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 (全彩印刷 圖解版)

菜根譚 (全彩印刷 圖解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明] 洪應明 著
圖書標籤:
  • 菜根譚
  • 人生智慧
  • 處世哲學
  • 修身養性
  • 古典文學
  • 國學
  • 勵誌
  • 圖解
  • 全彩
  • 人生感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華僑齣版社
ISBN:9787511364630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429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464
字數:80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菜根譚》成書於明萬曆年間,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曆史。著者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早年熱衷仕途功名,晚年歸隱山林,潛心讀書立文,最終將自己的人生體會、讀書心得和生活參悟付諸筆尖,揮毫潑墨,著瞭這洋洋灑灑的三百多條錯落有緻的語錄集。


★現代手法解讀 插圖形象直觀 圖解簡潔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趣味性強 隨翻隨讀

1. 本書定位為傳統文化經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釋、翻譯,促進理解閱讀古代文化經典。將傳統經典以一種新的方式詮釋。

2. 書中配有大量手繪彩色圖片,逼真生動,圖文集閤,聲情並茂。

3. 本書全新講解,全新編排,全新包裝,新穎的裝幀,為讀者呈現一套高品質的國學讀物。


目錄


精彩書摘

立德修身

——高處立,平處坐,低處行

◎潔身自好 棲守道德◎

【原文】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寜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

【譯文】

一個能夠堅守道德準則的人,也許會寂寞一時;一個依附權貴的人,卻會永遠孤獨。心胸豁達寬廣的人,考慮到死後的韆古名譽,寜可堅守道德準則而忍受一時的寂寞,也絕不會因依附權貴而遭受萬世的淒涼。

【精讀解析】

戰國時,段乾木學成自孔子的弟子子夏,是當時很有名的學者。盡管他很有纔能,但他始終不願做官。魏國國君魏文侯曾經登門拜訪他,想授給他官爵。段乾木卻避而不見,越牆逃走。他的這一舉動不僅沒有惹怒魏文侯,反而讓魏文侯更加敬重自己。從此以後,魏文侯每次乘車路過他傢門時,就下車扶著車前的橫木走過去,以錶示對段乾木的尊敬。

魏文侯的車夫對此十分不解,便問:“段乾木不過一介草民,您經過他的草房錶示敬意,他卻置之不理,這樣未免有點太過分瞭吧?”

魏文侯答道:“段乾木是一位賢者,他在權勢麵前不改變自己的原則,是有君子之道的錶現。他雖隱居於貧窮的裏巷,名聲卻遠揚韆裏之外,我經過他的住所怎敢不對他錶示敬意呢?他因有德行而取得榮譽,我因占領土地而取得榮譽;他有仁義,我有財物。土地不如德行,財物不如仁義。這正是值得我學習、尊敬的人,所以我再怎麼錶達我的敬意都不為過。”

後來,魏文侯見到瞭段乾木,誠懇地邀請他任國相,段乾木謝絕瞭。但通過一次傾心交談,二人成為莫逆之交。

沒過多久,秦國想興兵攻打魏國,司馬唐雎嚮秦國國君進諫道:“段乾木是賢人,魏國禮遇他,天下沒有不知道的。像這樣的國傢,恐怕不是能用軍隊徵服的吧!”秦國國君覺得有道理,於是按兵不動,魏國因此逃過一劫。

在上古先秦歌謠中,曾有:“吾君好正,段乾木之敬。吾君好忠,段乾木之隆。”段乾木對功名富貴的厭惡,是他追求灑脫的獨特個性和儒傢道德規範融閤的結果。他雖然終身不仕,卻不是真正與世隔絕的山林隱逸一流,而是隱於市井窮巷,隱於社會底層的平民百姓中,進而“厭世亂而甘恬退”,不屑與那些趁戰亂而俯首奔走於豪門的遊士和食客為伍。這樣的選擇,實際上也是另外一種忠誠。


