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解讀

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解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 編
圖書標籤:
  • 製造業
  • 創新
  • 美國製造
  • 研究院
  • 産業升級
  • 技術創新
  • 高端製造
  • 智能製造
  •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32546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231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8
字數:40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可供政府和企業藉鑒,也可作為相關研究機構和行業專傢的參考材料,對當下中國各地升騰發展的創新中心和如火如荼的工業升級,有著非常好的藉鑒意義。

對美國“製造+創新”的雙軌運行進行詳盡和深入的研究,剖析其頂層設計與規劃,以及正嚮運營的機製保障,展現每個創新中心的定位、職責、流程等,設計翔實且具有可操作性。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美國製造創新網絡計劃展開,編者根據美國製造業相關部門及網站公開發布的內容進行分析研究,並掌握瞭大量一手材料,對美國“製造+創新”的雙軌運行進行詳盡和深入的觀察。全書分上下篇,上篇主要內容包括美國製造創新網絡的背景、運行機製、會員製和知識産權及對中國的啓發等,下篇主要從組織結構、會員製度、技術領域、項目機製等方麵詳細介紹America Makes、DMDII、AFFOA、IACMI等美國已建的製造創新研究院。 本書通過研究美國特色的超級“産、學、研”平颱――美國製造創新網絡,充分挖掘美國製造與創新近五年的發展曆程,內容涵蓋宏觀和微觀兩方麵。在宏觀上,它有很好的頂層設計與規劃,以及正嚮運營的機製保障;在微觀上,每個創新中心的定位、職責、流程等設計翔實且具有可操作性,給齣瞭未來産業新製造的藍圖。

作者簡介

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賽迪集團)是直屬於國傢工業和信息化部的一類科研事業單位。  成立二十多年來,一直緻力於麵嚮政府、麵嚮企業、麵嚮社會提供研究谘詢、評測認證、媒體傳播與技術研發等專業服務。形成瞭政府決策與軟科學研究、傳媒與網絡服務、谘詢與外包服務、評測與認證服務、軟件開發與信息技術服務五業並舉發展的業務格局。

主要作者簡介

林雪萍: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特聘專傢,南山工業書院創始人,緻力於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實踐研究,對國際工業體係瞭解較深。

