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刻聚珍(第2辑名家印 第19-20卷):清名家印(套装上下册)

中国篆刻聚珍(第2辑名家印 第19-20卷):清名家印(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嘉磊,刘江 编
图书标签:
  • 篆刻
  • 清代
  • 印章
  • 艺术
  • 书法
  • 中国艺术
  • 传统文化
  • 名家作品
  • 聚珍
  • 藏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631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383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4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篆刻聚珍(第2辑名家印 第19-20卷):清名家印(套装上下册)》为中国篆刻聚珍第二辑中的其中一本清名家印卷,主要内容包括他的二百多方精彩印文,另外附有历代名家评语数十条。该印谱丛书定位于篆刻学习临摹、创作借鉴、印史研究和教学参考。满足篆刻爱好者、创作者临摹鉴赏和教学研究之需。成为学习、了解、研究印史的合理范本与理想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册
下册
中国篆刻史话:从秦汉到近现代的印章艺术流变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中国篆刻艺术自萌芽、发展至鼎盛的完整脉络,重点剖析不同历史时期篆刻风格的演变、代表流派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并深入探讨印章在政治、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中的多重功能与意义。全书内容横跨数千年,以清晰的史学视角和丰富的图像资料,为读者构建一幅立体而生动的中国印章艺术全景图。 第一部分:印章的滥觞与早期形制(先秦至两汉) 本部分追溯篆刻艺术的源头。首先详述先秦时期“印章”作为权力信物的出现,包括古玺的特征、文字的雏形,以及其在礼制中的地位。重点分析了秦汉两代印章的黄金时代。秦代的“小篆”规范化对印章字体的影响,以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的汉印所展现出的雄浑、古朴、拙中有巧的艺术风格。 我们将深入剖析汉印的材质变化(铜、玉、骨等),以及不同官阶印章的形制差异(如“阳文”与“阴文”的比例、纽制的设计)。通过大量秦汉官印、私印的拓片对比,阐述汉印所蕴含的“庙堂气”和汉隶入印的独特美学效果,为后续的印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中古时期的印风转化与文人印的兴起(魏晋南北朝至唐宋) 随着历史的演进,印章的功用和审美趣味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朱文”印的增多,以及印文在书写上更趋向流便化。唐代初期,官印仍沿袭汉代遗风,但私印中开始出现追求个性和意趣的萌芽。 重点聚焦于宋代的文人阶层对印章的重新定义。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书对印文设计的影响,以及“押印”和“记事印”的普及,标志着印章从单纯的权力凭证向个人精神表达的过渡。本部分将详述“书画入印”的开端,探讨文人如何将诗词、画意融入方寸之间,为后世的篆刻艺术解放思想。 第三部分:明代篆刻的革新与“吴门画派”的奠基 明代是篆刻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变革时期,尤其以文征明、祝允明等吴门文人为代表,彻底确立了“文人篆刻”的主导地位。 本章将详细梳理明代印学的两大核心特征: 1. 理论的成熟:沈周、文徵明等人对印学理论的系统总结,强调“以书入印”,将篆刻视为书法艺术的一个分支。 2. 流派的形成:重点剖析以“吴门”为中心的篆刻群体,其对汉印的继承与创新。这一时期,印章的刀法不再仅追求“古拙”,而是开始强调书写意趣和笔墨的韵味,追求“意在笔先”的境界。通过对“花鸟印”、“肖形印”的分析,展示了文人印题材的丰富性。 第四部分:清代印学的巅峰:从“碑学”到“正宗”的争鸣 清代是中国篆刻艺术的鼎盛期,印学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流派纷呈,争奇斗艳。本部分将结构性地分析清代印学的核心脉络: 1. 早期流派的形成与“切刀”技法的探索:如程邃、汪鋆等人的探索,他们试图在继承明代风格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刀法表现力。 2. “邓派”与“赵派”的对立与融合:详细阐述邓石如如何以深厚的北碑功力和篆书造诣,开创了雄强一路的印风,强调“篆法”的独立地位,标志着“碑学”对印章艺术的深刻影响。同时,探讨赵之谦如何吸收汉隶、魏碑的笔意,将“切刀”的刚劲与书写的灵动完美结合,形成清新、秀雅而又富有金石气的独特风格。 3. 晚清诸家的承启与创新:深入分析吴昌硕在篆刻艺术上的集大成地位。他融汇了秦汉的浑厚、浙派的生辣、邓赵的笔意,并将金石考据的成果融入创作,形成了“苍劲、厚重、意趣横生”的个人风格,为近现代篆刻艺术指明了方向。本部分将细致对比不同大家在“凿刻感”、“笔意”、“结构”上的取舍,展现清代印学百家争鸣的盛况。 第五部分:近现代印章艺术的发展与现代性探索 进入近现代,篆刻艺术面对新的文化挑战与机遇。本部分将探讨传统印学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传承与变异: 1. “后海派”的影响:研究吴昌硕的弟子们如何将这种风格推向更广阔的领域,以及印章在艺术品市场和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变化。 2. 现代审美的介入:分析部分印人如何尝试引入现代构成感、抽象元素,或回归更原始的“稚拙”风格,以应对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 3. 印章的当代功能:探讨篆刻作为传统工艺在当代设计、收藏、文化交流中的新角色。 全书力求通过严谨的史料梳理和清晰的风格辨析,展现中国篆刻艺术作为“微型雕塑”和“凝固的文字”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细腻,印刷的色彩饱满又不失古朴典雅之气。光是捧在手里摩挲,就能感受到一种对艺术的敬畏之心。虽然我还没完全细读内页,但从目录和几页的预览来看,编排的匠心可见一斑。对于篆刻艺术的爱好者来说,这种精美的实物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特别是考虑到这是“聚珍”系列的延续,想必在资料的权威性和稀有性上也是下足了功夫。我尤其期待那些对清代名家印章的细致考证和高清图版的呈现,希望能从中一窥那个时代印人独特的刀法与审美情趣。这套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光是摆在那里,就仿佛能感受到历史沉淀下来的那份厚重与宁静。如果后续的阅读体验能与之匹配,那它无疑是案头必备的珍藏之作。

