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解读

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解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编
图书标签:
  • 制造业
  • 创新
  • 美国制造
  • 研究院
  • 产业升级
  • 技术创新
  • 高端制造
  • 智能制造
  •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254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231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8
字数:40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政府和企业借鉴,也可作为相关研究机构和行业专家的参考材料,对当下中国各地升腾发展的创新中心和如火如荼的工业升级,有着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对美国“制造+创新”的双轨运行进行详尽和深入的研究,剖析其顶层设计与规划,以及正向运营的机制保障,展现每个创新中心的定位、职责、流程等,设计翔实且具有可操作性。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美国制造创新网络计划展开,编者根据美国制造业相关部门及网站公开发布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并掌握了大量一手材料,对美国“制造+创新”的双轨运行进行详尽和深入的观察。全书分上下篇,上篇主要内容包括美国制造创新网络的背景、运行机制、会员制和知识产权及对中国的启发等,下篇主要从组织结构、会员制度、技术领域、项目机制等方面详细介绍America Makes、DMDII、AFFOA、IACMI等美国已建的制造创新研究院。 本书通过研究美国特色的超级“产、学、研”平台――美国制造创新网络,充分挖掘美国制造与创新近五年的发展历程,内容涵盖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在宏观上,它有很好的顶层设计与规划,以及正向运营的机制保障;在微观上,每个创新中心的定位、职责、流程等设计翔实且具有可操作性,给出了未来产业新制造的蓝图。

作者简介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是直属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一类科研事业单位。  成立二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面向政府、面向企业、面向社会提供研究咨询、评测认证、媒体传播与技术研发等专业服务。形成了政府决策与软科学研究、传媒与网络服务、咨询与外包服务、评测与认证服务、软件开发与信息技术服务五业并举发展的业务格局。

主要作者简介

林雪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南山工业书院创始人,致力于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实践研究,对国际工业体系了解较深。

贲霖:旅居美国,美国Metis工业工程公司CEO,致力于工业及系统工程分析和优化领域

刘亚威: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擅长国际工业体系的跟踪。

宋华振:贝加莱工业自动化市场经理,对各个产业的智能装备与工厂集成有较深的认识。

其他作者:王静毅、何发、王晓明、张文豪、任海峰、黄昌夏、王天宇


目录

上 篇
第一章 美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出台的背景 1
1.1 美国制造业现状 1
1.2 美国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
1.3 美国制造为何重要 6
1.4 国家制造创新网络的诞生 8
1.5 美国制造伙伴(AMP)计划的推进机制 11
第二章 创新战略如何振兴美国制造 14
2.1 著名的两大报告 14
2.2 竞争法推动创新美国 15
2.3 国家创新战略的六年三次更改 17
2.3.1 《国家创新战略2009》 17
2.3.2 《国家创新战略2011》 20
2.3.3 《国家创新战略2015》 21
2.4 是由创新政策而不是由产业政策推动 22
第三章 国家制造创新网络与制造创新研究院的运行机制 26
3.1 循序渐进的国家制造创新网络战略设计 27
3.2 NNMI的战略方向与目标 28
3.3 NNMI的管理机构 30
3.4 IMI的运作机制概要 31
3.5 制造创新研究院的技术领域如何确立 33
3.6 IMI的业绩评估 36
第四章 面向中小制造企业的创新网络 39
4.1 制造业拓展伙伴计划概要 39
4.2 MEP的来源:扶持美国中小企业 40
4.3 运作架构 41
4.3.1 多样化的人员组成 41
4.3.2 MEP与联邦机构的合作关系 42
4.3.3 资金运作机制 43
4.4 知识网络的30年 45
4.4.1 传递知识 45
4.4.2 MEP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47
4.5 在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中嵌入MEP 48
第五章 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的会员制和知识产权 51
5.1 会员制 51
5.2 国家制造创新网络项目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55
5.3 数字制造与设计创新研究院(DMDII)的知识产权管理 56
第六章 国家制造创新网络对中国的启发 59
6.1 边界回归:是技术创新还是商业化 60
6.2 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与传统“产、学、研”平台的区别 61
6.2.1 采用PPP模式,公私合营,由非营利组织牵头 61
6.2.2 强调连接的强度 62
6.2.3 培养新工人:人才培养是必需品而非衍生物 62
6.2.4 坚持“美国优先” 63
6.3 政府扶持的作用 64
6.3.1 政府投入的机制 64
6.3.2 联邦提供自主性与监管性 67
6.3.3 制造创新网络需要长期建设 68
6.4 创新研究院运行机制:一种特殊的产业联盟的主要作用 69
6.4.1 运行体系架构:共生组织、共担项目的机制 70
6.4.2 为什么要扎堆:分摊成本,建立市场“公约数” 72
6.4.3 连接与扩散 73
6.4.4 知识产权:打破手铐,穿上铠甲 74
6.4.5 谁来牵头创新研究院 74
6.4.6 面临的困难 75