賁霖:旅居美國,美國Metis工業工程公司CEO,緻力於工業及係統工程分析和優化領域

劉亞威:航空工業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擅長國際工業體係的跟蹤。

宋華振:貝加萊工業自動化市場經理,對各個産業的智能裝備與工廠集成有較深的認識。

其他作者:王靜毅、何發、王曉明、張文豪、任海峰、黃昌夏、王天宇


目錄

上 篇
第一章 美國國傢製造創新網絡齣颱的背景 1
1.1 美國製造業現狀 1
1.2 美國製造業麵臨的主要問題 2
1.3 美國製造為何重要 6
1.4 國傢製造創新網絡的誕生 8
1.5 美國製造夥伴(AMP)計劃的推進機製 11
第二章 創新戰略如何振興美國製造 14
2.1 著名的兩大報告 14
2.2 競爭法推動創新美國 15
2.3 國傢創新戰略的六年三次更改 17
2.3.1 《國傢創新戰略2009》 17
2.3.2 《國傢創新戰略2011》 20
2.3.3 《國傢創新戰略2015》 21
2.4 是由創新政策而不是由産業政策推動 22
第三章 國傢製造創新網絡與製造創新研究院的運行機製 26
3.1 循序漸進的國傢製造創新網絡戰略設計 27
3.2 NNMI的戰略方嚮與目標 28
3.3 NNMI的管理機構 30
3.4 IMI的運作機製概要 31
3.5 製造創新研究院的技術領域如何確立 33
3.6 IMI的業績評估 36
第四章 麵嚮中小製造企業的創新網絡 39
4.1 製造業拓展夥伴計劃概要 39
4.2 MEP的來源:扶持美國中小企業 40
4.3 運作架構 41
4.3.1 多樣化的人員組成 41
4.3.2 MEP與聯邦機構的閤作關係 42
4.3.3 資金運作機製 43
4.4 知識網絡的30年 45
4.4.1 傳遞知識 45
4.4.2 MEP是一個學習型組織 47
4.5 在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中嵌入MEP 48
第五章 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的會員製和知識産權 51
5.1 會員製 51
5.2 國傢製造創新網絡項目中的知識産權問題 55
5.3 數字製造與設計創新研究院(DMDII)的知識産權管理 56
第六章 國傢製造創新網絡對中國的啓發 59
6.1 邊界迴歸:是技術創新還是商業化 60
6.2 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與傳統“産、學、研”平颱的區彆 61
6.2.1 采用PPP模式,公私閤營,由非營利組織牽頭 61
6.2.2 強調連接的強度 62
6.2.3 培養新工人:人纔培養是必需品而非衍生物 62
6.2.4 堅持“美國優先” 63
6.3 政府扶持的作用 64
6.3.1 政府投入的機製 64
6.3.2 聯邦提供自主性與監管性 67
6.3.3 製造創新網絡需要長期建設 68
6.4 創新研究院運行機製:一種特殊的産業聯盟的主要作用 69
6.4.1 運行體係架構:共生組織、共擔項目的機製 70
6.4.2 為什麼要紮堆:分攤成本,建立市場“公約數” 72
6.4.3 連接與擴散 73
6.4.4 知識産權:打破手銬,穿上鎧甲 74
6.4.5 誰來牽頭創新研究院 74
6.4.6 麵臨的睏難 75

下 篇
第七章 國傢增材製造創新研究院――美國造(AM) 77
7.1 第一個創新研究院上路瞭 77
7.1.1 先上馬再找資金的國傢級“試點”創新研究院 77
7.1.2 “美國造,美國行” 78
7.1.3 從區域隊走嚮國傢隊 79
7.2 組織結構的形態 80
7.2.1 領導機構與管理組織 80
7.2.2 管理結構與領導層 81
7.2.3 衛星中心 82
7.2.4 維修與保障工作組 82
7.3 會員製度與核心會員 83
7.3.1 會員製度 83
7.3.2 鉑金會員的增材製造之路 84
7.4 技術領域與技術路綫圖 86
7.4.1 涉及的技術領域 86
7.4.2 技術領域路綫圖 87
7.4.3 勞動力、教育和拓展路綫圖 90
7.4.4 國防部增材製造路綫圖 91
7.5 項目機製與重點項目 92
7.5.1 項目機製 92
7.5.2 重點項目 92
7.5.3 成功項目案例 96
7.6 教育與影響力傳播 98
7.7 案例分析――“美國造”如何影響美國鑄造行業 99
第八章 輕量化製造創新研究院(LIFT) 101
8.1 為瞭明天的輕量化而創新 101
8.1.1 從輕量化金屬到輕量化材料 101
8.1.2 與五個州通力閤作 102
8.1.3 尋求各種跨界 102
8.2 組織結構與領導層 103
8.2.1 組織結構 103
8.2.2 領導層的設置 104
8.3 會員製度與核心會員 105
8.3.1 會員製度 105
8.3.2 核心會員 106
8.4 技術領域與技術路綫圖 107
8.4.1 技術領域 107
8.4.2 技術路綫圖 109
8.5 項目機製與重點項目 111
8.5.1 項目機製 111
8.5.2 重點項目 112
8.5.3 集成計算材料工程(ICME)項目 113
8.6 教育與影響力傳播 114
8.6.1 教育與培訓 114
8.6.2 勞動力發展路綫圖 116
第九章 數字設計與製造創新研究院(DMDII) 118
9.1 專注“數字技術”的機構 118
9.1.1 工業界發力數字轉型成就DMDII 118
9.1.2 打造開放的“數字製造社區” 119
9.1.3 數字製造還是智能製造 120
9.2 組織結構與領導層 121
9.2.1 組織結構 121
9.2.2 領導層 123
9.3 核心會員 124
9.4 技術領域 126
9.4.1 第一輪技術領域 126
9.4.2 第二輪技術領域 128
9.5 DMDII的項目運行機製與重點項目 129
9.5.1 項目如何運行 130
9.5.2 重點項目 133
9.5.3 值得關注的項目群 135
9.6 教育與影響力傳播 137
9.6.1 培訓與影響力提升活動 137
9.6.2 勞動力發展戰略路綫圖 138

