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小塞繆爾·Y. 埃傑頓教授在美術史領域多年研究的成果,探討瞭西方發端於17世紀伽利略的“科學革命”與距之300年前由喬托開啓的文藝復興“藝術革命”之間的傳承關係,揭示瞭文藝復興時期繪畫、雕塑和建築在“現代科學”中所發揮的決定性作用。
作者認為,早在萊奧納爾多之前,不知名的“工匠-工程師”塔科拉和馬丁尼已構想齣一種描述性幾何圖語言,而文藝復興重現自然的藝術方法則有助於發展伽利略、哈維以及笛卡爾的科學想象力,因此熟悉以透視和明暗法描繪圖像的伽利略纔會即刻判斷齣他通過望遠鏡觀察到的月球光暗領域為山峰和隕石坑。他強調,西方在觀看方式上的獨特成就是現代科學興盛的前提。同時,他還將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科學和美術與明代中國相比較,認為當時的中國對“現實”的認知受製於另一套藝術體係。
本書包含瞭近150張豐富生動的精美插圖,相信會受到美術史傢、科學史傢以及其他對文化史有興趣者的喜愛。
小塞繆爾·Y. 埃傑頓(Samuel Y. Edgerton,Jr.,1926— ),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曾執教於波士頓大學多年,現為威廉姆斯學院美術史榮休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文藝復興時期美術,尤其專注於美術與科學關係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圖畫與懲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與刑事訴訟》《文藝復興時期綫性透視的重新發現》等。
譯者簡介:楊賢宗,1969年齣生,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史博士,曾在英國倫敦大學瓦爾堡研究院從事博士後研究,現任教於華中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主要著作有《西方學者文藝復興研究三論》《建築與象徵》《西方美術史學史與方法論研究前沿》,譯作有《畫傢生涯》《文藝復興時期的曆史意識》等。
張茜,1989年齣生,華中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現就職於湖北美術館,三級美術師。曾在《世界美術》《天津美術學院學報》《湖北美術學院學報》和《美術文獻》等刊物發錶專業論文多篇。
目 錄:
001 序 言 幾何學、文藝復興美術與西方文化
021 第一章 如圖所示:中世紀初期製圖中第三維的概念化
043 第二章 圖畫空間的幾何化:阿西西教堂第二飛簷邊飾大師
077 第三章 超自然的幾何化:利波·利皮修士的倫敦《聖母領報》
097 第四章 地麵空間的幾何化:創造繪畫傳統
131 第五章 16 世紀印刷的技術書籍中的圖像與文字
171 第六章 天國空間的幾何化:拉斐爾的《聖典辯論》
199 第七章 天文空間的幾何化:伽利略、佛羅倫薩“繪圖術”與月球的“奇怪斑點”
225 第八章 幾何學與遠東地區的耶穌會士
251 結 語
255 緻 謝
259 參考書目
285 圖片目錄
295 索 引
為何資本主義歐洲1500年後在世界上所有文明中第一個發展起通常所理解的現代科學,快速領先於先前高度發展的東方文明?為何西方藝術革命與科學革命兩方麵最為顯著的成就産生於同一個地方——托斯卡納的佛羅倫薩城?僅僅因為文藝復興美術的奠基者喬托與現代科學的創始人伽利略都是托斯卡納人這一巧閤?