下 篇
第七章 国家增材制造创新研究院――美国造(AM) 77
7.1 第一个创新研究院上路了 77
7.1.1 先上马再找资金的国家级“试点”创新研究院 77
7.1.2 “美国造,美国行” 78
7.1.3 从区域队走向国家队 79
7.2 组织结构的形态 80
7.2.1 领导机构与管理组织 80
7.2.2 管理结构与领导层 81
7.2.3 卫星中心 82
7.2.4 维修与保障工作组 82
7.3 会员制度与核心会员 83
7.3.1 会员制度 83
7.3.2 铂金会员的增材制造之路 84
7.4 技术领域与技术路线图 86
7.4.1 涉及的技术领域 86
7.4.2 技术领域路线图 87
7.4.3 劳动力、教育和拓展路线图 90
7.4.4 国防部增材制造路线图 91
7.5 项目机制与重点项目 92
7.5.1 项目机制 92
7.5.2 重点项目 92
7.5.3 成功项目案例 96
7.6 教育与影响力传播 98
7.7 案例分析――“美国造”如何影响美国铸造行业 99
第八章 轻量化制造创新研究院(LIFT) 101
8.1 为了明天的轻量化而创新 101
8.1.1 从轻量化金属到轻量化材料 101
8.1.2 与五个州通力合作 102
8.1.3 寻求各种跨界 102
8.2 组织结构与领导层 103
8.2.1 组织结构 103
8.2.2 领导层的设置 104
8.3 会员制度与核心会员 105
8.3.1 会员制度 105
8.3.2 核心会员 106
8.4 技术领域与技术路线图 107
8.4.1 技术领域 107
8.4.2 技术路线图 109
8.5 项目机制与重点项目 111
8.5.1 项目机制 111
8.5.2 重点项目 112
8.5.3 集成计算材料工程(ICME)项目 113
8.6 教育与影响力传播 114
8.6.1 教育与培训 114
8.6.2 劳动力发展路线图 116
第九章 数字设计与制造创新研究院(DMDII) 118
9.1 专注“数字技术”的机构 118
9.1.1 工业界发力数字转型成就DMDII 118
9.1.2 打造开放的“数字制造社区” 119
9.1.3 数字制造还是智能制造 120
9.2 组织结构与领导层 121
9.2.1 组织结构 121
9.2.2 领导层 123
9.3 核心会员 124
9.4 技术领域 126
9.4.1 第一轮技术领域 126
9.4.2 第二轮技术领域 128
9.5 DMDII的项目运行机制与重点项目 129
9.5.1 项目如何运行 130
9.5.2 重点项目 133
9.5.3 值得关注的项目群 135
9.6 教育与影响力传播 137
9.6.1 培训与影响力提升活动 137
9.6.2 劳动力发展战略路线图 138