第十章 電力美國(POWER AMERICA) 140
10.1 POWER AMERICA(PA)的背景與發展 140
10.1.1 功率電子應用的市場領域 141
10.1.2 PA的使命與行動 142
10.1.3 重要會員與成員利益 144
10.2 舉足輕重的技術路綫圖 145
10.2.1 路綫圖的誕生 145
10.2.2 四大推動力 146
10.2.3 短期與長期應用市場規劃 148
10.3 項目機製與重點項目 149
10.3.1 項目申請方嚮與流程 149
10.3.2 示例一:鑄錠運營 149
10.3.3 示例二:加速WBG功率電子的産業化 150
10.3.4 示例三:教育與勞動力開發 151
10.4 人力資源開發與影響力推廣 152
第十一章 柔性混閤電子製造創新研究院 153
11.1 柔性混閤電子製造創新研究院簡介 153
11.1.1 柔性混閤電子技術簡介 153
11.1.2 NextFlex的使命與産業範圍 154
11.2 會員組織與管理 156
11.2.1 成員的分級管理 157
11.2.2 學術與非營利組織成員 157
11.2.3 加入NextFlex的成員權益 158
11.2.4 NextFlex資金規則 160
11.3 技術領域與技術路綫圖 160
11.3.1 NextFlex聚焦的技術領域 160
11.3.2 NextFlex聚焦的産業應用領域 161
11.3.3 NextFlex的技術路綫圖 162
11.4 項目機製與重點項目 164
11.4.1 NextFlex的項目機製 165
11.4.2 項目示例 165

第十二章 AFFOA先進功能織物創新研究院 168
12.1 發展概述 168
12.1.1 創立背景 168
12.1.2 協同創新 169
12.1.3 發展目標 170
12.2 組織結構與領導層 171
12.2.1 跨界人纔 171
12.2.2 組織結構 172
12.2.3 與政府機構的協作關係 173
12.3 會員製度與核心會員 173
12.3.1 會員組成 173
12.3.2 會員管理特色 174
12.3.3 會員製度 174
12.3.4 核心會員 175
12.4 技術領域與技術路綫圖 175
12.4.1 技術領域 175
12.4.2 技術路綫圖 176
12.5 項目機製與重點項目 178
12.6 教育與影響力傳播 179
第十三章 其他創新研究院 181
13.1 復閤材料製造研究院(IACMI) 181
13.1.1 IACMI簡介 181
13.1.2 IACMI聚焦産業應用領域 182
13.1.3 IACMI成員與布局 183
13.1.4 如何建立技術路綫圖 185
13.2 光電集成製造創新研究院(AIM) 189
13.2.1 重點依靠院所 190
13.2.2 基本運營模式 191
13.2.3 管理團隊分析 198
13.3 清潔能源智能製造創新研究院(CESMII) 199
13.3.1 CESMII發展曆程 200
13.3.2 網絡狀的地區製造中心 203
13.3.3 有待確定的技術路綫圖和發展方嚮 204
13.3.4 CESMII的閤作夥伴製 207
13.4 化工過程強化應用快速 發展創新研究院(RAPID) 209
13.4.1 成立過程及相關背景 209
13.4.2 組織架構與聚焦領域 210
13.5 生物製藥創新研究院(NIIMBL) 214
13.5.1 生物製造的背景 214
13.5.2 各個國傢競相發展生物製造 215
13.5.3 定位與聚焦 216
13.5.4 組織及資金籌募 217
13.5.5 建立人纔培養機製,保障人纔需求 219
13.6 先進再生製造創新研究院(ARMI) 220
13.6.1 ARMI的含義 220
13.6.2 ARMI的領導機構 221
13.6.3 投資技術領域 222
13.7 降低內涵能源與減少排放研究院(REMADE) 225
13.7.1 産生背景 225
13.7.2 組織方式與資金籌措 226
13.7.3 職能定位與技術聚焦 227
13.7.4 發展目標與願景 229
13.8 先進機器人創新研究院(ARM) 230
13.8.1 成立過程 230
13.8.2 組織結構與會員 231
13.8.3 主要關注的技術領域 232
13.8.4 教育與影響力傳播 235
後記 236
參考文獻 237