◎與其練達 不若老實◎

【原文】

涉世淺,點染亦淺;曆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麯謹,不若疏狂。

【譯文】

一個剛剛涉足社會的人,閱曆不深,受到不良習氣的影響也少;而閱曆豐富的人,各種奸謀技巧往往也很多。所以,一個堅守道德準則的君子,與其過於精明圓滑,不如樸實篤厚;與其謹小慎微,麯意迎閤,不如坦蕩大度。

【精讀解析】

一個真正堅守道德準則的人,會因閱曆增多變得成熟穩重,卻不會喪失內心堅守的原則和道德底綫。這種人樸實篤厚、坦蕩大度。

生活很簡單,我們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生活,生活就反過來以什麼樣的態度迴報我們。如果一個人投機取巧,生活同樣會見招拆招,戲耍於他;如果為人忠厚老實,生活也會誠懇待他。所以“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麯謹,不若疏狂”,隻要我們老老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不放下心中的目標,其實就已足夠。

春鞦時代,晉獻公死後,公子重耳(晉文公)被趕齣瞭晉國,先鋒營首領介子推等大臣忠心耿耿跟隨重耳,在國外流亡長達19年。在最睏苦的情況下,重耳流亡到衛國,飢不能行,介子推偷偷地進到山溝裏,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塊,同野菜煮成湯送給重耳。重耳感動得淚如雨下,誇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

公元前636年鞦,重耳返迴晉國繼承君位。介子推為瞭國傢的復興,不計較個人得失,功成身退。有的大臣鼓動介子推去找晉文公爭功要官,介子推迴答說:“我寜願終身當平民,也不願貪天功為己功。”介子推一直待在傢裏侍奉老母親。

介子推的鄰居解張為他鳴不平,寫瞭一首《龍蛇歌》貼在晉都宮門。晉文公醒悟過來,十分悔恨,命令全國上下都尋找介子推。後來晉文公得知介子推隱居綿山,立即帶領眾大臣登山尋找。綿山雄偉高大、崖陡洞幽、溝壑縱橫、深榖野嶺,樹林又茂密,盡管兵士大臣不斷尋找呼喊,也不見介子推的蹤影。這時有的大臣獻計說:“三麵點火,留下一方,讓介子推背著老母親齣山來。”晉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思忖片刻便下令士兵將榖內的乾草樹木點燃。當時正值清明節期,綿山山頂上的風很大,火越燒越旺,一直燃燒瞭三天三夜,但仍不見介子推的蹤跡。

晉文公派人再次登山尋找,隻從山崖的岩洞中找到半張破草席。晉文公接過草席仔細看,隻見上麵寫道:“割肉奉君盡忠心,但願主公賞清明;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照復清明。”

正是因為這種樸實、麵對名利不為所動、堅守的品格,中國的很多評論都將介子推和屈原相比較提齣瞭“南有屈原、北有介子”的說法。介子推性情耿直、文武兼備,雖然有獲得顯赫官位的機會,卻寜願功成身退守住內心的道德堅守,崇尚以道德、忠孝、仁義教化天下。他這種淡泊名利、不求厚祿的品格,成為韆古佳話。


◎心地光明 纔華韞藏◎

【原文】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纔華,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譯文】

有道德修養的正人君子,他的思想行為應該像青天白日一樣光明磊落,沒有什麼需要隱藏的陰暗行為;而他的纔情和能力應該像珍貴的珠寶一樣,不浮淺外露,從不輕易嚮人炫耀。

【精讀解析】

不可使人不知自己的心事,是君子為人的法則;像珍視珠寶一樣不將自己的纔華張揚,是君子處世的法則。這樣為人處世可以避免招緻禍患、損害品德,也可以讓他人從這個人的外在看見其內涵。俗話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真正的纔華都是內蘊的,所以要想真正瞭解一個人很難,必須掌握一些透過錶象抓住實質的方法。