第十章 电力美国(POWER AMERICA) 140
10.1 POWER AMERICA(PA)的背景与发展 140
10.1.1 功率电子应用的市场领域 141
10.1.2 PA的使命与行动 142
10.1.3 重要会员与成员利益 144
10.2 举足轻重的技术路线图 145
10.2.1 路线图的诞生 145
10.2.2 四大推动力 146
10.2.3 短期与长期应用市场规划 148
10.3 项目机制与重点项目 149
10.3.1 项目申请方向与流程 149
10.3.2 示例一:铸锭运营 149
10.3.3 示例二:加速WBG功率电子的产业化 150
10.3.4 示例三:教育与劳动力开发 151
10.4 人力资源开发与影响力推广 152
第十一章 柔性混合电子制造创新研究院 153
11.1 柔性混合电子制造创新研究院简介 153
11.1.1 柔性混合电子技术简介 153
11.1.2 NextFlex的使命与产业范围 154
11.2 会员组织与管理 156
11.2.1 成员的分级管理 157
11.2.2 学术与非营利组织成员 157
11.2.3 加入NextFlex的成员权益 158
11.2.4 NextFlex资金规则 160
11.3 技术领域与技术路线图 160
11.3.1 NextFlex聚焦的技术领域 160
11.3.2 NextFlex聚焦的产业应用领域 161
11.3.3 NextFlex的技术路线图 162
11.4 项目机制与重点项目 164
11.4.1 NextFlex的项目机制 165
11.4.2 项目示例 165

第十二章 AFFOA先进功能织物创新研究院 168
12.1 发展概述 168
12.1.1 创立背景 168
12.1.2 协同创新 169
12.1.3 发展目标 170
12.2 组织结构与领导层 171
12.2.1 跨界人才 171
12.2.2 组织结构 172
12.2.3 与政府机构的协作关系 173
12.3 会员制度与核心会员 173
12.3.1 会员组成 173
12.3.2 会员管理特色 174
12.3.3 会员制度 174
12.3.4 核心会员 175
12.4 技术领域与技术路线图 175
12.4.1 技术领域 175
12.4.2 技术路线图 176
12.5 项目机制与重点项目 178
12.6 教育与影响力传播 179
第十三章 其他创新研究院 181
13.1 复合材料制造研究院(IACMI) 181
13.1.1 IACMI简介 181
13.1.2 IACMI聚焦产业应用领域 182
13.1.3 IACMI成员与布局 183
13.1.4 如何建立技术路线图 185
13.2 光电集成制造创新研究院(AIM) 189
13.2.1 重点依靠院所 190
13.2.2 基本运营模式 191
13.2.3 管理团队分析 198
13.3 清洁能源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CESMII) 199
13.3.1 CESMII发展历程 200
13.3.2 网络状的地区制造中心 203
13.3.3 有待确定的技术路线图和发展方向 204
13.3.4 CESMII的合作伙伴制 207
13.4 化工过程强化应用快速 发展创新研究院(RAPID) 209
13.4.1 成立过程及相关背景 209
13.4.2 组织架构与聚焦领域 210
13.5 生物制药创新研究院(NIIMBL) 214
13.5.1 生物制造的背景 214
13.5.2 各个国家竞相发展生物制造 215
13.5.3 定位与聚焦 216
13.5.4 组织及资金筹募 217
13.5.5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保障人才需求 219
13.6 先进再生制造创新研究院(ARMI) 220
13.6.1 ARMI的含义 220
13.6.2 ARMI的领导机构 221
13.6.3 投资技术领域 222
13.7 降低内涵能源与减少排放研究院(REMADE) 225
13.7.1 产生背景 225
13.7.2 组织方式与资金筹措 226
13.7.3 职能定位与技术聚焦 227
13.7.4 发展目标与愿景 229
13.8 先进机器人创新研究院(ARM) 230
13.8.1 成立过程 230
13.8.2 组织结构与会员 231
13.8.3 主要关注的技术领域 232
13.8.4 教育与影响力传播 235
后记 236
参考文献 237

前言/序言

序 言

最近几年,围绕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制造业受到工业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而“制造业+创新”已成为各国不约而同的努力方向。英国近几年建立了高价值制造技术与创新中心,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建立了创新技术联盟,都积极在这条道路上进行探索和实践。

