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小塞缪尔·Y. 埃杰顿教授在美术史领域多年研究的成果,探讨了西方发端于17世纪伽利略的“科学革命”与距之300年前由乔托开启的文艺复兴“艺术革命”之间的传承关系,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雕塑和建筑在“现代科学”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作者认为,早在莱奥纳尔多之前,不知名的“工匠-工程师”塔科拉和马丁尼已构想出一种描述性几何图语言,而文艺复兴重现自然的艺术方法则有助于发展伽利略、哈维以及笛卡尔的科学想象力,因此熟悉以透视和明暗法描绘图像的伽利略才会即刻判断出他通过望远镜观察到的月球光暗领域为山峰和陨石坑。他强调,西方在观看方式上的独特成就是现代科学兴盛的前提。同时,他还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科学和美术与明代中国相比较,认为当时的中国对“现实”的认知受制于另一套艺术体系。
本书包含了近150张丰富生动的精美插图,相信会受到美术史家、科学史家以及其他对文化史有兴趣者的喜爱。
小塞缪尔·Y. 埃杰顿(Samuel Y. Edgerton,Jr.,1926— ),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曾执教于波士顿大学多年,现为威廉姆斯学院美术史荣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尤其专注于美术与科学关系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图画与惩罚: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与刑事诉讼》《文艺复兴时期线性透视的重新发现》等。
译者简介:杨贤宗,1969年出生,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史博士,曾在英国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要著作有《西方学者文艺复兴研究三论》《建筑与象征》《西方美术史学史与方法论研究前沿》,译作有《画家生涯》《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意识》等。
张茜,1989年出生,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现就职于湖北美术馆,三级美术师。曾在《世界美术》《天津美术学院学报》《湖北美术学院学报》和《美术文献》等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多篇。
目 录:
001 序 言 几何学、文艺复兴美术与西方文化
021 第一章 如图所示:中世纪初期制图中第三维的概念化
043 第二章 图画空间的几何化:阿西西教堂第二飞檐边饰大师
077 第三章 超自然的几何化:利波·利皮修士的伦敦《圣母领报》
097 第四章 地面空间的几何化:创造绘画传统
131 第五章 16 世纪印刷的技术书籍中的图像与文字
171 第六章 天国空间的几何化:拉斐尔的《圣典辩论》
199 第七章 天文空间的几何化:伽利略、佛罗伦萨“绘图术”与月球的“奇怪斑点”
225 第八章 几何学与远东地区的耶稣会士
251 结 语
255 致 谢
259 参考书目
285 图片目录
295 索 引
为何资本主义欧洲1500年后在世界上所有文明中第一个发展起通常所理解的现代科学,快速领先于先前高度发展的东方文明?为何西方艺术革命与科学革命两方面最为显著的成就产生于同一个地方——托斯卡纳的佛罗伦萨城?仅仅因为文艺复兴美术的奠基者乔托与现代科学的创始人伽利略都是托斯卡纳人这一巧合?
对于所有这些问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存在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与同时期东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差异。只需将普通的西方文艺复兴风格的科学插图与传统中国和伊斯兰国家的示例做一比较即可。如将罗伯特·胡克1667年巨著《显微术》中所刊印的绿头苍蝇版画与归于中国元代画家钱选名下的《草虫早秋图》中所描绘的类似主题的局部做比较。
我们即刻看出中国画家以罕见的敏感性表现出飞行中昆虫的轻盈特性,而胡克(他可能仅仅为版画制作底稿)只是强调苍蝇翅膀固定的几何结构,而没有表明它们实际的飞行状态。当然,胡克是在观察一只死的苍蝇。在西方,我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要是想了解有机物或无机物的构造,我们首先必须将其想象为静物(如同一幅夏尔丹的静物),将所有组成部分转化为客观固定的几何关系。在这些图画中,正如亚瑟·韦利的嘲讽,“本丢·彼拉多与咖啡罐都是垂直的圆柱体”。对于传统的中国人而言,这种方法在科学与审美两方面都是荒谬的。
为何我敢于将一位大画家的杰作与一位普通版画家的纯说教图联系起来?毕竟,许多优秀的西方画家如雅各布·利戈齐和扬·凡·海苏姆等,都创作过精美的飞虫图。这里做此对比,是因为我想从一开始就强调欧洲文艺复兴美术的几何透视法与明暗对照法传统,不论是否具有美学上的风格特征,已证明对于现代科学极其有用。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盛宴,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独特美感。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打磨,比如纸张的选择,那种略带粗粝却又触感温润的质地,让人在捧读时便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装帧的色彩搭配也十分考究,深沉的色调与精致的插图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整体视觉效果既庄重又不失活泼。对于我这样一个对艺术品本身抱有很高期待的读者来说,这种高品质的呈现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在视觉呈现上倾注的心血,这无疑是为内容增添了极佳的序曲。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收获在于,它重新定义了我对“理性之美”的理解。过去,我倾向于将艺术视为感性的极致表达,而将科学视为理性的冷酷求证。但通过这本书的阐述,我清晰地认识到,在科学革命的前夜,对几何学原理的掌握,本身就是一种至高的审美追求。艺术家们对精确透视和和谐构图的执着,与数学家对简洁优雅公式的迷恋,其内在的精神内核是高度一致的。阅读此书后,我再看那些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时,视角完全变了——我不再仅仅关注色彩和主题,而是开始在画面中“寻找”那些隐藏的数学骨架和几何逻辑。这是一种智识上的升华,让艺术欣赏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了其构造的底层逻辑。
评分从阅读的沉浸感和情感共鸣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成功地构建了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作者对于早期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在工作室里的工作状态,以及他们面对理论困境时的挣扎与突破,描绘得入木三分。我仿佛能闻到油彩和松节油的味道,能感受到那些匠人如何在昏暗的灯光下,用尺规和圆规反复丈量理想中的完美比例。这种细腻入微的场景再现,绝非空泛的描述,而是建立在对大量一手资料的精细解读之上的。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创造过程”的那份敬畏感,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背后,其实是无数次严谨的计算和不懈的实验。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它所展现出的跨学科视野,绝对是令人震撼的。我以前总觉得艺术史和纯粹的科学史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它有力地论证了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艺术家和科学家们是如何在同一个思想的熔炉中进行对话和相互启发。我特别佩服作者在引用原始文献时的广度和深度,那些来自不同语种、横跨多个学科领域的引文,被娴熟地整合进流畅的中文语境中,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田野调查基础。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特定人物或事件的梳理,更像是一部关于“知识如何流动”的宏大史诗,它强迫读者跳出单一学科的框架,去重新审视那个伟大时代的知识全貌。
评分当我初次接触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时,我立刻被它那种近乎于“侦探小说”般的严谨和抽丝剥茧的逻辑所吸引。作者在处理复杂的历史材料时,展现了惊人的组织能力,他并没有简单地堆砌史实,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建筑师,巧妙地构建起一条清晰的脉络,引导读者从纷繁的线索中逐步揭示出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深层结构。尤其是在阐述那些晦涩难懂的数学概念与艺术实践之间的关联时,作者没有采取说教式的灌输,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论证和生动的案例,让原本高高在上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这种叙事上的张力,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让人忍不住想要一口气读完,去追寻下一个隐藏的“秘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