孔子察人有三術:“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總的來說,這三點識人方法都是在教人們不要以貌取人,而應透過外貌行為的錶象,看清人內心的本質。做人愛用心機,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處事太外露的人,常常先遭到傷害。

楊修是曹操的主簿,纔華齣眾,最終卻被曹操所殺,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他過於張揚自己的纔華。

楊修主持建造丞相府的大門時,曹操在門上題瞭一個“活”字,楊修立即揣摩齣曹操的意圖是嫌門太闊瞭,立即下令拆掉重建。一次,楊修與曹操觀賞曹娥碑,見碑上有字曰:“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楊修便迫不及待地告訴曹操說“絕妙好辭”的意思,“黃娟”是有色絲品,即“絕”;“幼婦”是少女,是個“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子女,就是“好”字;而“齏臼”則是用來盛辣調味品的器皿,就是個“辭(辭)”字。這樣一而再再而三,漸漸地,曹操覺得楊修纔華比他高,就有些嫉妒,便萌生瞭除掉他的念頭。

後來,在一次戰役中,曹軍陷入進退兩難境地,不經意間以“雞肋”二字為軍中口令。楊修便自作聰明,下令班師。曹操得知此事後,認為楊修此舉是在擾亂軍心,就喝刀斧手推齣斬之。

君子行事,率性而為,光明磊落,無須遮掩矯飾、虛張聲勢。纔華潛藏不等於藏而不用,而是在能施展的地方施展,不過分地炫耀。過分地炫耀很可能使自己陷入尷尬之地,甚至會引來殺身之禍。楊修的被殺實屬咎由自取,如果他纔華潛藏不露,更不在大庭廣眾之前讓曹操難堪,那他也許就能保性命無憂。

事實就是這樣,真正的高人往往高調做人低調做事。他們像平常人一樣生活,懷抱自然,卻在無聲處蓄養自己的纔華,既不讓坦蕩的胸懷被欲念遮蔽,又不讓謙和的心境被虛榮充斥。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嚮他們靠攏,做人時高調一些、要求嚴一些,做事時低調一些、謙和一些。也許這樣的改變不會讓我們成為高人,但至少會讓我們更有境界。


◎真味是淡 至人如常◎

【原文】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隻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隻是常。

【譯文】

烈酒、肥肉、辛辣、甘甜並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是清淡平和;行為舉止神奇超群的人並不是真正德行完美的人,真正德行完美的人,其行為舉止和普通人一樣。

【精讀解析】

做人宜淡不宜濃,淡中現齣真趣味,淡中現齣平常心。再美味的食物,一日三餐不離口總會吃膩的;過於特立獨行的人,往往因為太過特殊而不閤於群。世界上最可口的食物不過是傢常菜,德行完美的聖人不過是普通人。

我們生為凡人,不要幻想生活總是那麼圓圓滿滿,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永遠享受春天,並不是誰都可以順順利利一輩子,每個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溝溝坎坎,品嘗苦澀無奈,經曆挫摺與失意。

有一天,齊國儲子問孟子說:“齊王時不時地會派人來拜訪先生,想必您一定有卓爾不群的地方吧!”孟子笑著答道:“難到堯舜比一般人多一雙手腳嗎?連聖人先賢都沒有與彆人不同的地方,更何況是我呢?”

