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文集:巴门尼德

海德格尔文集:巴门尼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著,孙周兴,王庆节,张振华 编
图书标签:
  • 海德格尔
  • 巴门尼德
  • 哲学
  • 存在主义
  • 形而上学
  • 古希腊哲学
  • 德国哲学
  • 思想史
  • 巴门尼德著作
  • 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88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826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海德格尔文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巴门尼德》是海德格尔1942-1943年冬季学期在弗莱堡大学的讲座课程。巴门尼德被黑格尔视为“哲学的开端”,海德格尔则认为巴门尼德并不是哲学家,而是前苏格拉底的“伟大思想家”。
  在《海德格尔文集:巴门尼德》中,海德格尔并没有全面注解巴门尼德的著作,而是只引述了巴门尼德“教谕诗”(Lehrgedicht)的残篇第22-32诗行,然后对其中的重要概念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尤其重要的是对真理和真理女神的探讨。

作者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张振华,1982年9月生,上海南汇人。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1年访学于德国弗莱堡大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序言

  德文版《海德格尔全集》于1975年启动,迄今已出版了80余卷(按计划将编成102卷)。已出版者包含了海德格尔著作(含讲座、手稿等)的基本部分(即全集第1-3部分),余下未出版者多为书信、札记等(全集第4部分,第82卷始)。随着德文版《海德格尔全集》出版工作的顺利推进,世界范围内的海德格尔翻译和研究已呈蓬勃之势,目前至少已有英、法、意、日四种文字的全集版翻译,据说西班牙文和阿拉伯文的全集版翻译也已经启动。相比之下,汉语的海德格尔翻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甚至不能与亚洲邻居的日、韩两国比较,严肃的译著至今只有十几种而已。这种状况是令人羞愧的。
  为让中文世界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经反复酝酿,我们计划根据《海德格尔全集》版,编辑出版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收录海德格尔的代表性著作30卷,其中前16卷为海德格尔生前出版的全部著作(我们依然认为这一部分是《海德格尔全集》中最值得关注的,包含了作者已经稳定下来的思想),而其余14卷为海德格尔的重要讲座稿和手稿。我们假定,这30卷属于海德格尔的“基本著作”,基本上已能呈现海德格尔思想的总体面貌。当然,我们也并不因此否认其他卷本(讲座稿和手稿)的意义,而且我们也愿意认为,中文世界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深入研究和完整理解,仍然要基于对《海德格尔全集》的系统译介。但我们选译的30卷至少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也或可为将来可能的中文版《海德格尔全集》的工作奠定一个基础。
  所选30种著作中,约半数已有成熟的或比较成熟的中文译本,少数几种已经译出了初稿,其余约十余种则有待新译。已出版的译著在编入《海德格尔文集》时,将根据德文全集版重新校订,因为其中有几种原先只是根据单行本译出的,也有几种在译文品质上是稍有欠缺的。
  由于是多人参与的多卷本(30卷)译事,又由于众所周知的海德格尔语文表达方面的奇异性,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在译文风格上是难求统一的,甚至在基本词语的译名方面也不可能强行规范划一。这是令人遗憾的,不过也可能为进一步的义理辨析和讨论留下空间。我们唯希望能够尽量做到体例方面的统一,以便至少让人有一套书的整体感。
  按照我们的计划,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每年出版5种左右,约五六年内完成全部30卷的翻译和出版工作。我们希望藉此为中国的海德格尔研究事业提供一个基础性的讨论平台,也愿学术界有识之士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批评、建议,帮助我们做好这项大型的学术翻译事业。
《海德格尔文集:巴门尼德》—— 哲学沉思的深邃回响 这本书并非简单地收录了马丁·海德格尔关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的零散论述,而是将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精髓,特别是其对“存在”问题的深刻追问,与巴门尼德那令人困惑却又影响深远的“说者”(Logos)和“存在”(Sein)的理念,进行了别开生面的对话。本书的结构犹如一场精心编织的哲学探险,引领读者深入海德格尔思想的迷宫,同时又从中窥见巴门尼德思想的古老回声。 第一部分:巴门尼德的“道”(Logos)—— 存在的开端与遗忘 本书的开篇,海德格尔并未直接展开对巴门尼德文本的解读,而是首先聚焦于巴门尼德“道”(Logos)的独特地位。海德格尔认为,巴门尼德的“道”不仅仅是逻辑或语言,更是“存在”的显现和显现自身的规定。在巴门尼德的诗篇《自然》中,“道”被视为一种通往真实、通往“是有”(esti)的唯一路径,而与之相对的“无”则是不可思思、不可言说的。海德格尔在此强调,巴门尼德的“道”并非一种纯粹的客观知识,而是一种与存在本体紧密相连的“指引”。 