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全集(第1卷)

柏拉图全集(第1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晓朝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古希腊哲学
  • 柏拉图
  • 西方哲学
  • 思想史
  • 古典文学
  • 政治哲学
  • 伦理学
  • 形而上学
  • 对话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344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5559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6
字数:4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柏拉图的对话无疑是希腊文化留下的瑰宝。它不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在西方哲学史上的,也是两千多年来影响大的理性主义的哲学体系;而且在文学史上也是极其优美的杰作,尤其是在他的早中期对话中,既充满了机智幽默的谈话,又穿插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和寓言。他的对话可以与希腊古代的史诗、著名的悲剧和喜剧媲美,是世界上不朽的文学名著。因此不但为学习哲学和文学的人所必读,而且是世界各国许多人所喜读。
  《柏拉图全集(第1卷)》收录了被公认为信实可靠的全部柏拉图对话和书信。

目录

中文版序
中译者导言
申辩篇
克里托篇
斐多篇
卡尔米德篇
拉凯斯篇
吕西斯篇
欧绪弗洛篇
美涅克塞努篇
小希庇亚篇
伊安篇
高尔吉亚篇
普罗泰戈拉篇
美诺篇

精彩书摘

  《柏拉图全集(第1卷)》:
  这个集子开头的三篇对话是对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及去世的解释。我们不知道柏拉图写作这些对话的顺序,但是阅读柏拉图的著作有很好的理由从围绕苏格拉底这位主要人物之死的这几篇对话开始。因为只有在这些对话中,苏格拉底代表他自己讲话,而在其他对话中,尽管他几乎总是主要发言人,但很少是在讲他本人的意思。在柏拉图的三篇晚期对话中,苏格拉底只是个听众,而在最后一篇对话中,他根本就没有出现。在开头的这三篇对话中,苏格拉底详细地谈论了他的生平和信仰。
  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受到一桩最严重的指控,出席雅典法庭受审,向他的同胞公民辩白自己。他受到的指控主要是:“苏格拉底有罪,他腐蚀青年人的心灵,相信他自己发明的神灵,而不相信国家认可的诸神。”众所周知,苏格拉底在这篇对话中提供了他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细节。
  被判处死刑后,苏格拉底表示接受判决并作最后陈述,这些话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他的为人,而这样的描述似乎在其他任何对话中都没有出现过。伟大的精神领袖和伟大的圣人总是在装饰着历史的篇章,但是苏格拉底与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不同。他确实是一位神的仆人,生活在对神的完全服从之中,总是幽默地讥讽这个人的世界。他耗费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点燃每个人内心的善的火花,使之成为烈焰。他反对盲目的固执、愚蠢的欺骗、自我主义的冷漠。当他遭到失败,给自己招惹来凶恶的敌人时,他感到有点儿后悔但又感到有趣,表现出一种悲哀的同情,因为他关心每一个人,就好像他在对自己说“我们是多么愚蠢的儿童啊!”苏格拉底从来没有宣判他人有罪。
  《申辩篇》为我们了解苏格拉底的为人提供了最清晰、最重要的线索。
  正文
  先生们,我不知道我的原告对你们有什么影响,但对我来说,我几乎要被他们弄得发昏了,因为他们的论点是多么令人佩服啊。不过,另一方面,他们说的话几乎没有一个字是真的。在他们的连篇假话中有句话尤其使我感到惊讶,我指的是他们对你们说,你们一定要小心,别让我把你们给骗了,言下之意就是说我是一个娴熟的演说家。我要对你们说,讲这种话而不脸红的人真是极端厚颜无耻,因为他们一定知道这种话很快就会遭到事实的驳斥,我显然并不具备当一名演说家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技巧,当然啦,除非他们所说的娴熟的演说家指的是讲真话的人。如果他们讲的是这种意思,那么尽管我和他们不是同一类型,我仍会同意我是一名演说家。
  我说了,我的原告几乎没讲一句真话,或者干脆说,一句真话都没讲,而从我嘴里你们听到的将全部是真话,先生们,我可以向你们保证,这不是因为我会像他们那样流利地使用语言和精心修饰词句。不,你们听到的话将是直截了当、脱口而出的,充满着正义的自信,我不想要你们中间有人会对我的话另作他想。先生们,要我这把年纪的人使用一名初出茅庐的演说家那样矫揉造作的语言几乎不可能是适宜的。不过,有件事我确实得求你们。如果你们听到我在申辩中用了我经常在城里的公共场所或别的地方使用的语言,请别感到奇怪,也不要打断我的话,你们有许多人在那些公共场所听过我说话。让我提醒你们,我活了70岁,这是第一次上法庭,所以我对这个地方的辞令完全陌生。如果我真的是来自另一个国家,用我自幼习得的方式和方言讲话,你们当然得原谅我,所以我现在向你们提出这个我认为并不过分的请求,讲话的方式有好有坏,但请别在意我的讲话方式,而要集中精力考虑我说的话是否谎言。这是法官的首要责任,正如抗辩人的首要责任是说真话。
  担任法官的先生们,我的恰当步骤是,首先对付那批最早的控词及原告,他们对我进行了虚假的指控,然后再对付后来的指控。我之所以要这样区分是因为多年来你们已经听到有许多人对我进行指控,这些指控没有一句话是真的,但是我对这些人的害怕胜过害怕阿尼图斯及其同伙,尽管阿尼图斯等人也是相当可怕的。但是另外一些人要更加可怕。我指的是这样一些人,你们中问许多人自幼就受他们的影响,心中充塞他们对我的虚假指控。他们说,有个聪明人名叫苏格拉底,他既懂天文,又对地上的一切事物加以钻研,还能使较弱的论证变得能够击败较强的论证。
  ……