在孟子的心目中,聖人和我們也沒有什麼不同。說到底,我們都是常人,即使已身居高位、萬貫傢財,也應保持一顆“初心”和一種平和的心態。記住瞭自己是常人,纔會有一顆常人心。這樣的話,無論是麵對挫摺還是驚喜,我們都會以一種平和的心態看待,從而避免絕望和自滿。

古往今來,多少人爭名於朝、爭利於市,互相傾軋。如此,或可逞快意於一時,可是人之於宇宙,不過是一個過客而已。宋人曾有詩雲:“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雖然稍顯消極,但是有一定道理。所以在對生活的態度上,貴有一顆平常心。

田子方陪伴魏文侯時,總是情不自禁地稱贊溪工。文侯十分好奇,便問:“溪工為何總能得到你的贊賞?他是給過你幫助的導師嗎?”田子方說:“他隻不過是我的鄰居罷瞭,但他的言論和談吐值得我稱贊他。”文侯又問:“那你的老師是誰?”子方說:“東郭順子。”

“你為什麼不曾稱贊過他呢?”文侯十分驚訝地問。

田子方迴答:“他相貌普通,但內心閤於自然,能順應外在事物而且能保持固有的真性情,心境清虛寜寂能包容外物。另外,如果遇到外界事物不能符閤‘道’的,他便嚴肅指齣使之醒悟,從而使彆人的邪惡之念自然消除。對於這樣一個真樸自然的導師,我一個做學生的能夠用什麼言辭概括他的品德呢?”

田子方的一番話讓我們明白,任何華麗的修飾詞都沒有資格裝飾平和自然的境界。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功成名就的企業傢,還是德高望重的大師學者,他們並不是生而如此,而是在平凡中實踐人生理想的。身為普通人更是如此,隻有在平凡之中纔能保留人的純真本性,心態平和地對待人生;纔能在平平淡淡中品味人生百味,進而在平凡中顯齣英雄本色。


前言/序言

“菜根”一詞本齣自北宋學者汪信民的一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隻要堅強地適應清貧的生活,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會有所成就。

洪應明偶見此言,一時有感而發,便以此立意,以“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為主旨,寫下瞭幾百年傳世不衰的菜根箴言。這些箴言融閤瞭儒傢的中庸思想、道傢的無為思想和釋傢的齣世思想,深入淺齣地講述瞭關於修養、處世、齣世等多個方麵的人生哲學,告知後世讀者享受平凡、活齣真我,自會覓得人生真味。

《菜根譚》辭藻優美、言簡意賅,通過洞察人生百態來點化世間萬事。它是囊括五韆年中國處世智慧的奇書。書中倡導積極入世、經營天下、為民謀福、澤被後世的進取精神;主張親近自然、悠遊山水、修身養性、清靜無為的隱逸趣旨;宣揚悲天憫人、普度眾生、透徹禪機、空靈無際的超脫意蘊。可謂一身處世、隻眼觀花。初讀其書,似覺矛盾錯雜,神龍虎尾無跡可尋;詳思再三,始悟狡兔三窟,隨處可安身立命。得誌者讀之,能悟人生無常,居安思危,匡世濟人;失意者讀之,能起死灰之心,自強不息,終有所成;富貴者讀之,能知艷為虛幻,履滿慎思,遺澤子孫;貧賤者讀之,能不墜青雲之誌,安貧樂道,培植善根。它揭示齣人生之真諦,振聾發聵、醫愚醫貪,堪為人類“心靈之藥石”。

然而,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人們並未給予《菜根譚》足夠的重視,直到最近幾年,對其內涵的研究熱潮纔興起,並流行於海內外。其實,不僅企業界、商界的人愛讀它,政界、學術界的人甚至普通大眾也愛讀它,更有人認為,《菜根譚》與《孫子兵法》《三國演義》等具有同等的文化地位,並稱它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

《菜根譚》之所以能於當代見稱,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它的精神啓發性和生活指導性曆久彌新。其中,方圓並進的處世哲學、心平氣和地對待人生起伏的平常心態、修身養德的精神境界以及迴歸自然陶冶心性的生活之道,都可以作為當代人在工作學習、享受生活、修身養性等過程中的經典法則。

為使《菜根譚》更好地啓迪人生、造福社會,我們精心製作瞭這本《圖解菜根譚》。本書以明刻本為底本,並在原文的基礎上,加瞭精妙傳神的譯文,闡述其微言大義;以現代人的視角,在對原著箴言進行經典解讀的同時聯係當下,找到指導現實生活的經典智慧。既保留瞭原著的精華,又彰顯瞭《菜根譚》的文化魅力和現代價值。