前言/序言

序 言

最近幾年,圍繞著新一輪科技和産業革命,製造業受到工業發達國傢的高度重視,而“製造業+創新”已成為各國不約而同的努力方嚮。英國近幾年建立瞭高價值製造技術與創新中心,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建立瞭創新技術聯盟,都積極在這條道路上進行探索和實踐。

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在2011年發布報告,認為美國先進製造業衰退的重要因素是在將發明和發現實現産業化、轉化成産品這個流程上齣瞭問題。這個介於基礎研究和産業化之間的空缺,被稱為“死亡榖”。如何將基礎研究的成果轉化為先進製造技術的商業化應用,是製造業解決創新問題必須跨過的一道坎。

最近五年,美國為瞭推動國傢製造創新戰略計劃,圍繞科技成果轉化建設瞭由一批“製造創新研究院”組成的一個遍布全國的“國傢製造創新網絡”,旨在保持美國先進製造在全球競爭中的領先地位。由製造創新研究院組成的製造創新網絡涉及近2 000傢企業、院所、大學、谘詢等各種機構,構建瞭麵嚮未來的美國先進製造業創新競爭能力。到2016年,美國已建成14個製造創新研究院。同時,又將國傢製造創新網絡正式命名為“製造業-美國”。

2017年5月,美國先進製造國傢計劃辦公室發錶瞭《從概念到實踐:製造業——美國年度報告》,充分肯定瞭製造創新研究院已取得的成就。當然,美國國傢製造創新網絡期待著在美國創新研發與先進製造産業化間起到積極的橋梁作用。但是,要完全實現這個目標,仍有一些睏難。這種管理、運營模式的發展及效率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美國製造創新網絡及製造創新研究院給我們最大的啓發是:政府如何利用有限的資金,調動“産、學、研、用”的積極性,尋求多方麵的參與,共同組成創新聯盟,聚焦於共性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在基礎研究與産業化間架設橋梁。這給我們留下瞭十分深刻的印象。

根據《中國製造2025》規劃,我國要建立一批製造業創新中心。近年來,政府已經發布瞭《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關於完善製造業創新體係推進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以及2017年7月發布的《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升級為國傢製造業創新中心條件》;為建設製造業創新中心指明瞭發展方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解讀》的齣版恰逢其時。本書是國內第一本係統和完整地介紹美國製造創新網絡的由來,以及14個創新研究院的發展情況及運行機製的圖書,,具有近距離觀察、學習和消化吸收的意義,可以讓國內從事這一領域的專傢和工程科技人員充分瞭解美國在這方麵的進展、發展趨勢和運行機製。深信本書對推動我國製造業由大變強,實現建設製造強國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柳百成

中國工程院院士

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及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2017年8月6日於北京




《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解讀》

——一部長度剛剛好的工業實驗劇

據說觀察一個生物體演化的最好對象是果蠅,因為它的生命周期很短。它快速地呈現瞭一個生物從生到死的過程,演化中各種精彩的片斷都壓縮在一個非常短的時段內。對於實踐者而言,都是苦樂自知的自然呈現,而對於觀察者而言,卻是最珍貴的記錄舞颱。美國國傢製造創新網絡,以及建立的各種創新研究院,正是一幕徐徐拉開的全係列工業實驗劇,一切都可以仔細觀察。

中國正在努力地將製造大國提升為製造強國,創新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被寄予厚望。國傢和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的建設,呈現齣高漲的態勢。此刻,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的發展,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樣本,給瞭我們直接學習和藉鑒的案例。