前言/序言

  继苗力田主持翻译的《亚里士多德全集》出版以后,由王晓朝翻译的《柏拉图全集》又将陆续出版,对于我国学习和研究古代希腊思想史,这是值得庆幸的好事。
  柏拉图的对话是古代希腊留给我们的,最早由哲学家亲自写定的完整的著作。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留下的只是一些残篇,苏格拉底自己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他的思想活动,主要只能从柏拉图的对话中才能窥见。在近代,西方曾经有些研究者怀疑柏拉图对话的真伪问题,但现在学者们几乎公认极大多数对话确实出自这位哲学家的手笔。
  柏拉图的对话无疑是希腊文化留下的瑰宝。它不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的,也是两千多年来影响最大的理性主义的哲学体系;而且在文学史上也是极其优美的杰作,尤其是在他的早中期对话中,既充满了机智幽默的谈话,又穿插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和寓言。他的对话可以与希腊古代的史诗、著名的悲剧和喜剧媲美,是世界上不朽的文学名著。因此不但为学习哲学和文学的人所必读,而且是世界各国许多人所喜读。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有人翻译柏拉图对话了,但直到现在,可能还有柏拉图全部著作的将近一半左右篇幅尚未翻译出版,所以这部全集的出版是十分必要的、及时的。
  一
  关于柏拉图的生平和著作的情况,译者在导言中已经作了必要的介绍,我在这里只想补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们生活的时代已经是雅典的民主政治从兴盛繁荣走向衰落。一些政治野心家在公民会议上靠着蛊惑人心的演说煽动群众,夺取政权,成为专制独裁者,使人民从主人沦为群氓;雅典终于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了,政治和经济遭受重创,国内道德沦丧。当时活跃在思想界的是一批自命为青年导师的智者,他们虽然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用以反对旧有的“神是万物的尺度”,突出了入的尊严和地位,起了重要的启蒙和革命的作用;但是他们又将“人”解释为只是个别的个人,我感觉是甜的就是甜的,陷入了主观主义和感觉主义,否认有客观的真理,甚至提出只有维护强者的利益才是正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苏格拉底挺身而出,以螫刺、惊醒雅典的“牛虻”自居。他经常和智者、青年们讨论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勇敢等伦理问题,他们都以某一具体的实例作为回答,苏格拉底挑出其中的矛盾,迫使他们承认自己的无知。这就是苏格拉底使用的辩证法,也是“辩证法”一词的原始含义。柏拉图的早期对话几乎全是这种苏格拉底式的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和精采表述。
  原来苏格拉底所要探求的并不是某一特殊的可以称为正义或勇敢的道德行为,而是正义作为正义或勇敢作为勇敢的普遍的本质定义,它不是依某个人或某些人的爱好,也不是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它应该是普遍适用的,在同类事物中只有一个,它是纯粹的,是永恒不变的,是绝对的。这样的正义或勇敢(的本质),是只有理性才能认识,感觉无法认知的。人从感觉产生意见,它是不确定的,甚至是虚幻的;只有从理性才能产生确定的真正的知识,才能认识客观真理。柏拉图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将理性提高到最崇高的位置,可以说他将“人是万物的尺度”又提到“只有人类理性才是认识和评价万物的最高准则”的高度。
  柏拉图将每一同类事物的本质定名为Idea,一般译为“理念”。柏拉图在有些对话中是将它解释为思想中主观的“念”的,但在更多处却说它是理性认识的对象,是客观的存在,所以有入主张译为“型”或“相”,本书均译为“相”。对于苏格拉底提出的什么是正义或勇敢的问题,柏拉图认为正确的回答应该是正义有“正义的相”,勇敢有“勇敢的相”。他由此创立了被称为“相论”的理性主义的哲学体系,主要见于他的中期对话《斐多篇》和《国家篇》。这在西方哲学史上,是现在能够见到的最早提出的完整的哲学体系。两千多年来,它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影响几乎是无与伦比的,对世界哲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柏拉图的相论中出现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相的世界,另一个是现实的世界;前者是真实的,后者是变幻的。这样便发生了这两个世界的关系问题:它们是不是相互分离的?这就是说,相的世界是不是也和现实世界一样,是独立自存的?早在柏拉图的学园内部,在他的学生们中间就已经为这个问题发生争论,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便有两处批评柏拉图将“相”和具体事物分离的学说,他认为普遍只能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而不能在具体事物之外独立自存。这个问题是哲学史上著名的所谓分离问题,两千多年来许多哲学家一直围绕这个问题争辩不休。
  这个相和具体事物的关系,从本体论说,就是普遍和个别的关系;从认识论说,就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从政治和伦理生活说,也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关系。这些都是历代哲学家、思想家永恒讨论的话题。……为准,不顾及任何被认为圣经贤训。总之,人我不混,物我分清。一切皆取决于研究的对象,不自作聪明,随意论断。”60年前,陈先生将当时欧洲大陆流行的这种严格的学术研究方法介绍进中国,他用这种方法研究译注了这部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