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在2011年发布报告,认为美国先进制造业衰退的重要因素是在将发明和发现实现产业化、转化成产品这个流程上出了问题。这个介于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之间的空缺,被称为“死亡谷”。如何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是制造业解决创新问题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最近五年,美国为了推动国家制造创新战略计划,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建设了由一批“制造创新研究院”组成的一个遍布全国的“国家制造创新网络”,旨在保持美国先进制造在全球竞争中的领先地位。由制造创新研究院组成的制造创新网络涉及近2 000家企业、院所、大学、咨询等各种机构,构建了面向未来的美国先进制造业创新竞争能力。到2016年,美国已建成14个制造创新研究院。同时,又将国家制造创新网络正式命名为“制造业-美国”。

2017年5月,美国先进制造国家计划办公室发表了《从概念到实践:制造业——美国年度报告》,充分肯定了制造创新研究院已取得的成就。当然,美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期待着在美国创新研发与先进制造产业化间起到积极的桥梁作用。但是,要完全实现这个目标,仍有一些困难。这种管理、运营模式的发展及效率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美国制造创新网络及制造创新研究院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政府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调动“产、学、研、用”的积极性,寻求多方面的参与,共同组成创新联盟,聚焦于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间架设桥梁。这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我国要建立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近年来,政府已经发布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2017年7月发布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为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指明了发展方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解读》的出版恰逢其时。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和完整地介绍美国制造创新网络的由来,以及14个创新研究院的发展情况及运行机制的图书,,具有近距离观察、学习和消化吸收的意义,可以让国内从事这一领域的专家和工程科技人员充分了解美国在这方面的进展、发展趋势和运行机制。深信本书对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实现建设制造强国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柳百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2017年8月6日于北京




《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解读》

——一部长度刚刚好的工业实验剧

据说观察一个生物体演化的最好对象是果蝇,因为它的生命周期很短。它快速地呈现了一个生物从生到死的过程,演化中各种精彩的片断都压缩在一个非常短的时段内。对于实践者而言,都是苦乐自知的自然呈现,而对于观察者而言,却是最珍贵的记录舞台。美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以及建立的各种创新研究院,正是一幕徐徐拉开的全系列工业实验剧,一切都可以仔细观察。

中国正在努力地将制造大国提升为制造强国,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被寄予厚望。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呈现出高涨的态势。此刻,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的发展,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样本,给了我们直接学习和借鉴的案例。

美国宏大的计划很多,例如,美国基因组计划,投资非常巨大;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的主要委托方,美国国防部DoD在推动工业界、科研院所等开展协同创新方面已经驾轻就熟。然而,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充分表达了美国工业体系在调度资源上的章法,仍然是当下最值得关注的热点。这一次,它呈现出的规律性和重复性,是美国工业体系发展中难得一见的一次最为整齐的集体“踢踏舞”。

这样的组织其实协调难度还是很大的,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合作并不容易。利益既不能太清晰,以至于联盟成员会相互提防甚至大打出手;但目标也不能太模糊,使得联盟合作不痛不痒、貌合神离。这种挑战是对一个组织、一种机制最为严峻的考验。哪些技术应该扶持、哪些知识产权应该保护、哪些成员应该加入、哪些利益集团应该联合,是一场工业实验剧复杂的舞台调度。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组织编写本书,意图借鉴美国制造创新网络发展模式,通过剖析现有创新研究院的方向选择、建设过程和运营机制,为我国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提供指导,加快推动我国制造强国建设。

本书正是一种观察和记录的尝试,采用了远焦和近焦两个镜头角度进行展开,上篇主要采用远焦镜头,从十年多来美国制造的报告、战略角度取景,发现美国制造创新网络是宏大主旋律下的一曲铿锵的乐章。它内含的逻辑,其实并不必然是“工业再振兴”所激发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有着更长久的历史。早在20世纪70年代,面对日、韩半导体的崛起,美国形成了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联合起来的SEMATech半导体联盟,对于美国重新夺回这块市场的领先地位居功至伟。而在90年代,由于不愿接受一些条款和发展方向的限制,SEMATech毅然放弃来自政府的补贴,彻底走上市场机制路线。这些政府因素的利弊和实践经验,或多或少也会体现在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的运作机制中,例如,政府在创新研究院的投入计划就是七年完成退出。还有很多这种例子表明,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正是美国工业体系的一个标准缩影。尊重既定的传统工业史,回顾那些走过的历程,是更好面向未来的方式。