對於所有這些問題,至少有一個答案存在於文藝復興時期歐洲與同時期東方繪畫藝術之間的差異。隻需將普通的西方文藝復興風格的科學插圖與傳統中國和伊斯蘭國傢的示例做一比較即可。如將羅伯特·鬍剋1667年巨著《顯微術》中所刊印的綠頭蒼蠅版畫與歸於中國元代畫傢錢選名下的《草蟲早鞦圖》中所描繪的類似主題的局部做比較。
我們即刻看齣中國畫傢以罕見的敏感性錶現齣飛行中昆蟲的輕盈特性,而鬍剋(他可能僅僅為版畫製作底稿)隻是強調蒼蠅翅膀固定的幾何結構,而沒有錶明它們實際的飛行狀態。當然,鬍剋是在觀察一隻死的蒼蠅。在西方,我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要是想瞭解有機物或無機物的構造,我們首先必須將其想象為靜物(如同一幅夏爾丹的靜物),將所有組成部分轉化為客觀固定的幾何關係。在這些圖畫中,正如亞瑟·韋利的嘲諷,“本丟·彼拉多與咖啡罐都是垂直的圓柱體”。對於傳統的中國人而言,這種方法在科學與審美兩方麵都是荒謬的。
為何我敢於將一位大畫傢的傑作與一位普通版畫傢的純說教圖聯係起來?畢竟,許多優秀的西方畫傢如雅各布·利戈齊和揚·凡·海蘇姆等,都創作過精美的飛蟲圖。這裏做此對比,是因為我想從一開始就強調歐洲文藝復興美術的幾何透視法與明暗對照法傳統,不論是否具有美學上的風格特徵,已證明對於現代科學極其有用。
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它所展現齣的跨學科視野,絕對是令人震撼的。我以前總覺得藝術史和純粹的科學史之間存在著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認知。它有力地論證瞭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藝術傢和科學傢們是如何在同一個思想的熔爐中進行對話和相互啓發。我特彆佩服作者在引用原始文獻時的廣度和深度,那些來自不同語種、橫跨多個學科領域的引文,被嫻熟地整閤進流暢的中文語境中,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學養和紮實的田野調查基礎。這本書不僅僅是對特定人物或事件的梳理,更像是一部關於“知識如何流動”的宏大史詩,它強迫讀者跳齣單一學科的框架,去重新審視那個偉大時代的知識全貌。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收獲在於,它重新定義瞭我對“理性之美”的理解。過去,我傾嚮於將藝術視為感性的極緻錶達,而將科學視為理性的冷酷求證。但通過這本書的闡述,我清晰地認識到,在科學革命的前夜,對幾何學原理的掌握,本身就是一種至高的審美追求。藝術傢們對精確透視和和諧構圖的執著,與數學傢對簡潔優雅公式的迷戀,其內在的精神內核是高度一緻的。閱讀此書後,我再看那些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時,視角完全變瞭——我不再僅僅關注色彩和主題,而是開始在畫麵中“尋找”那些隱藏的數學骨架和幾何邏輯。這是一種智識上的升華,讓藝術欣賞不再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到瞭其構造的底層邏輯。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視覺上的盛宴,從封麵到內頁的排版都透露齣一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獨特美感。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上的打磨,比如紙張的選擇,那種略帶粗糲卻又觸感溫潤的質地,讓人在捧讀時便能感受到一種儀式感。裝幀的色彩搭配也十分考究,深沉的色調與精緻的插圖形成鮮明對比,使得整體視覺效果既莊重又不失活潑。對於我這樣一個對藝術品本身抱有很高期待的讀者來說,這種高品質的呈現無疑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讓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每次翻開它,都能感受到編輯團隊在視覺呈現上傾注的心血,這無疑是為內容增添瞭極佳的序麯。
評分當我初次接觸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時,我立刻被它那種近乎於“偵探小說”般的嚴謹和抽絲剝繭的邏輯所吸引。作者在處理復雜的曆史材料時,展現瞭驚人的組織能力,他並沒有簡單地堆砌史實,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建築師,巧妙地構建起一條清晰的脈絡,引導讀者從紛繁的綫索中逐步揭示齣隱藏在曆史錶象之下的深層結構。尤其是在闡述那些晦澀難懂的數學概念與藝術實踐之間的關聯時,作者沒有采取說教式的灌輸,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妙的論證和生動的案例,讓原本高高在上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這種敘事上的張力,讓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讓人忍不住想要一口氣讀完,去追尋下一個隱藏的“秘密”。
評分從閱讀的沉浸感和情感共鳴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成功地構建瞭一種強烈的“在場感”。作者對於早期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傢們在工作室裏的工作狀態,以及他們麵對理論睏境時的掙紮與突破,描繪得入木三分。我仿佛能聞到油彩和鬆節油的味道,能感受到那些匠人如何在昏暗的燈光下,用尺規和圓規反復丈量理想中的完美比例。這種細膩入微的場景再現,絕非空泛的描述,而是建立在對大量一手資料的精細解讀之上的。它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創造過程”的那份敬畏感,讓我意識到,那些看似光輝燦爛的藝術成就背後,其實是無數次嚴謹的計算和不懈的實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