  王晓朝告诉我:在翻译这部《柏拉图全集》以后,他们几位年轻的学者还将对柏拉图的对话,分篇进行研究注释。我想,这将是大大推动我国希腊哲学史研究的好事。翻译和研究本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翻译必须先对原著的逻辑有所研究和理解,所以是以研究为基础;研究既然用中文写出,也就必须对原著有所翻译。现代西方学术界对于研究古典著作又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如分析法、解释法等。现在中西方学术交流日益频繁,我国的年轻学者们既可直接接受西方的学术训练,又经常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当然可能以新的研究方法创造出新的研究成果,既参考借鉴前辈学者的经验,又超过前辈学者的成就。
  从70年代我们开始编写《希腊哲学史》起,王晓朝就参加了我们的工作,并为该书第一卷编写“译名对照表”。他在原杭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便已从严群先生修习古希腊文;后来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又专攻古希腊文两年。他的希腊文根底,应该说是比较着实的,但他还谦虚地说:“译者至今仍未能达到抛开辞典和各种已有西文译本,仅依据希腊原文进行翻译的水准。”他以娄卜丛书《柏拉图文集》的希腊原文为基准,参考了学术界公认的权威英译本。这种态度是实事求是的。我只读了其中之一短篇对话,对他的译文不能妄加评说。好在译者以极为诚挚的态度,欢迎读者的批评。我认为要使我国的学术研究繁荣起来,学术批评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学术评论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态度上,应该是经过读书研究,采取平等的切磋讨论的方式;而不应该是盛气凌人、毫无根据地扣大帽子的“大批判”的方式。
《西方思想的源头:探寻柏拉图的哲学世界》 这是一段穿越时空、探究人类思想深邃源头的旅程。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有少数几个名字如灯塔般,照亮了我们认识世界、理解自身、追求真理的道路。柏拉图,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星。他不仅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更是西方哲学思想的奠基人,其思想的深邃与广博,至今仍影响着我们思考的方方面面。 这本书,将带领您踏上一段深入柏拉图思想世界的探索之旅。 我们并非要简单地罗列柏拉图的著作,而是致力于剥离历史的尘埃,还原其思想产生的脉络与时代背景。本书将以一种更加深入、更加体系化的方式,引领读者走进柏拉图那由“理念”构筑的宏伟哲学殿堂。我们将不仅仅关注“是什么”,更要探究“为什么”——为何柏拉图会提出这些思想?这些思想是如何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以及他与苏格拉底的对话中孕育而生的?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深入剖析与解读。 我们知道,柏拉图的著作以对话录的形式呈现,生动地展现了苏格拉底的智慧以及柏拉图早期、中期、晚期思想的演进。然而,对于初次接触柏拉图的读者而言,这些对话录可能显得碎片化,甚至晦涩难懂。本书正是为了弥合这一鸿沟而生。我们将精选柏拉图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其核心思想的对话录,如《理想国》、《斐多》、《会饮》、《申辩篇》、《美诺篇》、《巴门尼德篇》等,并对其中关键性的概念和论证进行详尽的梳理与阐释。 核心概念的深度挖掘: “理念论”(Theory of Forms): 这是柏拉图哲学的基石。我们将深入探讨“理念”究竟是什么?它与我们感官经验中的事物有何区别?为何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才是真实、永恒、不变的世界?我们将通过分析《理想国》中“洞穴隐喻”等著名论证,以及《美诺篇》中关于回忆的论述,来揭示理念论的精髓及其在柏拉图整个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我们还将讨论理念论如何解决“认识论”上的难题,即我们如何能够获得关于事物的普遍知识。 灵魂的不朽与轮回(Immortality of the Soul and Reincarnation): 《斐多篇》中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证,以及《理想国》中关于灵魂三分法的阐述,将是本书重点解读的内容。我们将探讨柏拉图为何相信灵魂能够独立于身体存在,以及灵魂的净化与转向理念世界的可能性。这不仅仅是宗教或神秘主义的探讨,更是柏拉图对人类精神本质、道德责任以及死后归宿的深刻思考。 政治哲学与理想国(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the Republic): 《理想国》不仅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份关于理想城邦的蓝图。本书将详细剖析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是如何构建的?其核心原则是什么?“哲人王”的概念又是如何诞生的?我们将探讨柏拉图对于正义、教育、国家组织形式以及不同阶层之间关系的深刻见解。当然,我们也会理性地审视其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与争议之处。 爱与美(Love and Beauty): 《会饮篇》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柏拉图对于“爱”(Eros)的深刻理解。我们将跟随苏格拉底的脚步,层层递进地探讨爱是通往美的阶梯,并最终指向“至善”的理念。这不仅仅是对浪漫爱情的探讨,更是对人类追求美好、渴望超越的普遍性欲望的哲学反思。 