下篇则采用了近焦镜头,逐一对14个创新研究院进行了分析。然而,有些创新研究院材料比较丰富,所以挖掘相对深;有些则资料相对较少,因此行文中没有也很难追求完全一致的结构。如果您是一个期望掌控实际操作细节的读者,可以从不同的章节中抽取不同要素,拼出一个完整的七巧板。可以说,下篇在追述美国未来先进制造脉络的时候,也比较像一个实操手册。我们在编写的时候,有时候甚至都想从书面上跳出来,跟未来的读者一起探讨这种机制到底如何操作。这是编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巨大乐趣。

创新研究院是一个丰富的光谱镜头。它将美国科技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凝聚在一个五年的连续镜头之后,它之前的逻辑很深,之后的故事很长,我们作为观众却只能定格在这样的片断下去观察它,揣测它的工业体系。因此,这本书也可以看成一个小小的美国制造万花筒,不同的创新研究院呈现不同的色彩和形状,不是由一个模子制出来的。

本书的阅读对象,比较适合政府规划与决策者、产业界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管理者。它涉及的领域,既有美国“产、学、研”平台的运行机制,又有对未来高端制造的方向选择。更重要的是,它的招标流程、技术路线图的规划、政府宣传的手段等,都透出了美国方式,这是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然而,有些内容在专业领域涉足过深。因此建议读者可以像袋鼠一样,跳跃着阅读本书。阅读中如果碰到不可忍受的专业词汇,不妨放过这个小节,跳到下面一个章节。正如行驶在田间路上,碰到没有林荫的地方,可以加速通过,前面的风景又会呈现不同的体验。

早在三年前,我就开始陆陆续续地关注美国先进制造的战略,研究工作也是零零星星的。然而,从好奇到兴趣,线索越挖越深,主题越来越明确。在这个过程中,才能意识到,手里抓住的钓鱼线下面,沉甸甸的是一条超级大鱼。掌控它显然已经超出了作者的能力:这些形形色色的创新研究院就是一架完整的美国工业创新机器。只有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去把握它的含义,因此非常感谢其他作者如贲霖、刘亚威、宋华振等众人对这本书重要章节的完成。这期间对内容做了大量的裁减和调整,许多好的内容也未能全部放进去。美国制造创新网络涉及众多专业学科,大量丰富的细节和内容仍然会有不少遗漏,专业细节理解起来也很有难度,因此本书有很多不太成熟的地方,还请读者多多提出建议。

美国制造创新网络,看上去只是美国制造战略的很小一部分,但也呈现出美国工业恐龙皮影戏般的效果。我们只能提供一个剪影轮廓,要想还原成生龙活虎的真实立体效果,还需要依赖“产、学、研”各界共同的努力和实践了。


