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哲学》以身心为题,会集了国内法国哲学界精锐的成果。另有马里翁论文中译四篇。
《法国哲学》集刊的主办单位为中国法国哲学专业委员会,冯俊教授任主编。第二辑主题为“身与心”,包含法国哲学论文14篇,译文4篇,约30万字。全书分以下五个栏目:
栏目一:“身”。包含三篇论文,分别讨论笛卡尔、德留兹和梅洛-庞蒂等人的身体理论。
栏目二:“心”。包含五篇论文,分别研究笛卡尔、利科、巴塔耶等人关于心灵的研究。
栏目三:“身心之间”。包含三篇论文,分别论述笛卡尔、列维纳斯和精神分析学派关于身心问题的理论。
栏目四:“身心之外”。包含三篇讨论其他问题的论文,分别涉及“死亡”、“女性”和“动物权利”。
栏目五:“马里翁论笛卡尔”。包含四篇马里翁研究笛卡尔的论文。
冯俊,男,1958年1月生,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2008.7-2015.11),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十次中共上海市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四届上海市人大代表。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2001.2-2008.7)、党委常委、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哲学院院长(2005.5—2008.7兼)。
主要学术职务先后有: 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原理事长,中国欧盟学会原副会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法国哲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共党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等。
目录
身
李 琍 拒绝就位的身体
—以柏拉图为参照系重新理解笛卡尔的身心观.............. (3)
张 能 内化,抑或去内化
—德勒兹对意识哲学范式的“颠破”............................ (39)
余君芷 当代法国现象学中的身体与语言
—以梅洛—庞蒂、米歇尔·亨利和马里翁为例............... (57)
心
钱 捷 超绝论证
—从普特南的“瓮中之脑”回看笛卡尔的沉思............. (75)
杨大春 “心”去哪儿了?........................................................... (80)
付志勇 保罗·利科论精神分析与现象学..................................... (87)
程党根 存在者、存在论和生成论层次上的三种欲望样式........... (103)
杨 威 巴塔耶的内在体验思想探略.......................................... (122)
身心之间
贾江鸿 笛卡尔的身心关系理论、形而上学和第一哲学............... (141)
林华敏 从自身性和感受性谈列维纳斯的“身—心问题”............... (155)
卢 毅 身心关系的语言之维
—精神分析对于身心问题的再发现............................ (169)
身心之外
尚 杰 关于绝望与死亡...........................................................(181)
马 琳 徘徊于伦理学与存有论之间
—列维纳斯关于女性的思想嬗变................................(190)
马里翁论笛卡尔
让—吕克·马里翁 思想会做梦吗?三个梦,抑或哲学家的
觉醒............................................................................(211)
让—吕克·马里翁 自我使他人变质吗?
—我思的孤独与他我的不在场....................................(235)
让—吕克·马里翁 自因
—答辩一与答辩四.....................................................(258)
让—吕克·马里翁 何为内于方法的形而上学?
—《谈谈方法》的形而上学处境................................(293)
结语:笛卡尔身心观的内在困境
至此我们就可以确定笛卡尔思想的革命性所在了。他不只是发明了一种新方法使得人类理智可以完全了解掌控整个形体世界,他其实重新规定了知识的作用,重新描画了宇宙图景,重新确定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根据传记作家的描述,当笛卡尔在1619 年发现了一种可以完全把握形体世界的新科学的时候,其精神曾经历过一个短暂的狂热与惊恐阶段。我们可以推想,当胆小谨慎的笛卡尔发现自己所设想的这门新科学足以摧毁旧的世界秩序的时候,他一定被吓得够呛,他不可能有胆量把这样的想法公之于众,于是他宣布从此以后要戴着面具行走。1619 年之后笛卡尔一直拖延着不肯公开自己的想法,直到1637 年他才被迫发表了《谈谈方法》。可以想见,在这期间笛卡尔一直在斟酌考虑到底该如何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免遭教会方面的攻击。当然他不能直接宣布他不相信灵魂不朽、不相信神圣的灵魂赋予身体生命活力,他只能宣布心灵与身体是完全异质的并且可以相互分离。显然,这个主张可以让身体彻底摆脱神秘的灵魂的掌控从而获得独立的生存权利,这样的逻辑结果是笛卡尔急需的。另一方面,这个主张本身所携带的柏拉图主义的色彩对笛卡尔来说不失为一种保护。当然,这个主张带来的糟糕的结果,就是否定了心灵与身体的结合,从而背离了经院哲学认可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但笛卡尔应该是认真衡量过利弊得失的:心灵与身体结合其实就是一个常识,否认常识更容易被其他说法补救挽回,即便挽回不了也顶多被知识界嘲笑追问,但推翻旧信仰可是要招来杀身之祸的。这样一来我们终于能够明白天才的笛卡尔先生何以最终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容留了身心分离与身心结合这一对明显的矛盾。
是的,天才的笛卡尔先生发现了古代灵魂不朽的说法不过是个高贵的谎言,他大胆地宣布了人类可以凭借自己的理智、凭借知识掌控自己的命运。我们最后来看看:在他这里,心灵与身体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笛卡尔说心灵的本质属性是思维,那么心灵的首要作用当然就是掌握知识。进一步,掌握知识又是为了什么呢?在古人那里,灵魂认识到宇宙的秩序,认识到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认识到人之为人的局限,这一切知识最终都是服务于人在此生不犯错误从而在死后灵魂得享永福。可是,在笛卡尔这里,知识的根本作用就是《谈谈方法》第六部分所说的那两点:帮助我们成为支配自然界的主人翁,使人延年益寿。也就是说,心灵所掌握的这些知识都是服务于身体的。
