烈的渴求。这本书的名字“机械设计手册”,听起来就充满了知识的宝藏,我希望它能够成为我学习路上的重要伙伴。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帮助我掌握基础设计流程和规范的内容。我知道,机械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从概念提出、方案选择、详细设计到图纸绘制,每一步都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理论知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介绍这些流程,并提供相关的设计准则和注意事项。我还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实例,比如轴、联轴器、轴承、弹簧等,让我能够理解这些零件的设计思路和计算方法。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学习的书籍。希望这本书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我,让我能够快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机械设计工程师。
评分我一直认为,机械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生活品质。这本书的名字“机械设计手册”,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将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指导。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提升产品性能、降低生产成本、或者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设计的方面。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一些关于产品创新、人机工程学以及可持续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最新的技术应用案例,比如3D打印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物联网与机械设备的结合,以及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等等。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看到机械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能够激发我不断学习和创新的书籍。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探索机械设计新领域,并不断提升自身设计能力的有力助手。
评分作为一名多年在机械行业摸爬滚打的工程师,我深知一本权威的参考书对于职业发展的意义。虽然我还未曾翻阅过这本书,但“机械设计手册”这几个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高度的专业性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帮助我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内容,比如在处理复杂机构的设计、优化传动系统、或者进行材料选择时,能够提供详细的计算方法和指导。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最新的行业标准和技术发展趋势,让我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也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设计评审、公差配合以及表面处理等方面的实用建议,这些细节往往决定了一个设计的成败。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随时翻阅,并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找到清晰解答的书籍。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案头常备的工具书,在我遇到技术瓶颈时,能够给我提供宝贵的启示和解决方案。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正品,赞
评分还没用上
评分东西很好,正版没商量!果断用起来!
评分好评!!!!
评分东西很好,正版没商量!果断用起来!
评分这个好,东西还是很好的。的
评分还没用上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