《菜根譚》之形式,精言雅緻,字字珠圓;雋語風流,句句玉潤。讀來朗朗上口,諧金石之聲;思後悠悠沁髓,奪宮商之韻。其體雖散,備意陽春白雪;其章雖促,融情流水高山。譯文例解,恰使全書節奏明朗;原文新語,同奏和諧韻律。品讀本書,可以讓人心曠神怡,重溫那種已被淡忘瞭的真趣;也可省察己身,使被煩惱、壓力束縛的身心得以解脫;同時,也會幫我們稀釋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睏惑和焦慮,找到解決這些癥結的方法。無論是在閱讀中還是閤上書頁後,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放鬆下來,開闊心胸,放慢腳步,在實現人生價值的同時享受生活。



《文心雕龍》:韆古文章的源流與法度 在中國文學璀璨的星河中,有一部著作,它猶如一座巍峨的山峰,俯瞰著文章創作的浩瀚領域,它就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的巨擘——《文心雕龍》。這部由南朝梁代文學傢劉勰嘔心瀝血寫就的巨著,以其博大精深的見解、嚴謹係統的論述,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研究中國古代文論、文學史不可逾越的經典。 一、 鑄就思想的基石:時代背景與作者生涯 《文心雕龍》的誕生,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深深植根於其所處的時代土壤。南朝時期,社會動蕩,政權更迭頻繁,卻也催生瞭文學的繁榮與流變。佛教的傳入、玄學的興盛,以及駢文、謠賦等文體的勃興,都為文學創作帶來瞭新的活力與挑戰。《文心雕龍》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麵對當時文壇的種種現象,劉勰以一位深刻的觀察者和思考者的姿態,試圖為文學尋找到一條清晰的脈絡,建立起一套辨析精當的評價體係。 劉勰(約465年—約520年),字彥和,濟陰(今屬山東)人。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順,長期在較低的官職上默默耕耘。然而,他並未因此消沉,反而將全部精力傾注於學術研究,尤其是在文學領域。他遍覽群書,博采眾長,對曆代文學作品進行瞭深入的研究和細緻的體察。同時,他深受佛學影響,其思想中蘊含著辯證的思維和對人生、宇宙的深刻洞察。這種深厚的學養和獨特的思想,為其創作《文心雕龍》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文心雕龍》的創作曆程,飽含劉勰的心血與智慧。據說他曾寄居在定林寺,在寺僧惠約為之造的草堂中,專心緻誌地伏案寫作。他“搜章摘句,纍年忘倦”,其專注與勤奮可見一斑。曆時十餘載,方纔完成這部洋洋大觀的巨著。這部著作的誕生,既是劉勰個人纔華的體現,也是時代精神的結晶。 二、 宏篇巨製,體係精嚴:總論與分論的辯證統一 《文心雕龍》共十二捲,一百一十二篇,其結構之宏偉,體係之嚴謹,在中國文學理論史上堪稱前無古人。全書以“道”為總綱,層層剖析,由宏觀到微觀,由整體到局部,展現齣嚴密的邏輯性和清晰的層次感。 全書分為 總論 和 彆論 兩大部分。 總論 部分,劉勰首先闡述瞭文學創作的根本原則,即“文心”與“文質”。“文心”指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創作意圖,是文學的靈魂。“文質”指的是文學的語言形式、錶現技巧,是文學的外在錶現。他強調,文學創作的根本在於“心”,即作者內心世界的真實抒發,而“質”則是“心”的載體和錶現形式。兩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心”的真摯與深刻,纔能賦予“質”以生命力;而“質”的精美與巧妙,纔能更好地傳達“心”的意蘊。 在此基礎上,劉勰進一步探討瞭文學的起源、發展、作用以及批評的標準。他認為,文學的産生源於人類社會的需求,是“蓋感也,非誣也”,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和社會交流的需要。他將文學的發展分為“六義”,即風、雅、頌、賦、比、興,並對曆代文學的演變進行瞭梳理和評價。他還強調瞭文學的社會功能,認為文學能夠“明道”、“述德”、“彰善”、“ the evil”以及“移風易俗”,具有教化和啓迪人心的作用。 彆論 部分,是《文心雕龍》的核心所在,也是其最精彩、最具創造性的部分。劉勰在這裏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各種文體、創作技巧、創作過程以及文學批評進行瞭逐一的深入剖析。他按照文體的發展和特點,將文學作品分為: 論說文類:包括《論說》、《議對》、《評標》、《書說》等,探討瞭文章的說服力、論證的邏輯以及辯論的技巧。 記敘文類:包括《銘》、《箴》、《誄》、《碑》等,強調瞭記事抒情的準確性與感染力。 詩歌散文類:包括《詩篇》、《騷》、《賦》、《頌》、《論》、《贊》、《論》、《序》、《記》、《錶》、《奏》、《書》、《檄》、《疏》、《啓》、《移》、《祭》、《吊》、《令》、《教》等,這是劉勰著墨最多的部分,他細緻地分析瞭各種文體的特點、創作手法以及情感錶達的方式,如《詩篇》篇中對《詩經》的分析,《騷》篇中對屈原作品的評價,都極具洞見。 戲麯與雜文類:包括《樂府》、《鼓吹》、《雜言》等,探討瞭聲律、節奏與文學錶現的關係。 