海德格尔认为,巴门尼德的哲学开端,即“道”的显现,标志着西方哲学史上对“存在”问题的一次决定性触动。然而,他同时也指出,正是从巴门尼德开始,西方哲学便悄然开启了“存在的遗忘”。这种遗忘并非指人们不再谈论“存在”,而是指“存在”本身的本体意义逐渐被其“存在者”(Seiendes)所遮蔽。人们开始专注于研究具体的事物,研究“是什么”(was)以及“如何是”(wie),却逐渐失去了对“存在为何是”(warum es ist)的追问。这种遗忘,在海德格尔看来,是西方形而上学走向衰落的根源。 本书的这一部分,通过对巴门尼德“道”的精妙阐释,勾勒出西方哲学史上一条隐秘的线索。海德格尔用他特有的深沉语言,揭示了巴门尼德的伟大之处,更重要的是,为后续对“存在”问题的讨论奠定了基础。读者将在此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哲学张力:古老的智慧如何预示着现代哲学的困境,以及海德格尔如何试图重新唤醒被遗忘的存在本体。 第二部分:海德格尔对巴门尼德的重读—— 存在的敞开与事件 在对巴门尼德“道”的本体论意义进行梳理之后,本书的第二部分进入了海德格尔对巴门尼德文本更为深入的解读。海德格尔并非以历史学家的姿态来考证巴门尼德的原意,而是将巴门尼德的思想视为一个“事件”(Ereignis),一个在哲学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存在之开端”。他着力于揭示巴门尼德诗篇中那些被传统哲学所忽视或误读的深层含义。 海德格尔尤其关注巴门尼德关于“是不”(esti)与“是”(Sein)的区分。他认为,巴门尼德所说的“是不”,并非指事物的否定或缺乏,而是指“存在者”之所以可能“是”的那种“是”的给予。而“是”(Sein),则是这种给予本身的敞开。这种敞开,并非一个固定的实体,而是一个动态的“事件”,是“存在”向“存在者”的显现与隐没。 海德格尔通过对巴门尼德诗篇中特定词语和句子的精细分析,展现了他的“现象学”式的解读方法。他引导读者超越字面意义,去体悟那些隐藏在语言背后的存在论维度。他所阐释的“存在”,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充满张力、不断自我敞开与收敛的“过程”。这种过程,对海德格尔而言,是理解一切存在者得以“存在”的关键。 在本部分,海德格尔对巴门尼德的重读,并非为了复兴古老的思想,而是为了从中汲取力量,来应对现代世界所面临的存在危机。他认为,现代技术和科学的理性主义,进一步加剧了对“存在”本体的遮蔽。因此,重新倾听巴门尼德的声音,就是在重新倾听“存在”本身的呼唤。 第三部分:从巴门尼德到海德格尔—— 存在的逻辑与思想的维度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海德格尔思想与巴门尼德思想之间更为清晰的连接与延展。海德格尔在此明确指出,巴门尼德的“道”中所蕴含的“逻辑”,并非我们今日理解的演绎推理或形式逻辑,而是“存在”本身的逻辑,是“存在”如何通过“说者”(Logos)而显现并规定自身。这种“逻辑”,关乎“存在”的真正本质,关乎“存在者”之所以成为“存在者”的根据。 海德格尔认为,巴门尼德的“道”,正是对这种“存在之逻辑”的一次深刻的呈现。而他自己对“存在”的追问,也正是对这种“存在之逻辑”的延续和深化。他将巴门尼德的“道”置于他自己对“历史”和“技术”的批判性反思之中。他认为,西方哲学史,特别是从亚里士多德到现代技术理性主义的发展,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对巴门尼德所开启的“存在之逻辑”的一种“误解”或“偏离”。 海德格尔在此探讨了“思想”在“存在”显现中的作用。他强调,真正的“思想”并非简单的认知活动,而是对“存在”敞开的回应,是“存在”在我们这里发生的“事件”。巴门尼德的“道”是“存在”的第一次“思想”,而海德格尔则试图在现代语境下,重新激活这种“存在之思想”。 本书的这一部分,也涉及了海德格尔对“真理”的理解。他认为,巴门尼德的“真理”,并非事物的正确性,而是“存在”的“显现”(Aleetheia)。这种显现,是一种“无遮蔽”的状态,是一种“存在”向“思想”的敞开。而现代科学的“真理”观,则仅仅停留在事物的“可证实性”上,从而遮蔽了“存在”本身的真理。 第四部分:现代性危机与“存在”的呼唤 作为本书的收束,海德格尔将对巴门尼德的解读,最终导向对现代性及其存在危机的深刻反思。他认为,现代技术文明的发展,以其对效率、功能和掌控的极致追求,彻底遮蔽了“存在”的本体意义。在这个时代,“存在者”被完全驯服,被纳入生产和消费的逻辑之中,而“存在”本身却被遗忘得一干二净。 海德格尔将巴门尼德的“道”视为一种“开端”,一种对“存在”的警示。他认为,我们今日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正是源于我们已经忘记了“存在”本身。技术的过度发展,并非带来了真正的解放,反而将我们囚禁在“存在者”的牢笼之中。 本书的结尾,并未提供明确的解决方案,而是以一种“沉思”的方式,邀请读者一同面对“存在”的难题。海德格尔鼓励我们,重新倾听来自巴门尼德和“存在”本身的呼唤,在日常生活中,在对待事物的方式中,在每一次的思考中,去体悟那被遗忘的“存在”的深度。 《海德格尔文集:巴门尼德》是一部充满挑战却又极具启发性的哲学著作。它不是一本易读的入门读物,而是需要读者投入耐心与思考,才能逐渐领略其思想的精妙之处。本书将引领读者踏上一段求知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我们将与海德格尔一同,在古老巴门尼德的智慧之光中,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的存在,以及这个充满悖论的现代世界。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哲学,不在于找到现成的答案,而在于不断追问那些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勇敢地面对“存在”本身的奥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其语言的密度和张力。每一个段落都仿佛被压缩到了极致,信息量极大,几乎没有一句是多余的“填充物”。