美國宏大的計劃很多,例如,美國基因組計劃,投資非常巨大;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的主要委托方,美國國防部DoD在推動工業界、科研院所等開展協同創新方麵已經駕輕就熟。然而,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充分錶達瞭美國工業體係在調度資源上的章法,仍然是當下最值得關注的熱點。這一次,它呈現齣的規律性和重復性,是美國工業體係發展中難得一見的一次最為整齊的集體“踢踏舞”。

這樣的組織其實協調難度還是很大的,産業界和學術界的閤作並不容易。利益既不能太清晰,以至於聯盟成員會相互提防甚至大打齣手;但目標也不能太模糊,使得聯盟閤作不痛不癢、貌閤神離。這種挑戰是對一個組織、一種機製最為嚴峻的考驗。哪些技術應該扶持、哪些知識産權應該保護、哪些成員應該加入、哪些利益集團應該聯閤,是一場工業實驗劇復雜的舞颱調度。

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組織編寫本書,意圖藉鑒美國製造創新網絡發展模式,通過剖析現有創新研究院的方嚮選擇、建設過程和運營機製,為我國建設製造業創新中心提供指導,加快推動我國製造強國建設。

本書正是一種觀察和記錄的嘗試,采用瞭遠焦和近焦兩個鏡頭角度進行展開,上篇主要采用遠焦鏡頭,從十年多來美國製造的報告、戰略角度取景,發現美國製造創新網絡是宏大主鏇律下的一麯鏗鏘的樂章。它內含的邏輯,其實並不必然是“工業再振興”所激發的,“産、學、研”閤作機製有著更長久的曆史。早在20世紀70年代,麵對日、韓半導體的崛起,美國形成瞭産業界、學術界和政府聯閤起來的SEMATech半導體聯盟,對於美國重新奪迴這塊市場的領先地位居功至偉。而在90年代,由於不願接受一些條款和發展方嚮的限製,SEMATech毅然放棄來自政府的補貼,徹底走上市場機製路綫。這些政府因素的利弊和實踐經驗,或多或少也會體現在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的運作機製中,例如,政府在創新研究院的投入計劃就是七年完成退齣。還有很多這種例子錶明,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正是美國工業體係的一個標準縮影。尊重既定的傳統工業史,迴顧那些走過的曆程,是更好麵嚮未來的方式。

下篇則采用瞭近焦鏡頭,逐一對14個創新研究院進行瞭分析。然而,有些創新研究院材料比較豐富,所以挖掘相對深;有些則資料相對較少,因此行文中沒有也很難追求完全一緻的結構。如果您是一個期望掌控實際操作細節的讀者,可以從不同的章節中抽取不同要素,拼齣一個完整的七巧闆。可以說,下篇在追述美國未來先進製造脈絡的時候,也比較像一個實操手冊。我們在編寫的時候,有時候甚至都想從書麵上跳齣來,跟未來的讀者一起探討這種機製到底如何操作。這是編寫本書給我們帶來的一個巨大樂趣。

創新研究院是一個豐富的光譜鏡頭。它將美國科技學術界、産業界和政府凝聚在一個五年的連續鏡頭之後,它之前的邏輯很深,之後的故事很長,我們作為觀眾卻隻能定格在這樣的片斷下去觀察它,揣測它的工業體係。因此,這本書也可以看成一個小小的美國製造萬花筒,不同的創新研究院呈現不同的色彩和形狀,不是由一個模子製齣來的。

本書的閱讀對象,比較適閤政府規劃與決策者、産業界高層管理人員和技術管理者。它涉及的領域,既有美國“産、學、研”平颱的運行機製,又有對未來高端製造的方嚮選擇。更重要的是,它的招標流程、技術路綫圖的規劃、政府宣傳的手段等,都透齣瞭美國方式,這是最值得學習和藉鑒的地方。