創作方法與技巧:如《熔裁》、《章句》、《麗辭》、《句寫》、《比喻》、《誇飾》等,劉勰從字詞的選擇、句式的安排、修辭的運用等方麵,為作者提供瞭寶貴的創作指導。 文學批評:包括《知音》、《知人》、《纔略》、《審美》、《隱秀》、《骨氣》、《情采》、《鎔裁》、《章句》、《麗辭》、《句寫》、《比喻》、《誇飾》、《變化》、《定勢》、《指瑕》、《養氣》、《風骨》、《神韻》等,劉勰強調瞭批評的客觀性、全麵性以及批評者的修養。他提齣的“知音”之說,更是成為後世文學批評的典範。 三、 深刻的見解,精妙的論述:文心雕龍的思想價值 《文心雕龍》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其宏大的結構和精細的分類,更在於其中蘊含的深刻思想和精妙論述。 “心”與“文”的辯證統一:劉勰將“心”視為文學創作的根本,強調“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認為沒有真摯的情感,文章便失去生命力。同時,他也認識到“文”的重要性,認為“質”是“心”的載體,好的“質”能夠更好地傳達“心”的內涵。這種“心”“文”辯證統一的觀點,深刻影響瞭後世的文學理論。 文學的社會功能:劉勰高度肯定文學的社會功能,認為文學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他主張文學要“兼濟天下”,要“移風易俗”,要“彰善癉惡”。這種積極入世的文學觀,體現瞭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 “道”與“文”的關係:劉勰將“道”視為文章的根本,認為“文”是“道”的外在錶現。他強調“文以載道”,認為文章的價值在於其所承載的思想內容。但他並非要求文學為政治服務,而是強調“道”的廣義性,包括道德、真理、人生哲理等。 “因時而作”的創作觀:劉勰主張文學創作要“因時而作”,要緊密聯係社會現實,反映時代精神。他認為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學風格和特點,文學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創新。 “知音”與“知人”的批評觀:劉勰提齣瞭“知音”和“知人”的文學批評理論。“知音”指的是批評者要具備鑒賞能力,能夠深刻理解作品的內涵;“知人”指的是批評者要瞭解作者的生平經曆、思想情感,從而更好地理解作品。這種以人為本的批評觀,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對文體的精闢劃分與分析:劉勰對古代各種文體的精闢劃分和深入分析,至今仍是研究中國古代文體的重要依據。他對各種文體的特點、起源、發展以及創作要求,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考察,為後人提供瞭寶貴的參考。 對文學創作技巧的係統論述:劉勰在書中詳細論述瞭文學創作的各種技巧,如“熔裁”、“章句”、“麗辭”、“比喻”、“誇飾”等,這些論述不僅具有理論價值,也為當時的作傢提供瞭實用的創作指導。 四、 韆古傳誦,影響深遠:文心雕龍的傳承與意義 《文心雕龍》的麵世,標誌著中國古代文學批評進入瞭一個全新的階段。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嚴謹的體係、精湛的論述,成為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並對後世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 對後世文論的影響:自問世以來,《文心雕龍》就被譽為“文之祖宗”,成為曆代文論傢、批評傢必讀的經典。其“心”“文”辯證統一的理論,對後世“性靈說”、“陽剛說”等産生瞭重要影響。其“因時而作”的創作觀,也為後世文學創作提供瞭重要的指導。 對文學史研究的貢獻: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對曆代文學作品的梳理和評價,為後世文學史的研究提供瞭重要的史料和藉鑒。其對文體演變的分析,也為文學史傢勾勒齣清晰的文學發展脈絡。 對文學創作的指導:雖然《文心雕龍》是一部理論著作,但其豐富的創作經驗和精妙的技巧論述,對後世作傢的創作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許多作傢都從中汲取養分,提升自己的文學造詣。 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文心雕龍》不僅是中國文學批評的經典,也是世界文學理論寶庫中的珍品。其深刻的思想和係統的論述,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結語 《文心雕龍》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文學巨著,它以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嚴謹係統的結構、精湛獨到的見解,為我們展現瞭中國古代文學的浩瀚圖景,為我們揭示瞭文章創作的深刻奧秘。閱讀《文心雕龍》,不僅能夠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文學的源流與法度,更能從中汲取智慧,啓迪創作,感悟人生。它是一座永恒的精神寶藏,值得我們反復品讀,細心體味。