林雪萍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第二届学术委员会智能制造分委会委员

南山工业书院创始人

2017年8月于北京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美国制造创新之路:全球供应链重塑与未来产业图景》的图书简介,内容侧重于全球制造业的演变、技术驱动的变革以及地缘政治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旨在全面描绘当代全球制造的核心议题,但不涉及“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的具体研究内容。 --- 《美国制造创新之路:全球供应链重塑与未来产业图景》 内容简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全球制造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从信息技术革命到生物工程的突破,再到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以成本和规模为核心的制造范式正在被颠覆。本书深入剖析了驱动这场变革的关键力量,描绘出一幅复杂而动态的全球供应链重塑蓝图,并探讨了各国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的新定位。 本书将全球制造业的演进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从战后以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为主导的时代,到上世纪末以“效率至上”为核心的全球化分工体系。重点阐述了全球化带来的红利及其伴生的脆弱性——特别是当全球事件(如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地缘政治冲突)爆发时,高度依赖单一或集中化生产基地的风险暴露无遗。 第一部分:范式转移——从“效率优先”到“韧性与智能” 本部分着眼于当前制造业的核心议题:韧性(Resilience)取代了纯粹的效率(Efficiency),成为供应链设计中的首要考量。我们详细分析了“近岸外包”(Nearshoring)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等新趋势的驱动力,它们不再仅仅是经济决策,更是国家安全和战略竞争的体现。 本书探讨了工业 4.0 技术如何成为构建“智能工厂”和“自适应供应链”的基石。物联网(IoT)传感器、边缘计算和数字孪生技术正在使生产流程实现前所未有的透明度和实时响应能力。我们审视了增材制造(3D 打印)如何改变产品的设计、原型制作和最终交付方式,尤其是在小批量、高复杂度产品的生产中,这种技术的颠覆性作用尤为显著。 此外,可持续发展已不再是边缘议题,而是主流制造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本书分析了“循环经济”原则如何渗透到产品设计、材料选择和报废处理的每一个环节,以及企业如何应对日益严格的碳排放法规和消费者对“绿色制造”的期待。 第二部分:关键技术的战略布局与竞争焦点 未来的制造业竞争,本质上是关键使能技术(Key Enabling Technologies, KETs)的竞争。本书聚焦于几个决定未来产业制高点的领域: 1. 半导体生态系统: 详细剖析了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的复杂地理分布,以及各国为确保这一“新石油”供应安全所采取的战略举措。从先进制程的研发投入到成熟制程的产能保障,全球半导体领域的博弈正在重塑地缘政治版图。 2. 先进材料的革命: 分析了新型复合材料、智能材料以及在新能源技术(如电池技术)中应用的稀有金属供应链的战略意义。谁掌握了新材料的合成与应用,谁就掌握了下一代交通工具、能源存储和航空航天技术的主动权。 3. 生物制造与合成生物学: 探讨了利用生物体作为“微型工厂”生产化学品、燃料甚至先进材料的潜力。这不仅关乎生产方式的革新,更关乎传统石化工业的未来走向。 第三部分:全球供应链的地理重构与区域化发展 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加剧,全球供应链正在经历“去中心化”和“区域化”的趋势。本书不偏不倚地考察了不同区域在这一重构过程中的角色变化: 亚洲新兴制造业中心: 分析了东南亚、印度等地区如何凭借其成本优势和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从传统东亚制造基地转移出来的产能。这种转移不仅仅是简单的“搬家”,更是对本地劳动力技能和监管环境的重新评估。 北美与欧洲的再工业化努力: 考察了发达经济体为重建本土关键产业能力所做的巨大努力,包括大规模的产业政策补贴和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集中培养。重点分析了如何利用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来弥补劳动力成本的劣势。 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 探讨了数字基础设施(如5G/6G网络)和传统物理基础设施(如港口、高速铁路)的现代化如何成为吸引高端制造业投资的关键因素。 第四部分:人力资本与未来劳动力转型 任何制造体系的升级最终都依赖于人。本书最后一部分深入探讨了“未来工厂”对员工技能提出的新要求。传统的蓝领工人角色正在被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的“数字操作员”和“机器人协调员”取代。 我们分析了教育体系和职业培训机构如何应对这场技能鸿沟的挑战。从学徒制(Apprenticeship)的现代化到终身学习平台的构建,各国都在探索将现有劳动力顺利过渡到高附加值制造岗位的有效路径。本书强调,只有培养出能够与智能系统协同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实现制造体系的持续创新和竞争力。 通过对技术驱动、政策导向和地缘经济影响的综合分析,《美国制造创新之路:全球供应链重塑与未来产业图景》为政策制定者、企业高管以及所有关注全球经济脉搏的读者,提供了一幅清晰、深入且具备前瞻性的当代制造世界地图。它不是简单的技术罗列,而是对这场世纪大转型的战略解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起这本《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解读》,纯粹是因为它名字里那个“解读”二字。感觉上,这是一本能够帮我拨开迷雾、看清事物本质的书。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些重要的国家级项目了解得不够深入,停留在表面化的信息上。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深度挖掘”的视角。它会不会像一个侦探一样,把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的方方面面都剖析得清清楚楚?比如,研究院内部的组织架构是怎么样的?各个部门之间是如何协调运作的?决策机制又是什么样的?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探讨研究院在推动关键技术研发方面所扮演的核心角色,例如人工智能、先进材料、机器人技术等。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这些技术领域具体的研究项目和成果?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前沿技术的介绍,以及研究院是如何将这些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此外,书中能否分析研究院在人才培养、技术转移、以及促进中小企业创新方面所做的贡献?我个人对后者尤其感兴趣,因为中小企业往往是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见解,而不是空泛的理论。