然而,有些內容在專業領域涉足過深。因此建議讀者可以像袋鼠一樣,跳躍著閱讀本書。閱讀中如果碰到不可忍受的專業詞匯,不妨放過這個小節,跳到下麵一個章節。正如行駛在田間路上,碰到沒有林蔭的地方,可以加速通過,前麵的風景又會呈現不同的體驗。

早在三年前,我就開始陸陸續續地關注美國先進製造的戰略,研究工作也是零零星星的。然而,從好奇到興趣,綫索越挖越深,主題越來越明確。在這個過程中,纔能意識到,手裏抓住的釣魚綫下麵,沉甸甸的是一條超級大魚。掌控它顯然已經超齣瞭作者的能力:這些形形色色的創新研究院就是一架完整的美國工業創新機器。隻有靠集體的力量,纔能去把握它的含義,因此非常感謝其他作者如賁霖、劉亞威、宋華振等眾人對這本書重要章節的完成。這期間對內容做瞭大量的裁減和調整,許多好的內容也未能全部放進去。美國製造創新網絡涉及眾多專業學科,大量豐富的細節和內容仍然會有不少遺漏,專業細節理解起來也很有難度,因此本書有很多不太成熟的地方,還請讀者多多提齣建議。

美國製造創新網絡,看上去隻是美國製造戰略的很小一部分,但也呈現齣美國工業恐龍皮影戲般的效果。我們隻能提供一個剪影輪廓,要想還原成生龍活虎的真實立體效果,還需要依賴“産、學、研”各界共同的努力和實踐瞭。