评分

评价二 最近刚好在研究晚清碑学兴起对篆刻风格的影响,手头上的资料总感觉缺了点系统性和深度。这套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我特别关注的是它如何梳理和呈现不同流派大家的作品,比如邓石如之后的“吴门画派”与“皖派”的传承与分野。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录,而是能提供详尽的印文释读、边款的拓印对比,乃至印人生平与艺术思想的简介。一套精良的印谱,其价值远超其材质本身,它承载的是一部流动的历史和一部无声的艺术对话。我对那些存世稀少、流传有绪的官印或私印的收录抱有极高期待,希望能从中挖掘出新的研究视角,打破一些传统定论。这套书的学术价值,对我这个沉浸在传统文化中的人来说,是无法估量的。

评分

评价三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印谱汗牛充栋,良莠不齐的现象很常见,很多都是粗制滥造,图版模糊不清,根本无法看清刀痕的细节。我选择相信“聚珍”这个品牌,主要是冲着它对“名家印”的定义和筛选标准。我关注的重点在于“真伪辨析”和“品相评估”的专业性。清代作为篆刻史上的一个高峰期,留下的作品数量庞大,但也泥沙俱下。我期待这套书能提供清晰的细节特写,让我能对比不同时期的用印习惯和边款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对真品的鉴赏眼力。如果能附带一些拓片与实物印面的对照分析,那就更完美了。毕竟,看印章,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刀与石的对话,而清晰的视觉呈现是理解这一切的基础。

评分

评价五 购买这套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传统出版物制作工艺的尊重和喜爱。在电子阅读日益盛行的当下,能有一套如此精良的纸质书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坚持。我关注的细节是它的装帧方式,特别是上下两册的组合,是否方便查阅和携带?是采用了传统线装,还是更便于翻阅的胶装?这些细节直接影响了日常使用的体验。对于我这种喜欢时不时带着书去茶馆里把玩品鉴的人来说,结实耐用且设计合理的开本至关重要。我希望这套书的内文排版能留出足够的空白区域,方便我做笔记和批注,让它真正成为一本与我一同成长的案头伙伴,而非束之高阁的古董。

评分

评价四 我最近迷上了临摹古印,但发现自己的眼界和功力总是受限于手头现有的几本旧印谱,视野太窄了。这套“清名家印”套装,从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它暗示着对一个完整历史阶段的集中梳理。我希望通过系统学习这些不同风格的大家作品,能帮助我拓宽自己的篆刻语言,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刀法倾向。我更看重的是它在“风格流变”上的梳理——比如,如何从陈鸿寿的文人意趣过渡到晚清的朴茂雄强。如果书中有将不同地域、不同师承的印人作品进行并置对比的板块,那将极大地丰富我的审美体验。这对我来说,与其说是工具书,不如说是一部绝佳的“灵感激发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