评分

这本《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解读》,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扇通往未来的窗口。我一直对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充满好奇,而“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这个概念,就代表着美国在这个方向上的一个重要布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些正在孕育中的颠覆性技术。它是否会详细介绍研究院是如何识别和孵化前沿技术的?有没有一些关于“从0到1”的创新案例?我期待能读到一些关于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研究院是如何将这些看似遥远的科学发现,一步步拉近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距离。此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研究院在构建未来产业生态系统方面的作用。比如,它如何促进跨领域合作,打破技术壁垒?如何支持初创企业的发展,为它们提供成长沃土?我特别想了解,研究院在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未来制造趋势方面,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本书能否让我窥见未来制造业的面貌,理解那些正在发生的、但我们尚未完全意识到的变革?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种“大开眼界”的感觉,让我对科技的未来充满期待。

评分

一本关于“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的书,光是名字就足够吸引人。我一直对国家层面的创新战略和产业政策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旨在重振制造业、推动技术进步的机构。读这本书,我期待能深入了解美国在这一领域的努力和思考。比如,它是否会详细介绍研究院成立的背景、目标和发展历程?那些具体的项目和研究领域又是如何确定的?我希望作者能从宏观层面梳理出美国制造创新战略的整体脉络,分析其与其他国家在制造业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同时,书中能否提供一些关于研究院运作模式的案例分析?例如,它是如何整合学术界、工业界和政府资源的?又有哪些成功的合作范例能够展现其推动实际创新的能力?我尤其关注这本书能否揭示出研究院在应对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变化、比如供应链重塑、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有没有一些鲜活的、具体的企业案例,说明研究院是如何帮助它们实现技术突破、提升竞争力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引人入胜的纪录片,将“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这个庞大的概念具象化,让我们看到那些幕后的努力和前沿的探索,而不仅仅是冰冷的政策条文。

评分

我之所以对《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解读》这本书产生兴趣,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非常关注的社会经济议题: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来重振实体经济。我一直认为,制造业是国家实力的基石,而创新则是其持续发展的动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的运作机制和战略思路。它是否会详细介绍研究院是如何整合分散的创新资源,形成合力?那些具体的创新项目,又是如何被筛选、评估和支持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研究院在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方面的成功案例。我特别想了解,研究院是如何帮助传统制造业企业拥抱新技术、实现转型升级的。这本书能否让我看到,一个国家级创新机构,是如何在实际层面,通过具体的项目和合作,来激发产业活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并提升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性的思考,让我理解创新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机制来推动创新落地,从而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评分

拿到《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解读》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或许能解答我心中一直存在的疑问:美国是如何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重新找回其在制造业领域的优势的?我一直关注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特别是制造业回流和产业升级的趋势。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深入的视角,来解读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在这个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是否会详细阐述研究院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它所聚焦的那些关键技术领域,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被选择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研究院如何与企业、大学以及政府部门协同合作的案例分析。比如,研究院是如何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又是如何推动产学研之间的技术成果转化?我特别想了解,研究院在推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和成效。这本书能否让我看到,美国是如何通过这样一个机构,来重塑其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解密”式的阅读体验,让我理解这个宏大的国家战略背后的具体实践和深层逻辑。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