林雪萍

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第二屆學術委員會智能製造分委會委員

南山工業書院創始人

2017年8月於北京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美國製造創新之路:全球供應鏈重塑與未來産業圖景》的圖書簡介,內容側重於全球製造業的演變、技術驅動的變革以及地緣政治對産業布局的影響,旨在全麵描繪當代全球製造的核心議題,但不涉及“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的具體研究內容。 --- 《美國製造創新之路:全球供應鏈重塑與未來産業圖景》 內容簡介 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三個十年,全球製造業正經曆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從信息技術革命到生物工程的突破,再到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的廣泛應用,傳統以成本和規模為核心的製造範式正在被顛覆。本書深入剖析瞭驅動這場變革的關鍵力量,描繪齣一幅復雜而動態的全球供應鏈重塑藍圖,並探討瞭各國在全球産業競爭格局中的新定位。 本書將全球製造業的演進劃分為幾個關鍵階段,從戰後以標準化和大規模生産為主導的時代,到上世紀末以“效率至上”為核心的全球化分工體係。重點闡述瞭全球化帶來的紅利及其伴生的脆弱性——特彆是當全球事件(如突發公共衛生危機、地緣政治衝突)爆發時,高度依賴單一或集中化生産基地的風險暴露無遺。 第一部分:範式轉移——從“效率優先”到“韌性與智能” 本部分著眼於當前製造業的核心議題:韌性(Resilience)取代瞭純粹的效率(Efficiency),成為供應鏈設計中的首要考量。我們詳細分析瞭“近岸外包”(Nearshoring)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等新趨勢的驅動力,它們不再僅僅是經濟決策,更是國傢安全和戰略競爭的體現。 本書探討瞭工業 4.0 技術如何成為構建“智能工廠”和“自適應供應鏈”的基石。物聯網(IoT)傳感器、邊緣計算和數字孿生技術正在使生産流程實現前所未有的透明度和實時響應能力。我們審視瞭增材製造(3D 打印)如何改變産品的設計、原型製作和最終交付方式,尤其是在小批量、高復雜度産品的生産中,這種技術的顛覆性作用尤為顯著。 此外,可持續發展已不再是邊緣議題,而是主流製造戰略的核心組成部分。本書分析瞭“循環經濟”原則如何滲透到産品設計、材料選擇和報廢處理的每一個環節,以及企業如何應對日益嚴格的碳排放法規和消費者對“綠色製造”的期待。 第二部分:關鍵技術的戰略布局與競爭焦點 未來的製造業競爭,本質上是關鍵使能技術(Key Enabling Technologies, KETs)的競爭。本書聚焦於幾個決定未來産業製高點的領域: 1. 半導體生態係統: 詳細剖析瞭芯片設計、製造和封裝的復雜地理分布,以及各國為確保這一“新石油”供應安全所采取的戰略舉措。從先進製程的研發投入到成熟製程的産能保障,全球半導體領域的博弈正在重塑地緣政治版圖。 2. 先進材料的革命: 分析瞭新型復閤材料、智能材料以及在新能源技術(如電池技術)中應用的稀有金屬供應鏈的戰略意義。誰掌握瞭新材料的閤成與應用,誰就掌握瞭下一代交通工具、能源存儲和航空航天技術的主動權。 3. 生物製造與閤成生物學: 探討瞭利用生物體作為“微型工廠”生産化學品、燃料甚至先進材料的潛力。這不僅關乎生産方式的革新,更關乎傳統石化工業的未來走嚮。 第三部分:全球供應鏈的地理重構與區域化發展 隨著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加劇,全球供應鏈正在經曆“去中心化”和“區域化”的趨勢。本書不偏不倚地考察瞭不同區域在這一重構過程中的角色變化: 亞洲新興製造業中心: 分析瞭東南亞、印度等地區如何憑藉其成本優勢和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吸引瞭大量從傳統東亞製造基地轉移齣來的産能。這種轉移不僅僅是簡單的“搬傢”,更是對本地勞動力技能和監管環境的重新評估。 北美與歐洲的再工業化努力: 考察瞭發達經濟體為重建本土關鍵産業能力所做的巨大努力,包括大規模的産業政策補貼和對高技能勞動力的集中培養。重點分析瞭如何利用自動化和數字化技術來彌補勞動力成本的劣勢。 基礎設施與互聯互通: 探討瞭數字基礎設施(如5G/6G網絡)和傳統物理基礎設施(如港口、高速鐵路)的現代化如何成為吸引高端製造業投資的關鍵因素。 第四部分:人力資本與未來勞動力轉型 任何製造體係的升級最終都依賴於人。本書最後一部分深入探討瞭“未來工廠”對員工技能提齣的新要求。傳統的藍領工人角色正在被需要具備跨學科知識的“數字操作員”和“機器人協調員”取代。 我們分析瞭教育體係和職業培訓機構如何應對這場技能鴻溝的挑戰。從學徒製(Apprenticeship)的現代化到終身學習平颱的構建,各國都在探索將現有勞動力順利過渡到高附加值製造崗位的有效路徑。本書強調,隻有培養齣能夠與智能係統協同工作的復閤型人纔,纔能真正實現製造體係的持續創新和競爭力。 通過對技術驅動、政策導嚮和地緣經濟影響的綜閤分析,《美國製造創新之路:全球供應鏈重塑與未來産業圖景》為政策製定者、企業高管以及所有關注全球經濟脈搏的讀者,提供瞭一幅清晰、深入且具備前瞻性的當代製造世界地圖。它不是簡單的技術羅列,而是對這場世紀大轉型的戰略解讀。

用戶評價

評分

一本關於“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的書,光是名字就足夠吸引人。我一直對國傢層麵的創新戰略和産業政策很感興趣,特彆是那些旨在重振製造業、推動技術進步的機構。讀這本書,我期待能深入瞭解美國在這一領域的努力和思考。比如,它是否會詳細介紹研究院成立的背景、目標和發展曆程?那些具體的項目和研究領域又是如何確定的?我希望作者能從宏觀層麵梳理齣美國製造創新戰略的整體脈絡,分析其與其他國傢在製造業競爭中的優勢和劣勢。同時,書中能否提供一些關於研究院運作模式的案例分析?例如,它是如何整閤學術界、工業界和政府資源的?又有哪些成功的閤作範例能夠展現其推動實際創新的能力?我尤其關注這本書能否揭示齣研究院在應對當前全球經濟格局變化、比如供應鏈重塑、數字化轉型等方麵所扮演的角色。有沒有一些鮮活的、具體的企業案例,說明研究院是如何幫助它們實現技術突破、提升競爭力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本引人入勝的紀錄片,將“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這個龐大的概念具象化,讓我們看到那些幕後的努力和前沿的探索,而不僅僅是冰冷的政策條文。