于是我们吃惊地发现在笛卡尔这里心灵与身体其实处于一种奇怪的关系之中:一方面,身体不再构成人之为人的根本局限,人类不再因为拥有身体而在宇宙中只能位居有生有死的低级存在者之列,来自身体的各种欲望也不能被简单地压抑灭绝,对于人而言最大的善就是尽可能长久地维持身体的生存,心灵的一切作用都是服务于这个最高的利益;另一方面,人之为人的本性、人高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人拥有能够进行思考的心灵,人类凭借心灵克服超越了身体的许多局限,人类凭借心灵成为宇宙中的最高级的存在者甚至统治者。在古人那里,身与心的关系是非常清楚的:身体是低级的,而灵魂是高级的;身体是被统治者,而灵魂是统治者;身体既然是必死的,就应该被压制、被否定,甚至被抛弃,唯一值得追求的只是灵魂不朽。但是,在笛卡尔这里,身与心的关系却充满了悖谬:身体不是低级的,不应该被否定抛弃,但它却是盲目的,因而必须受到心灵的掌控指挥;心灵确实是人之为人的高贵性之所在,心灵理应掌控指挥身体,但心灵的根本作用却是为身体谋福利;身体虽然是必死的,但我们似乎没有必要为了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而相信什么灵魂不朽;心灵虽然帮助我们成为宇宙的统治者,但它却不是什么不朽者。由此我们可以说,笛卡尔哲学中的最根本的困难,并不在于他容留身心分离与身体统一这一对矛盾,而是他没有办法安放好身体与心灵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这次阅读体验真是让人回味无穷,我最近沉浸在一本关于德法美学史的专著中,这本书的视角极其新颖,它不是简单罗列各个流派的观点,而是深入剖析了美学思想在不同社会结构和政治气候下的“变异”与“共生”。作者对康德的“纯粹审美判断”如何被启蒙运动末期的浪漫主义思潮“挪用”和“颠覆”的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特别是其中关于席勒“游戏冲动”的解析,结合了最新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让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一下子变得鲜活可感。我尤其喜欢它探讨的“崇高”概念在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物质化转向,从卢梭的自然崇高到十九世纪末期城市景观中的“技术崇高”,这种跨越时代的比较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美学与权力关系的理解。整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引证的史料也极为扎实,读起来就像是在跟着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穿梭于欧洲思想史的迷宫,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导读,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智力攀登。它没有回避圣托马斯·阿奎那思想体系中那些极其繁复的“神学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调和”的细节,反而鼓励读者直面其复杂的术语和严苛的逻辑结构。书中对“本体论证明”的批判性梳理,尤其引人深思,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站队支持或反对,而是细致地描摹了不同学派对“存在”概念的理解差异,从早期教父的柏拉图主义影响到奥卡姆的“如是说”。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学术化,充满了精确的定义和层层递进的论证链条,对于初次接触经院哲学的人来说,门槛可能略高,但一旦跨进去,那种逻辑自洽带来的震撼感是其他哲学流派难以比拟的。它迫使你重新审视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古老张力,并思考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是如何在这种二元对立中构建世界的秩序的。
评分最近翻阅的一本关于现象学伦理学的书籍,带给我一种久违的“回归本真”的阅读体验。它完全摈弃了宏大叙事,转而聚焦于“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经验。作者以胡塞尔和梅洛-庞蒂的理论为基础,细致地描述了“身体在场”如何构成一切意义的基石。其中对“他者身体的凝视”的分析,尤其细腻入微,那种描述“被看见”和“观看”时主体间性微妙的张力,仿佛能让人重新体验到初次面对陌生人时的那种不安与连接感。这本书的语言是优美而富有诗意的,与那些硬邦邦的逻辑推导形成鲜明对比,它要求读者放慢速度,进入一种冥想式的阅读状态,去感受那些被传统理性主义所忽略的、流动的、情境化的生命细节。对于渴望在快速迭代的现代生活中寻找意义锚点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清凉的镇静剂。
评分我近期在研读一本专注于二十世纪法国政治哲学中“反乌托邦”主题的比较研究。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避开了主流对“极权主义”的分析,而是深入挖掘了萨特、加缪以及一些更小众的“激进左翼”思想家对“自由的陷阱”的恐惧。书中对“自由的异化”如何从积极的解放口号转变为新的束缚机制的论述,充满了历史的讽刺感。作者通过对比战后法国知识分子对“革命承诺”的幻灭过程,勾勒出一条从理想主义爆发到存在主义反思的清晰脉络。我特别欣赏它在梳理不同思想家对“行动”与“责任”的定义时的那种精准度,既看到了萨特的激进行为主义,也看到了加缪在荒谬中坚守的道德底线。这本书的洞察力在于,它揭示了在一个看似自由的社会中,新的、更隐蔽的意识形态控制是如何悄然建立起来的,读完后让人对当下的政治景观有了更深层次的警惕。
评分我最近接触的一本探讨后结构主义语言学转向的文集,简直是思想的“过山车”。它集中展示了德里达、福柯和罗蒂在解构主义语境下对“主体性”概念的颠覆性批判。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文本的破碎感和多义性,它本身就践行了它所倡导的去中心化原则。其中关于“能指链”和“差异性”的论述,虽然初读时令人费解,但细细品味后,会发现它对日常语言习惯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我特别欣赏其中一篇分析福柯“知识-权力”范式的文章,它将理论应用于对现代监狱制度的案例研究,那种抽丝剥茧、揭示隐藏结构的力量感,让人读后对权威叙事产生本能的怀疑。这本书更像是一种“智力工具箱”,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分析现有现实的全新视角和犀利武器,非常适合那些渴望挑战既定思维框架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