知识论与德性(Epistemology and Virtue): 柏拉图如何理解知识?知识与意见(opinion)有何区别?德性是否可教?《申辩篇》中苏格拉底的质问,《美诺篇》中对德性可教性的探讨,都将帮助我们理解柏拉图对知识获取途径、德性培养以及道德教育的看法。 历史语境的深度还原: 柏拉图的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古希腊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土壤。本书将努力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 苏格拉底的影响: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其“诘问法”(Socratic method)和对道德问题的关注,深刻地影响了柏拉图。我们将探讨柏拉图是如何通过对话录来继承和发展苏格拉底的思想,以及他如何利用苏格拉底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念。 城邦的政治动荡: 雅典民主制的兴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残酷,都为柏拉图对政治与社会的反思提供了素材。他对理想城邦的构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时混乱局面的回应与超越。 早期哲学的遗产: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关于“万物流变”的观点,巴门尼德(Parmenides)关于“存在不变”的论断,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的数学神秘主义,都构成了柏拉图哲学发展的背景。本书将适当梳理这些早期哲学思想,以帮助读者理解柏拉图思想的渊源。 阅读体验的精心设计: 本书在内容呈现上,将力求通俗易懂,而非枯燥的学术说教。 逻辑清晰的结构: 我们将按照主题或概念来组织内容,确保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柏拉图思想的逻辑发展脉络。 精选的原文片段: 在阐释重要概念时,本书将引用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精辟片段,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其思想的魅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解读。 适度的哲学史联系: 在适当的地方,我们也会简要提及柏拉图思想对后世哲学家的影响,例如亚里士多德、新柏拉图主义者,以及现代哲学家,以此展现柏拉图思想的持久生命力。 引导性的思考题: 每章或每个关键概念之后,我们可能设计一些引导性的思考题,鼓励读者主动参与到哲学思辨中来,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思考。 本书的目标读者: 对西方哲学史感兴趣的初学者: 本书将为他们提供一个系统、深入的入门途径,帮助他们建立对柏拉图哲学的基本认知。 哲学专业的学生: 本书提供的深度解读和思想梳理,将有助于他们更扎实地掌握柏拉图的核心概念与论证。 所有渴望理解人类思想深层问题的人: 柏拉图的思想触及了关于真理、知识、道德、政治、美、灵魂等最根本的问题。本书将邀请您一同踏上这场对这些永恒问题的哲学探寻。 《西方思想的源头:探寻柏拉图的哲学世界》,旨在成为您理解柏拉图、进而理解西方思想源头的得力助手。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人类智慧宝库的窗户。翻开它,您将开启一段前所未有的思想之旅,重新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以及我们自身。让我们一同聆听这位两千多年前的智者,穿越时空的教诲,感受那源源不断的思想之泉。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这册书的过程,就像是在挖掘一座古老文明的地基。我原本以为古典哲学主要关注形而上的抽象概念,但这一卷中对具体社会现象的介入程度之深,着实让我惊讶。那些对雅典政治生态的侧面描绘,对当时社会风气和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的刻画,都极其生动。这不只是一本哲学书,它更是一部细致入微的社会历史素描。那些看似与主题无关的插曲,实际上都是为了更好地烘托出核心论点的土壤。它教导我们,真正的哲学思考是扎根于现实生活中的,是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的深刻反思。与其说柏拉图在构建一个理想国,不如说他是在用理想国的尺度来衡量和批判他所处的现实世界。这种将宏大理论与细微现实连接起来的笔法,使得整部作品具有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持久生命力,让人读来丝毫没有陈旧之感。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与其说是一部哲学著作,不如说是一份对人类心智边界的探索地图。我注意到,卷首收录的那些篇目,往往带着强烈的“开场白”性质,它们为后续更宏大、更系统化的理论奠定了情感和逻辑的基础。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修辞学和真理之间关系的讨论,那种对语言力量的警惕和对表象的穿透欲望,简直是超前的。对于我这个习惯于接受明确结论的现代读者来说,阅读初期确实需要一些适应期,因为它不断地在提醒你:你以为你看到了,但你可能只是看到了影子。这种对感官世界局限性的深刻洞察,让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回报。每一次读完一个对话,我都感觉自己的“精神肌肉”得到了锻炼,那种清晰地梳理复杂思绪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它不是提供慰藉的读物,而是激发求知欲的利器。