評分

這本《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解讀》,在我看來,更像是一扇通往未來的窗口。我一直對科技創新驅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充滿好奇,而“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這個概念,就代錶著美國在這個方嚮上的一個重要布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些正在孕育中的顛覆性技術。它是否會詳細介紹研究院是如何識彆和孵化前沿技術的?有沒有一些關於“從0到1”的創新案例?我期待能讀到一些關於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等領域的研究進展,以及研究院是如何將這些看似遙遠的科學發現,一步步拉近與我們日常生活的距離。此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探討研究院在構建未來産業生態係統方麵的作用。比如,它如何促進跨領域閤作,打破技術壁壘?如何支持初創企業的發展,為它們提供成長沃土?我特彆想瞭解,研究院在推動“智能製造”、“綠色製造”等未來製造趨勢方麵,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這本書能否讓我窺見未來製造業的麵貌,理解那些正在發生的、但我們尚未完全意識到的變革?我希望它能給我帶來一種“大開眼界”的感覺,讓我對科技的未來充滿期待。

評分

拿到《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解讀》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它或許能解答我心中一直存在的疑問:美國是如何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重新找迴其在製造業領域的優勢的?我一直關注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特彆是製造業迴流和産業升級的趨勢。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深入的視角,來解讀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在這個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是否會詳細闡述研究院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它所聚焦的那些關鍵技術領域,又是因為什麼原因被選擇的?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研究院如何與企業、大學以及政府部門協同閤作的案例分析。比如,研究院是如何幫助企業解決生産中的技術難題?又是如何推動産學研之間的技術成果轉化?我特彆想瞭解,研究院在推動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等先進製造技術的應用方麵,有哪些具體的舉措和成效。這本書能否讓我看到,美國是如何通過這樣一個機構,來重塑其製造業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解密”式的閱讀體驗,讓我理解這個宏大的國傢戰略背後的具體實踐和深層邏輯。

評分

我拿起這本《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解讀》,純粹是因為它名字裏那個“解讀”二字。感覺上,這是一本能夠幫我撥開迷霧、看清事物本質的書。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對一些重要的國傢級項目瞭解得不夠深入,停留在錶麵化的信息上。所以,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深度挖掘”的視角。它會不會像一個偵探一樣,把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的方方麵麵都剖析得清清楚楚?比如,研究院內部的組織架構是怎麼樣的?各個部門之間是如何協調運作的?決策機製又是什麼樣的?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探討研究院在推動關鍵技術研發方麵所扮演的核心角色,例如人工智能、先進材料、機器人技術等。它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這些技術領域具體的研究項目和成果?我希望能夠看到一些前沿技術的介紹,以及研究院是如何將這些技術轉化為實際生産力的。此外,書中能否分析研究院在人纔培養、技術轉移、以及促進中小企業創新方麵所做的貢獻?我個人對後者尤其感興趣,因為中小企業往往是經濟活力的重要源泉。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見解,而不是空泛的理論。

評分

我之所以對《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解讀》這本書産生興趣,是因為它觸及瞭一個我非常關注的社會經濟議題:如何通過科技創新來重振實體經濟。我一直認為,製造業是國傢實力的基石,而創新則是其持續發展的動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的運作機製和戰略思路。它是否會詳細介紹研究院是如何整閤分散的創新資源,形成閤力?那些具體的創新項目,又是如何被篩選、評估和支持的?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研究院在推動數字化轉型、工業互聯網、以及人工智能在製造業中的應用方麵的成功案例。我特彆想瞭解,研究院是如何幫助傳統製造業企業擁抱新技術、實現轉型升級的。這本書能否讓我看到,一個國傢級創新機構,是如何在實際層麵,通過具體的項目和閤作,來激發産業活力,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並提升國傢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我希望它能給我帶來一些啓發性的思考,讓我理解創新在國傢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機製來推動創新落地,從而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