用戶評價

評分

收到這本《菜根譚》(全彩印刷 圖解版)的時候,我正處於一個有些迷茫的時期,感覺生活好像卡住瞭,找不到前進的方嚮。翻開這本書,我完全被它那種沉靜而悠遠的氣質所打動。我特彆喜歡它在內容編排上,將原文、白話文釋義以及精美插圖穿插在一起的呈現方式。這使得閱讀過程非常流暢,不會有斷裂感。 尤其是那些圖畫,它們的風格統一,卻又各有側重。有的描繪的是自然風光,如山川湖海,給人開闊胸襟之感;有的則是人物場景,寥寥幾筆就勾勒齣世態炎涼或安貧樂道的意境。比如,有一處講到“初心”,配圖是一株破土而齣的嫩芽,充滿瞭生命力和希望。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內心深處那些被忽略的、最初的夢想好像也被重新喚醒瞭。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更像是在我疲憊的心靈上,注入瞭一股清流,讓我重新找迴瞭內心的平靜和力量。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被它精美的設計驚艷到瞭。封麵采用的是一種溫潤的啞光材質,觸感非常舒服,上麵《菜根譚》幾個燙金大字在光綫下流轉,低調卻不失華貴。打開書頁,我立刻被撲麵而來的色彩吸引住瞭。不同於以往讀過的《菜根譚》,這次的圖解版真的做到瞭“圖解”二字。每一條原文下麵,都配有一幅精心繪製的水墨畫,這些畫作並非簡單的插圖,而是與文字的意境完美契閤,仿佛將我帶入瞭古人的智慧之境。 例如,當讀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時,畫麵上是庭院中一株老樹,幾朵不知名的野花靜靜綻放,遠景是淡淡的山巒,雲捲雲舒,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而寜靜。這幅圖帶來的視覺衝擊,讓我對這句話的理解瞬間變得更加深刻,不再是生硬的文字,而是有瞭鮮活的生命力。還有那些描繪君子之交淡如水、寜靜緻遠的畫麵,都用細膩的筆觸和恰到好處的色彩,將古人的處世哲學具象化,讓人在賞心悅目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評分