评分

说实话,拿起这第一卷时,我的期待值其实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毕竟古典哲学名著的名声在外,但实际阅读体验往往与想象大相径庭,晦涩难懂是常态。但这一次,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叙事魅力是极其出乎意料的。它采用了对话体的形式,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那些关于城邦的讨论、关于灵魂本质的探讨,都不是由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灌输的,而是通过不同人物的唇枪舌剑自然流淌出来。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坐在雅典的集市广场上,亲耳聆听着这些关于世界本质的辩论。特别是对那些早期辩论的记录,那种对概念界限的反复拉扯和小心翼翼的界定,展现了人类理性思维的最初的、也是最纯粹的努力。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日常生活中不假思索就接受的观念——比如我们所谓的“善”,究竟是从何而来的?这种对基础的颠覆感,是现代快餐式阅读体验中难以获得的。

评分

对于初次接触这位古代巨匠思想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第一卷的编排无疑是极其友好的。它避开了最艰深、最需要大量背景知识才能进入的部分,而是选择了那些更具故事性和引导性的文本。我能感受到编辑者在试图搭建一座稳固的桥梁,让读者平稳地过渡到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里面的语言,虽然是翻译本,但依旧保持着一种古典的庄重与清晰,没有过多矫揉造作的学术腔调,反而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它让我体会到,人类对“什么是好的生活”这一终极问题的追问,从未停止,只是随着时代变换了表达方式。这第一卷所呈现的,是对“理性”本身价值的最高礼赞,它激励我们不仅要拥有知识,更要拥有审视知识、运用知识的智慧。每次合上书本,都觉得周遭的世界似乎都清晰了一层。

评分

这本厚重的卷帙,光是翻开扉页,就仿佛能嗅到古希腊特有的阳光与尘土气息。我本以为面对的是枯燥的说教和晦涩的哲学概念,毕竟“柏拉图”这三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高不可攀的学术光环。然而,初读之下,惊喜地发现其中蕴含的生命力远超预期。那些对话场景的描绘,人物性格的鲜明,简直就像是剧本一样引人入胜。苏格拉底的机智和不倦的追问,与那些或傲慢、或困惑的雅典公民之间的交锋,充满了戏剧张力。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理论堆砌,而是一场场鲜活的思想搏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正义”和“美德”时所展现出的耐心与层层递进的逻辑,它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亲自去探索、去质疑自己习以为常的认知。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漫游,让人忍不住在夜深人静时合上书本,陷入沉思,试图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找到那个“洞穴”的出口。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答案,而在于它精准地指出了我们应该向何处提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