那种反复的强调、那种看似循环的论证,实际上是在不断地加固他思想大厦的地基。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矿工,在黑暗、狭窄的隧道中用镐头一点点地挖掘,每挖出一铲土,都要仔细辨认其中是否有价值的矿石。对于那些追求快速获取知识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劝退”级别的作品。我必须承认,有好几次我都在想是不是应该先读一些入门级的导读再来挑战原著,但最终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因为我知道,只有直接面对这种原汁原味的表达,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种思想的独特魅力——那种近乎于诗歌般的庄严和对人类认知边界的无畏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那种沉甸甸的哲学重量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它不是那种轻松阅读的小说,而是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矿石,需要你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打磨才能看到光芒。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晦涩,充满了德语哲学的特有韵味,那种对“存在”的追问,简直像是要把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体系从根基上撬动。我读得非常慢,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无限深意的句子。比如他对“此在”的论述,那种深入骨髓的焦虑感和时间性,让人不得不直面自己活着的真实状态。这不是一本可以用来消遣的书,它更像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或者说是一场艰苦的攀登。对于那些想跳过前言直接进入主题的读者,我得说,你可能会错过很多重要的线索,因为作者的整个思考体系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个环节的松懈都会导致对后续文本的误解。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中寻找出口,每走一步都需要极大的专注和勇气。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期待能读到一些对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思想的清晰梳理和现代阐释。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更像是一场与作者本人思想的深度对话,而不是一本教科书式的导读。书中大量引入了对传统形而上学范畴的颠覆性解读,比如对“真理”、“是”这些基本概念的重新界定。我的理解能力在很多地方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有好几次我甚至需要查阅其他辅助材料来辅助理解某个特定的术语用法,否则很容易被作者的逻辑链条甩下。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痛苦与愉悦并存的,痛苦在于理解上的高门槛,而愉悦则来自于那些偶尔闪现的“顿悟”时刻,仿佛突然穿透了迷雾,瞥见了作者试图构建的那个宏大而严密的思想结构的一角。它要求读者放弃既有的知识框架,用一种近乎重生的态度去接纳新的思维路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初看之下似乎有些零散,但细品之下,却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作者的论述并非线性的推进,而是螺旋式地上升,不断地回到核心问题,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敲击和审视。对于习惯了清晰的逻辑推演和明确结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会带来强烈的挫败感,因为它很少给出直接的答案,更多的是在不断地深化问题本身。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经典哲学命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毫不留情的批判精神,他似乎总是在试图拆解那些被历史蒙蔽的、约定俗成的理解。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停下来,把书中的观点拿出来与我日常生活中对时间、对世界、对人本身的看法进行对照和拷问。这不只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思想的局限性。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可能是“穿透”。它不是在解释一个既定的理论,而是在尝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去直面那个最古老的问题。作者的写作姿态非常谦卑,但其思想的力度却是磅礴的,充满了挑战性。它迫使我暂时放下所有已有的知识标签,去重新体验“思考”这件事本身的艰辛与荣光。书中的某些论述,我可能一读并不能完全领悟,但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那种尚未完全释放的力量。这本书更像是一个邀请函,邀请你进入一个极其复杂的思想领域,去体验那种在理性边缘徘徊、去触碰语言极限的阅读经验。读完之后,合上书本,外面的世界似乎都带着一层新的滤镜,这才是真正深刻的哲学阅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