我是一個非常注重書籍質感的人,這本書在這方麵真的給瞭我很大的滿足。它的紙張選擇非常考究,是那種帶點微黃的厚實感,印刷的色彩飽滿而富有層次,一點也不顯得廉價。翻閱的過程中,能感受到一種迴歸傳統的美學體驗,但同時又因為其現代化的圖文結閤,而顯得無比新鮮。 我尤其欣賞它在解讀《菜根譚》原文時的那種“留白”。它不像有些書那樣,恨不得把所有可能的解讀都塞給你,而是給讀者留下瞭足夠多的想象空間。那些精美的插圖,恰恰扮演瞭這個“留白”的角色。它們不是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通過視覺語言,引導你去思考,去感受。當我讀到“靜躁”兩字時,畫麵上是一汪平靜的湖水,旁邊卻有幾片落葉被風吹起,形成微妙的漣漪。這種對比,讓我瞬間明白瞭“靜”與“躁”的辯證關係,這種意會遠比長篇大論的解釋來得更深刻。整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一種“恰到好處”,既有傳統文化的厚重,又有現代審美的靈動。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意想不到的沉浸式體驗。我原本以為,它隻是會將《菜根譚》的文字內容加上一些配圖,沒想到它將這三者(原文、白話、插圖)如此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形成瞭一種獨特的閱讀節奏。每一頁都像是一幅精心構思的藝術品,文字、圖畫、以及那些通俗易懂的解釋,共同營造齣一種寜靜緻遠、淡泊明誌的氛圍。 我最喜歡的部分是,當書中描繪一些關於人生起伏、順勢而為的道理時,作者往往會選擇一些非常寫意的山水畫或者人物畫來作為配圖。這些畫作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將那種“道可道,非常道”的意境錶現得淋灕盡緻。例如,在講到“不爭”的時候,畫麵上可能隻有幾隻野鶴在天空中自在地翱翔,或者是一片廣闊無垠的草原,沒有一絲人為的痕跡。這種視覺上的“無為”,恰恰呼應瞭文本中“無為而治”的思想。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在靜觀其變,品味人生,每一次翻頁,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和升華。

評分

我一直認為,《菜根譚》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深刻的人生哲理,但有時候,晦澀的文言文確實會讓一些讀者望而卻步。這次入手這本《菜根譚》(全彩印刷 圖解版),最大的驚喜就在於它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每段文字都配有白話文的釋義,而且這種釋義非常貼近現代人的生活語境,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聽他娓娓道來人生百味。 更難得的是,書中的插圖真的起到瞭“點睛之筆”的作用。它們並非那種流於錶麵的裝飾,而是經過認真揣摩原文意境後創作齣來的。比如,關於“處順境時戒驕,逆境時戒躁”的論述,圖上描繪的是一位士人,在風雨驟至的山林中,神色淡然,仿佛在沉思。這種畫麵感,比單純的文字更能引發讀者對自身處境的思考。感覺這本書不隻是在“解釋”《菜根譚》,更是在“演繹”它,讓古老的智慧以一種全新的、更易於接受的方式呈現齣來,尤其適閤我這種對文言文不太精通,但又渴望汲取其中精華的讀者。

評分

大愛!包裝好!送貨快!快遞服務好!贊!

評分

又囤瞭一批書總體還是不錯的

評分

還好還好好好好還好還好哈還好還好好好好

評分

又囤瞭一批書總體還是不錯的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紙張、印刷都不錯,好書!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